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雲深梧桐

    劉封,是個悲劇人物,本名叫寇封,因為劉備膝下無子,寇封就過繼劉備,劉備四十多了,需要繼承人穩住自己的勢力,沒嫡子的話手下勢力會生異心,主公有什麼不測,勢力就會消亡了。

    劉封成了養子後,劉禪就出世了,劉備勢力弱小還看不出問題,待劉備成了蜀國之主,就成了大問題了,劉封不是親生的,劉禪是親生,自古以來繼承大業一定是長子,劉封雖不是親生但卻有嫡子身份,這為他身死埋下伏筆。

    劉封武力過人,三國演義不出彩,但正史記載劉封是個猛將,為劉備入西川立下汗馬功勞,但此人性格剛強,稜角刺人,不甘屈服,如果憑嫡子身份做上蜀之主,是正統的。這就是諸葛亮和劉備擔心的。

    至於說劉封不救荊州,是受孟達挑撥離間,孟達看得透,你一個外人佔了嫡子身份,如今劉備有了親兒子,你就十危險了,不如起兵反了,結果劉封殺了使者,自回成都。諸葛亮推動下,劉備以不救荊州藉口賜死劉封,因為曹操劉備都遇立誰為繼承人問題,劉表和袁紹就因為沒立繼承人勢力滅亡。劉備不想走他們的老路。更為劉禪掃清障礙。

  • 2 # 歷史檔案館

    當年,劉備心血來潮,想收劉封為“義子”。

      心有此念,卻又拿不定主意,就去徵求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明白,劉備此舉,徵求意見是假,實則是想從自己這裡獲得認同感。支援,心有不甘;不支援吧,又怕拂了“老大”的面子。

      諸葛亮狡猾,不想淌這個渾水,就說:“此乃家事,可問關、張”。輕描淡寫一句話就把自己置身事外。於是,劉備又撇開張飛去問關羽。關羽雖知書達理,卻是個出了名的“直腸子”,見大哥相問,直接說道:“你自己不是有兒子嘛!為什麼還要收一個義子呢?”

      其實,關羽也是為大哥將來著想,尋常人家收個“義子”不算什麼,而劉備將來是要為帝為王的,一旦收了這個“義子”,就免不了封賞,一封賞,勢必就會做大。倘若以後“尾大不掉”,麻煩就來了,弄不好還要威脅到劉備繼承者的地位。或許是在危難之中,前途未卜,面對關羽的“良藥苦口”,劉備只一句“我視其如親子,何愁其有異心”就接納了。

      此時關羽才明白,大哥這是跟自己客氣。但關羽不知道,自己的這句肺腑之言也為後來“敗走麥城”埋下了伏筆和隱患。諸葛亮不想過問,是因為諸葛亮心理明白,“清官難斷家務事”,結果好壞都沒有多少益處。“皮球”雖然踢走了,為長遠計,諸葛亮對劉備的這個“義子”卻並不看好,但此時正值用人之際,多個劉封也能多分力量,暫且留著吧。

      其實,自從收劉封為“義子”之後,劉備也有些後悔了。諸葛亮不表態,實際就等於不支援,只不過礙於面子和君臣名分,不便明說而已。關羽是自己的生死兄弟,自然會說真心話。真話往往不好聽,道理卻顯而易見。劉備不傻,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害。這麼一想,劉備就有些不淡定了。但木已成舟,話一出口,不能收回。古時不比現在,講究一言九鼎,天理人倫,義子也是子,如果輕易廢掉,豈不惹天下人恥笑。尤其像劉備這個一向以仁德自居的人物,就更不能出爾反爾,裝也要裝到底。

      這事暫時擱下了,但後來劉備的事業越做越大,最後自立為“漢中王”。當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涉及到文武百官和立世子的問題。劉備這時才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又派使者“往荊州問於關公”。這次跟上次不一樣,有些急眼了。

      關羽明白大哥的心思,於是獻計:“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遠,免遺禍於親骨肉也。”這次,劉備聽從了關羽的意見,派劉封和孟達往上庸鎮守。這一來,劉備倒是安心了,卻不料將關羽置於了“火爐”之上。後來關羽在荊州中了呂蒙“白衣渡江”之計,敗走麥城,生擒被殺。這期間,關羽多次派出使者前往上庸求救,但劉封聽了孟達講述關羽排擠之事,內心頓時憤恨起來,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關羽走向滅亡。

      關羽死了,丟失荊州,劉備勃然大怒,追究責任,於是就有人說出了劉封見死不救的事情。劉備心想這個義子果然不顧大局,不講情義。就在這時,劉封回來了,“只帶百餘騎。”劉備一見劉封,更加憤怒,殺心陡起。猶豫未決之際,諸葛亮出現了,而且一上來就把劉備拉到一邊,附耳低言道:“此子極其剛強,今日不除,後必生禍於子孫耳。”一聽此言,劉備不假思索,忙令左右推出去斬首。

      劉封當然可殺。但顯然,劉備與諸葛亮的想法不大一樣。諸葛亮想借此機會除掉劉封,為將來幼主“接班”鋪平道路。而劉備雖有除掉劉封之心,卻怕擔上殺子罵名。諸葛亮的一番話,似乎給了劉備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內心撫平了不少。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卻讓劉備再次忐忑起來。當跟隨劉封計程車兵說起劉封不被孟達勸降、“扯書斬使”之事,劉備馬上就“後悔”了:“吾兒雖然剛烈,有此忠義之心也,凜然可愛。”趕緊讓人推回來,卻不料早已斬首,動作之快,令人防不勝防。

      見劉備“後悔”,諸葛亮假意寬慰:“若欲嗣主久遠之計,殺之何足惜也。做事業者,豈可生兒女之情耶!”只此一句,把無情無義的髒水全部潑到了自己身上。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見諸葛亮嗔怒,劉備仍想摘得乾淨一些:“縱使他日殺孤之子,孤不忍今日廢忠義之人也。”看看,殺都殺完了,還忘不了搽脂抹粉,虛偽掩飾。這是劉備一貫的拿手好戲,效果就是“文武聞之,無不落淚”,效果好極了!

