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集古號

    玉器中龍的形象,最早見於中原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遣址就有王龍出土。其玉質為岫巖玉;形體寬厚,素身蜷曲成圖形;斷面呈橢圓形,邊緣有刃;頭部較大,眼睛隱約凸起,觸角邊稜處不明顯;頸部向後飄動一寬頻式龍發;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了配掛,屬於裝飾玉類。

      商代玉龍,多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文化遺址,以"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龍最為典型。

      商代玉龍常呈片狀,也有少數筒狀玉龍,如"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就是圓身。這時期的玉龍,龍身短小,並出現單一的雲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篩,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稱"蘑菇形角";玉龍的眼部,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期後呈"臣"字形,商代玉龍以側身玉龍為多;一腿一足,以陰刻線將身與腿分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闊口部,便於繫繩攜帶。

    周王朝是殷商之後奴隸制政體在中國的又一個鼎盛盛時期。西周王朝前後四百年,社會生產力較商代有了巨大進步,手工業發展更為繁榮,"玉府"即是當時周王室專門設立玉器的製作工場。周王朝特別崇尚禮儀,在封官拜爵時都要給受封官員一件玉器,作為官爵證明,《周禮》中稱此種器物為"瑞"。《周禮》是周朝的重要法規,它賦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內涵,並開闢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使玉器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周代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環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數玉龍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的玉龍常以單徹法雕琢,目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陰刻線,從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法。周代玉龍的裝飾較商代複雜,出現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並用,多采用彎曲形線。直線雕琢紋較少。春秋時期的玉龍多為佩飾,繼承了西周玉龍的裝飾意味的,並創出自己特有的時代風格。造型以璜形器為主,兩端作對稱龍首,中間雕琢成曲折盤繞的蟠螭紋。紋飾繁簡結合。雕琢時陰陽線並用但以陰刻線為主。此時的玉龍,邊角處理圓潤,特別重視玉器表面的質地拋光,選料較商、周時期精良,很少使用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王和青玉。

    玉器發展到漢代,因為儒家道德學說從禮制上能維護封建國家制度,故而漢武帝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使以禮器、佩飾為主的玉器體系,得到了很大扶持。由於漢代的國力強大,溝通了西域與中原的交通往來,優質的玉材,源源不斷地從西域而來。漢代玉器以琢工精細,造型靈巧,變化豐富為特徵,並流行一種外緣有鏤雕附飾的出廓玉器。而大件玉器琢工較粗,刀法簡潔有力,有"漢八刀"之譽。

      漢代玉龍的龍身向盤形發展,一龍的四足吸收瑞獸的特徵呈尖爪狀;龍的頭部似馬頭,龍角似馬鬃,細長尤如寬頻;龍耳極小;漢代玉龍的眼睛基本是外方內圓。其形狀多種有方圓形眼、帶梢橢圓形眼,不論何種龍眼,均炯炯有神,可謂畫龍點睛。此時龍身上還出現了飛翼。有的龍近似蟠螭紋,龍尾呈單尾或分岔尾。而龍紋與其它紋飾組合的圖案頻頻出現也成為漢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 2 # 清風明月1979529

    一般觀點認為,龍是以魚或蛇再點綴其他一些動物特徵組合而成的。現今我們所見的龍有著獸類的四腳、鳥的毛、鬣獸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紅山文化玉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代表了早期龍的形象。

    問題在於,它的頭部為什麼會具有豬首的特點? 在中國史書中,有“雲從龍”、“飛龍在天”等記載,說明龍與自然界的雲、天、水有密切聯絡。古代將龍作為神靈崇拜,反映了龍與農事、天象、祈雨活動的關係。在遠古時期,原始畜牧業中豬的飼養是很重要的。古人除了把豬作為食物外,還視它為“水畜”,在祈天、求雨、防洪澇等祭祀活動中,選擇它作為祭品。紅山文化的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大量的豬骨,還有陶製的豬模型,所有這些信仰觀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出現豬、龍合一的形象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的學者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玉豬龍是作為“地母”的象徵而出現的。龍體的形狀源於蛇身,而蛇的活動與季節的迴圈是相符合的,在春天萬物萌生時,蛇就開始活動,到秋季植物凋落時,蛇便入地而居,正所謂“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因此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是自然的事。今天的瑤族人民就認為泥土山是龍肉,石山為龍骨,小山的起伏是龍的鱗骨,山崩樹倒則是龍翻身,滔滔河水是龍水,由此可以推測紅山文化玉龍很可能是土地的象徵,加上當時有發達的養豬業,龍首便具備了豬首的形象。

