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朕即我意
-
2 # 龍魚爺
其實很簡單,所謂立憲運動就是一場謊言,畢竟皇帝統治(包括慈禧老佛爺)幾千年,無論做出什麼樣的所謂立憲制也不會輕易把權利讓渡出去,各種設限以及換湯不換藥的總理及政府官員,對於新生資產階級並沒有得到實際好處。其次外部環境並沒有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及平穩的國內環境。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所謂新政的好處也沒有及時讓民眾及資產階級感受到。但是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新陳代謝的客觀效果,在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過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應該肯定的,不能視而不見,一筆抹殺,更不應該視之為“假維新”、“偽變法”。
-
3 # 雲夢狂生
本來還能多蹦躂兩天,但是一通改革弄了個皇族內閣出來,擺明了就是不想給北洋實權派分權,典型的自己作死。袁世凱那還能慣著你,帶著北洋系和革命軍達成默契,反手就把清朝滅了。
-
4 # 愛妮品歷史
1.借改革之名,行專權之實,激化了中央與地方,滿漢矛盾;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延續其反 動統治。為了加強統治集權,在 1901-1905 年的行政改革中,滿清政府將總 理衙門改為外交部、新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 練兵處和財政處等 5 箇中央機構,其目的是逐步將掌握在地方督撫手中的外交權、軍事權和財政權收歸中央。 1906 年開始仿行憲 政,“立 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於中央政 府則不可”。 這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巡撫的矛盾,嚴重挫傷了巡撫對改革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對滿清政府的離心力。滿清政府以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為由,再次實施了削弱地方權力的舉措, 其目標不僅要收回督撫的權力,而且也要收回漢人的權力。 在接下來的中央官制改革中,清廷藉機打擊排斥漢族官僚,如岑春煊的被罷免、張之洞明升暗降。 在新設立的各部中,雖然規定滿漢不分,實際上是滿族親貴佔了絕大多數。滿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清政府新政的失敗和政權的敗亡。中央與地方矛盾,滿漢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末新政實施受阻,最終統治集團也因矛盾尖銳分崩離折。2.立 憲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機;洋務運動、特別是戊戌變法, 正是歷史賦予中國改革的最佳時期,此時西方列強或忙於自己內部的統一、或致力於領土的爭奪、或忙於制度的修補,清政府尚有充裕的時間和能力在自己掌控的範圍內主導社會的變革。 清政府雖然制定了一個立憲方案,卻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為了鞏固皇權,遲遲不肯答應立憲派提出的召開國會的要求。最後迫於壓力成立的“ 皇族內閣“,”實為軍機“。對立憲一拖再拖,致使改革錯失良機,進一步激化的社會矛盾,最終讓滿清政 權在武昌起義的炮聲中土崩瓦解。3.立 憲派反對,滿清政 權信用破產,眾叛親離;清政府不僅拒絕了立 憲派提出的召開國會的要求,還鎮壓了國會請願活動,同時不斷借立 憲之名加強皇權。最後成立的責任內閣也是黑幕籠罩,立憲派透過政治體 制改 革參與政權的願望落空,對清廷的思想認識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其初恐清廷不立憲,其繼憤清廷假立憲,其後乃不欲出於和平立憲, 而思以鐵血立憲”。 立憲派徹底拋卻了對清廷的幻想,相繼從事革 命 反 清的鬥爭。清政府信用破產,眾叛親離,改革後遭到立憲派在內的眾多勢力的反對,宣告破產。4 .統治集團內部貪汙腐朽改革措施的裁決權為最高統治層特別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專 制者壟斷,而統治階層內部就貪汙腐朽成風,要真正觸動滿清專制皇權,建立憲政,無異緣木求魚。從責任內閣的成員組成就能看出,13名大臣中滿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佔7人。可見,統治集團內部的貪汙腐朽,是改革不能順利實施的重要原因。
-
5 # 能飛絕不跑
新政的本質是要君主立憲制!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怎麼可能單單一個新政就被輕鬆推翻改變?
原因
第一,涉及的既得利益者太多 ,慈禧為代表的實權統治者不可能放權。不放權改革就是失敗的!
