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嘴痕

    魏武卒是由戰國名將吳起所率領的軍隊,據記載創下的戰績是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他的都是未分勝負,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魏武卒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吳起選拔魏武卒十分嚴格,必須可以穿三層的甲,可以拉起十二石的弓箭,可以帶三日的糧食,行走百里路的等條件。所以魏武卒是當時非常精銳的重灌步兵。

    魏武卒選拔不僅嚴格,加入魏武卒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人當兵,全家光榮。這也就是當時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國家強盛,不然根本養不起這樣的軍隊。

    加入魏武卒好處多多,但吳起治軍十分嚴格,有一次一位士兵擅自出擊,擊殺敵方兩人,吳起當場將他殺死,這便是吳起的治軍之道。

    魏武卒最大的戰績便是陰晉之戰,秦軍擁有十倍於吳起的兵力,最後被吳起擊敗,奪走了河西之地,這也是魏國最強盛的時候。魏武卒的實力不下於謝玄的北府軍,岳飛的背嵬軍,李世民的玄甲軍。

  • 2 # 幾世浮沉幾飄零

    入選武卒計程車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

    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個人認為相當於特種部隊。

    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在馬嶺道之役後魏武卒幾乎被孫臏全殲從此以後魏武卒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魏國也從霸主迅速的衰退。

  • 3 # 文史漫談

    戰國時期,魏國曾憑藉一支5萬人的神秘部隊屢屢大破秦軍,蠶食了秦國河西500裡的土地,壓制秦國於華山以西,並且攻破函谷關,差點使秦國亡國滅種。這隻神秘的部隊就是戰國時期最具戰鬥力的步兵團——魏武卒。

    魏武卒誕生

    戰國時期,魏國處於齊、楚、秦、趙、韓五國的包圍之中,乃是中原四戰之地。所以非常危險,在亡國的邊緣行走。面對嚴峻的內憂外患,魏文侯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對內變法,改革弊端,對外招賢納士,廣募能人。就是這時候,魏武卒的開創者吳起來到了魏國。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武"。吳起作戰高明,軍事思想先進,一生縱橫沙場,所向披靡,經歷大小百餘站 未嘗一敗!

    來到魏國後,憑著優秀的軍事思想贏得了魏文侯的重用。吳起提出"兵在精而不在多"的作戰理論,執行高標準嚴要求的選拔訓練制度,培養出了一支以一敵十的精英部隊。

    魏武卒裝備精良,史書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矢負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文言文翻譯:魏武卒身穿三層重甲,使用十二石的強弓,每個人攜帶五十支箭矢,手持長戈,腰帶利劍。隨身攜帶可用三天的糧草,半日行軍百里。

    魏武卒的選拔要求嚴格,訓練辛苦,相應地,待遇也十分豐厚。可以類比當代飛行員!

    當選了魏武卒的人,國家會獎勵百畝田地,並且免除一家的徭役和田宅稅,一旦武卒立功,獎賞全家!魏武卒的社會地位相當高,在這種激勵下魏武卒無一不捨生忘死,奮勇作戰,再加上吳起愛兵如子,身先士卒,與他們同吃同住,同訓練,深得軍心。指揮起來如臂使指,所以戰力強悍!

    吳起制定的訓練計劃相當先進,有:單兵作戰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訊號訓練等。並且開創性的提出了"以老兵帶新兵"的訓練方式,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以此類推,全軍盡會!

    有了百戰百勝的將軍領袖,有了百裡挑一的精兵,有了製作精良的武器,有了嚴格辛苦的訓練有了變幻莫測的戰法,有了賞罰分明的功過制度,魏武卒就像是一柄經過反覆淬鍊的絕世好劍,一旦出世,必定震驚天下!

    縱橫天下

    公元前409年,魏武卒整軍經武完畢,磨刀霍霍,劍指秦國!

    吳起率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秦國臨晉、元裡二城。次年再次起兵,直取洛陰,然後一鼓作氣,打到鄭縣,吞併秦國河西五百里土地!聲威浩蕩!

    公元前389年,不甘失敗的秦國,舉全國之力出兵五十萬,攻打陰晉。魏武卒也迎來了命中最為輝煌的一場戰役!