  • 3 # 洪果果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援。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後是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1971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7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玉龍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位列十大鎮館之寶。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清理出一條長1.78米的蚌殼擺塑龍,距今近六千年。

    1994年,在湖北黃梅縣白湖鄉焦墩遺址,清理到一條長4.4米的卵石擺塑龍,距今約六千年。

    1995年,考古學家在遼寧的阜新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19.7米的紅石堆塑龍。這條龍有頭、尾和四肢,已經比較完整。查海遺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中國龍文化至少已經有了8000年的歷史 。這是迄今為止得到考古界公認的,最早關於龍的遺存。

    1996年,遼寧葫蘆島楊家窪遺址,發現了兩條土塑龍,距今約八千年。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的眼裡愈發至關重要,與天地宗祖鬼神溝通的琮、璧、戚等禮器,都是用好玉琢制的。在遼西、內蒙古、徽、湘、鄂、太湖流域的發達地區,人們也用玉琢出龍形,足見龍在當時非同一般的地位。

    遼寧建平白玉龍。紅山文化。有說像豬,有說像熊。他們一方面從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據出現紅山文化重大遺蹟的牛河梁積石冢內,有以熊為祭的重要跡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當時先民作為山神崇拜的熊形大山。事實上,圓眼大頭尖長嘴,利齒顯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體與當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安徽凌家灘白玉龍。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聯的扁環形,雞骨白色泛綠斑,此龍除背環一週明確的脊鬣,尤為形象的是龍首呈牛頭形,頭上兩支微翹的彎角,直觀就是當地水牛頭上的雙角。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良渚文化。玉龍組成比較特別,由四個同向龍首圍成一個鐲形。龍首分佈均勻地淺凸於鐲面上。嘴、眼、耳淺浮雕狀,龍角、牙齒等一些細部用陰線勾勒。發掘報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豬,角與耳非牛非鹿,似為各種動物的結合圖形。……平面加一個側面進行斜向觀察,其形態和傳統觀念龍形頗為近似,……環曲的鐲身,或可視作龍體的象徵”。此類龍形,在浙江反山、瑤山等遺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發現。扁長吻,縮頸俯伏,面額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條淺潛水下,僅浮露鼻眼,隨時準備獵取小動物的鱷魚的形象。一排整齊犀利的牙齒,更是這一水中獵手的生動寫照。湖南澧縣孫家崗的玉龍。龍山文化。扁簿狀,鏤刻透雕而成。頭頂有高聳華麗的角狀裝飾,腹下有雕鏤逼真的龍腳(這恐怕是已知玉龍中最早發現龍腳的例子)。但蜷曲的主體,仍隱約能見“C”字形狀。長吻、圓眼等獨特的造型,同樣具有鱷魚的體態特徵。

    湖北天門肖家屋脊玦形玉龍石家河文化。外形極似紅山文化“C”字形玉龍,只是頭形不似紅山豬、熊、馬首形,而略與鱷接近。以上諸玉龍,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典型玉龍。從動物學角度分析,主要是馬、熊、牛、鱷幾種,特徵清晰,種類明確。內蒙古地區廣袤的大草原,在那裡的動物主要就是牛羊與馬。而馬是其中最有靈性的動物,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載力等,是最受牧民寵愛而賴以生存(耕作、運輸、坐騎、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們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虛幻成神通廣大的龍的形象——長鬣飛揚的三星他拉碧玉龍,合情合理。遼寧建平白玉熊龍,形象為熊,熊的力量和其在當地動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將其虛幻神化成龍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至於安徽凌家灘玉龍為牛首形,據瞭解,水牛在這一帶,不久前還是農家的主要畜力,也是當地農民幾千年賴以生存的動物,即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人民政府,也曾多次釋出公告,嚴禁宰割耕牛,足見牛在當地人民生活中佔據過多麼重要的地位。凌家灘先民把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對農業豐產作出極大貢獻的水牛,虛幻神化為龍的形象,順理成章。 浙江餘杭瑤山白玉龍、湖南澧縣孫家崗白玉龍、湖北天門肖家屋脊玦形龍,頭形都似鱷魚,而鱷魚也正是長江流域及江南水鄉地帶常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有人分析認為,鱷魚總是在冬眠之後在春天破穴決堤造成水災,人們也往往在這個時候看到了鱷魚出沒在波濤滾滾之中,便以為鱷魚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使人們逐漸由鱷產生了龍神的形象和崇拜。繁多的龍型,特別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龍各有祖形的現象,說明龍的產生其實是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當地氏族先民所尊崇、敬畏的某種動物直接相關,與當時當地生存的動物種群有關。如鱷應該在江河沼澤的江浙湘鄂地區,而不應該出現在遼西的山區和茫茫無際的大草原上;馬的蹤跡至今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中沒有發現……這種與當時當地先民的尊重物緊密相連的特殊的造龍現象,直至以後仍會導致另類新龍的產生。如商代人首雙角龍紋青銅盉,漢代馬王堆帛畫上的人形龍,江蘇丹徒丁卯橋唐代鎏金銀盆上的魚龍等等。其中人形龍的出現,說明受到尊崇、仰慕的首領、英雄人物等,同樣可以成龍。這一現象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能產生其不可思議的影響。總而言之,這種奇妙的、唯“龍的傳人”獨具的“龍”化的意識行為,實質就是將這種動物或人予以“神”化的過程。 《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古籍說帝舜和夏代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龍由圖騰時代原始的龍形象變成真正的龍紋,約在商代。商王朝非常重視宗教與巫術,也就十分重視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青銅器上的紋飾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即透過各種象徵性的紋飾,向人們展示應崇拜的神靈,求其保護,免受怪物的侵害。這種紋飾中,原龍紋成為主要的部分。 《史記·封禪書》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

