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香常漫舞蹈培訓
-
2 # 家有魔娃
我來分享: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我們作為爸媽要用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站在他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有一個觀點很重要!!!
要讓孩子與你合作,就是說良好的溝通,關鍵是激發他的內在能動性,要讓他因為自己會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為他收到了威脅或逼迫。
舉例子說明,就拿亂髮脾氣。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亂髮脾氣原因是什麼?(順利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因為比較小,感情脆弱,易受傷,還沒有可以很好的用理智控制情緒,所以,只好用發脾氣來表達情緒。
其二,採取一些適當的方法避免亂髮脾氣,既要無條件愛他,又要給他簡單明瞭的規則,而且還要溫柔而堅定的執行。
一般情況下,大寶跟我亂髮脾氣時,我就要剋制自己平靜下來,等他發完冷靜下來之後,我再和他講道理,並且告訴他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打架罵人只會更傷人。
要想防止孩子養成不良習慣,爸媽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如果不當,不及時,會隨著年齡增長難度也會加大。
-
3 # 芋先生
好的習慣都是自我約束去適當做一些事情,而壞習慣是肆意妄為無拘無束。人天性不喜歡
-
4 # 昕愫
在於父母,父母如樹根,根好結好果,父母首先要把家裡的位排正,父母以德做事做人,父母及時發現自己自身品德有問題,父母先學會觀自己的心術正不正,孩子都是以觀,連帶著臍帶血,血脈想通,若要孩兒乖,先把父母自身問題找。有沒有佔便宜的心,公婆父母孩是三,這是位正。自古忠義英豪出孝門。
-
5 # 嫻聊育兒
好習慣是延遲滿足,壞習慣是及時滿足!
同樣也有一句話,給人好印象需要20年,給人壞印象1分鐘就夠了
遇到孩子的好習慣時,要積極高調的鼓勵
孩子有壞毛病發生時,不要指責,只要說出壞毛病會產生的後果!
多次長時間的這樣干預,會起到好的效果
-
6 # 勵志阿闖
人變壞很容易,變好需要一個過程。就像一杯清水,加進墨水,很容易就變成髒水,但是如果要還原成清水,就沒那麼容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勿以惡小而為之。好的習慣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慢慢養成,貴在堅持。一個壞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壞習慣,所以堅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很重要!
-
7 # 0清歡渡
為什麼孩子會三年才學會一個好習慣,而只需要三天就就學會一個壞習慣,正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耐力,以及家長的引導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讓你每天堅持做一件事,堅持做一年,你能堅持多久呢?
而孩子在小時候及青春期有極高的好奇心和叛逆期,結合以上力證,自然是學好需三年,學壞一瞬間了,以上便是俺的見解,望能幫助您,
-
8 # 阿學聊拍錄
已下有5種可能
第一:睡覺無規律。第二:整天宅在家裡。第三:放學回家不學習不寫作業。第四:做事散漫與拖延症。第五:沉迷於電子裝置(電子遊戲電腦電視)
糾正措施,養成好習慣應該這樣做:1、每天晚上最早20:00點睡覺,最晚不能超過22:00。起床時間規定在7:00到8:00點。如果起得比較早,可以吃完早飯回去補覺,但最遲不能超過9點。
2、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讓孩子到親戚家,老人身邊,換個新環境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3、不管是假期還是平時,每天都有1~2小時的學習時間,非常重要。要監督孩子,不要把作業一次性都做完。因為這種做法完全是為了應付,本學不到什麼。建議讓孩子先把所有的作業進行彙總,看清楚到底有多少,從簡到難,重要的其次。然後分時段以小計劃的形式去完成。
4、如果孩子現在有一堆壞習慣,那麼從現在開始,積極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去與壞習慣抗爭。在過程中父母要強化戒律,並讓孩子不斷告誡自己。唯有靠毅力和堅持去督促自己不斷進步,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和迴應或許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
5、孩子貪玩電子裝置,多半是因為沒有其它娛樂專案去吸引他們。根據這一特點,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報1~2個興趣班跟夏令營,依靠外力轉移他們的視線和興趣愛好。如果沒有這條件,可採取硬性手段把電腦安裝到自己的房間或客廳,和孩子商量每天允許他們晚上玩1~2小時,為確保孩子能遵守,父母可在白天拔掉電源線,先看看孩子的適應情況,再做決定。
-
9 # 軒寶銘寶媽媽
科學證明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的時間,同樣一個壞習慣的戒除也需要21天的時間。所以家長在幫助孩子改毛病的時候切記不要心急。
如何改掉壞毛病?一個壞毛病是日積月累養成的,我們不要想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就能改好。當我們給孩子改毛病的時候,努力了幾天發現沒有什麼效果,於是我們就放棄了。實際上只要我們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次有可能就可以成功了。而往往很多家長都堅持不了那麼久就放棄了。所以孩子的問題一直也沒有得到解決。
如何養成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什麼經常養成不了。那是因為沒有長時間的堅持,半途而廢了。想要養成好的習慣一定要有強有力的行動力,千萬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一定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如果能做到這幾點一定可以養成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也許今天解決了一個問題明天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教育孩子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有決心陪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
10 # 嬰語說
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反思下我們成年人自己!
