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在西遊

    三藏是因“藏”分經、律、論三藏,所以慣稱“三藏”。

    唐僧經九死畢生困難跋涉,終於抵達佛教發源地古印度,先後在那爛陀寺從戒賢高僧學習了5年,後又遊歷各地,拜訪名剎中高僧,學業日精。經16年後取得“三藏”真經,返抵長安。以後又經19年嘔心瀝血譯出佛經75部,凡1335卷,計1300萬言。

    所以稱為三藏。

    至於過人之處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歷盡千難萬險前往天竺取經求法,前後17年,博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攜帶回很多經籍,並用19時間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 2 # 半夏錦年似夏天

    唐三藏: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

    沙僧:原意“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 即指信奉佛陀教義,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的僧團。沙悟淨是和尚,所以叫沙僧。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為玄奘法師,但常被誤會這是玄奘專有的稱號,實際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師尚有鳩摩羅什法師、實叉難陀法師、求那跋陀法師、大廣智不空法師、菩提燈法師、安世高法師等等。日本歷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師為靈仙法師。

    由於唐僧西天取經,一路直至天竺,盛名遠播,還在天竺的時候,當時連唐朝的皇帝都經由那些來唐的異域僧侶、商人、貴族等口中聽說了“唐僧”玄奘的威名,由於此和尚也令大唐聲名遠播,來往過路之人都尊稱為“唐僧”,由於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在唐初影響甚廣,不僅在京都長安和洛陽等地,而且逐漸傳遍全國,乃至北韓、日本與東南亞,受到了唐朝奉為“國寶”的待遇,往後遂一直流傳下來都尊稱為“唐僧”,所以一直到後來歷朝歷代的說書人、演藝人都言“唐僧西天取經”“大唐三藏西天取經”等已經把唐僧作為了“玄奘法師”的代名詞。

  • 3 # 月夜luck

    因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故又稱為唐三藏。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由於唐僧西天取經,一路直至天竺,盛名遠播,還在天竺的時候,當時連唐朝的皇帝都經由那些來唐的異域僧侶、商人、貴族等口中聽說了“唐僧”玄奘的威名,由於此和尚也令大唐聲名遠播,來往過路之人都尊稱為“唐僧”。

    由於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在唐初影響甚廣,不僅在京都長安和洛陽等地,而且逐漸傳遍全國,乃至北韓、日本與東南亞,受到了唐朝奉為“國寶”的待遇,往後遂一直流傳下來都尊稱為“唐僧”。

    擴充套件資料: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南韓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 4 # 瀚海淘沙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

    玄奘因為當時的佛法有很多矛盾或者解釋不清的地方,於是想去佛教發源地去尋求真正的佛法。但是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曾在那蘭陀寺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辨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蹟挖掘,亦證明奘師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 5 # 惪州元良1978

    按《西遊記》小說裡說,原文寫是李世民讓唐僧去取,經、律、論“三藏”,封了個“三藏”的封號。當然這肯定不是真的,因為唐玄奘當時偷渡出去取經的。按照後世說的是對“經、律、論”都精通的法師叫三藏法師,所以這本不是玄奘專屬稱號。

    小說中為什麼要讓他叫三藏(zàng),我覺得叫三藏(cáng)更確切,西遊記中,孫悟空(心、肺)是金、火,金丹學中的鉛(純陽);豬八戒(肝、腎)是木、水,金丹學中的汞(純陰);沙僧土,金丹學中的土。所以作者叫唐玄奘為唐三藏(cáng),藏鉛、藏汞、藏土。所謂金蟬子也是出自《三峰老人丹訣》的煉丹術語,佛祖本就沒有一個叫金蟬子的徒弟。所以唐僧在西遊記裡面也被稱作“身”,“爐”。

  • 6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所謂三藏就是佛家的經、律、論,玄奘精通三藏,所以被稱唐三藏或者三藏法師。唐僧不會自稱唐三藏,那是別人對他的尊稱,他的法名是玄奘。

    然後,咱們說說玄奘的過人之處或者功績。第一個要說的是玄奘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要知道他是拿不到當時簽證也就是過關文碟偷渡出去的,一路經歷自然的、人為的艱難險阻,終於抵達天竺大雷音寺。並且在天竺一待就是十多年,苦心鑽營學習佛教經典。