    龍原本是中華先民崇拜物件,但隨著專制程度的不斷加深,君權之日益膨脹,帝王之家憑藉政治優勢,將龍據為己有。《呂氏春秋》中,便有將晉文公“喻之為龍”的記載。其後有秦始皇稱“祖龍”之說。秦漢以後,龍已定型為帝王化身,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天子”,出生曰“真龍天降”,駕崩稱“龍御上賓”;所居者龍庭,臥者龍床,座者龍椅,穿者龍袍。

    西漢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記有民間祈求龍降雨以保豐收的祀龍降雨活動。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著名帛畫上,也有龍的形象。這表明在西漢時期,龍已經是社會生活中流傳相當廣泛的一種文化意識了。 《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燻而死”。該事,《太平廣記》卷四二二引牛肅《紀聞》談的比較詳細。

    《唐年補錄》載:唐鹹通末,舒州刺史孔威進龍骨一具,因有表錄其事狀雲:“州之桐城縣善政鄉百姓胡舉,有青龍鬥死於庭中。時四月,尚有繭箔在庭。忽雲雷暴起,聞雲中擊觸聲,血如釃雨,灑繭箔上,血不氵於箔,漸旋結聚,可拾置掌上。須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龍拖尾及地,繞一泔桶,即騰身入雲。及雨,悉是泔也。龍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瘡。凡長十餘丈。鱗鬣皆魚。唯有須長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雙角各長二丈。時遣大雲倉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舉,乃剸之為數十段,載之赴官。” 明朝洪武時期,龍紋的造型基本上保持著元代龍紋的形狀。其特徵概括為頭小、頸細、身體細長、少毛髮、三四爪。永樂、宣德時期,改變了前朝那種身細、頭小的幼稚龍形態,龍形變得形體高大粗壯,威武兇猛。那時,龍首較元代的大,上顎比下顎長而高高突起,有張口和閉嘴之分。張口的伸舌(早期較長如戟狀,後期略短微微上翹),閉嘴的上唇似如意狀,鼻的兩側有對稱的長曲須,下顎多有兩束或三束的疏須,頭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發少,後期的發多。

    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間,龍型失去了前朝張牙舞爪、叱吒風雲的雄姿,表現出一副性情溫順的神態。常見的一種閉嘴龍,多在花間、蓮池、海水彩雲中出現。除了閉嘴龍,也有少量張口龍、螭龍。而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龍紋則以行龍為多。有雙龍相對的,有張牙舞爪的,有兩龍爭珠、回首而望的,也有龍鳳對舞的。有行於花間、舞於彩雲的龍形,也有遊於海濤之中的蛟龍。此時的龍紋,亦分張口和閉嘴龍。在工藝上,龍紋大不如前。常見畫工簡單草率,有的把龍鱗畫成簡單的網格紋,神氣也差。有的顯得瘦弱,失去駕雲行海叱吒風雲的神威。

    雍正、乾隆年間,龍型的角分叉成山字形,龍的眼睛顯圓,龍的爪已不似明代鷹爪,五趾相靠成“風車”狀。這時的龍爪拇趾與食趾相距較大,趾甲顯得細小,沒有了元、明時期三角形的那種鋒利感。所以,清代龍爪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感。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之前的威武、健壯,顯得腰硬,老態龍鍾,四肢無力。對比發現,之前的龍體盤曲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顯腰體硬直之感。

