首頁>Club>
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16
回覆列表
  • 1 # 東瀛遊俠

    在明治時代,腳氣的確是曾令日本軍部當局頭疼的問題,由於明治五年後兵部省一分為二,陸軍省和海軍省分立,彼此情況有所不同,所以不妨分開來說。

    對於海軍來說,士兵患有腳氣的現象十分普遍,1878年到1883年期間,腳氣患者一度達到30%左右,死亡率超過2%。當時的醫學界普遍認為腳氣就是一種難治的傳染病,而當時的海軍省醫務局長高木兼寬認為士兵患腳氣是由於食用了過多的白米和蛋白質不足導致的。因此海軍在1884年進行了兵食改革,開始引進麵包、牛奶、肉類等“洋食”。據說此後海軍的腳氣患者數量驟減。雖然說當時對於腳氣的病因仍不明朗,但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使士兵的營養均衡的辦法確實卓有成效。據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基本上是靠吃西餐進行戰鬥的。

    陸軍方面當然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在明治初年,陸軍士兵每天固定6合(1合=0.1升)白米,這當然導致了嚴重的腳氣問題。於是一些部隊開始有意識地增加麵食,不過陸軍醫務當局卻依然堅持以白米為主(1913年陸軍改正了陸軍給予令,開始食用“米7麥3”的“麥飯”。),所以也造成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陸軍腳氣患者眾多。

    據陸軍省醫務局公開的《明治二十七八年役陸軍衛生事蹟》(明治二十七八年役指甲午戰爭)記載,“我軍腳氣患者數總計4萬1431人,約佔全入院患者的4分之1”,與戰死者977人相比,死於腳氣者為4064人,“古今東西之戰役記錄中罕見類例”。總動員的20萬士兵中約兩成患有腳氣。而記錄日俄戰爭的《明治三十七八年戰役陸軍衛生史》記載,全傷病者35萬2700餘人中,腳氣患者約21萬1600餘人,加上同時患其他病者,總共推測有25萬腳氣患者。戰死者3萬7200人中腳氣死亡者為2萬7800餘人(約75%)。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研究腳氣發生的病理,1908年5月依據139號敕令,軍部當局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臨時腳氣病調查會”,而且是直屬陸軍大臣監管,可見其重視程度。直到1924年醫學界確認腳氣病因是缺乏維他命B1後,這一機構才被廢止。

  • 2 # 古姿觀察

    這裡所指的腳氣並非我們平常見到的足部真菌感染,而是維生素B1(硫胺酸)缺乏症,分為乾性和溼性兩種,會造成人體運動和感覺障礙、肌肉痠痛、疲憊、胸悶、氣急、心悸、厭食等,嚴重影響士兵的戰鬥力,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為什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期偏偏就日本士兵大量患有腳氣?這就應該怪日軍的軍糧和當時的醫療水平。由於日本人喜食大米,大米也就成了日軍的主食,碾米機的出現使得精米變得普通,由於口感好,易熟的特點,大量供應軍隊,然而精米缺少米殼、米的表皮,這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不僅如此日軍副食也很欠缺,一般為淹菜、魚乾、味增等這些食物也缺乏維生素B1。當時日軍的對手,卻是吃著糙米的清軍,和吃著粗糧麵包的俄軍,這兩種主食中不缺乏維生素B1。還有一點,當時醫學並不發達,尤其是營養學,一直認為腳氣病的規模很大是由於細菌傳染造成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維生素研究領域的進步,才意識到腳氣是由於維生素B1的缺乏。日軍為了解決腳氣病,在不改變精米作為主食的基礎上,為士兵配以適量的精麥與精米一起煮食,精麥中還有大量的維生素B1,並且還在副食中補充含有豐富維生素B1的鮮肉等事物,從而日軍當中的腳氣病才得到控制。

    腳氣病可以說一定程度的改變了日本的近代史,在戊辰戰爭的關鍵時期,年僅二十出頭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死於腳氣病,使得幕府統治內部人心渙散,最終被明治新政府所推翻。

  • 3 # 千機營

    主要是日本很多士兵體內缺少維生素B1。

    腳氣病也被稱為“江戶病”,是當時日本國內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原因是缺少維生素B1,當時的江戶人主要吃大米,對副食如菜吃的十分簡單和稀少,或者窮一點的家庭基本上就沒有,而這就是誘發腳氣病的原因。

    而因為其具有傳染性,以及醫學水平不高,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絕症。輕則雙腿麻痺,腳尖無法活動;重則會導致心力衰竭而亡。

    根據日軍大本營的統計資料,日清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時,日本陸軍、海軍在人的損失方面是:戰爭導致的傷亡在1417名;而病死則在11894名。

    這所謂的病死中,包括有腳氣、霍亂、痢疾等。其中腳氣病佔據一半左右。

    而日俄戰爭時期,因為軍隊規模更大,且時間更長,日軍一共有約兩萬七千人死於腳氣病!