第二,中國社會即使到1900還是半閉關鎖國狀態沒有過歐洲的文藝復興思想解放,沒有三權分立學說。派出去的大臣考察學習外國還是梁啟超寫的奏摺表朝廷看。
第三,社會經濟一直處在自給自足狀態,新政措施新實業,辦銀行 學校 留洋這些老百姓根本不關心改革。因為中國當時社會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手裡有糧其他根本不在意,缺少動力。
第四,改革需要錢,出錢又是老百姓加重剝奪那些字都不認識,根本沒有利益相關的人會加劇矛盾,納稅人肯定會不滿甚至反抗。
所以你看,清末新政自上而下,根本就是虛假的君主立憲,自下而上又沒有推動力,各個方面阻力太大。
再說,1904年時間點太晚了,比歐洲晚100多年比日本都晚了;中國封建根深蒂固,治標不治本的改革即使成功了也很難挽救清王朝!
-
6 # 拆書家裘叔
簡單的給你舉個例子;
當一棵樹整個根子都爛掉的時候,雖然樹還立在土裡,你就算給樹身上用再多的驅蟲藥,或是營養劑,也無法阻止,當風雨來時,整棵樹的傾倒;
再說,這樣的政府,還有挽救的必要嗎?
-
7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主要是太貪戀權力了。清末新政不肯讓渡權力給地方和民眾,雖然成立了內閣,還是皇族的。這讓原來那些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中間人士徹底失去了信心,至此,暴力推翻清政府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
-
8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改革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視改革或與改革為敵的人物完成了一場帶有革命內容的改革。
在這種意味深長的矛盾背後是歷史造成的兩個原因:其一,庚子之變以後的局勢是一種真正的統治階級再也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時局。1901年2月頒佈的上諭中說:“無事且難支援,今又構此奇變”。正是對這一點的承認。
新政在主觀上是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頂而挖開的一個窗洞,但在客觀上卻成為時勢假手不願改革者而實現的一場改革。歷史常常會使動機與效果大相異趣,對於一個沒落的階級尤其如此。
其二,有人說過:戊戌政變殺青年人、南方人多,八國聯軍殺老年人、北方人多。透過這種南北方和青老年的對立,是政革人物與頑固保守人物的對立。侵略者用暴力消滅了後一類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時又以此震懾了其他部分。
這並不是件值得稱頌的事,但它導致的結果卻是為中國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許多歷史的是非是隱藏在歷史的深處的,只有透過某些歷史細節的表象,才能把握歷史邁進的步伐和節奏。
一、事與願違的表層原因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動和自上而下的改革雙向互動的形式出現的。清政府原想藉此實現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沒有延長它的壽命,從某種意義上說還加速了它的滅亡。它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祟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並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於傳統士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王朝的掘墓人。
清政府在全國各省擴編新軍,原本是要以此來彈壓各種可能出現的變亂,卻又給革命黨人在各省以發展革命勢力的機會。新軍絕大多數成了王朝的“譁兵”“叛兵”。
清政府獎勵實業,原想借此以擺脫嚴重的財政危機,卻導致了“資產階級利益知識分子利益與專制制度的衝突越來越大”……所有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預想的反面。
何以會如此?歷來論者大都從其推行新政的動機來說明它的欺騙性和反動性,這並沒有錯,但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清政府推行新政固然有取悅列強、拉攏立憲派、打擊民主革命的一面,更有統治階級變法自強的一面;它有欺騙、拂逆輿情的一面,更有符合歷史發展邏輯的具體內容。
歷史的效果往往不以人們的動機為轉移。清末官制改革,在客觀上推動了國家體制的近代化;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基礎;軍制政革,推進了中國軍事的近代化;法律改革,開了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先河;獎勵實業,則直接促成了創辦實業的高潮。因噎廢食,因人廢事,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人們習慣於用御史歐家廉的幾句話:“易私塾門榜即為學堂,改親兵衣飾即為巡警,建一二洋式衙署,用一二留學生,即是崇奉西法”,來說明新政的有名無實。
