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張昭勸孫權投降,無功於孫權,但是有大功於天下。

    曹操率大軍南下,江東震動,張昭是主張投降的。

    《三國志·張昭傳》中並沒有記載張昭勸說孫權投降,但是在周瑜魯肅傳中有所提及: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

    從《三國志·周瑜傳》,我們也能大概推測出張昭為何要勸孫權投降。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歸根到底就是一條,曹操實力強大,而且代表天子征討四方,江東無法對抗。

    最終孫權採納的是周瑜魯肅的建議,擊敗了曹操。

    權既即尊位,請會百官,歸功周瑜。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權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張昭勸孫權投降,對於孫權來說當然不是好事,但是對於當時的天下來說,卻是一件大好事。

    裴松之再給這段作注時就有獨到的見解:

    臣松之以為張昭勸迎曹公,所存豈不遠乎?夫其揚休正色,委質孫氏,誠以厄運初遘,塗炭方始,自策及權,才略足輔,是以盡城匡弼,以成其業,上藩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郢,大定之機,在於此會。若使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於世。況權舉全吳,望風順服,寵靈之厚,其可測量哉!然則昭為人謀,豈不忠且正乎!

    裴松之認為張昭看的是全天下,孫氏創業之初,目的是“上藩漢室,下保民物”而非割據一方,如果孫權此時投降曹操,則極有可能中國重新統一,則再無連年戰亂。

    裴松之認為張昭的建議無功於孫家,但有大功於天下人。

  • 2 # 榮耀歷史

    張昭勸說孫權投降很奇怪嗎?就算曆史上孫權真的投降了,那也不是不可能!前有賈詡勸說張繡投降曹操,後有譙周勸說劉禪投降魏國,就是東吳最後也是投降晉朝而滅亡,所以說在群雄並起的時代,投降並不是罕見的事情。

    那麼張昭為什麼勸說孫權投降呢?說到底,就是對東吳戰勝曹操沒有信心,與其玉石俱歲,倒不如保全性命,圖的一世富貴,這也符合張昭老年人的想法。

    那麼為什麼張昭對孫權會沒有信心呢?

    敵人太強大

    赤壁之戰前,曹操幾乎統一了北方,親率南下荊州,劉琮望風而降,坐擁大半個中國的曹操擁軍百萬,戰將千員,謀臣無數,甚至還“挾天子以令諸侯”,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面對如此強大的曹操,正常人都會膽寒,作為文臣的張昭想要投降就不足為奇。

    對自己的實力沒有信心

    曹操坐擁大半個中國,而東吳政權僅僅是蝸居江東,4個郡縣而已,軍隊數量也不過數萬,憑這點力量怎麼與曹操對抗。那時還沒有孫劉聯軍,張昭對軍事的瞭解又不如周瑜等人,他更多的是停留在紙面實力的對比上,所以他認為東吳的力量遠不如曹操。

    在這種背景下,張昭勸孫權投降甚至是為了孫權考慮,因為必然失敗的戰爭,有什麼必要打下去呢,再加上曹操與東吳集團並無過大恩怨,也沒有正面衝突過,那麼參照之前投降曹操的張繡的經歷來看,孫權投降後也許能混得一官半職,這對孫家、東吳百官、東吳百姓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對抗到底,按照張昭的設想,那就是生靈塗炭,孫家被徹底剷除,自己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以及他們背後的家族也不會有好結果。

    綜合以上,張昭勸說孫權投降合情合理。作為局外人可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細細想來,赤壁之戰中如果曹操軍中沒有爆發瘟疫,如果沒有出現詭異的東風,那麼結果是不是就是張昭設想的呢?

