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漢上痴生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是我最早的藏書之一,買了將近40年了,傅惟慈老先生翻譯的,當年讀罷便認定,這就是我學習寫作的教材之一,經常隨手翻閱。幾年前我曾清理了一大批藏書,留下的不到十分之一,這《月亮與六便士》被毅然留下,中間又莫名其妙地丟失了一回,遺憾不已,好在有某寶這樣的工具,便認準傅惟慈先生的譯本,又買了一本,不久舊本卻又找到。

    本書作者是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二十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創作活動始於二十世紀初,《月亮與六便士》發表於1919年,是毛姆代表作之一,本書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庚為原型,書中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為了畫畫的夢想,自願捨棄西方文明,流浪到太平洋塔希提島上,娶土著女為妻,創作了不少綺麗多彩的畫幅。

    真實原型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傑。他出身名門望族,為了藝術離家出走,到遙遠的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上生活,去畫那些異國情調的土著男男女女。

    交待完全書的背景,我們就來做一些簡單的分析。西諺曰: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本書作何評價,那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我只是接觸本書早,讀得熟一些,本文僅為尚未讀或未認真讀過此書的讀者作一個簡單介紹:

    0/1 關於本書的主題

    我買的書是1981年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其封底有一句話:“小說主題是個性、天才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矛盾”。我的一位朋友,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對本書主人公進行了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分三個層次:本我,快樂原則,我想要;自我,現實原則,我能要;超我,理想、道德原則,我應該要。上述兩個說法有相通之處。

    這個理論很新穎貼切。按書中的介紹,思特里克蘭德小時候想當一個畫家,他的父親認為畫家不賺錢,讓他學做生意,他屈從了,這是“本我”和“自我”的矛盾。到了四十多歲,成家立業並有了兩個孩子後,他日益覺得時不我待,於某一天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夢想,這是“自我”和“超我”的矛盾。

    0/2 關於本書的書名

    便士,是英國的輔幣,類似中國的“分”,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最小的貨幣單位。作者毛姆的一位朋友對他說過:“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一句玩笑話,卻被毛姆信手拈來作為書名。

    華人寫書非常講究書名,比如《紅樓夢》,書中《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回即有《紅樓夢》十二支曲,批書的脂硯齋特地指出,這十二支曲的曲名就是為書名《紅樓夢》“點睛”。

    毛姆此書卻未如此“點睛”,書中“月亮”、“六便士”兩個著名符號均未作特別處理,本書末尾,寫了思特里克蘭德與土著姑娘生的孩子在船上跳舞,“頭頂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菸波淼茫,浩翰無垠”;接下來的最後一句,“他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的日子”,先令也是英國貨幣,比便士面額大一些。如果華人寫,恐怕會在這裡特別點睛一下,但毛姆沒有這樣做。推測其原因,原書頂禮了兩位印象派大師,所以他在為書命名時,也採取了一些印象派的技法——突出精神意旨而非工筆於細節。

    0/3關於本書的文筆

    文筆優美、行文如行雲流水一般是本書的主要特點之一。我看不懂原文,看的是譯文,明顯感覺其行文中的吞吐曲折、抑揚開合與中文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文筆美。傅惟慈先生精通兩種語言,譯出來的文章惟妙惟肖,載飛載鳴,搖曳生姿,下面舉例為證:

    講到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生前知道他的人並不多。他樹了不少敵人,但沒有交下什麼朋友。因此,那些給他寫文章的人必須藉助於活躍的想象以彌補貧乏的事實,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非常清楚,儘管人們對思特里克蘭德生平的事蹟知道得並不多,也儘夠浪漫主義的文人從中找到大量鋪陳敷衍的材料,他的生活中有不少離奇可怕的行徑,他的性格里有不少荒謬絕倫的怪僻,他的命運中又不乏悲壯悽愴的遭遇。經過一段時間,從這一系列事情的演繹附會中便產生了一個神話,明智的歷史學家對這種神話是不會貿然反對的。0/4關於本書的結構

    本書的結構非常精巧。小說讀者,最難接受的是你編故事來愚弄他。本書以第一人稱進行創作。這與脂硯齋自稱與作者親密無間進行評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書中的“我”,與思特里克蘭德有許多交集。思特里克蘭德死後聲名鵲起,流量大量朝其傾斜,人們急欲瞭解天才畫家思特里克蘭德過往生平,偏偏不能得其真,一些人憑著二手資料,進行考證推測,難以滿足讀者詳細瞭解的慾望,用書中原話就是,“結果是,這些文章更增加了思特里克蘭德的聲譽,挑起了、但卻無法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回憶與其在倫敦初識、在巴黎交往、在塔希提追尋足跡的過程,身臨其境,栩栩如生,成功解除了讀者“你編故事來哄我”的牴觸感,此外,作者還巧妙地透過對正文加註、加批辦法來增強真實感。這樣的結構手法十分高超。

    本書在基本梗概方面,採取新聞白描的手法,把讀者代入現場;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採用了小說的心理描寫技巧和話劇對話技巧;在不同文體和故事階段銜接的地方,又採取了大量散文抒情的方法。作者把各種文體巧妙匯聚在一起,創作出了一篇不朽的小說,完全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優秀教材。

    0/5關於本書的特殊場景

    用文學語言表達繪畫藝術,是個很難的事,直接介紹很枯燥,沒有基礎的人閱讀困難,本書作者創作性地透過講故事的辦法,把印象派繪畫的題材、技巧、主旨、風格、藝術效果進行了很好的展現,讓讀者在不知不覺間就對印象派繪畫有了個大概的認識。這對沒有繪畫基礎的讀者,是個很好的基礎普及、是一個福音。

    另外,就是對太平洋土著聚居的塔希提島風土人情的細緻描繪,包括氣候、人物、風景、生活方式等,萬里洪荒,異風殊俗,這也是讀者很感興趣的地方。

    總之,《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精心結撰的名著,值得一看。脂硯齋說《紅樓夢》寫作借鑑了繪畫手法,同理,《月亮與六便士》也借鑑了印象派的手法。《月亮與六便士》帶有明顯的印象派的烙印,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本書的主題和書名,開卷而悟,正不必“沾沾於刻楮葉”也。

  • 2 # 中國網中國視窗四川

    如何評價《月亮與六便士》?或者說如何評價一本書?對於同樣的一本書,同樣的一個作者,在不同的時代,會呈現出不同高度的價值,這種價值和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潮有關,也與這個時代的審美觀念有關。為什麼《月亮與六便士》會成為書店的暢銷數目之一,有一個原因便是毛姆所描寫的故事直擊人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也許都是拾著腳下的六便士,心中仰望著天空,所以書中主人公義無反顧放棄一切追求藝術的後半生才會讓人讀完之後自我叩問,"這是否真的是有意義?"

