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苑一起成長

    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經疏〉中雲:“外國呼神亦為天。”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飛天多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道教中把羽化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仙”,如“領先仙”、“天仙”、“赤腳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宋〈太平御覽〉卷622引〈天仙品〉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象徵著墓室主人的靈魂能羽化昇天。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

    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天亦稱為飛仙,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稱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空中飛神樂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 2 # 當代書畫名家繆月紅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

    在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唐朝詩人李白詠贊:“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開天行”。

    飛天是佛教中稱“香音之神”,個個能歌善舞。牆壁之上的飛天有的手託蟠桃放聲歌唱,有的手捧蓮花直衝雲霄、有的腳踩祥雲翩翩起舞。

    敦煌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她們不長翅膀羽毛,而是用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

    敦煌壁畫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 3 # 火夫

    絲綢之路的明珠——莫高窟。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裡的鳴沙山的東邊。石窟寺起源於印度。是效法釋迦牟尼在山洞中修練成佛而在山崖上開鑿洞窟。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絲綢之路自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中國發展起來的石窟寺群。儲存至今約有百餘處,它們是中國珍貴的歷史遺產,東方藝術寶庫。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道教交流融合不久,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把壁畫中的飛仙稱為飛天。是飛天、飛仙不分的。敦煌飛天指的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敦煌飛天的形成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融合孕育而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雲而不依靠雲,主要憑藉飄逸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神韻。

    敦煌飛天是處於盛唐時期對外來文化的吸收,並非簡單的照搬,而是消融在民族傳統之中,逐漸發展為人物感情豐富,造型傳神,逼真,給人以力和動的美感的飛天形象。真是“天衣飛楊,滿壁風動”。

    世界文明是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匯合中發展的。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世界文化也同樣影響著中華文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廣泛合作倡議以來,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及廣泛參與。

    如今的我們要勇於和善於汲取世界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借他人智慧把自己不斷充實起來,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

  • 4 # 曉宇666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 5 # 碧海藍天193978532

    回答: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愛薩。唐代飛天更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揮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像。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古代東方文化藝術的燦爛明珠。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天興起而舞,“飛天的姿態”:有的臂挎花籃;有入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千姿百態來形容。其他姿態上有的翹首弄姿,有的自天而降,綵帶飄拂漫天遨遊。可以用婀娜多姿眺望遠方;有的依偎樹幹、悠然小憩;有的袖遮面容,無比羞嗒。有的伸開雙臂,迎接客人;有的輕撫琴絃,低呤淺唱;有的騎著天鵝,下凡人間,有的手拿寶劍、練習武術,有的手持玉簫、吹奏樂曲,有的手拿蓮花、翩翩起舞,有的手捧水果、獻給大王。總之飛天是千姿百態,優美無限。

  • 6 # 遊敦煌

    提到敦煌,你是不是立刻想到了莫高窟?提到莫高窟,你是不是立刻會想到壁畫?提到壁畫,你是不是立刻就想到了飛天?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建造跨度長達1000多年。歷朝歷代的中國工匠,根據自己對佛經的理解,結合當時的時代特色,將他們心中的佛國世界細細描繪在了莫高窟的牆壁上,佛祖、菩薩、飛天……這些跨越千年的美的形象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敦煌飛天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

    ——《洛陽伽藍記》

    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昇天行”。

    隋時期:飛天最具藝術創造,基本為中原式女性造型

    隋朝立國短短三十餘年,隋文帝楊堅與隋煬帝楊廣均崇聖佛教,在這時期佛教如日中天。莫高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時間裡建了百餘個洞窟,是莫高窟這座歷史遺蹟中最閃光的一部分。此時敦煌飛天數目驟增,滿窟皆畫飛天,敦煌飛天藝術出現高峰,與朝廷大力倡導畫飛天也有重大關聯。據史籍載隋煬帝特別喜愛飛天,他在宮中曾讓匠人為其創造“活動飛天”,在大門上掛帷幕錦幔,裝飾木雕飛天,經過機械傳導,飛天可上下升騰俯仰,捲動錦幔上升。

