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武子傑222

    哈薩克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獨立於1991年。1994年,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頒佈名為《哈薩克首都》的總統令,首次提出遷都事宜。1997年12月,阿克莫拉(哈薩克語意為“白色墳墓”。1998年5月6日,更名為“阿斯塔納”,哈薩克語意為“首都”) 市取代阿拉木圖市正式成為哈薩克新首都。作為一個新獨立國家,百廢待興,國家需要穩定,貿然遷都恐會擠佔大量的發展資金。但是歷史事實證明,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的這一決斷是英明之舉,遷都阿斯塔納不僅沒有給哈薩克帶來動盪,反而為國家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

    1阿拉木圖的煩惱

    1991年12月,哈薩克宣佈獨立,阿拉木圖市從蘇聯時期的地方省城一躍變成了國家首都。就城市規模而言,阿拉木圖市是哈薩克第一大城市,在中亞僅次於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但是即便如此,阿拉木圖市依舊很難滿足獨立國家的首都職能,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即發展潛力的缺失和地理位置的缺陷。

    哈薩克獨立之初便具備了成為地區大國的潛質,其首都城市理應具有相應的發展潛力來實現首都功能。與省會不同,地區大國首都應該至少具有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金融中心等四大功能。但是阿拉木圖不能符合所有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地資源有限。作為新首都,阿拉木圖需要新建許多建築,城市面積必須大幅擴充套件。但是阿拉木圖位於阿拉套山北麓,三面環山,僅在北面有少許平原,這使得阿拉木圖很難提供新的土地資源,城市無法對外有效延伸,也不能發展衛星城。二是生態環境不佳。阿拉木圖雖然是哈薩克綠化率最高的大城市之一,但是它的生態環境質量卻不容樂觀,空氣汙染相當嚴重。造成這種窘境的原因是其周圍環山的地形和擁擠的城市構造。上世紀90年代初期,阿拉木圖市內大約有15萬輛汽車,就數量而言並不多於塔什干,但是阿拉木圖的尾氣汙染程度卻遠高於塔什干。這是因為塔什干地處沖積扇平原,城市視野較為開闊,而阿拉木圖沒有這個條件。特別是當冬季來臨,從大草原吹來的北風被阿拉套山阻擋,汽車尾氣無法及時擴散,經再次沉降形成二次汙染。最嚴重的時候,阿拉木圖機場都會被迫關閉。三是地震影響。阿拉木圖市位於北天山地震帶,地殼運動活躍,地震活動頻率較高,1812年—1911年 阿拉木圖地區僅里氏7.7級以上強震就發生了至少四次。近年來,阿拉木圖雖然沒有發生8級強震,但是5級左右的地震仍時有發生。

    除了城市本身的發展缺陷外,從國家層面上看,阿拉木圖過於“偏安一隅”,不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當然,這與哈薩克獨有的民族構成有關。哈薩克剛獨立時,主體民族占人口比例並不高。1996年,哈薩克族人口約佔五成,俄羅斯族人口占三成。但是在哈薩克北部與俄羅斯接壤的三個州——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州和科斯塔奈州,俄羅斯族人口占據一半。而阿拉木圖市幾乎處於遙遠的東南邊境線上,離北方三州的首府距離分別是990公里、1400公里和1500公里.獨立伊始,人心未定,行政中心若不能輻射全國恐將引發系統風險。

    2阿斯塔納的勝出

    針對複雜的局面,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高瞻遠矚,做出遷都的歷史決斷,但是擺在總統面前的難題是“遷向何處”。納扎爾巴耶夫認為新首都應該滿足32個指標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分別是:社會經濟狀況、氣候、地貌、地震風險、生態環境、工程和交通基礎設施及通訊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建築情況和人力資源。按照這些指標衡量,哈薩克的新都有四個備選城市,分別是卡拉幹達州的烏勒套市和首府卡拉幹達市、阿克糾賓斯克州(1999年改稱“阿克託別州”)首府阿克託別市和阿克莫拉州首府阿克莫拉市(現阿斯塔納市)。但是前面三個都有一些“致命傷”。烏勒套市是哈薩克的地理中心,歷史上哈薩克族各部族曾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因此定都於此可“將哈薩克民族凝聚起來”。但是,烏勒套缺乏水源和必備工業,即便是建設新城都很困難更何況首都規模的建設。卡拉幹達市是哈薩克的重工業基地,基礎設施比較發達,但是此處土地經常下沉,飲水和生態是個難題。阿克託別是石油重鎮,基礎設施較完善,且位於烏拉爾河支流伊列克河左岸,但是阿克託別市位於國家的西北部邊界附近,定都於此同樣難以統籌全國。