  • 3 # 斯文影視劇

    赤壁之戰,曹操83萬人馬兵臨赤壁,東吳上下大驚失色,除周瑜、魯肅主戰外,其餘百官紛紛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張昭。張昭勸孫權投降,是因為張昭是一個心繫漢室的人。從張昭生平來看,張昭和曹操、孫堅是同時代的人;他從小成長的環境,是亂世的前夜,但至少還不是亂世。我沒有找出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張昭心繫漢室;因為畢竟不像荀彧,曹操稱魏公,荀彧是誓死反對的;而孫權稱吳王時,張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當然,那個時候漢朝已經滅亡了,也不能說明張昭就沒有漢室的存在。但是從張昭輔佐孫策平定江東嚴白虎、王朗這些割據勢力後上表朝廷的行為,我們也看出,張昭輔佐孫策是為了漢室除殘去穢,保境安民;並不想割據一方,或者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後來甘寧建議孫權徵劉表,張昭反對,也是因為劉表的荊州牧,是受的朝廷委派;討伐劉表,其一有失臣子本分,其二打仗要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對於發展民生不利。張昭作為一個內政大臣,他這樣想,是很本分的。

  • 4 # 李公子說歷史

    赤壁之戰前,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這並不奇怪,因為:東吳弱,曹軍強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以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統一了北方廣大地區,舉兵100萬,氣勢洶洶的南下,說要蕩平東吳,統一天下。而東吳有多少人馬呢?也只不過區區幾萬人而已。

    曹操在給東吳的招降書是這樣寫的:

    “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迴音。”

    東吳全境上下看到這封投降書,下至百姓,上至達官貴人無不心驚膽跳,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命運將是如何,就連當時東吳的首領孫權也是戰戰兢兢,不知道是該降還是該戰。

    面對曹操的百萬大軍,作為東吳託孤大臣張昭,他也是下破了膽,不知所措,他有可能會考慮到全境上下百姓的安全,於是就建議孫權投降,因為投降可以讓東吳免遭戰火的荼毒,讓成千上完百姓安居樂業。

    試想如果東吳真的投降了,我想以曹操的為人和氣度一定會保全東吳的,一定會讓東吳的老百姓安居樂業的。

    可是如果不投降,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萬一打不贏又怎麼辦?到那個時候東吳就真的會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

    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不管是張昭,還是曹操,孫權,或者是劉備諸葛亮,都是有私心的,如果拋開私心,以國家統一,人民幸福計,我覺得孫權劉備應該投降曹操,建立統一的王朝,還老百姓一個安定幸福的生活。

    我相信,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一定會治理好國家的,從他治理北方就知道,他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 5 # 永殤衺靈夢

    也是為了江東好,畢竟曹操實力大,還有天子在手,名正言順。而孫權要啥沒啥,沒人,沒實力,權利還在世家手中。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世家永遠比朝廷說的算,孫權的東吳更是如此。

  • 6 # 深夜聊齋

    張昭是孫吳三代領頭人孫堅、孫策、孫權所倚重的重臣。但是,在張昭身上,也有嚴重的汙點,那就是曾經勸說孫權投降曹操。而因為此,在赤壁之戰後,張昭在孫吳內部也很尷尬。那麼,他當初為何要勸說孫權投降呢? 1、比起孫吳獲勝,張昭更期望國家統一 在孫吳內部,周瑜、魯肅等人都是“三分派”,也就是說,他們都期望於“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不是統一。 但見慣了亂世紛爭的張昭,卻期望國家能夠一統。用今天的話說,張昭可能更具有歷史的眼光,看清了歷史的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比起冒險求勝,張昭更期望孫權活下去 孫權和張昭的關係,既像是君臣, 又像是父子。 有一回,張昭向孫權提意見,惹的孫權煩了,拔出刀來就要嚇唬張昭。 而張昭不卑不亢,說:“要不是吳國太臨終前將您託孤於我,我何必如此愚忠呢?” 孫權聽了這話,立馬與張昭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比起魯肅、呂蒙這些人,張昭更像孫權的家人。 對孫權來說,投降曹操,不失榮華富貴,安穩過一生。而如果選擇動刀兵,則有可能兵敗被殺,因此,從孫權本人的角度來說,選擇投降或許更好。 而這個話,孫權是不可能說的。於是,張昭把這個壞人做了,頂了投降派的罵名,也是為了孫權個人好。

  • 7 # 歷史隆中對

    赤壁之戰前,東吳的朝堂之上主要是兩大派別:以周瑜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而孫策去世時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在反覆權衡之下,選擇了主戰派。後面的事實也表現出了該決策的正確,所以很多人就開始指責張昭的投降主義。但是張昭求和也是思忖再三的結果。

