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跑者老七
-
2 # 大漠飄大雪
呂蒙殺死關羽,完全是沒腦子的表現。
在軍閥混戰中,其實是很少殺死重要人物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會招來對方不計後果的報復。
所以,赤壁一戰曹操戰敗後,孫劉兩家基本是把曹操往對方那邊攆,誰也不殺曹操。原因很簡單,誰殺了曹操,便會引來曹操軍團的報復。這也是諸葛亮派關羽堵曹操的原因。
呂蒙殺死關羽,孫權心裡一驚,趕忙把禍水往曹操身上引,把關羽人頭送給曹操,並稱是奉丞相之命。
曹操何等聰明,怎會上當,便有了封侯,大葬,滿朝文武送葬的一番操作。之後,劉備瘋狂報復,雙方交戰,大傷元氣。
呂蒙殺死關羽,一心只想著揚名立萬,不顧後果,也暴露了自己的短板。之後,孫權棄之不用。
-
3 # 昨夜北風起1
呂蒙擒殺當時“威震華夏”,連曹操都想避其鋒芒的關羽,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但呂蒙擒殺關羽在戰略和謀略上都存在較大的失誤,簡單來說,呂蒙中了曹魏“借刀殺人”之計,看似立下了不世之功,實則得不償失。
關羽於樊城圍曹仁,接著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遷都避其鋒芒,這時司馬懿和蔣濟進言說:“劉備與孫權外親內疏、貌合神離,孫權必不會坐看關羽勢大,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並許諾將長江以南封給孫權,則可解樊城之圍。”
“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司馬宣王及濟說太祖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三國志▪蔣濟傳》
孫權在呂蒙的再三建議下,決定答應曹操的要求,偷襲關羽。為此,孫權專門給曹操寫了信,並叮囑曹操不要將訊息洩露,以免關羽有所防備。曹操召叢集臣議事,眾人都認為應該保密,只有董昭認為應該洩密,原因有二:一則可以使關羽掉頭回去攻打孫權,樊城之圍自然可解;二來即便關羽不回頭攻打孫權,聞知關羽後方遭襲,樊城守將也能提高士氣。曹操採納了董昭的意見,命徐晃將孫權寫的密信抄了好幾份,分別射入樊城和關羽軍營中,樊城將士看到訊息後,士氣百倍。
“太祖詰群臣,群臣鹹言宜當密之。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裡及羽屯中,圍裡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三國志▪董昭傳》
原本是關、曹之戰,在呂蒙的建議下,東吳橫插一腳,變成了關、孫之戰,而且曹操至始自終報著利用孫權的心思,將孫權的密信洩露給關羽,進而不僅解了樊城之圍,而且從這場戰爭中從容抽出身來。
關羽在前線被徐晃擊敗,後方又被呂蒙偷襲,曹仁等人都認為,此時正是擒拿關羽的好時機。謀士趙儼卻對曹操獻計說:“如今關羽已成孤軍,應該將他留下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曹操聽從了趙儼的建議,下令曹仁暫緩追擊。
曹操並不是沒有機會擒拿關羽,只不過是用關羽來牽制孫權。這樣,呂蒙才立下了擒殺關羽的大功。結果正如曹魏謀士劉曄所料:“蜀國雖小,但劉備與關羽情同父子,關羽死後,劉備一定會為他報仇。”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三國志▪劉曄傳》
公元221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大舉伐吳。吳國大為震動,舉全國之力來阻擋劉備。這時,劉曄又向曹丕進言:“吳、蜀二國地小國微,不相互為援,反而互相攻伐,這是自取滅亡之道。趁現在外有蜀國牽制,。如果我們派兵偷襲吳國,不出一月,吳國必亡。”
只可惜,劉備遇上了年輕有為的陸遜,而曹丕也未能採納劉曄的計策,東吳這才躲過了滅國之災。可見,呂蒙擒殺關羽的步步計劃,都在曹魏的預料之中,其結果也只是奪回了荊州,削弱了自己的盟友,反而使曹魏得利。
如果不是曹操早死,曹丕沒有聽取劉曄的計謀,東吳立即便有滅國之災,大功成大過。只是機緣巧合之下,呂蒙擒殺關羽的危難後果,並沒有表現出來。這也有了後來歷史學家蔡東藩先生所說:“關公之敗,失之過剛,呂蒙雖勝,不能無罪;親漢賊而仇漢裔,蒙亦何心?此後人之所以深嫉呂,而不能忘懷於魯子敬也。”
-
4 # 回溯史河
關羽,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
諸位看官一聽這名字就首先延伸想到“義”
他是“義氣”化身,“勇武”的代表
跑江湖的綠林好漢拜關羽,行商也要拜關羽。
關羽刮骨療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華雄道義釋曹操、威震華夏等事蹟,實在是太深入人心,故而數年來,對於關羽的同情便從未停止過。我們崇拜英雄,我們為他的結局感到遺憾。
何況他不是堂堂正正在戰場戰死,而是死於呂蒙“小人”陰謀詭計之下
你說能給呂蒙好的評價嘛?
