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不說

    這些所謂的“糟事”一般都是野史記載的,或是本朝文人書寫前朝之事,沒有限制。官方的正史很少記錄這些見不得光的事情。個人看法。。。

  • 2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史家就是實事求是的記錄帝王將相的真實事件,包括好事和壞事,人無完人,優缺點並存!古代的文人很有骨氣,當時唐太宗想改一下,他的史官並沒有答應,而唐太宗也很認可史官所說!

  • 3 # 逐古旅遊

    要理解這個問題先要從史學家的政治起源說起,自西周時已有太史令一職,負責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至秦漢時期,地位逐漸降低,但歷史編撰的工作在歷朝歷代一直得到了延續。既然史學的地位已經不高,那何以敢寫劉邦呂后漢武唐宗那些糟事呢?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史學家的個人修養與品質傳承

    縱觀歷史大部分史學家都有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也因此政治結局都不是很好。其中最出名的史學家當屬司馬遷,因祖上在周朝時便已從事史記編撰的職位(在西周時期太史令一職地位極高),所以司馬遷便立志:“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即使後來因“李陵事件”受到誅連,但仍然以頑強的毅力編撰了《史記》,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與漢武帝處於同一時期,對漢武帝以客觀的評價和記錄著作了《孝武本紀》(該篇原名為《今上本紀》),但被漢武帝,“怒而削之”,現今我們看到的《孝武本紀》是從《封禪書》中抄錄補綴而來。所以,《史記》之所以能夠寫成,與司馬遷本人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確立了史學界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的基本信條。至於問題中所提到的劉邦呂后漢武,在《史記》中也有詳細的描述也就不足為怪。

    二:後世以司馬遷為榜樣的信條傳承

    自司馬遷寫作史記流傳於後世,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在著作立書時都以司馬遷為榜樣,記錄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不計個人得失。。

    三:正史與野史的並存

    在沒有影音記錄的古代,文字記錄是為歷史的再現提供了可能,今天的史學家在記錄當代歷史時仍以客觀、事實、公正為準,從太史令一職誕生至今已過數千年,許許多多史學著作也流傳至今,是我們參考古代社會的依據,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4 # 牧荑

    這個問題,其實要分兩部看。

    關於漢家的歷史,如題中所講劉邦、呂雉,漢武的“糟事”,為何史家還敢記錄?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都是私人編纂,太史公著《史記》之時,去先秦未遠,先秦史官所奉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記事原則太史公依然還有堅守,所以《史記》所記載漢代史實全無虛美,秉直而記。正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餘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史記•太史公自序》

    至於史家為何記錄唐太宗的一些黑歷史,則是和史記的情況不一樣了,二十四史除史記之外的其他,都是在王朝滅亡後才修的,唐代史書有《舊唐書》《新唐書》兩本,《舊唐書》是後晉修的,《新唐書》是宋仁宗時期修的,唐朝已經滅亡了,李世民的那些黑歷史也就沒什麼不能說的了。

  • 5 # 造作的楚狂人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寫的史書,將錄入國家檔案,即使是皇帝也不可看,更不可以改。

    至少在唐太宗以前,皇帝都是不能干涉史官的。因此帝王往往會規範自己的行為,怕的就是被史官罵,在青史上留下惡名。

    所以說,唐以前的史書,相對來說寫得比較真實,也更加有趣。

    以《春秋》、《左傳》、《戰國策》等史書為例:諸如亂倫、通姦、弒父、殺弟這樣的記載,在書中比比皆是。真實而且有料,毫不避諱。

    史官秉筆直言,當然也會遭到迫害,但大多數史官並不畏懼

    文天祥《正氣歌》裡就有對史官敢於秉筆直言的稱讚:“在晉董狐筆,在齊太史簡”

    這兩位是誰?聽我細細道來。先說晉國董狐。

    話說,晉靈公暴烈昏庸,時常殘害臣民,晉國執政大臣趙盾勸說無果,於是和弟弟趙穿合謀,誅殺了晉靈公。

    在我們看來,趙氏兄弟殺晉靈公其實是一件好事,但作為史官的董狐,並不美化趙盾,而是直接寫道:“趙盾弒其君”,給趙盾定了個“弒君大罪”。即使趙盾百般辯解,也無濟於事。

