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且畏後生志莫欺少年窮

    陽明心學是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包含著高深的智慧和充滿了對人性的思考。其方法論是求諸己心,致良知。對其領悟和實踐都要求人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陽明心學雖主張出世,但講究個人的自我修煉,從心出發,需要深刻的思想底蘊和人格內涵去註解其真義。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心浮躁,物質競爭激烈,人心難安。所以,聖人的學說,變得遙遠。

  • 2 # cubebj

    王陽明,名王守仁,陽明為其自號。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中國儒學四大家。精通儒、釋、道三學,是集心學之大成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我個人認為其主要思想集中於:1.主觀唯心論;2.知行互為表裡,知行合一;3.心理合一;4.強調“良知”與自身道德修養。其主要思想源自於儒學,但卻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重影響。相較孔孟之學,心學更偏重於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和引導;與程朱理學類似,更偏重儒學對人行為的指導。同時,其心學對孔孟之道做了重大的演進,其“良知”與“無善無惡”的觀點,是對孔孟學說的衝擊。

    他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的地位應該是僅次於老子和孔孟的。在致用的角度上來講,稱其並世無雙也不為過。

    那麼為什麼在當今社會,王陽明並未被廣泛接受呢?我以為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近代,國人對於國學思想的棄用。

    2.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大行其道。

    3.心學的艱深以及對於道德的嚴格要求脫離了現實的社會環境。

    4.現代人對於“術”的追求和把玩,已讓很多人放棄了對於自身的修煉。

    從過往的哲人對於王陽明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二。

    第一句是嚴復先生說的:讀陽明之學,簡徑學易,高明往往喜之。

    第二句是章太炎先生說的: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個人淺見。

  • 3 # 紅蟬衣

    王陽明可以算個人物,但是要把他吹得空中去,就埋沒自己了。王陽明得儒學上有造化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的“心學”,如果都閉眼不看佛經的《心經》等等經典,他確實開天闢地。說白了,他的心學大多都是偷看佛典又否定佛典而得來的。唯心的東西和西方的哲學思想比起來也無有多少乾貨,和佛經根本沒法比。後者成了大系統。王的思想還是支離破碎的。當然,一代大師也有很多可取之處。

  • 4 # 楚陽天下1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儒家思想的學術流派。講求知行合一,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他沒有被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對統治階級鞏固政權的作用不是很大,再一個就是儒家學術前有孔、孟等聖人被大眾所認可膜拜,到了王陽明這裡自然就不好推祟下去了。還有同時期的程朱禮教正在極力推廣盛行,給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帶來了極大阻力。加上當今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完全掩蓋了王陽明的唯心主義,所以不被廣泛認可也很正常。

  • 5 # 德厚致遠

    時代在進步,社會更豐富。陽明學說及心法仍在應用,主要看怎樣認識體會。致良知,換成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道德修養與文明建設,具體體現了人生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加強了法律意識和行為規範,講政治有紀律,講品行有規矩,講奉獻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人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既是個人素質也是時代要求。知行合一,變成了理論聯絡實際,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共同發展,道德修養與生活水平共同提高。真理的追求,智慧的報酬就是讓人民富足,社會進步,世界和平,人類幸福。世事新說,真理長歌。

  • 6 # 敏學

    這個標題應該有問題,隨著領導人9次提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熱已經形成!應該不被認可,是之前的事情!

    以前之所以不被認可,主要兩個原因:

    1、人人皆可成為聖賢,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王陽明心學,是把讀書人從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解放出來,提出“人人皆可成為聖賢”的向內求的思想,打破大家一味盲目崇拜朱熹這個聖人這個怪圈。而且王陽明直接指出朱熹私自篡改《大學》這部經典,加上自己的解讀,是錯誤的,而帶來了很多問題。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對封建統治階級禁錮讀書人的行為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在一個聖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個“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下屬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獨立的思想,也不許有懷疑精神,他們只需簡單的服從。難怪,統治者們更喜歡朱熹。因為朱熹勸天下人認真讀書,多讀官方勘定的聖賢書,照著書上說的、聖旨寫的,做去就行。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為聖賢”,而不必以程朱理學之是非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為是非。以“覺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這是開啟民智,一定要加以禁止!