一放假就喜歡睡懶覺,導致生活作息亂套,飲食不規律?
一坐下就喜歡蹺二郎腿,喜歡抖腿?
不喜歡運動,不喜歡鍛鍊?
一些惡俗的口頭禪,吸菸、酗酒、吃垃圾食品、拖延症
。。。。。。
這樣那樣的壞習慣,明知道不對,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縱容自己。
又是為什麼?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好習慣三年養成不了,壞習慣三天就養成了,這一點無分成年人和小孩,請不要往小孩子身上貼標籤,大家都“彼此彼此”。
人的本性是包含惰性的,也有人提出過:“社會的發展是為了滿足人類惰性的需求”。然而這種惰性放在個體上往往和好習慣是違背的。
簡單的說我們常說的壞習慣往往會給我們滿足感,是讓我們感到舒服的,而好習慣會讓我們感覺到“累”!
每個人習慣性的行為活動,都會有心理舒適區。
壞習慣就是在潛意識裡構建了不正當的心理舒適區,沉溺於壞習慣帶來的“舒適感”,在壞習慣發生的時候產生自我麻痺感,即使這個時候心裡有個小人再跟你說“這樣子不對!”,也會被你麻痺過去。
那要怎麼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呢?
1、特別是針對小孩,可以設定一定的獎勵機制,無論是心理上的鼓勵,還是適當的物質獎勵等等,讓鼓勵產生的滿足感打敗壞習慣帶來的偽舒適感,讓好習慣成為孩子的舒適區。
2、先制定小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設定太高,容易產生挫敗感,每天進步一點,就是成功。
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堅持,大人要比孩子更加堅持的去督促他們,畢竟為孩子養成好習慣對我們大人來說也是一個好習慣,如果你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去說孩子呢?
-
11 # 榮媽育兒記
一個習慣的養成,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好習慣我們稱為正常現象,或者自律。比如讀書,健身。而壞習慣則被稱為不正常現象,上癮或偷懶。比如常說網癮,賭博。
別說孩子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容易養成,就連大人也是如此。因為很多人覺得堅持好習慣是一種折磨,而堅持壞習慣是一種享受。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兒童階段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好習慣能成就孩子,一個壞習慣則能傷害孩子。
希望家長們能幫助孩子們在成長時養成這5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1.守時:讓孩子成為「靠譜」的人
有句話說:守時的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很守時。
因為守時就代表著自律,有責任心,會讓人感覺靠譜、值得信賴,在團隊合作和未來發展中更容易獲得好機會。
對孩子來說,守時代表著有管理時間的能力,有計劃、有責任心的學習和生活
2.整理:培養秩序感和專注力
整理不但能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律能力,還在潛意識中整理內心的情緒垃圾。
孩子會整理物品,才能梳理知識;
規劃好空間,才能規劃好人生。
3.閱讀:終身受益的財富
著名的教育學家尹建莉說,一個孩子的智力與其他孩子拉開距離,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
閱讀不僅是一個好習慣,更是孩子洞察內心、感知生活的儀式感。每天和孩子一起閱讀,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有所收穫。
4.運動:激發孩子的「體能自尊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運動會刺激身體分泌多種積極物質,提升智力發展!
孩子的思維能力、自控力、耐力、競爭力、合作力也隨之提高。
5.做家務: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心
孩子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嬌貴、弱不禁風,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吧,這樣他們才能體察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懂得什麼是付出和回報。
從掃地,倒垃圾,收拾自己的衣物,再到洗碗,做飯…一步一步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他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有能力的孩子會飛得高,
有好習慣的孩子能飛得更遠!