    記錄歷史講究客觀,有一說一,不因有感情偏向而刻意美化。這就是董狐做出的表率。

    至於齊國太史,不是一人,而是兄弟三人。三人都沒有留下名字,但為了捍衛史官尊嚴,其行為可歌可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齊崔杼弒其君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為了記載崔杼弒君一事,齊國太史氏兄弟三人前赴後繼,哥哥死掉之後弟弟接著寫。

    最後一位“南史氏”,指的是齊國南方另一個著史的家族。南史氏聽聞太史氏兄弟都要死絕了,於是自己拿著竹簡,準備代替太史氏接著寫。 終於逼得崔杼放棄殺戮,成全了他們。

    到了漢朝,更有著名的司馬遷,直接寫當朝史事,把項羽列為本紀,把陳涉寫成世家,把漢武帝寫成大暴君大昏君。漢武帝固然生氣,但最終也沒有篡改史書。《史記》仍然流傳了下來,併為人稱頌。

    三國時期,曹操害怕史官記錄他篡漢亂國,於是畢生沒有稱帝,留給沒有做過漢臣的兒子去做。司馬家族同樣如此,歷經三代才篡位,也是怕史官的筆。

    史官的能量就是這麼強大,他們靠著筆,約束著帝王將相的行為。

    到了唐太宗時,事情起了變化

    眾所周知,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逼迫高祖李淵退位,自己成了皇帝。

    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記載,大多都把李建成和李淵父子,描繪成比較平庸無能的人,相反李世民則比較有才能有魄力。

    而真實的情況是,李建成非常有能力,在輔助父親建立唐朝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不低於李世民。李淵,自然也不是靠著兒子躺贏,本身也是非常厲害的。

    李世民策劃這場陰謀,實在是因為他正面幹不過李建成,李建成是長子,地位功勞和人望,都強於李世民,因此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若不是迫不得已,誰願意殺兄弟,逼父親,給自己留下大逆不道的罪名呢?

    李世民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為此他非常在意史書對他的評價。

    他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最開始褚遂良不同意,他就直接找到宰相房玄齡。房玄齡最終應允,與許敬宗一起,將《起居注》刪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獻給太宗。

    此後,李世民要求宰相兼修史書,因為宰相是皇帝身邊的重臣,著史時一定會考慮皇帝的利益。這樣,李世民做下的壞事,就被修飾或者掩蓋,而他的形象也被極大地拔高了。

    如今學界對於唐太宗篡改史書,已經大致有了定論。但是評價帝王主要看他的為政和功績,因而這些倒也不能否定他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只是從此以後,著史的風氣崩壞了。史官幾乎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記錄也不再客觀。

    唐以後的史書,質量和真實性普遍值得懷疑。

    這些史書對於人物的刻畫以及歷史的記載,有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傾向,體現不出人物的鮮明特色。

    相反,許多民間野史、筆記,成為了值得參考的史料。研究這些歷史,必須兼顧各種材料,才能不被正史欺騙。

  • 6 # 安定郡小書生

    中國曆朝歷代均設定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主要負責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雖然稱謂與具體分類有所不同,但他們已經形成一個職業,統稱“史官”。

    既然已經發展成為固定職業,也必然形成相應的職業操守。那就是,如實記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為君王治國理政提供參考。

    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主張“直書其事,不掩其瑕”;然而這與君王的態度截然相反,君王主張“自稱我長”、“掩惡揚善”。

    這種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帝王無權干預史官的風氣被逐漸打破,特別是自唐李世民以來,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一、夏商周時期,史官地位很高,對君王有勸諫職能。君王為了國家大事有時還會經常請教史官。其中,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二、春秋戰國時期,史官分為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具體職務。其中,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三、秦漢以後,史官制度再次演變,漢武帝時期設定太史令一職,由司馬談任職;司馬談死後,由其子司馬遷繼任。四、唐代以後,正式設立了史館,史官制度乃趨於規範化。史館以宰相為監修,稱監修國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領,稱兼修國史;專職修史者,稱史館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參加撰史,稱直史館。

    史官受到了皇權直接控制,從此史書直接服務與皇權,開始出現失真的事例。但是史官們“秉筆直書”的願望並沒有從此消失,對於觸犯帝王忌諱的事件採用隱筆的寫法,從字裡行間依然能夠看出蹊蹺。

  • 7 # 農民看笑話

    歷史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宮廷史官根據皇帝處理朝政的日常來記載的,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的史官如何記載這一豐功偉績這咱們不太清楚,秦亡後,被一把火給燒了個乾淨,包括秦的獨特文明和先進製造術!秦亡後的劉邦經歷六年征戰統一中原建立漢朝後,也沒有刻意去抹黑前朝,只是實打實的記錄從造反到建立漢帝國的艱辛,本身劉邦這人很開朗,並沒有去抹黑他的對手項羽,而是敬佩項羽的勇武和征戰,要是劉邦心胸狹隘的話,那他的一幫手下早就離他而去了!

