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獻歷史

    大家好,想看大量歷史文獻請跟我來。

    我們的歷史並不是以中國領土境內,不同時期寫的歷史,而是有選擇性寫了一半歷史。

    比如三國我們都知道,因為有歷史名著,《三國演繹》我們講了魏蜀吳。而金國時期雖然是二十四史之一,但是其實並沒有講。金國怎麼亡的。很少人知道細節。

    宋代,當時整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京天津,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整個以秦嶺淮河以北就是所謂金國。

    中國古代甘肅,寧夏地區是西夏。李元昊

    中國古代四川西部,雲南,貴州是大理。段氏

    中國古代新疆,西藏地區是中國古代吐蕃諸部。

    中國古代當時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還是不毛之地,因為流放嶺南,嶺南就不可能是是一個有人煙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南宋在哪裡?浙江。

    趙匡胤的高祖趙眺是安祿山部將,其後代一直到趙殷弘,都在沙陀軍事集團中任職。

    宋從來不承認是漢族。宋一直自稱南人,南家。漢兒,漢人,一直是遼,金兩國自稱。

    蒙古文獻漢人八種不包括南宋,蒙古三等人漢人,說的是遼,金兩國。四等人南人,說的是宋朝。

    北韓半島文獻《老乞大》《樸事通》記載中國都是契丹。

    今天俄語一些國家,中國這個詞就是音譯的Китай契丹。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俄羅斯從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

    蒙古語:Хятад(Khyatad) / Kitad

    維吾爾語:?????, Xitay

    哈薩克語:?????, ?ытай, Q?tay

    喀山韃靼:Q?tay

    俄語:Китай(Kitay)

    烏克蘭語:Китай(Kytay)

    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Kitay)

    波蘭語:Kitaj

    斯洛維尼亞語:Kitajska

    中世紀拉丁語:Cataya, Kitai

    義大利語:Catai

    西班牙語:Catay

    葡萄牙語:Cataio

    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語支:Cathay

    現時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

    我們缺一本五國演繹。或者六國演繹。同樣是中國領土上,包括遼,金,西夏,大理,以及後來北方的渤海國,我們歷史很少記載。瞭解的非常少,我們選擇性的講了宋朝。如果三國演繹中,沒有魏蜀就剩下吳國。就跟今天遼國金國一樣。我們自動忽略。明明是中國領土內的人,歷史中沒有…

    最後解釋,百萬契丹最後消失,最多解釋融入當地。或者說新中國建國初期各地區普查申報400多個民族,其中有一些沒有透過申報成功。就完事了………

    金國就說到這裡。

    說一下後金。

    努爾哈赤祖輩六代世襲建州衛指揮使。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受封明朝都督。明給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可以說努爾哈赤本就是明朝一將軍。

    自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前,不存在滿族。也沒有滿文。

    明末長城以北,人煙稀少,還是遊牧部落狀態,總共分成六十六個遊牧部落。常年互相爭鬥廝殺,自稱300年前金國女真後裔。又按地區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

    自(1153年)金國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尚膳監高淮到遼東開礦徵稅,委官廖國泰“虐民激變,大量漢人大遷途,融入女真部落。

    文獻:遼人(遼東漢人簡稱遼人)生於遼,不如走於胡”致使遼東"少壯強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故遼東人有四大恨。遼民“則寧歸建酋(即建州女真),不願歸於明朝)”。最後發展到遷入人數多到建州經濟承載不了,以民(指漢人)為奇貨而潛招之”,“強壯之人大半逃入建州,僅得老幼孤貧六七萬人。這是建州強大的原因。

    高淮亂遼後,明朝善後不及致有“合營男婦數千北走”,欲逃往建州女真。”萬曆年間遼東督撫梁夢龍承認“自災虜頻仍,軍民逃亡者半”,而邊吏張濤已看出“建州富殖,遼人(遼東漢人)久為所有”,致使當時的巡撫山東御史翟風坤不得不發出“我遼民(遼東漢民)以役重差煩,至於無可奈何,願隨之(指女真)去,將來之憂方大耳”。

