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州的魚

    對於戰爭中某一裝備的作戰表現,效能引數固然是很重要的“硬”因素,但同時也不應該脫離從戰場態勢發展,戰術運用,人員,作戰意志等“軟”因素。

    首先咱們先回顧一下眾所周知的幾個T—72在海灣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弊病:

    對於先進火控系統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戰爭中出現T—72在夜戰中被聯軍屠殺的情況,原因主要是缺乏先進的夜視裝備,導致伊軍只能“朝著敵方炮口的火光處”開火

    戰損設計考慮不周

    在戰場上不乏T—72“飛炮塔”的圖片流出,這並不是吊籃式自動裝彈機的鍋,而是缺乏與之配合的先進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彈藥鈍化技術的惡果。

    圖:T—72S飛炮塔(但不是在海灣戰爭)坦克的戰損設計在裝置與技術層面上體現在彈藥的鈍感技術、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的光敏/熱敏感測器系統、彈藥艙設計佈局等

    分 割 線

    (長文預警)

    但是,僅僅將失敗歸因於以上的單件技術兵器的技術因素,是不全面的。戰爭中最核心的,還是“人”的因素。各位讀者老爺不妨看看我說的這幾點在不在理:

    梗概

    地面戰打響之前的“戰略性空中戰局”使伊拉克的地面裝甲戰鬥部隊的戰鬥力難以維繫情報收集渠道的匱乏導致兵力部署分散,無法對主攻方向進行準確預判各兵種的協調配合被落後的戰術思想、政治鬥爭隔斷

    正文

    地面戰打響之前的“戰略性空中戰局”使伊拉克的地面裝甲戰鬥部隊的戰鬥力難以維繫

    眾所周知,在發動地面戰之前,以美軍為首的聯軍發動了大規模,多層次的空中打擊。關於這次宏大的空中作戰行動,我日後再(wa)談(keng)。我只就空襲對前線裝甲部隊作幾點簡要梳理:

    1、指揮/控制體系的癱瘓。

    “沙漠風暴”行動的第一個夜晚,美軍運用F—117戰機以及200餘枚“戰斧”巡航導彈,對巴格達、巴士拉等大城市中包括國家電信中心、伊拉克空軍總部在內的多個國家級指揮中心、截擊指揮中心進行了“斬首”式的打擊。迫使伊拉克軍隊的指揮高層頻繁進行機動以避免襲擊,在此期間他們無法利用戰前的通訊系統與作戰部隊進行聯絡,而只能選用安全性更差,效率更低的備份通訊系統維繫聯絡。據事後報道,開展後伊拉克空軍副總參謀長甚至無法確定部隊的所在位置與戰備狀態,後方國家指揮當局尚且如此,前線指揮官所面臨的亂局可想而知。

    2、後勤體系的崩潰

    由於伊拉克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已經部署在了科威特境內,這些裝甲部隊所需要的大量補給都需要從伊拉克本土運輸。開戰後,聯軍空中力量重點打擊的數個目標群中就囊括了“橋樑、道路”。交通設施的破壞導致運輸車隊積壓擁擠,形成了從空中觀察更加顯眼的目標,招致鋪天蓋地的空襲,後方物資更加難以送上作戰部隊。缺少了油料、零部件、彈藥的裝甲部隊,無疑只是蜷縮的烏龜殼子,被拔了爪牙的猛虎罷了。

    圖:著名的“死亡公路”道路因節點被襲擊而變得擁堵不堪,夾雜著落荒而逃的作戰部隊以及乾著急的後勤車隊。伊拉克的橋樑不僅僅具有交通功能,還具有通訊功能。橋樑下還架設有跨河的電纜。得知這點之後美軍加大了對橋樑的空襲力度

    3、士氣/作戰意志的崩塌

    伊拉克陸軍本身的組織就並不是十分嚴密,需要精銳的國民軍來組織、監督。在這種通訊閉塞,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上級指揮官對作戰部隊的控制約束不足,執勤計程車兵無心作戰,而是專注於“開小差”—從當地民眾手裡搶奪所需要的物資。這樣的軍隊與其說是一支紀律嚴明的正規軍,不如說是一支裝備出色的土匪。

