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平淡淡真真
-
2 # 火山沒有山
1.體質性低血壓:最為常見。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於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症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這類患者的血管舒縮的調節功能差,多缺乏體育鍛煉。
2.體位性低血壓:是指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或長時間站立時,突然出現血壓下降超過20mmHg,並伴有明顯的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噁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體位性低血壓與多種疾病有關,如多系統萎縮、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發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礙、血液透析、手術後遺症、麻醉、降壓藥、利尿藥、催眠藥、抗精神抑鬱藥等,其他如:久病臥床體質虛弱的老年人。
3.繼發性低血壓: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症,風溼性心肌病,降壓藥,抗抑鬱藥和慢性營養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防治體質虛弱性低血壓要忌偏食,飲食要葷素搭配,應攝取含蛋白質、鐵、葉酸和維生素B12多的食物。加強運動鍛鍊能調整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從臥位、蹲位站起來時動作應緩慢。無論是哪一種低血壓病人,都可以適當多吃些鹹一點的食品,因為鹽能使血壓上升。每天多喝水、多運動能增加血容量,還可吃些桂圓肉、大棗、紅小豆等,不但能增加營養,還有利於糾正低血壓。
-
3 # 樸羅圈
,低血壓宜食療(吃好點),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但食鹽攝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牛肉,豬肝,海參,有利於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也可常用人參,西洋參泡水喝.還要堅持鍛鍊以增強體質
-
4 # 會好健康匯
低血壓是指收縮壓與舒張壓均低於正常水平,一般多是由於急性失血或者久病體虛所導致。那麼血壓偏低要怎麼才能補上呢?
1.生薑若干
將生薑去皮後洗淨,生服。常吃生薑對治療低血壓有好處,健康人口嚼生薑1g,可使收縮壓平均身高1.5kPa,舒張壓升高1.9kPa。此外,可在菜湯、豆腐湯、肉湯、雞湯中多放些薑末,平時用薑末泡開水但茶飲等等對治療低血壓都有好處。
2.參芪升壓湯
材料:生黃芪15克,黨參15克,升麻9克,瘦肉100克。
做法:將瘦肉洗淨後切塊,以上三藥一起裝入紗布袋中,在放入砂鍋內,加水用文武火燉煮至肉爛熟,取出藥袋,加調料即可,喝湯吃肉。
功效作用:可以補中益氣,適宜於血壓偏低的人群進補服食。
3.淮杞狗肉
材料:狗肉、淮山藥、枸杞各適量。
做法:將狗肉洗淨後切成小塊,用開水燙透,然後放入油鍋中和蔥姜翻炒,燒透後加入料酒。倒入砂鍋中加入淮山、枸杞、食鹽,加水用文火燉爛後調味即可。
功效:可以滋補肝腎、補中益氣,益精助陽,適用於年老體弱血壓偏低的人群進補服食。
4.大棗黃芪粥
用大棗10沒,黃芪15克,糯米50克,先將黃芪用水燉煮,去渣。用黃芪湯汁與大棗、糯米同煮熬粥,每晚服食一次,可改善血壓偏低的症狀。
5.人參煮羊肉
材料:園參50克,枸杞子30克,肉蓯蓉15克,羊肉250克。
做法:想將前三種材料銼成細末,用1500毫升的清水浸泡兩天,去渣取汁1000毫升,加入羊肉和蔥白一起燉煮至羊肉爛熟,稍加調味後即可服食。
功效:可以治療因低血壓脾腎陽虛,所引起的頭暈目眩、體倦無力,腰膝痠軟等不適症狀。
6.歸圓仙酒
材料:當歸身60克,龍眼肉250克,白酒1000克。
做法:將白牛浸泡當歸身、龍眼肉,20-30天后即可飲用。每次飲20-30毫升,每日2次。
功效:可益氣養血,健脾養心,適用於低血壓心脾氣血虧虛,表現有頭暈心悸、失眠多夢、唇甲舌淡的人群進補飲用。
7.銀耳參棗羹
材料:銀耳5克,高麗參5克,枸杞子20克,大棗10枚。
