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朝的廢墟

    諸葛三兄弟分別指諸葛瑾、諸葛亮和他們的堂弟諸葛誕,他們合稱為為南陽“三葛”

    諸葛亮就不用介紹了,因為太有名了,這裡只說一下諸葛瑾和諸葛誕。

    按照史書的記載,諸葛瑾是在孫策病故後,經孫權的姐夫引薦入士,可能這個時候他和諸葛亮已經不在一起了,他入仕也相對更主動一些,否則兄弟倆就被孫權一鍋端了,才不會給劉備留下三顧茅廬的機會。

    孫權對於諸葛瑾是有知遇之恩的,同時也是極度信任的,不僅委以重任,就算吳國和蜀國兵戎相見,朝堂上開始謠傳諸葛瑾要叛吳投蜀,孫權仍是用人不疑。在中國古代,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非常崇高的行為,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諸葛亮如此,諸葛瑾亦如此。這也就是他倆雖為兄弟,卻各位其主的原因所在。

    諸葛瑾的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通好, 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 ,退無私面。顯然,諸葛瑾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也很注意影響,這種智慧保證了他在吳國能夠位極人臣,不至於被人抓住把柄。

    至於在魏國效力的諸葛誕,和兩位堂哥一樣都是士為知己者死。史書記載他是反對司馬氏的急先鋒,為了守衛曹家的天下,甚至起兵反抗司馬家,只可惜兵敗被殺,這邊足以看出他對於曹魏的忠誠。

    另外他和諸葛瑾、諸葛亮的關係似乎也比較疏遠,史書上沒有看到他和這兩位堂哥有什麼互動,所以魏國上上下下從來也沒懷疑過他有通敵的嫌疑。甚至還他讓他帶兵伐吳,與他的堂侄諸葛恪(諸葛瑾之子)作戰,這也就說明站在諸葛誕的角度看,可兩位堂哥各位其主,其實並沒有什麼。

  • 2 # 溫讀

    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有一句話叫做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在中國,王朝不過維持統治幾百年壽命,而世家有的可以達到千年之久。

    最著名的就是裴家。

    每一次天下大亂,王朝更迭的時候,這些世家都會派出精英子嗣輔佐種子選手,保證自己的權利。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由此而來。

  • 3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諸葛三兄弟”這一合稱與“司馬八達”、“馬氏五常”相比,相對來說是比較疏遠的。諸葛瑾與諸葛亮的親兄弟,但諸葛誕只是諸葛瑾與諸葛亮的族弟,族弟一詞非常寬泛,《爾雅·釋親》中認為“共高祖不共曾祖的平輩“為族兄弟”,所以諸葛誕早在三代之前就已經與兩諸葛分開,供職於魏國並不奇怪。

    而至於諸葛瑾與諸葛亮分別供職於蜀與吳,也是偶然。諸葛兄弟本是琅琊人,除了兩人之外還有一個弟弟諸葛均和兩個姐妹。兄弟姊妹五人三歲喪母八歲喪父,之後一直由叔父諸葛玄照顧。後來諸葛亮、諸葛均和兩個姐姐跟隨諸葛玄輾轉投靠了劉表,而諸葛瑾留在琅琊,最終因戰亂而避亂江東。

    兄弟兩人的命運由此開始不一樣。諸葛瑾年少成名,頗得人望,在江東被孫權的姐夫弘諮引薦,甚為孫權所器重,很快“混入”了江東計程車大夫圈,並漸漸成為孫權的重臣。那麼,諸葛瑾既為孫權所器重,為什麼不推薦諸葛亮給孫權?

    其實孫權是請過諸葛亮出山的,這其中很可能有過諸葛瑾的推薦,是諸葛亮自己不願意出仕,理由是諸葛亮認為孫權“能賢亮而不能盡亮”。這倒不是孫權沒有用人之能,而是江東當時的謀臣人才庫已經相對飽和,諸葛亮也未必會得到足夠的器重;而他又是諸葛瑾的弟弟,想要在江東趕超諸葛瑾恐怕也是一件難事,那不如再等一等,看看有沒有更適合他的主公出現。

    終於,劉備出現,於是諸葛兄弟分屬劉孫成為自然。正如諸葛瑾所言:“弟亮已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亮之不來,猶瑾之不往。”亂世之中,一大家庭分屬於不同勢力,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 4 # 使用者69857437084

    分別下注,對沖風險。

    其實不止諸葛三兄弟,潁川荀氏避亂冀州,分別仕於袁紹、曹操。東漢末年,中原動亂,世家大族分仕各家,是普遍現象。

  • 5 # 傳統磨練

    因為他們是世家,他們想讓自己的家族保留,就要確定投靠對人,而當時天下袁紹已經被滅了,最有可能的三人是曹操,劉備,孫權為了保證家族存留,就要壓對人,而諸葛亮兄弟正好有三人,所以就在三方上都壓了賭注,結果沒有想到最後的贏家不是魏蜀吳任意一方,最後的贏家是司馬家族。

  • 6 # 師說歷史

    一、小白的看法

    三個人的機遇不同,政見不同,各為其主,各司其事。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兄弟也不外乎這樣,何況還有一個是堂兄弟呢?