    至於呂后麼,是劉邦想帶走又沒有帶走留下的亂臣之首,把劉邦的兒子殺得就剩下倆仨了,也把自己的兒子給間接弄死了,呂后的所作所為史官也是記錄在案的,也算是給後世的一個警覺性的記錄!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而司馬遷因為牽扯到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案件當中,皇帝讓司馬遷“據實”書寫李陵的投降,而司馬遷卻給漢武帝打了臉,這才被迫害,身受宮刑!

    到了隋唐時候,玄武門之亂後,李世民才把聽話的史官據實而寫自己的豐功偉績,抹黑太子李建成和隋煬帝楊廣!自他以後史官才投奔皇家,到處追捧!

    而野史一部分聽傳聞記載,另一部分純屬胡編,剩下的一部分有可能是不聽話的史官偷摸寫的!

  • 8 # 楊柳青青春之聲

    這樣的問題應該歸結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傳統,道德風範,從事史家記史這一行當的人他們崇尚的是一種道義,一種忠實,士可殺,史不可辱,風骨猶存,不惜生死,用真實的歷史面目來還願客觀的歷史,記錄歷史,這是史家之絕唱,人格之留存,歷史給了他們之道義上的傳承,他們是有這樣的風骨,這樣的責任,用現在的話叫職業操守,職業道德,責無旁貸,道義使然。

    在《史記·晉世家》有明確的記載,晉國國君靈公年紀不大,奢侈無度,濫殺無辜,這時晉國是趙盾主持政務,趙盾對靈公的做法非常反感,多次諫言,規勸國君的行為,晉靈公懷恨在心準備暗殺趙盾,趙盾害怕,逃出都城,趙盾的弟弟時為晉國將軍,殺死了靈公。晉國的太史董狐記史寫道:趙盾殺死了自己的國君。並在朝廷上傳給大家看。趙盾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我沒罪。太史說你是正卿,你逃跑了回來也沒有殺死作亂的人,不是你是誰呢?孔子聽到曰董狐古之良史也,做法直書毫不隱瞞。你看古代的太史就這樣的風骨,這樣的志向,在歷史記載的真實上以命相抵,毫不在意,風骨猶存,令人驚歎。

    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對待歷史史料的真實性上更是一往情深、嚴謹執著,身殘志堅、秉筆直書,做到對待歷史真實性上不虛美,不隱惡。把自己的一生身世,追求品質在他的《報任安書》中詳細介紹的淋漓盡致,意猶未盡。他的歷史記錄可以說是以實錄的形式完整的記錄了古代歷史,尤其是西漢的歷史,評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即講了他的個人能力,做事定力,又寫了他的很多個人性格的缺陷,如好酒及色,辱罵儒生。記敘呂后的狠毒可以說狠毒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寫呂后與審食其不正當的曖昧關係等等。記寫本朝皇帝漢武帝,他只寫了他的一味的封禪,封神,好大喜功至至使國庫空虛。考證說《史記·孝武本紀》是後人補敘而成。從整部《史記》來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對待自己所編著的歷史文獻做到了歷史的實錄,得到了大文豪魯迅的讚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太史公對得起自己的人格,歷史真實性的責任重於泰山,這是史家的本質,秉筆直書的是中華民族文化人的風骨,很是讓後人讚歎與敬佩。

  • 9 # 林0001

    崔杼弒其君歷史典故能很好解釋史家為什麼能秉筆直書,他們是平凡中的英雄,一般統治者不會干涉史官的工作(對於歷史的記載),不過後來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干涉,開了個壞頭,後來的史學家會對一些歷史事蹟進行遮掩,美化,甚至修改,不過大多數史書還是比較可信的。

  • 10 # 家有梧桐

    基於這個目的和立場,史書的修編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如實記載前人善惡成敗得失,那麼得出來的經驗教訓才具有借鑑參考的價值,當然這些事實也包括當朝皇帝的父輩祖輩的所作所為,如果歪曲事實,豈不是忽悠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自己斷送江山。

