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軫念信箱
-
2 # 長風浩蕩
在“西方”,語言不是用來交流的,而是用來詰難的;不是以溝通協調人際間的通情達理為尚,而是以“用問題難倒你”尚。他們的設問,就要趨向於“讓你們無法回答,我就贏了”的方向,因此,他們的設問,就必然趨向於不著邊際,唯有如此,才能增大“無法回答”的可能性。這“終極三問”,就是極致典範。
話說這仨問題,都是個什麼鬼玩意兒啊?
我是誰?
誰,問的是第三者,是向第二者問第三者的社會座標,這玩意兒能問自己麼?在我的視角里,我在問誰“我是誰”?我又要得到什麼方向的答案?這個問題,存在一個可能的答案空間麼?我的視角里,還有誰比我本身更接近我自己?我還要問誰?誰能給我比我還清楚的答案?YHWH麼?
我是誰?我是我,我僅是我。
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來,去,描述指示的是某個具體現實存在的空間位置變化,變化必有時間過程,那麼這問題沒有時空背景,泛泛而問,這是想要答案還是想要你給不出答案?任何一個具體時空範圍,必然有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來處與去處。你只要把你想問的時空邊界確定了就行。
哦,你要問的是“誕生”和“死亡”?生與死,是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的兩個狀態變化,不是兩個空間位移過程。生,就是自無到有,死,就是自有到無,哪來的“來處”與“去處”?
語言工具,是有限的,有其既定的規則和屬性,紙面上的字元隨便怎麼安排都行,但是想要明確指示某個具體的現實現象,需要遵循既定的語言規則。誰,沒法問到自己身上,來與去,沒法問在生死上,就好像零不能做除數一樣。你非要問,那就沒有答案,那就沒有意義,就是philosophy業者最喜歡說的那個“沒有意義”,就好像任何數除以零都沒有答案、沒有意義一樣。
-
3 # 王志毅
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哲學的三大古老命題是: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由四個意識同時組成。本我,自我,能我,才我。四種意識分別存在於四種可能的世界裡。
本我是意識的起源,本我即本體,本體即本我。本體是萬物的起源 所以意識與萬物是由同一本源產生的,從而可以存在於同一個世界之中。(本源不同,世界不同。本源是世界的本質。)即本我永恆。
能我產生的才我的活動,對外界產生作用,從而使其餘的“我”透過這些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性,自由性和共同經驗。
自我是自由的本我。本我產生的“我”之本,“我”之道,“我”之力,使本我擁有了自由。不同人之間的意識,它們的本我是相同的,毫無區別的;它們的自我是不同的,不同的自我代表著不同的人。所以,本我是共同之我,自我是相異之我。
才我是可見之我。擁有空間界的才我,與其餘同樣各自擁有空間界的才我和萬物,彼此影響和作用,並最終在混沌世界的變化之中因變由生而亡。,其死稱為“可見的死亡”。
總之,”我是誰?”是自我的認知,自我的定位,只要自己充分認識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應幹什麼 ,從而有了自己的行為規範,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發揮自己的作用。
“我從哪裡來?”是我的起源,我的初衷 ,也是“我要到哪裡去?”的起源。知道了我的起源,知道了我的初衷 ,才能更深入的瞭解自己,才能知道我的使命,知道了我的使命,才能知道“我要到哪裡去?”。
“我要到哪裡去?”是我的目的地 ,換句話說就是“我的奮鬥目標”。我的奮鬥目標明確 ,才能增加勇氣信心 ,不走彎路,少走彎路。
這三點既是人生動力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動力基礎。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認知的不同,社會閱歷的不同,家庭組合的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就不同。同時這三個問題是人們困惑的問題,也是人們急於弄明白的問題。因此儘管沒有統一的正確答案,還是在不停的討論中!
