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愛中國書畫
-
2 # 野史就是那麼野
提起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誰人不知,何人不曉,他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雖然在執政後期二十幾年沒有上朝,但把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威柄不移”。大明帝國在他的治理下雖然算不上繁榮昌盛,但也風調雨順,安然無恙。
史學界對嘉靖帝的作為多有評價,總的看來是貶多褒少,由於他多年“不理朝政”,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下面我把一個真實的嘉靖帝介紹給大家,看看他有多麼牛。
朱厚熜繼承皇位非常偶然,他是興獻王朱祐杬的世子,因其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沒有子嗣,按“兄終弟及”的“祖制”於1522年上位,改元“嘉靖”,也就是“小宗入継大宗”,成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廟號“世宗”。
朱厚熜繼位時只有十五歲,在這個年齡應該是剛剛懂事,但上位前的一件事,表現出了他與年齡不相符的心機。
武宗駕崩時,朱厚熜在封地湖廣安陸州,襲其父(已薨斃)興獻王藩位,迎駕大員把他接到北京後不入城,住在郊外,要靜候朝廷送來迎接他的禮儀。首輔大臣楊廷和等要求朱厚熜在登基之前,先完成“皇太子”的儀式,再擇日加冕皇帝,朱厚熜不允。這時朝廷無君已一月有餘,朝臣著急,人心浮動,盼望新君早蒞。朱厚熜看清了這一點,以沉穩的心態逼迫對方滿足他的條件。結果朝廷妥協,朱厚熜沒有進行“皇太子”儀式,就直趨奉天殿(太和殿)臨朝稱制,成為“嘉靖皇帝”。
朱厚熜小小年紀,也只是個“藩王”,又沒有經過皇帝的崗前培訓,能有如此城府,這說明他對政治和權術有極高的領悟力,你說牛不牛。他的這個做法只是給後來“大禮儀”之爭埋下的伏筆,更牛的事還在後頭呢。
嘉靖帝坐穩皇位後,下令群臣議定武宗的諡號和生父(朱祐杬)的主祀封號。朝臣認為,嘉靖是“小宗入継大宗”,要以明孝宗朱佑樘(武宗之父,嘉靖之伯父)為“皇考”,改稱其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祭祀時對親生父母稱“侄皇帝”。對此嘉靖非常生氣,決不接受,於是二百多名官員集體向皇帝抗議,強迫他承認這個做法。嘉靖惱羞成怒,想借此發一下淫威,對反對他的官員處以廷杖,十六人被活活打死,一百三十四人被關押,釀成了“嘉靖宮廷慘案”。
當時,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採用“継統不継嗣”,仍以生父為考,並在北京建立“興獻王廟”的方法支援世宗,展開了“大禮儀之爭”。嘉靖不顧朝臣的反對,追封其父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孝宗為“皇伯考”。
“大禮儀”之爭歷時五年之久,嘉靖的目的達到後,把內閣首輔楊廷罷了官,其它官員也受到了懲罰,事件在他的皇權高壓下而告終。嘉靖知道,權力是否穩定,關鍵在於用人和馭人,於是他採用“欲揚先抑”的方法,對在“大禮儀”中有功的官員不急於提拔,使其不敢得意忘形,增強了對他們的控制力。對重要位置官員的任用,他採取“幾起幾落”的方法,使其具有危機感,對工作不敢有半點懈怠。實踐證明,他的“厚黑”辦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嘉靖待羽翼豐滿之後,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的性格逐漸顯露出來,開始大興土木,嬌逸奢侈,日益腐化。後來發生了一件事,使嘉靖迷信上了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甚至二十幾年不上朝,任用權相嚴嵩,充當“前鋒”,他做起了“甩手掌櫃”。
事情是這樣的:嘉靖為了求得長壽,每天必喝宮女們採製的“甘露”來養生。宮女們起早貪黑,累的精疲力盡,不時還要捱打受罰,苦不堪言,對嘉靖恨之入骨。
嘉靖二十一年,(農曆壬寅年),楊金英帶領宮女趁嘉靖在端妃曹氏下榻時,用繩子套住嘉靖的脖子,準備勒死他。但由於忙中出錯,繩子繫了死扣,沒能致嘉靖而死,卻被扎的遍體鱗傷。一宮女害怕,急忙報告給皇后,衛士趕到,宮女才被治服。事後,十六名宮女全部被凌遲處死,寧嬪王氏,端妃曹氏也被冤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此後嘉靖便“移居西內,日求長生,朝講盡廢,君臣不見”,躲進了深宮,一心求仙煉丹,不再過問政事,啟用嚴嵩、徐階等為內閣首輔,為他“擋風遮雨”。
你如果認為嘉靖從此避入內廷“不問朝政”,那是大錯而特錯。史書記載,嘉靖“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也就是說,雖然二十幾年沒有上朝,但朝政大權牢牢的掌握在他的手裡,同時把朝臣玩弄在股掌之中,為他所用。
嘉靖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他除了做出上述“牛”事外,在治績方面也有較為突出的表現。
上位初期,嘉靖效法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推行“新政”,大膽改革,集異納諫,勤於政務,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良將輔佐國政,同時對宦官嚴加管束,扭轉了自“正統”朝以來形成的宦官專權,敗壞朝政的局面,還下令清理田莊,廢除勳戚世襲等。由於這些舉措的施行,中央集權得以復興和加強,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嘉靖在中晚期雖然不上朝理政,但啟用嚴嵩、徐階、海瑞等能臣治理國家,他在幕後總覽大權,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且走向正軌,甚至出現了“新政時期”。當然,由於嘉靖身居後宮煉丹求道,政務只聽彙報,致使嚴嵩等權臣做出了一些危害國家和人民的壞事,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他的過失之處。