    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當朝的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行為記載,這是為保證史官在記載時不會有所顧忌,一般設有兩個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行,如果皇帝不是太昏庸殘暴,一般都能夠自覺遵守這個不成文規矩,同時史官的記載,也是對皇帝的一種監督,讓皇帝所作所為因為顧忌後世的評價而不敢太放肆。

    其二,這樣的立場和目的決定了史官必須如實客觀記載,不得虛美,不得隱惡。久而久之直筆善惡就成了史官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了。自唐宋以後,印刷術發達,文化逐漸普及,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控制意識形態,才會有所謂的“官修”歷史,同時皇帝也不再自覺遵守不看當朝史實的規矩,自然修史的史官也不得不有所顧忌,曲意迎合歪曲事實,甚至為了政治的需要,胡亂捏造抹黑。

  • 11 # 愛依人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傳統。這項工作,也是史官的專職工作。在古代中國,許多史觀是以公正,嚴明的態度從事這樣工作,有的甚至被稱為鐵面史官。史官的任務是如實記載歷史,包括帝王,權臣的所作所為。而帝王權臣往往非常想有一個身後美名,不想揹負一個篡改歷史的千古罵名,所以對史官也就格外客氣。而且最早史官。他並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就說君王對史官是沒有任命權。往往一開始這個史官出現以後啊,接下來是世襲比如寫史記的司馬遷。他家就是祖祖輩輩都是使館。就說漢武帝呢,沒有權利任命別人,只能是世襲心由司馬遷接他爸班兒。所以這個在一定程度呢,對當時的皇帝確實是一種制約。所以這種。世襲制的傳統呢,也使很多史官敢於堅持因為並不是當時的君主來任命,你比方說春秋晉國時候,有個著名的史官叫董狐。晉國君主晉靈公是個有名的暴君。經常站在城樓上用彈弓射路人把路人打得頭破血流。讓身邊兒他寵的妃子用這個取樂。有一次廚師煮熊掌不合他口味兒,他就把他殺了大卸八塊,拋屍荒野。當時有個權臣叫趙盾就苦口婆心地進宮覲見。晉靈公不但不聽還對他起了殺心,他侄子趙川實在看不慣這個混蛋君主,就趁著慶功酒最後把他給殺了。後來趙盾再次執掌政權官復原職了。趙盾非常能幹,做事很公道,得到上上下下普遍讚譽,但是史官董狐卻持有不同意見。他在自己記載的歷史當中,給趙盾寫了一筆叫趙盾弒君,就說趙盾的殺了晉靈公。就敢當著朝臣面前大聲宣讀,趙盾覺得很冤,就辯解不是我殺的。董狐義正辭嚴的說你是執政大臣,你當時雖然跑了,但你沒離開晉國。原有的君臣之義沒有斷,你應該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你就沒盡到職責。結果呢你沒有什麼行動,所以弒君之名啊,應該由你來承擔,我這是按照老祖宗規矩辦事兒,雖然晉靈公不是你殺的也等於是你殺的。周禮在這個時候很重要,就約束力。比照自身為晉國大臣,對自己的君主死了不聞不問。還不緝拿兇手,這和弒君之人是站在同一陣線這不同夥嗎,所以董狐記錄趙盾弒君。那個董狐直言不諱當朝權臣趙盾的事情罪行。可以說是在中國史學傳統當中他等於開了一個先河。後來成了後世史官的典範。雖然趙盾專權但他不是那種胡亂殺人的奸臣,他對晉國所做的貢獻遠遠大於董狐所說,這個事情的罪行。所以總得來說還算是個好人。這是董狐在史書上留下了這麼一個記號,就是說他並沒有迴避趙盾弒其君,所以董狐也因此得以揚名後世。先秦諸國的時候,史官大多像董狐這樣不畏強權,不怕犧牲秉筆直書,因此史官的道德標準是,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權臣,你做錯了事兒,照樣寫入歷史,殺了我頭也照樣寫。那麼由於史官這種氣節當權者有所顧忌擔心壞事兒被記載於史冊。從而確實對皇權的對君主權力的產生了一種約束力。那麼,這種史官制度呢,除了史官本人具備個人的素養和氣節之外呢。還得體現的史官制度在上層社會長期形成的輿論共識。中國古代有規定。帝王是不能看史官所記載的關於他自己的記錄,這是為了保證史官的真實,記錄帝王功過善惡的一種制度。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啊,就想看看記錄自己言行起居注都寫了什麼。於是他就問記錄他起居的大臣我的起居史都記錄什麼事兒?我能看看嗎?大臣回答他我現在寫的起居史是記錄君王的言行。以及他的善行惡行留給後人借鑑,我從來沒聽說過有哪個君王會親自看這些記錄。唐太宗這還不死心,又問說我有什麼不良作為你也一定會記錄嗎?大臣回答他我的職責是記錄事實。我主要是記錄事實,這就是對你最大的忠心所以皇上你的行為我一定會記錄。如何記載歷史是史官的工作,而根本不是皇帝可能干擾的而史官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對皇帝負責,他只需要對史實負責。