    4、空中力量對裝甲部隊的直接打擊

    像A—10用GAU—8 30mm加特林機炮掃射行進中的坦克編隊這樣的名場面自然不必多說,我覺得值得注意的其實是:對裝甲部隊的直接打擊任務其實在執行優先度上是比較靠後的,同時美軍更多是用類似“小牛”導彈這樣的知道武器來執行反裝甲任務,因為使用機炮需要降低飛行高度抵近射擊,會大大提高暴露在伊拉克野戰防空武器的機會

    情報收集渠道的匱乏導致兵力部署分散,無法對主攻方向進行準確預判

    美軍在行動之前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欺騙性作戰部署,為後來一氣呵成的“左勾拳”打下了基礎。

    一方面,在科威特—沙特的南部邊境駐紮了包括第7軍,第18空降軍在內的主力部隊,同時在該地區有規律地開展空中力量的配合訓練,讓前線的伊軍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兵臨城下”。

    另一方面,美軍在肅清不值一提的伊拉克海軍之後,在波斯灣北部部署了大型兩棲登陸艦隊。這一戰略態勢迫使伊拉克在科威特東部沿海部署大量兵力,分散了正面防線上的作戰部隊。

    到了地面戰展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驚訝地發現美軍的主攻部隊居然穿過他們認為幾乎不可能選擇的沙漠。美軍從伊軍左側後方,強有力地釘進了一枚硬釘子。

    圖:地面戰開始時兩軍的部署情況:

    x:伊軍密集部署地區,構築了多層由鐵絲網、地雷、反坦克塹壕、機槍據點等構成的相對穩固的防線。

    1標誌處:美軍第7軍等聯軍主力地面部隊的部署地

    2標誌處:美軍第1遠征部隊等部的戰鬥準備地

    粗箭頭:“沙漠風暴”行動前美軍地面部隊的轉移方向

    細箭頭:美軍地面部隊的進攻方向 該方向上伊拉克並不是沒有設一兵一卒,當時主要是由一線的步兵師以及後方精銳的國民軍駐防。

    各兵種的協調配合被落後的戰術思想、政治鬥爭隔斷

    可能有讀者老爺會問,在T—72被屠殺時,伊拉克的空軍都去哪了?答:少量被聯軍擊落、主力被壓制、殲滅在基地的機庫、殘部逃往伊朗

    不得不說,薩達姆的指揮當局受限於時代背景,對於多兵種合成化作戰的趨勢沒有預見。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其對伊拉克空軍的作戰目的設定上。

    伊拉克空軍的裝備並不差,在入侵科威特前,伊拉克向蘇聯訂購了140架米格-29"支點"戰鬥機(總共137架被製造出來,但只有40架被交付給伊拉克空軍)和36架蘇-24"劍術師"戰鬥轟炸機(用於替換較陳舊的米格-23MF/ML"鞭撻者"戰鬥機、圖-16"獾"戰術轟炸機、圖-22B"眼罩"戰術轟炸機和米格-25RB"狐蝠"戰鬥轟炸機)

    傻大木寄希望於這套真金白銀換來的寶貝疙瘩能榨乾聯軍引以為傲的空中力量。

    然鵝~~由於伊拉克國內的政治鬥爭,薩達姆政權對伊拉克空軍存在著深深的不信任,設立了大量嚴苛的制度,將裝備精良的伊空軍束之高閣,成為一座孤立於其他軍種,作戰目標只有爭奪制空權的象牙塔。大量在兩伊戰爭中戰績優異的飛行員不是入獄就是喪命,血雨腥風使伊空軍上上下下都無力進取。

    若是對上上升期的伊朗、埃及這樣的地區強國,這支擁有龐大家底的空中力量固然不可小覷,但是,在1991年的那個1月,他們面對的是由英美組成的戰略空軍。

    圖:因跑道損壞,缺少備用零部件而殘缺的伊拉克空軍米格—23。在戰爭初期,伊拉克空軍做出過些許的掙扎。但在“鷹牆”的緊逼之下,許多戰機要麼就是逃往伊朗,要麼就是爛在地上。

    沒有了空中掩護的裝甲部隊,相當於將頂部、側後翼的弱點直接暴露在對方的打擊之下。出現驚人的交換比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結

    總的來說,從戰爭程序來看,T—72被屠殺之前的關鍵事件鏈條大致是這樣的:指揮/控制體系被打亂—防空系統被壓制—空中力量腰斬。這個防禦的口子被聯軍越扯越大,最終體現到地面戰上的,就包括T—72被屠殺、伊拉克軍人集體投降這樣的情景了。