-
4 # 星夜哲學日記
哲學離人們很近,只是你未曾去了解,哲學去探討這些問題,可以更清楚的去認識自己,認識世間萬物,以及自己與萬物的關係,認識說明可變,不確定,所以三觀可以不斷透過哲學思考來重新整理提升,達到些許智慧。
-
5 # AA江舟AA
哲學產生於西方的古希臘,意愛智慧。後人對哲學又有很多解釋,但綜合歸納一下,可以概括為:哲學是研究宇宙包括人生之終極問題的一門學問。
哲學始終在追問人的三大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但始終沒有答案。儘管如此,這三個追問卻從來沒有停止。因為人類不能忍受思想的空白,不能忍受無意義的存在,不能忍受徹底的失落;所以人必須要追問下去。儘管哲學家也認為人生是無意義的,因為把人放到整個宇宙中去關照,人不過是一粒塵埃,正像花開了又謝了,草綠了又枯了,蟲生了又死了,都是沒意義的。但人類卻不會甘願如此,因為具有地球上最高靈性和最高智慧的人,不能忍受無意義的存在和徹底的失落。於是,有人說,儘管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追求意義的本身,也許就是意義。因此哲學家仍然在追問人的三大問題。
-
6 # 說理言情老頑童
哲學是從西方引進來的舶來品。教課書都說哲學是智慧的學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是哲學的三大古老命題。
既然是智慧的學問,為什麼連自己設計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呢?
有時想想,這智慧的學問也不夠智慧。
再深入想想,或許能提出這個讓人類永遠也回答不清楚的命題,才是哲學的最大智慧。
哲學的真正智慧也許就在這裡。
-
7 # 喜馬拉雅的祝福
疫情期間,大家注意安全,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如果從蘇格拉底說到尼采,那麼文章太多繁雜,故不做贅述:[玫瑰]
1.我是誰
我是自我出生以來所有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傳到我腦海裡的資訊與我的物質存在所結合和互相影響後形成的有意識有靈性的物理存在。
2.我從哪裡來
我的身體,我的物理存在是從細胞發育而來,長期吸收物質營養(空氣,水,食物等等)而成為現在的樣子。我的靈魂存在則是由某種物理反應機器(基因所帶來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機制)不斷對外界作用在我身上的一切進行反應發展而來。
3我到哪裡去
我到哪裡去由我本身的物理反應機器(基因帶來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機制)和在我身上已經發生過的一切過去之總和所決定,這些形成了我現在的能動性、慾望、趨避目標和能力,而這些決定了我在左觀上走向哪裡,也就是“找要到哪裡去”,而我最終到底能走到哪裡還要有外在的然造莠同參與促成。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玫瑰]如果回答第二個問題,就要知道:「同一性」在英文裡邊的原文是 identity這個詞。這個詞有的時候又被翻譯成「身份」,具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一個東西的身份,或者說它的同一性,是那個讓這個東西一直是這個東西的最根本的屬性戓者原因。同一性的問題在很早以前的時候就被哲學家拿出來討論過,比如眾所周知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這句話的背後所只說的就是同一性
因為在赫拉克利特看來,一條河流中的水總是在不停地流淌變化,因此這條河流也就沒有所的同一性,或者說一個最根本的構成身份,所以我們也就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踏入同一條河流把這樣一個例子推廣開去,有一些極端的哲學家,就會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上,根本就有同個東西因為者時間変化,萬事萬物都在変化,有的事物,隨時隨刻都在消失,因此每一個新的時間點上的世界都是嶄新的。
所以實踐哲學與哲學的實踐在馬克思主義裡提到並應用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理論,哲學與生活同在,並在生活中理性的指導生活,如果說藝術是人本身詩性的存在,那麼哲學就是理性的存在,所以這個討論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玫瑰][玫瑰][玫瑰]
-
8 # 小呆瓜找不到我了吧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建立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實踐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方式。是以世界的各種事物作為研究物件,以創立基本概念發現世界的一般規定和規律,確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作為基本任務的科學。
哲學的古老命題:
唯物主義三個問題
1、如何是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
2、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人類的問題?