東漢末年,英雄層出不窮,不僅是三分天下的曹操,孫權和劉備,就是他們手下的大將都足以名垂千古,其中東吳的人才比起劉備手下的大將毫不遜色,就說吳國的大都督,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中龍鳳,比如周瑜,魯肅,呂蒙等,他們對東吳忠心耿耿,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史上流傳下來一句出名的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說的就是呂蒙。
呂蒙能讓人記住的最大功勞,就是打敗關羽,幫吳國除掉了一個心腹大患,還把荊州收了回來。眾所周知劉備義借荊州起家,一借就不還了,喲呵,這不是耍流氓嘛?
魯肅曾為這事奔波了無數遍,都被諸葛亮等人打發掉了,對於此事,孫權也很無奈。還派蜀國大將關羽過來鎮守。東吳沒有辦法,就想了一出曲線救國之策,打算與關羽和親,搞好關係,然後慢慢讓他把荊州還回來,但是關羽拒絕了,一點也沒有給吳國面子,不僅如此,關羽的態度還十分囂張,對前來求親的使節破口大罵,引得吳國群情激憤。關羽仗著自己的名氣和本事,非常看不起呂蒙,覺得他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兒,對呂蒙的使者非常傲慢。呂蒙為了爭這口氣,就絞盡腦汁想了一個主意,要打敗關羽。
呂蒙以治喪的理由,向關羽借道荊州。關羽同意了,認為憑呂蒙本事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根本就沒把這幾百個人放在眼裡,但沒想到的是,呂蒙的人卻把荊州守水寨計程車兵給殺了,給東呈的大部隊打開了一個缺口,之後吳國的大部隊迅速佔領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呂蒙抓住給殺了。
這是三國,各為其主,把他關羽殺了怎麼了,就因為他名氣大還不能殺呀!這大概就是肯定呂蒙行為的一方了
-
5 # 歷史愛好者的秦三世
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眾所周知,關羽是“忠”、“勇”的化身。他的形象歷經千年才被人們銘記,這一切都在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治傷、溫酒殺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大義釋曹操等。人們對關羽崇拜和同情幾年來從未停止過。
我們崇拜英雄,我們為他的結局感到遺憾,正是在這種複雜情緒的影響下,當我們看到呂蒙時,往往會有正面和負面的評價。
一。討厭呂蒙的觀點
李贄:呂蒙、陸遜妖魔罷了,即使奸計的成,也是一時勝負,有什麼可誇的。他們已經與當年的草木花成了腐朽!