    二、老司機開車

    現代投資理論講分散投資,通俗的說法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以此來規避非系統風險。

    中國古人講究的宗族制,即家國天下的模式,一個人發展好了並沒有什麼,要帶動整個家族的興旺,所以從周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門閥士族的影響力都非常大,甚至左右朝廷政局,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尤甚。

    在國家政治局勢不明確的情況下,家裡又有多個賢能的孩子,都可以獨當一面,這個時候怎麼處理?分別服務不同的政權,各自開創自己的事業,不管任何一方獲勝,家族的未來發展都是有保障的。

    三、其他類似的故事

    1、裴家:全國裴姓是一家,裴姓在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在國家分裂的時候,裴家子弟往往分別效忠於不同的政權,但不管哪個大地主贏了,裴家總能夠興盛。

    2、民國時期也很多這樣的故事,很多大家族的子弟分別服務兩個政權,如紹興周家。

  • 7 # 歷史簡單說

    在《太平御覽》這本書記載,諸葛瑾和他的弟弟諸葛亮,還有他們的堂弟諸葛誕,都很出名,分別在魏蜀吳三國,當時人都認為蜀國得龍,也就是諸葛亮,魏國得了虎,也就是諸葛瑾,魏國得了狗,也就是諸葛誕。

    這個顯然是大家對這三人的一個評價,但是這裡面的狗並非貶義,而是功狗的意義,也就是有功勞的意思,就像劉邦對當時那些功臣的評價。而諸葛誕在魏國,是跟夏侯玄齊名的,而鍾會碰到姜維的時候,鍾會說姜維,即使連諸葛誕與夏侯玄都比不上。

    那麼為什麼這三兄弟分別三個國家任職呢?有些人說這是因為他們是故意這樣做的,就是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不管哪個國家最後勝出了,那麼他們諸葛家都能顯赫。

    但其實吧,這個是無法保證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事實上魏蜀吳都被滅了,最後勝出的是晉國。第二,即使某一個人所在的國家勝出了,那麼諸葛家也可能會失敗的,因為有可能被同一個國家的另外其他家所滅。

    所以,我覺得諸葛家三兄弟之所以會在三個國家任職,主要是東漢時期與三國時期的形勢所決定的,那個時候兵荒馬亂,那麼三兄弟就會散落在各地,而並非一起生活,也很難為同一個國家效力。

    另外,他們各自的理念不同,各有各的明主,諸葛瑾為什麼會到東吳去呢?諸葛瑾與諸葛亮不同,諸葛瑾是兄長,年紀比較大,而諸葛亮年紀比較小,所以就跟隨著叔父諸葛玄投奔了荊州的劉表。

    而諸葛瑾並沒有到荊州去,而是到了江東。那個時候孫策剛好病死,孫權接替,招納天下的賢才,而諸葛瑾被孫權的姐夫,曲阿城的弘諮推薦給了孫權,孫權與諸葛瑾見了一面,孫權認為諸葛瑾有才能,而諸葛瑾認為孫權少年英才,禮賢下士。

    而諸葛亮呢,躬耕於隆中,與劉表又有親戚關係,畢竟他的岳父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按道理說,諸葛亮應該為劉表效力,但是諸葛亮看出劉表並非是明主,所以就一直在等,直到等到了劉備的三顧茅廬。

    而諸葛誕呢,沒有到荊州去,也沒有到江東,而就是在魏國境內,那麼他自然也不會為蜀與吳這兩個國家效力,另外他覺得曹操的魏國最強大,也不會跑到吳國或者蜀國去了。總的來說,就是雖是兄弟,人各有志,各有各的前程。

  • 8 # 夢露居士

    諸葛家族的親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與他倆的堂弟諸葛誕分別在吳國、蜀國和魏國任職。

    有人說,諸葛家族很懂得分散投資的道理,三兄弟分別在三個國家任職,無論哪一國統一天下,諸葛家都是贏家。

    但是,諸葛家族三兄弟分事三國,完全是巧合,並不是他們故意這麼做的。

    先看諸葛瑾:二十六歲時因逃難和家人走散,孤身一人來到江東,毫無人脈背景卻受到孫權的重用,官至太傅和大將軍。可見諸葛瑾出仕吳國,完全是命運的安排。

    再看諸葛亮:他追隨劉備時,劉備依附於劉表,無尺寸之地。就算諸葛亮認定劉備有人君之才,可是變數太大,諸葛亮這是風險投資。

    最後看諸葛誕:他出仕時,已經是魏明帝時期,走的是世族相互舉薦提攜的路線。諸葛一族居於魏國,魏國又最為強盛。諸葛誕當然是去魏國任職了。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也就是今天山東省沂南人,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三人,諸葛瑾是老大,在東吳任職,諸葛亮是老二,在蜀漢任職,諸葛均是老三,也跟隨諸葛亮在蜀漢任職,諸葛三兄弟是分散在蜀漢與東吳兩家,並沒有在魏、蜀、吳三國都有任職。

