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ianli345
-
2 # 東方朔566
隨著現在空間站越來越龐大,服役時間越來越長,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需要宇航員太空出倉去維修。或者是做一些實驗,也需要宇航員太空出倉。
由於太空出倉是一項風險極大的工作,為了保障宇航員太空出倉的安全性,都會有一套完整,嚴格的操作規範。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太空服上有兩個安全帶。為了保證太空遠不脫離太空艙,這兩個安全帶上的鎖釦是不能同時脫離的。必須是一個鎖釦扣好後,再去摘脫另一個安全帶上的鎖釦。始終確保有一個鎖釦是鎖緊狀態,這樣的安全措施,宇航員是無論如何脫離不了太空艙的。
只要按照操作規範操作,出倉的宇航員無論如何也不會脫離太空艙的。萬事都會有一個萬一,萬一出倉宇航員由於突發疾病,造成恍惚錯誤的把兩個鎖釦都脫扣了,宇航員徹底脫離太空艙,那麼他就會漂浮在太空,形成太空垃圾。因為出倉宇航服中帶有的氧氣有效,時間長了宇航員就會因窒息而死。但是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在出倉航天服上設定了一個微型發射器,能夠在緊急時刻,讓宇航員自己控制回倉。
-
3 # 奔跑吧爸爸
宇航員進行太空出艙活動時可急不得,不是簡單的一開空間站艙門就“飛奔”出去,而是需要長達幾個小時的時間充分準備。
類似於地面火箭或衛星操作時的雙人雙崗制,這個準備過程還需要另外一個宇航員進行安全確認的,出艙前至少會保證宇航服上的安全繩子緊緊地透過掛鉤固定在飛船上。所以,一般情況下就算宇航員太空出艙時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也沒關係,宇航員會藉助於宇航服上的安全繩子回到飛船上的。
出艙前首要準備就是穿宇航服。宇航服重達百公斤以上,就像一個小型的“房間”,穿之前要把“房間”佈置好。宇航服內需要安裝淨化器、氧氣瓶、電池、無線電通訊裝置等等,穿上後進行氣密性和安全性檢查。這個過程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另一個宇航員確認,開門出去前再確認下安全繩和掛鉤,前後花費大概幾個小時。
當然了,如果宇航員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及時的回到飛船上將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太空不僅是真空(沒有氧氣),而且充滿輻射。宇航員穿太空服的存活時間取決於太空服所含的氧氣量,而宇航服內的氧氣只能供應宇航員呼吸8個鐘頭左右。如果宇航員希望繼續在太空活動,則需要返回飛船更換氧氣罐,目前最長的太空行走記錄是宇航員吉姆·沃斯和蘇珊·赫爾姆斯實現的,他們花了8小時56分鐘維修國際空間站。
如果沒有氧氣,宇航員在太空中連兩分鐘都堅持不下來。所以如果宇航員沒有固定好安全繩,恰好又碰到了“豬隊友”沒有好好確認安全,出艙後又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隊友又沒有及時有效的“追回”,那基本上等同於宣告了死亡。
人類首次進行太空行走活動是蘇聯的宇航員列昂諾夫,他當時就出現了危險的一幕。當時因為宇航服技術問題,進入太空僅僅1分鐘,列昂諾夫的宇航服就因為壓力變化膨脹起來。在完成12分鐘的艙外活動任務後,宇航服已經鼓得沒法擠進飛船。這時,他不得不冒著缺氧和低壓症的風險,透過閥門放掉宇航服內的部分氧氣。最終幸運的是,趕在氧氣耗盡前,列昂諾夫回到了飛船裡。
當然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宇航服越來越智慧化,宇航服上安裝有“載人機動裝置”,就像一個推力器一樣能夠噴出氮氣幫助宇航員在太空中自由移動,所以不會再出現上述問題。
-
4 # 洪光Edwin
談到如果宇航員太空出艙時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怎麼辦,會怎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曾經學生時代在課本上看過的一張圖片,如下圖所示,茫茫宇宙中,一個帶著頭罩、揹著一個笨重的裝備穿著一身白色蓬鬆衣服的人正漂浮在蔚藍色地球的上空,後方是一望無際彷彿要將一切吞沒的黑暗。而其中的這個人他就是歷史上首次完成沒有繫繩實現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布魯斯·麥克坎德雷斯。