      劉封死了,死的有些不可饒恕卻也心有不甘。在其內心深處,劉備不僅是慈父,也是仁德之主,之所以不被孟達勸降,冒著殺頭危險回到劉備身邊,可能就是覺得自己斷不至死——孩子犯了錯,責罰一頓而已。但劉封實在太天真了,他哪裡想到,自己早就成了人家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在政治鬥爭和權力傳承的問題上從來就沒有仁德可言,有的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罷了。

      這一點,即便是所謂的明君賢臣也概莫能外。

  • 3 # 帝國五千年

    劉封原名寇封,荊州人士。劉備在投靠荊州劉表時因為膝下無子,便收了寇封為養子起名劉封。劉封之死有兩方面,表因是因為關羽之死,更重要的原因是劉封在會威脅到劉禪。

    劉封勇猛過人,劉備奪取益州之時與諸葛亮進入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讓孟達攻取東三郡,又怕孟達打不下就派劉封和孟達一起,實際上孟達是劉封的下屬。兩人攻下東三郡之後一起駐守。

    建安二十四年末,關羽圍攻樊城和襄陽多次讓劉封和孟達派兵協助,但是劉封以剛剛拿下東三郡需要駐守為由拒絕,關羽後來被東吳截了後路被殺。

    劉封和孟達兩人本來就不和睦,劉封在上庸之時經常欺負孟達,曾把孟達的樂隊給奪了,而孟達一邊怕劉備怪罪一邊對劉封不滿。乾脆投降了魏國,之後徐晃等人來攻打劉封,申儀申耽兩人投降,劉封敗走討回成都。

    回到成都之後劉備本來就對劉封欺負孟達和不出兵援助關羽最後導致關羽兵敗被殺而氣憤。當時諸葛亮給劉備說:劉封勇猛過人,要是兩人都過世之後,怕劉禪控制不住他,希望劉備乾脆除掉他。

    劉備就以欺負孟達致使丟掉東三郡和不支援關羽為由賜死了劉封。表面上看劉封是因為欺負孟達和不救關羽而死,實際上是劉備諸葛亮害怕劉封會威脅的劉禪的位置。畢竟劉禪雖然是親兒子但是劉封是長子,而且論能力要比劉禪強,至少在軍事上要比劉禪強,要是以後戰功越多軍中信服之人越多就會威脅到劉禪的地位。所以諸葛亮讓劉備除掉他。

    劉封死後劉備聽到劉封曾拒絕孟達的勸降還撕了勸降書,悔恨不已可惜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

  • 4 # 山東梆韻魯西南

    劉封在劉備落難的時候,因劉備是朝廷的親近皇叔,跟隨了劉備,並且認了乾爹。劉備東擋西殺的時候,劉封鞍前馬後伺候著劉備,也有一定的功勞苦勞。隨著劉備的事業越搞越大,劉封也能獨霸一方,這個時候,御兒幹殿下的充滿耳腦,有些飄飄然。劉備自己的親子幼小,劉封便以接班人的身份誇耀了。於是引起關羽等人的不滿,你是乾子,我們還是幹兄弟呢。劉封的所做所為已經引起劉備和諸葛亮的注意了,各懷心思,不一樣的目的形成了統一的結果,劉封必死。羽翼豐滿的時候,機會就錯過了,這個時候的劉封已經大腦堵塞,聽了孟達的話,沒有出兵解救幹叔關羽就成了劉封必死的緣故了。劉封的死是咎由自取,“御兒義子”使他迷失了政治方向,喪失了警惕性,你劉封的小心思能瞞過劉備,能瞞過絕頂聰明的諸葛亮嗎。正找茬呢,還不是你劉封自尋死路。劉備殺了劉封,親子劉禪的帝位就坐穩了,諸葛亮軍師也借劉備的手掃乾淨了以後的政治環境。

  • 5 # 王者的野望

    最關鍵的原因是當然為了確保親生兒子劉禪能順利繼位!

    劉備是三國亂世之中可比肩曹操的梟雄!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就是那種動不動就哭鼻子、仁慈到有點軟弱的人。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相比曹操,劉備完全沒有稱孤道寡之心,只是一心想著框扶漢室。

    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試想在那種群雄爭霸的亂世之中,一個軟弱的人能夠生存下來嗎?更何況是劉備這種從草根開始,一路混成了霸主,甚至最終還稱帝了!

    其實,劉備的野心,從他給兩個兒子的命名之中就完全可以體現出來了:養子叫劉封,親兒子叫劉禪。合起來那就是“封禪”!

    什麼人能夠封禪?當然只有皇帝!

    封禪(fēng shàn),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劉備想稱帝的野心早就暴露無遺了。另外說句題外話,很多人在玩王者榮耀的時候,不知道劉禪是應該念chán還是shàn,其實只要知道他還有個哥哥叫劉封,那自然就知道應該念shàn了。

    劉備為什麼要收一個養子,並改名為劉封呢?因為那時劉禪還沒有出世。古人的觀點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時劉備已經一把年紀了,他也擔心自己生不出兒子。如果沒有兒子,那麼他的勢力政權就不穩定,底下的軍心就不穩,因為誰都會擔心劉備掛了之後該何去何從。

    因此,不論是從孝道的角度出發,還是從軍心的角度出發,都必須要求劉備有一個兒子,不論這個兒子是親生的也好,收養的也罷。

    可是後來偏偏命運照顧,劉備竟然老來得子了!

    劉備在生劉禪的時候已經46歲了,這在現代人看來都算是晚齡生育了,更何況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

    因此,劉禪對於劉備來說實在是意外中的意外。

    那麼,當劉禪還是個幼童的時候,儘管他是嫡子,但他將不得不面對一個同樣擁有繼承權的正值盛年的哥哥劉封!而劉封當時在軍中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勢力和影響力,不然他也不敢面對關羽的求救而依然堅持主見,不予理睬。

    在古代,長子與嫡子之間的鬥爭是極其慘烈的。對於劉備來說,遠的有袁紹的三個兒子之間的爭鬥,直接導致在袁紹死後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袁紹的勢力,統一了河北。

    近的呢?有劉表一家活生生的例子呢!劉表死後,他的大兒子劉大兒子劉琦和二兒子劉琮便爭鬥了起來。劉備正是依靠劉琦的招牌,挾劉琦以令荊州,在赤壁之後,迅速整合荊州南部。然後劉琦又莫名其妙死了或者“被死了”?於是劉備順勢繼承了荊州,然後又以荊州這個基本盤吃下益州,成就蜀國三分天下。

    這可是劉備全程參與的了,他會不明白長嫡之爭的殘酷嗎?