    這部小說的魅力是非凡的,行文流暢,讓人一口氣讀完。

    從人物刻畫方面,書中寫到“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麼錯綜複雜。現在我清楚認識到,卑鄙和高尚、兇惡和仁慈、憎恨與愛戀是能夠並存於同一顆人類的心靈的。”毛姆所刻畫的幾位主人公,都具有典型和複雜性。

    評價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前,想將書中的一句話作為開端,“他畫的是他的理想,儘管貧乏、平庸、陳舊,但終究是理想。”沒有任何跡象,一位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一夜之間突然拋棄一切,遠走他鄉,他要去畫畫。

    這個在中年放棄事業、家庭,半路出家、潛心畫畫的人叫做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他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庚。他們同樣有股票經紀人的職業,有同樣去過塔希提島。不過根據相關資料,高更的一生並不像書中所描述的如此理想。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更為獨立的、虛構的藝術形象。

    思特里克蘭德太太是六便士的代表,她不懂藝術,卻附庸風雅。施特略夫是一個善於應對六便士,卻可以看到月亮價值的人。此外,愛塔是一個奇怪的人,她對斯特里克蘭的付出近乎完美,以至於她的身上帶有一些神的屬性。而故事最後在塔希提島部分的篇幅,也帶有一些傳說的色彩。記憶猶新文章的最後斯特里克蘭卻不再向從前那樣讓人覺得粗暴、無可理喻,對於愛塔,變得更加溫和,這也許也可當做在生命的最後與自己的和解?不經讓人想起那句話:“我沒空做那種無聊的事情。生命苦短,不夠時間即談戀愛又搞藝術。”

    提到塔希提島部分的寫作,不得不提及毛姆的整個行文風格。

    毛姆借鑑了印象派的筆法,細緻地描繪了太平洋土著聚居的塔希提島的風土人情,這也是筆者很感興趣的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環礁,一個離水面不高的海島,它是一圈環繞著潟湖的陸地;它很美,海水很藍,天空也很藍,有色彩繽紛的潟湖,還有搖曳多姿的椰樹;但斯特里克蘭住的那個地方美得像伊甸園。”

    斯特里克蘭住的地方是怎樣的呢?

    全然不問世事,也已被世人遺忘。

    “有個女孩大概十五歲吧,正在把露兜的樹葉編成帽子;有個老太太蹲在地上抽著煙管。然後我看見了愛塔。她正在給新生的嬰兒餵奶;另外有個孩子,赤裸著身體,渾身髒兮兮的,在她腳邊玩耍。看見我的時候,她大聲喊斯特里克蘭,斯特里克蘭就從屋裡走了出來。他也是隻繫著帕麗歐。”

    當庫特拉醫生和主人公再次提起斯特里克蘭生前的最後一幅畫時,畫面所呈現的內容和所描寫的島上的景象有相似之處,斯特里克蘭所畫的大概是混沌初開的景象,伊甸園、亞當、夏娃、椰樹、榕樹、牛油果樹,但這些樹和顏色卻似乎蘊含著眼看就能碰到卻永遠抓不住的靈氣和奧妙。斯特里克蘭一路輾轉,在塔希提島找到了靈感的源頭,也可以說找到了自己。他已達到了他夢想的境界。他創造了一個世界,看到那個世界的美好。他的生活已經完美。

    讀完整本書後,再來看作家毛姆,1916年底,他和同性戀人斯克斯頓結伴雲遊,1917年4月8日才揚帆返回美國,此次長達半年的南太平洋之旅催生了短篇小說集《葉之顫動》和長篇小說級《月亮與六便士》,這也解答了為什麼他筆下的塔希提島會潛藏靈氣。此外,毛姆個人也對著名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和作品極其痴迷。多重因素,促成了小說的誕生。1918年春,這部小說在薩里郡一氣呵成。

    李繼宏老師在前言裡這樣提及, 在這部小說發表的一百年多年裡,批評學家對其的評論褒貶不一,相比於毛姆的其他小說,這部小說也常常被忽視。為何如今成為書店的暢銷書籍?一個是書的寫作風格通俗易懂,一氣呵成,另外書裡所刻畫的人物彷彿就在我們身邊,最後,書的最後也回答了這個問題:

    難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安寧是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完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

    兩點一線,養家謀生的我們總有時候也常常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徘徊與抉擇吧。

  • 3 # 卡西小站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他得掙扎著出去,要不然就得淹死”。

    ——《月亮與六便士》

    前幾日瀏覽到一篇《月亮與六便士》的讀後感,我於去年年底閱讀了這本書,如今才次年年中,我試圖仔細回憶,卻怎麼也只記得個大概了。

    最近我時常發現自己對閱過的書籍印象不深,極易遺忘,這並不是個好徵兆,於是我二次捧閱《月亮與六便士》,記憶才一點一滴浮現出來,但這次的讀後感只有一個問題:我該怎樣離自己的天空更近?

    書中原本平庸甚至有些窩囊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過著常人眼中看似美滿的生活,卻突然發了瘋似的遠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隱居,決心要在美術界有一番作為,便夜以繼日的躲在陰暗的小閣樓上繪畫。

    證券經紀人和畫家兩個毫不相關的職業,再配上斯特里克蘭德中規中矩的社交性格,世人無不訕笑,甚至句句譏諷。

    書讀過半,我忽然十分渴望成為這個淪為眾矢之的的窮苦畫家,但無關乎職業。這樣不惜犧牲一切、勇於朝自己天空行進的人,不成為他,去成為誰呢?

    所幸最後這個“天才”在現實社會和大眾想法的圍剿中堅持了下來,在他所沉淪的色彩天空中熠熠發光。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再普通不過的“斯特里克蘭德”,那我們該怎樣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天空呢?

    一、自我提升

    “我們究竟是過了一年365天,還是將一天重複了364遍”。

    自我否定、感到焦慮是人生常態,但不應無休止的放大焦慮。生活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的,有需求、有想法以及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都會遇到難題。

    不管是被自己暗戀的人拒絕還是被心儀已久的公司退回簡歷,都不意味著你不優秀,那隻意味著不合適。但如果你不甘心就這樣與暗戀的人錯過,仍將進入那個公司作為自己的目標,那就去自我提升。

    面板不好就去護理、衣品不好就去學穿搭,業務能力不強就腳踏實地的學習考證,根據自己的情況或短板來做相應的自我提升計劃,也許做到這些之後你就釋懷了當初的那些不甘心,擁有了更好的歸屬。

    二、走出舒適區

    “如果你覺得現在每天過得很安逸,你的舒適圈可能正在毀掉你”。

    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有些“煲雞湯”的意味,但仔細想想,被疫情困了半年的年輕人需要這樣的雞湯。如果有什麼能讓你從床上一躍而起,詳細制定關於自己未來的計劃併為之腳踏實地的努力,那這樣的雞湯為什麼不多來一些呢?