這個事件其實發生在上個世紀,1984 年 2 月,麥克坎德雷斯帶著一隻揹包、24 個小型噴氣推進器和兩瓶氮氣燃料,開始了他的首次也是跨時代的無繫繩太空之旅。在二百七十多千米高的太空,以和附近的太空梭相同的接近第一宇宙的速度(每小時2.8萬千米)在虛空的太空中繞地球旋轉了一段時間。然後在離空間站外100米遠的地方拍攝了上面那張具有時代意義的照片。麥克坎德雷斯堪稱是“第一顆短期人類 衛星”。
由此可見,能做宇航員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雖然有各種保護措施,一般人誰敢一個人在一望無際的太空脫離空間站漂浮,這是要承受巨大的心裡壓力的,心態容易崩潰的真的不知道會不會亂動甚至嚇暈過去,太空隨意亂動也是很容易造成人翻滾起來的。不過麥克坎德雷斯就處理得很好,作為無繫繩太空漂浮第一人,他在脫離空間站漂浮了一段時間後,透過噴氣揹包這個機動裝置他又回到了空間站。
所以說如果宇航員離開太空艙時真的不小心脫離了宇宙飛船,是可以透過這個應急自救噴氣裝置回到空間站的。當然前提是人和空間站不能離得太遠以及你還有理智、沒有產生慌張的情緒。不過宇航員一般是有夠硬的心理素質的,畢竟國家花這麼多錢可不是真的去讓你“星際旅遊”的。但是如果宇航員這時倒黴透頂機動裝備出現了故障,那也不要太過緊張,還有辦法,那就是求助同伴及時聯絡地面,太空行動一般都會有兩個以上宇航員一起的,像麥克坎德雷斯行動時,羅伯特·L·斯圖爾特就一直在注意他。
於是這個時候就能真的上演一幕科幻電影裡面的太空救援同伴的驚心動魄的行動了,畢竟太空救援看起來好像簡單靠譜,但是越是簡單的事情可能就越困難,宇航員位置的不穩定、心理狀況的變化、施救人員的操作以及救援時間都是是否能救援成功的關鍵,可見其是有一定風險性的。搞不好兩個人都沒了。
那麼如果最後也沒有救援成功呢?那宇航員就可以想想私房錢在哪裡,還有什麼話想對家人、親戚朋友說的,趕緊透過通訊器聯絡同伴和地面人員,把一切想要表達的重要資訊都傳達給他們。畢竟從此刻開始,宇航員的生命可以說是進入倒計時了,隨著幾個小時後氧氣的耗盡,宇航員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衛星”,在地球大氣層阻力、太陽光壓、太陽風以及潮汐能等的作用下,最終執行軌道高度不斷下降直到最終墜向地球,在大氣層化為灰燼。
當然了,其實這種宇航員在太空出艙後不小心脫離空間站的事情是基本上不會發生的,首先,選中的宇航員本身就是萬里挑一的,心理素質操作技能都過硬。其次對於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還有個重要的東西,我上文也有提到過,那就是有25米左右,拉伸強度可達到一千多磅的安全繩索。 宇航員在太空作業時,宇航員們會用“菊花鏈”的方式相互連線在一起,其中一名會牢牢固定在空間站內。
所以說,在太空宇航員只要按照操作流程來,膽大心細,基本都不會出錯的。而且,歷史上就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情。最嚴重的一次也就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時,前蘇聯宇航員阿里克謝·列昂諾夫在50萬米的高空繫著安全帶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鐘,但是回艙內的時候,由於早期航天服在真空艙外行走時會出現嚴重膨脹現象,也就導致阿里克謝·列昂諾夫的宇航服高度膨脹到190釐米,超過了艙門斷面直徑120釐米。
然後他只能透過各種辦法,開啟航天服閥門排掉一部分氣等,掙扎著成功回到艙內。不過你別看蘇聯宇航員成功回來了,在這210秒的時間內,可把他嚇得不輕,阿里克謝·列昂諾夫心理生理上都受到了難以想象的折磨,他的體重減少了數公斤,每隻靴子裡都積聚了3升汗水。可想而知要是普通人被迫隔離在空間站外,估計會嚇暈吧。而且如果你最後真的回不來了,那“恭喜你”,你就會成為地球的“衛星”,直到最後在地球的大氣層被燒掉。
-
5 # 自然知道
其實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非常低,宇航員出艙時有安全操作規程,首先宇航服需要用一根臍帶繩掛接在艙體上,宇航員不需用手抓住艙門防止脫離飛船,手的作用是讓宇航員從艙中出來。
太空出艙主要是維護航天器或者假設某類科學儀器,一般情況下空間站宇航員都待在艙內,進行各類空間實驗。出艙和我們平時出門不一樣,出門時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飛跑著出去,而出艙不同。空間站為了保護核心艙以及宇航員睡眠艙室內氣體壓力、溫度、氧氣含量的充足不能直接連線通向艙外的通道,而是需要經過一間專門的艙室。出艙時這個艙室內充氣,宇航員穿戴好宇航服轉移到此艙室中,然後艙室減壓和外界太空氣壓相當,此時艙門能夠開啟,而且宇航員不會被氣流衝出飛船。
