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州背嵬軍

    這句話出自《紅樓夢》的第五回中,寧榮二公為了讓自己的家族長久的繁榮下去,就讓仙子去開導、引導賈寶玉,希望賈寶玉能夠覺醒,讓賈府長久的繁榮下去。在夢境之中,仙子讓賈寶玉看了“金陵十二釵又副冊”的判詞。其中有這樣的一段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只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眾所周知,這段判詞說的正是王熙鳳。

    有關王熙鳳的這段判詞,歷來爭議很大沒有一個具體解釋,主要就是其中的“一從二令三人木”不太好解釋,眾多紅學名家給出的解釋也都不能盡人意。

    那麼,這句“一從二令三人木”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哪種說法更合理呢?

    有人覺得“一從二令三人木”與王熙鳳並沒有關係,而指得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人木”兩字可以組成“朱”字,“從”就是“由”的意思,生下的“一、二、令、三”等字剛好組成繁體“檢”字。

    其實“王熙鳳暗指朱由檢”這種說法是非常離譜的,“一從二令三人木”無論怎麼樣也是不能組成“朱由檢”三個字的,要知道《紅樓夢》並不是猜謎語的書,更不是末世預言,而是文學作品。

    還有人覺得“一從二令三人木”,指的是賈璉對待王熙鳳不同的三個階段,先順從,後命令,最後將其休掉。

    其實,要理解“一從二令三人木”的真正含義,那得要和下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相結合起來。

    在《紅樓夢》書中,王熙鳳多次提到了賈璉要將她休掉的話語,例如“給我休書,我就走路。只給我一紙休書,我即刻就走。”

    在紅學研究中,普遍都是認同“一從二令三人木”是用了“拆字法”,“二令”即為“冷”字,另外,“三人木”即為“夫休”,因為“夫”有兩個“人”,“休”有一個“人”,“夫休”兩個字中恰好有三個“人”。“一從二令三人木”可拆為“自從冷夫休”,再加上“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更加的合情合理了。要知道古代的女子一代被夫婿給休掉,就會哭著回孃家。所以“一從二令三人木”的意思是“王熙鳳被賈璉休掉”。

    過多的解讀此話甚至牽及亡國末世,有點無病呻吟,本人不贊同,

    他人非要牽強附會,且去呻吟。。。

  • 2 # 悅華海音

    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釵的"終身冊籍"時,看到影射王熙鳳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隻雌鳳"。其判曰: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詞中第三句"一從二令三人木"非常難以解讀,歷代研究者均有不同說法。