    經過精密甄別和系統研判,納扎爾巴耶夫最終決定將阿克莫拉市定為共和國的新首都。就地理位置而言,阿克莫拉市位於哈薩克的中北部地區,與各州首府的距離都不遠,與北方三州的距離更在500公里以內。從社會經濟狀況看,阿克莫拉市在蘇聯時期是切利尼邊疆區首府,也是哈中部、北部的經濟中心,城市發展潛力良好。就地貌和生態環境來看,阿克莫拉地處半沙漠草原地帶,視野極為開闊。伊希姆河穿城而過,水資源十分豐富。阿克莫拉土地資源豐富,戶籍人口20萬,擁有大規模建設所必需的土地和人力資源。阿克莫拉市是哈中部、北部的交通樞紐,市政建設良好,無需新建鐵路和翻新城建設施。此外,阿克莫拉歷史上沒有大地震的記錄,也不用特別考慮抗震因素。當然,阿克莫拉也並非十全十美,冬季過於寒冷是它最大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

    3從“墾荒之城”到“未來之都”

    1954年,赫魯曉夫發動著名的“墾荒運動”,切利諾格勒(意為“墾荒城”)拔地而起。“墾荒運動”是為了讓當時的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成為蘇聯的第二大糧食生產基地。當時,大量俄羅斯族人湧入哈北部,徹底改變了該地區的民族構成。1991年,哈薩克獨立,切利諾格勒恢復了它的歷史名稱——阿克莫拉。1997年12月10日,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阿克莫拉鄭重宣佈,阿克莫拉市正式成為哈薩克的“永久性首都”。1998年5月6日,阿克莫拉更名為“阿斯塔納”,意思為“首都”。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的阿斯塔納已經成為哈薩克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總統府、內閣、議會、央行均悉數遷至此地,部分國家高階智庫也將總部搬遷至此。

    每一個偉大決策的背後都會有一段曲折的歷史。當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決定遷都時,哈薩克國記憶體在著不少質疑的聲音。有人表示,把首都遷到阿克莫拉這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實屬冒險;也有反對派發文稱:“民主缺失時就會出現無人喝彩的計劃。總統無權從老百姓的工資,退休金裡分出這筆鉅款。”甚至有觀點認為,遷都事宜沒有經過全民公決,完全是總統的個人意願,所以是“違憲”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荒謬言論全都不攻自破,阿斯塔納很好地完成著歷史賦予它的使命。首先,遷都阿斯塔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哈薩克北部的民族構成。據統計,1999年,科斯塔奈州、巴甫洛達爾州和北哈州的哈族人口占比分別為30.9%、38.7%和29.6%。而到了2010年,三州的哈族居民佔比已經分別上漲到36%、46%和34%,且仍有上升趨勢。其次,阿斯塔納引領著草原之國的未來發展之路,如今的阿斯塔納充滿著現代化的氣息,2017年6月至9月,將在哈薩克阿斯塔納舉辦主題為“未來能源”的專項世博會,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也將落戶於此。此外,按照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規劃,阿斯塔納將在十年內成為該聯盟的金融中心。

    4幾點啟示

    從哈薩克遷都始末,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啟示。

    一是任何形式的遷都都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但是為了國家發展需要,領導者不得不做出果斷決策。納扎爾巴耶夫在其回憶錄《哈薩克之路》中寫道:“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我不再去理會那些歪曲了遷都真實原因的議論,著力把理想變成現實,把阿克莫拉建設成為首都。每一個政治家都夢想著變革,為成就大業而不顧個人榮譽。臨大事而無此理想者,政治上將一事無成。大功告成,則抨擊自毀。”

