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魚教育
-
2 # 張鐵軍158
包容錯的錯的減少,這叫仁者愛人;
讚美對的對的放大,這叫因勢利導;
為不言之教,言傳不如身教,這叫率身垂範。
-
3 # Iris同步課堂
第一、角色缺位。有的家長認為掙錢最重要,掙夠足夠的錢,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未來。他們熟不知,孩子的成長中,習慣、品德等地養成必須從小開始,如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將事倍功半。如果孩子教育不好,你掙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也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教給他們生活的本領最重要。所以各位家長應該對孩子負責,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再忙也要留下和孩子對話的時間,從小健康快樂成長。
第二、空洞說教,即講大道理之類的談話教育,一般沒有什麼用。空洞說教不如行動引導,不如引導孩子自己去感悟。比如孩子不愛學習,不愛讀書,家長可以每天陪伴孩子一起學,孩子在一邊學習,我們家長也要在一邊看書,如果孩子表現好,予以稱讚和鼓勵,並與其分享讀書的快樂;再比如電視中有哪位名人的成功事例,讓孩子一起感悟這位名人的成功之道和成功後的榮譽感,以激發其更好地奮鬥,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第三、喜歡聽話。很多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家長經常這樣說,你看誰家的孩子多聽話,家長叫怎樣,他就怎樣,真聽話。在此只想說明的一點:過於聽話,沒有主見的孩子會迷失自己!自己不善於動腦,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在將來他們會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因材施教,鼓勵他們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理解你,不是服從你。
第四、期望過高。有些家長把所有期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每天都想著讓孩子怎麼樣,對他們要求過嚴,期望過高,一旦不滿意,就嘮嘮叨叨,嚴加管教與批評。其實這樣對孩子會造成心理影響,缺乏自信心。作為父母如果敢於肯定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發出“你一定能行”的正向資訊,那就會使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相反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心存過度的擔心和保護,對孩子發出的是“你不行”的負向資訊,那麼時間長了,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不夠好,從而缺乏自信。所以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多一些賞識與肯定,讓孩子更看重自己。
-
4 # CNDM
我覺得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理性吧,能理性看待教育這件事,對孩子有正確的引導,讓孩子信任父母,願意問父母問題。
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傻問題會沒有耐心,但是孩子知識面還不夠廣,問問題沒有深度這很正常,這時候需要我們有點耐心,正確引導孩子的思維發展方向。如果父母一味的躲避或者罵孩子傻,那孩子以後會變得不敢問問題不想問問題,這樣的話孩子的思維會發展到哪裡就會失去控制。
學校教育我建議還是跟著老師的節奏走,除非我們有十足的把握能自己帶好節奏,不要亂懷疑老師的專業能力,衝動和懷疑誰都會,但是真正會思考的人不多。
還有,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應該是幸福而不是飛黃騰達,這種幸福應該是從小到大都幸福而不是犧牲現在讓以後幸福。孩子幸福了就不容易叛逆,也不容易被誘惑而走上歪路。
-
5 # 殷盛人生
家庭教育除“縱容、暴力和打擊”三誤區外, 還有哪些? 如何形成正確的家教觀?
