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要精益
-
2 # 小川叔
“舒適圈”故名思議是自己感覺輕鬆、自在、舒適的環境,相處熟悉的人,做擅長的工作。而脫離這個圈子就會感覺不適合壓力,本能的想退回到自己舒適的環境中。我認為,舒適圈衝不衝主要看自己所處的環節和自己的願景。衝出派職場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就是更具備冒險精神,接沒做過的大案子,主動與領導探討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學習新鮮的知識,這一類人就是“衝出派”。他們願意用不舒適換取更多的精神和物質的獎勵,甚至“冒險”已經成為了另一種樂趣。但他們面臨的問題在於,不斷的嘗試一定會帶來挫折,在工作中一味的講究突破,也會帶來很多難以挽回的損失。嘗試派與第一種衝出派相比,嘗試派相對比較保守,小範圍的對新事物進行嘗試,不成功就後退回原來的位置。看似保險的情況,雖然難獲得更大的回報,但也比較穩定保守。原地踏步派他們更願意處理自己擅長的事情,接觸自己熟識的關係。衝出派說他們過於貪圖享樂,但老闆覺得這樣的人穩定又容易知足。由於熟悉又擅長,在工作中也很難出錯。每個人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所處環境不同會激發不同的表現。例如,主動或被動需要跳槽時絕對需要衝出“舒適圈”,多進行不適應的嘗試,才能有所進步。在個人能量比較低的時期,做做原地踏步派也未嘗不可。“衝”並不是目的,透過不斷的學習,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在享受工作的同時有所進步才是最長久健康的生活狀態。
-
3 # 滴水在成長
你好!對於職場“舒適區”區的選擇,這需要綜合考慮個人所處的狀態以及對自我的要求。
對於剛剛畢業的年輕人最好的選擇是遠離舒適區,讓自己在職場上面有所拼搏有所成就;而對於剛剛懷孕或者是生完小孩的女性來說,在這一個特殊的時間裡面,最好是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在工作上。
當然從個人整個成長經歷來看,是應該遠離舒適區的。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處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在這個狀態和模式中感到舒適。衝出舒適區,人就會進入學習區,在學習區的人狀態最佳。
但太過安逸的生活也容易讓人懈怠而不思進取。整個世界在進步,當你原地踏步的時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倒退。
在我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人長得特別漂亮,而且性格特別好,工作也是九平八穩,沒有出彩卻也沒有大錯,但他卻被合夥人勸退了。
那天下午他們在辦公室談了兩個多小時,小姐姐哭的稀里嘩啦的,我們一群人在辦公室外頭聽著她的哭聲,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麼殘忍。
後來才知道小姐姐已經36歲了,但是她每天想著回去給自己的老公還有婆婆做飯,對工作只求不出錯即可,對於新的難的東西能不學就不學,比如說合並長投的複雜的事情,她都沒有辦法進行處理。而公司每一年都有新的人進來,新的人不斷的成長。公司的職位一定的情況下,只能讓她退位,而給其他人讓路了!
小姐姐其實也並沒有做錯什麼,她只是一直很安分的做著自己的工作,但是唯一的問題是,她忽略了其他人在進步,沒有人會一直在原地等她。
當我們處在舒適區的時候,應該要有憂患的意識,因為誰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會被淘汰被超越。
-
4 # HBG品牌增長研究院
當《畢業X年》系列推出的時候,
我津津有味地追著連載,
沒想到自己也有被邀稿的一天(笑)。
其實思考了很久該如何下筆,
因為感覺自己的個人經歷對大部分人來說,
並沒有什麼參考性(甚至可以說的上略有爭議),
但回頭看看一路走來,其實也經歷了不少。
藉著這個機會梳理一下這幾年來的感悟體會。
但願也能給看官們一些思考或啟發,
關於經歷
剛開始為什麼我會怯於下筆呢,
其實主要因為我的背景和經歷比較小眾。
作為一個非典型ABC,我從小在香港長大,
接觸的環境亦中亦西,在國際學校和本土大學間度過了一段非常多元的求學時光。
西化的高中背景為我帶來了流利的兩文三語,
開放的文化也養成了我對自己偏科的放縱,
和誘發了對marketing的興趣。
靠著IB的好成績,
我順利地進入了港科大比較有名的商學院,
