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c健love

    這個非常簡單,打蛇打七寸,只要傷到一個人的要害、痛點,就非常容易擊垮一個人。

    生活中,有人視家庭為第一,一旦家庭發生變故,由興盛轉為衰敗,那這個人就極容易一蹶不振。有的人會視愛情為首位,當另一半放棄或者背叛的時候,那另一方則必然會不再相信愛情。

    有的人經歷過千般磨難而不倒,我們視之為堅強。有的人經歷了一件事,就生無可戀、意志消沉,我們視之為懦弱。可是不會有人瞭解,磨難與磨難之間是存在差別的,且給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認為小的磨難,在別人那裡可能就是其無法承受之重。所以莫輕言評價一個人的經歷,因為我們不是別人,並不能切身實地的與別人一樣感同身受。

  • 2 # 語無聲處

    兩人同時蓋一棟高樓,說好誰也不會離開,你蓋的比較用心,蓋的也比較快,當你這邊已經蓋好後,轉眼發現,Ta已經沒有了。

  • 3 # 雨薇41

    是自己付出很多,包括各方面的付出,不限情感。。只有付出了的,受到打擊才最難受,容易摧毀人心。沒付出過,再大打擊都沒事。

  • 4 # 春秋一瞬而逝

    我覺得人在經歷病魔患難痛苦的時候,你的伴侶和家人不但不管不問還無事生非找渣欺凌辱罵你,以暴力折磨你,人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身心靈體很快就被摧毀了。

  • 5 # 星空21839

    這個題問是用一句話,或一個另子,是說明不了問題的,因為摧毀一個人的事太多了,如一對夫妻有兒有女旦兒女都還沒成人,而突然車貨雙亡,等等都能給人毀滅牲的打擊…。

  • 6 # 早產小涵寶

    透過言語,行為,讓對方產生恥辱感,能有效的摧毀對方的心理防禦。所謂恥辱感,是在發生的事情與其基本的價值觀,人生觀相悖時,才會產生的一種感覺。

    恥辱感會給心理上會帶來巨大的焦慮感,為了排解這種焦慮,逃避,反抗是我們常用的手段。

    但如果這種恥辱感是長期的,持續性的(比如你的上司一直羞辱你,你卻為了生活默默忍受),則我們的會選擇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來緩解壓力,很多時候,這也意味著我們被毀滅了。

  • 7 # 孫政道

    幾年前就有很多人告訴我說自媒體是風口,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說自媒體是風口,這些營銷的話,最容易套路新手小白。

    一批小白被騙了,另一批小白同樣又成長起來了。

    網路界就是這樣,靠騙人學費養活了無數的騙子。

  • 8 # 使用者漂流海鷹

    感情—愛情。如果一個人經歷了感天動地的愛情,付出了真愛,是全身心的真愛上了另外一個人,而突然卻遭到了對方的背叛,那麼,這個人陷入這種單戀的感情,而這種打擊要就相當於飛機大炮的力量,足夠可以摧毀一個人的意志和摧毀一個人的心,甚至讓這個人走入一條不歸路,或者自殺或殺人。

    感情—親情。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最心愛的孩子,而且,這個孩子不是正常死亡,是被人殘害的,會讓父母心碎,會摧毀父母的心,從而變得瘋狂。有的會用生命的代價而實施報復。南韓電影《奧羅拉公主》,這部電影就描述了一位年僅6歲的女兒在放學後久等媽媽未果的情況下被騙上了陌生人的車,後被姦殺棄屍垃圾場,而兇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兇手在律師的辯護下,在精神病院裡免受處罰。這樣的事就摧毀了一個母親的心,讓他變得瘋狂,開始了報復;在她女兒生日也忌日那天,她抓了律師,然後以此為理由進入了關兇手殺的同一個精神病院,用超長的刀片殺了殺人犯,為了自己不再活在痛苦中,最後她也自殺了。而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案例。

    所以,我認為愛情和親情,這兩種感情具有很大的推動力,同時也一樣具有飛機大炮一樣的摧毀力,足夠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心,甚至摧毀一個人,一個家挺、、、

