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炎焱燚影視

    剛看完了梁曉聲主編的45集電視劇《知青》,感觸良多。

    雖說是在那麼苦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始終還是有很多真摯的感情的,這是最讓人高興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終歸還是有許多純潔的。人們之間的善良本性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不管條件多艱苦,生活多不易,社會多不正常,但他們始終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主要是政治決定的,所以人們很少能夠離開政治而獨立存在。但無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在小環境下,人們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東西始終會還是會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主要歸功於其獨立思考後的價值判斷。要想準確的看清現實某些問題,需要從更高層面看,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思考。

    在那樣一個瘋狂的時代人們都懷著希望,都堅定不移的相信愛情,相信可以改變命運,相信人們的善良。而在這個和平安穩繁華的年代,有什麼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覺呢,有什麼理由去違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活得人模人樣呢?是一種什麼力量讓人們整天虛無、墮落、虛偽……讓他們成為房子車子的奴隸,讓他們毫無廉恥?也許是貪婪吧,也許是過去貧窮給他們留下深深的恐懼吧,也許是文化缺失,他們無所事事吧。

  • 2 # 夜道電影

    《知青》是由山東影視集團和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的電視劇,張新建執導,梁曉聲編劇,唐曾、傅晶、程皓楓和李欣凌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1969年北大荒林區的一個雨夜,小火車又載來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白樺林火車站的站長楊秉奎,望著一張張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臉,預感到這批人的到來,將會給北大荒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知青》講述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全面地展現了那一代人在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邊疆、獻給祖國的崇高情懷。劇中塑造的一眾年輕人在時代潮流中勇敢思索、不盲從的獨立思維方式也深深啟示著觀眾,特別是他們甘於奉獻,敢於為理想燃燒自己青春的熱情是時下年輕人較為缺乏的優秀品質。該劇全景式展現了全國各地的知青們到北大荒生產建設兵團插隊勞動,在嚴寒與艱苦中渡過自己的最青春歲月。單調而艱苦的生活並沒有抹殺年輕人的朝氣,浪漫的愛情也在他們中間悄然生長。他們中有人如趙天亮、周萍、齊勇、孫曼玲,來自祖國天南海北,共同投身北大荒的艱苦勞作,在汗水中締結著珍貴的友情與愛情,從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懵懂中逐漸成熟,對自己與社會都有了深刻的剖析與思考;也有人像趙曙光、馮曉蘭,有著睿智的頭腦、高尚的情操與滿腹的學識,卻立志紮根陝北農村,為民生暗中奔走,誓把貧窮連根拔起。他們在最美好的年華被裹挾入時代洪流,無從隨心所欲做出選擇,但也正是在無從選擇的大時代中,他們憑藉著稚嫩的雙手和澎湃的激情,合力開拓出一個糧食豐盈的北大荒、一個不再貧瘠的坡底村,在青春的站臺上歌聲嘹亮。

    《知青》所反映的年代,是不平凡的。那是一個國家打破了幾千年舊格局後最不知所措、最迷茫的年代,又是一個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任務、建設新秩序時難免會出錯、會混亂的年代,這樣的年代註定會有更多的思想碰撞、矛盾衝突、人性爭鬥、社會變革,激烈程度並不亞於起義、革命、戰爭等歷史事件。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個年代也是非常態的、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那是激流遇到一塊礁石泛起的浪花、遇到河岸迴盪起的漩渦,雖然轉瞬即逝,但終究留給了人們一個不平凡的世界。

    “知青”是“知青個人”還是“知青時代”?然而於我看來,“青春無悔”、“痛苦彷徨”是都是感受,而這些感受都是“個人的”,正是這些個人的感受組成我們現在對於那個時代“看點”。把知青運動這場社會運動和知青本身的經歷感受雜糅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偏頗的。這在做歷史研究時應該有所區別的。

    “無怨無悔”、“磋跎歲月”等很多說法都是知青親歷者對那段經歷的感受,這不是歷史學的分析和結論。“文學即人學,”梁老師的《知青》,是他的經歷也是他的感受,代表的是那個時代裡存在過的思想和情感。