    三、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年輕就是不斷試錯的資本”。

    首先就是要見識。看過、嘗試過足夠多的事物之後,才能找到與自己內心相匹配的事物,然後仗著年輕去嘗試。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易,任何興趣從起步到有所收穫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重複大量單一的練習都是靠著足夠熱愛堅持下來,試錯不代表瞎折騰!

    疫情過後各行各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頸

    很多年輕人的夢想被暫時擱置

    不管你是否依然鬥志昂揚

    我都希望你暫時停下

    來這裡坐坐

    “永遠要記得仰望星空,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史蒂芬·霍金

    看吧,生活偶爾需要這樣的”停泊“

    明天,一定會向你的“天空”

    更好的啟程。

  • 4 # 吉木令

    《月亮與六便士》一半敬佩一半討厭

    這是一本被奉為經典的鉅作,雖然是一本小說,卻能給人帶來無數的思考,讓每一個人眼中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斯特里克蘭德和不一樣的月亮和六便士。

    接下來,就以我之眼,來看一看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什麼樣的思考。

    首先,為什麼討厭呢?

    無情、冷酷、自私,這三個詞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個為了追求理想而拋棄人倫和人性,拋棄世俗一切被稱為可以讓人幸福的東西:親情,愛情,友情,金錢,地位,身份,享受等等。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當斯特里克蘭德在普世價值觀認為的正確道路上突然偏離軌道,為了那個心中的夢想,要去走一條佈滿荊棘的朝聖之路的時候,除了難以想象就是佩服,這得是多麼大的執念才能驅動一個人放棄所有身外物呢?

    為了理想,我們真的可以只在乎藝術家創造的價值之偉大而忽略他毫無底線的問題嗎?有人說一個藝術家與他是一個混球並不衝突。翻翻歷史上,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有卑劣的一面,所以我們可以讚美他為藝術的執著,為理想的執著,為後世留下的經典傳世之作,但不認可他的為人處世,也並不是不可以,不是嗎?有才華是真,卑鄙也是真。

    如果說對於他的家庭,他畢竟還是偽裝了17年,去努力為這個家付出過,但是面對一個在他貧困交加,病危時救他一命的施特略夫時所做出的行為,實實在在就是一個混球。

    毫無感恩不說,還破壞施特略夫的家庭。而最後對於為了他而自殺的女人,他也漠不關心。你可以說婚姻如果不在同一頻道,那就離婚。他要的是靈魂伴侶,是能夠跟他過他想過的日子的女人,所以那個瘋狂愛上他,想用柴米油鹽禁錮他的女人的死活他怎麼會關心?逃都來不及呢。

    要說他是個混球,還要問一問,為什麼人會對在他受貧困、病痛折磨他時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感恩,反而去傷害?書的後半部分,作者也寫到,斯特里克蘭德曾跟他透露,為什麼勃朗什會委身於他,是因為施特略夫曾在她受盡羞辱丟盡了顏面時搭救了她,她要報復施特略夫。是不是很驚訝,為什麼對於救命恩人不是感恩而是報復和傷害?

    這就要說說人性的陰暗面了,如果你想與一段屈辱的過去一刀兩斷,最好的辦法就是和曾與你一起參與過那些過往的人一刀兩斷。而報復的心理可能是幫助他的的那個人,能力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反而過的比自己好,還能伸出手來幫助自己,這種扭曲的嫉妒心理,會讓人內心不平衡。讓人不但想逃離這個人還想要報復,甚至毀滅對方。這從很多惡性案件都是身邊人作案就可見一斑,人對於比自己強太多或不認識的人不見得會嫉妒,但對於隔壁鄰居或身邊的親朋好友,卻會因為嫉妒而產生報復心理。太知根知底,大家本來起點差不多,某天突然發現對方超越了自己,就會心裡不平衡,只看到結果,憑什麼好運是落在他身上?但不會問,人家有這樣的好運都付出了什麼?

    其次,敬佩,他為了理想選擇了離群索居,就像一個半獸人一樣活著。

    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於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

    斯特里克蘭德既不是獸類也不是上帝,可是他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所以只能把他看成介於獸類和上帝之間的個體,偉大的半獸人藝術家。

    取捨、權衡、圓滑、世俗,或許正是這些詞把我們的人格框定,所以在眾生裡無法跳脫,而跳脫出來的幾個,也為世俗所不容,如果不磨掉稜角就淘汰掉。真正的藝術太需要純粹,不能被任何的凡塵俗事所打擾。所以當一個人的個性與世界的價值觀相悖,那就只能像斯特里克蘭德一樣,去過那樣的生活,去避開與人的相處。遠離人,成為一座孤島。

    正面來看,斯特里克蘭德給了我們很多的勇氣,無懼年齡,勇敢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就像《乘風破浪的姐姐》要傳遞的價值觀一樣,無論年齡幾何,只要你真的有理想,併為之付出足夠的努力,一定會有收穫。雖然大部分的人在追夢的路上被現實狠狠的打臉而重新掉入現實的泥沼,但至少體驗過不是嗎?

    最後再來說說,什麼是理想,什麼是現實?

    我們為什麼會把追求畫畫、音樂等藝術稱為理想,為什麼把當證券經紀人,娶妻生子,賺錢養家稱為現實?是因為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群體?還是因為理想的路太過艱辛而追求的人少顯得物以稀為貴就稱為理想,而結婚生子,工作賺錢是司空見慣的顯得平凡而稱為現實?

    本質上來講,不就是你想選擇怎麼活,走哪條路嗎?為什麼會變成可歌可泣的事?追求和創造藝術就可貴,為生存而活著就不可貴嗎?所以這本書也許可以給我們另外一種啟示,如果你能夠忍受某種生活,那就去追尋,人雖然是群體動物,但歸根結底又是孤獨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所以理想與現實,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高尚與世俗的區別,人之所以覺得煎熬,是因為很多人太貪婪,又想要理想又想要現實。只是某一天,你也想追求理想的純粹,請一定要守住為人的道德底線。

    最後的最後,對於一些大師心中所追求的境界,有時會感覺有點不能理解,如果當世創作出來的藝術,要待後世人類的認知上升到一個境界才能理解,才能被後世追捧喜愛,會不會有一點曲高和寡的悲哀?就如一首歌,是隻有那麼幾個知音能聽是為好音樂,還是普世大眾都覺得好聽的才是好音樂?如果太過於偏離普世大眾的審美品味而讓這小眾的音樂沒有傳播下去的金錢和能力,對一種藝術來說是好還是壞?有很多的古老藝術在傳承的難度中被失去,在曲解中被損毀,到底還該不該繼續一味的堅持純粹?