    1、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一書中,第一個企圖解釋這句判詞。他說:"案詩中"一從二令三人木"句,蓋"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從"月(目)從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1975)2、北京《益世報》發表化蝶《金陵十二釵冊》一文,其中談到"第三句的"一從"二字是一個"從"字,"二令"二字是一個"冷"字,"三人木"三個字是"來"字,合在一處是"從冷來"三個字"。但"從冷來"三個字從何解釋呢?化蝶也沒有答案,只說:"這個謎語實在難猜"!3、徐高阮在《人間世》第一卷第三期《讀〈紅樓夢〉雜記二則》中,提出新的看法。他說:"以我看來,"從"就是三從四德的從,"一從"是指熙鳳閨中和初嫁守其婦道的時代。"令"就是發號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鳳執掌家政操縱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棄的休,"三人木"是指鳳姐時非事敗致遭遣歸的末路。"4、趙常恂寫信給吳恩裕,對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為"一從",是口,口內加一令字是囹字。"三人木"是口內加人字木字,為囚字困字,疑鳳姐結果或被罪困囚於囹圄,方與"哭向金陵事更哀"意義相合。"吳恩裕認為"此解雖於事理相近,然於字義卻遠甚。"於是他在《有關曹雪芹八種》裡接受了另一種意見,他說:"或解之曰:(大意)鳳姐對賈璉最初是言聽計"從",繼則對賈璉可以發號施"令",最後事敗終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此說甚是。"5、嚴明發表《鳳姐的結局--"一從二令三人木"》一文,副題是:《試斷紅樓夢後書百餘年之重要疑案》。他以為脂批既說是拆字格,就應該字字都拆,於是"從"字拆成五個"人"字加一個"卜"字,五個人當然可說是:眾人,"卜"字加"一"字,成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來便是"上下眾人冷,夫休!"簡單點說,就是"眾冷夫休",即眾叛親離和被夫休棄是鳳姐的結局。6、吳世昌的英文版《紅樓夢探源》一書,推翻了上述種種猜測。他認為,"三休"是指第六十八回鳳姐因賈璉偷娶尤二姐事跑到寧府大鬧時說的三個"休"字。至於"二令",他以為後來鳳姐大約被命令降而為妾,這是第一道令;再被命令真正休棄,這是第二道令。所謂"二令"便是指的這"第二道令"。7、雲南大學楊光漢有《"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解》一文發表於《北方論叢》一九八零第五期,他認為,"一從"即"自從"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來"二字,合起來就是"自從冷人來"。但是,"冷人"是誰呢?他認為是"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蓮,也是就是脂批所說"日後作強梁"的"柳湘蓮一干人",即指"綠林好漢、義軍驍將"。於是他探測《紅樓夢》後幾十回的佚稿中,原有"暴民"造反的內容。"農民造反,震撼朝廷","這樣,賈府及其政治代表就像唐代的楊玉環及其家族一樣,成了眾矢之的。皇帝於是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賜賈元妃以死,並籍沒賈府,逮捕民憤極大的賈赦、鳳姐等人,"以謝天下"。"簡單點說,《紅樓夢》的原構思是:不僅要寫出四大家族的毀滅,而且要寫出一代王朝的覆亡。"8、"從""令"諧音同"聰""靈"。 照應後面的: 〖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人木"按照脂批說拆字法就是個"休"字,合起來就是"聰靈休",不拆就是"聰靈人木"。都是講鳳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總結,以上是歷代學者對這句謎的解釋,我比較傾向賈鏈和王熙鳳夫妻關係三個階段的說法,“一從”就是剛開始賈鏈對王熙鳳百依百順,“二令”就是後來知道王熙鳳害死尤二姐,賈鏈對王熙鳳冷落了,“三人木"就是休字,最後賈鏈一紙休書休了王熙鳳,然後王熙鳳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眾人只好用草蓆一裹,仍在亂墳崗上。

  • 3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此一句出自紅樓夢人物王熙鳳的判詞。但是無論從任何方面去理解,這句判詞和王熙鳳本身都好像扯不上什麼關係。因為在紅樓夢中,王熙鳳是賈府內務的實際掌權人,也就是執行經理,雖然上面還有個總經理王夫人,董事長賈母。但是府中大小事物都已經由王熙鳳做主,賈母和王夫人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王熙鳳不來請示的話)。所以根本扯不上一從二令莫名其妙的批論。至於後面的哭向金陵,解釋的更加牽強。王熙鳳半輩子就沒回過金陵,基本上和金陵沒有什麼感情,為什麼臨死前哭哭涕涕的要回金陵?這根本就是不合人情實意的事。所以這判詞根本不是寫王熙鳳的,而是隱藏了另外一個人。

    這個人是誰呢?紅樓夢的真相隱藏了南明歷史。所以這個人物一定是南明王朝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誰呢?

    紅樓中有一段很費解的描述。秦可卿死時給王熙鳳託夢把賈家相關前途命運的大事託付給了王熙鳳。可是細想一下,秦可卿當時既不是賈府實權的當家人,而王熙鳳也不過是個內務總管,兩個人有什麼資格討論“國家大事”呢?這不是典型的皇帝的事太監急嗎?這一情節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肯定不是兩個人身上的事,而是另有所指?