  • 3 # 不是壯壯的壯壯

    雖說是在那麼苦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始終還是有很多真摯的感情的,這是最讓人高興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終歸還是有許多純潔的。人們之間的善良本性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不管條件多艱苦,生活多不易,社會多不正常,但他們始終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主要是政治決定的,所以人們很少能夠離開政治而獨立存在。但無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在小環境下,人們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東西始終會還是會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主要歸功於其獨立思考後的價值判斷。要想準確的看清現實某些問題,需要從更高層面看,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思考。

    在那樣一個瘋狂的時代人們都懷著希望,都堅定不移的相信愛情,相信可以改變命運,相信人們的善良。而在這個和平安穩繁華的年代,有什麼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覺呢,有什麼理由去違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活得人模人樣呢?是一種什麼力量讓人們整天虛無、墮落、虛偽……讓他們成為房子車子的奴隸,讓他們毫無廉恥?也許是貪婪吧,也許是過去貧窮給他們留下深深的恐懼吧,也許是文化缺失,他們無所事事吧。

  • 4 # 天天影視解說

    看了《知青》這部電視劇夠感觸頗深。

    畢竟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文革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一段歷史,當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可是從父親的口中我們得到了很多,卻也沒有劇中的來的那麼深刻。

    也許我們不能真正瞭解知青,也許我們看待不遠的過去有種隔絕於歷史的感覺,因為我們不是他們,也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而那個年代與現狀是那麼的不同,甚至於你不可想象,現今起始於那個動盪年代,甚至諸多父輩們就是從那裡走出來的。

    沒有信仰對充滿激情,得到與失去的取捨,生存對於生活,當時的人們是抱著怎樣的熱情去投入的下鄉運動我們不得而知,而僅僅知道,他們當時是滿懷豪情的,但結果是他們紛紛屈服於生活,有時候生活是一把磨刀石,會將你的稜角去除。

  • 5 # 愛剪輯的怪大叔

    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電視劇《知青》這部作品全景式地再現了知青群體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路歷程。 全景式地再現群體記憶,龐大的“知青”群體是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尤其在“上山下鄉”運動達到了高峰的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後期,城市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著數量不等的“上山下鄉”的子女,由此產生的命運變化和情感糾葛。對於“知青”這個極具歷史價值的題材,此前國內雖然不乏相關影視作品,但大都有其取材或敘事上的侷限性。《知青》立體地、全面地展現知青群體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路歷程。劇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從黑龍江建設兵團至陝北的坡底村,從內蒙古的大草原到山東靠海的蔡家村,橫跨大半個中國,工作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知青及當地民眾,也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思考追求,所涉及人物之多、所講述故事之繁複,讓這部時間跨度達十年之久的劇集,全景式地呈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宏大歷史畫卷。有著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下鄉經歷的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是知青文學領軍人物,由他的小說改編或是由他本人擔綱編劇的電視劇多次摘得“飛天”、“金鷹”等重大獎項。對於他來說,允許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當時年代的真實特徵,是《知青》創作的先決條件,他想讓觀眾看到真正的知青是什麼樣子,“再不可以是一種很浪漫、很好玩的電視劇,看不到勞動,看不到知青與農民、知青與知青間的情感,只是大家談談戀愛,象徵性的乾點活。”他試圖向觀眾解釋,為什麼一個無書讀的時代,一個在上學的年齡集體被取締了學習機會的時代,恰恰產生了共和國最無怨無悔的一代人?那是因為“他們曾和最任勞任怨養活中國的農民們同舟共濟、抱團取暖過。這是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特殊現象,歷史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但是知青們在艱苦磨難中展現出來的高貴品質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他們在青春最寶貴的時候來到農村和邊疆,在那裡度過人生最值得懷念的時光,作為創作者,所關注的焦點是能否在劇中人物的酸甜苦辣與悲歡離合、命運變化與人生波瀾中,挖掘並創作出具有歷史價值的獨特元素。談及創作初衷時張新建表示:“《知青》不能僅僅滿足於‘說事,塑人’,它更寶貴的價值在於能引發觀眾去‘想事,想人’――想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看完這部戲後,能夠讓大家進行反思,對人生的座標有些設計和設想,是我們的拍攝目的之一。《知青》的全部時空長度都在十年“文革”的歷史背景下,劇中所發生的事件、人物的塑造皆與此密不可分,能否更客觀、也更深入地體恤那個特殊年代的社會苦難,並對之做出真切而富有批判性的藝術表達,關係著本劇藝術價值的質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當時的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鬥業績。在國家最艱難的歲月,是他們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撐著共和國大廈,帶著豪邁和激昂的深情走過青春與人生,較之後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一些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知青》正是在尊重並深刻理解那段歷史真實的前提下,著力呈現這些對現實社會有著啟迪意義的種種良好的價值因素――面對個人的利益,如何正確地取捨;面對情感的糾結,如何坦蕩地處理;面對愛情的降臨,如何真誠地相處;面對生命的安危,如何準確地選擇……在對一代人的青春歲月進行緬懷的同時,也能給當今的年輕人帶來深刻的啟迪。