    因此,當劉封不顧關羽的求救,最後關羽兵敗身亡的時候,給了梟雄劉備一個最好的理由,藉機剷除劉封,徹底解決劉禪的後顧之憂!

  • 6 # 在野小將

    劉封不管是不是義子都死定了。

    身世背景

    劉封本姓寇,當年劉備依附劉表時,因為還沒兒子,所以收了劉封當養子。劉封長的器宇軒昂,武藝高強,氣力過人。跟隨諸葛亮、張飛入蜀作戰,劉封所在戰克,表現很好。後來又跟隨義父劉備平定漢中,立下戰功。後又下沔水和孟達軍在上庸會合。拿下上庸後劉封被封為副軍將軍。

    罪過

    劉封佔領上庸後不久,關羽出擊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兵力不足離攻破樊城還差一點。關羽連續派人催促劉封出兵協助。但劉封年輕受孟達蠱惑借剛拿下上庸等三郡,還不穩定為由,拒絕出兵。後關羽敗亡。

    本來劉備讓劉封、孟達佔領上庸三郡就是為了可以隨時策應漢中和荊襄的。但是劉封本末倒置,守著個上庸不肯發兵。最後蜀漢半壁江山的荊州丟了。雖然關羽的敗亡劉封不是主要責任人。但是他脫不了干係,次要責任人跑不了。劉備對劉封不救關羽也是非常憤恨。

    劉封是上庸三郡的最高領導。沒事欺負欺負孟達。孟達本來佔領這三郡功勞很大,但是封賞卻很少,也沒升官。本來就一肚子氣,再加上僅有的能吹牛的一副鼓吹也被劉封搶走了。孟達忍無可忍投降了魏國。後來商用這帶的地頭蛇,申耽,申儀又反叛了,把劉封趕出了上庸。上庸三郡也在劉封手裡丟了。

    死路一條

    劉封應該和劉備感情不錯,所以劉封在丟了三郡的情況下還敢跑回成都。見面後劉備首先就是責備他欺負孟達、不救關羽。劉備能不生氣嗎?蜀漢將近一半的領土就這麼丟了。這要劉封不是劉備的義子,估計還沒見面就被劉備砍了。這時候劉備還沒打算殺他,正路孟達所料,就怕邊上有人出主意,有人出主意,劉封就死定了。出主意的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個謹慎的政治家,想的比誰都遠。驍勇難制的劉封留著將來肯定是禍患。劉禪壓不住劉封。所以諸葛亮建議借這個機會除掉劉封。劉封最終被賜自盡。劉封的死,劉備還是很傷心的。但是為了大漢的江山,他必須這麼做,現在除掉劉封代價和影響都是最小的。

    總結

    劉封犯的兩個大罪都太大了,要是不是義子論罪也當死。是義子的話又擋了劉禪的路,也該死。劉封還是太年輕,做事沒主見,又喜歡作。他應該韜光養晦,儘量低調,遠離政治中心。其實上庸就是個好地方,在這安心的待著,上面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儘量聽話。至少在劉備時代是可以安心的當個王爺的。劉備不是那種很絕情的人,至少劉封的兒子在蜀漢都活的好好的

  • 7 # 老馬閒評

    劉備殺劉封,有公義也有私心。

    公義方面:

    其一、劉備對關羽見死不救,不殺不足以平民心,也對不起劉備與關羽的結義之情;

    其二、如果對劉封網開一面,那麼今後在遇到這樣的問題,其他人也學劉封,怎麼辦。

    私心方面:

    其一、劉備稱帝,馬上面臨的就是繼承人問題,劉封雖是義子,也是兒子,關鍵是長子,而且,南征北戰,勞苦功高,虛偽的劉備怎麼可能把江山傳承給劉封呢?

    其二、劉封也算驍勇善戰,又掌有兵權,如果劉備立劉禪為太子,孱弱的劉禪怎麼節制劉封呢?

    以上所見,劉封在虛偽的劉備面前,只有死路一條。

  • 8 # 瘋言說史

    劉備見於史書的兒子有四個: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其中劉封為義子,其它三個為親生。

    一、劉封出身很不錯

    劉封是劉備寓居荊州時收養的義子,本名寇封,羅侯寇氏之子,也算是荊楚名家了。更重要的是其還是長沙劉氏的外孫,和劉備也算有著一絲血緣關係。

    劉備當時並無子嗣,以劉封的家世,可以說過繼過來就是讓劉備當繼承人來培養的。

    二、劉封能力很不錯

    劉封的個人能力還是很出眾的,在劉備入川期間,節制孟達攻取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三郡太守中的申耽、申儀投降,蒯祺死於軍中。以此戰功劉封奠定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PS:死掉的蒯祺是諸葛亮的姐夫。

    三、拒援關羽不算大錯

    關羽攻取樊城期間,要求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二人以三郡新降局勢未穩拒絕。其實這點上並不算什麼錯,終究二人與關羽並無統帥關係,加上關羽“驕於士大夫”的性格,誰願意沒事去找罪受?且劉封、孟達相處並不算和睦,互相掣肘之下,也就自守有餘、進取不足,著實派不出多少實力來。

    援助關羽的情形便是:如果勝了也沒什麼功勞,還有可能受到關羽的折辱;如果三郡防守空虛造成什麼後果的話,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罪名。

    四、敗退成都被賜死

    結果,關二爺死在了吳國人的手裡,想必收到如此訊息,劉封孟達也是一臉懵。終究前一刻還威震華夏呢,咋就反轉得這麼快呢?這下,原以為只是沒去錦上添花的二人,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見死不救了。

    預感到大禍臨頭的孟達隨即投降魏國,帶來的後果便是申耽、申儀隨即歸附魏國。可見當時所用的“三郡新降局勢未穩”也不單單只是個藉口。

    劉封敗退回成都後,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被劉備刺死,享年29歲,劉封的一生自此畫上句號。