    就像阿朵說到她為什麼來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就是因為他們團隊做的民族的音樂,受眾太少,無力為繼,她只能出來賺錢,才能讓這份文化傳承繼續下去。看吧,人生就是兩難的,永遠在取捨,在抉擇,有利弊、好壞、對錯,是不是又庸俗了?但就是那麼真實又無奈啊!

    大師們之所以是大師,可能就是他們追求的是純粹,是為了成全自己,而不會管他創作出來的東西是不是為世人所接受。我們不能理解,可能從根本認知上就處在不同的層級。正如人類會理會螞蟻的質疑嗎?

  • 5 # 閱明說

    這世上有種浪漫,叫枕著月亮前行

    合上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什麼是生活的意義?是地上的六便士,還是天空的明月。似乎從未有過理想與現實的分界線,可追尋理想往往比因循守跡要困難。因為難得,所以浪漫。

    一位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一夜之間突然拋棄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人們揣測包括他的妻子都認為他是有外遇,假如故事這樣發展似乎也情有可原的,可卻偏偏是一個令人無法相信的理由,他要去畫畫。沒有任何跡象,就那麼發生。

    這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他不再是少年,不再是青年,他人生的最好年華已經逝去。可在一股神秘力量攫住他後,義無反顧已是他餘生的宿命。

    你當然無需對他心生敬仰,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導致她自殺。對家人、朋友和一心愛她的情人都非常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得冷嘲熱諷、傲慢不屑。如果這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成功追求理想的故事未免太過無聊。所以,斯特里克蘭,從來便不是個聖潔的追求者。

    但唯此才更顯真實。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沒有一天不陷入窘境。他忍受飢餓,他偶爾也找活幹,只為了繼續畫畫,他從不在意外在的環境,不追求享受,進食與性的慾望在它看來不過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如果可以不進行,他一定會捨棄。

    即使到達他的理想鄉,他的生活在外人看來也絕非愜意。或許,在他娶了阿塔之後的生活可以稱之為幸福。在那個世外桃源,他無需為生計謀劃,這裡有最美的星空,最寧靜的戶外。可最大的幸福一定是不受打擾的畫畫。哪怕是最窮困潦倒時,只要能畫畫,這就是幸福。

    或許這才是現實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寫照。永遠深陷泥濘,在微塵中一次又一次拾起理想。在最深切的困難中,感受著最深入靈魂的溫度。比起斯特里克蘭,我們都應該少了些決絕。

    動搖永遠是理想主義者的致命毒藥。來自外界的評判,來自自身的懷疑。在斯特里克蘭去巴黎畫畫之前。人們煞有介事的編造著他帶著他的外遇物件在豪華酒店裡尋歡作樂的事實。相比起去畫畫,這個才是人們心中認可的“正當理由”。“也許,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我們很看重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別人是否重視我們對他的看法很重要,如果我們對他的看法沒有影響到他,我們就很討厭他,我想,這正是人性虛榮最痛的創傷”。斯特里克蘭全然不在乎,這是理想主義者最珍貴的品質。

    《月亮與六便士》從未指定我們要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或許通讀全篇你依舊無法理解斯特里克蘭的追求。可生活永遠不止理想,你可以拾起六便士。正如書中所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做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娶一名漂亮的妻子,一年賺一萬英鎊,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我最感動的是,在最後得知自己患麻風病後,斯特里克蘭讓阿塔走,可阿塔說道“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在與阿塔結婚的幾年裡,阿塔完美的盡著妻子的責任,孩子她養,幫斯特里克蘭採購。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她依舊不離不棄。於是,他親吻著這個淳樸善良的女人。斯特里克蘭,這個說著不需要愛情,連結婚都是為了更好的畫畫的男人,最後是否深深愛上了這個無條件支援他理想的女人?無人可知。

    生活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的荒謬和汙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走在既定的路上無疑省心省力,地上的六便士也比天上的月亮好拾起。你大可以懼怕,你大可以迷茫,你大可以不再忍受。你更可以嘲笑一些人。

    當你從理想的道路撤離。永遠不要忘記,這世界上絕不止一條路。高掛天空的也有人觸及。有一種浪漫,叫做枕著月亮前行。有一種幸福,是在最微末處拾起。有一些人,可以實現理想。

    最後,理想這個詞似乎被人過分抬高了,他並非過分的觸不可及。每個人對於生活都應有著最熱切的渴望。而這,就是你的理想。你,也可以在漆黑的夜裡,枕著月亮前行。

    只是不願想,不願做。因為難得,所以浪漫。

  • 6 # 天山雨945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出版於1919年的長篇小說。

    小說題目可引申為"浪漫美好的理想與真實的現實生活"

    小說的故事原型雖然是根據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經歷創作的,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作者借人喻物,夾帶私貨,表現自己的主張和思想。這並不是要說他這種寫作方式不對。

    問題來了,作者為什麼要挑選高更來承載自己私貨的運輸工具?

    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與各位分享自己鄙陋的體會。

    首先是作者的出身背景。

    作者十歲左右父母亡故,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心靈所遭受到的苦難不是常人所能體悟。作者在叔父家裡長大,由於長相矮小丑陋加之寄人籬下的生活,作者心理的成長過程定是與眾不同,形成了獨立思考和自我主見的大腦。由於客觀條件所限制,小時候作者的理想抱負以及個人愛好喜好志趣等都難以順利實現。現實中實現不了的才是文學創造最好的來源和動力。金庸老先生終生滴酒不沾,他筆下的大英雄則是以酒當歌豪情萬丈,動輒幾大罈子酒下肚。同樣老先生手無縛雞之力,筆下人物則移山填海隔山打牛,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因此,作者所言即是自己所求所想。

    其次是作品的時代背景。

    作品出版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打了四年,歐洲大陸上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慘不忍睹,歐洲因戰爭傷亡近三千萬人。不難得出結論,作者成書時間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期間。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怒透過自己的筆墨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和期盼,與其改變不了這個悲慘的現實,不如桃之夭夭罷了。《桃花源記》的作者處境時代背景有著異曲同工遙相呼應之妙。

    這就是篇頭提及的"理想與現實"。

    編後語。兒子大學畢業要選擇職業,侃侃闊談如何成就一番大事業。我耐心聽了兩個小時說到"兒,別總挺胸抬頭看月亮,先低頭彎腰把六便士撿起來再說。"

  • 7 # 神州客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是西方20世紀的流行小說。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先生。

    月亮代表人類理想,六便士代表生活現實。

    《月亮和六便士》深刻揭示了人類理想與生活現實的不平衡與再平衡的矛盾與對立統一。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題是逃避現實——

    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肉體在現實生活中卑微地活著;而靈魂卻時時想放飛自我,渴望追求內心的美夢和理想!

