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是秦朝靠軍功提升的爵位。
13
回覆列表
  • 1 # 趙永志67

    秦的二十級軍功祿爵,是統治階級為提高戰鬥力,鼓舞士氣設立的獎勵軍功的爵位。它分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丶五大夫丶六官大夫、七公大夫丶八公乘丶九五大夫丶十左庶長丶十一右庶長丶十二左更丶十三中更丶十四右更丶十五少上造丶十六大上造丶十七駟車庶長丶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丶二十徹侯。

  • 2 # 脫離組織的仙人掌

    劉劭熟知古代的爵位制度。他曾著有《爵制》一書,此書現已亡佚,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部分文字,是記述秦朝二十等爵位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二十等爵位的內容等等。文中對秦朝二十等爵位的記述十分清晰具體:一爵曰公士,二爵曰上造,三爵曰簪褭,四爵曰不更,五爵曰大夫,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從書名上看,《爵制》的全部內容不應當是僅僅記述秦代爵位制度,如果此書能夠完整儲存下來,一定會為我們瞭解三國以前的爵位制度提供清晰的線索。但我們從儲存下來的部分內容中,可以看出劉劭對古代爵位制度的熟知程度。

  • 3 # 70後大叔講歷史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由商鞅設立,目的在於提高秦軍的戰鬥力。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禁止私鬥。商鞅認為,在戰場上士兵 為國家而戰奮勇殺敵,是應當的;鄉里打鬥,為私而鬥於國無力。禁止私鬥,違反規定者將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秦二十級軍功爵位製作用在於使秦軍的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作為榮譽,軍功爵位基本具備現代軍銜的特點。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各級爵位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

    1 公士

    2 上造

    3 簪嫋

    4 不更

    5 大夫

    6 官大夫

    7 公大夫

    8 公乘

    9 五大夫

    10 左庶長

    11 右庶長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上造(一稱少良造)

    16 大上造(一稱大良造)

    17 駟車庶長

    18 大庶長

    19 關內侯

    20 徹侯(通侯)

    秦國的20等爵位制極大的刺激了全國人民鬥爭的積極性。人們踴躍參軍。全國將士因為戰功可以獲得爵位所以上了戰場不怕死,不投降。

    從精神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是其他6國將士說無法比擬的。這種爵位制度不僅僅針對於秦國士兵,還針對農民。

    農民透過努力掙錢提高糧食產量,也可以獲得爵位。所以當時秦國形成了一種風尚男人要麼出去打仗,要麼在家種地。打仗是戰爭的直接支援。而種地這是為戰爭提供經濟糧草支援,為秦國攻取天下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 5 # 史於嫣然

    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實行的,秦軍的戰鬥力主要就是來源於秦國的這種先進的管理制度。它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是新興階級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一項措施,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一個途徑。那麼這二十級爵位制分別叫什麼,又是怎麼樣排序的呢?

    二十爵的待遇是俸祿,以實物的形勢向各級官吏發放俸祿,主要是粟米,可兌換布匹,秦國一年發放一次俸祿,叫做歲俸,計量單位是“石”,秦朝的1石=30.75公斤。

    第一級:公士

    公士,爵位名,是官之士,公家之士。公士是秦、漢二十等爵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需要服役,只是身份略高於無爵的人。

    商鞅變法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公士爵位、田一頃、住宅一處還有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在戰後把敵人的首級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

    第一級公士的歲俸是50石。

    第二級:上造

    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二級,高於公士,單仍需服役,上造爵位,可得兩個住宅,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第二級上造的歲俸是100石。

    第三級:簪梟

    簪梟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三級,仍需服役,公元前186年漢代的《田律》和《戶律》規定,簪梟爵位可得田三頃,住宅三個。

    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根據爵位不同而不同,簪梟可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

    第三級簪梟的歲俸是150石。

    第四級:不更

    不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四級,有這個爵位的人,可免充輪流服役的兵卒,其他仍需要服役。

    第四級不更的歲俸是200石。

    第五級:大夫

    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五級,它在古代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因此為一般官員的通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