固然這段話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況,但遠不是新政的全部。清政府“清理財政而漏卮愈大,編練新軍而譁兵愈眾,改輕刑律而斷獄愈多。事事有盡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最後從新政走向滅亡,有其更深層的原因。
二、清末新政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1、舊人辦新政
清末立新制而不易舊人,由曾與改革為敵的人物來推行新政,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但它的結果不僅沖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而且限制了新政的歷史展開。
新的制度必須有新的價值觀念、思想和行為模式與之相適應,否則絕不可能賦予新制度以真實的生命力,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性結局也就不可避免。
就晚清新政來說,直接參與其事的“樞臣疆吏”有奕劻、載澤、戴鴻慈、袁世凱、端方、榮慶、鐵良、壽耆、世續、載灃、瞿鴻機、那桐、陰昌、載洵、紹昌等。這批人中,凡有立憲傾向的,大多隻是“言官”而沒有實權,其餘絕大多數僅有王朝自救意識而無變革意識,既無實施憲政的誠意又缺乏推行憲政的能力。
即是諮議局和資政院中的議員,不向皇帝磕頭就不舒服,不叫謝恩就不是滋味的,也大有人在;不知立憲為何物或乾脆反對立憲的人物更不在少數。這類人物在資政院的“欽選”議員中所佔比例尤為突出。因為“欽選”議員主要是由皇親貴胄,王公世爵和碩學通儒所構成的。
即使在“民選議員中,有功名的亦佔89.2%。當然有功名的並非就是抱殘守缺的,但就整體而言,他們的落後性更多於進步性。應該說,在“預備立憲”之初,統治集團中有些人還是寄以希望的,但舊的政治慣性又吞噬了這種希望。
一位官僚曾不無悲憤地說:“內外臣僚,久已習為諂媚”,“在位諸臣,人各有心,或陽奉而陰違,或始勤而終怠,行之不力,則功墮半途。”新政終因執行無人而使朝廷之信漸墜,國民失望愈深。自救的新政不僅無法保持王朝的內在凝聚力和集體價值,反而使社會動亂,成了王朝的催命符。
2、傳統和既得利益的雙重阻力
一切改革的推進都必然會碰到來自既得利益和傳統文化這兩方面的阻力。因為改革無可避免地要觸動既得利益和傳統的價值。在近代中國,這雙重阻力表現得尤其明顯!
中國的傳統既深且久,有極大的凝固性,不破傳統就不能前進。但自周秦以來形成的以孔學為軸心的文化傳統,已與民族習慣、民間生活渾然一體,無所不在。更可怕的是,這種阻力又往往與既得利益扭結在一塊,形成一種強大的抗改革因素。
從1906年的“立憲改官”到1911年“皇族內閣”的出籠,統治集團中的各種勢力和派別,圍繞著權力的再分配展開了殘酷的爭奪。
如榮慶之於張百熙,奕劻之於瞿鴻機,鐵良之於袁世凱,都是這種爭奪的具體表現。一方面是掌握著最高權力的皇宗貴胄惟恐大權旁落、“鼎祚潛移”,而拼命想借“預備立憲”之名推行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是地方督撫(實力派)要“劃分中央與地方行政許可權”實行責任內閣制,以削弱君主與王公大臣的權力。
一方面是皇宗貴胄拼命排擠漢族官僚,剝奪漢族官僚的某些職位和權力,另一方面則是漢族官僚竭力培植各自的勢力和各種社會關係,與之對抗。一些過去被擯棄於仕宦門外計程車紳,也想伺立憲之機,謀取一官半職。
透過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滿與漢等諸種矛盾和衝突,是改革與傳統的對立,改革與既得利益的衝突。梁啟超指出:清政府“號稱預備立憲改革官制,一若發憤以重新整理前此之腐敗,夷考其實,無如其所言,而徒為權位之爭奪,勢力之傾軋。藉許可權之說以為擠排異己之具;借新缺之立以為位置私人之途,賄賂公行,朋黨各樹,而庶政不舉。對外之不競視前此且更甚焉”。
在新政的推行中,賄賂、請託、勒索、鑽營、排擠、傾軋,各種卑劣的心機與手段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施展出來。有人慨乎言之:“自明降諭旨改革官制以來迄於今日,大小臣工,徘徊瞻顧,虛懸草案,施行無期,而昏夜乞憐,蠅營狗苟,其風益熾。清議不足畏,官常不足守。上則社鼠城狐,要結權貴;下則如飢鷹餓虎,殘噬善類。”這一點,清政府在瀕臨滅亡之際頒佈的《實行憲政諭》中說得更清楚:
“政地多用親貴,則顯戾憲章;路事朦於僉壬,則動違輿論;促行新治,而官紳或借為網利之圖;更改舊制,而權豪或祗為自便之計;民財之取已多,而未辦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詔屢下,而實無一守法之人。馴致怨積於下而朕不知,禍迫於前而朕不覺。”
結果愈改愈亂,愈革愈糟。從內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體。這是清王朝所不願看到的結局,但又是它一手造成的。
(正文完)
-
9 # 湟水河畔
當民心已盡失,機會已錯過,革命已箭在弦上時,任何改革,那怕是徹底的真誠的改革,也已無濟於事!正好應了“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這句至理名言!清末新政,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改革,我不認為完全是“騙局”!相反,我認為是慈禧在經歷了八國聯軍入侵的西逃之苦後,痛下決心的斷腕之舉!改革範圍之全面,力度之大,全面超越洋務運動,也是光緒的戊戌變法不能比的!可為什麼失敗了?就是因為經歷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定後,清廷已完全失信於天下,海外革命黨已不給她任何機會!