  • 2 # 銳度何老師

    T72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的著名坦克,蘇聯人對它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T72是一款低端坦克,它並不是什麼先進強悍的武器,這個要明確。當然,這是對冷戰時期的美蘇而言。在當時的中國,T72也屬於不可高攀的神器。

    蘇聯先開發了最強悍的T64坦克,不計成本。T64是當時的高階坦克,是蘇聯坦克技術集大成者。運用了最先進的技術。戰鬥力超強,但價格也非常昂貴。有了T64以後,蘇聯又做了精簡,捨棄了某些先進、複雜、昂貴的裝置,開發出廉價的T72。

    蘇聯總共生產了幾千輛T64,1輛也不出口,全部裝備自己最精銳的坦克部隊,並部署在東德,冷戰和西方對抗的一線。而T72坦克生產了25000輛,部署在後方。但蘇聯對T72的期許遠遠不是這25000輛。他們設想一旦和西方開戰,初期的戰爭一定是非常猛烈的,戰爭強度非常高,就用這幾千輛最強的T64在前面頂著。當這些T64消耗差不多了,敵人的實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這時候再用廉價而大量的T72衝過去。而且T72結構簡單,開戰以後,即便是後方工廠遭到了破壞,依舊能堅持大量生產。T64雖然先進,但過於精密複雜,在戰爭期間,如果後方工廠被破壞,很難大量生產。再先進,到時候供應不上,也白搭。

    蘇聯人的設想是熬過戰爭的初期,自己家的T64和西方國家的豹式、挑戰者、M1拼個同歸於盡,西方國家的工廠也受到打擊,沒力量迅速生產新坦克,然後他們依靠幾萬輛廉價的T72迅速推平西歐。他自己手裡有25000輛現成的,爆發戰爭以後再迅速生產幾萬輛,形成鋼鐵洪流。

    同時,在坦克部隊的頭頂還有大量、廉價的米格29。

    米格27戰機並不是單純拿來和F15、F16打空戰的。它屬於前線戰機,跟T系列坦克是一組。地面坦克部隊突擊,天上米格29護航。米格29造價也很低廉,便於大量生產。所以單純的講米格29短腿,發動機壽命短,沒有任何價值。腿短,是因為它就是為了掩護坦克部隊這麼設計的。打空戰腿短,600公里的作戰半徑,保護坦克部隊是綽綽有餘。而發動機壽命短,這是因為簡化工藝、簡化製造環節,便於大量製造。真打世界大戰,一架戰機能在天上堅持3天就夠本了。

    如果蘇聯不解體,正常發展,它的米格29也能達到上萬架。

    天上1萬架米格29,和F15、F16糾纏,不讓阿帕奇、A10攻擊機打自己的坦克,地面幾萬輛T72迅速突擊。地面還有大量的防空導彈、自行高炮為坦克部隊撐起防護傘......

    蘇聯人這套設計是針對於歐洲平原的,從西德到法國,不過半個歐洲。這兵力完全可以平推過去,把美國人、英國人趕進大海。

    實際上我們現在看,蘇聯人的設想沒半點問題,T72、米格29的設計思路也沒任何問題。明白了這些,也自然就知道海灣戰爭期間,T72為啥那麼悲慘了。

    首先它前面就沒T64頂缸。

    蘇聯人本來是準備拿T64先和西方坦克拼消耗,拼個差不多了,T72再上去收拾殘局。伊拉克的T72是以廉價的二線坦克直接面對滿血挑戰者、M1,那不是作死嘛。T72坦克本身是縮水版,蘇聯人賣給伊拉克的T72是在縮水的基礎上又縮了一下水。T72本來就是準備用來打馬保國的,結果上了拳擊臺發現是泰森......

    在天上,伊拉克的T72也沒有米格29保護,伊軍沒有制空權,天空敞開,聯軍飛機密密麻麻的在上面飛,隨意轟炸下面的坦克,跟打靶沒什麼區別。伊軍的防空導彈也沒有實戰價值,都是盲目空放。

    蘇聯人為了對抗美軍,他們預期的T72數量是幾萬,而伊拉克只有幾百輛。蘇聯人的打算是我裝備25000輛,開戰我再緊急生產25000輛,總共50000輛,我損失10000輛都能贏。伊拉克那幾百輛,連牙縫都不夠塞的。武器先進是一方面,量也得足夠。再先進的武器,數量不足,還是不行,何況T72本身就不先進。