    之所以會有人這麼說,是因為有人把諸葛誕當成了諸葛亮的兄弟,諸葛誕也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與諸葛亮同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諸葛豐,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離三國有200多年了,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諸葛誕與諸葛亮200年前是一家人。

    諸葛三兄弟其實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

    但是,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至少也傳了十代人吧,諸葛家族也是琅邪郡的名門望族,就算200年前是一家人,但是200年後,就算身為一個家族,是不是彼此認識都很難說了,按照輩份來說,諸葛誕與諸葛亮同屬一輩,但諸葛誕比諸葛亮年齡小得多,因此諸葛誕算是諸葛亮的族弟,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已經很淡了,都十代人了。

    諸葛瑾在東吳任職,諸葛亮與諸葛均在蜀漢任職,而諸葛誕則在曹魏任職,這四人算是諸葛家族中比較出色的人才,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國家任職,總有人說是諸葛家族把不同的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中的結果,其實並不是這樣,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命運的不同。

    諸葛瑾

    諸葛亮家族雖然在徐州琅邪郡是名門望族,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家道開始衰弱,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三人是親兄弟,他們的父親是諸葛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相當於郡守的副官,但諸葛亮三兄弟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們的母親章氏在184年病逝,父親諸葛珪在189年病逝,諸葛亮在8歲時,就已經父母雙亡了。

    諸葛亮父母雙亡後,他的叔叔諸葛玄就承擔起照顧諸葛三兄弟的重任,諸葛玄原本是劉表手下的屬吏,劉表也是山東人,與諸葛玄也算老鄉,諸葛玄從荊州出發到琅邪郡先處理了兄長諸葛珪的後事,然後就開始照顧諸葛三兄弟。

    諸葛瑾是老大,父親去世的時候,當時已經16歲,諸葛玄在辦完兄長諸葛珪的後事後,便留在琅邪郡照顧諸葛亮三兄弟,這個時候正好遇到曹操攻打徐州,當時曹操為了報父親被殺之仇,攻打徐州,而且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開始屠城,這讓徐州百姓非常驚恐,大量百姓逃走避難,於是諸葛玄帶著諸葛亮三兄弟也準備南逃避難,在途中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和諸葛亮的兩位姐姐與諸葛瑾分散了。

    諸葛亮

    當時又沒有電話,又沒有聯絡方式,又是戰亂,一分散就根本聯絡不上了,當時諸葛瑾來到了江東避難,而諸葛玄則帶著一家人來到了廬江避難,後來諸葛玄受到袁術推薦讓其當豫章太守,與此同時,朝廷也任命了朱皓為豫章太守,漢末時期就是這樣,一個官職幾個人搶的情況時常發生,當然是朝廷任命的官職更正宗,所以諸葛玄的豫章太守就這樣沒了。

    有時候命運就是如此,如果諸葛玄真的當上了豫章太守,那麼後來的諸葛亮很可能就不會跟從劉備,而是跟隨孫權了,因為豫章郡在江東,是孫權的地盤,但歷史偏偏陰差陽錯,諸葛玄沒當成豫章太守後,就面臨下一步如何發展的事,於是諸葛玄想到投靠劉表,因為諸葛玄是劉表的舊吏,投靠故主明正言順。

    於是,公元195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及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起來到了襄陽投靠劉表,劉表當時是荊州牧,他的治所設在襄陽,所以諸葛亮、諸葛均和兩個姐姐就來到了襄陽,兩年後,諸葛玄也去世了,於是17歲的諸葛亮便成為一家之長,帶著弟弟,姐姐一起在襄陽生活,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諸葛亮族譜

    諸葛亮和諸葛均後來之所以投靠劉備而沒有投靠劉表,這是因為諸葛亮認為劉表並非明主,諸葛亮雖然是山東人,雖然是沒落的官宦之家,但是依然在荊州編織了一張強大的人際關係網,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豪族蒯褀,蒯褀與蒯越和蒯良是同族兄弟,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是龐統的堂兄,諸葛亮自己也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與劉表是連襟關係,他倆的夫人是親姐妹。

    所以,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再加上諸葛亮也願意跟隨劉備,隆中對戰略規劃完全就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這說明諸葛亮早就在為劉備制定戰略了,這是一個雙向選擇,也是諸葛亮在蜀漢任職的原因,但前提是諸葛亮來到了荊州,如果諸葛亮不在荊州地盤上,他也許就不會為蜀漢效忠,這就是命運。