    五、死在自己人手裡並不意外

    縱觀劉封的一生,即使包括拒絕援助關羽在內,並無取死大過。但在此形勢之下,他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劉封沒有錯:孟達投降後,至少能保持職務不變;而要是自己投降的話,以和劉備的關係,必定受到魏國的嚴密監視,失去自由。

    況且他還是對自己的威望、能力太自信了一些,以為憑藉這些肯定能保住性命,況且還有一個漢中王的香餌擺在那裡呢,劉封雖是義子,但畢竟是法理上的繼承人之一,所以他咬鉤了;

    劉備沒有錯:人的天性總要更喜歡自己的親兒子。如果劉封能力差些的話,反倒要更幸運一些,至少不會對劉禪造成威脅。但他實在是比自己的傻兒子優秀太多了。未來的王儲之爭,到底會有多少人站在劉封的身後,估計劉備也心裡沒底。

    此刻,藉口關羽之死來解決掉劉封,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這麼多年養成的父子情,也不是那麼容易消磨掉的。劉備心底一定大喊“你咋不跟著孟達投降啊,那樣至少能活著呀。”

    諸葛亮也沒錯: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智囊,他需要絕對的理智來處理這件事。荊州丟了,三郡也丟了,劉備集團可謂是元氣大傷。劉封、劉禪的王儲之爭一旦爆發,必將是新一輪的腥風血雨,等到塵埃落定之後,估計西蜀也就只剩一地雞毛了。到時候拿什麼來圖謀天下?

    所以,劉備的親子義子們,必須有一方要提前退場!相比之下,還是叫劉封game over更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

    人總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幾人的選擇都沒有錯,所以劉封之死也就成了必然。

  • 9 # 靜夜思160519196

    重要的事情說一遍,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不是義子。養子是過繼給某人做兒子,是要列入宗譜的,比如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過繼給大太監曹騰做養子,列入曹氏宗譜,算曹騰這一脈。而義子就沒有這個待遇了,比如呂布先後拜丁原,董卓為義父,但是他不姓丁也不姓董,而且地位非常低,在丁原那裡當了數年的主簿,在董卓那裡則是侍衛。要不然按某些人的腦洞,義子和養子沒有區別,那劉備讓三個兒子拜諸葛亮為義父,那他三個兒子不是要叫諸葛禪,諸葛永,諸葛理?那這江山是誰的→_→。劉封本姓寇,《三國志.劉封傳》雲: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 10 # 智天使893

    劉封被殺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外子身份參與奪嫡,與不救關羽的關係不大,關羽給劉封寫信是要兵助戰,當時關羽的仗打得順風順水,劉封派不派兵都行。關羽走麥城時並未向劉封求救,就算劉封去救,也不一定救的了關羽,還有可能丟了自己的地盤,事後劉備也對劉封堅守城池不救關羽的行予以了肯定!

  • 11 # 小姜老薑

    其他的不說,就說關羽被困麥城,派廖化去向劉封求救,劉封拒不出兵營救關羽,導致關羽最終被吳殺害,就夠劉封死100回了。

    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在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只為救得幼主阿斗。當趙雲把阿斗交給劉備時,劉備為收攏人心,竟想當眾摔死阿斗,眾人苦勸之下,阿斗才可以保住姓名。

    由此可見,劉備作為梟雄,為了人心,為了民心,自己親生兒子的姓名都可以放棄,更別說一個區區劉封,只是一個義子,而且因你而死的還是劉備的二弟,曾經發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封不就關羽,導致關羽兵敗被殺,那不也意味著劉封想讓劉備死嘛。有了這一層意思,劉封非死不可。

    除此之外,劉封還做了很多不利於蜀國正向發展的事情。此外,劉封雖然是義子,但畢竟是劉備的兒子,劉備也要想想後事,自己死後,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能不能落在自己的後代手中。所以,劉封必須死,非死不可。

  • 12 # 使用者56867651134

    劉封蜀漢昭烈帝劉備養子,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呂蒙所圍殺,劉備以劉封未發兵相救為由賜死劉封。正所謂虎毒不食子,劉備真是因為劉封未發兵相救關羽才賜死劉封的麼?錯!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劉封的存在阻礙了劉備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關羽鎮守荊州時,關羽認為東吳阿蒙不足威脅,於是帶領攻打樊城的曹仁,在使用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之後,更是深入魏國地區,最後遭到呂蒙的偷襲,兵敗麥城,被呂蒙所擒殺。關羽一直孤傲自大,關羽之死,其實是因為他自己性格造成的,所以他的死怪不得別人,荊州之戰,可是魏國和吳國舉兩國精銳所進攻的,即使劉封前來相救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補罷了。況且在關羽死後,和劉封一同鎮守上庸的孟達投靠魏國,孟達與魏將徐晃共襲劉封,並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最後才敗歸成都。

    劉封雖然沒有發兵相救關羽,他也沒有投降敵軍,反而誓死抵抗敵軍,所以劉封有錯但不至於殺頭之罪,但劉備為何非要致劉封與死地呢?

    劉備共有四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劉封不僅武藝超群,還戰功累累,相反自己三個親生兒子卻毫無成就。其實劉封更有資格立為太子,但劉封作為劉備的養子,劉備肯定不願意把劉封立為太子,因為一旦把劉封立為太子那就等於把劉封指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劉備肯定是不會把自己一輩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況且,古代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一旦繼位之後都會隨便找個理由把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殺掉或者砭到邊疆,況且劉封和另外幾個兄弟還沒有血緣關係,劉備在戰亂之爭時,能打下一片自己的領地這點道理他是不會不知道的。

    但劉備為什麼不把太子之位直接立給自己的兒子呢?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古代,皇帝立太子之位時,一直遵循著立長不立賢的原則。也就是說,只要大兒子活者,即使庸庸碌碌,也要把長子立為太子。況且,劉封還是個戰功累累的人,更有資格立為太子。

    劉備在三國時,一直自稱為劉皇叔,打著仁義的旗號,深的百姓喜愛。如果,劉備跨過劉封,直接立劉禪為太子,那百姓不就以為劉備是假仁假義了麼?這也與劉備一直打的旗號不相符合。況且,當時劉備剛入西川不久,政局還不穩定,加上外有魏國和吳國兩大外敵,劉備是萬萬不敢失去人心的。

