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和平
-
2 # 風的使者F
《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透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藥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
-
3 # 文學課堂
你好,我來說出我的理解!
首先西遊記作為祖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不容置疑是一本好書,我們來首先了解一下唐僧師徒四人他們的在本書各自中擔任角色!
一:唐僧—領頭羊,唐僧是一個信念非常強的人,我們可以看到在書中唐僧經歷了各種誘惑,金錢 權利 女人 ,並不是唐僧不動心,而是他心中有更強的信念,肩膀上有重大的責任,有一顆慈悲的心,對天下心存大愛,他的境界是四人行最高的,他能做到捨己為人,乃是轉世的得道高僧!
二:孫悟空—精神支柱,孫悟空在一行人中武力值是最高德,在書中師徒四人一路上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離不開孫悟空,這就很明確的詮釋了:能力越大 責任越大!孫悟空是四人中的主心骨,沒有孫悟空的存在連唐僧都亂了套了,所以說孫悟空在書中絕對是個精神支柱!
三:豬八戒—戲精
豬八戒在書中扮演的就是做啥啥不會 吃啥啥不剩的型別,但沒有豬八戒還不行,豬八戒在師徒四人行反而是最受讀者們歡迎的一個人,為啥豬八戒能受到大家這麼喜歡呢,首先:豬八戒這個人身上有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會討人開心,再一個其實豬八戒的本事也不小,在高老莊和孫悟空大戰三百回合,孫悟空也是費了一番事才把豬八戒擒住,但回到隊伍裡明顯戰鬥力不如在高老莊了,這裡就說回到我們之前給他定義的戲精這裡,對的豬八戒腦子很靈光,在隊伍裡面屬於幹公事,只是受觀音的指點,押完這趟鏢就算完事了,所以老豬這裡應付差事成分很明顯!
四:沙僧—勞動者,沙僧在三兄弟中屬於實力最小的,但也不是笨人,他自己也知道 我能耐不大,那我就在泥裡活的很好 我不站起來,伺候好別人就行了,儘量不惹事,沙僧的前身可以說也是有點來頭的,收沙和尚的時候,老沙脾氣也是相當火爆,但是也受到觀音的指點派過來押趟鏢,所以一路上默默無聞挑擔子,幹不過的妖怪就找大師兄!
總結:師徒四人之所以能做到百折不撓,不管是好是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都有一杆秤,四個人帶著不同的目地上路!
-
4 # 菜鳥記事本
說到西天取經的精神支柱,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信仰這個詞了,信仰是一種很神秘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存在,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個鼓舞人心的話: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足見信仰對個人或集體甚至是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能夠感覺到信仰帶給自己的力量,我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學習沒動力,上課沒精神,然後有一天突然看到了一個關於醫生的電視劇,醫學院的學生在入學的時候,都要宣誓成為一個為全人類健康而無私奉獻的守護者!後來我就仿著那個給自己寫了個宣誓詞,沒事了就自己鄭重其事的讀一讀,沒想到對自己的益處還很大,其實信仰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你相信你做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業,而且事業必將取得勝利!
說到信仰,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新中國的那些開創者們,如果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支撐,不是追求國家獨立富強的信念,哪裡會有那麼多的無私奉獻者,甚至有很多國家說我們是沒有信仰的民族,然而難道只有信仰宗教才算是有信仰嗎?我看不是吧,信仰是一種集體信念,讓我們在面對危機時刻,生死存亡關頭,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心理障礙,堅強渡過人生難關的強大力量!
-
5 # 沙漠喵新人
唐僧師徒之所以百折不撓,永不退縮,只不過是他們根本別無選擇罷了!