    隋代敦煌飛天的繪製達到鼎盛。飛天不僅繪製精美,色彩斑斕,而且無拘無束,任意飛翔,表現出一種動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擺脫了西域畫風的影響,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飛天創作生動,佈局多為群體,首尾銜接,各有姿態。飛天基本上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長;或豐肌麗質,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飛天的動態多變,俯抑斜正,騰飛俯衝,不拘一格。有的洞窟四壁,環窟繪帶狀飛天一週,有天宮欄牆紋為界線,以飛天代替過去的天宮伎樂,如莫高窟244、390窟,這是隋代飛天變化的特徵。還有一種特殊形態,莫高窟276窟有反彈箜篌(音:空侯,古代傳統彈絃樂,形似豎琴)飛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彈琵琶圖形甚多,反彈箜篌僅見此例,反彈樂器有悖於人體自然規律,實屬想象中的藝術造型。

    隋代的飛天表現形態豐富,繪畫技法日臻成熟,造型不以線為主,而是線、色並用。大量用顏色鋪排,色彩濃重,效果極其強烈。加之飛天多用幾種色彩排列出火焰紋樣襯托,顯得光輝爛漫,極富想象力。飛天群體構圖,使人感到隋代的洞窟琳琅滿目,確是飛天的世界。

    ▲飛天群(隋 莫高窟305窟 窟頂東坡)

    藻井外以蓮花火焰摩尼寶珠為中心,一群飛天在天花流雲中穿行,姿態瀟灑不拘於形式。造型顯出世俗化,有的梳雙髻像少女,有的穿右袒袈裟似比丘,服飾有長裙、袈裟、裙圍、長腳褲,多種多樣。

    ▲天宮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390窟 南壁)

    在說法圖和天宮欄牆之土,畫有飛天繞窟一週,或持花,或演奏橫笛、拍鼓,體態婀娜秀麗,造型準確,有韻律感。此窟是隋代壁畫繪製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窟。

    ▲獻花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420窟 西壁龕內)

    飛天在火焰紋背光上方的三角形空間飛行,袒裸上身。有的捧花盤供養,有的彈奏箜篌、琵琶、吹橫笛和笙,有聲有色。畫法是用粗重的黑線勾出面部,頭髮和寶冠並不用粗線勾勒,形成奇特畫面效果。

    ▲反彈箜篌飛天(隋 莫高窟276窟 窟頂北坡)

    飛天頭束雙髻,背身彈箜篌,動作寫實,飄帶飛揚,形象瀟灑。敦煌壁畫中背身彈奏箜篌的圖象僅此一例。

    ▲隋代飛天(隋 莫高窟401窟 北壁龕頂)

    佛寶蓋一側的飛天,頭戴寶冠,隆胸細腰,有女性身材特徵,手捧蓮花或花盤散花,凌空在祥雲中盤旋,自由翱翔,色彩豔麗熱烈。在龕頂描繪眾多的飛天是隋代洞窟的特點。

    敦煌之最:莫高窟建窟最頻繁的朝代,隋代是莫高窟建窟最頻繁的朝代。根據不完全統計,隋朝一代,前後僅三十八年,卻在莫高窟建窟一百餘個,其中新建石窟一百零一,重修北朝石窟五個。十六國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朝代,一百八十餘年,現存洞窟僅三十六個,只有隋朝一代的三分之一。

    鼎盛期:唐、五代(618—959年)

    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國統治中國近三百年,其間是佛教的鼎盛時期。唐代以吐蕃佔領敦煌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唐前期國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畫絢爛華彩,風格清新爽朗。唐後期,葉蕃佔領敦煌,由於葉蕃人也篤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藝術風格一脈相承,變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藝術進入了成熟、定型、並趨於程式化的時期。

    唐時期:飛天轉換為宮娥舞女,多現世俗風情

    近三百年曆史的唐朝,是極其輝煌的一段歷史,國力的強盛,為佛教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統治者出於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而對佛教的倡導、扶植,更直接地促進了佛教的繁盛。敦煌石窟也呈現出空前輝煌的局面,現存唐代洞窟236個,佔全部洞窟的一半。