由於艙外宇航服的笨重,宇航員出艙其實挺費力的,頭先出腳後出,頭先出有利於觀察外部情況,並且手可以第一時間將臍帶繩的掛鉤掛在飛船外邊的欄杆上,我國去年公佈了空間站核心艙的構造,在核心艙艙體外就有固定臍帶繩的結構,就是用於宇航員出艙活動時手扶和掛繩子。頭先出艙,確認安全後宇航員才慢慢從艙中出來,不可能像我們日常出門一樣冒冒失失的,也就是基本上不存在沒有抓緊脫離飛船的問題。其實此時人和飛船飛行速度一致,即便是不用手扶不掛鉤子,只要不冒失地突然用力將自己像炮彈一樣彈出,宇航員不會迅速遠離飛船,為了飛船的執行安全也不允許這樣做,因為動量守恆,人彈出去了就意味著對飛船有反方向的衝量作用,可能導致飛船飛行引數變化。
這些問題在地面時就會被反覆訓練,我國好像較多采取水下模擬,水中因為浮力大相當於失重環境,不過阻力比較大,透過在水下反覆摸索安全的出艙方式,形成類似於標準或者安全操作規程之類的東西,當宇航員進入太空中出艙時需要遵照執行。前蘇聯進行的人類第一次出艙活動就是這個流程,只不過低估了宇航服內外壓力差的問題,宇航員艙外活動之後宇航服膨脹導致難以進入艙內,不得不給宇航服放氣,這又使宇航服內氣壓降低,加速了宇航員的失氧和失水,在進入艙室的時候又犯了錯,本來是腳先進,而前蘇聯列昂諾夫頭先進,差點導致悲劇發生。
如果,宇航員真的不幸脫離了飛船飛向飛船遠方,營救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宇航服即便是攜帶著推進裝置的宇航服行進距離有限難以夠到,而飛船以特定軌道執行,本身攜帶的燃料很少,主要用於調整飛行姿態,短時間也難以變速接近宇航員;地面計算宇航員軌道發射新的飛船營救的方式也不靠譜,火箭等大型設施的發射可不像飛機起飛幾分鐘就搞定,至少也得一兩天籌備,加註燃料搞不好都得半天。結果就是宇航服內的氧氣耗盡,宇航員窒息死亡,成為一個人體人造衛星。
艙外活動臍帶繩掛鉤
如今人類對太空的瞭解已經更為充足,深知太空危險的情況下,制定操作規程並訓練宇航員遵照執行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空間站這樣國際合作、多名宇航員駐留的平臺,本身空間站建設就很費錢,宇航員培訓也比較費錢,若操作失當,對宇航員對空間站後果都可能是災難性的。我國即將要建設空間站,而屆時宇航員出艙活動擬採取臍帶式。
-
6 # 印象飛舞第
這樣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的,還好,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這樣的突發情況。
這主要得益於宇航員出艙時完備的安全措施。宇航員出艙時,有兩套安全繩索交替作用,移動中必須在新的位置掛上安全繩鎖後,才能解除之前的繩索,這樣可以保證,任何時候都有一套安全繩索將宇航員安全的系在空間站或航天器上。
隨著太空行走的活動日益頻繁,以及太空服技術的升級,長時間大難度的離開航天器的行走,操作,維修變得越來越頻繁,無繩索保護的自由行走將會成為未來太空人行走的常態。
當年修理哈勃望遠鏡時,最後一次是美國“阿特蘭蒂斯”號的太空之旅,機上的7名宇航員透過5次長時間太空行走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最後一次大面積維護,在太空中為其更換了大量裝置和輔助儀器,最終使得哈勃望遠鏡終於“起死回生”,發回大量有科研價值的讓人驚歎不已的宇宙深空照片。充分體現太空行走對人類宇宙探索的重要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太空行走到底有多難!
太空行走有多難?太空是一個無氧、沒有氣壓、極端低溫、有致命的電磁和粒子輻射的環境。航天員太空行走,意味著要從飛船內近似於地面的大氣環境進入太空的高真空、強輻射環境,也意味著航天員要離開飛船,獨自在失重的太空中“行走”。為了實現這種可能,人類設計的宇航服十分厚重,多至九層,每一層都是不可或缺,用來抵擋宇宙各種嚴苛環境對人體的傷害。宇航服實際上就是一個微型的太空艙,所有航天器的功能設施都必須在宇航服中一一實現,其中包括生命支援系統,自主動力系統和通訊系統。
人類從飛船直接進入太空後,通常面臨著四類威脅:失壓、缺氧、輻射和巨大溫差。太空是完全的真空環境。航天員迎著太陽照射,身體一側最高溫度可以達到120℃以上,而另一側背陰處,最低溫度可能達到零下100℃。所以假設宇航服恆溫系統故障,會比漂出更可怕。宇航員身體一側被烤熟,而另一側被凍成硬梆梆的冰塊,最可怕的太空服不小心被刺破,宇航服失壓,宇航員血液蒸騰,心跳驟停,絕沒有安全返回太空艙的可能。
那麼一旦失控,掉入深空,宇航員又該怎麼辦呢?