由於嘉靖長期服用“靈丹妙藥”中毒太深,身體每況日下,終於在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崩逝於北京,葬於明十三陵永陵,享年六十歲。
綜上可見,嘉靖皇帝能做到這個份上,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算得上“天才牛人”。究其原因,是嘉靖帝少年老成,心機深重,多疑善變,從而形成了他薄情寡義,獨斷專行的性格。嘉靖又因感覺自己上位不正,自信心不足,使他更看重權勢,而倍加努力,發揮其聰明才智來治理國家。客觀的說,嘉靖帝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可是“嘉靖中興”之後,大明帝國逐步走向了衰敗。
-
3 # 言懷影視
說到嘉靖帝朱厚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究竟是有能力才華的明君還是徒有其表的昏君?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明憲宗朱見深的孫子,明孝宗朱佑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死後沒有後嗣,他的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量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要說朱厚熜繼位之初,還是一個英明的君王,他英明嚴苛,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也是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然而到了後期,他開始慢慢信奉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迷信方士,勞民傷財,最終激起民怨,導致民變。
嘉靖中興朱厚熜剛即位的時候,也是致力於整頓朝綱,勤於治國。嘉靖帝勵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的“新政”,想要革除前朝留下的弊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改革。
政治上:打擊權貴勢力,大赦天下,誅殺佞臣,推行新政,裁抑司禮監的權利,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制度,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重用夏言等賢臣,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管束宦官。
經濟上:嚴抓貪贓枉法,勘察皇莊,還地於民,鼓勵耕織,整頓賦役,賑濟災荒,體恤民情,治理水災,很大程度緩解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矛盾。
文化上:改革科舉制度的弊端,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這期間,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明史 世宗本紀》:“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
事實上,他在位前期這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來看,他很聰明,他其實是有能力治理國家的,然而為什麼他的名聲會很差,被世人議論是一個自私昏庸的君王呢?
過度自信變成自私嘉靖統治中期,聰明勤奮的嘉靖帝變了,不再勵精圖治。開始日益腐化,濫用民力大事興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開始迷上了長生不老之術。道士們利用嘉靖帝的迷信多次詐騙愚弄嘉靖帝,使得每年不斷修設齋院,形成了巨大的浪費。
嘉靖二十一年,爆發“壬寅宮變”,嘉靖帝差點死在宮女手中。嘉靖帝為求長生不老,要“吸風飲露”成仙。為了採集露水。每日命令宮女們凌晨就去御花園採露水,宮女們大量病倒,於是商量著殺死嘉靖帝,最終失敗。
嘉靖帝統治前期,選賢任能。到了後來,態度發生極大變化,誤用首輔嚴嵩專治二十年,殘害忠良,許多有功的大臣殺的殺,貶的貶。因為荒廢朝政,邊事不斷。嘉獎年間,南倭北虜也成了明朝的隱患。
各地爆發民怨,民變兵變不斷。
嘉靖帝年齡越發增長,長期服用含有砒霜,水銀,硃砂的丹藥,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最終於嘉靖四十五年駕崩。
總的來說,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這四十五年的統治中,他有過作為,雖然後期因為自私且迷信使得朝堂腐敗,民怨不斷。但是他究竟是否算的上好皇帝,也不過見仁見智罷了。
參考資料:
《明史·世宗本紀》
-
4 # 開心影視集結號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2]朱厚熜即位之初,透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通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4]此後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最終激起民變。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倭寇也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南倭北虜”始終困擾著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1]即位後史書上出現兩極評價,一方說他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的將領。[2]