    諸葛均作為諸葛亮的親弟弟,自然也跟隨諸葛亮一起為蜀漢效忠了,但諸葛均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因為他的才能不如諸葛亮,在蜀漢地位也不高,僅僅是個長水校尉,蜀漢滅亡時,與蜀漢大臣一起被遷往洛陽的路上病逝。

    三國鼎立圖

    而諸葛瑾的人生歷程與諸葛亮完全不同,自從當年與諸葛亮走散後,他來到江東避難,諸葛瑾認識了孫權的姊婿曲阿人弘諮,被弘諮推薦給孫權,然後被孫權重用,孫權是江東之主,諸葛瑾在江東避難,唯一能投靠的只有孫權,再加上諸葛瑾是有些能力的,孫權當時又在大力招攬人才,所以諸葛瑾逐漸開始成為孫權的手下重要官吏,孫權稱帝的時候,諸葛瑾被任命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來到江東任職的原因也是命運,徐州當時因為受到曹操屠城的威脅,所以很多人南逃,南邊是不荊州就是揚州,要不投靠劉表,要不投靠孫權,當時諸葛瑾與諸葛玄本來是到廬江的,廬江也屬於江東,但後來諸葛玄離開了,諸葛瑾就開始江東發展,這就是命運。

    諸葛亮與劉備

    至於諸葛誕,為什麼在曹魏任職,原因也很簡單,同樣是命運的安排,曹操攻打徐州時,並不是所有諸葛家族的人都逃走了,也有沒逃的,留在當地,因為曹操後來被呂布和陳宮偷襲了兗州,就無法攻打徐州了,陶謙去世後,劉備主政徐州,之後,曹操在兗州擊敗呂布、陳宮,呂布就逃到徐州投靠劉備,然後呂布偷襲了劉備的徐州,劉備又聯合曹操殺死了呂布,徐州又重新歸屬曹操,這個時候的曹操也不像早年那樣屠城了,開始重視百姓,治理徐州,之後,劉備在官渡之戰短暫佔領徐州,還是被曹操擊敗了,徐州之後就一直歸曹操所有。

    而諸葛誕就是一直留在家鄉的,等到曹操穩定了徐州之後,因此其家族和才能,諸葛誕才能繼續出來做官,一步一步成為曹魏的徵東大將軍,最後因為起兵叛亂而被滅族,諸葛誕之所以為曹魏效忠,不是因為他很早就看到局勢會分成三國,而是因為命運的安排,他留在家鄉,而他的家鄉徐州琅邪郡是曹魏的地盤,他只能選擇在曹魏任職

  • 10 # 山河明月

    這個題目其實稍微有點問題,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這三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諸葛亮和諸葛瑾在三國演義中,著墨很多,大家都很熟悉,諸葛瑾比諸葛亮出仕早,幾經輾轉在東吳集團有了立足之地。諸葛亮就自不必說了,已經是家喻戶曉,是劉備的股肱之臣,萬世楷模,古今完人。很多人可能對諸葛均印象不深,在三國演義中,諸葛均鏡頭很少,劉備在隆中曾把諸葛均誤認為是諸葛亮,在我印象裡可能就這一次出場的機會,諸葛亮跟隨劉備後,諸葛均仍然在南陽耕種,並沒有投奔魏蜀吳任何一方勢力,蜀漢建立後,在諸葛亮的力薦之下,於公元216年擔任了長水校尉一職,蜀漢滅亡後,諸葛均被強行遷往洛陽,中途病故。

    諸葛亮倒是有一個堂兄弟諸葛誕長年在曹魏任職,這個題目很顯然是把諸葛誕當做了諸葛亮的親兄弟,故而有了三兄弟分別在魏國、蜀漢、吳國任職的疑問。那麼,我們就姑且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這三位堂兄弟要分別在三個朝廷任職。

    歷史的選擇

    公元200元左右,諸葛三兄弟的出生地戰亂頻繁,諸葛亮、諸葛瑾的父母又早亡,由於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兄弟三人跟隨諸葛玄前往豫章郡躲避戰亂,只是豫章太守一職沒有得到朝廷認可,朝廷另選派朱皓擔任豫章太守,沒辦法,東漢朝廷的任命才是硬通貨,諸葛玄只好另投他處,這時想起了自己的好哥們——荊州的劉表。

    19歲的諸葛亮和自己的兩個姐姐毫不猶豫的跟隨諸葛玄到了荊州,在南陽的隆中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很可惜,第二年諸葛玄就過世了,好在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的都不錯,一個嫁給了襄陽望族蒯祺,一個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安民,諸葛亮憑藉這層關係躋身於荊州的上流社會,生活應該過得去。