    《知青》的敘事顯得從容,它不仰仗大開大合的命運起伏、激烈衝蕩的矛盾衝突來製造“吸睛”效果,而是以生動的細節、細緻的情感熨人心田――也許是一個個的勞動場面,一次次的口舌交鋒,一場場的促膝談心;也許是知青們對周萍這樣“黑五類”子女的關愛,坡底村淳樸的農民們頂著革委會的壓力善待馮曉蘭,蔡家村的漁民們拿出自己家藏的海帶;也許是趙父披著失而復得的大衣,懷裡揣著寫有“反動”言論的書籍,充滿希望地大喊“中國不會垮”;也許是哪怕有著出身和家庭的限制,少男少女們仍在生根發芽、蔓延生長的情愫……所傳遞的既是曾經從那個年代走過的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對一個民族所經歷的特殊時代的歷史記憶。

  • 6 # 愛欣悅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知青》是由山東影視集團和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的電視劇,張新建執導,梁曉聲編劇,唐曾、傅晶、程皓楓和李欣凌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

    1969年北大荒林區的一個雨夜,小火車又載來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白樺林火車站的站長楊秉奎,望著一張張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臉,預感到這批人的到來,將會給北大荒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知青》講述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全面地展現了那一代人在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邊疆、獻給祖國的崇高情懷。劇中塑造的一眾年輕人在時代潮流中勇敢思索、不盲從的獨立思維方式也深深啟示著觀眾,特別是他們甘於奉獻,敢於為理想燃燒自己青春的熱情是時下年輕人較為缺乏的優秀品質。該劇全景式展現了全國各地的知青們到北大荒生產建設兵團插隊勞動,在嚴寒與艱苦中渡過自己的最青春歲月。單調而艱苦的生活並沒有抹殺年輕人的朝氣,浪漫的愛情也在他們中間悄然生長。他們中有人如趙天亮、周萍、齊勇、孫曼玲,來自祖國天南海北,共同投身北大荒的艱苦勞作,在汗水中締結著珍貴的友情與愛情,從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懵懂中逐漸成熟,對自己與社會都有了深刻的剖析與思考;也有人像趙曙光、馮曉蘭,有著睿智的頭腦、高尚的情操與滿腹的學識,卻立志紮根陝北農村,為民生暗中奔走,誓把貧窮連根拔起。他們在最美好的年華被裹挾入時代洪流,無從隨心所欲做出選擇,但也正是在無從選擇的大時代中,他們憑藉著稚嫩的雙手和澎湃的激情,合力開拓出一個糧食豐盈的北大荒、一個不再貧瘠的坡底村,在青春的站臺上歌聲嘹亮。

    《知青》所反映的年代,是不平凡的。那是一個國家打破了幾千年舊格局後最不知所措、最迷茫的年代,又是一個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任務、建設新秩序時難免會出錯、會混亂的年代,這樣的年代註定會有更多的思想碰撞、矛盾衝突、人性爭鬥、社會變革,激烈程度並不亞於起義、革命、戰爭等歷史事件。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個年代也是非常態的、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那是激流遇到一塊礁石泛起的浪花、遇到河岸迴盪起的漩渦,雖然轉瞬即逝,但終究留給了人們一個不平凡的世界。