-
12 # 寶媽談科學育兒
很能理解你的這種困惑。我分享下我的育兒經驗: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顧名思義好習慣是指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事,並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壞習慣呢?就是長期做那些不利於自己與他人的事,形成的惡習。這裡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在於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有利還是無益。這就是個價值觀的問題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有形成好習慣的前提。
其次,習慣不是天生的,與遺傳無關,它是在後天環境中習得的一種條件反射。所以,環境中的好壞美醜,都影響著習慣的形成。用在教育孩子上,就是我們說的言傳身教。一定要從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不是因為好習慣難形成,而是改掉壞習慣再去學習好習慣的過程很難。難在從根上習慣就已經是壞的了,它比直接學習好習慣,多了艱難的一步,改掉壞習慣。那麼改掉壞習慣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呢?1.認識壞習慣。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是壞習慣,這樣的壞習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2.遠離壞習慣。家長要從我做起。3.多學習好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教育孩子不能教條死板,多從身邊的例子言傳身教。多學習優秀的故事童話等,懂得道理自然壞毛病就會少了。
培養孩子習慣,切不可操之過急,要有耐心,注意觀察,還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打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13 # 我是阿呆呆
針對於您這個問題我來說下我的觀點第一點壞習慣通常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愉悅,是一個主動的行為。而好習慣通常來說前期帶來的是痛苦,是一個被動的行為第二點家庭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
14 # 火龍果媽媽
很簡單,因為人天生都有惰性,這是人的本能。為什麼都要大家自律,因為自律是克服自己惰性與懶散的自己做對抗,只有自律人生才能順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同理好的習慣就是自律,就是和那個懶惰的你對抗,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壓住你內心的懶惰天性,這是對抗的過程也是艱辛的過程,所以堅持下來很不易,但是堅持下來你就是winner.
而壞習慣就是懶惰的天性徹底釋放了,根本不需要任何剋制,就是放鬆,自然很簡單,可是一時放鬆還好,一世都放鬆結果可想而知。
-
15 # 報告爸媽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舒適性,還有一個是堅持性。好習慣通常是讓人很難受的,而壞習慣對孩子來說比較舒服,人總是會選擇讓自己舒適的方式,我們大人也喜歡呆在舒適圈,何況孩子呢。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的孩子根本堅持不了,其實不是3年養成不了,更多的是連3個月都堅持不住。下面分享一下原因和解決方法,希望可以幫到問主。
舒適性好習慣總讓人難受,比如坐姿,讓一個孩子端端正正地坐著,對於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早點訓練,越早越好,一方面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另一個方面是家長的權威性還在,孩子更容易接受。不然後期改正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平時可以讓孩子多接觸新鮮的事物,接觸的多了,孩子對新的行為模式也就沒有那麼牴觸了。還可以透過科普片、故事等讓孩子明白壞習慣的危害,最好能夠親身體驗,比如孩子看書寫字離得近,家長可以給孩子戴一下沒有度數的眼鏡,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近視帶來的不便之處。這樣透過體驗對比,孩子會更討厭壞習慣,好習慣就比較容易養成了。
堅持性孩子有時候很清楚壞習慣的壞處,可是就是堅持不了。家長可以慢慢來,循序漸進,針對自己孩子的型別採取相應的養育策略。
對於要強制型的孩子,就是那些家長抽一抽他就動一動的那種,家長可以合理規定任務,根據孩子完成任務的好壞和速度,分別給予獎懲制度,獎勵要比懲罰多。同時不斷鼓勵,如果孩子完成的比較好,可以設定一些小障礙,增強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完成的比較差,就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再鼓勵他完成,比較嚴重的可以採取懲罰措施。
對於興趣型的孩子,就是那些我感興趣的很願意去做,我不感興趣的碰都不碰的那種。家長首先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先堅持住,並偷偷設定一些小障礙,讓孩子比較有成就感。再接著安排一些和感興趣活動有搭嘎的,但卻沒那麼有興趣的活動,鼓勵孩子完成,以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堅持力。
再嘮叨下哈^_^,在培養孩子好習慣方面,家長要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這是一個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時間的事情,有的時候不是孩子放棄了,而是家長先放棄了。
-
16 #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大部分孩子都這樣。
究其原因:形成好習慣難,因為好習慣需及時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長素養,良好的家庭環境⋯多難達到?因為難,所以形成也不易牢固。
反之壞習慣,只要放任自流,自然形成,不難所以牢固。
好習慣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壞習慣是隨波逐流,順順利利。
-
17 # 大鵬兒童教育
這個問題,我們進行剖析,會發現如果我們拆開從兩個角度去看,會得到兩個不同的問題:
一是為什麼好習慣難養,壞習慣容易養成?
二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好習慣特別難養成?