    吳起率領五萬武卒,繞後突襲秦軍。魏武卒戰力兇猛,配合默契,如虎入羊群,砍瓜切菜。然後秦軍戰陣被生撕活裂,秦軍軍心渙散,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這一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這就是有名的陰晉之戰(此戰不記於正史,只在《吳子》中出現,不知真假)

    這一戰,魏武卒創造了以五萬勝五十萬的奇蹟。從此名揚天下,威震四方!

    吳起曾率魏武卒作戰七十二場,勝場六十四,其餘全平,無一敗績!

    傳說的隕落

    魏武卒戰力驚人,但是消耗太大了,緊緊壓迫著魏國的經濟與民生。魏惠王當政時,德行不堪,但是好大喜功,將所有鄰國都得罪了個遍,於是稱為了眾矢之的。

    東齊、南楚、西秦先後舉兵伐魏,使得魏國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再也供養不起消耗巨大的魏武卒。

    公元前293年,伊闕關。

    魏武卒遇上了命中剋星"殺神"白起。

    白起一戰坑殺了連同魏武卒在內的二十四萬魏韓聯軍,從此魏武卒湮滅於歷史長河,而魏國,也一蹶不振,難逃消亡的命運。

    魏武卒始於戰神吳起,終於殺神白起,也算是命運的輪迴吧!

  • 4 # 封侯歷史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 。

    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幹,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

  • 5 # 軍令如山

    戰國時期,各國提到秦國的軍隊一般都是用虎狼之師來形容。可以說秦國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厲害。這個並不是秦國的後勤或者說裝備比較好怎麼樣,主要是秦國的軍功制度決定的,打仗的時候按人頭獎勵的。所以秦華人打仗的時候看別人那不是人,就是赤裸裸的升官發財,所以能不拼命嗎。但是有一隻軍隊,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比秦軍厲害多了,曾經把是自己十倍的秦國軍隊給滅了,讓人不得不服。這支軍隊就是魏國的魏武卒。

    魏武卒

    說起魏武卒聽名字就知道是魏國的,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近百年全靠這支軍隊。那麼這支軍隊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其實這是中國最早的職業軍人,我們知道當時其他國家的軍人都是義務的,平常種地的種地,打鐵的打鐵,打仗的時候全部都去上,裝備和鎧甲都是自己帶的。但是唯獨當時的魏國的魏武卒是個列外,這群人就是軍人,什麼都不用幹,只負責打仗。是職業的軍人,和美國現在的制度一樣。下面我們看一下職業的和業餘的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魏武卒的選擇非常嚴格,這支軍隊是由吳起在魏國變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計程車兵,才可以成為武卒。這個可以看出來,體格比較好,還有魏武卒的裝備非常精良。是標準的重甲步兵,和當時其他各國的輕甲兵相比,真的不是同一個檔次的。

    其次,入選武卒計程車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要求也非常嚴格,一旦違反軍令會立即處死的。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所以這支軍隊的人在後勤和生活上是非常有保證的餓,打仗沒有後顧之憂。

    最後,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這個和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兵差不多,單兵作戰能力非常強。魏武卒一般用的是魏舒方陣,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

    吳起

    可以說在吳起的訓練下,這支軍隊是一個徹底的戰爭機器了,而且。實力非常強大的戰爭機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一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奪回這片地方。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還差點沒了秦國。不過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有人會說,既然這支軍隊這麼厲害,魏國為什麼後來不一致訓練呢?首先就是看魏武卒的篩選條件就知道了,條件非常高,入選比較不容易。還有裝備太貴,國家一旦沒有錢的話負擔不起這些的,而且士兵的待遇非常高,這也就是為什麼魏武卒數量一致比較少的原因,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才五萬左右。最重要的就是魏武卒訓練的週期比較長,所以不是說一旦打仗就可以隨時上戰場的。這就是為什麼魏國馬陵之戰之後,一直雄起不了的原因之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神州萬年

    在戰國初期,有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特種部隊,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人稱“魏武卒”。也是魏國初期能夠爭霸天下的資本。但是後來這支部隊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了呢?

