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海民卓越中層育成
-
2 # 泥水勞人1
古代為父母守孝是三年,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為什麼?只有子貢自己清楚!孔子是聖人,什麼是聖人?就是孔子很清楚自己的每個弟子的一生與結局,如果連這點都不清楚,那就徒有聖人之虛名也。所以孔子在有生之年,想去掉子貢的戾氣!子貢自然也清楚。所以孔子逝世後,子貢更想得到孔子靈魂的教育與指導,所以多守三年。或能將自己的戾氣全部去掉,得到化解!然而沒有達到目的。如果孔子還活著,子貢的戾氣會逐漸的減輕。
-
3 # 久住青山Lee
生子貢者父母,教化者仲尼。
孔子是子貢的精神教父。孔子最看中的是品德和禮儀,這體現在他的“仁義”學說和“克己復禮”上。
子貢是“儒商”,從孔子哪裡不僅學到了生之意義,存世之禮儀,更是跟隨孔子學習了那時候的官方語言和周禮。這對他經商各國也是很有幫助的。
父母賜予生命,孔子則是教會了他“如何生”。古代為什麼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因為當師父的教學生生存的知識和技能。雖然子貢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可這並不妨礙他對孔子的尊敬。這一點可以從孔子死後,子貢積極奔波,為孔子成為後世的“聖人”可以看出。
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正是視孔子為父為母啊。
再看看現在,曹雲金和郭德綱,更覺得子貢的可貴。
-
4 # 太一天帝正一上帝門生
古代都是特別尊師重道的,老師就好像自己的父母雙親,古人雙親逝世是要守三年以上孝的,而在子貢心中把孔子當作比父母雙親還重要的人,故子貢才決定守孝六年,在古代誰人父母雙親逝世都是守孝三年,子貢卻守孝又加了三年,故顯出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這點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祝大家吉祥!
-
5 # 武夷山湖荼大紅袍
孔子去世後,別人都是守墓三年,唯有子貢守了六年。六年之後,他再度經商。這時,他的經商之道完全不一樣了,已不再把商道看作買賣,而是在商道與人道、天道結合起來。他與人做生意時,彷彿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在進行一次探尋天道的實踐。
他的理念可不是什麼“利潤最大化”,而是“廣泛地向民眾施利從而到達接濟天下”。此外,他還非常重視“儒”字招牌,不遺餘力地抬高孔子的地位。有人說他才能比孔子還高,他都要嚴肅地駁斥。他這種對世人的關心和對先師的尊敬,並沒有使他淪為一個迂腐的人。
他觀察時令的變化,遵守供應變化的規律,靈活地買入賣出,獲得了豐厚的收益。當時的人都說,他的財富不比“陶朱公”,也不比商祖范蠡少,堪稱儒商之祖。
-
6 # 空觀道人12345
中國古代人父母過世守孝三年,可子貢因為孔子是自己的老師卻守效六年,可見古代尊師重教之心何其誠懇,一來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子貢又是孔子得意門生,而且還是三千門生中的七十二高徒的最得意門生,古人歷來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教條!在古代的人是很看重讀書有知識人的,因為中國古代只有少數有錢人才有獲得讀書的機會,大多數平民百姓很難有獲得讀書的機會,而孔子也收平民百姓的子弟讀書平等對待,在子貢看來父母是給了他肉體的先天生命,而孔子是他的知識的引路人或靈魂導師,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尊重知識的國度,對老師先生尤其尊敬,天地君親師歷來就是華人的信條!主要還是因為子貢非常尊師重教,也還有對知識洗禮的崇拜!子貢視孔子為自己知識靈魂的思想教父!古代人對讀書人都看得很貴成,而且對知識分子的劃分有很強的等級劃分,很多都是從內心佩服一個有知識的人,而且還很尊敬師長,這也是一種傳統!
另外,子貢長年經商在外,在孔子晚期身邊的時間相對於其他學生比較少了些,心裡很愧疚,正如現代的一些人所說的,父母離世活著不講孝,死了講假孝的人彼彼皆是,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可能有一種掩蓋的心理!愛面子或許也是華人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吧!