除這三個重大誤區外,大大小小的其他誤區還有好些。作為一個積極心理學工作者,我主要想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我認為一個家教的誤區是過於集中注意力在孩子的短處,而忽略孩子的長處。
並不是說彌補孩子的短處不重要, 而是說看重、發揚孩子的長處也一樣重要,有時甚至更值得集中注意力。有些家長可能覺得長處本身已是好的了,為什麼還要花注意力在上面?只要把短處都彌補了,孩子就十全十美了。殊不知十全十美的孩子是沒有的,也不應是我們的目標。每個孩子都有長處有短處。往往孩子的長處正是天分所在, 而短處正是天分中缺失的。揚長而避短更順乎孩子的天性。注意到當孩子在要用到長處時,會表現出充滿活力,故幫孩子發揚長處,就象順流直下,事半功倍,很值得;而在孩子要用到短處時, 會如俗話說的象“趕鴨子上架”- 既吃力效果又不好,事倍功半可能也得不到。
有些情況下是一定要“趕”的,例如,孩子語言能力不強,學英語的語法很吃力,但要學好英語不會語法當然是不行的。這就是彌補短處的重要了。彌補卻不可硬性要求孩子下死力去趕上。若孩子天分不在此,與有天分的孩子比用同樣的方法即使加以數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學得好,結果孩子大人可能都更沮喪。比較有效的,卻是從孩子的長處找辦法。舉例說,若孩子的想象力強,試試看讓孩子給每個難掌握的語法規則都篇一個故事, 幫助自己掌握那規則的用法。這樣既有趣又讓孩子展示了長處,可能不用費很大力就能學得好, 又可增加孩子的積極性。這又回到了揚長避短的道理和多注意發掘孩子長處的價值。
-
6 # 汐顏說教育
不理會孩子,忽視他的存在,忽視他的感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由於各種原因,比如說家長心情不好、或是教育理念問題。我們有時候會忽視孩子,忽視孩子對孩的影響是很大的。
忽視孩子的存在的危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開始,媽媽與孩子有互動,孩子很開心。
隨後媽媽轉過臉,再回頭時便用一張面無表情的臉面對孩子。
孩子注意到了,開始想辦法引起媽媽注意,媽媽沒有反應。
孩子開始痛苦、焦慮,繼續嘗試想與媽媽互動,但媽媽依然面無表情,不理會孩子。
最後孩子放棄了,但也徹底崩潰,放聲大哭起來。
下面這張圖片來自於德克薩斯州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布魯斯.O.佩裡的研究報告。在這個報告里布魯斯教授指出:左圖是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三歲孩子的正常頭腦圖片。
右圖是受到忽略的孩子的大腦圖片。右圖中孩子的大腦體積要小很多,而且結構模糊。.
這張圖片被布魯斯教授分享在一份有關童年忽略對將來的認知發育影響的研究報告中。他指出這些圖片闡明瞭忽略對於發育中的大腦的消極影響。
右圖孩子的大腦體積比正常小孩的大腦體積小、腦室更大、皮質萎縮嚴重。 這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會出現發育遲緩和記憶問題。
布魯斯教授指出:遭受情感忽視的小孩或是成人都無法形成健康人際關係。 他們可能在情感上會更加依賴另一個人從而不夠獨立。
一味強調分享,讓著別人,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家長想教給孩子一些優秀品質比如分享、謙讓,這個想法沒有錯,但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教孩子分享、謙讓的同時也得考慮孩子的感受,要用正確的方法。
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不敢拒絕的討好型人格,軟弱、沒有主見。
那我們應該注意怎麼來避免忽視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呢?明白做父母的責任。‘既然身為人父母,就得知道父母的責任,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要負起我們的責任,否則我們會遺憾終生。
不要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感情問題、工作問題而遷怒於孩子,無視他的存在,不關心他的生活,不關心他的成長。
要有正確的教育觀。我們很多家長想教育孩子有一些優秀品質,比如謙讓、與人分享,這沒有錯,但是我們也得考慮孩子的感受,要去理解孩子。
我曾經有一個學生,給我講了一個父母讓她與人分享的經歷,她恨死她父母了。
源於父母的教育,這是一個謙讓的小姑娘。有一次家裡來了一個小朋友,看見小姑娘有一盒子紙疊的小星星,就要玩。
這個小姑娘拒絕了,爸爸媽媽覺得很沒有面子,就不停給她做工作,結果還是拒絕。
爸爸媽媽生氣了,就直接把小星星給了家裡的小客人,小客人拿著小星星去樓頂下了一場“流星雨”……
原來小姑娘這些“小星星”是給生病的奶奶疊的……可父母完全沒有考慮孩子內心世界,只一味地要求孩子分享。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而且支援孩子不去分享。否則破壞了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說,還會造成孩子懦弱、不會拒絕。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分享,不是孩子自私、小氣,而是有特別的意義。
有一次一個小孩什麼都願意與小朋友分享,就一個橡皮泥做的生日蛋糕不願與別人分享,問其原因,孩子說,那是她和媽媽一起做的。
媽媽說:“你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媽媽再和你一起做。”孩子還是不肯。
我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就算了,理解孩子,不要在逼孩子分享了,她珍藏的是與媽媽一起做生日蛋糕的快樂。
身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責任,一定要學習,個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孩子成長!
