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陵流度
-
2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1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2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3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 。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4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是為唐太宗嫡三子。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出生於東宮的麗正殿。唐高宗即位後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5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代極盛時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6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趙恆好文學,善書法。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勵學篇》,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有《御製集》三百卷,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其詩二十二首。
-
3 # 歷史盛典
正史記載,一共只有六位帝王封禪過泰山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在這六位封禪的皇帝中,唐朝和漢朝各自佔了兩位,比較符合漢唐兩代的歷史地位。封禪(fēng shàn),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
1、秦始皇嬴政,首創泰山封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行東方,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立石頌德。2、漢武大帝劉徹開創漢武盛世的局面,公元前110年,在泰山進行封禪儀式。漢武帝曾先後五次舉行封禪儀式。3、漢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開創“光武中興”的盛世,建武三十二年在泰山封禪。4、唐高宗李治,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開創盛世,史稱“永徽之治”。665年, 唐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在泰山進行封禪。5、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勤於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726年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進行封禪。6、宋真宗趙恆。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但在局勢有利的情況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
這個泰山封禪意味著君權神授,有穩固皇權、歌功頌德、名垂青史之作用,只有在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大功績的才能進行泰山封禪,這幾乎是每一位中國帝王的人生理想,然而,這個理想並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因為要進行泰山封禪的話,還有諸多的要求和指標,否則,皇帝去泰山進行封禪,不但會得到朝臣的反對,還會被天下和歷史所不齒。
想要進行泰山封禪,總共有三點需求,首先你得是個十分有才華的皇帝,其次,你得幹出過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至少也得是開創了個盛世的那種皇帝,最後,你得讓老天給你點面子,求一個祥瑞。
簡單點說就是:賢明君主,太平盛世,天降祥瑞。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坐擁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
-
4 # 泰安逍遙子
作為土生土長的泰安人回答這個問題在合適不過了。
封禪泰山獨有的古老儀式,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古人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能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蒿里山上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共有十二位皇帝封禪過泰山。下圖拍攝於泰安博物館
-
5 # 秉燭讀春秋
“封禪”是上古傳下來的祭祀禮儀,根據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記載: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意思是帝王登泰山感謝上天保佑(天降甘霖),感謝大地的哺育(五穀豐登),另外就是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皇位乃天賜神授,然後彙報一下自己的豐功偉績,勒石記功,流傳百世。
“泰山封禪”可以看成是天、人對話。
為什麼非要去泰山封禪呢?原來最早在泰山封禪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且泰山是“五嶽之首”,“泰”代表國泰民安的意思。古有“泰山安,天下安”之說。
從地理位置到知名度,泰山都是不二之選,所以後來的皇帝都選擇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
(泰山封禪)
當然其中不排除名人效應的作用,秦始皇團滅了“六國”,實現了國家統一,自認為“功過三皇,德比五帝”,故而自封“皇帝”。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在東巡到達山東地界時,為了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召集齊、魯的儒生商量封禪之事。
這些儒生七嘴八舌爭執不下,最後也沒爭論出個結果,秦始皇暗罵這些儒士百無一用。
“擇吉日”秦始皇帶領一班文武舉行了祭天儀式,從此能夠“泰山封禪”成了歷代帝王追求的目標。
由於秦始皇的功績卓著,後來沒有豐功偉績的帝王都不好意思去泰山封禪。因此,歷史上泰山封禪的帝王屈指可數,不過只有六位,他們分別是:
一、秦始皇嬴政。
二、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能夠緊隨其後說明他的業績不俗。劉徹和秦始皇一樣乃“千古一帝”,他倆性格很相似,都是冷酷無情的狠角色,秦始皇團滅了“六國”,漢武帝把匈奴人一直趕到了漠北,總算為祖奶奶呂后報了被辱之仇。
原來當年祖爺爺劉邦去世後,匈奴單于來信侮辱呂后,說要和呂后搭夥過日子,呂后雖然很生氣,但不敢惹匈奴單于,只好忍氣吞聲說好話,最後送過去了幾個美女和親才算了事。
講真劉徹為祖奶奶出了一口氣,是他廢除了“漢之和親”的屈辱史,祖爺爺劉邦做不到的事他做到了,劉徹泰山封禪當之無愧。
三、漢光武帝劉秀封禪。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在西漢滅亡後,是他在危機時刻打敗了王莽,隨後建立了東漢,是他延續了漢朝196年的歷史。
“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位面之子”劉秀乃一代中興帝王,功勳卓著,寬厚仁慈,他是歷史上善待功臣的帝王,劉秀泰山封禪當之無愧。
四、唐高宗李治封禪。
李治是武則天的老公,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他的成績是為歷史推出了唯一的一個女皇。
說實話李治沒資格泰山封禪,大唐江山被他老婆武則天篡奪,武則天“廢唐立周”,唐朝差點滅亡,李治有什麼臉面泰山封禪呢?