    實力懸殊

    東吳和曹魏的實力相差的確很大,一般人都看得出來。曹魏揚言八十萬大軍,實際上也有十五六萬中原部隊,還有從荊州收編七八萬水軍,差不多三十五萬餘人。而東吳這邊只有三萬精兵,加上劉備手下的殘兵敗將,根本無法抵抗曹魏如此龐大的軍隊撲向東吳。

    地方士族

    孫家在東吳立足,依靠的就是江東士族的支援,以四大家族陸朱顧張為代表。而士族是不願意交戰的,因為交戰的話,江東士族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投降的話,只不過是換了個主公而已。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很多反對派都是江東士族的領袖,比如陸績,張溫等人。

    天下一統

    張昭本人是北渡士人,從北方而來,正統觀念比較強。他更類似於曹操手下的荀彧,雖然輔佐割據勢力,但是心心念唸的還是漢朝廷。孫權稱帝后,張昭引病告退也印證了這一點,只不過荀彧選擇了自殺,而張昭選擇了隱退。如果東吳投降,至少天下能歸為一統,名義上漢室依舊存在。

    這就是那群正統士人最後的幻夢了。他們是不會預見到之後曹魏和司馬家的各種權力爭鬥和政權遷讓的,他們只是希望天下歸於一統的一名漢末士人而已。

  • 8 # 曹城少年

    赤壁之戰爆發前期,江東的託孤大臣張昭,勸說孫權投降,不足為奇。因為立場不同。

    孫權是割據勢力的立場,張昭只是個臣子的立場。孫權繼承了他哥哥孫策的事業,算是撿了個大便宜。雖然是繼承的事業,但也不能隨便的給別人,與他的性格不符,如果哪一天死了,九泉之下,見到老爸、老哥絕對沒有辦法交代,不被揍的鼻青臉腫就不錯了。更是跟當時的形勢有悖,諸葛亮已經來東吳尋求合作,共分天下,不能分天下,可以分荊州啊,眼前的利益也是很誘人的。況且歸順之後,帝王的待遇就沒有,最多封個侯,而在曹操的眼裡大概只能是個“猴”罷了。張昭就不一樣了,他早年跟陳琳、王朗等當代名士交往甚好,只不過現在分別效忠不同的主公,自然不能見面,若江東和平統一,也是一個極好 的事情,畢竟戰爭中,普通民眾是傷害最大的,當時的名士都想著是心懷天下,安邦定國,安享太平。就是投降了曹操,自己也會只是做個臣子,不會比現在的地位差,反而會因為和平投誠得到重用,畢竟張昭也是天下的名士。張昭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權利,只能發揮自己的口才勸說孫權,最後,主戰派佔了上風,張昭也是很無奈的。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孫策死時曾交待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說明了,張昭是一個主持政務的文職官員。大凡一個文職官員對軍事都不是太精通,能文武雙全的畢竟是少數。

    張昭就是一個純粹的文職官員,對於政府內的執行很在行。可以高談闊論,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可以遊刃有餘。然而在軍事上純屬一個門外漢。當曹操號稱百萬大軍來襲時,張昭第一感覺是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了。他不知從何入手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有史學家說,張昭是順應歷史潮流,是為民生著想。這實質上有拔高之嫌,張昭並沒有如此高的思想。為什麼早不投降晚不投降,非要等兵臨城下時才有此想呢?其實是嚇破了膽。

    張昭很清楚以他的名望,投降以後,他依然是高官厚,依然是福家翁。而孫權是什麼樣子,張昭顧不了那麼多了。

  • 10 # 大鍋故國神遊

    我是大鍋,來回答一下赤壁之戰爆發前,江東的託孤大臣張昭,為何勸說孫權投降這個問題。

    先給出簡單的答案就是——張昭本人的政治立場和當時江東事業的定位決定了張昭會勸說孫權投降曹操。

    想要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需要進一步瞭解一下江東事業的定位和張昭本人的政治立場。

