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公子燎
-
2 # 一方漫談
歷史上詩人與酒的詩篇很多,且名人,明篇很多,許多都是膾炙人口。
詩與酒有聯絡,但如果非要說誰成就了誰,就有些牽強。
在這一定性的前提下,我們來欣賞一下與酒有關故事:
1,“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採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2,《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4,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
應該說古代酒和文化真是密不可分,具體是誰成就了誰,還是那句話,真不能定義!
在說我們現在,喝酒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論你是白的啤的紅的黃的,只要有酒就有酒文化。如果說今天的酒局是酒文化,那古代酒文化就是一門藝術。
古人喝酒玩的才是藝術:什麼行酒令、飛花令、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等,既高雅又顯得有格調,比起今天我們喝酒就只會划拳吹牛,什麼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著實高雅了不是一點半點。
-
3 # 寧陽慧哥
【酒盲說酒】慧哥不會飲酒,不善飲酒,是謂"酒盲說酒″。
"琴棋書畫詩酒花″為歷來文人之雅事,而"詩酒一家″"酒助詩興、詩飄酒韻″也成為中國獨有的文化景觀。
詩與酒,兩者互為融合,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無數詩人被酒精催生的靈感成為千古絕唱,眾多名酒因詩人推崇而成為文化品牌。
酒對於中國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逢年過節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喪嫁娶要喝酒,金榜題名要喝酒,升官發財要喝酒,失戀分手要喝酒……不論你是白的啤的紅的黃的,只要有酒就有酒文化。也許古代只有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才能開懷暢,所以古人喝酒幾乎就是藝術活動:什麼行酒令、飛花令、飲酒賦詩、流觴曲水等,既高雅又顯得有格調,比起今天划拳吹牛,"感情深一口悶″之類的著實高雅。
"只願長醉不願醒"是對酒情有獨鍾;"壺中乾坤大″是把飲酒上升到了哲學高度;"李白斗酒詩百篇″是說酒對詩興的神助攻;“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一曲新詞酒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可以說:酒成就了詩人,詩人也成就了酒。
-
4 # 大河與歌
酒中有真趣,酒中有詩文。自古放浪形骸之士,未嘗不飲酒,斗大的酒杯,歡欣即觴。詩人不是酒,酒也不是詩,但詩人成了酒時,那麼酒也便是詩。
詩中的酒由來寫詩便遇酒,不在少數。酒是一種文化,消愁解悶,呼朋喚友,它比誰都好使。一籮筐的詩篇中,寫道酒的不謂十萬,也有一萬。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離去,謂城送別,王維勸朋友再多喝一杯啊,出了陽關老朋友就不能相見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看著天上的明月,直嚮明月發問啊,你什麼時候還可以出來?多希望你能夠長圓啊,像我和我的兄弟。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覺得喝一杯哪能夠啊,喝酒最好喝上一斗,酩酊飄然,氣合天地,讓身體與天地萬物交融。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進士不第,羅隱再勸了勸自己,考不上就考不上咯,來年再來努力,但先把今天的酒喝完,人生先要盡興。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看著帳下的軍馬,恨人生有限呀,大業什麼能夠完成,又怎樣才能找到大賢能助我一臂之力。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少年繫上了馬兒,便匆匆上樓。見了在座的俠客啊,哪能不喝酒,一杯生意氣,兩杯便然諾。
沒有酒啊,便沒有這些詩。
酒中詩人酒是個好東西,幾杯酒的事,便生意氣,更能見真性情。文人騷客若是見了酒,還不動聲色,便不見丈夫的本色。
如果說酒中的詩人是誰,是一個兩個,還有無數個。但我們只要一提起,一講到,相信在中國的詩酒客歷史上,說完李白,還是李白;不然誰能真正擔當得起酒中詩人這樣的稱謂,而誰又才具備喝酒便寫詩的絕活?