    此時壁畫中的飛天是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完成中國化歷程的飛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特別是盛唐時期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其畫法由浪漫、誇張步入現實,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進入了人物畫的範疇,工筆勾勒,重彩平塗,形象鮮明。

    唐代出現的經變說法圖畫幅巨大,內容豐富,畫面所折射出的是當時以皇帝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喻示著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勢和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滿足了統治者的權力慾望。從某種義意上講,經變畫也是皇權的視覺標誌。由於經變畫的渲染沖淡了宗教氣氛,把佛教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轉為人間的現實,驟然增強了世俗性。飛天造型上貼近現實生活 ,甚至把飛天也繪成最具時尚的女性寫照,完全成為中國寫實的仕女畫,有著鮮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不僅如此,飛天的臉型也轉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蕩然無存,依然儲存的飛天的基本特徵是半裸、露臂、赤足、帶有釧鐲裝飾等。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莫高窟329、331、320窟等。

    ▲雙飛天(初唐 莫高窟321窟 西壁龕頂)

    飛天身體輕盈,姿態優美舒展,長裙裹足,巾帶隨色但安祥欣喜的眉目,裝飾華麗可見,華麗而別緻。這是敦煌壁畫中著名的雙飛天。

    ▲散花飛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西壁龕頂)

    飛天頭上梳髻,修眉細眼,肢體柔軟,一手託蓮花,一手散花,手勢生動,像女性;而橢圓形面龐上又畫著兩撇小鬍鬚,當為男扮女妝。

    ▲觀無量壽經變中的飛天(盛唐 莫高窟 217窟 北壁)

    觀無量壽經變中,在宏偉的樓閣上方,遼闊的天空上飄蕩著各種扎著飄帶的樂器,不鼓自鳴,飛天隨著樂曲的旋律穿梭於樓閣之中,輕盈如燕,祥雲燎繞,描繪出佛經中所說的仙境。將靜止的建築賦予動感,是畫作的成功之處。

    ▲散花飛天(盛唐 莫高窟320窟 南壁)

    四身飛天相對盤旋於阿彌陀佛寶蓋上方,前後顧盼,揚手散花嬉戲,充滿生氣和歡樂的情趣。姿勢富有力度,飛動感強。“黑飛天”系顏色變化而造成的。此圖為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飛天代表作,在現代裝飾、工藝品上被廣泛引用。

    ▲獻花飛天(盛唐 莫高窟39窟 西壁龕內)

    飛天豐肌秀骨,珠光寶氣,一手持蓮花花盤,一手拈牡丹花蕾,飛身而降。線描流暢有力,用色絢麗多彩,層層迭染,加金線提神,驚豔絕倫,表明盛唐飛天已進入工筆仕女畫範疇。

    ▲散花飛天(中唐 榆林窟25窟 北壁)

    飛天在雲端雙手捧花飛翔,肌膚豐滿而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巾帶舒捲自如,線條圓潤,紅褲綠帶和綠葉紅花相襯,色彩鮮明而簡約。

    ▲伎樂飛天(晚唐 莫高窟161窟 窟頂南坡)

    飛天各持樂器,有腰鼓、鼗鼓、琵琶和海螺。為使構圖豐富,不單調呆板,將一身飛天頭向下倒飛,從而也表現天際遼闊,飛翔的自由與歡暢。

    據唐代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至唐代武周聖曆元年時已建窟一千餘龕。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唐代洞窟232個,幾乎佔現存洞窟的一半。唐代是莫高窟歷史上建窟最多的朝代,也是現存洞窟最多的朝代。

    五代時期:飛天數量減少,造型單一缺乏新意,逐漸轉向衰敗中原的五代時期,朝廷衰微,北方大部分地區被少數民族佔領。唯獨敦煌一地保持著漢族地方政權,維持著與中原王朝的聯絡。此時敦煌洞窟中的壁畫強調各種經變,使原來大幅經變畫縮小,比較繁瑣,甚至一窟之內出現十多鋪經變畫,失去整體感和雄渾之勢,飛天畫也進入了衰落階段。