    劉封在很早的時候就跟隨劉備,又是劉備的義子,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軍事將領肯定有誓死追隨他的。況且,劉封又帶兵鎮守上庸等地。一旦他稍有異心反叛劉備,投靠東吳或魏國,將會使劉備集團受到很大的衝擊。

    關羽等紛紛勸過劉備要立自己的兒子,在劉備為立太子之位感到頭疼的時候,關羽曾經說過:大哥,你有自己的兒子,立太子怎麼能立別人家的兒子呢。也正是關羽反對劉備立劉封為太子,所以劉封才對關羽一直懷恨在心,在關羽兵敗麥城時沒有發兵相救。

    在關羽兵敗麥城之後,劉備就以劉封未出兵相救之由下令處死劉封,當然劉封畢竟是自己養子,況且跟隨自己多年,在下令之前又有很多大臣勸諫,劉備不是沒有動搖過惻隱之心。但一個人的話給了劉備下命令的決心,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勸諫劉備:劉封剛烈勇猛,難以駕馭,也就是說,劉封性格剛烈且勇猛,不好管教,再加上劉封在世一直是阻礙著劉備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絆腳石,所以才含淚賜死劉封

  • 13 # 小刀三國

    劉封和孟達鬧僵,被曹魏反攻上庸等地的時候,劉封獨軍難支,敗退回成都,劉備因為劉封不支援關羽,又失去了郡地,將他賜死。

    劉封之死成了一個焦點,都挺疑惑劉備為什麼就要殺養子劉封,而不把他立為太子,或許給他一塊領地唄?

    影視劇中的劉封

    原因有以下幾點 :

    其一,劉封的性格偏武將,剛烈勇猛,而劉禪相對溫和,劉備怕劉禪制約不了他,劉封在朝內可能會干政,在朝外可能會不滿而自立造反。

    劉備要為自己的幼子劉禪鋪一條相對平坦的路,只要對蜀漢是有利的,他就會去做。

    其二,除去劉封也是群臣所想,其中為首的便有諸葛亮,古代是尊崇嫡長子繼承製的,多數臣下肯定支援劉禪,劉封雖然年紀更合適,但不得不拋棄他,這也是群臣所期待的。

    劉禪

    其三,史書上有交代的,便是不支援關羽,和丟了上庸郡等地。

    叔叔關羽來請求支援,竟然敢不派兵,間接導致關羽兵敗,失去荊州。不僅如此,還守不住上庸郡,房陵郡,領土分佈必爭,這是大罪。

    名義上已經有足夠的理由除掉劉封了,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劉禪鋪路。

  • 14 # 龍鎮

    劉封其人

    原文《三國志·劉封傳》: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先主加耽徵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如故,以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將軍,遷松為副軍將軍。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都郡,以]達領新城太守。遣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達共襲封。達與封書曰:“古人有言:”疏不間親,新不加舊‘。此謂上明下直,讒慝不行也。若乃權君譎主,賢父慈親,猶有忠臣蹈功以罹禍,孝子抱仁以陷難,種、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類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雖忠臣不能移於君,孝子不能變之於父者也。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   故申生、衛汲、禦寇、楚建稟受形之氣,當嗣立之正,而猶如此。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如使申生從子輿之言,必為太伯;衛汲聽其弟之謀,無彰父之譏也。且小白出奔,入而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復。   

    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僕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於漢中王矣。然則疑成怨間,其發若踐機耳。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違難背禍,猶皆如斯。今足下棄父母而為人後,非禮也;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自號為丈夫,為此三者,何所貴乎?以足下之才,棄身來東,繼嗣羅侯,不為背親也;北面事君,以正綱紀,不為棄舊也;怒不致亂,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禪命,虛心側席,以德懷遠,若足下翻然內向,非但與僕為倫,受三百戶封,繼統羅國而已,當更剖符大邦,為始封之君。陛下大軍,金鼓以震,當轉都宛、鄧;若二敵不平,軍無還期。   

    足下宜因此時早定良計。《易》有‘利見大人’,《詩》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無使狐突閉門不出。“封不從達言。   

    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申耽降魏,魏假耽懷集將軍,徒居南陽,儀魏興太守,封(真鄉侯)[員鄉侯],屯洵口。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達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說劉封(?—220年),東漢末年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字子敬,本是羅侯寇氏之子,長沙郡裡劉姓某人(在三國演義裡化作劉泌)的外甥,在劉備投靠劉表暫時安居於荊州時,由於當時尚未有子嗣,便收劉封為養子。傳說其人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是個人才。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年僅二十餘歲的劉鋒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功,所過之地戰無不克。益州平定後,劉備任命劉封為副軍中郎將。取漢中以後,劉備派孟達從秭歸攻取房陵,然後進攻上庸,擔心孟達一個人成不了事。劉備接著派劉封到孟達軍中,跟孟達一起統領部隊。結果魏軍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劉封,孟達就鎮守房陵,上庸。

    孟達其人

    我私下以為,劉備這裡“陰恐”孟達,其實是還有點擔心他立場不夠堅定。畢竟他曾經是劉璋的人,後來才投靠劉備。但是如果細加分析,會發現劉備平日裡用人從來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尤其是對待那些投奔來的能人義士,他們正是因為得到他如此信任而感激涕零,想要在報答這位伯樂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這時候“陰恐”實在比較奇怪。所以有些人就分析說,這時候的劉備陰恐的具體物件不是孟達,而是對劉封此人的存在有了焦慮感。

    也正因為這層分析,後邊孟達給劉封的信裡分析說,你這個乾兒子,有權有名,戰功顯赫,比起嫡子劉禪來風頭太勁了,說“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間也。”而且,眾多有識之士“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已經在領導階層引起了派別紛爭,造成了不團結的影響,這對於劉備來說自然不是好事。

    阿斗其人

    上面說到劉封、孟達接管了上庸城,接著關羽的北伐大戰樊城、襄陽,失敗以後,“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就是命令劉封,孟達派兵支援,劉封,孟達以二郡歸附不久,城池並不穩妥為由拒絕了,結果關羽最終身死。《劉封傳》裡說劉備因此非常痛恨二人。再加上劉封與孟達不和,並且欺負孟達(罪名是搶了孟達的鼓樂隊?!),孟達一方面怕劉備怪罪不救關羽之罪,一方面又惱怒劉封,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後,率兵降魏。