    蘇聯人打算在戰爭後期用10輛T72圍毆1輛M1,結果在海灣,是1輛T72對1輛M1,那肯定打不過。

    前面幾千輛T64,天空上萬架米格29,地上刺蝟般的防空導彈、高射炮,再加上幾萬輛T72,還得加上100枚戰術核彈,這才能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打。伊拉克只憑幾百輛T72直接打一線,下場可想而知。

    簡單的講,T72坦克的設計初衷,壓根就不是這麼用的。

    武器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地理因素。T72本來準備在西歐打,突擊十幾個小時,幾天就進柏林、巴黎了。打進這些城市,西方軍隊的空軍就不好辦了。但在海灣,都是大沙漠,坦克部隊完全沒遮攔,平攤在地面等著挨炸。

    F22的設計初衷也是針對於歐洲戰場,所以它的作戰半徑很小,也就700公里。在西歐、東歐打是足夠了,拿到中國沿海,它不夠用。中國新式的15式坦克,在地理方面也都有極強的針對性。日本的90坦克,最初的設想是部署在北方,防禦蘇聯。所以做的很大,很重。拿到日本南方非常吃力,出境部署,那是不可能。所以後來的10式坦克、輪式坦克都在不斷的減重。

    T72是為了歐洲戰場設計的,拿到海灣,也是水土不服。

    T72這種坦克想打贏大型戰爭,自己家得有極其強勁的工業基礎,前邊開戰,後面工廠成千上萬的就能造出新坦克,這才可以。而伊拉克也明顯沒這個能力。它設計的時候就準備了這點,真打起來,玩命的造,靠數量取勝。到了伊拉克,真打起來了,生產不出來新的,那就廢了。

    如果蘇聯不解體,真和西方國家在歐洲打起來,T72一定會是非常優秀的武器,在戰爭的中後期,統治戰場。幾萬輛佈滿西歐,讓美國人無法反擊。因為這局面才是T72設計的初衷。

    當年的法國、西德加一起面積沒內蒙古大,蘇聯人堆進去幾萬輛T72......

    T72想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必須有更強的坦克替它先分擔掉最強烈的打擊。

    2,自身數量必須足夠,幾萬輛。

    3,必須有戰機、防空導彈、高炮掩護。

    4,戰場不能太大,必須要叢集快速突擊,迅速佔領敵方城市、基地,結束戰鬥。

    而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的T72很明顯,一條都不具備。

  • 3 # 致遠星的淪陷

    有什麼好奇怪的?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南美洲國家的軍隊。。。不敢說是全地球,只敢說在中國軍迷們眼裡,都是戰五渣級別的 !

    別說給他們T-72了,就算給他們每人一顆原子彈 !

    在戰場上,當槍聲響起,子彈飛過。。。。他們還不是往地上一扔,轉身逃命啊!

  • 4 # 都市南鄉子

    很多網友分析的挺好的。簡單說,三個因素。一蘇聯軍備出口的“挖坑”原則,同樣名稱的東西,出口貨都是“猴版”或者叫“太監版”,閹割貨簡配貨。二使用武器的人決定了它的上下限,當年伊拉克軍隊不提也罷。三現代化武器無一例外,需要在體系中發揮作用。當時的海灣戰爭中,雙方存在代差,聯合國軍是整體協調作戰,伊拉克是盲人摸象單打獨鬥。

  • 5 # 開著皮卡打坦克

    蘇聯人耍猴的原因,出口到伊拉克的T72是T72烏拉爾,就是第一版T72(是不是蘇聯自己用的第一版還不知道,可能還縮了水)。首先T72各種版本時間跨度極大,配置區別甚至比時間跨度還大。T72烏拉爾和T72B3M不僅不是一個坦克而且技術跨度甚至跨越了接近2代。

    好說說T72烏拉爾是個什麼東西,這玩意是一六十年代的玩意,論採用的技術實際上還不如中國提供被伊拉克的69II,這玩意的沒有夜視儀,採用的是特沙鏡瞄準(人肉火控能不能打中全靠經驗也就是靠炮手猜)69II多少用的還是微光夜視加簡易擾動火控,有測距和火控計算機炮手只需要根據給出的火控資料調炮即可,T72烏拉爾就只能看著瞄準線上的刻度自己猜提前量。