    “知青”是“知青個人”還是“知青時代”?然而於我看來,“青春無悔”、“痛苦彷徨”是都是感受,而這些感受都是“個人的”,正是這些個人的感受組成我們現在對於那個時代“看點”。把知青運動這場社會運動和知青本身的經歷感受雜糅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偏頗的。這在做歷史研究時應該有所區別的。

    “無怨無悔”、“磋跎歲月”等很多說法都是知青親歷者對那段經歷的感受,這不是歷史學的分析和結論。“文學即人學,”梁老師的《知青》,是他的經歷也是他的感受,代表的是那個時代裡存在過的思想和情感。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俯瞰丨天空

    雖說是在那麼苦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始終還是有很多真摯的感情的,這是最讓人高興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終歸還是有許多純潔的。人們之間的善良本性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不管條件多艱苦,生活多不易,社會多不正常,但他們始終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主要是政治決定的,所以人們很少能夠離開政治而獨立存在。但無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在小環境下,人們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東西始終會還是會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主要歸功於其獨立思考後的價值判斷。要想準確的看清現實某些問題,需要從更高層面看,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思考。

    在那樣一個瘋狂的時代人們都懷著希望,都堅定不移的相信愛情,相信可以改變命運,相信人們的善良。而在這個和平安穩繁華的年代,有什麼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覺呢,有什麼理由去違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活得人模人樣呢?是一種什麼力量讓人們整天虛無、墮落、虛偽……讓他們成為房子車子的奴隸,讓他們毫無廉恥?也許是貪婪吧,也許是過去貧窮給他們留下深深的恐懼吧,也許是文化缺失,他們無所事事吧。

  • 8 # 愛抽菸的大叔

    《知青》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視劇,我這幾天剛看完感觸很多,到現在還沒有從故事中走出來。在裡面你可以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青春,儘管在看起來那樣沒有希望的年代,他們的眼睛裡閃爍的都還是滿滿的希冀,她們單純,充滿了鬥志,她們的友情都那麼堅定,淳樸,會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同伴的生命。愛情也是那麼令人嚮往,羞澀卻坦然,不做作不矯情,在他們眼裡愛情是很神聖的,很慢卻很真摯,不像現在的快餐式愛情。

  • 9 # 真永遠深呼吸

    知青是曾經為新中國發展做出過巨大付出和奉獻的一個龐大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七八千萬人之多。因此,知青文學題材劇也被廣大觀眾喜愛。今天英子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好看的知青電視劇,一起來看看!

    《知青》這部劇講述了趙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龍江兵團和地方插隊的生活狀態。劇中塑造的一眾年輕人在時代潮流中勇敢思索、不盲從的獨立思維方式也深深啟示著觀眾,特別是他們甘於奉獻,敢於為理想燃燒自己青春的熱情是時下年輕人較為缺乏的優秀品質。

  • 10 # 老劉105751014

    六十年代末,全國上山下鄉有八千萬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運動。

    各省市,地區,甚至學校,乃至個人的經歷體會都各自不同。最苦的知青在邊遠的大東北,大西南,大西北及貧窮的農場,鄉村。

    當年由十幾歲而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匆匆走向農村,同當地農民一樣當起新一代的農民。

    現在這批知青都已是年古稀之年老人了,五十年前的往事與感想難以磨滅。當年的苦,辣,酸,甜,五味雜塵怎能忘記?最值得新慰的是,這一代十幾歲的孩子們能離開了父母,靠自己能力獨立生活,自食其力,也是現在的孩子們所望塵莫及。

  • 11 # 姐夫撩劇

    看完梁曉聲老師電視劇版的《知青》,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對那個時代真摯感情渴望。雖然那個年代很艱苦,但是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都很真摯、很純潔!可能大多數時候,人們心裡的善良是苦難時期唯一的精神支柱吧!不論生活多麼艱辛、困苦,人們的信念很堅定,牛奶和麵包都會有的!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人心都是善良的。