    奇怪的是,如果孟達與劉封相當不合,顯然,劉封不會聽他孟達唧唧歪歪勸他降魏。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嘛,那孟達為什麼後來還要寫了長篇大論跟劉封擺事實講道理,勸他趕快保命離開?說“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這可是說的相當明白的啦, 你這番不聽指揮,搞得你關二叔喪命,再回去也是送死了。

    這孟達以德報怨啊,不得了!可是孟達名聲並不好啊,他最後被諸葛亮誘降還砍了頭的。

    所以,文章稱劉封之所以被殺主要不是因為他不救關羽,而是因為他早早的被收為義子,有權有名,還戰功顯赫。這次戰場上不聽“假節鉞”關羽的指令,就成為他死亡的訊號了。終於被諸葛亮抓到致命的病根,說“他這樣的你老闆在位都不聽命令,你要不在了,以後可咋整?恐怕以後劉禪管不住他啊。”預示今後劉封有可能取劉禪而代之,於是建議劉備把他賜死了。

    賜死了劉封之後,劉備又哭了。難道他劉封去救了關羽關二叔,就能活命?

    耨,耨,耨,劉備這人也是表演系啊。

  • 15 # 季我努學社

    關羽

    劉封原名寇封,乃是漢室宗親劉泌的外甥。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之後,在新野一帶駐紮,後來擊退曹仁,攻佔樊城。時任樊城縣令的劉泌在家中宴請劉備,就是此時,歷史上劉封和劉備兩父子相遇了。劉備見寇封器宇軒昂,便收他為義子,改名為劉封。而當時劉備已經有了親生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蜀漢後主劉阿斗。因此,劉備的結義二弟關羽就說:兄長你既然已經有了兒子,又幹嘛要收個義子?這也是後來劉封被殺的前奏。

    劉備

    劉封對劉備忠心耿耿,屢立戰功。劉備入主蜀中後,封劉封為副軍中郎將,與孟達一起駐紮在上庸一帶,這裡離襄陽和樊城很近。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並且奉命攻打襄樊一帶,結果兵敗被困,關羽遣人向孟達和劉封求救,結果兩人都沒有派兵救援,致使關羽被殺。孟達害怕劉備會怪罪他,就上表告辭,率部投降曹魏。魏文帝曹丕任命他為建武將軍,兼任新城郡太守,接著又派大將曹晃、夏侯尚配合孟達一起進攻劉封。劉封不敵,兵敗逃往成都。劉備以劉封不救關羽為由,下令處死了劉封。

    劉封

    難道劉封之死的原因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非這麼簡單。《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先主為之流涕”這段記載真實的反映了劉封之死的真正原因,還是在於他的“假子”身份。劉封能力很強,諸葛亮擔心劉備百年之後難以控制,造成蜀漢政局的動盪,因此建議劉備藉此機會殺掉劉封。劉備也深知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能力不強,所以也同意了諸葛亮的建議,但是也痛哭流涕。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

    2. 羅貫中:《三國演義》

    3. 盧旭東著:三國筆記

  • 16 # 顧道驚城

    公元219年12月,關羽被孫權處死;公元220年7月,劉封被劉備處死。各位可能一頭霧水,這都哪跟哪呢?

    看過我前天文章的朋友可能忽略了一個小細節:關羽在戰局不利的時候,曾要求劉封救援,結果被拒絕。

    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殺劉封是因為他不救援關羽,其實這並不是根本原因。

    首先,公元219年6月,劉封入三郡任職。公元219年11月,關羽命令劉封從三郡調集兵馬糧草救援,這本身就是一種輸紅眼的表現。江陵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投降?就是因為關羽不斷壓榨江陵實力派,如果劉封也這麼做,劉備集團有可能輸得更慘。

    其次,關羽無權調動劉封,因為劉封並不受關羽節制。曹仁被關羽圍攻,他也沒有繞過曹操,命令合肥一線的張遼來救援自己,因為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大忌。

    最後,如果劉封聽從關羽的調遣派兵相助,最後三郡因此而丟失,責任人應該是誰呢?

    當然了,最後三郡依然丟失,被曹丕佔據,但這跟劉封的關係並不大。因為劉封最後還是回到了成都,可見劉封並不認為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

    可讓劉封沒有想到的是,他剛回到成都,就被劉備抓起來了,主要罪狀就是丟失三郡。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丟失三郡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丟失三郡,是因為三郡有兩大實力派。一個是孟達,另一個是申氏兄弟。

    孟達在劉璋時代就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劉備集團計劃入川時,孟達立刻表示了臣服。後來,孟達率軍討伐三郡,併成為三郡職位最高的軍政長官。孟達在三郡的地位如何?當劉備控制三郡時,孟達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當曹丕控制三郡時,孟達依然是三郡的最高軍政長官。

    申耽和申儀兄弟則是在三郡土生土長的實力派。劉備奪取三郡前,申氏兄弟就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劉備奪取三郡後,他們還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曹丕奪取三郡後,申儀依然是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後來,三郡反覆無常,司馬懿親率大軍征服。此時的申氏兄弟終於無法擔任三郡最主要的軍政長官了,但換個地方,依然是高官得做。

    孟達和申氏兄弟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原因就是三郡處於曹氏集團和劉氏集團的交匯處。無論是曹氏還是劉氏,都難以有效滲透三郡,不論誰佔據三郡,也得依靠當地實力派。

    但劉備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強行把劉封空降至三郡當監軍,主要的工作目標就是整合滲透三郡。在這個過程中,當地實力派們感受到了劉備的強勢,於是在孟達的率領下投降了曹丕。

    孟達背叛劉備的時候,還寫信對劉備說:你老兄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跟著你,我沒有安全感,告辭!劉備看完這封信,直接氣得破口大罵。

    孟達率領四千戶部曲投降曹丕後,立刻向曹丕承諾,自己可以幫曹丕奪回三郡。於是,曹丕就派人協助孟達奪取三郡。結果不言自明,孟達輕鬆地奪回了三郡。看到這種結果,曹丕可不敢再往三郡派監軍了,前車可鑑後事之師。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說是劉封逼反孟達,不如說是劉備逼反孟達。劉封做得不怎麼樣,但也不算太失敗。