  • 12 # 四川達州人

    史官從來都是國家保護物件。

    比如,司馬遷始終真實記錄漢武帝言行,漢武帝心中恨得牙齒髮癢也不能逼迫對方修改,後面即便借李陵案追究攻擊貳師將軍李廣利之罪處以死罪,卻也不好意思用其他罪名,允許司馬遷銅錢贖死。此時,司馬遷只要向漢武帝服軟就啥事都不會有,但司馬遷家境貧寒拿不出這麼多錢,寧願接受宮刑當宦官,也不願改史官氣節就是證明。

    自唐太宗開始,慣例發生改變,皇帝逐步插手起居住與實錄修訂,大肆刪改,史官的政治地位顯著下降,此後官史難免偏向皇帝。到了清代就不可能記載皇帝醜事了,甚至對皇帝決策進行質疑懷疑都是重罪。

  • 13 # 大白白野

    封建社會有太史令,是史官。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他臨終前希望司馬遷繼孔子而續巜春秋》,寫出一部好的史書。司馬遷也當了太史令,太史令要求秉公執筆,當然實事求是寫歷史有時會存在風險。文天祥《正氣歌》寫道“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是關於史官的事情。

    司馬遷寫出漢高祖劉邦流氓相及一些缺點。寫岀漢武帝劉徹勞民傷財的一些事情。據說劉徹看完司馬遷寫的情況勃然大怒,燒了一部分,但司馬遷還有備份,儲存起來,多年以後,他外孫給出版了。也有的說劉徹年老以後,下“罪已詔”,也允許司馬遷真實去寫的。還有的說,劉徹沒有看過史馬遷的《史記》。總之,《史記》流傳千年,成為“史家之絕唱”。

    我們常說“人在做,天再看。”“紙裡包不住火。”只要你做了,就無法保密的。我們要正確看待“髒漢爛唐”,漢唐言論思想比較自由、解放,比明清封建專制要強。

    封建社會是家天下,但是提倡仁義、正義、忠誠等好道德品質,許多官吏讀書人非常有正義感的,堅持是非原則標準,要不能有“強項令董宣”、方孝孺之類人物嗎!晉國趙盾尊重了董狐寫史,孔子稱趙盾是“古之良大夫也”,稱董狐是“古之良史”。封建王朝史家有堅持原則,秉公寫史的。這也是史家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讀聖賢書,所謂何事?就是能陶冶情操,培養一些優良品質。

    所謂“糟事”和其它事情有著盤根錯節關係,沒法隱瞞。像劉邦外婦曹氏,生齊王劉肥。李世民殺親兄弟。唐玄宗和兒媳楊玉環風流事產生一系列連瑣反應等等隱瞞不了。據說,李世民有讓史官改史傾向,但是出土文物也證明了一些情況。封建君主有“起居錄”言行都有記錄。我們常說這些事五十年後再說吧,有些“糟事”可能隱瞞一時,但是發生了就難以毀滅,不能隱瞞一世,多年後還要載入史冊的。

    歷史傳承還有口傳歷史、文物考古等方式,還有國外他國曆史記錄現象。有的短命朝代“糟事”更無法隱瞞。像劉裕對前朝司馬皇族大開殺戒。朱溫“變色龍”醜態等等都一覽無餘的記錄下來。這也是應該是,歷史提倡實事求是。

  • 14 # 脂肪故事

    如果中華數千年文明沒有史官,將是極大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缺憾

    當我們翻開一頁頁史書時,帝王將相、忠臣良將、權奸爭訐,一個個躍然紙上!似乎穿越時空在與我們交流、對話。

    在這些史書中,不乏皇帝的“黑歷史”,專制的封建王朝,皇帝為什麼能夠容忍這些史官?