3、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唯心主義三個問題:
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綜上不只是哲學的問題更是全人類的終極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其意義在於每個人的自我認知中不斷完善和成長。
-
9 # 人文魚
哲學與哲學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謂批判精神,是指哲學不會向慣常的說法、權威和傳統屈服,而是敢於質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謂求真精神,是指哲學不會滿足於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認識方式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隨在事實背後的反覆思考。”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物件反過來思考。
現實的壓力和繁雜瑣碎的事物使我們疲於奔命,在不停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追求物質利益和享樂生活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生活本身和自我的審視。
哲學所要反對的,一方面是精神沉溺在日常功利的興趣中,一方面是思想的空疏淺薄。精神一旦為這些空疏淺薄的意識所佔據,理性便不能追尋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沒有發展的餘地。哲學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日常功利的興趣”中超脫出來,需要排除“思想的空疏淺薄”。
-
10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第一,什麼是哲學?從題主這種概念出發,哲學有好多種。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我只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與偉大導師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融為一體的老子自然觀、自然辯證法以及與之相統一的唯物史觀。
第二,哲學的三大古老命題儘管沒有答案,為什麼還在討論?對於這個命題,是認識問題。如果你不帶框框、冷靜地想想,那麼,老子《道德經》中就有答案。例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道德經》第五十二章)等等(在過去回答中筆者已闡釋過),只是有的人不信,有的人未學過,有的人總是武斷地認為古代人哪裡懂得哲學基本問題、唯物論、辯證法,所以還在討論。
-
11 # 翻天蘿蔔
哲學涵蓋的領域比較多,可以說無處不在。從天體運動,到花開活絡,從千古到如今。從宗教信仰,到個人崇拜。人們無處不在的追尋,只為看透事情的本質,發現事物的執行規律,從而達到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
12 # 木魚漂流記
哲學是對智慧的熱愛和探索,因為是熱愛和探索,所以永遠沒有確定不變的答案,所以理性的爭論和批判就是永恆的主題。
-
13 # 瓏荃堂
哲學是客觀世界在人類主觀心智中的對映和抽象,解決的是人對現實的理解和應對處置方法。
正因為每個人和別人不同,關鍵是客觀世界在不同人的心智中所形成的對映角度和模式不同,造成人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理解和觀念上的差異,很多的人又希望別人理解、認可自己的答案,所以大家才需要進行討論,而且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所有的理解都會基於新生代人所處的新環境中的新對映,答案必然不同於舊的觀念,所以這三個問題就爭論起來喋喋不休,永無止境。
我說一個我的答案吧,大家聽說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吧?我們人類,目前基本上處於故事中分別摸到大象耳朵、大象鼻子、大象肚子和大象腳的狀態,然後就聚在一起討論這頭大象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心目中的“我”,基本上也只是對於“我”的部分認識,很少人能夠真正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講的就是如何透過智慧關照,通達天地,而去除無明煩惱的問題,希望大家用心讀讀。
-
14 # 今明三天
哲學象塊擦嘴帕,大餐吃飽了,用來擦擦嘴巴,抹去狼狽相,終結一下戰鬥成果,把直白的真相換成一個文明的諧振符號。
-
15 # 成功實驗室
我是誰,就跟著自己的心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就知道你是誰了。我從哪來,這還沒想通。我要去哪裡,走向死亡。
-
16 # 王子皙
在古希臘,人們把“哲學視為愛智慧的學問”。
詳細一點的定義:“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認識、改造世界的方法論為研究內容的科學。 同時,在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哲學處於該模型的頂端,匯聚並指導了具體科學,與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
1我是誰? 2我從哪裡來? 3我要到哪裡去?
-
17 # 目緣心
生活即哲學。
西遊記裡的唐僧幾乎一路上都在回答這個問題,無論多麼艱難險阻,從無更改。泰坦尼克號裡的男女主在面臨死亡時也從沒有分開。地震來臨時不惜以生命代價救孩子的母親沒有一絲猶豫。病毒侵犯人類時為了責任和奉獻醫護人員勤潔奉公的勇敢付出。
這都是哲學的實質所在,永恆和本質,以及存在的意義。
似乎沒有儀式感,人類所建造的文明都會功虧一簣一樣,我們盡力讓自己相信,美好的東西是永恆的,直到它真的變成永恆。
-
18 # 文三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與語言體系有關係!
雖然這是佛家說的話,但是用來形容哲學也有道理。一切密碼都在語言裡,不同語言體系會產生不同的疑問。你可以思考一個簡單道理:哲學三問在其他文化裡有嗎?
在中國哲學裡就沒有哲學三問,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甚至在某些部落裡,語言表述更為落後,他們沒有這麼多疑問和苦惱。也就是說人類很多疑問並不是必然存在的,之所以存在與語言體系有關係。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01我是誰?