    二是首都核心功能不能分散,但並不需要保留所有的非核心功能。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的首都往往同時肩負著行政和金融職責。在哈薩克最初的遷都方案中,央行並不在搬遷名單之列。但是如果央行和內閣地處兩域,將會給雙方工作帶來極大不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職責並不完全意味著經濟職責,經濟功能並不屬於首都核心功能範疇之一,在可預見的未來,舊都阿拉木圖仍將是哈薩克重要的經濟中心,駐阿拉木圖的外企總部也鮮有搬遷計劃,但是這並不會妨礙哈薩克國家的整體發展

  • 2 # 五環青年

    首都,往往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對一個國家來說具有重大意義。但有時候,為了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或者戰略需要,可能會重新選擇一個城市作為新首都,即為“遷都”。

    在古代,多數國家都面對不穩定的政治、軍事、地理環境,國家需要遷都的機率比較大,比方說在中國的歷史上著名的遷都有:周平王遷都洛邑、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明成祖遷都北京等,由於那時候政府組織架構相對簡單,遷都的時間也比較短。

    而到了現代社會,遷都往往涉及龐大複雜的政府部門調遷的步驟以及揹負巨大的國家經濟開支,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現代遷都的成功案例有巴西遷都巴西利亞、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哈薩克遷都阿斯塔納,既然遷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那為什麼還要遷都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重點解釋一下哈薩克的遷都原因。

    歷史原因:維護國家統一;

    哈薩克,是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家。國名來自其主體民族哈薩克族。位於亞洲中部。北鄰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西瀕裡海,東接中國。

    19世紀中葉哈薩克被俄羅斯帝國侵吞。1936年以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併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不管是俄羅斯帝國時期,還是在後來的蘇聯時期,為了鞏固國家領土安全,中央政府都曾對哈薩克地區進行大規模人口的輸入,將其他地區的俄羅斯族人遷移到哈薩克地區,以降低哈薩克斯族的人口占比。

    隨著後來蘇聯解體,哈薩克宣佈獨立,成立共和國,面臨了特別複雜的形勢:那就是主體民族——哈薩克族並不佔多數。根據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資料,哈薩克族雖然是第一大民族,但是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只有39.7%,而第二大民族俄羅斯佔全華人口的比例高達37.8%。

    而在哈薩克北部靠近俄羅斯的三個州(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州和克斯塔奈州),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而北部三州的俄羅斯族人不但對新獨立的哈薩克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有爭取擴大自主權的趨勢。而一旦北部這幾個州朝著獨立建國的方向發展,那麼對於哈薩克來說,無疑是比較棘手的難題,所以必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當時哈薩克的首都是位於國家東南邊境的阿拉木圖,與北部的三個州之間有1000多公里的距離,遠遠超出了國家的政治權利影響的輻射範圍。所以為了震懾北方三個州,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移到了距離北方三州不到500公里的阿斯塔納(現更名為努爾蘇丹)。

    地理原因:舊首都滿足不了城市發展需要;

    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東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賴山(中國稱外伊犁山)腳下的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北部是大片沙漠和伊犁河谷地。

    隨著城市的發展,阿拉木圖無法提供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發展空間就會比較有限。同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

    由於受地形所限,工業生產和汽車等排出的有害氣體不容易擴散,易造成區域性的空氣汙染。同時阿拉木圖處於喜馬拉雅—環太平洋地震帶,大陸版塊的垂直差異運動很強烈,是泥石流和地震的多發地帶

    19世紀以來,阿拉木圖發生過7.7級以上的強震超過4次,1911年,阿拉木圖發生了8.4級強震,幾乎摧毀了整個城市。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首都來說,是很不安全的。

    那為什麼是阿斯塔納(現更名為努爾蘇丹)呢?