先說唐僧吧,他本來身世可憐,被和尚收養一生吃齋唸佛,原本只能在寺廟度過一生,可但凡一有機會他就會馬上抓住,當觀音菩薩說出取經之事後,唐僧二話不說就馬上答應了下來,一躍成為了唐王的兄弟。西天取經的路上他不敢退,他知道唐王交給他的取經大業,他若完不成就這樣中途回去後果自己承擔不起。再後來他知道自己是如來的二弟子後就更不可能回去了,取到真經就能成佛,唐僧怎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回去呢。
再說孫悟空吧,西天取經的路上唐僧趕了孫悟空兩次,孫悟空也走了兩次,可那一次不是後來又會來了。孫悟空沒有退路,不成佛,就是妖,即使人人明面上叫他大聖,但心底下誰都看不起他,沒有神仙願意和妖稱兄道弟的。孫悟空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一路上拼命衝在最前面,就是想到時候可以獲得一個更好的職位,最後不就成了鬥戰勝佛嘛。
還有就是豬八戒和沙僧,他們兩個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而且都身份不凡,豬八戒是天蓬元帥,北極四聖之首,人家在天庭吃香喝辣的。就是得罪了玉帝,八千大錘,還貶成了豬胎,豬八戒能不恨他嗎?
沙僧是捲簾大將,玉帝的貼身保鏢,離玉帝最近的人,同樣是得罪了玉帝,被貶到了流沙河,每天萬箭穿心啊!沙僧能不恨玉帝嗎?
有道是沒了靠山不如狗啊!他們不去西天取經抱上如來的大腿還能怎麼辦,做妖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是,有機會誰不想往上爬,有道是人往高處走嘛。
你說對嗎?
-
6 # 悟不悟
題主好,對於題主的問題,這裡淺談下個人觀點。
唐僧的精神支柱:唐僧的精神境界是眾人中最高的,他是西去取經的首腦人物。而他去取經,並不是犯錯受罰,也無人為的逼迫,完全是自願為了弘揚佛法和普度眾生。
而唐僧其人是根據真實人物為引,作者再加以修飾的人物。所以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寫成有特殊能力的仙人,再加上三藏法師本身就是和尚,所以寫成金蟬子轉世,來表達唐僧就是為佛而生的人。
所以在下認為,唐僧的精神支柱就是“佛學”。他對佛學的認知和理解,來透過取經這個途徑,從而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
孫悟空是個天生喜歡自由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要做猴王來表達不想被人所管束的性格。而他去天庭當官真的是為了做官嗎?其實不然,他是想當個權勢大的官,使得自己有一方淨土,以至於自己和花果山的猴子不被天庭當槍使。可惜的是,當他知道自己的地位竟然是人人可以吆喝的弼馬溫,後面又是沒有自由,沒有威望的果園管理者,所以才釀成大錯。
豬悟能的精神支柱:豬八戒其實是整個西遊記裡最務實,最大眾化的人。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笑”看八戒,其實是在“笑”我們自己。
我們都知道,酒後吐真言。而八戒在天蓬元帥時,他醉後調戲嫦娥,可見他心裡是真的喜歡嫦娥。嫦娥是天上最美的女仙,不說元帥配不配,從挑最好的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貪念之深重。後來下界為豬後,種種表現亦是如此,甚至在取經途中都把他描寫得最為勢力,最為膽小,最愛佔小便宜。
那麼八戒的貪,在我們看來真的是貪嗎?其實他的貪是作者想表達人們對現實中美好生活的創景。誰不喜歡娶最漂亮的老婆?誰不喜歡吃最好的東西?誰愛幹最苦最累的活?這些完全是現實中人們的心中所想,完全是最符合人性的特點。