  • 9 # 久不見9

    喬納森原本是一個“三好學生”。小學時,他總能輕輕鬆鬆地完成作業,考試也常常拿A。他很納悶,為什麼其他同學讀書那麼辛苦。父母告訴他,這是因為他很有天分。上初中以後,喬納森突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但不完成作業,也不好好考試,成績一落幹丈。為了增強他的信心,喬納森的父母不斷地給他打氣,鼓勵他,說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奏效。喬納森仍然認為,上學十分無聊、毫無意義。(當然,喬納森只是眾多孩子中的一個特例)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天賦的社會。很多人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擁有超人的智商、才能和隨之而來的自信。然而,30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過分強調個人的智商和天資反而會使人變得不堪一擊、害怕挑戰、不思進取。像喬納森這樣的孩子在低年級就輕鬆取得好成績,相信自己很聰明,甚至是個天才,其實十分“危險”。他們會盲目地認為,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努力學習和工作遠不如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至少看上去是這樣)。他們把挑戰、錯誤甚至必要的努力看成是一場災難,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機會。面臨艱鉅的任務,他們很容易失去自信和動力。像喬納森的父母那樣片面強調孩子固有的天資,會助長這種思維,妨礙年輕人在工作、婚姻中發揮他們的潛力。研究表明,樹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鼓勵學生努力工作,而不是依賴自己的天分,更有助於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我還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心理學研究生,便開始研究是清清ocr什麼激發了人們的動力,以及人們在遭遇挫折後如何堅持不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o{Pennsylvania)的心理學家馬丁·塞林格曼(Martin Selign)、 史蒂文·梅爾(Steven Maier)和理查德·所羅門(PichardSolomon)的動物實驗表明,經歷多次失敗以後,多數動物會悲觀絕望,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處境無能為力。此後,即使稍加努力就能改變現狀,它們也仍然十分消極。研究者稱這種狀態為習得性無助(1earnedhelp,essness)。人難免感到無助,但每個人面對挫折的反應並不相同。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面對困難,有些學生會輕易投降,另一些學生(他們並不比別人聰明)卻決不放棄?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們對待失敗的態度不同。把失敗歸因子能力不足,而不是努力不夠的人,更容易意志消沉、缺乏動力。年,我對一成績較差的中、小學生做了一個試驗。我告訴其中一組學生,他們將數學題做錯完全是由於不夠努力(而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此後,這些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變得樂於嘗試,並且努力完成了許多難題。我讓另一組學生做了一些簡單的題目,並不時地表揚鼓勵他們。最終,第二組孩子解決數學難題的能力沒有提高。實驗初步證明,重視努力能幫助人們擺脫無助感,走向成功。 隨後的研究表明,執著的學生不太計較過去的失敗,而是把錯誤看作有待解決的問題。2O世紀70年代,我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Univers)和我的研究生卡羅爾·迪耶內(CaroI Diener)測試了60名五年級學生,讓他們大聲回答非常困難的模式識別問題。有些學生對錯誤的反應極為消極: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出錯是因為“我的記憶本來就不好”。結果在試驗中,這些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降低。 另一些學生更注意改正錯誤,反覆琢磨解題技巧。有個學生不斷提醒自己:我應該慢一點,再試試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有兩個學生的表現尤為突出。其中一個遇到困難時,用力拉了一下椅於,摩拳擦掌,口中唸唸有詞:“我喜歡挑戰!”;另外一個在面對難題時,抬頭看了看實驗人員,滿意地說:“我希望這對我有所幫助。”不難想象,持這種態度的學生,表現一定會比其他孩子強。 態度決定一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林格曼、史蒂文·梅爾和理查德·所羅門的動物實驗表明,經歷多次失敗以後,多數動物會悲觀絕望,認為自己對處境無能為力。此後,即使稍加努力就能改變現狀,它們仍然十分消極。研究者稱這種狀態為習得性無助。人有時難免會感到無助,但每個人面對挫折的反應並不相同。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面對困難有些學生會輕易投降,而另一些學生(他們並不比別人聰明)卻決不放棄?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們對待失敗的態度不同。我在研究中試圖解釋是什麼因素把學生分為無助型和掌控型。我發現,這兩類學生不僅對失敗的解釋不同,對天分的理解也大不一樣。無助型的學生相信天分是一種恆定的特質:人的智慧是一定的,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我將這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種型別的人認為犯錯誤是缺乏能力所致,他們對此無能為力。因此,他們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他們還回避挑戰,因為挑戰意味著犯更多的錯,意味著看上去很笨拙。喬納森這樣的小孩篤信努力等於愚笨,因而在困難面前不願意努力。