    因而,我認為《月亮和六便士》是本好書,是經典的小說!

  • 8 # Sam187039715

    無數次的想看,無數次的找理由沒有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看小說,最關心的不再是故事怎樣怎樣,而開始感慨這樣寫,這樣構造,作者真心太牛逼。前段時間重溫完《玩笑》,米蘭昆德拉一如既往喜歡用N個第一人稱寫完一本小說。再看《月亮和六便士》,用一個作者的口吻簡單的寫完了思特里克蘭德一生,斷斷續續,卻留給讀者更多的遐想和思考。一千個哈姆雷特,躍然紙上,帶給每一個人不一樣的感受。

    一、是否有魔鬼抓住你的靈魂?

    “我懷疑他的靈魂裡是否深埋著某種創作本能,那種本能雖然受他的生活環境所抑制,卻像腫瘤在活體器官中膨脹那樣頑強地生長著,最終控制了他整個人,迫使他不由自主地採取行動。”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

    很多時候都在想,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看清自己內心所想所盼,心之所至。我們所過的生活,我們所成為的人,到底是靈魂的決定還是外界的推動。我成為了別人眼中的人還是自己心中的人。太難了,生活在人群當中,不得不重視別人的看法與評價,不得不在心中住在起一個衛兵,當有其他想法蹦出來與普世價值相違背,衛兵本能的將其砍掉。可惜,抽刀斷水,也許你不明白到底有什麼不對,卻始終覺得意難平。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又有什麼區別。可惜,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夢想吧。如果沒有夢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成為怎樣的人。太多的束縛,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後我們就這樣走完了一生。

    我突然想起了順治,江山在手,說走就走。

    我突然想起了明熹宗,萬千河山,只愛木工。

    連最至高無上的權利,都阻擋不了內心的渴望。

    尼采為什麼會瘋

    梵高為什麼會割掉耳朵

    王爾德為什麼要坐牢

    海明威為什麼要自殺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怎樣的驅動,才能不要六便士,賞著月光,衣衫襤褸,包不果腹。

    可惜,我們還是被六便士所困,抬頭看見月光,低頭撿起了六便士。

    未經檢討的生命不值得活,所以為了捍衛靈魂,蘇格拉底拒絕越獄。

    如果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你像伽利略捍衛日心說一樣,能夠像普希金一樣與丹特斯決鬥,能夠像肖斯塔科維奇一樣一生都在等待槍斃,能找到這樣值得堅守的東西,內心的渴望與滿足,已經遠遠大於對物質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

    是否有魔鬼抓住了你的靈魂?讓你只能俯首稱臣。

    那些命中註定的狂熱,對抗衛兵的勇氣,最終讓你內心安寧。

    熱愛音樂與畫畫,熱愛舞蹈與表演,熱愛寫作與詩歌,熱愛足球與賽車……所有的熱愛,在你做這件事情,在你投入於這件事情之中,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報酬,而是否有所認可與收穫,都應當處之泰然。

    思特里克蘭德為什麼會燒掉那副驚世之作的屋子,因為最豐腴的愉悅感,已經在創作的時候產生了,任他人看不看,又與我何干?

    2、 愛情之所以為愛情

    “但是說到底,這種感情是什麼呢?它只不過是對有保障的生活的滿足,對擁有家資的驕傲,對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對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們秉性善良、喜愛虛榮,因此便認為這種感情極富於精神價值。但是在衝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感情與感覺,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缺少哪一面,都無法投入。到底是感情難亦或是感覺難?感覺易在不需努力,感覺難在不受控制。感情易在日久生情,感情難在小心經營。

    有感覺無感情,最終不過是,開始時適逢其會,分開時天各一方。

    有感情無感覺,最終不過是,在一起心意難平,分開又決議難定。

    我實在是不會相信思特里克蘭德會狂熱的愛上誰。他最狂熱的愛,都留給了他的月亮。

    愛塔的愛與勃朗什·施特略夫有什麼區別?難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最終可以為之一死,不能說明她深愛?只能說,這一份深愛並非對方所想要。

    愛他,瞭解他,接受他。愛塔能夠做到完完全全的接受,接受你愛畫畫遠甚於愛我,接受你暴虐的性情,接受你無休無止的繪畫……愛很容易,接受卻很難。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愛上了我們的幻想,所以當真人與幻想不一致,就開始企圖改變真人。

    愛情之所以為愛情。我想,是感覺來了的時候,你們恰到好處,你們彼此舒適不彆扭,你們彼此相愛不認為有犧牲,你們彼此前進步調一致。

    突然想到了鄭伊健與梁詠琪,那一曲《天使與海豚》,都以為感情會戰勝距離,卻不知道,我們所想要,不過是在一起舒適。

    3、 我們都註定孤獨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裡’這類話。”

    時常覺得,語言真的是太過孤獨與蒼白。我萬千思緒,滿腹惆悵,感慨滿滿,卻在動嘴的時候無話可說。

    正因如此,我們太希望有一個人,他能知我所思所想,他能解我所憂所愁,他能明白我的欲說還休,他能解開我的言下之意。彼此能夠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酒逢知己,交談甚歡……

    所以這個世界有了詩歌、有了小說、有了音樂、有了繪畫……他們都用另外一種方式,將情感寄託,在幾百上千後,仍然能夠慰藉心靈。伯牙與子期,錢鍾書與楊絳,為何能夠豔羨眾人。只因知音難尋,摯友難存。更何況,志同道合之人是你枕邊之人,可遇而不可求。

    既然可遇而不可求,那就莫強求。人生在世,總是要靠些運氣。

    既然註定孤獨,那就坦然之。知心中所求,自作伴,常作樂。

    4、 高尚與卑劣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亞伯拉罕沒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會在發現別的生活方式更有意義之後,只經過半個小時的考慮,就毅然拋棄原本蒸蒸日上的事業。而事後從來不懊悔突然踏出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從來不認為追名逐利比追求安寧更為卑劣。

    也從來不認為葛朗臺就真的是人生悲劇。

    有人追求至高無上的榮耀,有人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靜

    有人追求紙醉金迷的奢華,有人追求粗茶淡飯的安穩

    有人追求夜夜笙歌的華麗,有人追求一茶一酒的簡易

    有人追求後宮三千的快感,有人追求一世一雙人的滿足

    有人迷戀於物質,有人迷戀於書畫

    有人迷戀於賭博,有人迷戀於健身

    有人迷戀於花花世界,有人迷戀於承歡膝下

    ……

    這所有的追求與迷戀,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優劣之選?恐怕這才是最大的傲慢與偏見。

    世俗的價值體系,對太多的事情劃定了對錯。但每一個人的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不過是選擇與捨棄而已。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思特里克蘭德的勇氣,這勇氣,包含著對自己一直道德體系的拋棄,包含著對他們責任的否定,包含著對別人傷害的不屑,這種內心的糾結,遠遠大於了物質的貧瘠。

    相對而言,亞伯拉罕的選擇更為簡單,只是遵從內心,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都不值一提而已。

    一生默默耕耘的老者,未踏出山莊一步

    一生飄飄蕩蕩的智者,思想與身體同遊

    又有什麼高尚與卑劣?