李白好酒,不好寫詩。若是李白寫了詩卻不見酒,我想他渾身都不自然,他會看了又看,覺得這詩真無趣,不見我的性情。
酒成就了李白。
-
5 # 神盾66329789909
善諾與天地之間遊離若合的罡裹之道………………………………………
詩經波落馨若翰………
環古懷今裸褶合……
精神兜叟生紫氣……
神助人樂天作合……………………………
-
6 # 自娛自樂的我
倆者缺一不可,拿我國古代詩人李白來說,互相成就。不過人和酒是不能相提並論比的,人有靈魂,靈感,酒激發了人的靈感
-
7 # 醉眠芳草
詩人與酒可以說是互相成就。很多詩都是酒後寫成,如著名的“李白斗酒詩百篇”,而酒也因為詩人更加有名,發展出獨特的“酒文化”。
酒與詩人可謂天造地設,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首先,作詩的狀態與飲酒的狀態相似,都是情之所至,物我兩忘。兩者相加,更是一加一大於二。乘酒作詩,詩酒風流,當酒至微醺的時候,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浮想聯翩,靈感頓生,詩興高漲,出口成章。
其次,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詩人在遭遇逆境時更容易借酒消愁,寫的詩往往更出色,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酒澆愁,醉成詩,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每一頁都散發出酒香。
再次,詩酒是古代文人交際的必備。比如曲水流觴,宴飲作詩,離別贈答,都離不開酒與詩,觥籌交錯中,不僅有酒的醇美,還有詩的馨香。晏殊說,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人生時光短暫,還有那麼多悲傷的事,何不在有限的時光中,對酒當歌,開懷暢飲呢?
最後,酒也因為詩人成名。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流傳千古;李白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蘇軾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千古多少名句,寫出了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萬丈,酒的萬古柔情,讓人醉在了酒中,也醉在了詩中。
-
8 # 人生在世詩酒花
有幸答題
詩人與酒,到底是詩人成就了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呢?
我認為二者是互相成就的。沒有酒的詩是沒有靈魂的,沒有詩的酒是沒有酒興的。
一、酒中之詩在古代有太多關於詩人與酒的故事了,其中最有名的非李白莫屬。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光中的筆下,李白便已飲進了半個盛唐的酒。
形隻影單時,喝的是寂寞之酒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高朋滿座時,喝的是開懷之酒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惆悵失意時,喝的是消愁之酒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官場落寞之時,喝的是解憂之酒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離別送行之時,喝的是惜別之酒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閒來無事時,喝的是興致之酒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一人便嚐遍了人生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之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筆下他就是是飲中仙。
此時的酒,成就了李白,讓他名垂千古。
二、詩中之酒詩人們喝酒,他們也讚美酒,酒在他們的筆下香飄萬里,名留百年。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曲《短歌行》唱響了“杜康”之名,不僅是美酒,更是解憂的代名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遙指,酒旗招招,杏林在望。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遊俠少年,意氣風發,一斗新豐酒,可值一萬錢。
“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盆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小飲怡情,大飲癲狂之竹葉青。
“崢嶸洲上飛黃蝶,灩澦堆邊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無奈別離何。”暢飲桑落酒,一醉可方休,別離傷感,化為酒中。
三、寫在最後“無酒不成詩”,“詩中有酒,酒中有詩”,飲酒賦詩,詩為酒助興;詩中寫酒,借酒起興,抒發情懷。故酒無詩無味,詩無酒無情。只能說二者互為依託,互相成就。
-
9 # 奶茶愛尚咖
酒與詩,自古流傳至今,有時各自前行,有人飲酒,有人作詩;有時相伴而行,詩人亦飲酒亦作詩。
酒似乎是我們心靈的摯友,人逢喜事精神爽,以酒慶祝,一醉方休;禍從天降百事哀,以酒消愁,一醉解千愁。
詩似乎是我們精神的脈動,有時跳動出我們志得意滿的歡快、怡然自得的情調,有時跳動出我們鬱郁不得志的憂愁、憤世嫉俗的情緒。
是詩人,將二者結合,相得益彰。詩人飲酒,酒助詩興,讓飲者思想活躍,靈感叢生,趁興作詩,以詩抒情,詩含酒意。
故此,便出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是酒激發了詩人的靈感,令詩成為世人的靈魂寄託;
是詩撫慰了世人的心靈,令酒化作治癒一切的靈丹妙藥;
酒與詩人,可謂相互成就,共同流傳,深入人心。
-
10 # 大江隱士
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
首先,稱為詩人,說明他文化水平、思維層次不是一般人,應該博覽群書,出口成章。眼前的所見所想,就能成就一首佳作。
其次,古代文人比較好客,這也是傳統酒文化的魅力,往往好友在一起,以詩會友,把酒歡歌,有詩有酒有遠方。
第三,酒不醉人人自醉,酒有刺激大腦皮層的作用,容易產生靈感。估計古人飲酒度數都很低,可以暢飲到天亮,不僅起到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作用,而且更有壯膽之功效。
可以這麼說,詩人成就了酒,酒也成就了詩人。一般人喝著估計獨自樂逍遙,估計想不到能對酒當歌,就能比個大小、划拳猜拳,聲音分貝可以用震耳欲聾來形容。
-
11 # 夜畫江湖
詩酒,詩與酒,分開來看都可以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放在一起卻也和諧無比,二者都難以割捨。不論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還是“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亦或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都可以看出詩酒在一起的精彩。兩者互相成就,但是意義卻也有不同,對於酒來說,不論是否是詩人存在,都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文化的存在不可否認,詩人寫酒名篇的意義,更多在於賦予了酒藝術性,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當然也有利於酒文化的傳播;酒對於詩人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媒介,借酒消愁也好,小聚豪飲也好,我覺得對詩人而言應該是一種釋放,對情緒的擴大化,讓詩人更能探究到本我,表達出更為真實的情感和自我。對詩人而言,真的成就這個群體的,更多的應該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一家之言,歡迎指正,我是愛酒之人也愛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大笑]
-
12 # 雲筱茜
歷史上詩人是離不開酒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到底是詩成就了酒還是酒成就了詩呢?