掌控型的孩子則認為,智商是可塑的,可以透過教育和努力提高。他們什麼都想學。畢竟,當你認為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時,你一定會想方設法辦到。掌控型孩子相信,失敗源於缺乏努力,而不是缺少能力:只要加倍努力,就能彌補不足。他們把挑戰看做是學習的機會,看做是一種動力,而不是威脅。可以預見,擁有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肯定能取得好成績,超過自己的對手。 年初,我們發表的論文證實了這些預見。我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莉薩·布萊克韋爾、斯坦福大學的卡利·H·切希尼奧夫斯基一起,對名剛上初中的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跟蹤調查,試圖觀察思維模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影響。升入初中後,功課越來越難。在學生剛上初中時,我們就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智商是一種非常固定的東西,基本上無法改變”之類的觀點,並以此評估他們的思維模式。我們還調查了他們對學習的一些看法,藉此瞭解這些看法對成績的影響。正如預期的那樣,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認為上學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他們特別重視學習過程,相信努力越多,能力提升越快。他們認為,即使是天才,也要努力才能學有所成。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之類的打擊時,成長型學生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加倍努力,或者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則完全不同,他們只想表現得聰明,並不想努力學習。他們對努力持否定態度:認為只有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努力學習。有天分、智商高的人即使不努力也能成功。他們相信成績不好是由於自己不夠聰明,於是更加不願意努力或者乾脆不選學得差的課程,甚至在考試中作弊。兩種不同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剛上初中時,兩組學生的數學成績相差不大。隨著功課難度的增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顯現出更強的韌性。結果,他們在第一個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超過了另一組學生。在隨後的兩年裡,兩組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 年,我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一起對名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預科生進行了調查。我們發現,他們的化學成績和思維模式之間的關係與我們此前實驗的結果非常類似。戰勝缺點思維模式對人際關係也有影響。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更願意與下屬溝通,共同改進工作。但只要有決心,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也可以改變舊習,積極面對工作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認為智力不可改變的人不願意承認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中的失誤,也不能正確面對和彌補這些失誤。年,我和3名香港大學的同事發表了一篇報告,研究物件是名香港大學的新生。這些學生所有的課程和都用英文講授。我們發現,英文水平測試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比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更願意參加英文補習課。後者則不願承認自己的英文很差,也不願意補救。在工作中,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妨礙管理者和員工的正常溝通,讓他們忽略掉一些建設性意見,從而影響整個工作的進展。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赫斯林和丹·範德瓦勒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加里·萊瑟姆的研究表明,與成長型思維的管理者相比,固定型思維的管理者不願意接受員工的反饋意見。一般來說,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認為,工作需要不斷改善,反饋意見可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上司則傾向於把批評看做是對自己能力的質疑。他們相信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並推己及人,認為其他人也是如此。因此,他們不可能很好地指導自己的下屬。思維模式同樣影響人際關係的好壞,關鍵在於你解決問題的決心。年,我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威爾弗雷德·勞裡埃大學的心理學家拉臘·卡姆拉斯的研究顯示,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比,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樂於正視和解決人際關係中的問題。可以這麼說,如果你覺得性格無法改變,你就很難補救人際關係的破裂;如果你相信人會改變、會成長,你就有信心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適當的讚美 該如何培養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呢?方法之一就是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努力奮鬥並取得成功的故事。