由此可見,豬悟能的精神支柱就是“美好的未來”。他從頭至尾都是充滿希望,對未來抱有一定的幻想,所以,不管多艱難,他都要挺過去,因為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他。
沙悟淨的精神支柱:沙僧此人,不得不感嘆一下,時也,命也。上面說八戒是最務實,最大眾化的人,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眾人心裡最務實、最大眾化。而最符合現實生活的人是沙悟淨。
同樣為自己贖罪而西行的沙僧,他的過錯簡直是不值一提。為了一個不算過錯的過錯,而承擔跟罪孽深重的人一樣的後果,這是堂堂天庭該乾的事?這是眾人敬仰的仙人們該做的事?而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沙僧一直是個被壓迫的、被妥協的底層窮苦百姓的顯像。
在天上,他號稱捲簾大將,讀者們應該知道這個大將平常有多“風光”,到了下面,只能在一條河裡說了算,連上岸都不能,不要說像八戒一樣去“為非作歹”了,後來在西行路上,他有拿過一個主意?說過一個決策?甚至都沒有一個自己的想法,完全是指哪打哪,逆來順受。那麼沙僧這樣的人,沒有任何特點和個性,為什麼也能克服苦難,百折不撓呢?因為他符合千萬底層勞動人民的特質——熬。
所以沙悟淨的精神支柱就是“熬”。不管你說什麼,他照聽,不管你要他幹什麼,他照做,所有的一切他都逆來順受,完全不去管自己的感受。他始終堅信,只要自己熬過去了,就會好的,只要取到真經了,就能熬出頭了。
白龍馬的精神支柱:雖然白龍馬在劇情裡是一匹馬,儘管有能力,但平常也不顯現,哪怕在眾人遇難的時候。他更像一個旁觀者,看著師徒四人的種種世俗行為,他彷彿高高在上的生靈,連搭理都懶得搭理他們。
白龍馬的罪孽在現在看來似乎沒什麼,但是在那時候,違反天命可是要殺頭的,如果按罪行排的話,他只比孫悟空差點而已。他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一切都是老龍王在替他求情和安排。即使他接受了西行之路來接受所謂的“贖罪”,但作者為了體現他的跳脫和不俗,毅然而然地把他寫成了一匹馬。
他完全是一個世外高人,不管世間任何的看法。他也喜歡孫悟空的自由,但他不會像他那樣授人以柄;他完全對八戒的滿懷希望毫無違和感,那完全就是不切實際;他更不會像沙僧那樣為了苟延殘喘而一副任勞任怨的樣子,要真那樣,還不如死了的好;對於唐僧那一套以佛光普照來普度眾生的說辭,對他來說,那更是無稽之談。在他的心裡,就一個觀念,保持自我,不被世俗所汙染,不管他人的言行如何,作者用一匹馬來杜絕近墨者黑的可能,實乃良策也。
白龍馬的精神支柱是“自我”。不和世俗所同流,不被世人所汙染,只要認清自我,保持自我就好。哪怕不得不與世人所同行,也情願變成一匹馬來顯示自己的不同。在西行的路上,白龍馬與其說是歷經艱險、百折不撓,還不如說是清靜無為,得過且過。因為取經成不成對他來說無所謂,妖怪的阻撓和唐僧的被抓,絲毫不影響他吃草和休息。
作者用師徒五人來映射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性,雖然他們性格不一,目標不一,但是不管是小團體也好(師徒五人),大團體也罷(整個社會群體),都是各式各樣的人所組成的。
他們的取經之路,也是每個人的人生之路,困難和險阻是肯定會有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克服和化解。
-
7 # 使用者1031067435662
唐僧師徒百折不撓的求取真經,他們的精神支柱是為人類尋找真理,讓真理幫助眾生智慧的活著,永遠享受快樂,健康,幸福。
-
8 # 吾讀爾聽
唐僧是為了大唐百姓,普渡眾生。犧牲小我,使眾生擺脫痛苦。唐僧為了自己的使命,以及唐王的囑託,大唐子民的安穩生活。哪怕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任務,因為路在腳下,路在腳下!