那我們就來看李白的例子,或許就有答案。
有詩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說過唐朝有最能喝酒的八個人,他們嗜酒如命,笑傲權貴,是人間瀟灑名士的極品,也是“飲中八仙”。
在這八人中,又首推李白。
有人曾說,喝酒的人可分為三種,酒徒:因為事而喝酒;酒鬼:嗜酒如命,想喝就喝;酒仙:酒是人生,人生是酒,人生何處不飲酒。
古往今來,酒鬼,酒徒有很多,但是酒仙卻唯有李白一人。李白即是詩仙,亦是酒仙,詩借酒性,酒壯詩情,李白的生活因為酒,常常充滿五顏六色的光彩。
他人喝酒需看心情,但李白不一樣,他是想喝酒時就來喝。
李白在孤單寂寞時要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在高朋滿座時也要喝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在愁緒滿懷的時候還要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蘇東坡也在詩裡說過,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詩人與酒的相配,才相得益彰嘛!
-
13 # 臨風書雪
究竟是詩人成就了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這是個好問題,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些相似,但不同點是,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因為,它們實際上不分先來後到,而是互相成就。
詩人成就了酒酒原是尋常之物,因為有了詩人的妙筆吟詠,於是成為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詩人寫美酒,總帶著一絲夢幻。酒將人帶入一個五光十色的想象世界,一直以來,神話中的仙家之地向來少不了瓊漿佳釀。因為詩人的描繪將人帶入美好的夢,酒的地位也就自然而然地高了起來,雖然現實無法實現那些美夢,但喝到一罈好酒,足以讓人流連。
詩人寫酒,注入了許許多多自己的感情。酒有的時候用來慶賀,有的時候用來消愁;有的時候用來締結情義,有的時候用來安撫離別。酒有了豐富的感情,自然而然就拉近了人們與它的心理距離。許多表達不出的感情,許多鼓不起的勇氣,一旦借了酒,就輕輕鬆鬆地實現了。
有那麼多著名的詩人愛酒如命,比如李白。人們對詩人總是很崇敬的,因而對酒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詩人將酒變得神聖起來,人們知道了,原來酒並不只是為了尋常驢飲求酣暢,它還有那麼多豐富的意蘊,它與人的每一種生活每一種感情都息息相關。沒有詩人,人們永遠無法發現酒的價值。
酒成就了詩人我在上面說了一句話:許多表達不出的感情,許多鼓不起的勇氣,一旦借了酒,就輕輕鬆鬆地實現了。
我們都知道,詩,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對詩人瑰麗的想象與噴薄而出的感情讚歎不已、以為妙絕,實際上這很大程度上是酒的功勞。
喝了酒,尤其是喝了一定量的酒之後,人的神智就沒有那麼清楚了,而是處於一種亦夢亦醒的狀態。時常有人說忘記了喝酒後的事情,也有人說什麼“酒後吐真言”,其實就是,喝酒後的自己,以為自己是在做夢,於是膽子就壯了,所有平時憋在心裡的想法,得以酣暢淋漓地發洩。
因此,喝了酒之後的詩人,寫出了無與倫比的詩歌。如果沒有酒,就不會再有這樣偉大的詩人了。
詩人成就了酒,酒也成就了詩人酒與詩人,實在是密不可分,互相成就。
有的美酒因為詩人而成名,有的詩人因為飲酒而寫出非凡的作品。
看到一些美酒時,我們會想起一個或幾個與之相關的詩人,這便是酒成就了詩人了;提起某個詩人,我們會馬上聯想到和他相關的酒和酒的故事,這便是詩人成就了酒了。
詩人源於生活,寫下的不是現實的就是想象的生活。誰又能說清,是先有酒還是先有詩人?