    緊接著後來,秦可卿承受了一個非常人可享的葬禮。似乎一切答案都浮出了水面。秦可卿所指代的絕對不是一般人,從葬禮的規格儀式,甚至殯棚來賓。都在暗示秦可卿是一位皇族。所以秦可卿很可能是影射當時上吊而亡的崇禎皇帝。(書中一直描寫秦可卿是病死的,但是之後又一直在暗示她是上吊而亡。又指出他的死亡地天香樓,應該和崇禎的死亡地煤山有著莫大的關係)。託付賈府的大事暗示了託國之重。而接受託國的人就是後來的南明弘光帝。即福王朱由崧。

    捋清了相關人物再看一叢二令三人木這句話。似乎就有了答案。所謂一從,福王貴為王爺,身份是普天之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聽從崇禎皇帝的調遣,除之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命令他。所以為一從。

    崇禎託國與福王,福王在金陵稱帝變成了南明弘光帝。從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此是謂二今。但是好景不長,僅僅不到一年,清軍南下,南明弘光王朝瞬間崩塌,福王被俘,哭哭啼啼的離開了金陵。很快就被殺了。所以謂之三人木,即休字。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是表述了福王離開金陵,哭哭啼啼的事兒。

    南明弘光政權滅亡之後,重整大明河山的最後希望基本上就算破滅了,而後的隆武帝永曆帝都已經沒有了實力和當時的滿清抗衡。維繫自我的存亡都很困難。所以福王的死亡是大明末世亡國確也不為過。

    紅樓夢絕對不是清史,更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任何想把它懸起來的企圖,都是不想讓人們看到真相,這類紅學家,大清未亡之前很多,現在也不少。但如果真想通徹紅樓的真相,就必須記得脂硯齋的一句話:凡野史俱可毀,獨紅樓不可毀。這句話深刻的說明了紅樓是一段不可毀的野史!

  • 4 # 浮華的滄桑

    《紅樓夢》第五回寫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釵的“終身冊籍”時,看到影射王熙鳳的“是一片冰山上有一隻雌鳳”。其判曰: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詞中第三句“一從二令三人木”非常難以解讀,歷代研究者均有不同說法。

    原文:

    後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隻雌鳳。其判曰: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歷代解讀

    戚序本在“一從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小字批註曰:“拆字法”。 <拆字法之訛誤見第十三點>

    可是,這一有關王熙鳳評語和結局的七個字,到底如何理解,“拆字法”到底如何拆法,長期來沒有人能作出圓滿的答案。現把中外古今的《紅樓夢》研究者的種種猜測,羅列於後:

    乾隆六十年

    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一書中,第一個企圖解釋這句判詞。他說:“案詩中‘一從二令三人木’句,蓋‘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一從’月(目)從也,‘三’字借用成句而已。”(1975)

    道光三十年

    太平閒人張新之的妙復軒評本,在此句下注曰:“王熙鳳終局。‘二令三人木’,冷來也。”但“冷來”二字,他沒有解釋。(1850)

    一九一三年

    王夢阮、沈瓶庵寫《紅樓夢索隱》一書時,沿用這一說法,來附會他們的主張的《紅樓夢》影射順治與董鄂妃故事的論點,並且說:“末世”就是“明之末世”,“冷來”,“言北方苦寒之族來居中國也,又由北京來定江南也。”

    一九二九年

    一從二令三人木北京《益世報》發表化蝶《金陵十二釵冊》一文,其中談到“第三句的‘一從’二字是一個‘從’字,‘二令’二字是一個‘冷’字,‘三人木’三個字是‘來’字,合在一處是‘從冷來’三個字”。但“從冷來”三個字從何解釋呢?

    一九四七年

    徐高阮在《人間世》第一卷第三期《讀〈紅樓夢〉雜記二則》中,提出新的看法。他說:“以我看來,‘從’就是三從四德的從,‘一從’是指熙鳳閨中和初嫁守其婦道的時代。‘令’就是發號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鳳執掌家政操縱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棄的休,‘三人木’是指鳳姐時非事敗致遭遣歸的末路。”

    一九五四年

    趙常恂寫信給吳恩裕,對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為‘一從’,是口,口內加一令字是囹字。‘三人木’是口內加人字木字,為囚字困字,疑鳳姐結果或被罪困囚於囹圄,方與‘哭向金陵事更哀’意義相合。”吳恩裕認為“此解雖於事理相近,然於字義卻遠甚。”於是他在《有關曹雪芹八種》裡接受了另一種意見,他說:“或解之曰:(大意)鳳姐對賈璉最初是言聽計‘從’,繼則對賈璉可以發號施‘令’,最後事敗終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此說甚是。”