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以及小白龍,四人可以統稱為“犯了天條”的罪人,從他們個人角度來說,他們都是為了自己,贖罪以及“求取功名”。從整個團隊來講,他們徒弟四人,均是受菩薩點化(所託),因為他們各自當時的處境,導致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聽菩薩的,也算在“賭”自己。
師徒關係由起初的不付唐僧,以及兄弟之間的挑撥。再到後來共患難的經歷,整部故事,也在逐漸的滲透師徒之間的感情深化。
經歷的每一道磨難、妖怪,大家應該都知道,是“天上”的人,有意而為之的。當然,最後證實的就是,這個團隊禁得住考驗。
-
9 # 七旬一修
唐僧的精神支柱:
唐僧本來就是和尚,專研佛法,在西遊記中,是觀世音菩薩接受了佛祖的旨意,到東土大唐尋求一位高僧,去西天取回大乘經典,同時也接受了唐王李世民的重託,所以唐僧的擔子很重,堅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為精神支柱,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完成了史命,
同時他們徒弟四人也就解脫了,最後也都證得了果位。
-
10 # 茶三毛
普度眾生,造福世人,磨鍊自己,修煉成佛。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是一件極其偉大而有意義的事情。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求佛的過程中,雖歷盡艱難,屢屢受挫,遭到打擊。依舊百折不撓,繼續前行。
-
11 # 雲1765
唐僧師徒四人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回到大唐以後,李世民給師徒四人接風設宴。
李世民問唐僧:你今天成功靠的是什麼?
唐僧回答:我靠的是信念、只要我不死我就能取到真經!
然後問八戒:你動不動就摔耙子,你怎麼能成功?
豬八戒說:我選對團隊了一路有人幫有人教有人帶想不成功都難。
最後又問沙和尚、你這麼老實怎麼也能成功?
沙和尚說:我簡單、聽話、照做!
人的一生光陰,20歲靠技術,30歲靠“技術+人脈”,40歲靠人脈。每個人的成功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就必須走什麼樣的道路。
看看騎腳踏車,再努力也追不上路虎。
說明:“平臺很重要!”
男人,再優秀,沒女人也生不下孩子。
說明:“合作很重要!”
一個人,再有能力,也幹不過一群人。
說明:“團隊很重要!”
想有保障,買再大的水桶都不如挖一口井。
說明:“渠道很重要!”
跟著蒼蠅找廁所,
跟著蜜蜂找花朵,
跟著富翁掙百萬,
跟著乞丐會要飯!
現實生活中,
你和誰在一起,圈子很重要,
一個人若想成功,要麼組建一個團隊,要麼加入一個團隊!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單打獨鬥者,路就越走越窄,選擇志同道合的夥伴,就是選擇了成功。用夢想去組建一個團隊,用團隊去實現一個夢想。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團隊而卓越,因感恩而幸福,因學習而改變,因行動而成功。一個人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站在那裡的時候,在他身後站著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一個團隊想要成功必須做到:
1、創始人必須要有信仰,堅定方向;
2、運營者必須要具備強大的人脈關係和資源,有效率的執行和解決方案;
3、中層管理靠的是團隊,團隊必須要有人幫、有人教、有人帶;
4、基層靠的是強有力的執行,忠誠,聽話,照做……
你屬於哪一個層級呢?無論是哪一個層級都應該做好自己本職的工作。
-
12 # 天天閱讀會
其實真正的精神支柱還是唐僧要一心完成西天取經的任務。我們從故事裡面可以看到在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的時候,唐僧從沒有放棄過,一心要完成取經,普度眾生。這也體現出了唐僧忘我的精神。而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只是為了能完成保護唐僧的任務,圓滿完成西天取經才能徹底解放,也就是常說的將功贖罪,他們根本沒有精神支柱,有時候還要動不動回花果山,高老莊。所以說《西遊記》團隊裡面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唐僧的大慈大悲的普度眾生的願望。
-
13 # 新希望122
你當有孫,沙,豬之徒存在嗎?唐僧取經是真有其事,西遊記,作者明說是神話小說,可是現代人把不存在的它們來供奉,
-