    而這個時候的諸葛瑾已經26歲了,自認為才華出眾,可以獨當一面了,於是沒有跟隨叔父諸葛玄前往荊州,而是順江而下,去了東吳。起初,諸葛瑾並不受孫吳重用,後在孫權姐夫弘諮的推薦下,才逐漸進入孫權的視野,走向了政治舞臺,開始大展拳腳,在東吳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時候,值得注意的是,公元200元左右的天下形勢,很顯然劉備沒有成氣候,因為衣帶詔事件事發,被曹操大敗,暫時棲身於袁紹,沒有自己的根據地,而此時東吳的孫策收復了豫章郡,氣勢正盛,遠在江北的曹操雖然氣勢洶洶,在官渡之戰中佔據了主動權,但是諸葛瑾就近選擇東吳集團也是情理之中的,畢竟對於諸葛瑾來說,結束流亡的生活,找一個安身立命之地是最為緊要的事。

    那麼後期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來一個近水樓臺先得月,直接去投靠已經在江東混的風生水起的兄長諸葛瑾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諸葛亮沒有選擇東吳孫權,就如同諸葛亮沒有選擇曹操或者劉表,諸葛亮有著自己的打算。

    諸葛亮與當時的荀彧等士族子弟一樣,其實是有著強烈的匡扶漢室的願望。這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官渡大勝,雄兵百萬,已經是“誠不可與爭鋒”,似乎統一天下已經志在必得,東漢政權已是岌岌可危。而江東已歷三世,已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家族利益關係,讓他們拋棄既得利益,匡扶漢室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唯一的希望和可能,就像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中說的一樣,只能尋求第三方勢力,佔據荊州和巴蜀之地,以待時變,興復漢室。很顯然諸葛亮在等待,在等待一個能夠實現他遠大抱負之人,而這個人只能是劉備,所以說,劉備形容他與諸葛亮的關係是魚水關係是多麼的貼切,他們真的是相互成全。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這個來歷不太明朗的諸葛誕

    我查遍了史書,這個諸葛誕到底是誰的兒子,一直鬧不明白,只知道他是諸葛豐的後人,而這個諸葛豐是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誕和諸葛亮肯定是堂兄弟關係,而且諸葛誕比諸葛亮要小得多,諸葛誕公元251元官拜鎮東將軍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17年了。

    諸葛誕入仕之路很突兀,前因後果都沒有交代,只說諸葛誕在曹魏集團先後擔任尚書郎、御史中丞、尚書等,後因討伐東吳和平定毌丘儉與文欽反叛司馬氏的過程中立下大功,遷為徵東將軍。公元257年,諸葛誕因為好友夏侯玄被殺,同時也不滿司馬氏的專橫跋扈,在壽春起兵征討司馬昭,兵敗被殺。正是因為諸葛誕討司馬的行為,毛宗崗認為“有毌丘儉之討司馬師於前,又有諸葛誕之討司馬昭於後,兩人皆魏之忠臣也。”

    世說新語: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評價的正是諸葛三兄弟,毛宗崗也引用了世說新語的這句話,認為諸葛亮的成就最高,可為人中龍鳳,諸葛瑾次之,諸葛誕為功狗,當然了,這裡的狗並不是否定諸葛誕的意思,而是充分肯定了諸葛誕是有功的戰將,但是在成就方面,是不如諸葛亮和諸葛瑾的。

  • 11 # 37度2漫畫

    諸葛家並不是有個大陰謀,分別把人安排在三個不同勢力裡,只是順應歷史發展罷了。

    諸葛亮和大哥諸葛瑾在徐州,遇到曹操攻打徐州,於是他們便開始逃亡,在逃亡途中他們走散了,諸葛謹去了江東,諸葛亮跑到了豫章投奔諸葛玄。

    至於諸葛誕,他是諸葛玄兒子,在諸葛玄任職的時候,就被朝廷徵為御史中丞尚書

  • 12 # 李虎79079

    諸葛三兄弟的歸宿很可能是家族商議的結果,為了諸葛家族不被亂世所吞沒,所以分別效力魏蜀吳,不管那兩個勢力敗了,另一個人的勢力就可以起到延續家族的使命。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吳國諸葛恪造反被滅族。蜀國滅亡,諸葛瞻滅族。司馬懿造反諸葛誕滅族……

    逆天者亡,順天者悲

  • 13 # 魚遊歷史

    諸葛亮的三兄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諸葛亮和諸葛均都在蜀國,只有諸葛瑾在吳國。而第二種諸葛亮三兄弟是指,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dàn],這三人分別效力東吳、蜀漢、曹魏,所以針對這第二種說法。

    我們從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dàn]三兄弟的人生履歷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為何分別在吳國、蜀國、魏國任職。

    諸葛氏族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dàn]