    努爾哈赤將長城以北六十六個遊牧部落,以及大量遼東漢人,統一改稱滿洲族。並指示大臣噶蓋和學者額爾德尼二人創制滿族文字,八旗滿洲本就包括漢,滿,蒙。旗。

    努爾哈赤如果不發明滿族,滿文,完全可以以明朝指揮使都督,繼承明朝,改稱後明。這就是清朝歷史正統的原因,因為拋開發明滿族這個問題,努爾哈赤本來就是明朝一將軍。而且祖輩世襲建州衛。

    至於今天沒事就什麼族,什麼族。還什麼外族入侵,被殖民,本來就是中國領土內的人。俄羅斯194個民族,伊凡六世,彼得三世大帝,葉卡捷琳娜成為女皇都是德華人。人俄羅斯歷史從來沒有這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我們是個現代國家,都是華人,應該團結。民族什麼都是扯淡。今天只有一個民族,中華民族!願祖國繁榮昌盛,團結一心。

  • 2 # 常棣tandy

    可以說是同出一源,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金國是清朝女真人的祖先。

    一、女真溯源

    女真作為族稱,始見於宋代文獻。 漢文文獻中有不同的寫法,如慮真、朱先、朱理真、諸申等都是同音的異寫。元明清文獻中多寫作“女直”,這是源於避諱,因為遼興宗的名字為耶律宗真,所以諱“真”字作“直"”。 宋人記載,女真是契丹人對肅慎的稱呼。女真是肅慎的漢字異寫,應該說無異議。

    肅慎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族屬。 先秦、兩漢文獻又寫作息慎、稷慎。 自虞舜時起,歷夏、商、周,一直同中原保持密切聯絡。

    漢代至三國,肅慎又稱挹婁。 據文獻記載:挹婁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即烏桓),南鄰北沃沮(即圖們江流域)和不鹹山(即長白山),北極弱水(即黑龍江)的廣闊地帶。挹婁人依山傍水而居。善射獵,“弓長四尺,力如弩。 矢用梏,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

    說明狩獵在挹婁人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漢初以來,挹婁臣服於漢朝屬國夫餘(今吉林農安 一帶),隸漢玄菟郡管轄。後來因不堪忍受夫餘的壓迫,多次反抗,於曹魏時擺脫夫餘的統治而自立。所謂“夫餘數伐之,卒不能服"。青龍四年(236年),挹婁直接同中原王朝建立聯絡,向魏明帝“貢楛矢”。 景元三年(262年),又向魏元帝進獻弓箭、貂皮等特產,受到元帝隆重接見。兩晉時期,挹婁曾多次“朝貢"楛矢石砮等物。挹婁所居之地盛產“赤玉好貂”,聞名遐邇的“挹婁貂”是入貢的珍品,曾一次就向中原貢獻“貂皮四百枚”。

    南北朝時,挹婁又稱勿吉。勿吉,乃女真語“窩集”之音轉,為“森林"之意。據《北史·勿吉傳》記載:勿吉有七部,即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等,大致居住在今牡丹江、松花江、黑龍江下游、長白山一帶,其中心地區在速末江(今第二松花江)中部。

    可見勿吉此時已向南遷移,佔據了原夫餘族活動的部分地區。勿吉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分裂割據、王朝更迭頻繁的時代,但勿吉和中原始終保持著朝貢關係。大明三年(459年),勿吉派使者向南朝宋孝武帝劉駿貢獻“楛矢石砮”。與此同時,勿吉與北朝的北魏關係也很密切,貢使絡繹不絕。北魏孝文帝時,勿吉派遣乙力支來朝貢,向孝文帝報告勿吉和鄰近部落的矛盾。孝文帝指示說:“宜共合順,勿相侵擾”。從中反映出勿吉與中原的密切關係。