做法:將銀耳洗淨,用水浸泡約30分鐘左右;大棗用清水沖洗乾淨,二者與枸杞子、高麗參共入砂鍋中,加100毫升雞湯和適量水,用小火燉煮。早晚分2次服食,連用數日。
功效:可以益氣養血,養心健脾,寧神安志。適用於低血壓心脾兩虛,身體虛弱,心神恍惚,容易健忘的人群進補服食。
-
5 # 中國健康諮詢網
近來經常有人問低血壓的問題。高血壓有害,血壓過低同樣會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低血壓最常見於生長髮育過程中的青少年、體質虛弱者以及老年人,其危害性以及處理原則因人而異:
接受藥物治療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患者在接受降壓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血壓過低,應及時找醫生調整治療方案,視情況減少藥物種類或減小藥物劑量。
體位低血壓在體位發生變化,如蹲起站立、長時間站立時由於頭部供血不足會出現眼前發黑、頭暈欲倒的症狀。此型別多見於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多數老年人會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身體血壓調控能力下降;二是有些老年高血壓患者因服用降壓藥不當而造成的。患有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人容易突然跌倒而骨折,甚至是意外死亡。嚴重的低血壓還能增加腦梗死和心肌缺血的風險。
體質虛弱致低血壓體質虛弱者、青少年、缺少運動者及女性發生低血壓的機會較多,有的沒有任何症狀,有的可能出現頭暈、乏力、氣短、精神不振、易疲勞等。有些女孩為了瘦身,過度節食或者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體內營養供應不足,產生低血壓的症狀。
季節性低血壓在天氣炎熱的夏天較為常見,因出汗過多導致血容量減少,加之血管擴張而會出現血壓降低,患者可有暫時性的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等症狀。
如何處理?
低血壓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重在預防。首先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每天都應堅持體育鍛煉,如果難以耐受劇烈的活動,可以選擇些強度不大的運動,比如散步、騎腳踏車、游泳、太極拳、廣場舞等;其次要合理飲食、加強營養。在生活中合理搭配膳食,不偏食,以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夏季是低血壓的高發季節,血壓偏低的人要注意多飲水、補充血容量,適當多吃一些含鹽量高的食物,防止血壓過度下降。老年人要特別重視體位性低血壓的預防。高血壓患者一定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降壓藥,不要隨意更換降壓藥的種類和劑量;平時要注意變更體位時的速度,比如起床或由坐位起立時不要過急過快。如果症狀長期得不到緩解,就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
6 # 鄭州圈圈
低血壓雖然不算是一種疾病,但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而且它會使人頭暈眼花、精神疲憊、 注意力不集中或昏倒、休克,而導致其他傷害產生。醫師提醒民眾,確實瞭解低血壓的原因,並 做好保健或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或產生併發症。
低血壓有原因不明(疑為遺傳所致)的本態性低血壓和因疾病產生的繼發性低血壓兩大類。 醫學研究指出,百分之三至七的低血壓患者屬於本態性低血壓,這類病人的心臟收縮能力和血管 的抵抗是正常的;而繼發性低血壓則有明顯的疾病致因。
血壓下降的程度低於正常值,且維持一定狀態時,即為低血壓。血壓的高低可因性別、年齡 、體型而異,但一般成年人若血壓測量多次,值維持收縮壓在90至100mm/Hg以下,而舒張壓在 50至60mm/Hg以下時,就應接受更進一步的身體檢查,找出原因而加以治療。
END低血壓的致因
心臟疾病
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動脈瓣狹窄症時,都會影響心臟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臟輸送血量減少,以致迴圈障礙而引起低血壓。