    首先,諸葛瑾

    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諸葛珪之子,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yí]南縣)人。東漢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的兄長,太傅諸葛恪[kè]的父親。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諸葛瑾是在孫策病故後,經孫權的姐夫(弘諮)引薦入士,諸葛瑾此時26歲,比諸葛亮大7歲,先一步進入仕途。諸葛瑾慈眉善目,很有親和力,進入東吳集團後,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信賴,主要貢獻是,努力緩和蜀國和吳國的關係。公元219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駐守公安,大都督呂蒙病逝後,出任南郡太守。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出任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冊封宛陵侯。

    諸葛瑾在東吳集團,對於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的非常好,先後與嚴畯、魯肅、張昭等人攀親結友,為人處世高明圓滑。諸葛瑾深諳君臣之道,把孫權的性格特點揣摩的是一清二楚,並且從不當面頂撞孫權,而是委婉勸誡,並且多從自身找問題。這種耐心直言,忠貞不移,圓滑又不失誠信的處事特點與君主孫權的仁而多斷,崇尚忠義,喜歡蓄養賢才的特點相得益彰,很是吻合,孫權集團需要這樣的潤滑劑型人才,諸葛瑾也因此獲得重視,得到了重用。有人謠傳諸葛瑾要叛吳投蜀,離間諸葛瑾君臣關係時,孫權說,論世上君臣大義,我和子瑜(諸葛瑾),可以說是“神交”了,不是旁人可以離間的。

    孫權對於諸葛瑾是有知遇之恩的,委以重任,又非常信任,士為知己者死,這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崇高的行為,所以諸葛瑾在東吳集團有了極大的歸屬感,成就感,甚至說人生的終極目標,所以諸葛瑾在東吳任職,忠心耿耿,自然理所應當。

    諸葛瑾

    其次,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諸葛珪之子,琅琊陽都縣(今山東省沂[yí]南縣)人,東漢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瑾的二弟,劉備在隆中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如魚得水,劉備如獲至寶,把諸葛亮捧在手心裡,可謂言聽計從,聯合東吳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又奪佔荊州,攻取益州,助劉備奪得漢中,形成“隆中對”的三國鼎足之勢。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而後被封為忠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在19歲時,跟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荊州,在南陽的隆中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深知自己的才能,想用自已一生所學,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縱觀當時天下大勢,曹魏集團統一北方,似乎統一天下已經勢在必得,而孫吳集團在歷經三世後,形成了孫氏集團雄踞江東的態勢。而諸葛亮的價值觀是,漢室是正統,雖然當時漢朝天下名存實亡,但是諸葛亮內心還是渴望成為漢朝的臣子。

    另外諸葛亮其實自己一直在等待英明的君主,曹魏集團既不是漢室正統,而且曹魏已經統一北方,人才濟濟,謀臣人才眾多,如果諸葛亮在曹魏任職,不一定得到重用,畢生所學不一定能全部施展,而東吳集團也是同理,所以跟隨劉備,建立蜀漢,實現了諸葛亮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價值,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諸葛亮更多的追求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所以,漢室,正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理念就致使諸葛亮不會投效曹魏和東吳,即使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

    正如諸葛瑾所言:“弟亮已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亮之不來,猶瑾之不往。”人各有志,效力不同勢力,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諸葛亮

    最後,諸葛誕[dàn]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誕是諸葛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曹魏大臣、重要將領,揚州都督,冊封山陽亭侯,帶兵攻打東吳,因平叛毌[wān]丘儉、文欽叛亂有功,加封徵東大將軍、司空,因忠於曹魏集團,同時為了自保,而後在壽春起兵,討伐大將軍司馬昭,但是公元258年4月,戰敗被殺,被夷滅三族。

    在魏國效力的諸葛誕比諸葛亮要小很多,諸葛誕公元251年官拜鎮東將軍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17年了。史書記載他是反對司馬氏的急先鋒,足以看出他對於曹魏的忠誠。

    諸葛誕一直在魏國境內,他認為曹魏集團也是最強大的,所以就效力於曹魏集團,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外他和諸葛瑾、諸葛亮的關係似乎也比較疏遠,史書上沒有看到他和這兩位堂哥有何來往,也就不會跑到吳國或者蜀國去了。所以雖是同族兄弟,各有各的前程,更何況諸葛一門都是忠誠之士,和兩位堂哥諸葛瑾、諸葛亮一樣都是士為知己者死。

    毛宗崗說過,有毌丘儉之討司馬師於前,又有諸葛誕之討司馬昭於後,兩人皆魏之忠臣也。諸葛兄弟三人,分事三國。人謂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不知狗亦不易為矣。高帝以功臣比之功狗。可見諸葛三兄弟中,諸葛亮成就最大,其次是諸葛瑾,最後是諸葛誕。

    諸葛誕

    總結

    凡事都有先後,諸葛瑾是先在東吳得到孫權的知遇之恩,他如果棄吳投蜀,未必會有在東吳集團的歸屬感、成就感,以及得到的重任和極度的信任,而諸葛亮在蜀漢更是如此,在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誕也是一直在曹魏成長,發展事業,也忠實的效力。

    而且古代人不會輕易跳槽,非常看重忠誠、信用,特別是讀書人,有智慧的人,每個人面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都是一條道走到黑,在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感覺,如此的“君臣”關係就是現在也是一樁美談啊,所以說,諸葛三兄弟都在不同的“國家”,但是都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路上,各自找到了自己看好的君主,也得到了君主的認同,那就是“初戀”又彼此“深深相愛”的感覺,這也就導致,雖然是兄弟,也不可能違背內心深處的誓言,各為其主,都會竭盡全力,都會誓死堅守自己選擇的職業道路,無怨無悔!