    一、時空的錯位

    許多人讀史時,往往喜歡用現代人的道德觀念、法律法規卻衡量古人的行為,卻沒有考慮那個時代的巨人道德、行為規範、民風民俗。

    例如李世民殺掉李元吉後,把他的老婆楊氏納入後宮!我們看到這時肯定會認為他禽獸不如,可是李氏出於隴西,鮮卑遺風猶存,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比如呂后,他殘害戚夫人的手段令人髮指。可是戚夫人如果奪位成功,劉如意成為皇帝,她對付呂后的手段,絕不會是和風細雨。

    二、史官,一身硬骨頭

    在唐朝以前的史官,是真正長了一身硬骨頭。他們是提著腦袋去記錄帝王的起居生活、言行、施政的。這既是對帝王的監督,又是對歷史的尊重。

    作為皇帝,當然想看看史官都記載了哪些東西,有沒有記載自己的黑料,可史官卻守口如瓶,即便皇帝以性命相威脅,也絕不鬆口。

    皇帝已經是至尊無上,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予取予奪,他們唯一在乎的可能就是身後聲名了。誰不想流芳百世?誰願意遺臭萬年?

    史官的存在,對皇帝是一種威懾、一種監督!

    三、史官制度,自唐之後蕩然無存

    史官制度,自唐之後已經失去了風骨。唐太宗對於史官如何記載和評價自己特別好奇,想方設法終於看到了史官的記載。

    很顯然,唐太宗對於自己殺害兄弟、逼李淵退位的“不光彩”行為,始終無法釋懷。儘管他一手打造了強大的貞觀之治,卻更害怕留下後世罵名。

    無論唐太宗有沒有更改史書,他開了個很壞的頭,從此之後,歷史變成了可以塗抹的紙張。宋、明、清之後,史書夾雜了太多的私貨。清朝更是把明朝黑了個底朝天!

    結語:真正的歷史是無法被掩蓋的

    也許那些細節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法去考證,但歷史的大概輪廓卻能夠依靠考古、考證、資料對照得到還原和勾勒。

    唐太宗確實有黑料,可這依舊無損於他的偉大和歷史地位,他開疆拓土、大唐氣象、文化潤澤、盛世繁華,歷史給了他非常公正的評價。

  • 1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不要說封建王朝,就覺得你比他們強多少似的。有句話叫做五十步笑百步,嘲笑的前提,是後來的必須比前面的人作得好,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論獨立精神,事實上越往古,史家越不受權力約束。典型如夏朝,桀的統治一塌糊塗,暴虐荒淫,當時的史官終古就敢於拿出夏的圖法,在朝堂之上哭泣,最終更拋棄夏朝投奔商朝。又如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莊公死於崔杼之亂,當時的史官就在史冊上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結果史官被崔杼殺害,他的弟弟繼任史官,還是這麼寫,又被崔杼殺害,連死兩個史官,可是第三個史官上來,依舊這麼寫,而且另一個史官家族南史氏聽說慘案發生,拿著竹簡就過來了——意思是如果第三個史官被殺,他們就願意做第四個堅持秉筆直書的史官,結果這個時候崔杼就不敢再殺了,於是齊國的史書留下了真實的記載。

    當然這是很極端的情況,不是每一個史官秉筆直書都會被殺,但這裡其實也有一個制度前提的。那就是在上古時期,史官其實是一個家族職業,也就是說這項技能是掌握在他們手裡的,所以你看崔杼殺了第一個史官,繼承職位的就是史官的弟弟(顯然不是崔杼任命的),而南史氏表示接班,也不是崔杼任命的——這也就是說,史官其實是一個類似西方獨立法庭書記官的角色,他是獨立於整個官僚體系之外的。

    可是到了秦漢以後,史官就沒有這麼獨立了,他更多地受到整個朝廷體制的約束。漢朝的太史令,俸祿只有六百石,和一個郡的郡丞是同一級別。到後來,太史令更被剝奪了寫史的權力,文書工作交給著作郎,官位更只有從五品。

    不過即便如此,前期如西漢太史令司馬遷,還是抱著如實記載、秉筆直書皇帝那些醜惡勾當的史官精神,譬如劉邦把自己兒子推下車以及當時皇帝的劉徹許多糗事,都留了下來——雖然司馬遷本身為李陵說話而被漢武帝處了刑,但《史記》還是留下了漢朝真實的一面。