    然後是裝甲,T72烏拉爾用的是鑄造勻質鋼,T72系列直到T72A才開始採用複合裝甲,當然鑑於俄羅斯人一貫的耍猴傳統出口給印度的T90S依舊還是採用的純鋼裝甲。純鋼和複合裝甲防護力有明顯的區別,鋼裝甲頂天200的厚度(再重坦克就跑不動了),複合甲由於重量輕甚至能做到一米多(當然T72A肯定沒有一米多,也就600左右相當於400多的純鋼防護),唯一的亮點就是發動機馬力達到了700匹,當然和現在T72B3M用的1100馬力的發動機是不能比了,但對於伊拉克來說也算是一個安慰了。

    而且再強調一遍T72烏拉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東西,你拿這和誕生於90年代的M1A1HA打差了20多年呢兄弟,這要是能打贏美國可以解散軍隊準備投降了,更何況蘇聯賣的還是耍猴縮水版,要是美國人連這種玩意都打不過,我覺得美國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武器是不是都是假的。

  • 6 # 吐槽能

    T72是根據二戰經驗,簡單、皮實,便於大量生產的思路而開發的。也就是說是為了打車海戰術準備的……數量得足夠大,並且得叢集突擊才能發揮威力!

    而海灣戰爭中伊軍無制空權,處於守勢,同時數量有限……

    兩軍主要的對決,發生於東73之戰!第七軍尖兵第二裝甲騎兵團雄鷹連9輛M1A1 HA加營部參三的一輛,十輛美國坦克,外加十輛M3A3騎兵戰車,在東經73度線附近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塔瓦卡納機步師師屬裝甲旅遭遇。該旅僅有約70輛T72M和大約相同數量的BMP2步兵戰車……

    雙方從傍晚開始激戰兩個多小時,最終雄鷹連在魔鬼連的包抄配合下,零傷亡全殲了該旅!

    假如是伊軍先發現美軍,並且呼叫友軍麥地那光明師、漢謨拉比師等裝甲單位,集中數百輛T72,多路突擊!那決定能戰勝老鷹連……

  • 7 # 雷姐的機械空間

    20世紀九十年代的伊拉克那是中東的小霸王,陸軍上可以在世界排的上前列,而陸軍中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使用的就是T-72坦克,這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第二代主戰坦克。伊拉克使用的T-72型號為T-72M1,其本身便是作為閹割版被出售的,防護能力並不及蘇軍自身所使用的T-72A。

    T-72A本身的防護水準是對標M735的,但在90年代,美軍已經使用了M829A1。穿深已經到達1000M 620mmRHA,這本身就可以亂穿T-72A本體了,更別提作為閹割版的T-72M1了。再來看看火力配置方面T-72M1打的彈種為3BM9,是1962年的老古董。3BM9的穿深資料為:2000m 60° 80-140mm, 2000m 0° 245mm,10m 0° 295mm,而出口到伊拉克的3BM9還是原版的再閹割版本。

    讓我們把視角轉向美軍:此時美軍參戰的坦克為M1A1HA,抗穿大概為700mmRHA。從這防護資料來看,伊拉克人幾乎毫無勝算,即使擁有量的優勢,也沒法彌補質量上的不足。伊拉克的T-72在海灣戰爭中面對的是毫無勝算的對手。

    我們再來看看火控問題:伊拉克的T-72M1使用的火控是TPD-K1,並且沒有資訊化,作戰體系仍是C3I水準。M1A1HA的資訊化整合程度已經很高,資料鏈完善,只要指揮體系內有單位偵查到敵方單位就會立刻透過link16傳輸到各個行進中的單位,這樣就提前知曉了戰場情況。所以無論從態勢感知 車體效能 T-72M1都是被碾壓的存在。

    讓我們再來看看雙方車組成員素質。從兩伊戰爭來看,伊拉克的坦克兵戰鬥意志確實很低,而操作的熟練度讓人成謎,美軍方面的車組成員相對伊拉克的好得多,不僅僅是學歷,戰鬥意志也是比伊拉克的高得多,這麼來看,T-72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就合理得多了。

    當然,不能只看一個方面的威脅。地上的威脅確實很高,但來自天上的卻更為可怕。美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可謂是惡鬼一般的存在,F-16C機群在AWACS的引導以及電子戰的幫助之下進入伊拉克的領空如入無人之境。掛在了反輻射導彈之後更是對伊拉克的防空體系予以重創。這讓F-16C在戰場上最大的威脅——SA-6失去了雷達車,加之伊拉克飛行員的素質低下讓F-16C在空中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F-16C對地面上的蹂躪已經成了定局面,不少T-72在沒有遇到敵人之前就被來自空中的打擊所毀滅,還有就是武裝直升機的威脅,美軍的AH-64“阿帕奇”和AH-1武裝直升機都是伊拉克T-72坦克的殺手,記得當時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一次就擊毀16輛坦克。在空地的雙重打擊下,T-72M1的無力變得能夠解釋,當然,並不能就以一款型號對T-72的整個系列下定論。