如果陸蒙在戰場上光明正大地殺了關羽,他的名聲會比現在好多了。但呂蒙透過陰謀殺死了關羽。
在“孫劉同盟”還存在的時候,呂蒙與關羽關係很好,後來在關羽圍攻樊城、攻打荊州時,呂蒙讓關羽腹背受敵而喪命。
因為陣營不同,互相攻擊是沒有錯的。但如果你像呂蒙一樣假裝是朋友,卻背後捅刀子,那就很容易讓人惱火。
2。欣賞呂蒙的觀點
呂蒙、關羽各為其主,孫權、劉備在建安前二十年還發生了戰鬥。後來因為共同抗擊曹操迫使雙方讓步,維持脆弱的同盟關係。
曹操的介入並沒有使孫劉同盟更加穩定。
首先,國家之間的關係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國家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漢中戰爭後,劉備佔領了漢中,孫權卻幾乎死於“合肥之戰”。二者的對比使孫權意識到了東吳時期的威脅不是在曹操,而劉備才是限制自己發展的對手。
在這樣的背景下,建安二十二年,呂蒙在曹操沒有時間攻打東方的時候,向孫權提出進攻關羽:“今天曹操遠在河北,沒時間東顧,不如攻打關羽,取之代之,全據長江。”
呂蒙認為,關羽、劉備的奸詐屢見不鮮。他們遲早晚會威脅江東。不如趁他沒有強大時,取而代之。”
換言之,劉備和孫權必有一戰
得益是劉備和孫權結盟的原因。為了自己最大利益,呂蒙為國家除掉了強敵。
站在這樣的立場上,呂蒙沒有錯。
正如陳壽所說:“呂蒙勇猛有謀略,知曉軍務,呂蒙曾經計賺零陵,騙得郝普降服,白衣渡江生擒關二。最值得稱道的是,雖然之前呂蒙只是一介莽夫,但最後自學成國士之才,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武將了。”
-
6 # 神都醉仙美
呂蒙殺死關羽這件事世人的兩種反應:
1.有人認為呂蒙的經過“白衣渡江”充分證明了自己不再是那個當初的“吳下阿蒙”了。而殺死當世的名將自己更是 揚名立萬,這是每一個將領的夢想。況且關羽多次侮辱自己也算為自己雪恥。
2.也有的人認為呂蒙此舉是愚蠢至極。孫權和劉備本是互相抱團取暖,北拒曹操。而呂蒙殺死的關羽不僅是劉備的大將還是劉備感情至深的結義兄弟,此舉必將激怒劉備使孫劉兩家結盟瓦解並且還會導致雙方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從而自損實力使曹操有可乘之機,將東吳致於危險的境地。
其實這兩點都沒有錯,只不過一個只是站在呂蒙的角度一個是站在東吳的角度。
站在呂蒙的角度來看透過這件事證明自己再也不是那個當初被人嘲笑“吳下阿蒙”。呂蒙沒有文化,經孫權勸學後漸有學識,以白衣渡江戰勝關羽而名揚天下。這是在向世人證明自己。哪一個將領不想立功建勳?哪一個將領不想揚名立萬,尤其是呂蒙這種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將領更需要一次機會,而他也抓住了這次機會證明了自己。所以有人感覺呂蒙十分聰明,善於抓住戰機也善於抓住證明自己的機會。
而站在東吳的立場來看,呂蒙不停孫權的話殺死關羽將東吳置於危險的境地,使劉備禦駕親征率領大軍差點使東吳滅亡,如果不是陸遜力挽狂瀾東吳會被劉備踏平。這裡也就反映了呂蒙只看眼前的事完全不在乎會造成什麼後果,他還依舊是那個當初那個“吳下阿蒙”。由於自己的問題使東吳差點滅亡而自己也因為不聽話也丟了性命所以有人認為他很蠢。
-
7 # 任十三讀史
這主要要從兩部分來評價。
一是情感上。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再加上幾千年來,關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超級高的。“漢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這說的就是關羽了。
呂蒙白衣渡江,奪荊州而殺關羽,對於關羽的擁躉來說,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呂蒙得到的負面評價就比較多。
然而呂蒙確實也是一位名人,至少我們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知道不復“吳下阿蒙”的成語,那說的都是呂蒙。
二是從實際情況分析。
站在東吳的角度來說,收回荊州是絕對正確的。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破壞吳蜀聯盟。
呂蒙奪荊州而不殺關羽,那麼事情的結果就不一樣。儘管後來夷陵之戰,東吳取勝,但是從大的治國方略來說,得荊州而失盟約,其實對於吳蜀兩國來說,滅亡已成為定數,只不過早晚罷了。