14 # 文青剛木
唐僧師徒幾人,都有著各不相同的過去和往事,他們聚在一起組成隊伍一路西行,路上遇到許許多多的磨難和考驗,但是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求得真經修成正果。
那麼,支撐他們百折不撓和不斷前行的動力是什麼呢?先來說唐僧,唐僧有大宏願,他求取真經是為了普度眾生。
唐僧原來如來佛祖座下的二徒弟金蟬子,因在佛祖講授佛法之時走神而被佛祖責罰,讓他重走輪迴,並希望他能更透徹更深刻地領悟佛法。這一世,唐僧依然與佛有緣,他自幼在金山寺長大,熟讀佛經,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已經是長安城內有名的得道高僧,並且慈悲為懷。
而豬八戒和沙僧,他們前進的動力是為了前途。
豬八戒和沙僧原本都是天庭威風八面的神將,可惜他們都曾犯下大錯,導致被貶下凡,有著輝煌過去的他們自然不想一輩子都只能當妖怪,所以他們想要找回往日的榮光,而取經就是一次機會,一次將功折罪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輕言放棄。
而沙僧比豬八戒更需要這次機會,因為沙僧被貶下凡之後還要經受每七天飛劍穿胸的懲罰,要是取經失敗了,別說前途了,光是這懲罰他都受不了。豬八戒雖然時常說要散夥,但其實只是一種發洩,唐僧讓他回去的時候他都嚇得趕緊跪下求情。
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了整整五百年,對於一個好動的猴子來說,沒有什麼懲罰比這個更可怕,很多時候,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孫悟空再也不想過上那種暗無天日的日子,所以他雖然一直被唐僧嫌棄,但是他始終很尊敬唐僧,因為唐僧是還他自由的人,而且,只有順利完成取經,他才能獲得真正長久的自由。
結語取經路上的各種困難,都是對唐僧師徒的考驗,雖然支撐他們取經的動力和信念各有不同,但他們始終是為了造福世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值得嘉許。
-
15 # 週記日記2019
對唐僧而言,信仰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盡忠以報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對唐僧而言,唐太宗不僅給與了他錦鑭袈裟和九環錫杖,還幫他報了殺父之仇,可以說對唐僧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於小處,唐僧是報知遇之恩;於大處,他是想幫太宗江山永固,是實打實的忠君愛國之心了。
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
而對於孫悟空來說,答應去保護取經人士出於利益交換,他得脫難自由身,保唐僧西行取經,本來是公平交易,其實重的是承諾,但孫悟空的確是反覆不定,所以後來會有緊箍咒來挾制他,而孫悟空第一次撂挑子不幹的時候是東海龍王的”圯橋進履“的典故點醒了孫悟空,這個典故是實際上教人尊老受教,守信重諾的,所以於孫悟空而言,支援他的信念是信用,他答應了要做的事情就必須排除萬難去做到。至於解除緊箍咒,修得正果倒是其次的,就像孫悟空並不是太在意實際的俸祿而只在乎官名和品級一樣。
對於豬八戒來說,西行取經就是一樁交易,
菩薩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不改兇心,傷生造孽,卻不是二罪俱罰?”那怪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什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菩薩道:“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汝若肯歸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世有五穀,盡能濟飢,為何吃人度日?”怪物聞言,似夢方覺,向菩薩施禮道:“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菩薩道:“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那怪滿口道:“願隨,願隨!”菩薩才與他摩頂受戒,指身為姓,就姓了豬,替他起了法名,就叫做豬悟能。遂此領命歸真,持齋把素,斷絕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看看,這個過程多像討價還價的過程,事實上在取經途中,豬八戒也是如此,一旦形勢稍有不妙就想著散夥回高老莊,他其實是沒有什麼信念支撐的,對他來說西行取經真的只是交換個脫離災瘴,換個養身之處,沒有信念的他正如芸芸眾生,懵懵懂懂。