  • 8 # 浩漢防務論壇

    實際t72本身沒有那麼不堪,一款武器裝備的戰鬥效能,不僅取決於裝備自身的效能,更取決於人員的素質。海灣戰爭當中,伊拉克軍隊的訓練水平可實在是不敢恭維,有許多車組在車輛並沒怎麼損壞的情況下拋棄了戰車,火控系統不會用,只能在目視距離進行瞄準射擊。這種訓練水平就算是給了t80都是被吊打的份。

    再看看裝備本身吧,t72作為一款適用於蘇軍在歐洲進行大縱深高速空地一體化突擊的廉價產物,專門用來對付M60和豹1系列的二代坦克,和自家的t64,t80一比,簡直就是消耗品。秉承著一群小混混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理念。而在伊拉克,這個“小混混”卻被委以重任,t72在面對當時美國的M1A1HA,英國挑戰者1等“新大哥”時卻沒有招架之力了,而且出口至伊拉克的t72有許多地方被閹割過,甚至有的沒有自動裝彈機。用的鋼芯穿甲彈,沒有夜戰能力。這樣被打的很慘也就不難怪了。早在海灣戰爭九年之前,西方的L7就有能力打穿t72了,為此蘇軍還在後續型號做了改進。但是伊拉克的並沒有改進。後果便可想而知了。

    而且,脫離體系談單一裝備也是不合理的。在海灣戰爭中,伊軍丟了制空權,戰場單向對聯軍透明。伊軍接大多數裝甲損失,是由於空襲導致,而不是在正面的坦克戰當中。所以t72的戰績不佳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 9 # 天際徵鴻6

    很簡單,知己知彼,有備於無備。美國瞭解T72,瞭解伊拉克T72的狀態,有準備有針對。伊拉克不瞭解美國的針對措施,沒有針對性的做出應對。科技落後,思維老舊。武器情況和戰場態勢幾乎是全單向,全方位落後,表現好才怪。

  • 10 # 阿牛84676606

    主要還是人的問題。裝備雖然落後,但是,戰鬥意志和戰鬥戰術提高上來也是可以跟M1一戰的,例如胡賽武裝竟然用69式坦克在巷戰中擊敗沙特M1坦克,庫爾德武裝頻頻擊毀土耳其豹2坦克,可見沒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只有人才能發揮他的最大潛能

  • 11 # 興坤2

    我不認為T72坦克質量有問題,原因是美國科技發展過快,加上美國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實踐出來的經驗總比在夢裡想象的實用。比如張局座預測的,巴格達巷戰會出現斯大林格勒的翻版,這就是不學無術光說不練的結果。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果總是跟著別人的腳步學著走,是要吃虧的。還有說大話的,只要有一點點成績的就天下無敵了,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T72是那個年代的佼佼者,就跟北韓戰場上的米格15,你拿當年打到出明星的米格15跟現代的F16比有意思嗎?

  • 12 # 美好127261991

    核心問題是“人”:如果軍無鬥志,再好的武器裝備也是白搭!歷史證明,無論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在我們的軍隊中,都能超常規的發揮出效能!因此,也成了我們在國際武器裝備交流中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兒”————進口時,沒人敢賣好的;出口時,他們買回去也就是“裝裝門面”而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 13 # 國平軍史

    海灣戰爭,許多電視新聞包括報上資料(那年國內還沒有網際網路),作為軍迷個人都仔細看了,生怕有所遺漏,所以對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爆揍伊拉克,迄今為止依然記憶猶新。

    其實,蘇制t72作為一型主戰坦克,有一門125毫米主炮,口徑普遍大於以美為首的北約軍隊,且帶有自動裝彈機,射速高、射程遠,可謂火力兇猛。

    當年,面對華約數萬輛t62/64/72坦克的鋼鐵洪流,北約一時膽戰心驚,美製A10攻擊機作為反坦克武器,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研發誕生了。