-
7 # 十四阿哥郎春濤
傳統文化的忠孝就是為封建社會的王權設計的,客觀的說要有個度和底線,時間就是個期限,都是自己設定的,就像貞節牌坊一般,相信一定會有人罵我的,沒事。
-
8 # 小沉香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又作子贛,亦稱作衛賜,春秋末衛華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是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風雲一時的大商人.子貢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孔子曾把他比喻為瑚璉.瑚璉者,宗廟之貴器也.
子貢在成為孔子弟子以前經商曹、魯間,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強,能說會道,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論語》中記述孔子與弟子答問,以他為最多.孔子曾多次稱讚他,說他能夠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賜之敏賢於丘也”(《說苑·雜言》);並把他比之為尊貴的“瑚璉”之器.子貢有較強烈的從政志向,他關心治國之方略,經常問政於孔子.曾仕於魯、衛,遊說於齊、吳、越、晉諸國.從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一度有慍心而出怨言:“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遭到孔子的批評:“今爾不修爾道而求容,賜,而志不遠矣!”(《史記·孔子世家》)不久,孔子派他出使楚國,結果“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在魯、齊議和會上說服齊君歸還成地.
子貢對孔子的頌揚在孔門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說,“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有人說他比孔子高明,他立即就加以否定,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夫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不過,子貢對孔子的崇敬據說有一個過程,相傳其“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論衡·講瑞》).
孔子去世,魯哀公來致哀,子貢批評說:“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左傳·哀公十六年》)子貢為孔子守墓長達六年之久,然後去之.後世一般認為,孔子之名聲之所以能傳揚天下,頗得力於子貢的宣揚.
子貢晚年居齊,直至終老.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黎候”;北宋真宗時又追封為“黎陽公”,後又改稱“黎公”.
-
9 # 海膽橙
子貢是孔門弟子、賢人中,頗受稱道,又使人感興趣的人物。單說他築廬墓前,六年守喪,就令人感動不已。他是孔子眼中的通達之人,而且非常敬佩老師孔子。眾弟子守喪三年畢,“相訣而去”,唯有他又守三年。六年的歲月,何其漫長,而且是在遍地墳冢,一片愁雲慘霧的野地裡,該是多麼不易!
子貢對老師委實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伴隨孔子左右多年,他得到老師的指教和誇獎不少。孔子的學生中,子貢因為善於理財,“臆則屢中”,斬獲甚多,算是一位“土豪”級人物。有一種說法,老先生辦學,周遊,是得到子貢給予的經費支援的。子貢又是一位外交“達人”,“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連國君都要與他“分庭抗禮”,其能力受人敬重如此。
正當孔子困於陳、蔡,幾乎遭滅頂之災時,是他搬來楚國的救兵,方才轉危為安。在某種程度上,當時他要比孔子更吃得開,有人說他賢於孔子,他則堅決否認,無論人前人後,都極力稱頌孔子的德行與學問,甚至比之為“江河”“泰山”與“日月”,“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簡直有“大樹特樹”之嫌。而面對別人的質疑,他很坦然地說,“使臣譽仲尼,譬猶兩手捧土而附泰山,其無益於明矣。使臣不譽仲尼,譬猶兩手把泰山,無損亦明矣。”(《韓詩外傳》)總而言之,在他看來,孔子猶如泰山一般巍然存在,你說他好也罷,不說他好也罷,他都在那裡。他非常愛戴、敬佩自己的老師孔子。
-
10 # 國學宗師
孔子最後的一段時間是子貢陪著的, 孔子拄柺杖在門口徘徊著等子貢回來, 見到子貢第一句就是,賜啊 (端木賜,子貢小名)怎麼現在才來, 子貢看見老師這樣,也很內疚,孔子告訴子貢,自己做夢,夢見自己是殷人後代(相當於交代後事)……等等,孔子逝世後,子貢也按照孔子的意願,以殷人的禮儀厚葬了孔子,孔子的徒弟為孔子守墓了3年離去後,子貢又單獨守墓3年,一共6年,最後子貢回到衛國效力了,孔子是魯國的,子貢遊說5國保護了魯國沒有被滅亡,個人覺得孔子揚名和子貢有很大關係的,孔子周遊列國是子貢出的錢,子貢相當於現在的李嘉誠,司馬遷寫子貢富裕的程度,見國君只需要相互鞠個躬,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宣傳儒家思想,作用是很大的
-
11 # 芊芊說劇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時間定為三年,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同樣是用三年的哺乳期。三年的哺乳期過後,孩子就能自己開始行走。因此,守孝三年也有報答這三年的哺乳之恩的意思。
據說,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經就守孝三年的問題問過孔子。他對孔子說:“三年的時間太長了,三年裡要專心守孝,其他什麼都不能幹,那會將一些禮節都忘得差不多了,琴技也會變得生疏了。所以,守孝的時間應該就像稻穀每年成熟一樣,定為一年。”孔子反駁道:“父母逝去,你大魚大肉可以吃得香甜嗎?華服美衣可以穿得安樂嗎?”宰我說:“可以。”孔子說:“你可以,但君子不可以。君子會吃得不安,穿得不安,住得不安,所以不去做那些事。你可以安樂,那你就去做吧!”