    2、心學自身問題,要求致良知,可是沒有良知的標準

    王陽明心學特別強調“致良知”,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什麼是良知,他說就像本性,由於良知標準,大家理解都不一樣,就像高考一樣,都是主觀題題目,沒有客觀題,全靠自己發揮了!所以傳習錄裡面很多地方,王陽明不厭其煩講解何為良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王陽明去世後,心學弟子因對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幾派,尤其是泰州門派,到何心隱為領導的時候,更是激進,直接對張居正新政進行評頭論足,被張居正直接滅了!值得諷刺的是張居正本身就是心學門徒(江右學派)!

  • 7 # 格非非1

    王陽明的心學,集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本應該是三家的大成,因王陽明早逝,致良知的標準尚未準確致知,之後的歷史發展,關門思考和滿清入關,導致中華文明朱儒發展!

    王學的核心“致良知”,從王陽明的人生世上煉到死的最後一句話:我心光明,證明了良知的標準。

    上天開了個玩笑!隔壁的日本視王學為寶典從之,國家和民族大發展,日本民族的良知有目共睹。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需要放眼當今世界,人類共同“世上煉”,共識“致良知”!這就是王學的價值所在。

    所以好玉得有工匠雕琢……!

  • 8 # 鋤揚軒

    確實沒有被廣泛認可,但近來在逐漸提升。感覺原因可能有幾點吧

    1.與主流思想不合。五四運動後,主流價值體系變成了反帝反封建,所有封建社會的東西都被一棍子打倒了,包括所有的傳統文化,連孔子都被打倒了好幾次,何況陽明心學呢?

    2.陽明心學被貼上了形而上學的標籤。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紅旗思想,而被貼上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陽明心學是與之嚴重對立的。能有市場嗎?

    3.陽明心學自身沒有標準,主要靠自己去悟,這樣就產生了各執一詞的情況,不僅如此,即使到現在,人們對知行合一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性的認識,怎麼去廣泛引起共識?

    想到這麼幾點,不知有道理否?

  • 9 # 錢江潮信

    陽明心學最早是在《回明》看到其人,引發好奇,三戒的《一品》對其有所閘述和研究,深以為然。在日本,稻盛和夫用其思想,創造了三家世界500強。他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並發展推衍,追本溯源,而現代科量子理論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對他的闡釋。未來如果沒有外星人進攻地球,地球將屬於王陽明!

    知行合一,恰解釋了薛定鄂的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科學發展到最後,也將解決哲學的問題。佛主說,大道三千,殊途而同歸;老子說,萬物同歸而異源;孔子說,吾之道一以貫之。

    陽明說,知行合一。

  • 10 # 水深流緩人貴語遲

    在2千年專制封建社會里,愚民政策與奴役文化就是主旋律,王陽明的思想算是進步的。但是世界正在網際網路、全球化的浪潮下已經一體化了,人民發現,2千年的專制文化之外,居然還有更加有利於人本身進步、社會昌明的文明,那為什麼還要抱殘守缺、在腐朽的故紙堆裡找尋“真理”呢

  • 11 # 餅和魚

    王陽明的反面就是朱熹。朱熹的滅人慾存天理,是比較容易實現和運用的,比如利用制度道德和法律條文 可以抑制改造甚至控制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朱熹的天理指的是好的道德觀就是天理,壞的道德觀就是人慾。至於王陽明的心學,需要自身有很高的修養和學識,古代多數人都是文盲,封建帝王當然不會選王陽明的那一套。

  • 12 # 山有a木兮

    1.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有些模糊,對人修習的標準沒有明確的條條框框,全靠個人領悟,不像其它學派宗教那麼直觀,易於入門。