所以,我堅定地認為,詩人成就了酒,酒也成就了詩人!
-
14 # 青稞日暖
關於您的問題:“究竟是詩人成就酒,還是酒成就了詩人?”小暖認為:
二者不能說誰成就了誰,只能說酒對文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這種狀態只是詩人用來消遣釋懷的方式而已。
1、 酒常常用於給詩人助興如果說酒可以成就詩人,那麼“酒祖”杜康應該換個名字叫做“詩祖”。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是對酒非常鍾愛的,常常“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但是他不喝酒就做不出詩了麼?並不是這樣,酒只是給他助興而已。
在古時,詩人常常匯聚一起吟詩作對,單單作詩也很無趣。就像如今的人們,追劇看電影喜歡吃爆米花或其他小吃一樣,酒的作用稍稍更大一些。
當然飲酒作詩這裡面蘊含了一些文化底蘊,人們都是喜歡幸災樂禍的,一些人喝了酒就會胡言亂語,從而出醜。一邊喝酒一邊作詩,文采欠佳的人就會鬧出烏龍笑話。從這一點上分析,酒同樣是詩人用來助興的。
2、 很多時候酒只代表一種意象辛棄疾的《破陣子》中:“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雖然沒有提到酒字,但提到了酒後的醉意,是真的醉麼?還是真的喝了酒了?都沒有,這不過是一種意象而已。
李白也曾作詩:“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同樣描繪了一種豪情灑脫的意象而已。酒帶給他們更多的,往往是消愁的作用,用來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故鄉。
借物喻人是詩人慣用的手法,而酒則可以代表很多意象,或是申引,或是強調,都可以作為加強烘托的方法。酒還可以代表迷醉,在當時的背景下,很多詩人是不敢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在詩中寫出飲酒後表述胡言亂語,用來抨擊對當時時代的不滿。
3、 酒也是一種文化我國一直都有著“酒文化”,而且越靠近北方地區越濃烈。家裡來了客人,往往都會用好酒招待,這不僅是一種風俗,還是一種文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被詩人摸到精髓,於是常常借喻。當然,這都得基於詩人有才華,不然即便寫酒,也會庸俗不堪。
酒和詩人之間談不上互相成就,只是兩種文化交織出來的衍生物——詩。在兩種文化交織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詩人染上酒癮,習慣自己在迷醉的狀態下作詩,所以說,小暖認為酒對詩人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但談不上成就。
希望小暖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要看你從那個角度來說。比如今天我們知道有一種酒叫“杜康”就是因為曹操的名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另外還有一種酒叫“劉伶醉”,也是借了劉伶的光。從這倆個例子來看,應該算是詩人成就了酒。
但是換個角度看呢,劉伶就不用說了,他雖然酷愛飲酒,還寫了篇《酒德頌》可他沒有詩流傳下來,不算詩人。曹操,我們知道他也是喜歡喝酒的,他的詩有喝酒時寫的,也有不喝酒時候寫的。所以我們不能肯定的說是酒成就了他。不過以我個人的看法,喝酒對寫詩還是很有作用的。我就認為曹操喝了酒寫的詩比沒喝酒寫的詩要好。比如“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我就覺得比“神龜雖壽”那樣的詩更好。
真正讓酒成就的詩人大概應該算是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月下獨酌喝,和朋友一起也喝,對影成三人喝出了寂寞。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是喝出了灑脫。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三杯下去,大道都懂了,寫個詩算的了什麼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我個人覺得也是喝大了才有的豪氣。再接著喝,就喝的拔劍四顧心茫然了。古來聖賢皆寂寞啊,最後還是何以解憂,唯有飲酒。
酒成就詩人,大概是因為中國一直是儒學佔主流,對人拘束太多,喝酒有助於束縛的解脫。真味就出來了。沒有真那裡來的性情呢?
杜甫沒有李白那麼瀟灑,但是杜甫應該也是喝酒的,不然他怎麼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呢?不過我自己覺得杜甫大概喝酒是品,咂摸滋味,品著品著就品出感覺來了。
詩人和酒的關係,我覺得和男女差不多,好詩人遇到好酒,就是互相成就,大多數的詩人,就算他喝了再好的酒,也未必能寫出好詩,因為喝了,他就醉了,醉了就寫不了詩了,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