-
7 # 心智成長的魔法
家庭教育還有一些常見的誤區,比如沒有原則的過度溺愛。
我們提倡對孩子要給予“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溺愛”。大多數父母都混淆了這兩者。
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它指向一種真誠的接納、欣賞,真誠地感受對方、看見對方,儘可能地支援他做他心中真正熱愛的事。因為他是你的孩子,所以你愛他,而不是他做了什麼讓你滿意的事,你才愛他。
無條件的愛就是“你愛他,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是誰”。
而“溺愛”,就是透過自以為是的付出,恨不得幫孩子包辦一切,其實是剝奪了他們自主獨立和自發成長的權利和能力。被溺愛的孩子通常難以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他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家長的責任。這種孩子到了社會上,也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或工作中出現推卸責任的行為。
溺愛孩子的父母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按照父母自身的喜好和期待來塑造孩子,而不是支援孩子發展自己真正的天賦。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壓迫了孩子的天性,這是一種扭曲的愛。
-
8 # 深測淺評
基本上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一些父母愛的不得法,反而讓孩子善良的本性一步步受到傷害,從而影響了孩子。作為孩子的學習效仿的榜樣,父母的行為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錯誤一:父母專制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裡,所有事情都是父母說啥是啥,父母替孩子決定他的事情。當家庭內部出現了矛盾爭執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這都是了你好”,如果孩子反抗甚至還會動手,這樣行為會讓孩子失去民主意識。錯誤二:任何有危險的行為都不讓做孩子想游泳——不行,危險。孩子想削蘋果——不行,劃到手怎麼辦。這就是孩子到了二十幾歲還不能自我保護的原因。確實社會有一些亂,但是比起這樣一直保護孩子,倒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識別、處理危機。錯誤三:父母沒素質的行為過馬路橫穿馬路,不走人行橫道;隨手扔垃圾;帶孩子出門遊玩隨意摘公園裡的花朵等等。當家長們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會模仿你的行為,也成為一個沒素質的人?錯誤四:只注重結果,不注重創新思考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會得到敷衍的回答:“這個你不需要懂,記住就行了”等說辭。殊不知這隻會讓孩子失去創新思考能力,不用自己方式理解只會死記硬背,考試考得好就行。父母們千萬別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別用“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去搪塞孩子!
回覆列表
第一條:在孩子的生長生活中參與較少,認為教育是老師的工作。現在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很多家長都在忙事業,認為只要賺到很多錢,保證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的教育交給老師去做。交由老師去管理,認為孩子的成長跟教育完完全全的依賴於學校,而跟家長沒有太大的關係,這種心態和行為不僅僅是家長在推卸責任,而是非常錯誤的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增加了學校教育對孩子的難度,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條: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內心需求。很多家長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還會為這麼做冠以“為你好”的名義,總是把自己認為的當成孩子認為的。但是我們面臨著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現在的孩子視野開闊,他們生活在華人從來沒有過的物質條件下,資訊環境下,以及寬鬆的政治環境下,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認知的特點,也有自己的思維特點,這種不理解、不溝通、不能平等地建立一種互相支援的這種家庭關係,那一定會造成家庭教育問題。
營造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孩子第一人學校,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人生觀都有很大滴影響。所以在家裡有問題有爭吵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②父親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教會孩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能夠正確面對挫折的能力。③讓孩子學會感恩,學會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