    玄奘在天竺不但讀萬卷書,而且還行萬里路,了結天竺國的方方面面。多次參加“辯經”、講座等活動,不僅僅是自己學習到了佛教知識,而且見解獨到,得到了當地宗教人士廣泛尊重,為佛教發展做出了貢獻。

    玄奘心細如髮,對周邊事務觀擦入微,記憶驚人,後來由他口述弟子執筆鑄成《大唐西域記》一書。為後世研究當時西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地理地貌留下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總而言之,在玄奘之前的佛教都是從西域傳進來的,而玄奘是奔著“拿來主義”取來的,並且也為佛教發源地帶去了一些中國對佛教的理解,對佛教的發展和傳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玄奘還為世界不同地區交往,提供了經驗。

  • 7 # 管中窺古今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經藏》、《律藏》、《論藏》。其中《經藏》記載了釋迦牟尼及其最早教徒的教義;《律藏》規定了佛教僧眾的戒律清規;《論藏》是佛教各派學者對佛教教義的論述解說。

    唐代高僧玄奘,因精通佛法三藏,所以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又稱“唐三藏”。三藏十二部總經,深奧晦澀,浩如煙海,古往今來,可以通曉經律論三藏的法師沒有幾個。唐三藏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被稱為三藏法師的還有鳩摩羅什法師、菩提燈法師、安世高法師等。可見,三藏法師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稱之為三藏法師。

    玄奘生於公元六百年的唐朝,那時,佛學風靡一時,聰慧的玄奘自幼便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說,他十一歲時就能熟讀佛經,十三歲時在洛陽出家,之後在全國各地便訪名師,刻苦鑽研佛教理論。十八歲時,玄奘在佛教界已經小有名氣。

    隨著對佛學的深入研究,玄奘深感各種佛經譯著不善,致使義理模糊,理解不一,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意,即是西行求法。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千里跋涉去天竺尋求佛法,蒐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參與編撰《大唐西域記》,對東亞文化的發展、以及佛教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8 # 談笑百味生

    首先來說說唐玄奘這個人吧,唐玄奘本名陳禕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被世人尊稱為“三藏法師”,對中國古代佛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世人所稱讚,更被寫入小說之中,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西遊記之中唐僧的原型。

    唐玄奘為何被稱為三藏法師呢?主要是因為他精通佛法中經、律、論三法,所以因此而得名。早年佛教剛傳入唐朝,大唐的文人墨客對佛學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於是為了鑽研佛法唐玄奘西出玉門關遠赴佛教聖地西竹求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留學生。在西竹一待就是十七年,學遍了各種佛法,並且與別人進行了各種探討,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謂是名揚四海。之後迴歸後將自己所學研究成果傳揚發展了下去,並且翻譯了七十五部典集,並開創了法相宗。

    要說唐玄奘的過人之處就是他意志堅定,對真理的追求也是堅持不懈,最後完成了佛法的弘揚。這種精神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 9 # 趙小三與戰神們

    唐玄奘

    讓我們先從“藏”說起。“藏”的梵文原意是盛放物品的筐篋,後用來作為佛教經典的總稱。佛教典籍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讓我們先從“藏”說起。“藏”的梵文原意是盛放物品的筐篋,後用來作為佛教經典的總稱。

    佛教典籍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 內容分為三類:

    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 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 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師就是唐代的玄奘法師。其實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師還有鳩摩羅什法師、菩提燈法師等等。

    唐三藏,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三藏”之稱的由來,要追溯到玄奘法師的年幼時期。玄奘生於公元600年的中國唐朝,那時,佛學風靡一時,聰慧的玄奘自幼便對佛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據說,他十一歲時就能誦讀佛經,十三歲時就在當時中國的文化重地——洛陽出家,之後他在全國各地遍訪名師,刻苦鑽研佛教理論。十八歲時,玄奘在佛教界已經是小有名氣。因為他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藏法師”,因為生在唐朝,所以又名唐三藏。