    一九六零年

    嚴明發表《鳳姐的結局——‘一從二令三人木’》一文,副題是:《試斷紅樓夢後書百餘年之重要疑案》。他以為脂批既說是拆字格,就應該字字都拆,於是‘從’字拆成五個‘人’字加一個‘卜’字,五個人當然可說是:眾人,‘卜’字加‘一’字,成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來便是“上下眾人冷,夫休!”簡單點說,就是“眾冷夫休”,即眾叛親離和被夫休棄是鳳姐的結局。

    與此同時

    美國威士康辛大學的周策縱認為,把‘一從’猜做‘上下眾人’還不妥。他把“從”字猜做“人上之人”,即“人上人”,於是這句話就成為“人上人眾冷夫休”。

    一九六一年

    吳世昌的英文版《紅樓夢探源》一書,推翻了上述種種猜測。他認為,“三休”是指第六十八回鳳姐因賈璉偷娶尤二姐事跑到寧府大鬧時說的三個“休”字。至於“二令”,他以為後來鳳姐大約被命令降而為妾,這是第一道令;再被命令真正休棄,這是第二道令。所謂“二令”便是指的這“第二道令”。

    1961.11

    《海外論壇》第二卷第十一期,發表周策縱《論關於鳳姐的‘一從二令三人木’》一文,提出了“一個新解答”。他認為這七個字“是指鳳姐害死尤二姐的事,謎底就在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賺入大觀園,酸鳳姐大鬧寧國府”和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劍殺人,沈大限吞生金自逝”這兩回內。他舉出“一從”二字,便是第六十八回開頭,尤二姐受騙時說的:“奴家年輕,一從到了這裡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張。……”的“一從”,“曹雪芹……為了怕人找不到線索,所以特地在第六十八回裡尤二姐的口中用這兩個字來作指標。”“二令”是尤二姐進園後,鳳姐下的兩個命令:一面“命”旺兒暗地裡去唆使張華去都察院控告賈璉,另一面又“命”王信用錢去疏通都察院反坐張華以誣告罪。“三人木”是指第六十八、六十九回鳳姐口中所說的“要休我”、“給我休書”和“還不休了”這三句話。所以他認為,“‘一從二令三人木’實在包括了第六十八和六十九兩回的全部回目,指出了鳳姐害死尤二姐的整個故事”。

    (十一)新解

    雲南大學楊光漢有《‘一從二令三人木’新解》一文發表於《北方論叢》一九八零第五期,他認為,“一從”即“自從”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來”二字,合起來就是“自從冷人來”。但是,“冷人”是誰呢?他認為是“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蓮,也是就是脂批所說“日後作強梁”的“柳湘蓮一干人”,即指“綠林好漢、義軍驍將”。於是他探測《紅樓夢》後幾十回的佚稿中,原有“暴民”造反的內容。“農民造反,震撼朝廷”,“這樣,賈府及其政治代表就像唐代的楊玉環及其家族一樣,成了眾矢之的。皇帝於是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賜賈元妃以死,並籍沒賈府,逮捕民憤極大的賈赦、鳳姐等人,‘以謝天下’。”簡單點說,《紅樓夢》的原構思是:不僅要寫出四大家族的毀滅,而且要寫出一代王朝的覆亡。”

    (十二)“鳳貪婪”

    甲戌本其中“貪婪”二字寫法不尋常:“貪”字的中心出被多點了一筆,這樣貪字中的“今”就變成了“令”。“目”斷開來寫成三部分,中間是一個 “二”,斜對的兩個“角”可以拆出兩個“人”,而“目”下面的兩筆是第三個“人”。“婪”字可以拆成“林”和“女”,觀察其“女”字的寫法:它的筆畫很特別,不是通常的三筆,而是四筆;寫字人分明可以將“女”字寫成了“一從”。甲戌本中王熙鳳的判詞的“從”字是繁體,而簡體的“從”字作為本字收於康熙字典。甲戌本在字謎處有硃批:折字法。而不是通常的“拆字法”。對於甲戌本很多人認為是極劣鈔手所鈔,以為其中多錯別字,其實不然,甲戌本中的異體字對應正文與硃批在書法特徵上是統一的,可說是出於同一作者,作者安排這異體字必有其用。“折字法”並非“拆字法”的手誤所致,實在“折”字有其隱。[1]“林”經對摺便是“木”字,折"林"成“木”,故“折”是對“林”字而言。異於常規的“折字法”暗示讀者去拆甲戌本之字,康熙字典裡是找不到字謎解的。