    魏國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魏斯,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因為三家分晉不久,而魏國處於齊秦韓趙楚的中間部位,是首當其衝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魏文侯很明白只有自身先強大起來,才能保證魏國的強國地位。他任用李悝進行改革變法。李悝變法可以說是在諸國裡面最早的,這也讓魏國最先強盛起來。之後他任用吳起為將,吳起作為一代軍事天才,改革軍政,訓練出了一支戰國初期的“鋼鐵雄獅”魏武卒。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近百年全靠這支軍隊。那麼這支軍隊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其實這是中國最早的職業軍人,我們知道當時其他國家的軍人都是義務的,平常種地的種地,打鐵的打鐵,打仗的時候全部都上去,裝備和鎧甲都是自己帶的。但是唯獨當時的魏國的魏武卒是個列外,這群人就是軍人,什麼都不用幹,只負責打仗。是職業的軍人,和美國現在的制度一樣。下面我們看一下職業的和業餘的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魏武卒的選擇非常嚴格,這支軍隊是由吳起在魏國變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計程車兵,才可以成為武卒。從這可以看出來,體格比較好,還有魏武卒的裝備非常精良。是標準的重甲步兵,和當時其他各國的輕甲兵相比,真的不是同一個檔次的。

    其次,入選武卒計程車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要求也非常嚴格,一旦違反軍令會立即處死的。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所以這支軍隊的人在後勤和生活上是非常有保證的餓,打仗沒有後顧之憂。

    最後,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這個和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兵差不多,單兵作戰能力非常強。魏武卒一般用的是魏舒方陣,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

    魏武卒在全盛時期之數量也堪堪只有五萬之眾。不過正因如此,魏武卒才威震天下。在吳起帶領下創造了“大戰七十二戰場,全勝六十四,其餘不分勝負”的光輝戰績。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一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奪回這片地方。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魏國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大國。

    有興盛就會有衰落,這支戰無不勝的魏武卒之後為何衰落了呢?魏文侯去世之後,魏國新任君王不喜歡吳起,魏武卒的主將吳起被逼出走楚國,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魏武卒失去了名將統兵,戰力大減,直到龐涓來到魏國,又重回巔峰,但是在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有人會說,既然這支軍隊這麼厲害,魏國為什麼後來不一致訓練呢?首先就是看魏武卒的篩選條件就知道了,條件非常高,入選比較不容易。還有裝備太貴,國家一旦沒有錢的話負擔不起這些的,而且士兵的待遇非常高,這也就是為什麼魏武卒數量一致比較少的原因,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才五萬左右。最重要的就是魏武卒訓練的週期比較長,所以不是說一旦打仗就可以隨時上戰場的。這就是為什麼魏國馬陵之戰之後,一直雄起不了的原因之一。

    歷史就是這樣,魏武卒在戰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魏武卒的逐漸隕落,而魏國的霸業也隨著魏武卒的損失殆盡而徹底夭折。

  • 7 # 時光山人

    魏武卒,一支戰國時期令各國聞之色變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在吳起的帶領下所向無敵,創造了以五萬步卒擊敗五十萬秦軍的驕人戰績。那麼,魏武卒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強在哪裡?

    隊伍有靈魂

    一支隊伍要想勇往直前、戰無不勝,必須要有靈魂,吳起就是魏武卒的靈魂人物。

    吳起治軍講究“兵貴在精不在多”,他建議魏文侯嚴格選拔標準,組建一支職業化的精銳步兵,即魏武卒。當時的各諸侯國多是兵農合一,魏國率先實行募兵制,軍人職業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魏武卒的戰鬥力。

    魏武卒是由吳起親自組建並訓練完成的,傾注了他畢生的心血。作為統帥,吳起治軍嚴謹,賞罰分明,並且與士兵同甘共苦。他要求魏武卒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曾經在與秦軍對陣時,有一武卒擅自行動斬殺了兩名敵軍,結果仍以違反軍紀處以死刑。對於有軍功的,吳起也予以重賞,不僅對有功者升職提拔,而且還要賞賜有功者的家屬子女,可謂“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魏武卒在戰將吳起的率領下所向披靡,總計大戰七十二場,六十四場全勝,威震各國。

    單兵素質高“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

    魏武卒是一支重灌甲步兵,對兵士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荀子.議兵篇》記載了魏武卒的選拔標準:一個合格的武卒需要身披重甲、鐵盔,能開強弓,在揹負箭矢、長戈及三天的口糧的情況下,半天之內行軍一百里。

    魏武卒不僅選拔嚴格,入伍後還需要進行規範的訓練。吳起指定有專人負責軍事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單兵技術、陣法、編隊以及聯絡旗語等。在訓練中,吳起還注重以老帶新,發揮骨幹的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再教會十人,十人學成,再教會百人,以此類推。