    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的官職,明清的時候被廢。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階官階之稱。清朝高階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一下官階,所以今天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第五級大夫的歲俸是250石。

    第六級:官大夫

    官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六級,漢代《田律》和《戶律》規定官大夫可得田七頃,住宅七個。

    第六級官大夫的歲俸是300石。

    第七級:公大夫

    公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七級。秦朝時期民爵公大夫以上的人,見到縣令、丞揖而不拜。

    漢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級五大夫為高爵,可免服役,公大夫仍需服役。

    第七級公大夫的歲俸是350石。

    第八級:公乘

    公乘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八級,因為可以乘公家的車,所以稱為公乘。

    秦、漢初期,從第七級公大夫起即為高爵,文帝后,公乘一下仍需服役,東漢明帝規定:賜民爵不得超過公乘。

    第八級公乘的歲俸是400石。

    第九級:五大夫

    五大夫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漢文帝后,五大夫以上為高爵,可免服役。

    第九級五大夫的歲俸是450石。

    第十級:左庶長

    左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級。

    商鞅變法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分別是: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這四種都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

    商鞅變法後秦國官制效仿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權。

    第十級左庶長的歲俸是500石。

    第十一級:右庶長

    右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一級。商鞅變法前秦國四種庶長之一。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右庶長為王族大臣領政。

    第十一級右庶長的歲俸是550石

    第十二級:左更

    左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級。更是指更卒,輪流服役計程車卒,左更與中更、右更均以更卒之將為爵位名。

    第十二級左更的歲俸是600石。

    第十三級:中更

    中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級,其爵位處於左右庶長和大少上造之間,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二,地位顯耀。

    第十三級中更的歲俸是650石。

    第十四級:右更

    右更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四級,其爵位處於更級之中最大,僅次於少上造的高等爵位,在商鞅改革前是職爵一體,是九卿中第一,地位顯耀。

    第十四級右更的歲俸是700石。

    第十五級:少上造

    少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級,戰國初期為秦最高官職大上造的副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是爵名,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

    第十五級少上造的歲俸是750石。

    第十六級:大上造

    大上造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級,秦孝公時期是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仿效中原諸侯國制度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漢朝。

    第十六級大上造的歲俸是800石。

    第十七級:駟車

    駟車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七級,駕四馬之高車。

    第十七級駟車的歲俸是850石。

    第十八級:大庶長

    大庶長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級,僅次於徹侯和關內侯。

    商鞅變法前大庶長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贊襄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

    第十八級大庶長的歲俸是900石。

    第十九級:關內侯

    關內侯是秦、漢時期設定的,是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級,有其號,無國邑。

    一般是對立有軍功之將的獎勵,封有食邑多少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的權利,可以世襲。南北朝時期沿用,僅成為爵位的一種品級。

    第十九級關內侯的歲俸是950石。

    最高階:徹侯

    徹侯是秦、漢二十等爵的最高階,漢武帝時期因避諱皇帝名諱,改名為通侯,後面又改為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入漢制,鹹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漢朝初期列侯封邑,大的萬戶,曉得五六百戶。封邑一般為縣,東漢初有封四縣者,小者為鄉或亭。

    冠軍侯霍去病

    列侯得徵收封地租稅,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能過問。後來又有僅賜名號不給封邑的人,加霍去病封冠軍侯,另行指定地方封邑,列侯多居京師,與所封之地關係淡薄,奉命回到封邑居住的,反而像被貶逐。

    最高階徹侯的歲俸是1000石。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 6 # 妖鬼雜談錄

    軍功爵,以軍功論賞的爵位制。

    在秦國執行的最為徹底,秦國後來重新定軍功爵,由低到高從公士到徹侯,共二十級(商鞅時期只有十八級)。

    二十級軍功爵

    一級公士:最低的爵位,“言有爵名,異於士卒”,公士享有歲俸約五十石,同時另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二級上造:比公士高一級,上造歲俸100石,田兩頃,兩宅地,僕人兩個