按照題主所說,如果萬一宇航員失去繩索保護,漂離航天器,背在宇航員身後的動力包就會成為救命的最後法寶。這時宇航員應該會沉著冷靜的開啟太空服背後的動力輔助系統,這套系統以液化氮其作為動力燃料,機組有20餘組噴射孔用來加速和調整姿態,理論上只要操作熟練無誤,調整好飛行姿態,完全可以把宇航員安全帶回航空器。當然,如果宇航員如果是被彈出或者突發事故撞飛,還帶有自身的劇烈旋轉翻滾,那就很難控制了。這時的宇航員經過各種嘗試努力,最後因燃料耗盡而放棄,只能眼看著航天器越來越遠,越來越小,最後消失於茫茫宇宙空間。
當然這時的宇航員依靠強大的太空服生命支援系統,依然會存活8~10個小時,同時他運用通許系統與地面的指揮中心建立聯絡,指揮中心在確定宇航員方位和軌道後,發出指令讓離的最近的航天器做好救援準備。啟動航天器發動機噴射器,經過變軌和變速,找到漂離的宇航員並將之救回。如果經過計算援救方案不成立,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時宇航員會與親友們做最後的告別,靜靜的等待最後的時刻到來。作為太空中的一個自由漂浮的物體,他大機率會慢慢的靠近地球大氣層,受到空氣阻力後極速衝向地球,最後燃燒化成一縷青煙。
-
7 # 南陽濤哥
一般在太空出倉是一個人出去的另外一個宇航員在邦裡面時刻在關注出倉的宇航員,如果第一個宇航員託勾的話另外一個宇航員在裡面會立刻做出救人的準備,在保證自己的安全下救人,
-
8 # 展翔的天馬
雖然我們人類已經有能力可以上到外太空,還是沒有脫離地球引力的影響,因為這個距離地球還是比較近的。所以當宇航員脫離飛船的時候,它們應該也還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會在一段時間之內圍繞地球做運動。
墜落地球被燒燬由於在太空裡面是沒有空氣的,所以脫離了宇宙飛船的宇航員,不管他怎麼樣地努力滑動手腳,他都是不可能會像游泳那樣游回宇宙飛船的,而是會沿著他漂流的方向,漸漸地遠離宇宙飛船。
這樣這個宇航員離死亡肯定是不遠了,因為當他宇航服所攜帶的氧氣消耗完的時候,很快就會因為窒息而死亡,如果他想要脫開宇航服的時候,由於在太空中的溫度是非常低的,這樣的做法只會令他更快地死亡。
當宇航員死亡之後,會有一定的時間,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會圍繞著地球運動,成為地球的一顆“人造衛星”。不過人類已經在太空中探索了幾十年,太空早就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太空垃圾,所以這些物質都有可能會降低宇航員的執行速度,至使宇航員無法保持高速的執行,從而有可能會墜落到地球上。
不過地球還是擁有大氣層的,外來的隕石撞擊地球的時候,由於擁有非常高的速度撞向地球,它們馬上就會與大氣層產生非常激烈的摩擦,同時也會產生非常高的溫度,使隕石燃燒起來,從而會燒成灰燼。墜落中的宇航員也無法避免這種命運,有其他的質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在他墜落到地面之前,早就已經被高溫燃燒完了,也就成為了地球上的灰燼。
成為地球的一顆“人造衛星”不過要是還在外太空的時候,太空垃圾並不是給宇航員減速,而是給宇航員加速的話,那麼應該還會保持宇航員圍繞著地球轉,畢竟這些太空垃圾可以給宇航員增加的速度並不是很高,只不過是改變了宇航員的軌道而已,根本就無法使宇航員可以脫離地球的引力限制。
當然要是有隕石撞擊宇航員的話,由於隕石基本上也是處在非常高的速度執行之下,所以就有可能會給宇航員增加非常大的速度,但這個過程也表明宇航員會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力,否則他的速度也不會增加很大。
但擁有如此大的衝擊力,很快就會將宇航員撞成粉碎。不過這種事情也是一種非常小的機率,因為太空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一般隕石的大小也不會太大,如果實在是太大的話,很可能就會被地球非常巨大的引力吸引到了對面上來,也就是隕石會撞向了地球,根本就不會衝著宇航員來。而宇航員的質量其實是太小了,根本就不會擁有足夠的引力可以吸引隕石向他們衝過來。
綜上所述,宇航員很快就會因為氧氣消耗殆盡而死亡,但他們還是有可能會因為太空垃圾的減速,而使他們墜落到地球上,但由於這個過程也會與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然後燃燒,最後被燒成灰燼;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宇航員被太空中高速執行的隕石擊中,最後粉身碎骨,不過這是一種非常小機率的事情;還有一種就是會一直在太空中飄蕩,成為地球的一顆“人造衛星”。
-
9 # friday84446380
一般相對靜止的,即使有移動也就是人自身的一點點推力,只要掛個繩就沒問題,再不行身上有噴射器也能調節方向。除非碰到爆炸或者其他什麼原因,那就不是繩子能解決得了。
-
10 # 諸葛小村姑
怎麼辦?涼拌唄!在地面,宇航員培訓程式中早就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上萬次試驗,並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補救程式,可以說,除了宇航員遭到外星人襲擊或者被太空垃圾砸中,其他行為很難讓自己脫離航天器四處漂泊。
也就是說,從1961年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第一個飛出大氣層外成為太空人,已經有超過2000人次上過太空,進行超過700次的太空行走,沒有發生過一次宇航員失蹤事件,可見科學家對這個事情的防範到了何等重視程度。畢竟宇航員的配訓需要海量資金啊,太精貴了!可以說,太空梭損壞了,不出兩年,就可以造出另一架,宇航員損失了,需要5-10年才能夠重新培訓一批!
當然,凡是都有例外,我們不能夠排除,有的國家在日後的宇航事業中,透過阿里巴巴購買了淘寶熱送的保險帶,安全搭扣什麼的,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宇航員用力過猛,導致安全繩斷裂,飛出安全救援範圍,成為一個人體衛星,等維生系統中的氧氣消耗完了,他也就會慢慢失去意識,由於缺少能源,宇航服可能不會再保持合適的壓力,氣體洩漏,壓力驟減,宇航員的遺體會爆炸,成為太空垃圾。
因此,我們要努力完善淘寶產品的質量監管,免得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濫用!