    待遇優厚

    魏武卒一經錄用,就可以享受優厚的待遇,因此吸引了不少魏國百姓參加。被選中的魏武卒可以分得百畝田地,並且解除與奴隸主之間的人身依附。這樣,魏武卒不僅有經濟保障,還擺脫了自己的奴隸身份。魏國對於武卒,還免除徭役和賦稅。魏武卒還可以透過軍功升官加爵,獲得賞賜。

    裝備精良

    魏武卒領先他國配備了鐵器裝備。戰國時期,魏國冶鐵業發達,鐵器的使用得到了廣泛推廣,特別是以兵器製造稱雄於世。魏國大範圍的以鐵製兵器取代了青銅器武器,各國的青銅器兵器在魏武卒堅硬鋒利的鐵製兵器面前不堪一擊。可以說,魏國先進的武器製造能力為重灌甲步兵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戰術得當

    魏武卒不僅要求單兵素質,還講究戰術的配合。魏武卒主要使用的是魏舒方陣,即全軍有五個相互配合的方陣組成:前鋒、後衛、左翼、右翼、前拒。前拒誘敵,兩翼包抄,後衛保護主帥,防止敵人從正面突破。魏舒方陣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魏武卒步兵作戰的優勢。

    以上就是魏武卒的五強之處。但是,魏武卒的強歸根結底是建立在魏國強大的國力基礎之上。魏文侯在位時期,重用李悝實行變法,鼓勵發展生產,使魏華人口增多、經濟實力增強,這才有能力支撐起吳起的軍事變革,才有了強盛一時的魏武卒。

  • 8 # 沿朔

    這是一支在中國軍事歷史上劃時代的軍隊!也可以認為和羅馬的步兵方陣一個性質!各個國家看到了魏武卒的厲害紛紛模仿!讓中國的軍隊開始進入職業化!所以魏武卒雖然輝煌時間短暫,但是在歷史上的盛名一直傳到現!

  • 9 # 君山話史

    武卒是戰國初期,魏國的精銳部隊。

    根據《荀子》一書所記,武卒要透過考試的辦法錄取。考試時,應試者要身裝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還要扛著一把戈,頭上要戴上盔帽,腰間還要掛一把利劍,另外攜帶三天的乾糧。在全副武裝,超重負荷下,必須要在半天內強行軍一百里,倘若達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了負荷行軍外,還必須要有拉開十二石強弓的力氣。只要能被選中為武卒,就可以免除其家的傜役,免收其田宅稅,即便是他年老了,這個優惠政策依然有效。

    由於魏國身處四戰之地,周邊有五大強國環伺,魏武侯十分擔憂。吳起在答魏武侯問中,強調魏國軍隊必須要有超強的戰鬥力,要有“虎賁之士”,要有“力能扛鼎”、“搴旗斬將”的勇士。這些勇士要透過選拔得到,同時要愛惜、器重他們。這裡吳起所說的勇士,就是“武卒”。在戰國前期,魏國的武卒是最強悍的一支特種部隊。

    武卒除了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之外,還要經過嚴格的訓練。

    魏武侯請教吳起說:“兵何以為勝?”

    吳起回答說:“以治為勝。”必須要嚴格治軍,才能確保其戰鬥力。

    魏武侯又問說:“不在於數量的多寡嗎?”

    吳起答道:“倘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鳴金不能收兵,擊鼓不能前進,即便有百萬大軍又有什麼用呢?嚴格治軍,就是駐紮時要有紀律,行動時要勇敢,前進時不可阻擋,撤退時無法尾追,排兵佈陣講求左右策應,即便隊伍被敵軍截斷也要保持陣勢不亂,隊形被衝散了也要能恢復行列。與士兵同甘苦、同患難,這樣隊伍就團結一致、沒有二心,不論投入到何處戰鬥,任何敵人都是不能抵擋的。”

    吳起正是憑藉這支鐵血兵團,無敵於天下,為魏國的擴張立下赫赫戰功。據《吳子》所記,“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必須要先發制人才能奪得戰略主動權,故而戰爭頻繁。在吳起參加指揮的七十六次戰鬥中,有六十四次全勝,十二次打了個平手,無一敗績。這樣的戰績可謂令人瞠目結舌。

    在這一系列驕人戰績的背後,是一支魏國鐵血兵團——武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畢業只會ps軟體基本操作,設計水平怎麼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