    首先,由於密教經變畫的興起(密宗推崇彌勒和觀音信仰),飛天的數量大大減少,有的洞窟甚至不繪。繪有飛天的洞窟中,飛天在壁畫中所佔的比重也顯著減弱。五代尚存飛天的典型洞窟有莫高窟468、61以及100、98窟。

    其次,由於此時壁畫世俗性加強,出行圖、經變畫中大量出現市井生活,影響到飛天的創造,使飛天的形象宛如當時婦女的寫照。飛天造型全為女性,頭梳單髻,顏面秀美,朱唇微點,情態婉委,帔巾飄逸 ,一派淨土仙女模樣。雖然其形象尚保留著唐代畫風,表現出嫻熟的工筆仕女畫的風範,但已遠不如唐代時富麗。

    五代時的畫風是晚唐的繼續,在焦墨中略施微染的壁畫技法,在莫高窟被廣泛採用。這種畫法色彩豔麗,勾線剛勁。飛天的繪製也採用這種技法,使人物形象的處理都很精到。但技法上的強健表現力,卻掩蓋不住藝術上的蒼白。晚唐至五代飛天畫已趨於程式化,有創新意境的佳作銳減。

    ▲散花飛天(五代 莫高窟468窟 西壁)

    飛天為菩薩裝束,一手託蓮花,一手拈花蕾,仰臥在彩雲中飛舞。此時敦煌的飛天進入程式化,風格單一。此圖雖工整,但云朵、飄帶、服飾及至面部表情都有圖案化傾向,缺乏生命氣息。

    ▲散花飛天(五代 莫高窟61窟 背屏)

    兩身橫向飛行的飛天 ,上方一身服飾華麗 ,下方一身為梳雙髻少女 ,面相豐滿 ,雙手散花 ,衣著簡樸 ,矯健而有生活氣息 。以紅色暈染臉頰和身體肌膚 ,線條清晰流暢 ,繼承了唐代畫風 。

    衰落期:宋、西夏、元(960—1368年)

    宋代、西夏和元代,屬於敦煌壁畫的晚期,這一時期的飛天繪製進入了衰落期,壁畫上美麗動人的天宮樂舞也隨之謝幕。

    宋時期:飛天繪製走向程式化,造型缺乏活力

    宋代壁畫中,飛天繪製的整體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不僅飛天畫的數量減少,而且造型缺乏活力,精神凋渙,有些甚至是風骨孱弱,飛動無力,寡情乏韻。究其原因,一是連年戰 亂,民不聊生,難以喚起人們歡樂的情緒,營建石窟的財力也受影響。二是佛教密宗興起,密宗推崇彌勒和觀音信仰,在造像中少有飛天出現。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掌管敦煌地區的曹氏追隨北宋宮廷的體制在瓜州建立畫院,使飛天的繪製走向程式化 ,缺乏新意。

    敦煌畫院設立初期,線上描造型上頗有魄力,豪放、豐潤、富於變化,特別在人物面部塑造上,筆力勁挺,神采奕奕,具有內在的力量。但到曹元忠以後,線描變得柔弱無力,藝術修養不足,而整體效果卻表示了畫院的統一,程式化嚴重

    院體壁畫中的飛天一般面相豐圓,神情持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薩裝束,斜披帔巾,飄帶飾有條紋。造型多以線取勝,勾線勁健流暢,基本為白描人物,僅在飾物、裙、巾帶上敷彩,色彩以石綠、赭紅為主要用色,冷暖相濟,簡潔雅緻。典型的有莫高窟 7 6窟 、榆林窟 2 6窟中的飛天 。莫高窟 7 6窟飛天繪於環窟四周 。但這時的飛天流動縹眇的動感性不足,在用線上頗見功力,是院體畫中的代表作。

    ▲捧珠飛天(宋 莫高窟76窟 北壁)

    飛天面相豐圓,長眉修目,戴寶冠,梳高髻,斜披大巾,下著長裙,兩手捧金光閃閃的摩尼寶珠。造型優美,畫工精細,不失為宋代佳作。

    ▲佛寶蓋飛天(宋 榆林窟26窟 北壁)