  • 4 # 大獅

    看到這個“腳氣”二字,估計有些朋友心頭為之一震!哎呀呀,得了腳氣還能死人,還能要命?腳氣我也有,我爹孃都有,我媳婦也有,為啥我們沒事,小鬼子也太矯情了,得個腳氣就死了,看來是天滅小鬼子啊,XX萬歲.....

    咱需說明一下,平常人得的那種腳氣,俗稱“香港腳”,只是面板的真菌感染,往往就是奇癢無比、脫皮,嚴重點起點水泡啥的,平時用熱水燙燙瞬間讓你變成活神仙,舒坦的緊,把人爽死。

    而日本小鬼子得的那種可厲害了,那叫腳氣病,聽見了嗎,是病!需再說明一下,得這種腳氣病以當時號稱大日本帝國海軍為主。這種病是繼壞血病之後第二大令海軍水手死亡的病症。

    另外這種病還分為三個不同檔次,分別是嬰兒型腳氣病,幹腳氣病,溼腳氣病。

    得了這三類其中的某一項,就基本告別腳踏車了。初期也許就是身體無力、走路費勁、肢體萎縮、伴有嘔吐等。很幸運的熬過來初期到了中期,開始意識模糊、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周身疼痛等。趙本山講話,晚期就是植物人了。沒錯,晚期終於到來,也許是死神大爺缺少小弟的緣故吧,就把他們全帶走了。從此這些傢伙與人世間,拜拜、拜拜、拜拜了!

    以甲午之戰來計算,小鬼子投入兵力接近14000人,可最終得病死亡的是多少呢,竟然高達80%好多,統計結果為得各種疾病死亡人數是12000多人。而真正死於戰場和受傷不治死亡的只有1100多人(實質被清軍和朝軍打死的日軍只有400多)。真不知道是哪位天使大姐給大清國的窩囊之師出的這口惡氣。多可笑!

    導致日軍疾病死亡的主要以腳氣病、霍亂、瘧疾為主。咱們這裡主要說腳氣病,劇日本方面記載,以日本明治晚期計算,每年死於腳氣病計程車兵為6000-16000。

    這玩意具體是怎麼得的呢?為啥老百姓不得,大清的官兵不得,俄毛子不得,就偏偏他小日本子得呢,這也太惡搞了吧。後來終於得出了結果,並得出了六字真言:“吃得好,死的早!”

    原來是為了讓士兵得到更多的營養和高待遇,士兵跟貴族同級對待,給他們吃最好的精米,幾乎不吃其它雜糧。這些士兵大都是底層貧民出身,所以對精米也是垂涎已久,那就大口的吃唄,反正也不要錢。再者因為日本軍部將菜金(也就是買菜的錢)分發到士兵個人手裡。士兵們就將這些錢省出來寄給家裡,所以菜類很少食用,更衷情於買點鹽或味增混著精米吃。而精米因為在磨掉表面的同時,順帶著磨掉了珍貴的維生素B1。雖然是香噴噴白花花的大米,雖然聞著香吃著美,但因為長時間缺少維生素B1的緣故,視神經細胞受到影響,生理機能發生惡化。然後那個叫“腳氣病”的小魔鬼就慢慢的爬到了小鬼子的身上。導致很多鬼子莫名其妙的就死掉了,死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做了孽被老天懲罰呢,卻不知道自己是吃精米吃死的。

    後來終於被一個叫高森兼寬的海軍醫務副局長找到了答案,於是趕緊指定方案。首先第一項,換口糧,把精米換成普通米。而後根據西方海軍的飲食研究出了日本罐頭食品,又稱大和煮。什麼燉菜、燉肉、咖哩、還有鯨魚肉呢,做成各種罐頭分發到士兵手中。果然不出所料,自打有了這些食品,各種營養物質源源不斷進入身體呢。困擾日本軍人很久的腳氣病終於得到了好轉,最後漸漸消失。也因為提升官兵身體素質,讓這群混蛋更加卯足了勁欺負別的國家。

    好了,說到這裡,就此打住,記住那六字真言:“吃得好,死得早!”