末稍血管擴張
因細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縮功能,導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產生迴圈 障礙性低血壓。
暫時性大失血
因手術、外傷的大量出血,使體內迴圈的血液量驟減,而引起暫時性低血壓。
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機能減弱時,會出現氣力減退、身心疲憊、畏寒、面板乾燥等現象,而引起內分泌障礙性低血壓。
艾狄遜氏症
罹患此症會影響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分泌,使患者出現面板變黑、噁心、嘔吐及低血壓等症狀。
END低血壓的症狀部分低血壓患者完全沒有症狀,有些人則會出現耳鳴、頭痛、頭暈、眼花、肩膀痠痛、四肢 冰冷、疲倦、思考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或胸部有壓迫感、灼熱感,或腹鳴、便秘、下痢、腸 積氣、腹部鼓脹,或男性出現陽萎、女性出現無月經等現象。
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速至醫院或健康檢查機構,接受心臟、血管、腸胃等各方面的檢查,以 便查出真正的致病因,即早治療。
血壓低的病人常會覺得頭昏四肢無力,整天都覺得很疲倦,記憶力減退,眼冒金星,頭痛,胸悶心悸,中老年人甚至可因此而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塞。有些病人當他蹲下去再站起來,會眼前發黑,臉色蒼白,冒冷汗甚至昏倒,這叫做直立性低血壓,主要是因為突然站立導致血壓迅速下降,這種情形常發生在長期虛弱的病人或老年人,也可能發生在一些服用降血壓或利尿劑等西藥的病人,如果是因為某些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應該停藥,或是與原來開藥的醫師討論如何避免低血壓的再度發生。
低血壓的養生方法
1如果起床後感覺精神差、早上注意力無法集中,並且容易疲倦、目眩、耳鳴及食慾不振,可 能是血壓過低所致,但血壓低並不一定是有病。醫師建議低血壓患者如果沒有特別症狀,並不需 治療,只要從日常的生活、飲食及運動三方面加強養生保健,比服用昇血壓劑,來得有效。 低血 壓的生活養生 測量血壓 經常測量血壓,並注意變化。
充分休息 勞累、睡眠不足,會使血壓更低,因而應保持規律生活,避免過勞、熬夜;此外, 睡覺時枕頭不宜過低。 洗熱水澡,熱水澡可加強血液迴圈,改善低血壓症狀。水溫以43度C左右 為佳,洗澡時間不宜過長,洗三分鐘左右後,應休息片刻再洗。洗完澡若能坐著休息一下,效果 更佳。避免久站或突然改變姿勢 拾取地上東西時,不宜直接低頭,應先蹲下;起床時,不要猛然 站起身,應先確定身體已平衡,再慢慢起來。 注意環境與穿著 不宜處在悶熱的環境,以免血管舒 張、血壓下降。領帶勿系太緊,少穿衣領太高、太緊的衣服,否則會壓迫到頸動脈竇,引起血壓 驟降而昏倒。
加強營養,具有低血壓傾向的人,若營養不足將使血壓更低;若加強營養則可使血壓接近正 常值,伴隨的不適症狀也可減緩或消失。中國傳統養生醫學建議,多吃生薑、桂圓、紅棗、核桃 、人參、五味子、山藥、百合、蜂蜜等滋補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壓現象。少吃降壓食物 不要常 吃芹菜、冬瓜、綠豆、山楂、苦瓜、洋蔥、蘿蔔、海帶等降壓利尿的食物。稍加食鹽 增加體內鹽 分可提高血壓,低血壓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左右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症狀。
經常做運動 運動可調節神經系統、增強心血管功能,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 慎選運動 有體位 性低血壓者,應避免做久站或體位變動的運動;因患有某些疾病而引起低血壓的人,則應在運動之 前,先做健康檢查,最好在醫師與運動保健師的指導下進行鍛鏈,較為安全。
低血壓是不是貧血?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血壓低確實會造成頭暈,但是(血壓低)並不等於(貧血),這是兩碼子事,話又說回來。(貧血」的病人也不一定就會有低血壓或頭暈的症狀,這得視其(貧血)的嚴重程度與罹患貧血時間的長度而定,說到這裡,很多病人是越聽越糊塗!