  • 10 # 公元前

    “唐三藏”這個名字中的“唐”很好理解,意思是玄奘法師自東土大唐而來。三藏,其實是當時人對他的尊稱,即是“三藏法師”的簡稱。

    三藏法師這個法號不是任何人都能叫的,在中國歷史上能被稱的上“三藏法師”的人,總共也不到個人。

    三藏:本來指的是三類佛學典籍,也就是經藏、律藏、論藏,三藏法師:就是精通這三大類佛學典籍並能熟練運用的高僧。佛學典籍最主要的就是這三類,也被稱作三藏。

    第一類:經類,一般記載了佛陀的言行、軌跡、對話等,比如:《長阿含經》就是對佛陀一生的經歷、教化的描述。第二類:律類,記載的是戒律,是出家受戒之人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準則。第三類:論類,在佛陀死後,後世的一些高僧對於佛法的描述,並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這三類合併在一起,就是佛學書籍的主體。

    三藏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實際上卻非常的複雜。歷史上的佛學高僧,能夠精通其中一藏的,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比如:精通經藏的,被尊稱為“經師”,能成為“經師”這也是僧人一生的榮譽了。

    但是,也有同時精通經、律、論三藏的人,他們可以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唐三藏”即是“大唐三藏法師”的簡稱,同時也是對玄奘法師極高的敬意。

    在一些電視劇、電影裡,任何都可以稱“唐三藏”為“三藏”,就好像他的名字一樣,其實這是對“三藏”的不尊重。

    玄奘法師是得道高僧,唐朝人對他尊敬還來不及呢,怎麼可以隨口叫他“三藏”呢?“三藏”是一位得到高僧,這也是他的最高榮譽。自唐代以後,能被稱為“三藏法師”的人幾乎沒有,而自唐代以後佛教也開始衰落了。

  • 11 # 公子靈均

    唐僧,名“玄奘”,俗姓陳,名禕,法號“三藏”。唐朝皇帝李世民,御賜於他的國姓。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以及佛經的“翻譯家”及“旅行家”。出生於公元600年,卒年於公元664年。父親陳國蕊,今河南洛陽偃師之人。他天生善良聰慧,十三歲出家,遍讀佛典。可以說,他自小與佛有緣,因覺得當時佛典多有出入之處,為解心中迷惑,玄奘年紀輕輕,便決定去印度取經。萬里取經

    在貞觀元年時,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聖旨之後,他一個人從長安出發,長途跋涉,西行五萬裡,歷盡千辛萬苦,用了十九年的時間,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到到了印度,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得了真經。在印度,玄奘先是拜住持戒賢為師,虛心學習,後來筷升至該寺副主講。在貞觀十九年的時候,玄奘回到長安,帶來了無價珍寶——回佛舍利一百五二粒、佛像七尊、經論六百五下七部。

    翻譯佛典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支援之下,玄奘在長安大慈恩寺裡,開設了譯經誦經法場,與一干弟子等人,專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家寶典。他與自己的弟子們,譯出了佛典七十五部及一千三百五十五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此外,還有他親身經因的《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等等。可以說,唐僧在佛學方面做出的造旨與成就,不可估量。

    “三藏”法號由來

    玄奘自幼聰明,十一歲時就能誦讀佛經,十三歲在洛陽出家,之後,遍訪名師,苦鑽研佛教理論。十八歲時,在佛教界已經是小有名氣了。後來,由於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藏法師”,因為所生的朝代為唐朝,所以又名“唐三藏”。

    中華脊樑

    “唐三藏”的一生,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以不畏生死的精神, 一人隻身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因此,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 12 # quiteflower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yī),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意為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最初,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後來遊歷天竺各地,並與當地佛學家辯論,名聲大震。玄奘在天竺學習了近二十年,最終拒絕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長安,並同時帶回了657 部佛經,受到唐太宗的熱情迎接。

    同時,玄奘還將西行沿途的風土人情、政治、歷史、文化等編纂成《大唐西域記》,後,太宗親自為本書作序,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玄奘大師留給後人的還有“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脊樑”。