    我沒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甘居一隅

    我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願意爬山涉水

    我看過山那邊的風景,所以我甘願駐地停留

    無知而無畏,知之而無畏,是否真有所區別?我思故我在,未感知,未存在。

    羅素曾說,幸福源於通向幸福權利的選擇有多少。

    然,只有一條道路,難道那就不是他的幸福?

    子非魚,勿定論。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對自己理想生活驕傲,對別人不嫉妒不懷恨。

    這樣,挺好!

  • 9 # 大悔憶智周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畫家高更為原型寫的小說,豆瓣評分挺高:9.0!

    後來又改編拍攝為電影。

    所以我不知道你問的哪一個。

    在此談談高更。

    保羅·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傑。

    他出身名門望族,為了他所醉心的藝術,竟離家出走,到塔希提島上去生活,去畫那些土著的男男女女。

    他天分很高,對藝術也夠忠誠——不惜改寫自己的人生,但他對梵高非常嫉妒,哪怕梵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

    他嫉妒梵高的天才和梵高對藝術的忠誠。

    可是,高更天天和梵高激烈爭吵,想方設法捉弄梵高。最後竟發展到買通妓女,讓妓女對梵高說你太醜,我不想和你做生意,除非你割下一個耳朵送我。單純猶如兒童的梵高竟真的割下一個耳朵給妓女送去。

    可是然~並~卵,高更這一惡毒的惡作劇反造就了梵高傑作《割了耳朵的肖像》的誕生。

    高更是非常優秀的,奈何梵高更優秀!

    今天,人人知道梵高,知道高更的卻不多。

    (附圖為高更自畫像和梵高作品《割了耳朵的肖像》區域性)

  • 10 # 寰宙文化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畫家高更的生活為重要素材,其完書時間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作者毛姆已經45歲,是其創作生涯的巔峰時期。當時,在經歷一戰的巨大沖擊之後,全歐洲希望迎來新的秩序和機遇,以便給破敗的歐洲點燃活力。《月亮與六便士》創作與發表適得其機,是毛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眾所周知,高更的一生本來可以順風順水,卻為了自己的創作,一心進入印象主義的藩籬之中, 最終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客死異鄉。誠然,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犧牲許多,卻也收穫了與犧牲相當的價值。

    在一戰之後,全世界都在追求夢想和希望,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卻一心在追求別人眼中的厄運。其實,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又何以見得斯特里克蘭德不是在追求他的夢想,被夢想俘虜的人,有誰能說他幸福或者不幸呢?

    其實,《月亮與六便士》可以是理想與現實、追求與困頓、精神與物質、神靈與凡塵,唯是而已。

  • 11 # 小冉同學16範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讀完這本書之後,讓我心裡一驚,就因為主人公能夠在樹立自己的目標以及理想之後,不幸拋棄自己的妻子,為了繪畫的夢想,不斷地奮鬥,直至死亡。

    我很喜歡書中對於愛情的描寫:愛是一種情感,溫柔是愛的必要組成部分;愛情中有一種軟弱感,一種保護他人的渴望,一種行善和給予他人快樂的熱切——不管怎麼說,倘若不是無私,也是一種很巧妙地將自己隱藏起來的自私;還有,愛情中有著某種羞澀。愛情很有吸引力,愛情讓一個人變成愛人。

     

  • 12 # 超級學長雅思託福

     滿地的六便士 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17年8月份讀了毛姆的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也是刷微博看到的 所以買了本來讀,過程中幾次引起共鳴,喜歡上作者的性格與“毒舌”。

    一個小建議,大家讀的時候不要本末倒置的讀法,把他成為畫家的事情撇開,畢竟那是他的身後事,開局不要加光環!!!

     

    簡單講一下書的內容!

    《月亮與六便士》講的是以高更為原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證券公司經紀人的工作,度假時候突然消失隻身一人來到巴黎學畫,後來到了太平洋小島塔希提,並且病於此,生前並每有什麼成就,死後成為畫界天才名垂千古。

    說一下本人粗鄙的看法!

    有讀者認為這是蘭德天才的表現,天才特立獨行的一面,有這麼一個光環之後 ,大家就可以理解他那些和世人三觀發生碰撞的行為,比如拋棄妻子,比如碌碌無為卻一直堅持,因為大家喜歡這樣的經歷,大眾主流的觀點更傾向於“自古的藝術家都有一段常人難以理解和做到的經歷”,他對畫畫的偏執,正是天才的表現。

    但是我不這樣認為,他隻身離開,只是在做在即想做的事情,對於未來他是不確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但是他知道這件事情是自己想做的,可是他沒有考慮到現實生活,這是他的自私,他拋棄妻子的行為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他認為已經盡完了自己的義務,他的突然離開引起大家的猜測,以至於大家對他妻子的關心,又是加重了對家庭的傷害,到最後他背叛了有恩於自己的巴黎畫家以及畫家的妻子,沒有悔過之心,他認為大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可能這一部分是為了豐富主人公的性格特點,簡單點講他視“女人如衣服”,或者同他那些繪畫工具無異,為了理想為了生計逃避現實的責任,自私,如果他生活在這個年代,對於他的行為稱呼他為渣男不為過吧!

     

     

    如何評價《月亮與六便士》 讀這本書之我不瞭解原型的生平,保證沒帶“有色眼鏡”17年之後斷斷續續翻開過幾次,不過此書一直佔據各大App推薦榜前幾名,看到這個回答,(終於有一個自己瞭解的)一通寫下來,把主人公變成了渣男!現在竟然有些氣憤那就遵從這一刻的想法,不去反覆研究和推敲他行為的深層用意,我相信主人公的一切行為也只是為自己著想而已。

    我們歌頌的是他追求美和理想的勇氣,但是不提倡他為理想作出的決定 。

    生活的枷鎖不是夢想路上的絆腳石,也可能是一種責任!