後來,孔子還跟自己的學生感慨地說:“宰我這個人,難道沒有經歷過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嗎?如今竟然連三年的喪期都不願意守了。”可見,三年之期不是隨便定下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孔子死後,他的學生都如喪親生父母一般悲痛,許多學生都自發在孔子墓旁建草房居住,為孔子守孝三年,子貢甚至為孔子守孝了六年。
-
12 # 建寧之聲
答:
子貢廬墓處,在孔林孔子墓前西側
孔子死後,眾弟子云集其墓前守喪三年,然後相繼離去,惟有子貢守墓六年。
關於子貢為什麼給老師守墓六年,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子貢為了盡弟子的孝道。第二種說法是,子貢是個商人,以販賣騾馬為生,家中富有,不用為生計擔憂,有條件守墓六年。第三種說法是,子貢對孔子內心有愧。孔子病危時,眾弟子都在孔子身邊端湯送水,噓寒問暖,惟有子貢外出經商,不在身邊。孔子思念子貢,不停的嘮叨子貢的名字。等子貢趕到時,孔子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了,連連說:“賜也,來何遲也!”埋怨子貢為什麼來得這麼遲。因此,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決定以守墓六年的實際行動報答老師的教誨之恩。
子貢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守墓六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在孔子墓西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
13 # 寒山筆記
子貢是孔門弟子、賢人中,頗受稱道,又使人感興趣的人物。單說他築廬墓前,六年守喪,就令人感回不已。眾弟子守喪三年畢,“相訣而去”,唯有他又守三年。六年的歲月,何其漫長,子貢先生要在不勝哀慼的心情中默默度過,而且是在遍地墳冢,一片愁雲慘霧的野地裡,該是多麼不易!