  • 5 # 科羅廖夫

    中日甲午戰爭時,日軍有著數量驚人的非作戰減員,大部分是因為腳氣病引起的。這裡的腳氣病,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真菌感染引起的“香港腳”,而是一種多發性神經炎,B族維生素導致的疾病,俗稱“腳氣病”。

    說是腳氣病,其實並不是患者的腳出現了什麼問題,而是指患者體重明顯下降,精神萎靡,食慾不振,體虛乏力甚至出現心律不齊、感官退化的嚴重情況。嚴重時會引起“腳氣病性心臟病”,心律不齊、心包水腫而導致死亡。一般患者會先手腳麻痺,接著蔓延到四肢,最後死於急性心臟病或者肺部衰竭,奇怪的是,這種病僅僅發生在東亞,而在歐美地區並未出現此種症狀。

    在甲午戰爭中,因為作戰陣亡的日軍,包括陣亡和負傷死亡,只有1132頭日軍,如果刨除佔領臺灣和負傷在醫院病死的日軍,那麼整個戰爭在中國實際戰死的日軍只有400多頭。但是各種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竟然高達一萬多頭,戰爭與非戰爭的損失比高達1:10。排列第一位的是霍亂,有8481人因霍亂失去戰鬥力,其中死亡高達5211人。罹患腳氣病而死亡的日軍數量位居第二,有3萬名日軍患有腳氣病,死了1800頭。

    這無疑令很多人感到奇怪。於是日軍就開始研究出現腳氣病的原因,首先把出現腳氣病與精米大規模普及聯絡在一起。日軍軍隊的軍糧供應以精米為主,當時日本軍人只吃精米,很少吃雜糧。很多參軍的平民主要願望就是能吃上精米。由於精米缺乏B族維生素,長期以精米為主食,讓日軍很容易患上腳氣病。

    但這種關係到底是什麼原發病理,卻在當時不得而知,直到1925年,維生素B1在麥麩和稻殼中被發現後,日本才明白了,是由於過分食用精米,導致了維生素B1的缺乏進而使得那麼多日本人患上了腳氣病。

    於是在戰後,日軍明確強調了每一名日本軍人每天可以領到660克精米、210克小麥以及其他各種副食。但是由於日本士兵並不單吃小麥,而且吃慣了精米,所以還做出了特別規定,精米和小麥必須混合烹飪以確保每一名日本軍人都可以獲取到足額的維生素B1,以避免患上腳氣病。

    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陸軍和海軍的參戰規模,先後有20萬人以上,清軍的各支大軍都說自己“英勇奮戰”,最後才實際擊斃了400多頭日軍。實際上,清軍殺死的日軍,還沒有吃大米吃死的日軍多!

  • 6 # 宇澤歷史

    在日本的明治天皇執政時期,日本為了能儘早的脫亞入歐,進入軍事強國的行列。在推翻幕府統治之後,明治天皇更是頒佈了一系列維新舉措,在日本實行明治維新,並推行封建軍國主義的教育方針,積極對日本週邊國家進行軍事侵略。而在明治天皇執政時期,日本也對外展開了兩次重要的戰爭,一是對中國的甲午戰爭,二是對沙俄的日俄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中,日本都打敗了紙面實力上要比自己強的多的對手,從此一躍而上世界舞臺,與歐美列強呈現出平起平坐的局面。

    根據兩場戰爭的資料記載,在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方面有13306人死亡,但其中僅僅只有1132人是在戰場上的正面對決中陣亡的,餘下的一萬多人均死亡於非戰鬥性的減員。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軍隊方面死亡82847人,但戰死的人數僅僅為35122,其餘的四萬多人也均是非戰鬥性減員。而在這些數量龐大的非戰鬥性減員當中,有絕大一部分是病死的,尤其是以腳氣病、霍亂、傷寒等急劇傳染性的疾病所造成的。

    接下來本人就根據自己看的一些資料書籍以及網上查到的資料,來詳細的闡述一下日軍這個解決腳氣病的問題。

    何為腳氣病?日本方面怎樣解決的?

    腳氣病,顧名思義就是與人的腳有關的疾病,這種病的最根本的病因就是人體內缺乏維生素B1從而導致感覺和運動障礙,肌力下降,嚴重的則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死於急性心力衰竭。

    日本軍隊中首次發生腳氣病是在1882年,一艘定員為280人的“龍驤”號艦在從智利的瓦爾帕萊索港至美國夏威夷的一次遠航途中,艦上的日本海軍當中爆發了嚴重的腳氣病,大約有125人受到了腳氣病的襲擾。由於當時的戰艦主要靠風帆動力行駛,根據相關規定,軍艦有限的蒸汽動力僅僅只能用於進港和攻擊敵艦時使用,其餘狀態下均由風帆動力來讓軍艦行駛。