    2.王陽明生活的時代正是理學佔明顯優勢的時代,官方認可度低,門人弟子傳播力度小,沒有能夠大力弘揚心學的後人。

    3.知行合一實踐起來很難,致良知的境界太深奧,很難有人能達到王陽明的智慧和修養境界。4.經濟大潮中的人急功近利,金錢觀衝擊價值觀,道德體系空前崩塌,良知只能成為望梅止渴。

    5.主觀唯心主義因彰顯人性自由而易於走火入魔,加之幾千年傳統道德束縛,容易使人誤入自由主義傾向,這也是政府不願看到的。

    6.如果將心學思想編成系統教材,把良知標準規範化,知行合一明確化,透過規定行為方式,心學還是能被接受或發揚的。

  • 13 # 北京得明

    很多人並不相信心與表象,與感受之間的必然關係,總是把心與表象,與結果,與言行分割開來,所以對“心學”總是認為只是一個研究或論說“心”的玄學,總是在後事與前事之間找發生的關係,是以前事看後事,以後事看前事。是在事相上找必然,其實,前事來自於哪裡,他們並不清楚,而王明陽的心學恰恰指出了這個人們都看不到的前事,這就是“心用”。由於人們以眼見為實,所以王明陽的眼見不到的心用之學就不能被眾人認可和推薦了。

  • 14 # 衣裾飄飄

    這裡先不說儒釋道,先說中國的哲學體系,從伏羲傳下的易經有三部,先傳於世只有周易一部,再說一下另一部經典著作《道德經》,這些都是集結於上古時期人們智慧而產生的最早的文字著作,才逐漸建立起了中國哲學體系(陰陽、五行、八卦等),之後有了先秦時期思想學術的百家齊放。孔子問道於老子後自創學說門派,就形成了日後的儒家思想,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傳入都在漢末時期,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其教學經典當然是黃老學說(黃帝內經、道德經),而佛教是外傳宗教,在千年傳承中早已被本土化了,舉個例子簡單的例子,比如同一篇英文詩歌不同的人翻譯出來的作品都不甚一樣,翻譯文章不僅要求你理解能力強還要求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在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後,儒家思想至清滅一直都是統治民眾的主要思想,漢武帝之前也就是漢初期統治思想則是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漢朝在百廢待興時,休養生息也有了“文景之治”。可以想到東漢末年佛教傳入為了能讓中國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要順應當地文化環境才能傳播,再加上當時能夠使用文字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的翻譯也肯定帶有儒、道的影子在裡面。不信且看藏傳佛教、泰國佛教、印度佛教都與中土佛教有些差別。日本佛教不用提了,是我們傳給他們的。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皆源於中國的哲學體系。在千年的傳承中三者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這也就是我們在讀佛經中有時會發現有儒家、道教影子的原因。讀佛教“心經”覺得很經典,你可讀過道教的“清淨經和冰心訣”?或是道德經?讀過這些也不覺它多高深。能把梵文翻譯成經典讓統治者接受必然儒學功底深厚,中國和尚能寫禪意的詩、詞,印度的和尚能寫嗎?永遠不要爭三者那個好,那個更勝一籌,三者都被封建統治者當過統治工具,三者都有一些思想糟粕,也都有各自的閃光點,儒釋道皆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皆是中國哲學體系的精髓!

  • 15 # 松鼠等等我

    一,心裡層面,心既裡,心外無物,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立其本心,陽明先生說過“志不勵天下無可成之事”,內聖才能外旺,不然都是虛的。從行動層面,那就是“知行合一”了,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從知道到做到,這是知到行,行到合,是種從知道到做到容為一體,可被稱為“沉浸式的體驗”融入其中,從合到一,這個一就是致良知得“良知了”這個良知是中華文明積澱下來的,良心,道德,與靈性的自覺,知行本體方是良知良能。

  • 16 # 帥八叔

    怎樣才算是被廣泛認可推薦呢?上教科書課本?或者需要象對待孔子那樣才算?