    客觀地講,以美為首的聯軍並未和伊軍有大規模的坦克戰,面對聯軍猛烈的空中打擊,伊軍已毫無鬥志,兵敗如山倒,都爬上坦克、汽車等逃命要緊。

    科伊公路上長達數十公里範圍內,密密麻麻地堆放著數千輛被聯軍猛烈空中打擊而打爆打殘打趴的坦克、步戰車、裝甲運兵車,及各類汽車等。據資料載,空襲造成伊軍損失將近40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及汽車,還打掉了千餘門各類火炮。

    t72m坦克,真正和聯軍的m1坦克單打獨鬥的機會極少,即使有伊軍早已兵無鬥志,焉有不敗之理。

    開戰前,伊軍先挖個坑,將t72坦克開進去,當作火炮陣地使用,結果聯軍發動空中打擊,都成了活靶子,自己坑了自己。

    因此,海灣戰爭,伊軍面對聯軍空中打擊,潰不成軍,t72坦克幾乎沒有戰績,網上也找不到伊軍坦克的戰績。

    2018年2月19日於杭州

  • 14 # 度度狼gg

    海灣戰爭伊拉克的不堪一擊,對中國軍隊的刺激非常大,要知道在伊拉克軍隊普遍裝備蘇制T72的九十年代初期,中國軍隊的陸軍裝甲主力戰車還是T62T59,由此拉開了我軍裝備現代化高速發展的大幕。

    武裝直升機是坦克的天敵,沒有制空權的裝甲作戰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T72沒有夜視系統,在夜戰中就是瞎子;沒有資料鏈傳輸,不能與其它作戰單位和空軍形成戰場整體;沒有貧鈾裝甲彈芯,遠距離對射穿甲能力很弱;沒有火控系統的穩定裝置,首發命中率非常低。

    而要命的是,這些東西,美軍主力戰車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全部具備,甚至有車長獨立熱像儀,在沙漠作戰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交戰能力大大增強;美軍坦克當時已裝備戰場管理系統和自主導航系統,用GPS快速定位。

    裝備資訊化,是海灣戰爭讓全世界看見的軍事變革一個新時代。

    而顯然,伊拉克已經落伍了, 這不是靠士兵的勇氣和坦克數量龐大可以彌補的。何況伊拉克軍隊士氣本就不高,在代差技術的打擊下,曾經橫行中東的T72成群著火,伊軍即已崩潰了,扔在沙漠裡的坦克軍車無數。

  • 15 # 兵說

    海灣戰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坦克大戰。這場坦克大戰持續了100個小時,規模已經接近或超過二戰西歐戰場的戰役,主角是美M1A1主戰坦克和伊拉克T-72主戰坦克,結果是T-72大敗。

    美軍M1A1主戰坦克

    伊拉克陸軍的T-72坦克

    美軍M1A1坦克炮口徑105mm,T-72則配備了125mm滑膛炮。美軍立即給M1A1的換上了120毫米坦克炮,這使得M1A1可在2000~3600米範圍內首發命中目標,加上沿用M1的穩相火控,M1A1 坦克反應時間為6.2秒,M1A1在高速運動時仍能對3000米距離內目標進行精準射擊。反觀T-72,火控技術慢了一代,T-72的火控計算機對於移動目標缺乏彈道解算能力,只能進行慢速射擊。

    M1A1的觀瞄裝置不用人工瞄準,無論何種氣象條件,有效觀察距離都可在1000米以上,最大夜視距離為2000米。T-72則是人工瞄準,需要多次測距和跟蹤,這就大大增大了反應時間。加上T-72用的是主動紅外夜視儀,和美軍打根本就不敢開,因為只要紅外射線一發出,在M1A1的熱成像儀裡,就如同黑夜裡的篝火!這就是解釋了為什麼在與T-72的交戰中,M1A1總能使坦克炮準確命中目視無法發現的T-72坦克,哪怕T-72在反斜面的掩體中,也依舊被摧毀。

    當然,還有彈種的原因,T-72只裝了鋼芯彈,而M1A1用的是貧鈾彈,兩者傳深差了一倍。

    因此,“東相73之戰”才會上演一場八里橋式的屠殺,美軍以一名士兵的代價,靠著一輛一輛生吃的野蠻戰法,擊毀近1000輛伊拉克T-72與BMP-2,開創了裝甲戰役最大懸殊比。

    M1A1不光是攻擊力強,防禦力更強。將1223輛參戰的M1A1(總共有1848輛M1A1參與了這場戰爭)裝上了貧鈾裝甲,防護能力較原先的複合裝甲增加一倍以上。

    兩者的裝填方式也不同。M1A1採用手動裝填,T-72採用自動裝填。M1A1之所以採用手動裝填是專門做過調查的結論,他們認為,一個壯小夥子有力的胳膊遠比自動裝彈機可靠得多,況且,乘員多1個人,在戰場上也還多一份力量。美軍坦克遭遇T-72後,開炮速度達到了3發/10秒!