他的老子唐太宗都沒好意思去泰山封禪,哪裡輪到李治呢!
五、唐玄宗李隆基封禪。
李隆基是楊貴妃的老公,歷史上的“扒灰”皇帝。
楊貴妃曾是李隆基的兒媳婦,後來他把楊氏迎進宮封為貴妃。
李隆基年輕時確實有治國安邦之才,但到了晚年沉迷聲色犬馬,老邁昏庸,大唐從盛轉衰始於其手。
“安史之亂”禍起蕭牆。試問這樣的帝王有什麼臉泰山封禪呢?
六、宋真宗趙恆封禪。
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趙光義之子,他可沒有老爺子趙光義的文治武功,縱觀一生並沒有出彩的地方。
趙恆之所以泰山封禪實際是宰相王欽若迎合真宗的虛榮心,製造一些人為天象,慫恿真宗泰山封禪。
王欽若揣摩聖意,發動地方官員製造一些假象,比如鐵樹開花了,一個穀子結了三個穗,某個地方出現了鳳凰等等。意思是說天下祥瑞,皇上應該去泰山封禪。
真宗可圈可點的成績不過是和遼朝簽訂了“澶淵之盟”,也就是歷史上的城下之盟,就這點成績還是在宰相寇準連哄帶騙下取得的,請問宋真宗有何臉面泰山封禪呢?
自宋真宗封禪以後,帝王們都恥於排在他之後,於是乾脆不再“泰山封禪”了。
-
6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六位皇帝進行了泰山封禪。宋真宗趙恆文治武功遠遠不能跟其他五位皇帝相比,他跑起去封禪後,後世皇帝就再沒有去封禪了,以免落得跟宋真宗趙恆一個水平。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封禪就是皇帝祭祀天地,向天神地鬼講述自己的豐功偉績,以求得神鬼們的保佑。
古代祭祀天地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祀天地,向天地講述自己的豐功偉績,以獲得天地鬼神的保佑。正常情況下,天子在國都祭祀天地,然後祭祀宗廟,只有文治武功赫赫的天子才能到泰山祭祀天地。
諸侯不能祭祀天地,當年齊桓公想去泰山祭祀天地,管仲強烈反對,最終齊桓公沒有去泰山封禪。沒有作為的皇帝不能去泰山封禪,秦皇漢武泰山封禪後,就代表了功績要跟秦皇漢武一樣,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
7 # 我是大大欣
我來看看能不能把這個問題講明白。從何為封禪、為什麼要封禪、都有誰封禪三個方面來跟大家談談。
何為封禪首先,何為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兩個字合起來就是祭祀天地。在古代,祭祀天地是一項重要的典禮儀式。其中,能去泰山祭祀,更體現出當政者的過人之處。
歷史上的歷任皇帝,都不斷的透過各種東西來強化自己的統治權。說白了,就是強調“君權神授”。我能當上皇帝,完全是上天的意思。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從刻字就可以看到,這君權神授對於君王來說,有何等重要。並且,除了玉璽之外,還有諸如各種祥瑞降臨、封禪泰山等等,來加強君權。
而在古代,泰山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山”,所以能去泰山祭祀天地,才算是真的受命於天。不過,不是所有人說去封禪就去封禪的,按照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是有些標準的。
大致三樣,帝王賢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
為什麼要封禪至於為什麼要封禪,還是當政的皇帝要加強自己的統治,強調自己的文治武功有多麼的強大,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當然了,古代的帝王幾乎都有長生的妄想,所以,能夠去泰山這天下第一山去祭祀天地,當然也是他們許願長壽的最好途徑之一了。
剛才講到封禪的三個條件,其中,帝王賢明、天下太平,這是客觀的因素,你足夠的強大,時運足夠好,才能做到這兩條。第三條,基本上是達到前兩條之後,就會“自動出現”的。
所謂天降祥瑞,操作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某地官員上報,看到麒麟等等。都是為了再鞏固一下前兩個條件。
所以封禪對於帝王而言,都是一個KPI,達成了,就能證明自己是千古一帝。就請青史留名,讓後人歌頌。達成了,就能有機會向上天禱告祈求長生,永遠的統治。達成了,就有可能在死後昇仙。
一個角度是,封禪是帝王的執念。另一個角度,封禪也是帝王不斷要求自己變得更好的鞭策。
都有誰封禪中國歷史上帝王幾百個,真正去封禪的也只有七位帝王,其中六位封禪泰山,一位封禪嵩山。
他們是,秦始皇封禪泰山,漢武帝封禪泰山,漢光武帝封禪泰山,唐高宗封禪泰山,武則天封禪嵩山,唐玄宗封禪泰山,宋真宗封禪泰山。