-
11 # 超人84843
如果宇航員脫離了飛船他也就像太空中的恆星一樣,漫無目的四處飄遊,如果飛船在軌道上的那麼宇航員也在軌道上繞著星體運行了。
-
12 # 來看世界呀
這種事情幾乎不會發生,宇航員出艙時不會貿然用力衝出去,而是尋找握持點然後掛上安全繩。但若真的脫離飛船,距離很近還有可能回來,距離太遠就“神仙難救”了。
前不久中國展示了空間站核心艙的設計,從外部可以看出是專門考慮了宇航員出艙活動時的握持點和安全繩懸掛金屬桿之類的東西,況且在太空出艙活動不像我們簡單的開門走出去,飛船和太空是2個空間,為了保證飛船內的壓力和空氣,出艙至少要經過兩道艙門,兩道艙門之間是一個特殊的艙體,這裡可以對飛船內減壓,便於開啟艙門,也避免艙門開啟後宇航員被空氣壓出去。
出艙的時候,由於要揹著笨重的宇航服,掌握不好想出去都得費點功夫。出艙程式包括出艙後的安全問題都是經過大量訓練的,宇航員不會那麼冒失地脫離飛船。但如果真的不小心脫離,暫時不會離飛船太遠,可以派另外的宇航員出艙營救,發射安全繩之類的。如果真的離開飛船太遠,除了小型載具可以將其帶回,但飛船上未必會帶著這東西,宇航服一般也沒有推進裝置,就只能靠自身攜帶的東西,將宇航服戳個洞放氣或者取下一個部件用力反方向扔,有可能回到飛船。
科幻電影中有一些這樣的場景,宇航員要不就是選擇冒險會飛船,要不就是摘下頭盔放棄。至於改變飛船的軌道、從地球發射專門的飛船去營救大概是更難的,飛船軌道一旦改變就很可能無法完成原定任務,從地球上發射飛船時間上來不及。
-
13 # 科學船塢
沒有抓緊不要緊,咱有安全繩啊,安全繩可以牢牢的把宇航員束縛在宇宙飛船上,不要緊的。但題主肯定是想問,如果安全繩也鬆了呢?唉~這就夠點背的了,因為現在的安全繩非常的安全,決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低階錯誤。
但,還是要來假設一下:
首先,艙外活動宇航服的氧氣可以支撐一天的時間,這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別看艙外服那麼小,但五臟俱全,在頭盔處還有500毫升的飲料以及航天級食品,保證你只需要歪一下頭就可以吃得到。
當你脫離宇宙飛船時,你將繼續保持著原本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成為一顆“衛星”,這該如何是好?
眼看著宇航員越飄越遠,地面急了,準備動用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測控站點測出宇航員的運轉軌道,然後調離宇宙飛船前往他的軌道上等候他的到來,然後就可以接到他了。當然,前提是地面測控的精度要夠高。
這個方法不管用的話,如果宇航員的揹包是噴氣揹包,那麼就可以噴氣回來了,當然題主肯定不想看到這麼簡單的操作。
那麼來個難點的吧,學學《火星救援》的男主角,割破艙外服產生噴氣動力靠近宇宙飛船,然後捕獲,當然了,這是個風險性極高的操作。
如果這些方法都沒能救回來,那肯定是涼了,宇航員只能憑藉著那僅供一天的氧氣與一點飲料與食品,欣賞每90分鐘一次的日出景觀了,氧氣耗盡,die。
-
14 # 科學黑洞
宇航員飄離飛船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在出艙執行任務的時候宇航員都會做好充足準備,必須要扣緊安全帶連結在飛船上,並且會背上能噴射壓縮氮氣的揹包。
如果發生意外宇航員飛離了飛船,如果是距離比較近那就可以像火星救援中拍攝的那樣出去一個宇航員帶上安全繩把他帶回來,如果是飄離的太遠那就無能為力了。一般飛船都是在大氣層之上,那裡空氣極其稀薄但是還是有氣體存在的。所以飛船會因為空氣摩擦需要時常點火加速一下,不然就會變軌了。那麼如果宇航員飄離了飛船,本身又沒有動力,很可能會一圈圈繞著地球變成人造衛星了。最終的結局就是速度不斷變慢,軌道半徑不斷減小最終徹底入大氣層,在空氣摩擦下化為灰燼。地面要想救援的話也是非常困難的,需要發射航天器但這並非是幾天就可以準備好的,所以最終的結局可以預想。但在航天史上從未發生過這種事情,要想飄離出去也是非常難的。
-
15 # 至尊紅顏麗
如果真的沒有安全繩也沒有抓住飄出去了,那就永遠留在外太空成為太空垃圾了,死在太空,屍體永不腐爛,如果遇到大的隕石或星體撞擊會瞬間變灰塵,不然就永遠飄著。
-
16 # 漫步科學
這個問題在設計宇宙飛船與宇航服時都有考慮,出艙時先扣安全繩,即使沒有抓緊宇宙飛船,由於安全繩的作用也不會使宇航員漂走。雖然安全繩簡單安全,但是也限制了宇航員的活動範圍,現在也有自帶噴氣功能的宇航服,可以在宇宙飛船附近較為自由的活動。
如果安全繩也沒系,宇航服又沒自帶動力裝置呢?