    隋朝時,勿吉又稱靺鞨。靺鞨的名稱,最早見於文獻記載是在北齊時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武成帝河清二年(563 年),“是歲室韋、庫莫奚、靺鞨、契丹,並遣使朝貢”。以後靺鞨之名,多見於各種史書。 靺鞨之音近似勿吉,勿吉的古音即讀 mo he,靺鞨是勿吉的音轉沒有疑義。其語源都是來源於肅慎語 wo ji(窩集)。

    窩集乃從林之義。靺鞨是在肅慎故地發展起來的,其社會狀況自然有地域的傳承性。靺鞨七部由勿吉七部發展而來,各部互不相屬,分佈地區社會發展不平衡。居於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各部,多事農耕,兼營漁獵畜牧,並且“悅中國風俗”,與中原接觸較多。隋文帝開皇年間,靺鞨多次“相率遣使貢獻”,隋文帝得知靺鞨“與契丹相接,每相劫掠”,便對來者雲“宜各守境土,豈不安樂,何為輒相攻擊",靺鞨使者欣然聽之,隋文帝因此“厚勞之”。

    唐朝靺鞨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進人了新時期。最初靺鞨各部“各自有長,不相統一”,分為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白山、黑水七部。至 7 世紀中葉,各部分別歸附,形成了兩個大的部落聯盟: 一個是以黑水靺鞨各部組成的部落聯盟;一個是以粟末靺鞨為主體的渤海部落聯盟。黑水靺鞨“最處北方,尤稱勁健"。其地域大致是,東北到黑龍江口、庫頁島,北至鄂霍次克海,南接渤海,西抵室韋,中心地區在今松花江口到烏蘇里江口一帶。文獻記載女真出自黑水靺鞨。唐代的黑水靺鞨是以黑水部為最強的諸多部落的群體稱呼。

    貞觀十四年(640 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建立“黑水州”行政機構。開元十年(722年),唐朝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合處一帶設定勃利州,任命當地靺鞨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開元十四年(726 年),增設黑水都督府,任當地首領為都督、刺史等職。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授黑水都督為雲麾將軍兼領黑水經略使。與此同時,黑水靺鞨首領也數次來長安“朝貢”,中原始從黑水部來使口中得知有女真。後唐同光三年(925 年),“黑水、女真皆遣使朝貢”。

    顯然,這裡的女真和黑水不是一部,但又同屬黑水靺鞨。渤海滅亡前,女真同黑水靺鞨的兀兒部、胡獨鹿部同時遣使“來朝”。

    肅慎有故地在渤海境內,黑水靺鞨中之女真部在五代時已與中原發生密切聯絡,由此可見,女真與肅慎一脈相承。契丹建國後,渤海遺民逃散或南遷,黑水靺鞨各部南下填充其故地,女真部最先為契丹人所知,於是以女真泛作黑水靺鞨之代稱而出現在史籍上。

    二、女真人建立金國

    契丹建國大遼,遼朝對東北的女真十分重視,把女真分成兩部分,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為“生女真”。“熟女真”在今遼東和內蒙古地區,隸屬遼朝南樞密院下屬的東京道管轄,設定州縣,編入民籍,這部分女真很快就被融合了。散居在松花江中游和牡丹江下游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的“生女真”,“地方千餘里,戶口十萬餘……散居山谷間,依舊界外野處,自推雄豪酋長,小者千戶,大者數千戶”。他們隸屬遼朝北樞密院所屬的東北路統軍司、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鹹州湯河兵馬司管理,各部經常向遼納貢,進獻馬匹、貂皮、東珠、砂金、人參等名貴土產。

    渤海遺民的逃散和遷徙,給女真的南徙提供了空間。散居東邊的各部女真溯烏蘇里江和沿日本海岸南下到北韓半島的東北部、長白山東麓、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鄰接高麗,這就是《高麗史》上所稱之東女真和西女真。