    概括起來,明代龍紋及造型粗壯,威武生猛,龍首魁梧,有怒髮衝冠之氣勢。龍趾呈三角形,略微內彎,鋒利剛勁。明中期時龍首扁長,上唇呈如意狀,龍爪緊靠呈風車狀。明晚期時,仍以游龍居多,龍的頭部略圓,鬃毛成蓬,有上衝之勢。這時的龍型上顎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狀,形如豬嘴,人稱“豬嘴龍”。而清代龍紋顯得華貴精巧,富麗堂皇。

  • 4 # 月夜luck

    1、玉製工具 ; 2、禮儀玉器(禮樂器和儀仗器); 3、佩飾玉器(飾玉); 4、喪葬玉器(葬玉); 5、實用和玩賞玉器。 在幾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某種玉器的用途並非一成不變,如璧,即作為禮玉又作為飾玉,有的先作為某類玉器,後又作它類玉器;玉器的品種和形制也只有少數較為穩定,大多數隨時代變化而演變。『禮玉』 禮玉是古代用於宗教祭祀及國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禮》記載,禮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種。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心有孔的扁圓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時,認為這種器物能同祖先神靈相通。除用作祭祀外,還可用作裝飾、祥瑞、斂葬等。玉璧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以良渚文化為代表。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精美。漢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細,漢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為一種外方內圓的柱狀管形玉器。琮的方圓表示地和天,是出於天園地方的上古宇宙觀,做成方琮來祭祀地神,是禮地之器。此外,亦被用於祥瑞、斂葬等。玉琮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以良渚文化最為發達,其中有的還刻有獸棉紋飾,是玉琮的輝煌時期。漢朝以後,玉琮均為內圓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紋飾,用途已變為裝飾和喪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現,成為一種裝飾或陳設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種上端為三角形或直平,身為長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還用以區別等級和作符節等職能。戰國時玉圭和玉璋最為盛行,其後由宋直至明清,歷代均有製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種扁平長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狀半邊圭。玉璋始見於龍山文化,盛行於商周。璋與圭一樣曾為禮朝區分等級的器物,春秋以後趨於少見。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種弧形的玉器。漢制稱“半壁玉璜”,但常見出土的玉璜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兩端有小孔,往往出於墓主領下,可能用於佩帶,故有“佩璜”之稱。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紋或形似虎紋的玉器,殷商至漢代常見。 『葬玉』 葬玉是專用於隨葬的玉器,古人認為以玉斂葬,能夠保護屍體。葬玉是指這類專門為保護屍體而製造的隨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玉塞等。① 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玉押”,即用金屬絲線將玉片穿掇而成的屍罩,相傳可儲存屍身不腐,可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稱“含玉”,是含於死者口內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蟬、玉蠶、玉魚、玉管等,春秋戰國時玉琀有玉豬、玉狗、玉牛、玉魚等,大約任何較小的玉件多可充當口含。漢代以後大量使用玉蟬做琀,明初墓葬中還見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稱“握玉”,是握於死者手中的葬玉。漢代常見的玉握是豬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時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竅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竅玉塞,包括雙耳、雙眼、雙鼻孔、一口、前陰、後陰等,目的是為了保護屍體,以防精氣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於人身的各種玉器,其特點是個體較小,大多有可穿線的孔洞。佩玉的種類較多,如玉玦、玉鐲、玉剛卯、玉牌、玉帶鉤等。有的成組佩帶,有的單獨懸掛。 ① 玉玦 是人的耳飾,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時代玉玦多光素無紋,商代的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較多,形制較小,外徑在2-5釐米之間。戰國以後, 玉玦不再流行。 ② 玉鐲 玉鐲自古以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腕飾之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明清玉鐲多見裝飾,如聯珠紋、繩索紋、竹節紋等。③ 玉龍 玉龍的形象隨時代而演變,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身軀作“C”字形,簡練優美,極富特色。此後,玉龍呈現多姿多彩的風貌。歷代帶有各自鮮明的特徵。 玉動物 玉動物取象於自然界真實動物,圓雕或片狀雕均有,造型姿態多樣,栩栩如生。玉動物一般作為佩飾,也有的可作為陳設品。玉動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馬、玉鹿、玉牛、玉豬、玉鷹、玉魚、玉龜等,歷代玉器中最為多見。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類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為扁平狀,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為陳設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玉人琢工帶有明顯的稚拙性,商代以後玉人形象多樣,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圓雕、有片狀雕,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 ④ 玉劍飾 玉劍飾是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飾於劍首的稱為玉劍首,飾於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稱玉劍格。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聯航為什麼非要讓員工登機,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