    首先,王陽明的學問思想是已經被廣泛地得到了認可與推廣的,就像知行合一這種理念,日常裡都在用,只是非學術探討不會說的這麼文縐縐。

    另外一點也需要肯定,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其實很接地氣,但是王陽明本身在公眾的知名度好像不那麼高,即使主席公開場合提起王學那麼多次也沒形成大熱,八叔覺得這不是王學不夠好,只是一種認知習慣,原因:

    一方面剛才說的,王學接地氣,知心合一,字面基本意思誰都懂,生活裡也誰都懂,畢竟普通非學術探討沒人會去深究其中的深入認知思維的變化。

    另一方面,王學也叫心學,而咱們的教育體系裡對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比中,是抬唯物踩唯心的,而心學初看似乎非常典型的唯心主義嘛,其實從哲學的意義看,唯心唯物完全平等的兩種分析問題思維,絕對是沒有優劣好壞,只是現代教育純粹的科學教育,大多數人形成了所謂唯物主義的思維意識。因此看到心學這名字估計有一部分人就覺得是唯心主義而心存鄙視了。

    再一方面,王學是在儒家裡發展出來的,儘管其實有很本質的思維方法不同,但是王學仍然還是被歸類在儒家思想的大體系內。那談儒家必然就是孔孟荀子,再晚的人也一定是程朱了,很難落到王身上。

    最後一方面,八叔認為也是主要方面,王學的解讀空間太大,容易被解讀成個人主義,這是與儒家的禮教集體主義對抗的,這因此王學從誕生開始一直都被懟,可能違背到某些人的利益,當然就會被爭議,到清幾百年基本沒太多王學的事一樣了,要不是曾國藩出名了,王學就是儒家體系裡一個好像不那麼重要的部分存在而已。

    王學心學,從普通人要用來實用的角度看,心學思想內容其實很簡單,良知,知行合一等,日常生活裡本來大家都懂,專門還要去教大家這些,怎麼去教呢?而如果深入去講解善惡心動意動良知之類的,也確實難理解,而且也容易被誤讀為個人主義。

    總結:心學從實用角度內容接地氣很實際,事實上已經被廣泛在實用,屬於儒家思想體系裡,因此王陽明這個名字來說並不那麼需要被廣泛知道。

  • 17 # 新文化街男孩

    他倡導的心學,強調個人的修心養性,強調內斂,反對張揚。這與當今的成功學說很不合拍 。在日益浮躁和急於發財致富、成名立腕兒的當下,權謀更重要,更讓人喜愛

  • 18 # 使用者52915817326

    習研王陽明的心學,關鍵在於一個“誠”字,要從內心真信服,認真踐行才對。“知行合一”心不誠則行不遠,“致良知”心不誠、不真信,則為偽,那倒不如沒有什麼王陽明的心學。為什麼心學500年來在國內起起落落,卻在一二百年前的日本大興其道,關鍵在於當時的日本讀書人一根筋,對王陽明的心學篤信不疑,認真踐行,直接導致明治維新的爆發,而中國的讀書人真信奉其為大道之學的很寥寥,只不過把王陽明的心學當作形而下的權宜之學罷了。

  • 19 # 羅桂田心理諮詢

    王陽明思想中的精髓,歸根結底還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跟“佛家思想”的繼承與整合提煉,在人們的學習運用的過程中,都會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跟“佛家智慧“中找到原處。

    並且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精細化加工、探討與實踐。是在“儒、釋、道”的思想中的基礎上加以運用的進一步的精細化闡述。

    因為王陽明出現的時間在明朝,距離現在比較短,距離產生美,任何時候都是如此。在學習王陽明思想的過程中容易被一帶而過而去追求時間更遠的“儒家”“道家”跟“佛家”。

    所以不被廣泛推薦的原因也在如此。

  • 20 # 三體心學

    多種原因吧。陽明心學打破了傳統的主客對立,實現了本體主體客體的三體合一,繼承並發展了先秦孔孟心性儒學,超越了後世所有的傳統思想宗教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回家相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