    1994年,遷都決議獲哈薩克最高蘇維埃通過後,遷都委員會擬定了新首都應該滿足的三十二項指標,其中主要的幾項是:社會經濟狀況、氣候、地貌、地震風險、生態環境、工程和交通基礎設施及通訊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建築情況和人力資源等。

    按照上述指標,符合新都條件的有四個備選城市,分別是烏勒套市、卡拉幹達市、阿克託別市和阿斯塔納市;前三座城市,各有優勢,亦各有嚴重不足。

    烏勒套市是哈薩克的地理中心,歷史上哈薩克族各部族曾匯聚於此。如果在此定都,對於“凝聚哈薩克民族”具有無可替代的象徵意義。但烏勒套市遠離水源,工業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城市規模也難堪其用。②卡拉幹達市是哈薩克的重工業基地,基礎設施比較發達。但是,卡拉幹達市土地沉降嚴重,生態惡化,宜居程度較低。③阿克託別市是石油重鎮,城市各個方面發展均衡,且位於烏拉爾河支流伊列克河左岸。不過,阿克託別市位於國家的西北部,如果在此定都,將面臨與阿拉木圖同樣的問題:難以統籌全國。

    就地理位置而言,阿斯塔納位於哈薩克的中北部地區,雖非絕對地理中心,卻與各州首府的距離都不遠。從地圖上看,其所在的同名州,恰好被北方三州——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州和克斯塔奈州,從東、北、西三個方向環抱,與三州州府的距離更在500公里以內。

    就地貌和生態環境來看,阿克莫拉市處於半沙漠草原地帶,視野極為開闊。伊希姆河穿城而過,水資源充沛。阿克莫拉土地資源豐富,擁有大規模建設所必須的空間資源。就基礎設施而論,阿斯塔納原本就是哈中北部的交通樞紐,且市政建設合理完備,城市翻新的成本在可控範圍內,也不會擠佔過多的發展資金。此外,阿克莫拉市歷史上沒有大地震的記錄,懸在阿拉木圖頭頂上的那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存在。

    因此,定都阿斯塔納,便成綜合考量和評判之後的必然之選。

  • 3 # 華嚴

    哈薩克作為我們的面積第二大鄰國存在感卻是極低的,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裡這個國家的首都還是阿拉木圖,卻不知早在1997年哈國的首都就已經從阿拉木圖遷到了阿斯塔納。

    蘇聯時期,哈薩克作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首都阿拉木圖只起到一個地方省會的作用。但在1991年蘇聯轟然解體之後,哈國就要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來扮演自己的角色了。此時的阿拉木圖在行使首都的職能時究竟有什麼天然的劣勢以至於在獨立僅僅六年後,哈國高層就迫不及待地遷都呢?

    2手汽車網 價格更優 划算!

    廣告

    從地理位置上看,阿拉木圖位於哈薩克的東南角,幾乎緊鄰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界,這樣的區位格局顯然無法對全國形成有效的影響和輻射。更可怕的是,在蘇聯剛解體的那段時間,人心不穩,而哈國北靠俄羅斯的三個州,巴甫洛達爾州、北哈薩克州和科斯塔奈州的哈薩克族人口與俄羅斯族人口相比絲毫不佔優勢。而首都阿拉木圖與這三個州幾乎相隔整個哈國的南北距離,如此鞭長莫及的地理格局難保以後會有失控的事情發生。

    再者從阿拉木圖自身的城市規模來說,從地方省會上升為一國首都對城市的覆蓋面積和人口承載都是巨大的考驗。很多人說只要有錢,完全可以對城市進行擴建,而阿拉木圖的困境就在於缺的不是錢,而是地。

    這個城市位於阿拉套山北麓,三面環山,在冷兵器時代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地,但在經濟發展上存在天然劣勢。有限的土地使城市擴建變得舉步維艱,而且這樣的地形也極不利於首都周圍形成衛星城。蘇聯解體初期,阿拉木圖擁有的汽車數量與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不相上下,但汙染卻遠甚於後者,原因就在於盆地地形延緩了尾氣的擴散,甚至會在沉降之後導致二次汙染。

    在這種情況下,時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力排眾議,以鐵腕手段推動遷都提案的透過。當時一共有四個備選城市,烏勒套市、卡拉幹達市、阿克託別市和阿克莫拉市,其中阿克莫拉市就是後來的阿斯塔納。詳細對比四個城市的優劣,阿克託別市地處西陲,在輻射力上與阿拉木圖別無二致,首先排除。