    諸葛家三兄弟之所以會在三個國家任職,,是古代人對忠誠的深刻理解,而後誓死捍衛所決定的,是古代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決定的,更是東漢末期與三國時期的形勢所決定的!我們只能說,諸葛氏族,一門忠士!

  • 14 # 溫柔霸氣曉東哥

    葛亮就不用介紹了,因為太有名了,這裡只說一下諸葛瑾和諸葛誕。

    按照史書的記載,諸葛瑾是在孫策病故後,經孫權的姐夫引薦入士,可能這個時候他和諸葛亮已經不在一起了,他入仕也相對更主動一些,否則兄弟倆就被孫權一鍋端了,才不會給劉備留下三顧茅廬的機會。

    孫權對於諸葛瑾是有知遇之恩的,同時也是極度信任的,不僅委以重任,就算吳國和蜀國兵戎相見,朝堂上開始謠傳諸葛瑾要叛吳投蜀,孫權仍是用人不疑。在中國古代,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非常崇高的行為,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諸葛亮如此,諸葛瑾亦如此。這也就是他倆雖為兄弟,卻各位其主的原因所在。

    諸葛瑾的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通好, 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 ,退無私面。顯然,諸葛瑾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也很注意影響,這種智慧保證了他在吳國能夠位極人臣,不至於被人抓住把柄。

    至於在魏國效力的諸葛誕,和兩位堂哥一樣都是士為知己者死。史書記載他是反對司馬氏的急先鋒,為了守衛曹家的天下,甚至起兵反抗司馬家,只可惜兵敗被殺,這邊足以看出他對於曹魏的忠誠。

    另外他和諸葛瑾、諸葛亮的關係似乎也比較疏遠,史書上沒有看到他和這兩位堂哥有什麼互動,所以魏國上上下下從來也沒懷疑過他有通敵的嫌疑。甚至還他讓他帶兵伐吳,與他的堂侄諸葛恪(諸葛瑾之子)作戰,這也就說明站在諸葛誕的角度看,可兩位堂哥各位其主,其實並沒有什麼。

  • 15 # 中州史話

    諸葛亮三兄弟只在吳國和蜀國任職,沒有在魏國任職,諸葛亮、諸葛均在蜀國,諸葛瑾在吳國。題主可能把諸葛誕也當作諸葛亮的兄弟了,其實不是的。

    諸葛亮、瑾、均三兄弟

    諸葛誕只是諸葛亮的族弟,這就好比山東有一個村,這個村裡的人都姓諸葛,你出門隨便見一個人就是二大爺,三叔子,五弟弟,大家都是一個老祖宗,但是輩分各不相同。瑾、亮、均是一家人,而誕只是村裡的某個小兄弟,小時候他們一塊玩過泥巴,爬過鄰居家的牆,但是血緣關係就比較遠了。在三國中有許多一家同姓的同侍一主,從子、族子、從兄、族弟等這種關係的很多,如果是從弟關係就更近了,是同一個爺爺,而族弟關係就很遙遠了。

    諸葛亮三兄弟為什麼分別在吳蜀任職呢?

    時也,命也。

    先祖諸葛豐

    諸葛氏本是徐州琅琊郡的大族,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宣帝之後)時官至司隸校尉,以直言進諫而聞名於天下,但是和劉備的境遇類似,在諸葛亮他爹這代已經比較沒落了,只做到六百石的郡丞。適逢漢末黃巾大亂,地方割據橫行,徐州地處四戰之地,戰爭也很頻繁,而諸葛亮的爸爸、媽媽先後病亡,全家人只能跟著叔父諸葛玄開始流浪逃命,正是這一次出逃決定了他們日後的命運。

    諸葛玄在荊州牧手下為官,於是帶著他們兄弟五人一起走水路返回荊州,在路上遇到了孫權的姐夫弘諮,此時已經十六歲的諸葛瑾被弘諮賞識,推薦他到孫權的帳下作官。父母雙亡,弟弟妹妹還小,長兄為父,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給叔父諸葛玄減輕壓力,諸葛瑾選擇了跟隨弘諮去上任,這一次相遇永遠地改變了諸葛瑾的命運。