    三級簪嫋:據說起這個名是因為所騎馬可以加絲帶。田三頃,三宅地

    四級不更:不需要更替輪流服役,所以叫不更。

    四級不更以下爵位都是士卒

    五級大夫:從大夫開始屬軍官爵位,意思是位列大夫六級官大夫:比大夫高一級,漢初授田7頃,宅地7七級公大夫:漢高祖時規定公大夫級有食邑,地位等同縣令,授田9頃,宅地9八級公乘:民爵最高,意思是可以乘公家之車。公乘以下,授田與田宅,比較少,從公乘開始,直接提升到20頃田,宅地20九級五大夫:稅邑三百家,授田25頃,宅地25十級左庶長:授田74頃,宅地74十一級右庶長:秦漢時期以右為尊,所以右庶長高於左庶長十二級左更:第四級不更,指的是士卒;到12、13、14級別是以更卒將領為爵位十三級中更:同上,授田80頃,宅地80十四級右更:尚右,所以右更居左更之上十五級少良造:又稱少上造,顏師古注曰:主上造之士,作為官職曾是大良造的副職十六級大良造:意思同少良造,授田86頃,宅地86十七級駟車庶長:授田88頃,宅地88十八級大庶長:從左庶長到大庶長,後代繼承爵位為公乘從關內侯開始,爵位可以世襲十九級關內侯:有號無國的侯爵,享受食邑,爵位世襲二十級徹侯:後因避諱漢武帝名,改為列侯,有封邑(不是食邑),可徵收封地租稅,爵位可世襲

    賞賜如此細緻豐厚,也難怪讓我們總覺得秦漢軍隊戰鬥力格外強。

    斬首記功

    《商君書》中規定: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看上去是不是比較簡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五人來簿為伍,一人羽而輕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則復。……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

    五個人為一伍,一個人戰死或者逃跑,其他四人就要斬首一個,才能免除罪行,也就說如果自己的隊伍有人死了,要先扣除相等的首級,來免除罪行,剩餘的首級才能算軍功。

    除此之外屯長、百將,如果沒有獲得敵人首級,自己就要被斬。滿33顆首級才完成朝廷給的定額,才能升一級爵位。

    賞罰分明,秦漢軍隊戰鬥力從何而來,由此可知。

  • 7 # 吳未如斯

    戰國時期,秦國組織了商鞅變法,規定了以軍功授爵的軍事制度,史稱軍功爵制度,這個制度也促成了後來秦國軍隊這支虎狼之師的形成。

    軍功授爵制度分為二十級爵位,分別是:

    1公士;2.上造;3.僭梟;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 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

    在這二十個爵位中,1到4的等級相當於士;5到9的等級相當於大夫;而10到18則相當於卿;最後兩級相當於諸侯。層層遞進,極為嚴格。

  • 8 # 萬卷古今情

    秦獻公繼位後,有感於在魏國手中失去太多土地,所以和魏國死磕上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也導致國家疲敝,在衰落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秦獻公戰死後,秦孝公繼位後,恥於不與東方會盟以及國家的落後,於是釋出了震古爍今的“求賢令。”之所以說它震古爍今,乃是因為他首次直視前朝君王的過失,並且大氣磅礴地提出了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在這種情況下,在魏國不得志的衛鞅隻身入秦,透過景監的引薦,得於見到秦孝公。

    一番互相試探之後,秦孝公和商鞅徹談三日三夜,從此,歷史上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商鞅變法開始了,他不僅改變了秦國貧窮落後的局面,而且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好了基礎,而軍功制,就是商鞅變法的一個內容。

    一直以來,平民都是沒有權力的,同樣的戰爭,貴族能夠加官進爵,而普通的老百姓卻不能夠享受這一待遇,他們只是戰爭的工具,尤其是秦獻公長期的戰爭導致了人民十分討厭戰爭,這種消極思想必然導致戰鬥力的低下,在大爭之世,這對國家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商鞅為了提升國家的戰鬥力,避免被六國瓜分的危險,實行軍功制,其中最有動力的一點就是沒有軍功,貴族也不得封爵,這一條使得民間的戰鬥力提高,他們看到了為自己奮鬥的希望,而且只要有軍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封爵,於是,在這種全民動員下,越來越多的人走入了軍隊,他們奮勇殺敵,不畏生死,真如虎狼一樣。而軍功制主要分為: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