  • 13 # 富元製作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

    勇敢與執著,使他對“積雪驚砂,一生萬死”的征途而毫無畏縮,使他對內學外明、廣博如海的學問而毫無畏縮,使他對深文奧義、卷帙成山的翻譯事業而毫無畏縮;他的精進,使他從少到老始終不懈地堅持學習和工作,他是那樣“寸陰是競”地充分利用他的一生,那樣“一以當千”地充分發揮他的能力。

  • 14 # 貪吃的駱駝

    我們先解釋下三藏,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介紹佛教清規戒律的《律藏》,介紹釋迦牟尼基本教義的《經藏》和論述解釋佛教基本教義的《論藏》。

    至於三藏這個稱呼,不是唐長老獨有的稱號,中國的鳩摩羅什法師、菩提燈法師等都有過這個稱號,國外的也有很多,如悟空禪師的師傅舍利越摩,倭國的靈仙法師等。那麼三藏這個稱呼意味著什麼呢,它其實是一種尊稱,可以非正式的理解為佛教界的院士,所以這個稱呼的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我們再說下唐三藏這個人的來歷,唐僧確實姓陳,但不是像《西遊記》中記載,出生在連雲港(古海州),而是出生在在今天河南的洛陽偃師市。唐僧幼年父母雙亡後,被哥哥長捷法師接到了寺廟,從此斬斷紅塵,一心向佛。

    由於他敏而好學,又有人指點,所以在佛法上進步神速,僅24歲就獲得了院士學位(三藏法師)。

    下面我們重點說下他西去取經的事。

    在大唐立國之前,佛教的傳承,經過了六百餘年的淬鍊,早已爐火純青,本枝根深蒂固,旁支也是競相開花結果,已經成為當世第一大教,勢力遍佈中原。但是大唐立國,李氏當政後,開始揚道抑佛。

    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都不會讓身邊有一股沒有制約的力量存在;二是老李家身體裡還有外族的基因(鮮卑),加上新的王朝需要穩固,在民間也需要有一股力量。

    道家的一哥姓李,而且一直被佛教打壓,對老李家來說,簡直不要太合適。這時候趁著道教危難拉一把,一是可以把自己的血統撥亂反正(當時有個好祖宗還是很有用的,大明的朱元璋一建國,就不在宣揚自己原本一介布衣了,直接攀上了朱熹)。二是可以趁機扶植一股民間力量,繼續加強統治。

    為什麼不利用佛教呢,一是佛教早已經成了氣候,背後和各方舊勢力及各地氏族糾纏不清,這時候再錦上添花,早晚有一天佛家會尾大不掉。二是佛教積累了大量土地財富,可這對百姓沒有一點好處,最要命的是對統治者也沒好處,所以你懂的。

    所以李淵當政後,採用了一系列的手段(可自行百度)支援道教壓制佛教。到了唐太宗就更厲害了,眾所周知李二是刀山火海里走出來的,崇尚的是武功文治,虛無縹緲的東西他怎麼會信。而且佛教的寶壓在了李建成身上,在太宗後面默默奉獻的是道教一方的勢力。所以太宗要不是為了平衡各方勢力,以他的性格,下手只會更狠。

    所以當時玄奘西去取經,雖名為解決佛教內部學術問題,但這種公然為佛教添磚加瓦的行為,是沒有可能被太宗允許的,所以當時玄奘西去,只能是“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唐僧西行,曾到過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與國王結為兄弟,所以御弟哥哥的戲碼,還是可以有的。隨後一路西行,最後到達了佛教的哈佛(爛陀寺)進修。唐僧能作為代表西行取經,個人能力是不用質疑的,最後是載譽而歸。而且為中印兩國建立了正式的友好關係也了很大作用,得到了太宗的肯定,所以唐僧西行對佛教的政治影響並不比學術影響小。

    各種榮譽加身的唐僧,為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自己再也沒能有機會靜修三寶,太宗晚年因為各種藉口一直把他留在身邊。長孫無忌等人因為政治原因結交唐僧,唐僧終究沒有避開紅塵因果,在李治繼位後更是被監視打壓。不久一代高僧鬱鬱而終,最終身葬白鹿原。

    最後讓我們以唐三藏法師翻譯的經文為結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希望對您有用,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埃及女歌手在MV中吃香蕉被判刑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