    《高麗史》上稱居住在高麗東北方的女真人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東女真”之稱始見《高麗史·定宗世家》二年(948 年,遼世宗天祿二年)九月條:“東女真大匡蘇蓋等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 ”。 西女真指居住在高麗西北方的女真人。“西女真”之稱始見《高麗史·顯宗世家》八年(1107 年,遼聖宗開泰六年)八月壬辰條:“西女真揩信擒契丹東京崇聖寺僧道尊來。

    西邊各部女真進入第一鬆花江以南,沿牡丹江、綏芬河、阿什河等松花江支流居住,是以完顏部為中心的生女真,後來成為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1115—1234 年)的核心。

    到 11 世紀初,女真人繼續南移,遷徙到今農安縣一帶的稱為黃龍府女真,遷徙到輝發河流域的稱為回跋部女真。另外,在契丹建國之初,有一部分女真人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強遷到遼陽以南地區。史載:“阿保機慮女真為患,乃請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以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遷人遼陽著籍者曰合蘇款,所謂熟女真是也。” 合蘇款女真是熟女真的主要部分,並非熟女真都是合蘇款女真。

    填充到渤海故地的女真與渤海的社會經濟發展沒有繼承關係,而是在其自身原來較低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向前發展。南遷後受漢族、契丹族以及高麗族的經濟、文化的影響發展較快。

    而這種變化是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前提的。這期間,女真社會不僅大量地從漢族、契丹、高麗等鄰近地區輸入鐵器,而且還學會了冶鐵。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農耕的發展。至 12 世紀初,契丹統治下的女真人終於到達了“文明的門檻”。

    遼天慶四年(1114年),阿骨打興兵伐遼,遼兵大敗。翌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這是滿族先世繼渤海之後建立的第二個地方政權,標誌著女真人統一的民族共同體的第一次形成。

    金天會三年(1125 年),金滅遼後,興師南下攻宋。翌年,金滅北宋。金皇統元年(1141 年),金與南宋簽訂了“紹興和議”,以淮河為宋金的分界線。貞元元年(1153年),金遷都燕京(今北京),以對南宋和西夏採取防禦及攻勢。為了加強和鞏固對新佔領的華北地區的統治,便於學習漢制,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和各級官制都進行了改革,隨之又不斷地將猛安謀克戶大批遷人關內。

    金朝將女真人編為猛安謀克。其最初為女真人的狩獵組織,隨著戰爭的需要成為軍事組織,進而發展為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隨著猛安謀克的普遍組成,原來的氏族部落組織就逐漸消失在猛安謀克之中了。

    從金朝初年起,統治者就不斷地將猛安謀克戶大批遷人新徵服的地區。如金兵取遼的瀋州(今瀋陽)、東京(今遼陽),就將大批女真猛安謀克戶遷入今遼寧省境內。金太宗天會十一年(1133年),將幾萬人的猛安謀克戶遷到燕山以南、淮隴以北。

    貞元元年(1153 年),海陵王遷都燕京,又將留在上京的宗室將相親屬南遷到山東、北京、河間等地,授給遷來的猛安謀克戶。

    遷居中原的猛安謀克戶,開始並非同漢族雜居,其後插花居住,天長日久,女真人戶受廣大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改變了原來的社會經濟生活,完全轉為農業生產,同留居東北的女真人有了明顯的差別。金朝的政治、經濟中心雖然南移,但對留居東北的女真人也加強了管理。

    金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以東,分別設定了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胡裡改路。據《金史·地理志》記載: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至蒲與路之北千餘里,火魯火疃謀克地區為邊。” 女真人戶的南遷,造成金在東北故土的人口銳減,金朝政府不得不將在經濟上還很落後,漁獵經濟成分比重很大的,居住在邊遠地區的女真人戶遷來填補。如將居住在綏芬河流域的速頻人、松花江下游的原五國部人遷到上京一帶。