另一方面說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然而透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歷史學家對此頗有分歧,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武宗只不過只是喜歡玩樂,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從其所指揮的應州大捷來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皇帝。
朱載坖早年受封裕王,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時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載坖即位,改元隆慶。他信用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又採納閣臣高拱、張居正等的建議,與蒙古俺答議和,促成隆慶和議。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朱載坖用人不疑,使得隆慶一朝及萬曆初年的明朝國運中興,社會較為穩定,經濟發展,海內大治,史稱此為隆慶新政[1][2]。 但因為沉迷媚藥,導致荒於政事,最終一病不起。
-
5 # 古曲古風
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是明朝歷代皇帝中,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然而這位君主的行事風格,非常詭異。經常用各種計謀和手段,給自己營造一種神秘主義氛圍。而他治下的王朝,雖然風波不斷,但始終沒有之後幾位繼任者那樣的大風大浪。
在位前期,大力改革,創造了嘉靖中興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駕崩,死後無嗣,其生母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參照《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由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改元嘉靖,稱世宗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即位之初,與明武宗舊臣楊廷和、毛澄等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以及世宗親生父親尊號的問題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楊廷和、毛澄等以“繼嗣”為由要求嘉靖改換父母,以體現皇位正宗,並提出“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當時已經47歲的進士張璁則上疏,提出了“繼統”的理論,史稱“大禮議之爭”。嘉靖皇帝重用張璁,以明武宗遺詔為武器,打破了楊廷和、毛澄一手操縱的廷議,獲得“大禮議之爭”的勝利,確保了明代的法律尊嚴和政治秩序安定,因此開創了嘉靖中興的新局面。
嘉靖穩固皇權之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上:廢除武宗朱厚照遺留下的弊政,裁減機構臃腫的錦衣衛、內監局,撤回大明各地的鎮守太監,防止宦官權力過度膨脹,同時大力限制外戚專權,對外戚世襲制度做了改革,已經封爵的貴戚只令其一人終身,其子孫不得再承襲爵位。今後皇親、駙馬,都不得再請求冊封爵位。
經濟上:“恤士民、賑災荒、振災耕,勵蠶桑”,“振經濟,興市場;理河道,修堤防”對賦役制度進行改革,在增加國家財政稅收的同時,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是利國利民的偉大舉措,並且積極賑災,獎勵墾荒,商品經濟得代了快速發展,同時,加大力量治理河道,修築堤防,既有利於民生改善,又促進了商品流通。
文化上:整頓學風,實行生員淘汰制,將濫竽充數的生員、年老體邁且文詞不嚴的學官一律辭退,重新建立學官制度,實行考核制度,並嚴格執行。同時加強對科舉制度的完善和管理,嚴格要求考生質量,由中央指派品學兼優的官吏進駐各地負責查察鄉試,並令各地御史予以監督,確保每一位考生具有真才實學。
軍事上:自英宗正統年間“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軍事力量有盛轉衰,北方的防禦力量逐步南撤,對國防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世宗嘉靖繼位後,“御外侵,修邊牆;抗倭寇,安海疆”,對殘缺的城牆進行修補,以抵禦蒙古鐵騎南下,加強東南海防建設,重用胡宗憲、戚繼光與俞大猷,抗擊倭寇入侵,至嘉靖末年基本消除了東南沿海倭患。
經過這一系列改革,嘉靖初期社會經濟相比武宗朱厚照時期卻是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但是這些改革侷限性太大,而且很多頒佈的政令沒有得到連續執行,所以嘉興新政的影響力是有限的。
在位中期,崇通道教,朝政敗壞,局勢動盪嘉靖改革實際上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始,由於初期的賦稅改革,使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了起來,進而產生了奢侈之風。加上改革初見成效後,放緩了改革程序,開始大興土木,改造北京城,寵信方士,迷通道教長生不老,鑄爐煉丹,花費無數,此時邊防禍事不斷,軍費開銷巨大,不久國家財政就難以為繼了。