就在西安期間,慈禧以光緒名義,下詔希望官民就國家內政外交,方方面面,上書言事,以圖朝政之振興!隨即,連續就教育,實業,稅收,軍事等方面出臺改革舉措。回京後,慈禧重組中央核心部門人事,基本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的改革派掌控重要部門的格局。科舉已在中國實行1300多年,張之洞,袁世凱,端方等人上奏要求廢除科舉廣開學校後,慈禧也是很快採納並於1905年停止科考!能把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做到說廢就立刻廢止,不能不說,她是下了決心的。科舉的廢止,對於新式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士紳階層失去了向上流動的機會,開始轉而支援革命,反對清廷!
從1901—到1905年,基本上推行的是經濟,行政,軍事,教育,等方面改革,最有成效的是袁世凱主導的新建陸軍的建成,仿德制,裝備先進,戰鬥力較強,就是憑藉這支北洋軍,袁世凱最後要了大清的命!
從1906年到1911年武昌起義止,清末新政集中在政治改革,先是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政制,接著頒佈憲法,成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國會籌備機構等,都在按計劃分步驟實施,甚至慈禧公開了君主立憲的時間表,可為何沒成功呢?革命黨人聽說清廷實行君主立憲後非常著急!私下說,就怕清廷真改革,否則革命就沒有了理由!他們炸出洋的五大臣,就是為了阻止清廷的君主立憲!
慈禧光緒相繼去世後,溥儀即位,其父二十六歲的載灃監國攝政。一上臺,立即將袁世凱開缺,中央核心部門,全由其親貴擔任,一時間滿洲宗室王公權重位高,漢臣士紳人人自危!最終竟搞出個“皇族內閣”,名單一公佈,舉國譁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一聲炮響,全國響應,清廷土崩瓦解!十幾萬北洋軍呢?載灃不是自恃有兵,什麼都不怕嗎?他迫不得已下罪己詔,把袁世凱又請回來,一切權力盡歸袁氏之手,袁南詐北騙,最終迫使清廷退位!
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就這樣“和平”落幕了!
原本清廷是有多次自救機會的,可是一再拖延,機會盡失,民心盡失!當它真清醒想改時,為時已晚! -
10 # 介入王小俊讀歷史
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是由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以後,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對清政府打擊很大,因此在慈禧的默許下,朝廷的保守派主動進行改革,甚至廢除了千年的科舉之道,以試圖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
主要有仿行立憲、訓練新軍、倡導商業和教育改革、改革吏制等,在一定程度上為腐朽的清王朝續命,但是也加劇清王朝的覆滅。
實質上就是落後的封建制度不願意退出歷史舞臺,而進行的自我完善。
-
11 # 歷史風物誌
到了20世紀,清朝廷再如何蹦躂也挽救不了大清王朝的,因為已經“病入膏肓”。所謂人窮志短,一個國家同樣如此,清朝廷推行任何的新政,都離不開錢,但偏偏清末的朝廷窮的叮噹響。
眾所周知,清朝早、中期雖然也各種折騰,但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據英國經濟學家的研究認為,1820年清朝GDP總量為2286億美元,佔當時世界的32.9%。19世紀的清朝,因為海上貿易的開拓,靠著瓷器、茶葉狠狠的從海外老了一波白銀。好景不長,賺的太多被英帝國盯上了,英帝國靠著鴉片,又從大清把白銀大量的運了出去,甚至還迫害了大量清朝人民。之後爆發兩次鴉片戰爭,經歷八國聯軍入侵,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被壓迫賠付各種所謂的賠款,侵略者一遍一遍的掏空清朝廷的國庫,清朝廷便一次次的向百姓增稅,這也是加速清朝滅亡的原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謂的清末新政,包含了行政改革、財物整頓、稅制改革、幣制改革、鐵路發展、工業發展、教育制度改革、軍事改革,哪一樣不需要花錢?尤其是工業、軍事更是燒錢堆料的。因為沒錢,行政、軍事的改革最後反而導致的是地方與清朝廷的分裂,以及軍閥的新興,真正的後期清朝只不過是侵略勢力的傀儡而已,實際上掌握地方政權的不過是各大軍閥,就是聽調不聽宣的狀況。如果說1901年清政府只是窮途末路,那麼溥儀的繼位幾乎相當於清朝名存實亡了。
原本清末新政就是光緒帝在慈禧的阻礙下推行新政,當時的清朝廷並不是掌握在新政推行者的手上,光緒甚至連自己心愛的妃子都不能庇護,所以新政的推行中,沒有多少政策被真正的施行。清朝還是那個已經破敗卻又不願意改變的清朝,或者說是慈禧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正是因為怕她自己死後被光緒翻舊賬,所以用砒霜把光緒毒死在她自己之前。天時、地理、人和三個方面,新政不佔其中之一,最終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原本該怎麼樣的還是怎麼樣,門面功夫,更多的只是徒增了許多的口號而已,試問這樣的清朝怎麼救呢?