現在宇航員出艙大部分都是維修保養宇宙飛船外部裝置,如果是這種情況,一般隨身會攜帶工具,在脫離宇宙飛船時可以選擇反向拋棄這些東西,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首先來說,受限於航天器的發射成本問題,一般航天裝置質量約小約好,而一個航天員的質量一般在70千克左右宇航服的質量更是接近100kg,如果反向丟擲維修工具來獲得推力,根據動量守恆定律,那就需要丟擲的速度非常快,對於身穿宇航服的宇航員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再者,宇航員投擲工具必然用手進行,由投擲工具帶來的反作用力會施加到人體的上半身,此時宇航員身體的實際情況不是後退接近宇宙飛船,而是在原地轉圈。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放棄反向拋物來靠近宇宙飛船了,之前在網上看到有的網友認為可以把宇航服扎漏,利用宇航服內的氣體獲得反衝效果。只能說這個網友腦洞比較大,我們以阿波羅航天服為例瞭解下,航天服由內絕熱層、壓力層、限制層(抑制壓力層的膨脹)幾層重疊構成,在最外層還有聚四氟乙烯與玻璃纖維製成的保護層,重要部位還有高強樹脂與金屬網加固,基本上挨一槍都沒問題,更別談徒手扎漏宇航服了。
所以如果既沒有系安全繩,也不是噴氣宇航服的話,最好還是保持冷靜,等待隊友救援。如果漂的太遠,隊友帶的安全繩夠不著,那就只能開著宇宙飛船去接你了,宇宙飛船自帶動力,有變軌發動機。
宇航員:“喂,是滴滴打船嗎?我飄遠了,快開船來接我,over。”
隊友:“剛才手動對接時把氣放完了,你先自己漂著吧,改天基地再發射一艘太空靈車來接你,over。”
-
17 # 宇宙與科學
只要處理得當是不會有生命危險的,首先國際空間站外邊有很多可以抓握的地方,只要宇航員不要皮就不會有問題,雙手抓牢,或者利用加拿大二號機械臂固定也是可以的。宇航員可以踩到空間站的固定區域進行工作,一直抓著輔助杆也不能工作……
大家知道太空中沒有氣體,所以宇航員工作的時候只要四肢不要晃悠,鬆開輔助杆也是可以的,也不會飄走。現在宇航員在太空行走的時候不會太依賴安全繩了,因為現在宇航員宇航服裡面都有很小的推進整合模組,假如你飄得不遠,完全可以利用宇航服的推進力回到國際空間站。
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當時宇航員沒有安全繩,飄了很遠然後測試這個推進裝置,現在這個裝置更先進了,太空行走期間,宇航員精力是高度集中的,只要稍微飄得遠了,就會直接推進回來……
另外,除了這個技術之外,還有美國宇航局在2017年開發的一種自動迴歸的功能。什麼意思呢?就是宇航員可以一鍵導航回到空間站,不過推進力使用的是剛才的模組,所以不能飄得太遠……現實畢竟是現實,一般不會有人敢這麼做,如果你飄得太遠,去世的話就沒事了,假如是你的失誤,下一班聯盟號回來可能要受審問的,幾億美元的宇航服弄丟都賠不起……
假如真的有個人很皮,他非要試試,那也沒關係,國際空間站有一種槍,這種槍不是射擊子彈的,是射擊繩子的,把繩子射擊出去,讓這個性皮的宇航員抓住,就可以把他拉回來……
如果一心作死的話,美航局提前的心理測試是不會讓心懷不軌的人上去的。
-
18 # 不入流的大劉
這一集的故事,說的就是在未來的時代,航空員已經是一個很常見的工種,一個人動輒三五個月待在外太空工作。
而女主角,就如題設所說那樣,出太空艙的時候,沒有抓緊飛船,而也沒有跟飛船拴好。
女主角的策略就是:
利用動量守恆。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先紮緊自己的宇航服袖子的部分,然後把手摺斷,利用動量守恆,把手扔出去,自己則會反向被退回太空艙。
這個劇集,在這一集裡主要體現了人類為了生存的偉大意志,你能感受一下就好。真的發生了,並不能這麼操作,因為你封住袖子,並不會讓你的手有慢慢給你折斷的機會。
在開啟宇航服的一瞬間,你可能就低溫死掉了,一根繩子不可能穩穩控制住。 -
19 # 尺縮世界
一般宇航員在出倉的時候肯定會根據規範小心行動的,而且假如說真的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那麼它也可以透過噴氣的方式將自己推回飛船,當然,如果離飛船距離太遠了,另當別論。要說宇航員離開飛船時沒有抓緊,並且氧氣瓶也不夠,同時宇宙飛船上也沒有其他人在操作,出這種事故的機率是幾萬分之一。但如果這種事故真的發生了,會怎樣呢?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首先就是氧氣耗盡,氧氣瓶中的氧氣耗盡之後,宇航員會首先會窒息而死,太空服將會成為它的裹屍布。
宇航員的屍體飄落到太空之中,會怎麼樣呢?要知道太空是屬於失重狀態,任何一個微小的作用力,就可以使一個人朝著這個力的方向,一直勻速直線運動,如果有一個力一直施加在宇航員身上,那麼它將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做加速運動。這具屍體將會撞到一個行星上,或者是離這個行星比較近,被吸引到了行星上。在距離這個行星非常近時,宇航員試題所承受的加速度會非常大,這個加速度可能會將宇航員的屍體撕裂。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宇航員跌落之後進入了太陽的行星運轉軌道,成為了太陽的一顆小行星。然後永遠的在太空當中漂浮。