    (十三)拆字法不可取

    採用拆字法應遵循古體字的寫法來拆,而按“一從二令三人木”,可以理解為鳳姐害死尤二姐的整個過程。即“一從”理解為“縱容”,即先假同意其夫賈璉娶尤二姐。“二令”即害死二命,指鳳姐先用惡毒手段害死尤二姐的胎兒,後又用毒計害死尤二姐,即害死二命,“三入木”即是指死後裝入棺木,其意是最後鳳姐連自己的命都賠上了。

    一段貨石光陰,悲喜不了。風露草霜,富貴嗜慾,貪婪不了。

    “貪婪”是王熙鳳的本性,甲戌本眉批出加點的“貪婪”二字是“一從二令三人木”的精確解。判詞中“凡鳥”是“鳳”字。再檢視甲戌本中的“鳳”字,無論在正文還是在硃批中,“鳳”字在眉眼處均少了一筆。所以整首判詞作為字謎,其解是三個正體字:鳳貪婪。“鳳”字眉眼處一筆點在了“貪”字的內心處。

    (十四)諧音

    “從”“令”諧音同“聰”“靈”。 照應後面的: 〖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人木”按照脂批說拆字法就是個“休”字,合起來就是“聰靈休”,不拆就是“聰靈人木”。都是講鳳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十五)檢

    近年來,網友依據該名譽創作年代的繁體字形提出新的解釋,認為這個字謎的謎底是“檢”字的繁體,也就是“檢”字。此字左側為“木”,右下為“雙”,右中為“一”,右上為“人”。所謂一從,從是兩人,合於“雙”。三人,與右側三部分吻合。較為費解的地方在於二令。因為這個字,右下方還可以寫成這樣:

    這種寫法與“命”字除右下部分以外很像,而“命”、“令”二字同源。《說文解字》就說:命,使也。從口,從令。所以整個內容,和“檢”字是吻合的。

    有觀點認為拆字法有問題。須知拆字法是說的字形分拆,或增損離合法。它和會意法一樣、是燈謎猜制兩大法門之一。利用漢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點,對謎面或謎底的文字形狀、筆劃、部首、偏旁進行增損變化或離合歸納,使原來的字形發生變化。這類謎往往虛實結合,須仔細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謎底。拆字法的思路,要麼是謎底被分拆,要麼謎面被分拆。現在的情形顯然是謎底分拆,需要將謎面部分合並反推。

  • 5 # 夏雪盈盈

    “一從二令三人木”這句晦澀難懂,表面上指王熙鳳,暗指柳湘蓮隱寓王朝的覆滅。

    “紅樓夢”未完曹公離世,眾學者就開始了探軼紅樓之旅。

    “紅樓夢”第五回寶玉遊太虛幻境,得了王熙鳳判詞。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隻雌鳳。其判曰: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戚戌本在“一從二令三人木”句下,有小字批註曰:“拆字法”。

    “一從”指鳳姐遵從三從四德,“二令”指鳳姐盛極時掌管賈府發號施令,“三人木”指鳳姐逼死尤二姐事敗,問賈鏈要休書,被休。或是鳳姐弄權鐵門檻斂財,賈府查抄事情暴露,連累家族,讓賈鏈給休書休了她。

    “一從二令三人木”,“一從”即“自從”,“二令”即“冷”字,“三人木”是“人來”,合起來就是“自從冷人來”。冷人是誰,“紅樓夢”記載冷人是指冷面冷心的冷郎君柳湘蓮。“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脂批“柳湘蓮一干人”。柳湘蓮會做綠林義軍,反抗朝庭。賈府受牽連,元妃賜死,賈府查抄流放,家破人亡。《紅樓夢》寫賈府的衰敗,隱喻朝庭的衰敗,一個王朝的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