除了宋真宗之外,前面的即位帝王,都是可圈可點,有太平、有功績,或致國家一統結束分裂、戰亂(秦始皇、漢光武帝劉秀),或開疆拓土(漢武帝),或經濟社會空前繁榮發展(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而宋真宗覺得自己推動宋遼簽了“澶淵之盟”,以致於天下太平,所以也去封禪。後人則覺得,正是“澶淵之盟”,中原在法理上徹底喪失了“燕雲十六州”的管轄。是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所以自,宋真宗之後,封禪泰山就不值錢了。後世的帝王們覺得恥於與宋真宗為伍,也就不封禪了。去泰山的話,還是正常的祭祀,不搞大型典禮了。
下面記錄了歷代帝王,封禪祭祀泰山的詳細,供大家參考。
-
8 # 零度以上的Sunny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13名皇帝到泰山封禪致祭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樑父或云云等小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天地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
9 # 思源歷史老師
封禪,是中國古代極其重要也極為古老的一種最高祭祀儀式。封禪包括“封”和“禪”兩種祭祀儀式。所謂“封”,指在大山山頭之上堆土為壇祭天;“禪”則是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拔草除地,建祭場祭地。
自商朝以來,可以明確考證,真正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中國皇帝一共有六位:秦始皇帝趙政、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趙恆。
回覆列表
封禪,放在是古代一場極其重大的政治儀式。通常只有改朝換代,或者天降祥瑞,或者國內承平、人民富足的皇帝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在《史記》中司馬遷給出了封禪泰山的三大標準:賢明君主、太平盛世、天降祥瑞。
封禪是兩個獨立的儀式。封:是指在泰山頂上築圓臺祭天,祭拜上天的功德。禪:是指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上築方臺拜地,祭拜大地的功德。
封禪的確切概念最早起源於黃帝時代,但是並沒有確定一定要到泰山封禪。後來經過發展,才逐步確定了泰山作為封禪之地的地位。
第一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認為自己橫掃八荒,一統六合,功績超越古代任何先賢帝王,所以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儀式。
第二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10年,西漢帝國基本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脅,國內政治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中央集權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漢武帝以拜祭太一神的禮遇,東登泰山進行了封禪儀式。
第三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光武帝劉秀。公元56年,從新朝手裡奪回政權,重振漢朝天下的光武帝,東登泰山封禪。
第四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以後,唐朝國力迅速提升,到李治時代,唐朝疆域達到最高峰,國力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公元665年,唐高宗東登泰山封禪。
第五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武則天時代以後,李隆基掌權,當時國內政治清明,開創了開元盛世。公元725年,唐玄宗東登泰山封禪。
第六位,也是最後一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恆。宋真宗封禪泰山歷來都有爭議,因為宋真宗封禪泰山的起因是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宋遼邊境戰爭。宋真宗認為自己結束了邊境戰爭,使人民免於戰亂之苦,更可以借封禪儀式昭告天下宋王室的合法性。而反對一方認為《澶淵之盟》是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北宋在法理上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合法性。
中國歷史上共計400多位皇帝,真正封禪泰山的皇帝,只有以上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