原來,西方醫學給「貧血」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假如一個成年人在海平面的高度,其紅血球的數量、血色素的濃度或者血球容積小於平均值的情形,就要懷疑是貧血了,因此要判斷自己有沒有「貧血」,「貧血」言不嚴重?最好的方法是抽血檢查。由於紅血球與血色素在身體上的主要功能,便是負責攜帶氧氣,供給給細胞組織所需,因此貧血將影響血氧濃度,病人會常常覺得頭昏、體力不佳、一運動就喘吁吁甚至臉色發白,但是如果貧血的情形已經持續很久,那麼病人身體會產生代償作用,也就是說,病人的身體已經習慣這樣低血氧的狀態,因此他可能不覺得頭暈。
血壓低對吃的注意事項
吃鹹一點不是每個人都要限鹽,血壓低的人吃稍微鹹一點無妨,「大概吃得像外面餐廳煮的口味,」程惠政建議。另外像運動、大量流汗之後,低血壓的人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流失的鈉。
避開低鈉鹽市售的「低鈉鹽」、「健康美味鹽」是以鉀取代一部份的鈉,而鉀有輕微降血壓的作用,因此,血壓本來偏低的人當然不適合用這種鹽調味。至於血壓正常或高血壓的人,醫生也不建議用「低鈉鹽」,尤其腎臟病人、排尿功能障礙的人吃了這種鹽更危險,因為不容易將鉀排出體外,累積在體內造成高血鉀,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臟衰竭。
喝充足的水尤其夏天流汗容易散失水分,加上天氣熱,血管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如果體內的水分再不夠,血壓會降得更低,所以平時要攝取充足的水分,避免脫水。
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讓血壓突然升高,所以醫生會提醒高血壓病人必須限制咖啡因的攝取量。相反地,低血壓的人卻能藉由喝茶、咖啡把血壓拉高一點。
-
7 # 營養醫師三十年
目前沒有升高血壓的專門藥物,低血壓主要靠日常生活調理。
首先,低血壓患者要採取“高鹽”飲食。大家都知道,高鹽飲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低血壓患者升高血壓可以適當增加鹽的攝入量,從而帶動多飲水,增加體內水瀦留,擴大血容量,使血壓升高。日常飲食可以用大醬、肉醬、蒜醬、麵醬、蝦醬、醬油等醬汁來搭配食物,以豐富口感,這些鹹味調料不但提供鹽,還有其他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B族等。鹹菜、榨菜、海米、蝦皮等鹹味食物也可以選擇。早晨起來喝一大杯淡鹽水也有升高血壓的作用。
其次,低血壓患者要多飲水,對低血壓有幫助,最好是增加鹽的攝入並增加飲水量這樣效果最好。適量飲茶或咖啡,咖啡因能興奮呼吸中樞及心血管系統;適量飲酒,酒精使交感神經興奮,加快血流,促進心臟功能;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也有幫助。總之,低血壓飲食不要太清淡,適當增加點“刺激”,但每餐不宜吃得太飽,避免使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大量血液湧向胃腸,嚴重時可導致“餐後低血壓”)。
最後,飲食上還要注意葷素搭配,具體可參照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去吃。
除了上述飲食原則外,低血壓患者作息要有規律,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適當加強鍛鍊,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迴圈。
低血壓大多為生理性的,症狀輕微,不會明顯損害重要器官或系統,所以不屬於嚴重的臨床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至今也沒有給出統一的低血壓診斷標準。國內目前診斷成年人低血壓的標準是血壓低於90/60mmHg。
-
8 # 跌倒了就躺會兒的人
低血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是由於身體內營養供應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從而引發的低血壓症狀。低血壓雖然不是什麼大的疾病,但是也會給人帶來健康損害,因此是一定需要引起重視的。靈芝作為一種名貴藥材,對身體保健是非常有好處的。對於低血壓吃靈芝以及治療效果等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看看!