    其次,烏勒套市缺乏水源和基礎設施,卡拉幹達市土地經常下陷,剩下合適的只有阿克莫拉市。1997年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正式宣佈阿克莫拉市成為哈薩克的“永久性首都”,次年阿克莫拉改名阿斯塔納,也就是哈語中“首都”的意思。

    如今的阿斯塔納受到資源配置和國家政策的全力傾斜,正在逐漸成長為一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也在引領著這個草原國家不斷邁向現代化。

  • 4 # 河南Z先生

    一,新都阿斯塔納位於哈薩克的中間偏北位置,這有點類似於明朝、清朝的京師,高屋建瓴可號令天下。從哈薩克的西南角去正北的阿斯塔納,要比從這裡去東南角的舊都阿拉木圖近。

    二,哈薩克的地勢是舊都阿拉木圖所在的東南地區高,新都阿斯塔納所在的西北地區低,只有三百多米,而阿拉木圖海拔700米至900米。全長2450公里的伊希姆河穿阿斯塔納全城向西流去,最終匯入額爾齊斯河。再加上新都阿斯塔納周邊還有幾個大型湖泊,水源不成問題。

    三、哈薩克第一大族群是哈薩克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5%左右,第二大族群則是俄羅斯人,佔全華人口的21%左右。哈薩克的俄族,主要分佈於哈薩克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地區。這個資料是2018年的,在八十年代末,哈族和俄族的比例分別是約40%和38%。哈薩克成為國家後,俄族對哈薩克的認同感不強。你看看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盧甘斯克州對烏克蘭的態度就知道了,這兩州人口都是以俄族為主。俄羅斯的人口出生率越來越低,從周邊國家的俄族聚居區遷徙俄族入俄,是個增加人口的不錯辦法。克里米亞入俄,也有人口因素。

    哈薩克不會允許自己地盤內的俄族脫哈入俄,但俄哈關係又很特殊,不能以強硬的方式處理。怎麼辦?遷都靠近俄族聚居區的阿斯塔納,就成了比較穩妥的辦法。遷都阿斯塔納後,哈薩克的國家重心放在北方,可以對俄族聚居區進行有效控制。所以,遷都阿斯塔納,符合哈薩克國內大多數哈薩克人的利益。

  • 5 # 香洲謝霆鋒

    原來的首都阿拉木圖地處哈薩克東南部,離邊境太近,不符合一個獨立國家首都的要求,而且人口密度過大,發展餘地接近極限,難以滿足首都建設發展的需要;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大氣汙染嚴重,又處於地震活躍地帶,首都安全受到威脅。於是哈薩克議會根據總統提議,於1994年7月6日透過遷都決議,在此後的幾年裡,阿克莫拉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建和擴建工程,為遷都作了大量的準備。一大批新建築在市內拔地而起,交通、通訊、能源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1997年12月10日,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鄭重宣佈,阿克莫拉市正式成為哈薩克“永久性首都”。從此,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新的政治中心。

  • 6 # 平生壹本書

    隨著阿拉木圖城市的不斷髮展,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但是阿拉木圖由於三面環山,北部又是廣闊的沙漠地形,那麼發展空間就會比較有限。同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由於受地形所限,工業生產和汽車等排出的有害氣體不容易擴散,易造成區域性的空氣汙染。

    再加上阿拉木圖位於天山北麓外阿賴山山前的丘陵地帶,這一地區地殼垂直差異運動很強烈,是泥石流和地震的多發地帶。19世紀以來,阿拉木圖發生過7.7級以上的強震超過4次,1911年,發生在阿拉木圖以南、伊塞克湖以北,震級為8.4級強震,幾乎摧毀了阿拉木圖整個城市。近期雖然未發生過大的地震,但是這一地區的地殼活動非常頻繁,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首都來說,是很不安全的。由於降雨及附近山上的冰雪融水引發的大的泥石流災害每年見諸報端的都有數起,各種小規模的泥石流災害更是多不勝數。

    阿拉木圖由於受地形、環境、自然災害等眾多因素影響,為了城市發展和社會穩定,遷都也許是一個更加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維持姐弟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