    但由於日軍艦上近半數的減員,使得“龍驤”號艦並不能正常航行,只能採用蒸汽動力緊急前往錨地。待該艘日本軍艦趕到夏威夷之後,在當地補充了大量的蔬菜等食材,並在每個日本士兵的伙食當中增補了大量的蔬菜,在經過兩個多月的休整之後,日軍士兵的腳氣病才得以全部治癒。

    這也是日本海軍史上第一次發生嚴重的腳氣病傳播致使士兵大部分非戰鬥性減員的事件,僅僅一次普通的航行之中就會引起士兵突發腳氣病並降低戰鬥力的事實,也引起了日本海軍軍部的格外重視,海軍軍部內也迅速成立特別調查組,對腳氣病的產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經過日本海軍部的調查,關於艦上水兵突發腳氣病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結論:

    1、海軍實施的改善水兵飲食為目的的海上津貼,大部分水兵都沒有合理使用,而是儲蓄留下來寄給家人,使得本人飲食狀況不佳。

    2、腳氣病與日本人長期使用“精白米”飲食文化有所關聯,且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營養不均衡,蔬菜和肉類的比列在餐食中嚴重不足。

    3、遠洋出行的各艦中腳氣病患者,除日常飲食之外均未有攝入其他必要的營養品。

    4、腳氣病容易發生在高溫、潮溼、群居、重勞動力、衛生清潔差的環境中。

    根據海軍部調查組得出的以上結論,日本海軍也積極進行飲食方面上的整改。為了徹底消滅腳氣病,所有計程車兵及軍官的飲食紛紛效仿歐洲海軍的標準,強制施行一日三餐以麵包為主食的制度,並搭配大量肉類與蔬菜來保證每個日軍士兵平常維生素攝入量的標準,以至於到了甲午戰爭期間之前,日軍艦上的餐食水平已經和英國海軍持平。

    日本海軍的腳氣病雖然有了一定的抑制和解決辦法,但對日本陸軍來說,腳氣病仍然是日軍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非戰鬥性減員最直接的因素,例如在日本陸軍自1895年侵佔臺灣開始,直至1916年日軍完全將臺灣平定為止,日軍先後向臺灣投入了總兵力高達49825人,軍夫和傭役26214人,戰鬥死亡人數僅僅為1988人,但感染疾病而死的人卻高達7604人,其中有絕大一分部分是因為腳氣病、霍亂以及傷寒而死。

    但是日本陸軍跟海軍作為兩個分開來的軍種,對腳氣病也有不同的研究。在日本海軍中率先推行的一日三餐以麵包為主食的伙食中,很多日本海軍士兵因吃不慣麵包而將主食偷換成了米飯。因此,在日本陸軍中的陸軍軍醫總監認為,日本海軍腳氣病的減少與飲食的更換無關,不過是個別的偶然現象罷了,因此日本陸軍並未有跟換飲食,以至於在甲午戰爭中和日俄戰爭中,有絕大一部分的日本士兵死於腳氣病。

    在經歷了腳氣病對日本陸軍戰鬥人員的大肆摧殘之後,日本陸軍也開始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最終於1913年日本陸軍中才徹底將士兵餐食中的“精白米”改成了含有小麥在內的混合米,而日本陸軍對於腳氣病研究更換飲食的舉措,要比日本海軍整整晚了二十多年。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7 # 破乞

    甲午之戰影響近代中國及東亞歷史走向甚巨。但在日本歷史學者藤村道生看來,如果只看陸軍戰場,甲午之戰的軍事規模,是可以用“微小”來形容的。

    藤村如此說,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日軍的彈藥消耗非常少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日軍所消耗的彈藥為:步槍子彈一百二十四萬一千八百發,炮彈三萬四千零九十發。派往海外計程車兵,每人約放步槍子彈八發,每門大炮約放炮彈一百發。看看十年後日俄戰爭中的南山戰役,它以三個師團為骨幹的第二軍,在兩天的時間內,就消耗了大約同等數量的彈藥。如果僅限於同清國陸軍作戰,就可知日清戰爭的軍事規模,是微小的。”

    消耗步槍子彈者,主要是日本陸軍士兵。他們在與清廷陸軍的作戰中,“每人約放步槍子彈八發”即取得了勝利,戰爭的規模確實不能說大。

    圖:日軍表現甲午陸戰獲勝的版畫

    第二個理由,是日軍的傷亡雖大,但絕大部分非戰爭直接導致,而是來自疾病。藤村說:

    “日本士兵的真正敵人是瘟疫。因為沒有建立預防體制,衛生裝置很差,所以許多人病死了。在出徵期間,入院治療的達17萬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國內的,約佔派往海外士兵人數的三分之一,達六萬七千六百人。在十七萬入院患者中間,因戰爭而負傷的不過四千五百十九人。其餘則是或患赤痢、瘧疾、霍亂等傳染病,或患腳氣病。忽視衛生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犧牲。”

    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調動的總兵力,包括士兵24萬餘人、隨軍伕役15萬餘人,向海外派遣的軍隊總數約是17萬餘人(不包括伕役)。也就是說,在這場戰爭中,過半數士兵與隨軍伕役因病入院,超過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日軍的醫療與後勤,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

    圖:日軍表現甲午海戰獲勝的版畫

    藤村此說並非虛言。比如,進攻澎湖島時,日軍的戰鬥傷亡甚少,但“我患瘟疫而死者達九百八十人,埋骨於馬公城東南陽明門外,病者更不計其數。”再如,進攻臺灣的日軍合計3.7萬餘人,直接死於戰事者為164人,間接死於疾病者卻高達4642人。

    下表是依據藤村道生《日清戰爭》一書提供的統計資料,製作的“甲午戰爭日軍傷亡統計表”。由該表可知,戰爭直接導致的日軍傷亡,主要發生在馬關和談(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前;瘟疫與疾病簡介導致的日軍傷亡,主要發生在馬關和談(1895年3月19-4月17日)之後。整個戰爭中,日軍戰傷而死者共計1417人,因疾病而死者共計11894人;後者是前者的8倍有餘。

    傷病員回國,自然也會把傳染病帶回日本國內。有統計稱,開戰初期,日本國內已出現霍亂,導致3.9萬餘人死亡。戰爭中期,日本國內又爆發了痢疾,共有15萬餘人患病,3.8萬餘人死亡。1895年進攻澎湖的軍隊染上霍亂,傳回國內又造成4萬餘人死亡。政府與軍方吸取教訓,開始在戰地、港口與火車站設立檢疫所。

    戰爭勝負已定後,為避免日軍士兵集體歸國造成更大規模的疫情,日本政府又決定對所有歸國士兵進行檢疫。留學德國的醫學博士、正遭受政治挫折的後藤新平被任命為“臨時陸軍檢疫部事務官長”。後藤用兩個月完成了檢疫所的建設,用兩個月完成了687艘艦船、23.2萬餘人的檢疫工作。據說在這期間,後藤有43天沒有上床休息。事後,後藤將自己的工作總結報告譯成英文,分送英美各國,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名聲,繼而也實現了政治上的翻身。

    圖:後藤新平

    除了各種傳染病,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而引起的腳氣病,也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這種疾病的症狀是腿腳麻木無力,慢慢嚴重至感官衰退、全身虛脫,最後死於心臟機能不全,尤其常見於以精米為主要食物的地區。但以上關於腳氣病的成因,是1901年之後才慢慢發現的,1894年的日本醫學界對此尚一無所知,儘管日本天皇早在1878年,就資助成立了有陸軍和東京大學醫學部參與的專門機構,來研究腳氣病——天皇的資助是有原因的,1878年日本海軍有1485人患有腳氣病,佔到了全員的33%。不解決腳氣病問題,日本海軍很難有穩定的戰鬥力。

    大略同期,海軍軍醫高木兼寬,透過查閱資料文獻,從日本軍艦的航海日誌中有了一些發現:一艘名叫“龍驤號”的軍艦,停泊於美國時,沒有關於腳氣病的報告。高木推測,這些士兵沒有患病,有可能是吃了“洋食”的緣故。他艱難說服了海軍方面在1882年做了一次實驗,讓一艘軍艦遠航數月,將艦上士兵的飲食由米飯變更為麵包與肉類,實驗結果是船上僅有數名船員患病。1894年,高木在日本海軍推行新的食譜,變精米為米麥同食。不過,高木沒有作出正確的解讀,他推測是白米中可能含有某種毒素,需要攝入更多的蛋白質才能將其中和。

    圖:高木兼寬

    陸軍部的軍醫總監森鷗外不能認同高木的結論。他認為腳氣病的源頭是感染了某種細菌,這種意見得到了東京大學醫學部的支援。森鷗外還寫過一篇《日本兵食論大意》,主張大米的營養超過麵粉,反對高木的“麵包肉食論”。因為森鷗外的堅持,日本陸軍沒有效仿海軍,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

    這種飲食上的差異,帶來了非常直觀的結果。甲午戰爭中,參戰的3000餘名日本海軍士兵,只有30餘人患了腳氣病;而在約17萬陸軍當中,患腳氣病者多達3.4萬餘人,約4000人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烘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