現在問題回來,如果說宇航員真的脫離飛船,有一定距離,它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自救呢?這種情況下,最可靠的自救方式就是向反方向投擲物體了,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你往身後扔一個物體,那個物體也一定會給予你反作用力,將你向前推。你往後扔東西的那個力有多大。那個東西把你往前推的力就有多大。如果說你扔的準的話,還真有可能讓反作用力把你推飛船去。
再其次就是在太空當中等待了,如果控制中心能及時發現問題開始軌道改變,你還是有可能安全回到飛船的。
-
20 # 一寸蟲奇聞
宇航員是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
隨著科學的進步,有著探險精神和好奇之心的人類已經不滿足於只研究腳下的地球了,人類的終極探索目標在星辰大海,下至萬米深的海溝,上至浩瀚宇宙,人們所向披靡,永無止境。
20世紀60年代初,尤里.加加林首次乘坐“東方1號”來到外太空,並用時近兩個小時環繞地球一週。從此,人類開啟了宇宙空間探索之旅。
實事求是地說,宇航員確實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職業之一,因為在外太空中工作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很多情況都不是人們所能預料到的,小小的一個失誤就有可能使宇航員失去寶貴的生命。
宇航員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這幾十年時間中,已經有22名宇航員出於各種原因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包括16名美國宇航員、5名前蘇聯宇航員,一名以色列宇航員。
其中的三名宇航員是在外太空中遭遇事故,瞬間就是失去了生命。這些擁有冒險和奉獻精神的宇航員值得永遠被人類銘記。
宇航員是如此高危的職業,肯定有人會想,如果宇航員離開太空艙,在外太空作業時沒有抓緊,脫離了宇宙飛船會怎麼樣?
太空作業
宇航員
其實上述這種情況確實有發生過,但好在沒有發生不可挽回的後果。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在宇宙飛船附近實行太空作業,但是出現了一些意外。
當時因為氣壓調節出現了問題,所以他的宇航服迅速地鼓脹起來。阿歷克謝趕緊開啟洩壓開關才順利回到了幾米外的太空艙中,好在這次意外有驚無險。
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謝(1934年5月30日-2019年10月11日)
宇航員會不小心脫手離開宇宙飛船嗎?宇航員在太空作業工作時,這種不小心脫手離開宇宙飛船,飄落至太空中的情況,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的。
安全繫留繩:因為凡是離開宇宙飛船的宇航員都會在飛船和自身的宇航服上繫上一根安全繫留繩的,這根繩子相當於連線母體和子體的“臍帶”,如果出現一些不可抗的意外情況,宇航員只要順著這根系留繩爬回去就好了。
就算是在飛船表面工作時,宇航員也會佩戴有安全扣的安全繫留繩,隨時隨地都能固定住宇航員。
安全繫留繩
太空高壓氮氣載人機動裝置(噴氣揹包):宇航員可以藉助類似揹包的裝置在太空中任意移動,即使在沒有繫留繩的情況下,宇航員也可以透過噴氣揹包自由移動返回飛船中。
其中美國的MMU載人機動裝置重350多斤,高1.3米,寬0.9米,在揹包型的每個角上裝有三個氮氣推動器,一共設有24個推進器,單獨的推動力為8牛左右。其中兩個氮氣瓶重達24斤,可以為宇航員提供20米每秒的推進速度。
高壓氮氣噴氣揹包
其他類似的推進裝備還有SAFER裝置和YMK裝置,也都是使用噴壓縮氮氣,最多安裝了32個推動器,最快速度達到了30米每秒。
這些裝置裝置可以幫助宇航員在宇宙空間中自由地旋轉、向前、倒退,向下、向上等運動。噴氣揹包裝置可以使用的時間有限,大約是3.5小時至8小時左右。這是宇航員在外作業能返回飛船的重要保障。
宇航員裝備
宇宙飛船機械臂:如果噴氣揹包或者繫留繩都失去了作用,飛船裡也可以派出帶著加長繫留繩的宇航員前去營救遇險的宇航員。如果這些條件都沒辦法達到,那麼飛船中的姿態控制裝置RCS就會啟動。
RCS不但可以控制宇宙飛船的角度和姿態,還可以讓飛船移動一段距離,它可以調整向前的推進力,讓飛船在一定時間內前進、後退、平移或者旋轉。然後伸出機械臂去靠近營救宇航員。
當然並不是用機械臂數千斤的力量去抓取宇航員,而是讓機械臂靠近宇航員,宇航員自行把安全繫留繩的安全扣鎖在機械臂上,這樣就可以慢慢地返回飛船中。
機械臂