在回答低血壓吃靈芝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靈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神奇藥材。靈芝營養價值很高,被看作為上等的藥用藥材,它不管是治病或者保健都是上等的佳品,日常生活中不僅被用來保肝解毒,同時也可以抗腫瘤,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可以說治療功效是非常顯著的。
人之所以出現低血壓的症狀,很多時候都是心臟疾病或者是末梢血管擴張等導致心臟輸送血量減少,血液迴圈受到阻礙引發的症狀表現。而恰好靈芝對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非常好的調理功效,適當適時吃些靈芝可以增加機體心臟的血流量,改善血液迴圈,對於增強心肌氧氣以及養分都是非常有作用的,因此低血壓吃靈芝其實想有一定效果的。
我們知道低血壓的情況更容易發生在年齡稍大的人身上,很多人都會因為貧血、失眠甚至是突然站立下蹲的時候發生眼前一黑的症狀,其實這都是體內淤血過多,血液迴圈受阻導致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消除體內淤血,通暢血管。而靈芝對於驅除淤血效果顯著,因此低血壓吃靈芝是能夠有效緩解症狀的。
以上就是關於低血壓吃靈芝的完整內容介紹。靈芝可以說是一種提高人體免疫力非常有效的補品,如果我們出現低血壓的症狀,身體的免疫力就會大大下降,也非常容易誘發健康疾患,因此適當買一些靈芝來滋補身體,也是可以起到顯著的防病治病效果的。
-
9 # 科學運動與健康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於血管壁的側壓力,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20mmHg和舒張壓<80mmHg。未服用降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為高血壓。低血壓是指血壓低於90/60mmHg,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前者指血壓測量達低血壓診斷標準,但無自覺症狀,並未影響各系統器官,後者見於原發性低血壓和繼發性低血壓。
【低血壓的原因】
生理性低血壓:1.體質性,一般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出現疲憊、頭暈、甚至昏厥;2.人體血壓受季節及晝夜的影響,一般夏季血壓偏低,凌晨2-3時為一日血壓“低谷”受此影響,人們會出現血壓偏低情況;3.體位性,指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出現血壓下降,並伴明顯不適。
病理性低血壓:包括原發性低血壓、後者表現為急性心梗、休克、嚴重創傷、感染,還可見於脊髓空洞症,降壓藥及抗抑鬱藥的使用、慢性營養不良、血液透析病人等。
【改善措施】
生理性低血壓一般不需特別治療,但應注意定期隨訪。對於病理性低血壓其改善應遵循以下幾點:1.病因治療:對於病理性低血壓,針對病因及時治療糾正;2.運動:適當參加運動,如慢跑、體操、太極拳、氣功等,以增強體魄,改善心肺功能;3.食療:飲食方面予高營養、易消化飲食,適當飲用咖啡、濃茶等,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以提升血壓;忌食生冷寒涼之物;4.中醫中藥:低血壓在中醫上多屬於氣血兩虛、中氣不足、腎精虧損型,治療上視具體情況予補益氣血、益氣昇陽、填精益髓之品。
-
10 # 市場監督員
血壓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指標之一,高血壓或者低血壓對人體健康均不利,眾所周知,高血壓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其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是人體健康的巨大威脅。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低血壓的危害,低血壓同樣要重視。
1、生理性低血壓。即為人體在某些情況下所發生的低血壓,可不予治療。只需注意日常的不利因素加以避免,可有效防止低血壓。但是應注意定期隨訪,因某些生理性低血壓在一定情況下,可能轉變為低血壓疾病。
2、原發性低血壓。
(1)飲食方面。飲食應特別注意,給予營養較高、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的飲食:應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族、煙醯胺等。
(2)適當運動:適當運動可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改善心肺功能,升高血壓。有條件可參與醫療體育運動,如醫療體操、保健操、氣功、太極拳、理療等。
(3)藥物治療:若生活方式干預無法有效緩解,且症狀嚴重者,可遵醫囑用小劑量激素,必要時給予麻黃鹼、咖啡因等。但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回覆列表
要想改善低血壓症狀,一定要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
1、晚上睡覺將頭部墊高,可減輕低血壓症狀。
2、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均衡的飲食,培養開朗的個性,保證足夠的睡眠、規律正常的生活。
3、早上起床時,應緩慢地改變體位,防止血壓突然下降,起立時不能突然,要轉身緩緩而起,肢體屈伸動作不要過猛過快,例如提起、舉起重物或排便後起立動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溫度不宜過熱、過冷,因為熱可使血管擴張而降低血壓,冷會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壓。常淋浴以加速血液迴圈,或以冷水,溫水交替洗足。對有下肢血管曲張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或繃帶,以加強靜脈迴流。體格瘦小者應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以減少發病。低血壓患者輕者如無任何症狀,無需藥物治療。重者伴有明顯症狀,必須給予積極治療,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嚴重危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