但是呂蒙殺關羽的心是執拗的,甚至可以說是長久以來的宿怨。
相傳,呂蒙是周瑜的學生兼粉絲,他把周瑜早死的部分原因歸咎於蜀國,才有後來的舉動。
也正因為這樣,呂蒙奪荊州殺關羽是譭譽各半。
-
8 # 陳先生侃歷史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具史記載關羽經過16位皇帝23次頒旨加封,逐漸神化。對於封建皇帝而言,加封的動機都是有目的性的。關羽也逐漸被我們熟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日益劇增。羅貫中《三國演義》更是推崇關羽,義薄雲天,忠君無二。 呂蒙年少時家境貧寒,戰亂年代,搏命當兵或許會出頭,就跟隨姐夫身邊打仗。憑藉自己膽識及過人之處逐漸贏得了孫策的器重。後孫權勸學,逐漸認識到自己不足,發奮讀書,勤能補拙終成一代名將。呂蒙解夷陵圍,救甘寧、隨孫權徵皖城、奪三郡,徵合肥、破荊州,擒關羽,為東吳立下赫赫戰功,他的發奮讀書的事蹟也被流傳至今。呂蒙大丈夫也! 歷史就是這樣,立場不同,結果不同,評價不同。站在蜀國位置看吳國,奪荊州,殺關羽,可恨,可憎,應誅殺呂蒙,滅吳國報仇。站在吳國位置看蜀國,奪荊州,戰略要地,兵家必爭,無錯。殺關羽,無錯。關羽被擒,赴死不降,怎麼辦?當大爺供起來或囚禁,恐怕劉備變著法要營救,那不等於放虎歸山!直接放了,更不可能。如果放了,搞不好關羽明天就領兵來奪荊州,恐怕歷史要改寫了。假設來說,呂蒙奪荊州失敗,被關羽擒,呂蒙不降,關羽殺不殺他。不用說,直接砍了完事兒,留著過年呢!難道只允許關羽殺別人,不許別人殺關羽?沒這道理不是。戰場之上,無關名與義,只有生與死,生的人才有權利說話。國與國之間,無關個人生與死,只有利與益,勝的國才有權利說話。 我們熟知的關羽,是被歷朝歷代皇帝逐漸封神而成關羽,以便更好的利用關羽忠君的思想加強統治。我們唾罵卑鄙小人的呂蒙,其實是一個勵志圖強的大丈夫,身上閃光點更是不少。看待歷史,不要有情緒,不要有立場,迷霧就會散去,真相才能浮出!
-
9 # 歷史笑春風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他自少年以來,就以驍勇見長,在孫策手下就屢建功勳。到了孫權時期,在孫權的指導下,他折節向學,苦讀兵書,慢慢成長為文武雙全的將領。他和魯肅談論,讓魯肅刮目相看,留下了“吳下阿蒙”的典故。
在呂蒙的一生中,備受爭議的就是他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的舉動了。從戰術上來看,呂蒙奇襲荊州,兵不血刃就拿下關羽嚴密設防的公安和江陵。並且在拿下江陵後,善待關羽手下將士的家眷,使得關羽的部下失去戰心。雙方不待交戰,關羽的部下就紛紛離散。關羽勢窮,只得走保麥城。在隨後的突圍西走的過程中,被東吳的伏兵擒殺。
關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面對這樣的將領,呂蒙能夠以極小的代價,取得殲滅性的戰果,是難能可貴的。他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的戰例,也被作為奇襲戰的經典戰例載入史冊。
因此,對呂蒙讚賞的評價主要在於對他的謙虛好學,能夠取長補短,成長為文武雙全的將領。在戰爭中,他智勇雙全,能夠出奇制勝。孫權評價他,“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但是,呂蒙襲取荊州的舉動,在戰術上是成功的,可在戰略上是失敗的。他直接破壞了孫劉聯盟,引發了後來的夷陵之戰。如果不是曹魏的君主曹丕無能,可能東吳就因此陷入了滅頂之災。可是,這一切真的要呂蒙個人來負責嗎?
其實,如果要說有人為破壞聯盟襲取荊州負責,孫權應該是最大的責任人。在孫策將東吳交給孫權的時候,就對自己和孫權的優缺點做了對比。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在周瑜在世的時候,有周瑜的輔佐,孫權還有爭奪中原的雄心。但是,周瑜英年早逝,當孫權親自率領軍隊北伐的時候,才真正感覺這個任務是自己力不從心的。他在逍遙津幾乎喪命後,就開始把自己的戰略改為了保有江東。
但是,要保有江東,就必須全據長江,這樣,位居上游的荊州就成為了孫權必須要佔有的地方。這個時候,孫權對當年勸自己把南郡借給劉備的魯肅十分不滿,一心想要回荊州。這就如同一個土財主修院牆一樣,缺少了荊州那一塊,孫權心裡總是感覺不安全,不踏實。
魯肅在世的時候,由於魯肅在中間的斡旋,孫權和劉備雙方還能夠和平相處。但是,當魯肅一死,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在於接替魯肅職位的呂蒙身上。