子貢對老師委實也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伴隨孔子左右多年,他得到老師的指教和誇獎不少。孔子的學生中,子貢因為善於理財,低買高賣,“臆則屢中”,斬獲甚多,算是一位“土豪”級人物。有一種說法,老先生辦學,周遊,是得到子貢給予的經費支援的。子貢又是一位折衝樽俎的外交“達人”,“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史記路仲尼弟子列傳》),連國君都要與他“分庭抗禮”,其能力受人敬重如此。
孔子謂子貢可言,如師,如父,情同手足難捨難分。孔子百感交集感慨而歌,歌罷老淚縱橫,子貢終於明白先生的一片苦心,於是師徒抱頭痛哭。一般說老人將要離世,擔心身邊的人難過,自己反而笑著安慰他們。可見孔老夫子內心一片純潔,像個天真的孩子要離開父母一樣,忍不住淚流滿面。
其實弟子中孔子最看好還是子貢,反應機敏,能言善辯。又有人問,孔子為何不讓他接班,可能是天高任鳥飛吧。幾天後,一代大教育家離開人世,其他弟子為老師守孝三年。嚴師,慈父,因此子貢整整守孝六年。
-
14 # 陳廣逵
先明確一下什麼是“心喪”。“心喪”是一種身不著喪服的守喪活動,是弟子或受惠之人為故去的尊長或恩人的服喪活動。這種服喪側重表達內心對逝者的哀慼和悼念。《禮記·檀弓上》說:“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門,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子貢為孔子服喪六年之說,最早見於《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4》說:“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說的:“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
《禮記·檀弓上》說:“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子貢是《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孔門弟子之一。端木賜是子貢的名,子貢是字,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公治長》第4章)。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濟世之才,辦事通達。
儘管子貢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建樹,但他在孔子面前卻表現得非常謙虛。《公冶長》第9章記錄了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子貢相當有涵養,他說:“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靠其大智大勇化解危機。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子貢是尊師敬師的典範。孔子將終之時,是子貢來為他送終:“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壤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壤,哲人將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
孔子逝世後,當有人稱讚子貢比孔子強時,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館)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導)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聽到有人詆譭孔子,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子張》第23、24、25章)
孔子偉大的人格影響了子貢的高尚人格。子貢對孔子真心敬服,衷心愛戴,所以他能為孔子服喪六年。
補充說明兩點:《史記》所載子貢事蹟多與史實不符,不足完全採信;由本文引述的《史記》“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的內容看,孔子的“弟子三千”之說是不成立的。
-
15 # 雄秀堂主
子貢是孔子所有的弟子中,天賦和能力最高的一位,他不僅在政治商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孔子的周遊列國和講學的經歷中,特別在一些危難時期,都起到了極其巨大的作用,他跟列國的國君和高層,都有密切的關係,而且他的經商能力也很強,同時子貢又是非常成功的外交家,可以說是當時精英中的精英。
孔子一生的成功,跟子貢這位學生,對他的大力支援是密不可分的,當時很多人覺得子貢是很了不起的人,而孔子並不完全被當時的人所認可,好多人並不認為孔子是很厲害的人,所以有些人還會問子貢,是不是真心把老師放在眼裡,主要是因為子貢太成功了。
但子貢覺得,他自己就算在商業,在政治,在外交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但是跟他的老師孔子相比,跟他老師的思想價值相比,他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他不光只是嘴上這樣說,內心也是真誠這樣去看待的,所以當孔子過世之後,子貢給他在墳前守孝了很長時間,就充分表達了他對老師的感情和尊重。
-
16 # 一閃22
子貢對孔子的感情特別的深,別人為孔子守孝了三年,單單子貢守了足足六年,子貢雖然是個大商人,但非常崇拜孔子。子貢的學問很深,魯大夫曾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後就說:我的水很淺,我的牆也很矮,裡面種著果木和鮮花,一眼就能看到。而我的老師孔子比我強很多,他的牆比我高很多,你如果不能找到詢問的門路或途徑,不能得其門而入的話,根本不知道他學問的淵博和內容的美好。他稱讚孔子是聖人不可窺,如萬仞之牆,不得其門而入
孔子曾今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意思就是說凡夫俗子,我一眼就能看穿,唯獨龍在天上,神龍見首不見尾,而老子,就像龍一樣,孔子根本看不懂,所以就是說子貢看不懂孔子,而孔子看不懂老子。這是他們為人的三個境界,子貢是個非常成功的大商人,有點像現在的比爾蓋茨,他代表的是世俗上非常成功的人,但他認為,他和老師比,他這潭水還很淺,孔子相對於普通人可以算是聖人了,但孔子說,和老子比,我這潭水還很淺。子貢對孔子的感情和孔子對老子的感情有點相似,
子貢覺得學不盡孔子的知識,對他十分敬仰,所以甘願為他守孝六年。是尊敬他。 其實孔子和他的徒弟們之間的關係其實更像共患難的家人兄弟關係 他們一起周遊列國, 而所謂的周遊列國,其實是一起四處找工作,一起討飯吃而已
-
17 # 玩轉長沙窯
因為孔子一直在講孝道,尤其講厚藏。試問賣身藏父,白活一輩子,真不如死。作為孔子的弟子子貢,如果他不孝,又怎麼堪稱孔子的學生呢?