    諸葛瑾投奔孫權

    諸葛玄到達荊州繼續在劉表手下為官,一邊照顧著諸葛亮兄弟,從他們兄弟還在務農耕種來看,諸葛玄的俸祿並不太高。不過諸葛玄還是很聰明的,他盡己所能為家族的後人做好了很好的安排。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嫁給了蒯祺,一個嫁給龐山民,為諸葛亮娶了黃承顏的女兒,蒯家和龐家都是南郡的大族,黃承顏是劉表的連襟,有了這樣的關係鋪墊,諸葛亮兄弟將來就能在荊州的官人圈混的下去,起碼出仕做個幾百石的官是沒問題的。諸葛亮和諸葛均的命運就被他們的叔父這樣安排了。

    這和現在找工作是一樣的,一個山東小夥跑河南鄭州去上大學,畢業了肯定是優先在鄭州找找工作看,如果運氣不錯碰到了一個賞識他的老闆,就會選擇在鄭州工作了。如果到畢業了在鄭州也沒找到好工作,他的家人在山東還有關係在,家人會選擇在山東託關係給他找一份工作,這樣他又可以回山東去工作。在鄭州靠的是機遇,回老家憑的是關係。那麼他會不會直奔北京去找工作呢?當然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他在北京什麼人都不認識,一個人去獨闖,這樣的人並不多,但如果有認識的親戚、同學和故知,這樣的機率就會很大。

    曹家千里駒曹休

    諸葛亮的優先選擇是在荊州當官,他跟隨的劉備也是劉表的下屬,也是荊州系,諸葛亮不太可能拋棄荊州,而到許昌去找曹老闆。但是諸葛亮是有可能到江東去找他的老哥諸葛瑾的,如果在荊州不順利,他會去找哥哥。也有千里奔走去投奔老闆的,比如千里駒曹休,曹休當時也是父母不在了,自己在江東的吳郡討生活,當他聽說自己的族父曹操在中原起兵以後,便隻身從東吳經荊州到中原投奔了曹操,因此而受到重用。但如果曹操和曹休不是同族的人,想必曹休也不會千里奔走去投奔了。

    命是先天註定的,你是哪裡的人,你的家庭關係在哪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日後的選擇。時是變化的機遇,當你遇到了一個機會,或許就是改變命運的時候,所以有機遇一定要抓住。知命識時,方為俊傑。

  • 16 # 暖白情感

    每個朝代最大的世家是皇帝,下來是元老大臣,沒有千年的王朝,只有鐵打的世家。世家不會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這叫分瓣桃花,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失誤導致家族的毀滅。

  • 17 # 汐於子

    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是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三兄弟。

    史家稱這三兄弟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曾隱居於鄧縣隆中,並讀了大量的書籍,結交名士,品評時事,人稱其為“臥龍”。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實現統一。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治理蜀國,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官至太傅。

    諸葛誕(?~258)三國時期魏將,字公休,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從三兄弟的任職可以看得出來的,他們都混得很不錯,而在諸侯王混戰中,對於像諸葛這種人才輩出的大家族來說,出世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誰也不是神人,更是預測不了未來。為了能夠在亂世之中延續家族血脈,分出族人各侍奉不同的君主反而是明智之舉。全族輔佐一君賭注太大,而若是犧牲小部分人,保得家族的大部分青山在,這才是大家族的智慧,所以直到現在諸葛亮的後代還一直延續著。

  • 18 # 進哥故事匯

    我來簡單的說幾句:琅琊諸葛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為了家族的榮耀,諸葛的後人也一定會光大門庭,特別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跟賭博一樣,肯定不會只壓一寶。諸葛亮三兄弟(龍、虎、狗),老大諸葛瑾(虎)老闆是東吳孫權,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老二諸葛亮(龍)老闆是蜀漢劉備,後任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老三諸葛誕(狗)老闆是曹魏政權,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這裡的老三並不是諸葛瑾、諸葛亮的親弟弟諸葛均,而是族弟諸葛誕。諸葛均,在二哥當上蜀國丞相後,隨之於公元216-263年在蜀為官,且官至長水校尉)。如果把魏蜀吳看做三家公司就不難理解了,這也是一種儲存家族的策略,像投資一樣,分散投資、減低風險!不會輕易傾其所有與一家。保證家族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東漢末年交通不發達,戰亂四起,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少的幾個月,多的幾年,好多家人都失散到各地了。所以很可能各事其主,這種現象很普遍,也很正常。老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人各有志,各為其主。

    最後說一句,諸葛家族收場也不是怎麼好,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獨攬吳國朝政,欺壓幼主孫亮,最後被孫峻所殺,株連九族。諸葛亮,老三諸葛均效命蜀國,蜀國亡國時,諸葛家族基本也滅了。族弟諸葛誕後因起兵反對司馬昭,被司馬昭派兵剿滅,株連九族。這真是“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收節,農民真的豐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