如果告訴孩子,數學家是天生的,他們就容易養成固定型思維模式。反之,如果強調數學家都很熱愛數學,他們是透過努力才取得非凡成就的,孩子就會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適當的讚揚也有異曲—同工之效。很多家長認為,誇獎孩子聰明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我們的研究卻顯示,片面地強調智商可能會適得其反.教師家長給孩子講的故事 年,我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M·米勒對幾百名5年級學生進行了一個非語言類的智商測試。前10道題多數孩子完成得很好,於是我們表揚了他們,但方式稍有不同,對一些孩子我們只誇獎他們聰明:“哇,做得很棒,你真聰明!”對另一些孩子我們則表揚他們勤奮:“哇,做得真不錯,你是一個勤奮的孩子!”我們發現,稱讚孩子聰明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如果表揚孩子聰明,他們就容易迴避難題,傾向於完成簡單的任務;如果稱讚孩子勤奮,他們則會變得樂於挑戰難題,並從中學到知識。在我們表揚孩子之後,又讓他們完成一些有難度的題目,那些被稱讚為聰明的孩子開始洩氣,並懷疑自己的能力。此時,即使讓他們做一些與此前難度相當的簡單題目,他們的成績也會下降。相反,那些被稱讚為勤奮的孩子即使面對難題,也沒有失去信心。他們再一次完成簡單問題時成績明顯提高。健康的思維模式除了表揚孩子勤奮,家長和老師還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思維模式就像一架學習機器,可以不斷完善。最近,我和布萊克韋爾、切希尼奧夫斯基一起對91名數學成績下滑的初一學生進行了8次培訓。其中48名學生只接受數學學習技巧的指導;其餘的學生則既要接受學習技巧的指導,還要上一門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課程,課上他們要學習如何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課程中,學生要閱讀、討論一篇題為《你可以使你的大腦成長》的文章。文中說,大腦就像肌肉一樣,越用越強壯:學習過程能促進大腦神經元之間形成新的。透過這樣的課程,許多學生開始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左右大腦的成長髮育。許多失去信心、無心學習的孩子慢慢開始集中精神聽課,還不時地做做筆記。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甚至抬頭問老師:“您的意思是說,我並不一定會變成傻瓜?”一個學期之後,那些只接受數學學習技巧指導的孩子成績不斷下降;而那些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訓練的孩子成績停止下滑,並逐漸恢復到原有水平。老師並不知道孩子所上的課是有差別的,他們發現,在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訓練的學生中有27%的入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而對照組中只有9%的人有此變化。一名老師寫道:"你們的培訓班是卓有成效的,某生(一個調皮的男生)原來從不花時間學習,常常遲交作業,現在居然會熬夜提前完成作業,好在我修改完後再修正一次.現在他的成績已提高到B+了。原來只有C,清清ocr甚至更低。 其他研究也印證了我們的結論。年,哥倫比亞太學的心理學家凱瑟琳·古德 (Cather Good)和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的喬舒亞·阿倫森(Joshua Aronson)以及邁克爾·因利希特(mchaeI,icht)報道說,成長型思維模式培訓班可以提高初一學生的數學和英語成績。年,阿倫森、古德(那時還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生)和他們的同事在研究中發現,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訓練的大學生,更喜歡、更珍惜學習的機會,取得的成績也更好。現在,我們將訓練課程編入一個名為大腦學(Brainology)的互動式電腦程式中,準備在年底大規模推廣。該程式有6個模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大腦:大腦如何工作;怎樣提高大腦效率。在虛擬的大腦實驗室裡,使用者可以點選大腦的不同區域,瞭解它們的功能;也可以點選神經末梢,觀察學習時神經元如何形成新的。此外,使用者可以給虛擬的學生提建議,練習解決學校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們還可以寫線上日記,記錄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紐約的一些初一學生試用大腦學程式後,認為這個軟體改變了他們對學習以及如 {可促進學習的看法。一個學生寫道:“程式中我最喜歡的是有關於神經元的那一部分:人學習的時候,神經元就連線起來,並且不斷增長。我在學校的時候,總喜歡把它們畫出來。”一名教師在評價使用這個程式的學生時說:“他們開始主動完成作業、努力學習、勤記筆記,在課堂上注意力也特別集中,以確保神經元的形成。”告訴學生這些資訊,不只是為了促進他們好好學習。人在智商、天分和能力上確有差別,但所有的研究都認同這樣一個結論:天才的成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莫扎特、愛迪生、居里夫人、達爾文、塞尚都為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樣,要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勤奮工作和刻苦訓練比智商更加重要。這個結論也適用於其他人。許多青年運動員把天分看得比勤奮更重要,結果錯失良機。同樣,許多人由於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最終缺乏動力、成績平平。在日常的家庭、學校生活之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就等於交給他們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幫助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員工和公民。