    再往後,如《三國志》作者陳壽,也以史家良心而著稱。

    為什麼這個時候的史官還能這麼牛逼,因為他們雖然官品不如以前了,可是還有一條鐵的行規,那就是史官有記載特權,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記載。

    (史家的修養,不是在於文筆有多優美,而是記錄必須真實,必須直達事物實質)

    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裡,因為李世民擔心史官會真實記載他“殺兄逼父”的事件,強行察看了史官的記載,這就麻煩了,皇帝檢視自己的歷史,你讓史官如何秉筆直書?而且這個時候,史官已經不是獨立的角色,你殺了史官,他的弟弟是沒有資格繼任的(已經不存在專業寫史的家族),只能由皇帝來任命,而接受皇帝任命的史官,你讓他秉筆直書,怎麼可能呢?

    從唐開始,宋元明清的國史,便都存在這個問題,而且越往後這個現象越明顯。所以,你看歷史,就會發現前面幾個朝代的皇帝缺點都很多,而到後來卻越來越英明神武,尤其是清朝的皇帝,簡直就是個個廢寢忘食、一心為民,真是這樣嗎?(謊言維持到現下,差不多就成了大眾認可的真實)

    呵呵呵,如果皇帝都那麼英明,為什麼底下會有那麼多貪官汙吏?為什麼越到後來,官員的選拔就越來越內卷,為什麼考試最後錄取的那些官員,清一色都是官員的子女親戚?在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時代,窮人的孩子只要認真讀書,都還有出來做官的可能(不信的話去查一查你們的史志,那些刺史、縣令乃至朝廷大員,很多都是貧寒子弟出身——哪怕是三國演義裡說是大族世家的袁紹,他祖上也來自貧寒子弟。可是後來呢,你自己睜開眼睛看看,沒有關係鋪路的人,哪裡還有出來做個縣令的機會,不要說是縣令,連鎮長、鄉長、村長,甚至是縣府裡的小科員、辦事員,都漸漸地與普羅大眾絕緣了。這才是真正計程車族時代啊!

    事實上,現在連條圈都越來越不說真話了,何況是別的呢?

  • 16 # 晉山河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按照規矩皇帝不能看史官是如何記錄自己的言行的。是唐太宗破壞了這一規矩,以各種名義軟硬兼施看到了史官如何記載自己的言行,並進行了干預。所以,關於玄武門之變真相的懷疑就一直不絕於史,在這件事上唐太宗開了惡性先例,說他是始作俑者都不為過。從此開啟了官方篡改歷史的先河,到了清朝更是登峰造極,根據最新考古及歷史研究結果明史篡改程度可謂觸目驚心。

  • 17 # 交易哲學家

    再偉大的統治者,堵得上一代人的嘴,堵不上後代人的嘴

    中國歷史,尤其官修正史,一般都是當下朝代給前朝修史

    因此一些史料還是能記錄下來:

    皇帝身邊是有史官的,在中國史官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並且很多時候皇帝也會干擾史官的記錄,並且史官也是有七情六慾的,有時候史官很強硬。即便是王權有時候也不敢太過。畢竟還有後世史官。

    第一,皇帝雖然干擾了史官,但是史官偷偷的記錄下來,例如記錄到其他私家史書上,或者記錄到其他人的傳記上,給後代人留下了線索

    第二,當權者下野之後,後代進行了某些撥亂反治

    第三,有一些反對勢力

    因此,我們的歷史,甚至包含正史在內都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例如烽火戲諸侯這事

    史書上明確無誤的記載

    但是仔細琢磨起來,這事不對勁

    周幽王為褒姒點燃了烽火臺,但是古代大軍開拔,糧草後勤,各路諸侯距離還不一樣,全部趕到都城幾個月過去了

    這妹子的笑點很奇特···

    《清華簡·系年》:“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不過好在有很多史料,一驗證,這個事就是編造的,但是史官又怕後人信以為真,所以寫的如此不合邏輯。

  • 18 # 陳1594577

    先說不讓寫的那幾個 蒙元 滿清 這兩個都是入侵 他們渴望的到認可 完成大一統之前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史學觀念 尤其是滿清 血液裡流淌的是野蠻因子 殺戳 暴虐 直到最後腐朽都沒有接受文明的洗禮 毀滅先進科學技術 先進思想 狂妄自大 這種王朝怎麼會讓人去寫他的血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怎麼搭配衣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