宇航員飄在太空中,沒有返回飛船中會出現什麼後果?宇航員在太空中發生意外,太空中沒有任何抓取物,也沒有方向可以參考。所以宇航員很可能會受最初的推動力,一直向前運動。
而這時其他裝置都不在身邊的時候,宇航員也可以展開自救,可以釋放氧氣瓶的氧氣作為推動力。這種做法很有可能使宇航員返回到飛船中,因為氧氣也是一種比較重要的噴射求生裝置。
宇航員
如果宇航員沒有辦法返回飛船中,那麼就只能等待氧氣耗盡之後的寂靜了。不要妄想宇航員可以藉助自己的能力衝向大氣層返回到地球,因為太空中稀薄的大氣分子阻力非常之大,沒有辦法使宇航員回到地球。
並且大氣層也是阻撓宇航員回家的一道屏障,墜入大氣層的物體會迅速燃燒,宇航員會瞬間失去生命。許多墜落到地球的隕石溫度過高或者出現火流星都是這個原理。
火流星
沒有返回飛船中的宇航員會在宇航服氧氣耗盡後死亡,人的身體中有近百種微生物,這其中也有能在太空中生活的微生物,叫做耐輻射球菌,它可以在低溫,輻射的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
所以宇航員的遺體會在水分、微生物及氧氣(有的微生物造成腐爛不需要氧氣)條件下,慢慢腐爛。但是這種腐爛由於低溫只會持續一段時間便會停止。
宇航員
太空中有非常強烈的宇宙輻射和太陽直射,面對這一面的遺體很快會被烤乾,而背向Sunny的一面,又因為溫度過低而結冰。
在宇宙的輻射和太陽照射的雙重催化下,宇航員的遺體很快就會變成一具木乃伊,最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地分解,最後變為塵埃。
宇航員
最後宇航員確實是一種高危職業。但是不小心脫離宇宙飛船的情況應該不會發生,有幾個安全措施保護著宇航員,例如安全繫留,高壓氮氣揹包,時刻保護宇航員的同事,宇宙飛船的機械臂都是宇航員最強有力的保障。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
回覆列表
宇航員要進行倉外作業時,在出倉門之前就會先把安全繩固定,這個固定點是在倉內,開啟倉門後
,在倉外再固定第二根安全繩,第二根安全繩固定好後,返回倉內解開第一根安全繩再固定到倉外。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都會至少有一根安全繩在保護你,不存在沒抓緊漂入太空的情況,畢竟花了大價錢讓你上太空不是讓你手滑假裝衛星繞地球轉圈玩的!
(1)太空行走的宇航服,一般帶有方向調節系統,利用高壓氣體推進器可以行進一定距離,如果脫離飛船的距離不遠,宇航員完全可以利用該推進系統回到飛船上。
(2)宇航服能給宇航員提供大約2~5小時的基礎需求保證,然後氧氣會首先被用完,如果宇航員沒有得到救助就會缺氧死亡。
(3)脫離宇宙飛船宇航員,在深不見底的太空中,將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若心態崩潰,不定就會做出什麼事來。
宇航員會因為裝置檢修或者科學實驗,從而走出太空艙活動,叫做太空行走。一般情況下,宇航員在進行太空行走時,會用一根安全繩把自身宇航服和飛船連線,這樣在自己失去著力點時,可以藉助安全繩回到飛船上。早期的宇航服技術條件有限,太空行走時的安全繩一般做成臍帶式,可以為宇航員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保障,現在太空行走的宇航服,一般都不採用這種方式,因為臍帶式對距離有限制。現在太空行走用的宇航服,都是攜帶獨立的生命維持系統,給宇航員提供氧氣、壓力、溫度等等,甚至還帶有推力系統。
出艙的時候,由於要揹著笨重的宇航服,掌握不好想出去都得費點功夫。出艙程式包括出艙後的安全問題都是經過大量訓練的,宇航員不會那麼冒失地脫離飛船。但如果真的不小心脫離,暫時不會離飛船太遠,可以派另外的宇航員出艙營救,發射安全繩之類的。如果真的離開飛船太遠,除了小型載具可以將其帶回,但飛船上未必會帶著這東西,宇航服一般也沒有推進裝置,就只能靠自身攜帶的東西,將宇航服戳個洞放氣或者取下一個部件用力反方向扔,有可能回到飛船。
一般情況下安全繩脫落的宇航員會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但不論怎樣失事宇航員的速度都不會太快,如果宇航員距離飛船不太遠的話完全可以透過排出內部空氣來獲得機動能力,極端情況下宇航員甚至可以將身上能扔的東西都扔掉來獲得反作用力。
現實畢竟是現實,一般不會有人敢這麼做,如果你飄得太遠,去世的話就沒事了,假如是你的失誤,下一班聯盟號回來可能要受審問的,幾億美元的宇航服弄丟都賠不起……
假如真的有個人很皮,他非要試試,那也沒關係,國際空間站有一種槍,這種槍不是射擊子彈的,是射擊繩子的,把繩子射擊出去,讓這個性皮的宇航員抓住,就可以把他拉回來……
一般飛船都是在大氣層之上,那裡空氣極其稀薄但是還是有氣體存在的。所以飛船會因為空氣摩擦需要時常點火加速一下,不然就會變軌了。那麼如果宇航員飄離了飛船,本身又沒有動力,很可能會一圈圈繞著地球變成人造衛星了。最終的結局就是速度不斷變慢,軌道半徑不斷減小最終徹底入大氣層,在空氣摩擦下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