    而在孟達率軍進攻三郡的時候,曾派人勸降劉封,被劉封拒絕。劉封為什麼拒絕?是因為劉封認為這件事自己並沒有犯大錯,回成都不會出事。

    但是劉封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身份,劉封是劉備的養子。

    想當初,劉備年近四十還沒有兒子,所以就收劉封為養子,並且一直把劉封當成自己繼承人來培養。

    但在劉備46歲時,親生兒子劉禪(阿斗)出生,劉封的身份變得有些尷尬了。

    而孟達在勸劉封投降時,主要說的也是這件事。你劉封只是劉備的養子,現在人家有親兒子了,將來是一定會繼位的,你老兄的處境非常危險啊。劉備為了自己的親兒子,隨時會對付你的,但劉封顯然低估了這種危險。

    當劉封率眾逃回成都時,劉備直接給他扣上了兩大罪狀。

    第一、逼反孟達;

    第二、坐觀關羽敗亡。

    逼反孟達主要是劉備的問題,而關羽敗亡已經過去將近一年了,要追責早就追責了,不會等到今天。

    其實還有第三,劉備沒說,我們應該心中有數。因為劉禪的存在,劉封這個養子的身份,多少有點像廢太子。

    很多人有疑惑,劉備稱帝以後,讓劉禪繼位,讓劉封當王爺,不是也挺好嗎?

    劉備所佈的局,就是虛弱的皇權,強大的嫡系集團,強大的外戚以及強大的輔政班子互相牽制。

    劉封的身份過於複雜,性格又過於剛強,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很容易打破這個平衡。所以劉備也只能逼他自殺。

    劉封死前曾說:我後悔沒有聽從孟達的勸說。劉備聽後,淚流滿面。

  • 17 # 歷史公元

    為什麼劉備要殺了劉封?

    劉封,相傳是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

    真的如此嗎?

    不是,劉封一定是劉備的繼子,而不是所謂的義子、養子。

    因為義子、養子、繼子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繼子,必須經過家族裡的重要任務作為見證,並且,最好是同宗同族的後輩,具有完全的、跟親生子一樣的、合理合法的繼承權。

    那劉封原來不是叫寇封嗎?為什麼還成了劉備的繼子呢?

    因為寇封是漢室宗親劉泌的親外甥,換句話說,寇封的母親也是“漢室宗親”,當然,已經出嫁到寇家。所以,寇封也是勉強達到條件,成為劉備的繼子。否則,寇封也不會答應,成為一個身份尷尬的、沒有繼承權的義子“劉封”的。

    而且,當時劉備的情況是極為尷尬的。

    劉備直到公元207年,也就是劉備46歲的時候,才有了劉禪,也就是俗話說的“阿斗”,絕對是屬於老來得子的型別。東漢時期的平均壽命是22歲,而東漢末年戰亂中的平均壽命,肯定還要更低。

    以劉備的年齡,加上多年征戰,已經屬於要準備後事的型別了。可是,劉備還沒有兒子,最關鍵的是沒有接班人,這實在是要命的。

    要知道,戰場上的事情,可是誰都說不準的,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就連曹操每次出征的時候,都會專門安排好,讓曹丕監國,啥意思啊?萬一曹操掛了,曹丕就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劉備四十多歲的人了,還要沙場征戰,萬一劉備死了,劉備的這些手下該怎麼辦?

    所以,劉備已經是屬於,被形勢所迫的型別,沒有兒子的劉備,正好看上了沒有父親、跟著舅舅生活的寇封。雙方互相看對了眼,於是,寇封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劉備的繼子“劉封”,以當時劉備的情況,也只能是選擇關係最為緊密的,最正統的“繼子”,以確定繼承人。

    所以,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關羽所說的,劉備有兒子了,專門製造了一個威脅。

    至於劉備要殺劉封,劉封必須要死的,而且要死的名正言順。

    因為劉備有兒子了,“親兒子”阿斗。

    “親兒子”和領養的兒子,終究是有差別的。

    沒有兒子的劉備,將劉封當做寶,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幾年,劉備就有兒子了,於是,劉封的地位急轉直下,甚至成為了“阿斗”上位的障礙。

    所以,儘管能力算不上頂尖,只能成為不錯的劉封,因為影響到了“親兒子”的地位,只能是成為犧牲品。

  • 18 # 乄敢問路在何方

    劉備殺劉封主要有幾個原因。

    1、一是劉備對劉封不發兵救關羽,致使關於敗走麥城懷恨在心。

    2、二是諸葛亮說的,劉封為人剛猛,擔心以後後主難以制服,故賜死劉封。

    3、劉封被賜死的原因,從史書記載看,不出兵救關羽、侵陵孟達都是藉口。僅僅這兩件事,劉備只是怨恨他、責怪他,還沒有要殺他的意思。只是諸葛亮提出繼嗣問題,擔心劉封剛猛,難以制御,並勸劉備藉機除掉他之後,這才促成了他的死。

  • 19 # 朵朵故事屋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給劉封的身份性質下個定論。

    一、劉封的身份

    劉封,他是劉備的繼子。注意,是繼子。

    這種性質,和曹操收曹真為養子是完全不同、天差地別的。劉封和劉備之間的關係,相當於曹騰(大太監)和曹嵩(曹操親爹,曹騰繼子)之間的關係,曹騰認曹嵩的時候,就是明確要把自己費亭侯的爵位傳給曹嵩的。

    同樣的,劉備認下劉封的時候,是因為劉備當時無後,把劉封認為子嗣,就是為了把自己的王權霸業傳給劉封的。

    在這種情況下,劉封無論是武勇也好,懦弱也罷,無論他願不願意,他的身份註定了只有一個——

    政客。

    也就是說,劉封是死還是是活,是統兵一方還是身陷囹圄,無論理由是什麼都只是個藉口,本質原因,要從政治上去找。

    那麼,為什麼劉備要殺劉封呢?