    金朝末年,留居東北的女真人,由於蒲鮮萬奴的叛金自立、敗退而隨之東奔,在蒙古滅蒲鮮萬奴的東夏國時,東奔的女真人分佈在瀕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山嶽地帶,受蒙古人統治,又恢復了過去的因部而居,蒙古對之也就“因俗而治”。天興三年(1234 年)蒙古滅金,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滅南宋,至此結束了五代以來宋、遼、夏、金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元王朝。

    三、建立清朝的女真人

    元朝繼金統治東北的女真人,在這裡設定多層次的統治機構分而治之。統治女真的機構主要有:開元路總管府管轄居住在原來金上京路各地的女真人;合蘭府水達達路總管府管轄居住在今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的女真人。元朝還在松花江下游設立斡朵憐、胡裡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等五個萬戶府,統治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女真人。

    元朝又在黑龍江下游奴兒干特設東征元帥府,管理特殊地區和庫頁島。居住在綏芬河、圖們江和松花江下游的女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到元代,他們還“各仍舊俗,尤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以射獵為業”。元朝對女真各部採取“設官牧民,隨俗而治"的管理方式,並向女真人徵收賦稅。

    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向元廷交納賦稅“錢糧戶數二萬九百六”。一般徵收實物,如貂皮、皮革,海東青等土特產品。元朝統治下的女真人,隨著金朝的滅亡,在金朝時形成的統一的民族共同體也隨之消失了,女真人戶“各仍舊俗”,過著部落生活。各部之間缺乏聯絡,沒有共同的經濟生活,只是有共同語言,共同生活習俗的群體。女真民族發展史上呈現了一次曲折,需要由殘存的女真部落再走一次民族形成的“重複”的歷史過程。

    元朝末年,女真各部不堪元朝的民族壓迫和苛索繁徵,紛紛反元。元朝雖然暫時將女真的起義殘酷地鎮壓下去,但是不久中原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風暴徹底摧毀了元朝的統治。元末明初,女真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北韓,北至奴兒干 、北海"。

    當元朝在東北的統治勢力已逐漸消亡,明朝的勢力尚未全部到達之際,女真各部有較大的遷徙,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今依蘭一帶的斡朵裡部和胡裡改部,南遷到綏芬河流域和圖們江兩岸、北韓半島,在北起黑龍江下游奴兒十地方,南到北韓半島東北部,形成了幾個比較集中的居住區。

    明朝將女真分為三大系統,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因明朝招撫建州衛而得名。原住依蘭附近的斡朵裡部、胡裡改部和原住穆稜河流域的毛憐部,明初遷徙到綏芬河下游、圖們江、琿春河流域,“事耕紝,居處飲食有華風”。

    永樂末年到正統初年,各部先後遷到渾河上游的支流蘇子河(今新賓 一帶),其居地西近遼東各衛所,南隔鴨綠江與北韓接近,受漢族和北韓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大,是明代女真各部中最先進的部分。

    海西女真居住在嫩江以東到倭肯河的松花江及其各支流的沿岸,松花江在元、明兩代又稱海西江,因而統稱之曰海西女真。海西女真“略事耕種”,“言語居處與建州類”,居山嶽地帶的“倚山作窟”,濱水而居者“有室廬”。正統以後,他們逐漸南遷,到嘉靖年間,遷徙到吉林附近的松花江沿岸、輝發河流域,靠近開原,為扈倫四部。

    野人女真主要指烏蘇里江以東、沿日本海的建州女真南遷後,填補於綏芬河、琿春河一帶的女真人。明代文獻上稱之為“七姓野人”,北韓文獻上為“深處兀狄哈”。因為他們居於“僻遠”之地,朝貢“無常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明廷將其單列,稱之為“野人”女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就出生在建州女真蘇克蘇滸部赫圖阿拉。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車險應該注意什麼,應該買哪些車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