  • 13 # 野離離

    早年間有個人,抱著治病救國的一腔熱血東渡到日本留學,在求學期間,但在後來的某一次事件中,他看到了華人的麻木不仁比起疾病更加可怕,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想要用筆寫文喚醒當時的老百姓,這個人大家都能猜到,他就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

    在前幾年,有個人在頂尖學府學醫8年,從正經科班唸到醫學博士,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從DNA、RNA到細胞到組織到大體解剖,從生理到病理到藥理,從中醫科到內科到神經科到精神科到婦產科。”學業有成卻決定不再做醫生,轉而拿起筆桿抒寫人生。他就是暢銷書作家馮唐。

    還有很多很多棄醫改行的名人,在這裡就不一一細數了。英國作家毛姆認為,“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這可能是對這種棄醫改行的最佳註釋,畢竟,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連帶他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一,兩個不相愛的人在一起,一個計劃著未來,一個計劃著離開

    斯特里克蘭是一位證券交易員,他不愛講話,但這並不影響他有一個生活還過得去,和睦溫馨的家庭。

    他的夫人是一個自認為是有文學修養的人,喜愛閱讀,在外熱衷結交一些文人雅士,主內也是一把好手,賢惠能幹,還有一對健康可愛的孩子,看的出來,斯特里克蘭夫人很愛她的丈夫,他們生活在一個世俗標準中的幸福家庭。

    這樣的生活就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河,偶爾也會泛起幾朵浪花,粼粼波光藏著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也經歷過太陽炙烤,也容得下大雨傾盆,唯獨在一個懸崖邊拐彎的時候急轉直下。

    斯特里克蘭走了,只留下一封信就這樣走了,沒有解釋,沒有留戀,也沒有愧疚。昔日的榮光就這樣想偽裝也不可能了。

    人到中年,能如此淡然地離開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還有朝夕相處的孩子的男人,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心沒有真正地在他們身上,那麼與之相關的一切也就微不足道了。

    二,做自己,卻是他後半生噩夢的開始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

    但是最對斯特里克蘭來講,他毅然決然地離開家鄉,離開最親的人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想要擺脫一切羈絆去做自己,去畫畫,卻擺脫不了噩運的一次次襲擊。

    在他離開之後,夫人也曾派人去找過他,對他能回心轉意依舊抱有一次希望,但最終是被他的冷漠、自私、偏執以及狂妄給徹底寒了心。

    四十歲才開始畫,沒關係

    孤注一擲,他願意

    才華平平,關係不大

    畫畫對於他來講,就像是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姿勢好壞沒關係,但他必須要掙扎,不然就要淹死。他身不由己,這個夢想似乎就像雷電一樣擊中了他,所以,除了畫畫,一切都沒關係。

    從此,他便開始一直與貧困並頻繁與疾病打交道了。他鬍子拉碴,邋里邋遢,衣衫襤褸,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裡能畫畫而萬事足。

    這樣的處境還能生存下來,這離不開身邊有朋友相助,尤其是有一個像斯特洛夫這種善良到無可救藥的朋友。他會經常接濟斯特里克蘭,並且會在有畫商來買他的畫的時候引薦給斯特里克蘭。但即便如此,對方並不領情,只是覺得這個善良的傢伙有點蠢,好欺負。

    甚至在一次大病中,斯特洛夫把他帶回家來照顧。雖然自己也行不寬裕,但對於大病中的斯特里克蘭,他慷慨解囊,悉心照顧。一個不小心,自己心愛的女人布蘭奇愛上了這個不速之客,自己的小家也從此破碎。

    如果能真心待布蘭奇,這讓斯特洛夫也好歹稍微寬心,但是他沒有。在一次吵架後,布蘭奇以自殺瞭解了自己的生命。對於不能從自己愛的人那裡得到愛,那這或許是她認為最好的解脫方式。

    有人說,別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斷做加法,而斯特里克蘭卻一直在減法。他拋掉了丈夫、父親以及其他一些的名頭,拋開金錢和名聲的拖累,也不曾在意過別人的想法。但這一切任性行為的副作用,卻是讓自己身邊的人陷入痛苦旋渦。

    或許在他看來,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吧。

    三,努力的最壞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後來他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孤島。他依舊窮困潦倒,有時也去做點零工,等掙到了買畫畫顏料的錢就又躲進叢林中,醉心畫畫而對外界的一切不聞不問。

    一心一意,隱忍孤獨,殫精竭慮,受盡煎熬,只為了表達自己心靈之眼所見的幻想。

    他的內心裝著一個鮮活、奇異的世界,自從他來到了這個遙遠的塔希提之後。

    他在那裡又跟了一位姑娘結婚。說實話,除了脾氣有點臭,他長的並不賴。尤其是那張盡顯粗鄙、肉慾的臉,高大的身材,透著一股野蠻原始的新引力。

    生活看似慢慢變得有點像樣了,但前面說過的,噩運一直跟隨者他。他患了很嚴重的麻風病。

    除了因病毀容,繼而又雙眼失明。在那間簡陋的土屋裡,斯特里克蘭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聆聽顏色,用自己的方式,在土屋的四壁畫出了那副曠世奇作。

    傾盡畢生之力,將他自己所理解的,所洞悉的一切,都在生命的最後那段時間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他也最終找到了內心的平靜,他那備受折磨的靈魂也終於得到了安息。

    人的這一生最後悔的不是你做過什麼,而是沒做過什麼。追逐過,努力過,夢想是不會背叛自己的。

    現在的人覺得說夢想很俗,要麼就是你跟我談夢想,我跟你談錢。但有時候我們也談夢想,總說著不管高貴也好,庸俗也罷,其實最終還是賭在“萬一實現了呢”。

    可不管我們怎麼去理解,去看待這些我們確實追逐過的夢想,它們曾真切地來過,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段細微的經歷中,就像一朵沒有名字的浪花,但那是獻給我們自己的花。