    一、孫策渡江——開拓江東到“桓文之業”

    孫策以袁術部曲的身份進入江東,雖然孫氏是江東人,但是孫策依靠的卻是淮泗將領。江東大族對於袁術的認識當然是叛逆,而孫策在江東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可想而知了。孫策為了切割和袁術的關係,爭取士人的支援,也為了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聽取了張紘張昭等人的建議,積極地和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取得聯絡,並和曹操實現了聯姻,最終成功地和袁術切斷了聯絡,擺脫了篡逆部將的形象,而此時江東的事業定位也只是“保據江東和開拓江東”,成為漢廷的“外藩”。所以後來任何違逆曹操的事,都是和這一定位相沖突的,這就是張昭勸說孫權投降的最主要原因。如果理解成什麼張昭有私心之類的,就未免太市井化了。

    二、曹操實力強大,固然也是一個原因,但是和政治定位相比,只能算一個次要原因。

    這方面的論述非常多,這裡就不再展開,可以從下面周瑜等人的態度來做一側面印證。

    三、周瑜魯肅等人主張抗曹,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軍事上的考慮是一個次要問題。

    周瑜和魯肅這兩人和張昭的政治立場完全不同,這兩個人都是認為江東會興起一種新的帝業,

    而且周瑜對於擊敗曹操還充滿了信心,當時他想的不是如何退敵,而是準備活捉曹操。(《三國志》:“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總結:

    江東的事業,在孫權稱帝前,經歷了一個“保據江東開拓江東——桓文之業——新的帝業——江東霸業”這樣幾個階段,而張昭則是把江東事業定位在“桓文之業”的人,所謂“桓文之業”,瞭解一些歷史的人都知道其淵源,而落實到漢末,就是匡扶漢室。既然是匡扶漢室,江東的事業就不是成就一種新的帝業,更不是割據江東的霸業。在赤壁之戰前,孫權還面臨曹操要求他送兒子去做人質的事情,張昭在這個事情上,依然表現出了和赤壁時一樣的猶豫,抗拒曹操意味著和漢廷決裂,而這是和“桓文之業”相矛盾的,也是和張昭本人的立場是矛盾的。

  • 11 # 山野老人

    赤壁之戰爆發前期,江東的託孤大臣張昭,為何勸說孫權投降?

    張昭勸諫孫權投降曹操,受到很多責難!

    直至今天,人們對張昭勸諫孫權投降曹操,仍然不理解!

    這一切都受制於《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重在宣傳諸葛亮,宣傳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宣傳赤壁之戰帶來的三國鼎立的局面!

    由此對張昭勸諫孫權投降曹操自然是貶斥的!

    從今天的角度看,張昭勸諫孫權投降曹操是一種大情操、大胸懷!

    張昭勸諫孫權投降曹操是順應潮流的表現,是站在天下大一統這個高度審時度勢!

    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概括說,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一,現實需要。

    曹操威逼劉表兒子劉琮投降後,又佔領了江陵。

    曹操佔領江陵,對孫權宣戰,不僅處於上游有利戰略位置,又因劉表在江陵聚集了充裕的戰略物資,這又讓曹操如虎添翼。

    由此,曹操寫信威脅孫權,號稱將帶領八十萬大軍順江而下,與孫權會獵於吳。

    對此,孫權內部一片譁然,極為震驚。

    面對現實,張昭為了避免生靈塗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

    二,文人情懷。

    張昭從小研習《春秋》,對孔子的《論語》頗有研究。

    張昭與當時的大多數文人一樣,具有十分濃厚的家國情懷。

    當時的陸賈,千方百計地要投奔許昌;當時的華歆身為孫權重臣,曹操一道聖旨,華歆就離開孫權,投奔許昌;當時的王朗,孫策千方百計勸降,王朗仍然不為所動,曹操一生呼喚,王朗輾轉經年,歷盡千辛萬苦,投奔曹操。