-
18 # 琿哥
一、子貢簡介及其行事
子貢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拜孔子為師,特別是他在(言語)方面卓有成就。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富有外交才幹,與其他弟子相比,子貢最特殊的地方就子貢善於經商之道,在理財經商方面具有相當高的天賦,因此子貢被孔子列外交辭令的代表,可以說子貢是儒商鼻祖。
二、孔子思想的傳播者
正因為子貢由於才幹超絕,所以深得孔子賞識,但他呢也確實不負老師所望,最終成為孔子思想學說的積極踐行者、捍衛者和傳播者。在孔門眾多弟子中,《論語》這裡面許多是具有儒家代表性的名言,比如“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等等名言我們耳熟能祥名言佳句傳誦至今。
三、教誨之恩守墓六年
下面來說說子貢為恩師守墓六年。別的徒弟守墓三年後分別離去,唯有他為其師守墓六年,這麼做是他對孔子老師的孝道說法,俗語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上面說了子貢富有外交才幹,他經常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不能時常陪在老師身,孔子病危之際,眾多弟子都在孔子身邊端湯送水,伺候老師,可這時惟有子貢外出經商不在身邊。孔子思念子貢不停的嘮叨子貢的名字。等子貢趕回來時,這時孔子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了,連連說:“賜也,來何遲也!”埋怨子貢為什麼來得這麼遲。因此子貢覺得心裡很對不起老師,心裡特別愧疚,於是他決定以守墓六年的實際行動來報答老師的教誨之恩。
-
19 # 順其自然逍遙遊
當然,這種精神值得人感動。尊師重教,自古美德。
對老師最好尊敬的方式,就是承其衣缽,青出於藍,繼續傳道授業解惑,你的心不同,你的世界就不同。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衣缽。
本身就具大德,本身就合道。
那就是無極的狀態和境界,所以無不極。
-
20 # 半個南山人
子貢是孔子門生中,最有錢的弟子。子貢因為深諳經商之道,每次對市場的行情都預測的很準,以至“家累千金”。子貢雖然很有錢,但他對老師孔子十分崇拜,孔子周遊列國14年,子貢在財力上給予了老師不少的支援。
孔子死後,子貢為什麼在老師墓前守孝六年?
這是因為孔子去逝時,子貢正好在南方,聽到訊息後,子貢急忙帶著南方樹種楷木趕回到曲阜,將楷木樹種在了孔子墓旁,以此來表達他老師去逝時自己不在身旁的歉意。並祈願”如果老師能原諒他,就請讓此樹活下來"。
從此之後,子貢便就守在老師墓前,是為老師守墓盡孝,二是天天給樹苗澆水,就這樣一守就是六年。
後來,楷木不但活了下來,並在曲阜大量生長,還延生出了曲阜楷雕技藝。
回覆列表
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先孔子而去,顏回之後,子貢幾乎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了,很多私人的話,都與子貢說,把子貢當做比親人還要親。
公元前479年4月4日,就是孔子去世前七天,子貢來看夫子,孔子跟他說了哪些話,很難考證了,我估計談得應該非常深入。
孔門師生相處,本來就好似一家人。子貢小孔子31歲,把孔子當做父親一樣,而且勝似父親。因為孔子是一位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父親”。
論語中記載多次子貢“考”孔子,給孔子出難題,都被孔子一一化解,子貢對老師的人品與學問,佩服的五體投地。所以,子貢在聽到有人說自己的老師像“喪家犬”之後,非常難受。沒想到孔子卻說“像,確實像”,這種境界非常人能有!
子貢悟性很高“聞一而知二”,僅僅比顏回差點“聞一而知十”。孔子很喜歡子貢,對子貢自然更勝於其他弟子。
孔子死後,很多弟子守孝三年而去,唯獨子貢守孝六年而去。這很好理解:一方面,子貢感念師生情義之深厚,還有重要的一面,子貢有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六年不謀生,也有錢花,這一點是很多其他同學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