  • 16 # 聯合防務

    謝謝邀請。蘇軍奉行的是“大縱深作戰”和連續突擊,高檔的T-64、T-80是進攻矛頭,T-72這種低檔的坦克是擴張戰果。同時蘇軍還有龐大的野戰防空力量、前線航空兵提供防空和空中支援。但是伊軍最好的坦克就是T-72,還是猴版,防護、火力、觀瞄能力等等都與西方坦克有明顯差距。伊軍既沒有蘇聯的裝甲作戰理論,官兵素質和後勤也很差,還沒有強大的野戰防空和航空兵支援,再加上兵無鬥志,面對美軍的“空地一體戰”自然是弱的一比。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擊毀了大量伊軍坦克,包括為數不少的T-72,但是說上千輛就注水了,因為伊軍總共才900多輛T-72。儘管T-72的穿甲彈不如美軍,但也不是銀樣蠟槍頭。即便是125毫米的榴彈命中坦克的話,哪個坦克也受不了。所以,美軍在交戰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也就是用固定翼戰機(如F-16、A-10)、武裝直升機(AH-64、AH-1)以及車載陶式反坦克導彈去攻擊伊軍坦克裝甲車輛,M1A1、M1A1HA坦克則是利用遠戰和夜視優勢打擊伊軍坦克裝甲車輛,同時美軍還有M60系列以及盟友的坦克,再加上伊軍在撤退時自己毀壞了很多坦克(首當其衝是破壞T-72),所以在大規模反坦克作戰中,M1A1坦克到底擊毀多少伊軍T-72坦克很難說,應該是遠小於美軍說的數字。

    T-72坦克是在被命中容易殉爆,這在當時被美軍狠勁嘲笑。但是後來美軍的M1A2、德國的豹2等坦克面對攻擊也發生殉爆,可見尾艙設計也不是多麼了不起。

    總而言之,T-72在海灣戰爭中表現不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個鍋不能單由T-72技術性能不好來背。如果T-72很垃圾,俄軍也不會到現在還裝備。(S)

  • 1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關鍵就在於美軍的M1A1上安裝的貧鈾裝甲,M1A1上裝有車載熱成像儀(在低能見度下作用距離為2000米)而這個T72是沒有的(伊拉克的t72和m1有一代半的代差)。海灣戰爭基本空軍出力大,地面部隊就負責推進。海灣戰爭美國用了貧鈾彈,後患很多,美華人自己也中招了,很多人得了莫名其妙的病,最後全賴給薩達姆了。

    蘇聯自己正兒八經的T72也許可以和M1打一個回合,而且只是M1,到M1A1HA更沒得打了。(防護火力可能和M1差不多,但機動性和資訊能力差太多)蘇聯為了數量,對T-72砍的太狠了,不過畢竟125口徑,技術不夠就用火力和裝藥來湊。

    不過有時候其實也不必過多強調猴版,當時華約國家裝備的都是這個,伊拉克裝備的多是波蘭和斯洛伐克生產的。猴版確實存在,但只是少一些特殊裝備,並不是整體品質下降。而且波蘭、斯洛伐克產品比蘇聯產品質量更好。東歐產的工藝水平應該比蘇聯高才對。

    所以現代戰爭弱國坦克叢集打強國本來就是送死,坦克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少,歐美的四代坦克根本就停了。制空權都沒了,怎麼打?但是也有戰術術養的問題,比如:比如騎兵2團跟塔瓦卡爾納師正面接觸的時候,雙方都是突然遭遇,談不上態勢有利還是不利,然而仍是一邊倒的結果。你這是能怪制空權嗎?(阿拉伯那幫人能用好坦克嗎?幾次中東戰爭和兩伊戰爭表現那麼面)

    核心問題是人的素質,同樣的裝備,全套給其他軍隊 一樣無法發揮出美軍的戰鬥力,人的作用始終是決定戰鬥結果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衝調嬰幼兒奶粉?都有哪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