呂蒙之所以得到孫權的重用,是因為他的戰略思想和孫權是一致的。在魯肅執掌軍權的時候,呂蒙就為他出謀劃策,說了五條計策,來對付關羽。魯肅雖然沒有贊同實施這些計策,但是他心裡也知道,這些計謀在自己死後,肯定會實施的。
果不其然,在魯肅死後,孫權和呂蒙一拍即合,決定武力奪回荊州。孫權和呂蒙先是探討了奪取徐州的計劃,呂蒙認為,奪取徐州是可以的,但是奪取之後,要保守它需要的軍力過多。不如奪取荊州,這樣能夠達到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
其實,呂蒙的戰略觀點和孫權一樣,他們已經放棄了北向爭奪中原的目標。他們的想法就算建立自己的安全王國,陷進了保守的泥潭。在這種沒有遠慮,自私自利的想法驅使下,孫權和呂蒙君臣選擇了破壞聯盟,奪取荊州的戰略。
我們能夠看到,當呂蒙奪取荊州的時候,曹操所採取的策略。他把三角鬥爭的策略玩得爐火純青。曹操先是把孫權要襲擊荊州的信用箭射給關羽,然後在關羽撤軍的時候命令手下不得追擊。這樣一來,曹操就能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而呂蒙奪取荊州,他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又不能把握時機。在關羽和曹操還沒有消耗過度的時候,就出兵奪取荊州。等於是為曹操解了圍,還為自己引來了劉備的報復。這種行為,完全違背了三角鬥爭的原則。如果和曹操的行動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尤其惡劣的是,呂蒙奪取荊州後,還連關羽都不放過,一定要對他趕盡殺絕。如果放關羽一條生路,還可以為兩家重歸於好留個退路。可是,呂蒙殺了關羽,就必然要面臨著劉備的報復。這是因為,作為劉備的得力干將,跟隨劉備轉戰一生的將領,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他的部下馬上就會離心離德,分崩離析。這是劉備不允許出現的現象。
那麼,一旦劉備和東吳的戰端一開,前有劉備的軍隊,後有虎視眈眈的曹魏的軍隊。東吳很可能會陷入劉備和曹魏的夾擊之中。如果那樣,東吳立刻就會亡國。只是東吳僥倖,遇上了曹丕這樣的愚蠢的君主,才苟延殘喘了下來。可是,經過夷陵之戰的消耗,蜀漢和東吳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格,滅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結語:
呂蒙是一員驍勇善戰的將領,在孫權的指導下,他透過學習,成長為文武全才的將領。他在和劉備集團的鬥爭中,處處顯露出他的軍事能力。在湘水之爭時,他就兵不血刃的取得三郡。到了襲取荊州,他又採用了白衣渡江的計策,取得了戰役的全勝,奪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
但是,呂蒙的戰略頭腦很差,他的學習,只是學得了一些皮毛。他迎合孫權的意圖,建議奪取荊州,實際上給東吳鑄成大錯。他實際上是把周瑜和魯肅的進取中原的戰略方針,改成了保守江南的戰略方針。這樣,他不惜敗盟,造成的自相殘殺的局面,使得曹魏漁翁得利。可以說,呂蒙就是造成蜀漢和東吳雙雙失敗的罪魁禍首。
-
10 # 真時尚迷
我只說自己的觀點,不引據
呂蒙的戰略性強,荊州之地可用,防止蜀國從上游順流而下,對吳國造成威脅,但是他的大局觀有侷限性,對奪取荊州後的形勢考慮不周,只想的攻城略地。
關羽,武聖,敗於傲氣,走麥城,身死。
1.喜歡關羽的,會說孫權背叛盟約,呂蒙趁人之危,背後捅刀子
2.喜歡呂蒙的,會說關羽傲氣輕視東吳,君辱臣死,呂蒙身先士卒,維護東吳
3.我屬於中立,關羽的敗成就了呂蒙,但是威震華夏,水淹七軍的關羽是在沒有援軍,孤軍深入,被斷後路的情況敗的,呂蒙白衣渡江,策反孟達,糜芳不去援軍,玩的一手好計策。
-
11 # 旅遊人找工作
1:對於渴望劉皇叔一統天下的人來說,呂蒙壞透了,就是因為這個吳下阿蒙破壞了劉皇叔的大業。
2:對於為周瑜抱不平的人來說,劉備的失敗才能給到安慰。關羽同時也關於自大,看不慣的人很樂意看到他被呂蒙收拾掉。
其實歷史是給後人做參考的,關羽和呂蒙的故事歷史上也反覆的上演,多少大英雄死於自大,多少吳下阿蒙透過努力令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回覆列表
因為關羽在人們心目中,傳統觀念是忠義的象徵,所以曹操不願殺,呂蒙犯了眾怒。
另一種觀點認為關羽狂妄自大,關羽被殺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