第一個問題屬於好習慣,壞習慣養成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環境影響的問題。
先來說說好習慣、壞習慣的養成問題。
一、為什麼好習慣難養,壞習慣易學?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內心最原始的部分,是趨利避害的。所謂趨利避害,直白點講就是哪個更有利於自己選擇哪一個,當面臨挑戰區和舒適區時,人自動選擇指向舒適區是必然的。
這也是為什麼好習慣容易被放棄,壞習慣容易被揀選的原因。大家一起看一下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比較就更容易理解了。
好習慣:有目標指向,需要長期堅持,並且需要面臨挑戰有一定困難,讓人產生壓力,卻又不能短期見效,讓人當時獲得成就感,大多處於戰備狀態。
壞習慣:沒有目標指向,完全隨心情,過程很輕鬆,讓人產生愉悅感的一件事,隨時選擇,隨時開心,完全處於舒適放鬆狀態。
從這些對比和分析來看的話,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易養成就顯而易見了。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生性愛玩,缺少耐心的孩子呢?
二、為什麼有的孩子又特別難養成好習慣呢?
有的孩子習慣特比難養,這就回歸到我們在教育中常說的“5+2=0”的說法了,孩子是易於培養也易於忘記的。難養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缺少養成習慣的環境。
所謂的環境更多的指向於家庭,指向於父母。
原因歸結於三點:
1、 孩子是家長的模仿者。很多孩子所謂的壞習慣是習得性,父母一邊在指責孩子,一邊自己在旁邊看著電視,刷著手機,而家長又要求孩子少玩遊戲,看電視。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不模仿,所以幫孩子建立好習慣,首先家長要有好習慣。一個父母愛讀書的家庭,孩子也一定會有讀書的習慣,我們常說的耳濡目染、書香門第就是這樣。
2、 父母是好習慣的殺手。我們都知道養成好習慣是需要方法,需要堅持,需要鼓勵的。然而,在很多的時候,家長除了給孩子好習慣的目標外,其他一切靠孩子,甚至於家長的出現還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阻力。
比如,要培養孩子專注力,家長在旁邊一會問渴不渴,一會遞盤水果,一會又來糾正孩子坐姿……名為關心孩子,實則刺探有沒有認真學習。不停的打斷,如何讓孩子專注?
其他的諸如無端指責批評
3、 缺乏有效方法助力。當孩子面臨困難,不能堅持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支援和幫助,支援就是精神上的鼓勵和肯定,幫助就是給孩子有效的方法和指導。而很多父母卻很少在這個方面下功夫。
比如,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很重要。就要孩子讀書,而孩子看繪本,故事書時又覺得孩子不是在閱讀批評孩子。那麼有效的幫助是什麼?首先和孩子一起選擇孩子有閱讀興趣,有閱讀意義的書,二是幫孩子建立遇到閱讀困難時的解決辦法比如查字典等,三是設定閱讀目標,可以從中選擇兩個認為好的片語或者句子……
只有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努力克服困難時,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去努力,堅持,並獲得成就感。
三、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起好習慣五部曲
1、掌握習慣三原素。我們都知道習慣其實是一種行為模式,而每個行為模式的產生都是包含有三個核心原素的。這三原素指:原因、行為、正向結果。選擇一個好習慣的原因和需求是什麼、哪些行為可以滿足這些需求,最後獲得什麼樣的激勵。在每個好習慣建立前,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探討,分享這三個問題。
2、從小開始,2分鐘計劃。很多時候家長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希望孩子能很快改變,說要養成學習習慣,就能立刻狠狠學上幾個小時。事實上並非如此,習慣都是從小著手,從微出發,逐步養成和建立的。最初的2分鐘預熱很重要,透過2分鐘內放下原來的習慣,開始新習慣的培養很重要。
3、改造環境,讓環境推動。如果你想養成孩子讀書的習慣,就在家裡擺滿書,家裡人少看電視,和孩子一起讀書。如果你想培養孩子健康運動的習慣,就讓運動服、運動鞋、瑜伽墊之類的東西,觸手可得……環境的影響是沉默而強大的,要善用環境的影響力,比起增強心理動力和動用意志力更有效。
4、過程激勵,保持動力。我們做了一些改變,但是遲遲看不見期待中的效果,於是我們失去了改進的動力,退回到之前的慣常做法。所以獎勵機制是保持動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比如給孩子設定小目標,完成後獎勵小紅花,或者實行積分,孩子完成積分實現一個願望。再比如透過打卡影片的形式曬一曬,透過朋友的讚譽給孩子動力,或者把孩子獲得成就的時刻記錄下來做成小影片……
5、重複是最重要的習慣。所謂的養成好習慣,就是讓那件事不斷被重複執行,戒掉壞習慣,就是讓那件事不再被重複執行。重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定時,定點的規律性。所以對一些習慣的養成在前期要形成固定的模式。
回覆列表
周圍環境保證好,環境太差的話,孩子很容易沾染壞習慣。然後你要糾正他,讓他知道不可以這樣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