    淨土變中的佛寶蓋兩側,飛天駕雲繞行而下。其面相短圓似女童子,額上有吉祥痣,頭後梳雙髻,雙手捧花供養。墨線勾輪廓,以石綠、赭紅和白色為主色調,風格鮮明。瓔珞華蓋之華麗有五代之遺風。

    ▲捧珠雙飛天(宋 莫高窟76窟 南壁)

    兩身飛天相對共捧一大摩尼寶珠。飛天服飾華麗,多珠寶飾物,其造型、勾線均體現出時代風格,設色為冷色調,以青、綠,灰色為主。

    西夏時期:飛天造型多具少數民族風格

    党項為北方遊牧民族,12世紀初,党項與甘州回鶻發生了爭奪河西走廊的長期戰爭。党項軍隊攻陷甘州,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佔領河西后党項族立大夏國,在短短的二百年間建立起了獨特的西夏文化。西夏文化受到中原漢族及遼、金、回鶻、吐蕃等農、牧文化的影響,有獨特的文字。

    回鶻、西夏時期敦煌地區新開石窟不多,多為改建。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均留下很精彩的遺蹟,反映出回鶻、党項族藝術強調裝飾性的特點。例如西夏洞窟,常見的壁畫風格為團花錦地,畫千佛,人物體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徵;受回鶻影響的洞窟,畫曼荼羅。從此時繪製的飛天也可看出這一特點。

    ▲伎樂飛天(西夏 榆林窟10窟 窟頂西坡)

    飛天梳高髻,戴寶冠,有頭光,面相豐滿,丹鳳眼,斜披天衣,下著裙。一彈琵琶,一彈箏,生動和諧。人物體健腿短,有西夏造型特徵。線描精細,設色淺淡,是西夏的傑作。

    ▲伎樂飛天(西夏 榆林窟10窟 窟頂西坡)

    兩身伎樂飛天高髻花冠,天衣長裙。一側身回首吹鳳笛,一高舉拍板和之,形象生動。樂器畫的逼真,與人體的比例也很協調。

    ▲獻花伎樂飛天(西夏 莫高窟327窟 窟頂南坡)

    在裝飾華麗的垂幔下,兩身飛天一捧花供養,一彈箜篌,箜篌的每個部件都交待得很清楚。畫面裝飾華麗,只是彩雲畫得過於程式化。

    元時期:密宗盛行,飛天漸漸消失於天際

    元代時蒙古族統治敦煌地區,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營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藝術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中現存的飛天也不多。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 3窟中千手千眼觀音經變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其中北壁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身飛天造型較為完美。一為黑髮,梳雙髻,頭上有簪花,高鼻大眼,身體較胖,系長裙,另一身為金髮少女,頭梳雙髻,亦為高鼻大眼,手持白蓮乘雲從空而降。兩身飛天不對稱,均具中亞西亞民族臉形,造型頗寫實,反映了當地的文化特點,已無佛教飛天的姿態風貌,而像是兩位乘雲飛行的道教仙童。在技法上表現出濃郁的中原畫風,構圖豐滿,筆法細膩,抑揚頓挫,堪稱中國元代壁畫中的傑作 。自元朝,敦煌飛天漸漸消失於天際。

    ▲簪花飛天(元 莫高窟3窟 南壁)

    飛天飄在黃色翔雲上,腦後垂雙環髮髻,頭上簪花,高鼻,濃眉大眼,面豐體壯,捧蓮花供養千手千眼觀音,十分虔誠。此線描功力在敦煌壁畫中堪稱一流,千手千眼觀音為密宗題材。

    ▲金髮飛天(元 莫高窟3窟 北壁)

    飛天為金髮,頭梳雙髻,長眉高鼻,一手捧蓮花,一手持長蓮枝,從天而降,來供奉千手千眼觀音。周圍黃色雲朵飄浮,與巾帶的紫色形成對比。飛天造型有西域人特徵。

    飛天是天宮的精靈,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間最善良、最美麗的形象,使人覺得親切併產生護佑感。飛天的美學基調是健康的,表達的是飛舞、開朗、樂觀的情趣,這也正是飛天藝術的生命力所在。敦煌飛天,經歷了千餘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正如段文傑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說:“她們並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著,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文中,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裡到底有多少對情侶?(包括冷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