-
12 # 經典守望者
簡單來說,大火沖天,杯水不濟。當時的清政府完全沒有搞清楚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所以無論怎麼改革都是錯誤的。因為當時的百姓需要的是柴米油鹽,要的是三餐溫飽,並不關係政治和外交。而當時的百姓生計主要是被地方實力派所把持,他們在基層橫徵暴斂,又和地方縉紳串通一氣,壟斷了地方的經濟。正是他們這一部分人希望獲得進一步的權利和青雲直上的機會,清王朝沒有滿足他們,最後招致天下大亂的局面。最典型的證據就是袁世凱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清朝的大臣,有的只是搖身一變就從清朝的巡撫變成了民國的督軍,所以清末新政既沒有放權給他們,也沒有施惠與百姓,自然招致失敗。
其次,當時的清政府改革不僅沒有正面作用,反而還有反面效應,將天下所有的大階層都得罪了。廢除科舉,讓天下的讀書人斷了希望,自然痛恨清政府。改革軍制,觸動了原本舊軍隊官僚的利益,從內心也不再支援清政府。在經濟上任由外國入侵,使得買辦勝過了傳統地主,這就讓鄉下的縉紳也迫切的希望改變。清政府看不透這幾點,失敗是必然的。
最後,當時的清政府既缺乏強有力的人物,也缺乏有見識和能力的人才。慈禧太后垂垂老矣,攝政王載灃金玉其外,慶親王貪婪成性,其他的小親王貝勒更是難以支撐大局。論政治自然比不上袁世凱,軍事上也勝不過北洋軍,自然就只能是失敗落幕。
-
13 # 超風行者89
現實原因:朝廷保守派勢力在慈禧太后的支援下,清政府進行了新政改革,由於改革政策涉及到很多滿族官員的切身利益,在加上改革的不徹底和滿清官員的暗中抵制,實際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主觀原因:派出的的很多留學生去國外學習,他們在經歷過西方的社會制度後對中國的君主集中專政制度產生了反感,很多人直接投身到了革命的隊伍中去了,可以說他們的所做所為加快了清朝的滅亡
客觀原因:雖然參考西方的相關制度,但是符合維持滿清的皇族統治,這樣的改革能夠成功才是問題。這樣的改革不但得罪了普通民眾還得罪了想要改良的立憲派官紳,還得罪了清廷中一大批漢族大臣
回覆列表
實際上戊戌變法當時,慈禧太后也確實深知新法所帶來的是對大清萬年治世之基的穩固。對於守舊與維新兩派本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利於大清萬年,不管怎樣都無可厚非。可是戊戌變法,變的是奪了她的權的法,她害怕呀,大清皇帝可以變得沒有,但是她不能變得沒有了啊。那樣的話,她奮鬥半個世紀才得來的榮耀,豈不是白白便宜了康有為,梁啟超這些小後輩了嘛。後來廢了戊戌變法,經歷庚子之亂,被八國聯軍鬧了一陣子後,明白了,算是徹底明白了。世界很強大了,再不變,不僅大清會沒,就連她自個都不知道要滾到關外哪裡去。所以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她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搞出了個預備新政,還在1905年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弄一個預備立憲.就她的想法,你們維新派不就是想要變法嘛,我就讓你變唄,士紳階級,我就變個法的博得你們同情大清,支援大清,給你個棒棒糖吃,維護我大清萬年,維護我萬年。所以,1901年搞出的變法新政,充其量,不過是維護大清封建統治的一個障眼法,迷惑百姓,迷惑資產階級改良派,迷惑革命黨的煙幕彈,我之實質與本意在於維護封建統治制度之本。所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制度變革,變花樣不變本質,安能重振大清,重振中國,重振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