    1 公士:

    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也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

    2 上造:上造之爵,可得兩宅地,配三頭牛,蓄隸兩人。

    3 簪嫋:

    出土秦代竹簡表明:在軍中,每頓吃的飯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嫋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

    4 不更:

    可免充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卒)之意,但其他之役仍須照服。

    5 大夫:

    一般官員的通稱。

    6 官大夫:

    加官、公者(接第七級為公大夫),示稍尊也。

    7 公大夫:

    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見縣令、丞揖而不拜。

    8 公乘:以得乘公家之車,故稱公乘。

    9 五大夫:

    免役。

    10 左庶長:

    11 右庶長

    12 左更

    13中更

    14 右更

    15 少上造(一稱少良造)

    16 大上造(一稱大良造)

    17 駟車庶長

    18 大庶長

    19 關內侯:

    有其號,無國。

    20 徹侯(通侯)

    商鞅被封為商君之前就達到了大良造的爵位,後來公孫衍也曾擔任過。

  • 9 # 彼岸歷史

    就個人所知和理解簡要分析一下秦國的“二十級爵位”。

    一、爵位名稱

    商鞅變法的一大原則就是“獎勵耕戰”,“耕”的核心內容是減免農業稅;而“戰”的核心內容就是所謂的二十級爵位,具體名稱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大名鼎鼎的商鞅和白起都是第十六級:大上造(即平時我們所說的“大良造”)。

    唯一的來源就是軍功,沒有軍功,即使是秦王的兒子也不能封爵。依據是人頭,一個人頭就可以獲得第一級爵位(公士) ,人頭越多,所封級別越高,相對應的待遇就越好。比如一個敵人的人頭就可以獲得30畝地、一套房子和一個僕人,五個人頭就基本上等於一個小地主。還有史料顯示,如果一個士兵提回兩個人頭,家人是囚犯的可以被赦免,家人是奴隸的可以轉為平民。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魏國的“憤擊”、韓國的“百金之士”等常備軍都不是秦國軍隊對手的原因了——獎勵和激勵機制不夠。

    三、爵位待遇

    除了第十九級關內侯和二十級徹侯還額外享受食邑和封地外,其他都拿固定工資。大庶長及以下十八級,每一級爵位都對應著一定的工資待遇,那時候還沒有“工資”這一稱呼,叫“俸祿”,因為是一年一兌,所以也稱為“歲俸”。兌現方式不是金銀,而是粟米。具體標準為:一級公士50石,二級上造100石,三級簪嫋150石,四級不更200石,五級大夫250石,六級官大夫300石,七級公大夫350石,八級公乘400石,九級五大夫450石,十級左庶長500石,十一級右庶長550石,十二級左更600石,十三級中更650石,十四級右更700石,十五級少上造750石,十六級大上造800石,十七級駟車庶長850石,十八級大庶長900石,十九級關內侯950石,二十級徹侯1000石。獲得了爵位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有了固定收入,自己甚至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以最低階的“公士”為例,秦一石約等於現在的30.75公斤,50石就是1537.5公斤,三口之家絕對夠用了。

    這裡存在一個小小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商鞅和白起都有大功於秦,卻只被封到第十六級呢?這是因為先秦時期文武不分家,軍政也不分家,“大上(良)造”是掌握軍政實權的最高爵位。也就是說,最後面的四級爵位是虛銜,類似於後世的“三公”,是榮譽稱號,只享受待遇,沒有實際權力。白起在公元279年伐楚之後又因功被封為“武安君”,這就是在“大良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封侯了,也就是說待遇更高了。

    二十級爵位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創舉,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以“俸祿制”取代“世祿制”,第一次將官員等級評定的標準確定為“工作實績”而不是“出身”的高低貴賤,相當於後世透過“績效考核”來實現官員的獎懲、任免,其客觀公正性和進步意義不言而喻。

    僅從這一點來說,六國之亡和秦國之一統,沒毛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商不高而浪費天賦的球員有哪幾個(說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