至於沙僧,對他來說,護佑取經人西行是換取脫難的交易,所以他在取經路上也是點卯而已,能出力就出力,實在沒辦法就算了,不說是敷衍,但也的確不是太上心,哦,在原著中挑擔子的是豬八戒不是沙和尚。
-
16 # 望山湖主
《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中玄奘從北天竺境界步入到最終進入那爛陀寺,其中的故事令人感動。從第16章“前往舍衛國”開始,後面的故事就趨近於講述釋迦牟尼佛陀遺教的故事,也是從第19章“佛陀故里迦毗羅衛”開始,湖主開始看《佛陀傳》,開始對釋迦牟尼有了瞭解,開始認識從他出生到入大般涅槃一生的經歷。《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靈山遺世獨立,世俗中以修定來安穩此身 《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中玄奘講述的佛陀經歷剛好與《佛陀傳》相補充,更加全面、清晰的認知其中的細節。在《佛陀傳》中,講述的角度全程比較客觀,沒有太多的怪力亂神,刻意的不去提,而《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中則對一些隱含的內容作了說明,看完令人唏噓。在《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中,有一段玄奘乘坐薩縛達的船過恆河的時候,薩縛達關於河水的描述令人有所感悟:“河水都是一樣的。它們是大神溼婆和雪山女神突伽所生的孩子,一出生就帶著破壞的野蠻性子。只不過到了平原地帶,看到了新奇絢麗的風景,滿足了它們誕生不久的虛榮心,它們就自以為變成平原的孩子了。腳步也開始變慢了,一粒粒的水珠慢慢地鋪開,看上去要多乖有多乖……但是法師你千萬別被它們的表象所迷惑,以為它們的野性就此消失,成了乖孩子。它們到底是破壞之神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野性呢?只不過長大了,野性都被壓在了心底,讓你看不出來。一旦看出來的時候,那可就要了命了!”開始湖主看到這段話,覺得很無語,但是細品會發現很有哲理,寓意無窮。不僅是河水這樣,我們人、接觸的事物,不也是一樣嗎?在《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其中提到了一段關於曲女城來源的故事,看完故事後發現原來這麼美的名字下居然藏著這麼辛酸的故事,很多外道修道以剋制慾望來滿足更大的獸慾。在修行的過程中福慧智都要重視,一味苦修,不注重開悟則會南轅北轍。書中提到《楞嚴經》的故事,在那個年代能學習、接觸《楞嚴經》是多麼的不容易啊,需要有很大的福德、機緣才可以得見,想想今天網際網路發達的年代,我們得到這本經書是如此的容易,當時整個印度只有戒日王的王宮裡才有一部,且不許外傳。而且玄奘為了西行萬里求法學習《瑜伽師地論》,歷時五年才到那爛陀寺,多麼艱辛,想想我們今天一個訂單就可以得到這本書,但是又有多少人去看去了解呢?不僅是佛法,傳統的文化也是如此,杏林也是如此,以前很多珍貴的醫書典籍只有皇宮才能看到,所以當時李時珍為了學習而為太醫院院判。最後書中講到玄奘拜謁靈山,湖主不自覺想起王陽明的“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塗半身人。門前有車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萬愛千恩都在唱,有誰知道父母苦。父母健在多行孝,莫待歸去空傷悲。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不過當時的玄奘發心是為了天下蒼生,其心令人感動。靈山上法顯大師錯過摩訶迦葉的故事也令人沉思,你我周圍的普通人或許他們的心從不普通。雁塔的傳說,孤山精舍中玄奘對觀自在菩薩聖像發的三個願令人感動,三隻花鬘的丟擲也著實捏了把汗。最後以《行者玄奘5天竺歲月》最後一章(第32章“我活著就是為了等你”)中的話結尾:“世界是你的影子,你必須承受的一切,你所想念的一切,你希望努力去做的一切,你渴望領悟的一切,皆是你能變的心識所起的境相。所以,你就是這個世界。”“迴避不是修行,恐懼也不是修行。一個修行者必須秉承如下聖諦:存在著苦難,存在著產生苦難的原因,苦難的原因可以消除,存在著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這,就是四聖諦……”
回覆列表
對於唐僧師徒四人,還有小白龍(白馬),一路千辛萬苦,到印度取經,主要是唐僧一心想度化眾生。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下任務,到印度學習先進經驗。另外皇帝飽愛冤魂騷擾,需要大乘佛經度冤魂。另外佛祖方面,金蛘子十世劫難已滿該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