  • 10 # 自由風過無痕

    每個人的堅強程度不一樣,心態不一樣,所以能夠在什麼事情上被摧毀都有不一樣心裡承受能力。

    我覺得我們生而為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迎接各種失敗,學會不要輕易被生活中的痛苦或者不幸或者不如意所摧毀從而活出一個有韌性的人生,能堅持到最後才是人生的贏家!

    就說一下我自己吧,92年中考時,在都要上中專的潮流下,我也報考了藝術學校,結果就是因為不是商品糧戶口沒有上藝術學校。其實在報考時都是商品糧戶口,只是在關鍵時刻,我的戶口被人下了導致藝術學校沒給我發通知書。而那個下我戶口的人,其實是我的親舅舅,他那時候是派出所所長,他收了別人的賄賂,也不知道當初他是怎麼想的,竟然拿我開刀把戶口給了同樣需要戶口上中專的人。那一次,真的對我的心裡來講,就是致命的打擊。為此,我甚至消極到想死。這樣的心態導致我去上高中時都沒上完就自動退學了,因為老想這個事,根本沒法好好上課。後來我去打工,在打工的過程中見到了很多和我年紀相仿的人,他們是那麼的樂觀自信和善良,在慢慢融入他們的過程中,我逐漸接受了現實並變得堅強!

    在打工的歲月中,由於沒有文憑經歷了一些挫折甚至經歷了朋友的死去的打擊,在迷茫的日子裡,我不知道生存的意義。但是,我知道一點:那就是我還年輕,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我都需要努力。

    27歲時,沒結婚的我為了結婚而結婚,別人介紹,婚後沒多久,經常被打的鼻青眼腫。那時,我真的想去自殺,後來,我想想,為了一個我不愛的男人就去死值得嗎,根本不值得嘛。後來發現懷孕了,我有了責任感,這讓我有了更加堅強的理由!後來還發生了一些更為嚴重的事,足以摧毀我的心,我就不便多說了。

    反正,那一些經歷的足以摧毀你的心的事,如果你扛過去了,你就會變得更加堅強。反之,你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意義的犧牲品!

  • 11 # 一滴水裡的水

    即使躺在陰溝裡,我們都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經歷什麼事能摧毀一個人的心?

    沒有經歷過只憑想像很難確定,誰有多堅強,誰有多脆弱!

    就像我寫東西,喜歡亂用標點符號一樣,它的本質是因為我的文化底蘊太薄,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可是如果遇到突發事件,我會有怎樣的表現?比如:天災、人禍。(就如同被自殺者砸死的倆個高中女生,她的家人會有人因此精神崩潰嗎?)沒有答案。

    二戰時期,一個著名的醫生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把即將被處死的戰俘矇住雙眼綁在床上,胳膊上紮上連著導管的針,地上放著盆,告訴戰俘在給他放血。剛開始戰俘沒什麼表情,隨著滴答、滴答的滴血聲,戰俘慢慢地閉上了眼睛,最後死掉了。其實醫生根本沒有給他放血,滴答的聲音是放水的聲音。

    精神力,生命力。有很多時候身體的器官,只是起輔助作用,神奇的大腦決定者你的生死。

    按我們正常的邏輯思維,摧毀一個的心,無非以下幾種情況。

    ①失去自己最愛的人。(愛情,親情,友情)

    ②耗費自己十幾年心血,完成的夢想或建立的商業帝國。剎那間灰飛煙滅。

    其實有很多人經歷這樣的事件後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比如:王寶強與馬蓉的故事。在我們吃瓜群眾看來王寶強真的很慘,可幾年過去了,我們發現他竟然是勝利的一方,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可有些人卻完全崩潰,告別這個世界。

    比如:詩人顧城殺妻自盡。

    所以想要摧毀一個人的心,只有你自己。

    這個世界除了死亡,沒有過不去的坎。

    今天也許很難,但是我們還有明天。我們還沒有暢遊過那廣闊無垠的大海;我們還沒有徵服過綿亙蜿蜒的大山。我們要時刻告訴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論顏值,nba球員當中誰最帥?科比能排到第幾?喬丹、詹姆斯能否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