    相信看過三國的人都會明白,其本質原因,就是劉備為了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登基掃清障礙。

    另外,我們看《三國志》中,對劉封的死因也寫得很清楚了——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翻譯成人話,就是——

    諸葛亮對劉備說,劉封剛猛,您離世之後劉禪將無法控制劉封,最好把他除掉。於是,劉備就殺死了劉封。

    當然,劉封自己肯定是不想死的。

    但並沒有什麼用,事實無情地把劉封逼入了死角。

    二、劉封的變化

    劉封是個好人。

    聰明,勇武,帥氣。

    如果沒有這些特點,劉備也不會看上他,把他收為繼子,打算百年後把江山繼承給他。

    從之後的劉封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劉封絕非庸將。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攻打益州的時候,劉封還衝鋒在前,後還因軍功受封副軍中郎將。

    此時的劉封,算是初步進入軍中,掌握了一定軍權,開始建功立業。這個時候的劉封,也許還做著能接班劉備偉業的夢,還在為著這個夢想而努力奮鬥著。

    然而,這注定就只是個夢罷了。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在攻打漢中的戰事中,一次兩軍對壘時,曹操一句話戳穿了劉封和劉備心中那一層紙窗戶。

    曹操稱劉封為劉備的“假子”。

    假子,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假的兒子。不是真的。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在蜀漢接連勝利的刺激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並封劉禪為王太子。

    至此,劉封的棺材板上最後一根釘子,已經打進去了。

    接下來,無論劉封做什麼,都只會是死路一條。

    更別說,劉封接下來花式作死,簡直作出了花樣、作出了新意、作出了高度。

    三、劉封的花式作死第一彈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底,關羽被困樊城、襄陽時,令劉封發兵來助。

    大概是被劉禪當王太子這事兒給刺激到了,劉封隨便找了個藉口,拒絕執行這個軍令。

    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關雲長敗走麥城,一代武聖就此隕落。

    劉封這一手,直接坑死了劉備“抵足而眠”的二弟關羽。

    別說出於政治目的劉備必須要弄死劉封了,就衝著這事兒,也非得弄死劉封。

    但劉備是個忠厚的人,自己的次子剛封王太子,就殺掉劉封,甭管是不是事出有因,人們都會認為他是在為自己的孩子除掉政敵。

    所以,劉備還不能動,還得等個更好的時機。

    只是,劉備沒想到,這一等,竟把一個省的地盤給等丟了。

    四、劉封的花式作死二連發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劉封因為和共同守上庸郡的孟達有了點小矛盾,於是奪了孟達的鼓吹。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鼓吹是儀仗樂隊,體現一個人的身份、體面和威儀的。

    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的時候,魏國重臣程昱為了威儀,連官都可以不要。可見在那個年代對這種儀仗的重視程度。

    而劉封這種做法,不啻於當眾打孟達的臉。

    於是,本來就和劉封有矛盾的孟達就炸了。

    孟達先是給劉備寫了一封信,抱怨了一通委屈。之後,壓根不等劉備回信,就悄咪咪聯絡了魏軍,為徐晃當了帶路黨,稀里嘩啦地把整個上庸三郡(相當於一個省)給佔下來了。

    五、劉備揮淚斬劉封

    劉封灰溜溜地從上庸郡回來後,就上演了上文諸葛亮勸劉備賜死劉封的一幕。

    不過,劉備終究還是一個忠厚長者。

    賜死劉封后,劉備聽說劉封撕毀了孟達勸降他的信,又為劉封痛哭了一番。

    雖然痛失一將,但是……

    畢竟,劉禪成功登基了,不僅穩坐了蜀漢皇位40年,還是吳魏蜀三國的末代皇帝中,唯一得以善終的一個。

  • 20 # 意識物理學

    劉備和關羽在古城相聚以後都認了個乾兒子,而且是關羽認關平在先,劉備模仿關羽的,其實劉備有幾個老婆,只是不能生,誰料認了劉封后不久就有了阿斗,多年來劉封總是隨在劉備身邊,不但衝鋒陷陣,而且還可以照顧劉備,想來無微不致,但是其才能並不出彩,沒有單獨統兵打仗,劉備把他留在身邊也沒有重用的意思,更不會把他培養成接班人。

    劉備瞧不起劉封,在取下兩川后將他和降將孟達派到邊角之地上墉,這二人非常不滿,慢慢滋生了造反的心事,孟達覺得自己功勞很大,是他首先拉法正一起,勾引劉備入川,如今法正位極人臣,地位還在孔明之上,在中央當政,而自己卻被貶到邊遠之地,所以劉封和孟達,二人正是同病相憐!劉封也是不顧大局的人,兩個人成天抱怨。

    關羽出兵北伐時,劉備集團都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大陰謀,所以只是讓關羽出兵去教訓一下曹仁,並不是戰略性的北伐,只須適可而止,所以關羽的兵力是足夠的,為防不測,還曾發文通知劉封和孟達,讓他們在必要時出兵配合,但是問題是關羽一向驕傲,也瞧不起劉封,所以沒有通知劉封,而劉封對關羽是又恨又怕,恨的是關羽瞧不起自己,還在劉備曾經問關羽立太子的事,關羽反對立劉封,劉備順水推舟立了阿斗,關羽在劉備集團中是主八分,劉備很多事情都聽他的。

    按說關羽北伐,相鄰的上墉應該極積極策應,密切關注戰況才對,就算雙方主將有矛盾,也不能因私廢公,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船翻了對誰也不好,可遇上劉封這個不顧大局的人,算不過這本賬來,但是關羽統兵殺向許都,眼看勝利在望,可劉孟二人置若罔聞,後來東吳襲了荊州,他們一直不知道,關羽敗於徐晃,又中了東吳的埋伏,他們好象也不清楚,似乎這事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東吳和曹魏的主要目的就是殺了關羽,關羽一死,劉備集團就少了一根擎天柱,所以決不放跑關羽的。

    如果這個時侯劉封和孟達二人派兵前往接應,一定能救下關羽,當然挽回敗局是不可能了,但當信使到達,要劉封前去接應時,二人竟然拒絕出兵,從此也能看出劉封多麼愚蠢,人家不立他太子是對的,其實劉封是讓孟達給耍了,孟達知道不去救援決無生理,所以早就打算投降魏國了,劉封竟然讓孟達帶人投了魏,如劉備說的,他就是個活著的死人!如果他早早帶兵救援,不但可以保住關羽的命,至少能保住一部分失地,那樣的話,形勢就會大大地不同,而不會流落到只佔有一個四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了家人放棄最愛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