  • 14 # 共讀經典

    那一抹月光燦爛明亮 | 月亮 or 六便士

    不知道從何處說起,

    這件事情拖延了很久,

    耐心都快被磨成了決心了。

    說起《月亮與六便士》,

    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

    高更——

    大名鼎鼎的畫家。

    說來慚愧,

    我對高更的瞭解少之又少,

    不知道他的作品,

    也不知道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

    是咖啡小姐喜歡的作品,

    並推薦我去閱讀,

    錯過了好多時間,

    終於下定決心去拜讀,

    這本長久佔據評分前幾名的作品。

    說來也是巧合,

    我剛剛看完不久,

    騰訊的《一本好書》。

    第一集就是,

    《月亮與六便士》。

    難以抑制內心的歡喜,

    拉著咖啡小姐一起看完了這一期。

    內心的火熱又被點燃了。

    當文字的內容用話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時,

    那種震撼力,

    似乎就在故事身邊一樣。

    久久不能忘懷那種尖銳。

    又花了一些時間瞭解了高更的故事,

    欣賞了他的一些作品,

    似乎掉進了一個深邃的空洞,

    在一個時間跳躍的波動裡,

    在黑暗的森林深處,

    在遙遠的太平洋小島。

    眼淚湧了出來,

    似乎所建立的價值觀,

    完全失去了約束。

    ① 一幅偉大的油畫

    故事裡主人公,

    雖然只是以高更為原型,

    並不是真是的他,

    但我更願需要現實比故事更精彩。

    就像我們的生活,

    生活的無厘頭,

    往往比想象的更加可怕。

    這幅畫是高更晚年在塔西堤畫的,

    從右至左講述人的一生。

    對人生歷程的深刻思考,

    這幅畫的名字就是人類的終極三問。

    是什麼樣的經歷,

    讓高更有如此的沉重的思考。

    這段故事比書本里的故事更加殘酷,

    我想作者是已經研究過高更的生平,

    他是刻意隱去了一些殘酷。

    一位生活潦倒無法生存的窮畫家,

    離開現代文明,

    來到了原始的塔希提,

    為了生存他什麼髒活累活都做,

    賺來的錢除了生活所需,

    全部用來用來買畫筆和顏料。

    跟一個原住女人生活在一起,

    有了他們的孩子和家庭。

    一次回歐洲參加畫展,

    卻失敗而歸,

    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而他的孩子又因為傳染病,

    離開了。

    這個殘酷的現實,

    徹底擊碎了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殺未遂,

    被人救了回來……

    就在這樣的殘酷狀況下,

    他完成了這幅作品。

    很喜歡知乎上的一段話,

    生活就是一個碧池,

    你越害怕,

    她就越得意,

    直到你徹底屈服了。

    人生真難,

    但不配讓我認輸。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

    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

    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大概要經歷過深淵才能明白平凡的美吧。

    ② 心裡要有一顆種子

    夢想最明確的時候應該是小時候,

    老師問我們,夢想是什麼?

    會毫不猶豫的大聲喊出來:

    我長大要做科學家;

    我長大要做宇航員;

    我長大要做警察;

    我長大要做律師;

    ……

    越長大,自己的夢想變得越小,

    或者說變得更加現實了。

    一份安穩的工作,

    家庭美好,賺多少錢等等,

    很世俗卻很真實。

    好像被時間磨得變了一個人一樣,

    小時候的那種侃侃而談不再有了,

    變得矜持,穩重,顧慮重重。

    有人說這是成熟,

    倒希望儲存著那份純真和無知。

    思特里克蘭德,

    骨子裡儲存著那份對夢想的追求,

    即使現實的烙印,已經印在了靈魂上。

    他還是選擇去撿起那顆夢的種子,

    讓它自由地的發芽成長。

    一個人掉入熟悉的漩渦裡,

    想跳出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思特里克蘭德去嘗試了,

    用一種被世人鄙視的方式逃離了舒適圈。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總會追問:這樣值嗎?如果失敗了呢?

    這可能就是普通人和天才的區別吧!

    這種前怕狼後怕虎想法,

    似乎註定只會平淡的過一生。

    瞭解要放棄什麼,

    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獲得滿足感。

    有一個朋友,

    公司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求寫目標,

    同時也會詢問你需要放棄什麼?

    放棄自由,放棄娛樂,放棄遊戲……

    總有些東西需要為了目標放棄。

    深刻思考,

    問問內心中的那個自己。

    我們大部分人精力是有限的,

    你努力去實現一個目標,

    必定需要割捨一些其他的東西。

    會羨慕一些人——光鮮,成功,

    把生活過成夢想的樣子。

    而我們卻沒看見凌晨的時間裡,

    他們拼命地努力。

    最近很多人在說“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

    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

    不知道是自嘲還是自棄。

    天才並不是我們想象的無所不知,

    而是背後默默地努力和堅持,

    就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

    是堅持和努力成就了天才。

    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心理學上說,

    如果一個人,

    依靠內心的愉悅驅動,往往比較自我;

    依靠內心的恐懼驅動,往往比較自律。

    這兩類風格,都會催生非常優秀、非常成功的人。

    可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

    大多數人會被要求是自律的那一種。

    這樣的劣勢很明顯,就是缺乏明顯的興趣,

    也就只能由其他原因促成著前進。

    就像很多大學畢業生一樣,

    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

    這樣引起的問題可能就是,工作中會倍感痛苦,

    感受不到快樂,

    內心充滿恐懼,自我懷疑。

    當然,也不全是這種消極的,

    球王C羅就是一個極度自律的人。

    據說有一次訓練結束,

    C羅請朋友埃弗拉到家裡做客,

    結果吃的就只有沙拉和水煮雞肉,

    喝的也只有白開水。

    後來埃弗開玩笑說,

    直接拒絕就行了,

    因為他只是想找你去練球。

    C羅的自律大概達到了極致的境界,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技狀態,

    幾乎不攝入任何高脂肪食物,

    不喝果汁飲料。

    這其中一點恐怕對普通人都不容易做到吧?

    或許是出於對更高目標的追求,

    才讓他如此享受。

    或者你說這也是一種自我,

    為了自己地目標不管別人的感受。

    凡事都有多面性,

    就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

    對於他來說,他的行為可能是要自律,

    完全忽視外界的干擾,

    全力追尋內心的感受。

    然而,對於他的家人和朋友,

    他的行為是自我的,

    忽視了他們的感受,給他們帶來了傷害。

    無論是自律還是自我,都可以達成目標,

    只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需要放棄的是什麼,

    並且內心可以坦然地接受它。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

    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不願意妥協,不願意放棄,不願意承擔責任,

    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吧。

    有很多人批判思特里克蘭德的自私,

    但是他卻自私的理所當然。

    難道不是這樣嗎?

    月亮還是六便士,

    這永遠都是一個問題。

    這一篇寫了很久,中間拖延了太長時間。

    反思這段時間的故事,又重現了那種失去自我的狀態,

    沒有一顆月亮在面前吸引著,就輸給了黑暗。

    這黑暗的面板完全是自己的慾望,

    就像“蜘蛛俠”裡的黑色物體,

    是自己無法放下的慾望才會招致這種東西。

    面對全新的一年,

    彌補一些拖延的遺憾,

    用文字記錄一些故事,

    認真的思考一些問題,

    養一盆植物,

    陪愛的人去一些地方看看這個世界,

    欣賞在路上的美景。

    2019,讓我們開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聯儲無限印錢,美元會變得不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