    這些人就是張昭的縮影。

    張昭和這些人一樣,都甘願投奔曹操。

    因為他們認為到曹操那裡做官,是朝廷命官,是效力天下。

    所以,陸賈千方百計勸說張繡,投奔曹操;華歆千方百計勸說孫權允許自己前往許昌;王朗不惜冒險,也要前去許昌。

    從這個角度看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天經地義。

    三,順應潮流。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主張一統天下。

    張昭深受儒家文化薰陶,對一統天下,情有獨鍾。

    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就是希望孫權能為統一天下,放棄自己集團利益,效力國家。

    對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評價說,如果孫權當時接受張昭的勸說,就可以加速國家統一程序,就可以免除很多百姓的苦難。

    從這個角度看,張昭勸說孫權投降曹操,是順應潮流,有利於家國。

  • 12 # 歌舞三國

    實際上任何一個客觀看問題的人,都認為天下平息戰爭、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才是下道,張昭便是這樣的人。張昭勸孫權投降有兩個原因:

    文臣

    當時江東有一句話:“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這句話本身是有道理的,已經說明了張昭擅長的事務在內而不在外,曹魏來犯,此屬於外事,張昭的看法可能有一定的侷限性。

    而事實上,赤壁之戰,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不見得有什麼必勝的理由。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用兵重點在於關西、漢中,專注於南方的孫權,並不是打怕了,而關中涉及到對西域的統治,牽涉到對外族的事務,可以看出曹操在這個問題還是能分得出輕重緩急。如果曹操赤壁一戰之後捲土重來,全力攻擊荊州或,孫權的能否抵擋得住,未必有十足的把握?

    江東孫權和劉備不同。劉備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能拼個魚死網破。

    孫權和曹操,本來就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當時假使投降,也不是什麼丟臉之事,我們可以看看張魯投降之後,不就過得很爽麼,而且孫權投降之後,曹操還會格外優待,做個榜樣給未降的諸侯看其他的。

    其實劉璋如果直接投降曹操,就沒有那麼煩心之事了。

    所以當時孫權降於曹操,就可以使天下及早統一,華夏免於分裂之禍;以孫權一家子而言,也不會有多糟糕的結局:

    裴松之在《三國志·張昭傳》注裡已經說過了。然則孫權的決意抵抗,周瑜、魯肅的一力攛掇孫權抵抗,不過是好亂和行險僥倖而已。

    當然,如果從孫權個人野心要稱霸一方和對曹操存在偏見這個角度來說,投降則是一件丟人之事。

    讀史的人,一般都會被 “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兩句話做了價值的取向,都以為曹操是必須要抵抗的,其實這兩句乃是周瑜口裡詞,不能作為定論的,客觀地從史實結果來看,曹操確是心存漢室,並非漢賊呢。只是看你怎麼說而已,在這一點上,張昭明顯比周瑜、魯肅客觀。

    張昭並不懂軍事

    張昭不懂軍事,曹操來勢洶洶,一般人都無法像魯肅、周瑜那樣看清楚對手的弱點,從一絲絲戰機會抓住取勝的機會。

    不懂軍事之人,單純從軍事上看到問題的表面,肯定不一樣:

    曹操實阱也是漢相,和他為敵,就是在反抗朝廷,從儒家的道義上而言,確實如此。曹操已得荊州的水軍,又有步兵和騎兵,水陸夾擊並進,因此僅長江之險,未必能保住江東。另一原因則為眾寡不敵,曹操兵馬實在太多了,東吳的兵力不足以抵抗。

    其實這樣的分析,也不是一道理都沒有。

    而周瑜等主戰派,都是有軍事經驗之人,當然能分析雙方軍事上的優劣:

    ① 北方全部擺平,加上關西還有韓遂、馬超等人盯著呢,曹操此次用必然是想速戰速決,不宜持久。

    ② 北方的人不善於水戰也是客觀事實,而且荊州的人對曹操並沒有完全臣服。

    這三點,不懂軍事之人哪能分析出來,張昭等人看不出也是正常的。

    總結

    很多事情也只能以結果論英雄,赤壁之戰孫劉勝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以這一事實而論,顯得張昭的策略多麼不合時宜。假如曹操贏了這場戰爭呢?或許世人就會稱讚張昭當時的建議是多麼的高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最希望自己的初吻在什麼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