“壬寅宮變”後,嘉靖移居西苑,重用權臣嚴嵩父子,致使許多能臣幹吏冤死,吏治敗壞不堪,邊防戰備廢弛,各行各業凋敝衰落,政府財政空虛,甚至激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助長了奢侈之氣,進而導致官吏貪汙受賄成風,社會風氣極度敗壞。
在位晚年,親徐階遠嚴嵩,重整朝綱,為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嘉靖晚年,他很清楚改革成效已經消失殆盡,而且逐漸對跋扈專權已久的嚴嵩父子感到不滿,於是重用徐階以搬到嚴嵩。徐階位列首輔之後,舉薦高拱、張居正進入內閣,並極力將嚴嵩專權二十年留下的弊病一一消除。大力推行土地改革,退還民田,逐步遏制了土地兼併日益惡化的現象。
重用徐階後,對敗壞已久的朝綱進行釐清改革,並進一步淘汰裁撤臃腫的軍隊和雜役,為國家財政支出減輕了壓力。但是由於嘉慶長期服用丹藥,身體日益孱弱,在罷黜嚴嵩四年後,嘉靖四十五年,嘉靖駕崩了,但是他曾經倡導的新政卻沒有停止,張居正上臺後,在嘉靖新政的基礎上進一步延申深化,實行“一條鞭法”,在萬曆初年取得了重大成效。
為人自私,剛愎強橫、濫殺無辜。嘉靖皇帝朱厚熜使一個很內心很奇特的人,他沒有一個帝王應該具備的寬大胸襟,反而卻十分自私,可以說自私到了一定的高度,古代帝王裡是無人能匹及的。在他的心裡,只有自己以及父母,疏遠自己的子嗣,在位時未曾立太子,對后妃更是冷酷無情,動不動就拳打腳踢,更是導致三位皇后命喪黃泉。後世史學家對其評價,嘉靖皇帝一生除了愛自己及父母之外,世界再無他可以值得愛的人。
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忠臣言官,毫不留情,聽通道人讒言,為煉製砒霜、雄黃和處女血合成的“長生不老”丹藥,殘害了無數少女性命。
不過世宗朱厚熜確實是一個大孝子,繼位初年,因為自己是繼堂哥武宗朱厚照之位,而自己的父親只是一個王爺,不是皇帝,按照大明祖制,他的父母無法被追封為皇帝、皇后,世任首輔楊廷和毛澄等武宗舊臣卻認為世宗應該更換父母,追認武宗朱厚照的父親為皇考,經過三年的大禮議之爭,他最終為父母爭取到了應該有的名位。並且在父母忌日時候常常一個人跪拜整天,哀痛流涕,甚至在臨終之際,還唸叨著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去父母墳前。
總結
明世宗朱厚熜一生譭譽參半,早年的改革新政為明朝的民生改善、社會經濟發展,朝局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後期寵通道教方士之術,大興土木,造成政務廢弛,國家財政空虛,重用權臣嚴嵩,殘害無數忠良,晚年重用徐階罷免嚴嵩,重整朝綱,為張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嘉慶算是一個悲劇皇帝,從父皇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度過了他的帝王生涯。
嘉慶(1760-1820)作為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初名永琰,後改為顒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1796年受乾隆禪位即帝位,年號嘉慶,1799年乾隆駕崩後,正式親政。
經過康乾兩代帝王,清朝國力達到頂點,可到了嘉慶皇帝時,大清已江河日下,開始走向衰頹和敗落。面對時代的變革,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皇帝打出“鹹與維新”的口號。從這一點來看,嘉慶皇帝還是想有所作為。嘉慶皇帝世人皆稱之為平庸,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從個人角度來看,作為自稱“十全老人”的父皇的兒子,他確實平庸,但乾隆皇帝挑選繼承人的準則就是要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庸"二字。乾隆皇帝自從前面幾個嫡出的兒子早亡,只能從庶出的兒子中選擇。但是相比永璉永琮,這幾位都缺點多多,只有顒琰相對缺點較少,所以立他為儲。顒琰面相忠厚,面目清秀,五官端正;才學優秀,熟讀經史;人品仁厚,在朝野之中口碑較好,尤其和漢族文臣朱珪、董誥、劉墉、王傑等關係融洽。
從治國方面來看,即位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接過統治權,但雷厲風行除掉和珅,足見其城府之深,政治經驗豐富。眾所周知,嘉慶皇帝痛恨貪腐,但太上皇在位一天,他就忍了一天,隱忍功力深厚,終於等到出頭之日,大功告成。除此之外,平定白蓮教反叛,治理漕運,不能否認嘉慶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明君,但是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侷限了他的治國政策。嘉慶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法祖”的聖訓,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改革的動力和勇氣。他個性循規蹈矩,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他意識不到貪汙成風的根本在哪裡。殺掉一個和珅、富綱這些鉅貪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有更多的貪官站出來,只有從制度上的改變,但是嘉慶皇帝做不到,也不敢做;他生性節儉,但剎不住朝野奢靡之風;他處處撲火,火卻越著越旺。當他還遵循閉關鎖國的祖訓時,歐洲大陸憑藉“工業革命”的隆隆巨輪已經把大清帝國遠遠地甩到身後,最高統治者還意識不到大清帝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還認為是世界的中央。
嘉慶皇帝雖然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最後落得“嘉道中衰”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