人只有在共同體內,才能定義“我是誰”。一個孤兒回答不了我是誰。人在幼年時期是家庭共同體回答了他“我是誰”的問題;在成年後,需要社會共同體來回答我是誰,否則他將進入一種社會孤兒狀態;老年後需要上帝來回答我是誰,否則他將無法回答生命終了的孤兒狀態。
加繆說自殺才是哲學唯一問題,這個也可以用“我是誰”來回答他。 哲學家的問題在於他們透過自己的認知拋棄了世俗世界,主動讓自己變為一個孤兒狀態。一個孤兒對世界是沒有好留戀的。我是誰在脫離共同體之後只有死亡能夠回答。只有死亡能夠終結孤兒狀態。不是世界拋棄了他,而是他拋棄了世界。
02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佛教僧人唐三藏回答了哲學三問:“貧僧唐三藏,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
從哪裡來與生命誕生的共同體有關,脫離共同體談從哪兒來是說不清的,這是一個身份定位問題。去往哪裡去,是人類為了共同體命運求知。所以哲學的問題都是圍繞著共同體命運進行的。這是個人價值體現問題。
孤立人不需要語言,語言是思考的載體,沒有語言也就沒哲學三問。語言是人類共同體的產物,脫離人類共同體,談哲學也是談不通的。
所以哲學三問,在人類共同體裡,涉及了:個人在人類共同體中,共同體的歸屬變遷問題,共同體的身份定位問題(確定屬於哪個共同體),共同體中個人價值體現問題
-
19 # 吳山野士
哲學是關於愛與智慧的學說。西方的文字不科學,所以他們無法揭示人的奧妙。他們的愛是我愛。我愛怎麼著就怎麼著,而現實呢?國家有法律,民族有風俗。那有想怎麼著便怎麼著的事呢?於是整天想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因為他們的文字不科學,所以怎麼也想不明白。
中文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人者仁也。我們講究仁。仁從人從二,二人相愛曰仁。仁是種子的中心,做人要有種。
我這個字由丿、才、戈組合。丿是男00根的象形,才是智慧的象徵,戈是武器。三形會意,便是我是一顆要出頭的種子。種子的中心是仁,所以我生命的中心就是仁。
天地仁愛有了人;父母仁愛有了我;我與我的外在仁愛,我將擁有一個屬於我的世界。我從仁愛中來,我亦將追逐仁愛而去。我的仁愛是什麼,我的世界將是什麼。
只要真正讀懂中文,便讀懂了哲學。西方所謂的哲學命題,在中文幾乎都可以找到答案,這就是中文比英文高階的根本原因。中文字身便是哲學著作。
-
20 # 武松柏
唯物三個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
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唯心三個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回覆列表
人類哲學的三大命題: 我從何處來?我是什麼?我將到何處去?
中國人的最高的審美目標是追求天人合一、意境兩忘、物我一體,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高度融合。作為中國哲學的三大命題(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基本內容,也是他對一些教育問題進行探討的哲學基礎的三大命題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三個徹底改變世界的命題:
第一命題: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瓦解了整個科學大廈
第二命題:資訊是能量的表徵。 ——統一了物質和精神、自然與社會
第三命題:精神的實質是主體程式。 ——揭示了生命及其精神的秘密
存在主義哲學精神集中地體現在薩特所提出的三大命題之中,它們分別是“存在先於本質”、“世界的荒謬和人生的痛苦”、“自由選擇”。
高爾吉亞有著名的“三大命題”,即“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認識的”、“即使被人認識了也無法告訴別人”。
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轉為以凱洛夫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杜威的三大命題即“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學做合一”
企業哲學是企業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哲理性思維、辯證式的哲學思考。企業哲學通常包括三大命題:“企業為什麼存在”、“企業要成為什麼”、“企業如何存在”。
經濟學的三大命題為誰生產、怎樣生產、生產多少。
中世紀和近代基督教哲學的三大命題是:“上帝存在”、“靈魂不死”和“自由意志”。
三法印從緣起論出發,釋迦牟尼進而提出關於人生的三大命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三者合稱“三法印”。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的美學思想深受康德影響,費希特所說的和諧與康德所說的和諧一樣,主要是審美時審美主體各能力的協調一致,尤其是想象與理智的協調一致。費希特追求一種建立在主觀和諧基礎上的限制與非限制、有限與無限的和諧,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由精神,儘管這種自由仍然是康德式的主觀自由。
費希特的哲學體系由三大命題構成,即“自我設立自身;自我設立非我;自我與非我的統一。他以唯心主義的方式揭示了自我與非我、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辯證關係,特別突出強調了精神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