    基本資訊

    《知青》原著梁曉聲,後由山東影視集團和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為電視劇,張新建執導,梁曉聲編劇,唐曾、傅晶、程皓楓和李欣凌等主演。

    劇情簡介

    1969年,在北大荒林區的一個雨夜,一輛火車又載來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白樺林”火車站的站長楊秉奎,在看到所有知識青年下車的那一刻,望著一張張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臉,預感到,這批人的到來,將會給北大荒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有話說

    “慷慨激昂,人生無悔”也許是知青的一個永恆主題,《知青》也不例外。能擁有劇中那種面對各種艱辛和困境都能有所憧憬、有堅定的信念、有對生活經歷的懷念,在任何時候這都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可能我們這一代人中,更多的是從父母口中聽到很多關於知青那個年代的很多酸甜苦辣。但是從這部電視劇讓我更加清晰、更進一步的瞭解了知青。

    我的一個姨爺爺就是知青,他是從安徽到我們這邊的小縣城當了知青,後來和同樣是知青的姨奶奶結婚生子。姨爺爺已經去世,奶奶還健在,我有幸在高中的三年一直住在爺爺奶奶家吃住,在我的腦海裡,他們平易近人,但面對讓你需要認真的事情,比如對待學習的時候,格外嚴肅;如果你犯了錯,他們會指責你,但更多的是包容和事後的教導。起初我並不知道他們是知青,只是覺得怎麼說的話都不是我們這邊的,後來在大人的談話裡才知道姨爺爺、姨奶奶都是知青。很遺憾那個時候沒纏住爺爺奶奶講講他們年輕時候當知青的往事,不過後來看了這部《知青》,讓我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對姨爺爺姨奶奶有了更多的欽佩。

    那個年代,知青是時代的開拓者,在他們身上,散發著一種堅韌、不可褻瀆、不可輕薄的精神力量!一切感情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更好地詮釋。在那樣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但人們滿懷希望,相信愛情,相信可以改變命運,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善良。

    而今,在這個和平安穩的時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更多美好,不去相信更多的善良呢?沒有。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努力,沒有理由去虛度光陰,更沒有理由去虛偽、去欺騙他人。很多時候也許是慾望和貪婪在作祟,也許是文化缺失或者貧窮造就了不好的人性。

    但是!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向知青學習,以誠待人,正視自己,活的乾乾淨淨!

  • 12 # 醬爆文娛

    《知青》我看了兩遍,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劇,喜歡到有時候都異想天開,想去感受那個年代。我覺得其實這部劇對知青的描述已經很樂觀了,因為真實的知青生活比電視劇悲慘很多,周萍的家庭出身問題,沈力的畫給他帶來的麻煩讓他發瘋差點自殺,小地包砸石頭意外死亡,還有吳敏,偏激的讓人覺得可憐。幸好故事裡的人都是好人,讓人不會感到太絕望。個人認為這部劇主要表達他們知青當年的那種青春無悔的情懷,歌頌了知青們淳樸真摯的友情和愛情。

    3在劇中你可以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青春,儘管在看起來那樣沒有希望的年代,他們的眼睛裡閃爍的仍然是滿滿的希冀。她們單純,充滿了鬥志。她們的友情那麼堅定、淳樸,會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同伴的生命。他們愛情也是那麼令人嚮往,羞澀卻坦然,不做作不矯情,在他們眼裡愛情是很神聖的,慢卻真摯,不像現在的快餐式愛情。

    雖說是在那麼苦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始終還是有很多真摯的感情的,這是最讓人高興的。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終歸還是有許多純潔的。人們之間的善良本性始終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不管條件多艱苦,生活多不易,社會多不正常,但他們始終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變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個時代的大環境主要是政治決定的,所以人們很少能夠離開政治而獨立存在。但無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在小環境下,人們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東西始終會還是會以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主要歸功於其獨立思考後的價值判斷。要想準確的看清現實某些問題,需要從更高層面看,把握時代的脈搏,並保持思考。這是《知青》這部劇帶給我的觀感和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願跟同齡孩子玩,愛跟大孩子玩,需要糾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