主修Global Business和Marketing。
不夠紮實的理科底子讓我吃盡了苦頭,
學業以外的各種活動也分去了我的心神。
我曾經試過單學期GPA 1.7差點被勸退,
最後靠著偏科策略性地才能成績拉回二甲。
這時候的我,跟身邊大部分同學都不太一樣。
我對自己的事業規劃只有模糊的喜好概念,
但並沒有確實的念頭或追求的目標。
換句話說,當同學們已經在謀算投行offer時,
我還在興致勃勃地試妝拍妝寫部落格,
幹著長輩們認為不務正業的玩意。。。
(誤打誤撞地走上美妝博主之路,也是天意)
大學三年,別人的實習資歷都是各種高大上,
就只有我滿紙都是香水美妝雜誌社。
畢業倒數六個月的最後一個學期,
大部分同學都拿到了複數以上的優質offer,
就只有我慢悠悠地連CV都沒寫好。
閨蜜和老媽天天在我耳邊碎碎念,
但我就是懶得動。最後找工作居然非常順利,
絕對是意料之外。。。
一向自認是個活得非常任性的人,
想玩學生社團,就拼了小命燃燒青春地玩。
不想做學渣,就努力把成績拉回去。
沒動力找工作,就真的指頭都不動一動。。。
適逢其時某4A來我們學校開招聘會了,
我看了看感覺他家業務範圍還挺符合我喜好,
就投了簡歷,最後過了兩輪面試,
挺輕鬆地拿到了offer,順利得讓人咬牙切齒。
我娘到現在說起都在翻白眼,
說你這丫頭真是狗屎運(廣東話叫死好命),
就沒見過別人求職能那麼兒戲又那麼順利的。
這是我唯一一家投報的公司,
最後也只拿到一個offer,完全不會選擇困難。
瞧,我就說沒什麼參考性嘛(攤手)
2
玩完最後一個暑假,
遺憾地告別學生時代,開始了廣告狗生涯。
不得不說管培生真是一個絕佳的過度平臺,
即使各種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在香港有著廉價勞工的惡名,
我也非常感激公司給我的這個機會,
能夠親身經歷一家成熟完善的廣告集團旗下的各種business unit是如何運作的。
雖然各部門接觸的資歷不長,但有心的話,
依然可以從日常觀察交流中獲益良多。
一年的管培生涯完結之後,
也到了下定決心選擇歸處的時候了。
一家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gency,
組成人員不外乎三類:執行,策略和創意。
我這個人優點沒多少,自知之明算一個。
執行是我弱項中的弱項,並非看不起AE,
但的確技能和興趣方面都屬性不太相合。
雖然知道策略很少招人,還是決心試試看。
幾經爭取,留在了策劃部裡面的consulting。
這裡有能力出眾睿智開朗的英國大boss,
也有傲慢不友善很難溝通的前輩。
作為食物鏈的最底層,踏足職場的第二年,
我度過了一小段得過且過的混日子時光。
偶爾幾個project符合個人喜好私心比較賣力,
出來成果也能獲得上司和客戶們的肯定。
私以為在agency這種比較西化的環境,
企業結構非常扁平化,並不講究上司下級論。
只要展露相應的能力,就能得到合理的曝光。
不是沒試過被不友善的前輩刁難,
也曾經想過要因為管理不好上級關係想離開。
但之後要好的同事勸我留下了,理由充分:
你的職業生涯還很漫長,之後幾十年,
他也絕對不會是最賤的那位。
你跨不過這個坎,遇上下一個會更辛苦。
何不就把這當做一個磨鍊自己的機會呢。
冷靜下來想了想,也對哦,
而且我明明沒錯,為什麼投降是我?
努力汲取周圍人的意見,摸索賤人相處之道。
結果還是不錯的,我沒研究出怎麼和平共處,
但反正熬到他走了(哈哈哈哈哈哈)
3
工作了兩年有餘,三年未滿。
本以為前輩的離去會讓我神清氣爽,
沒想到噩夢這才剛開始來臨。
一向戲稱諮詢是agency中的start-up,
策略又是agency中一個不太穩定的變數。
(執行策略和創意之間的恩怨情仇可以再寫三萬字,這裡就不作展開了。)
從去年的11月起,陷入了水深火熱的日子。
幾乎同一時間接手雙位數的project和pitch,
創下連續6個週末沒放假回公司加班,52小時沒閤眼,每週工作90-110小時等等可怕記錄。
拿著白菜的薪水,幹著投行的工時,
強度之大連四大的會計小夥伴都為之咋舌。
那段時間,家母心疼我,天天逼我辭職。
閨蜜也是各種勸,覺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我不累嗎?我累啊,辛苦啊,焦慮啊。
可是想到找工作又要重新寫CV面試什麼的,
我就頹了。默默想著做完這個pitch就去投。
結果當然,pitch無止境,簡歷做到一半,
依然還沒投出去。。。
#論拖延症末期如何棄療#
為什麼工作強度會突然暴增?
固然有大環境的因素(香港經濟不好。。。)
同是也有每一家公司都無法避免的各種內因。
雖然破事爛攤子滔滔不絕排山倒海,
然而危亦有機,盡能力以內全力以赴,
獲得各種高層CXO的肯定和讚賞,
對我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愉悅和成就感。
能直接跟各種業內大牛合作共事,
也是快速提升眼界能力的珍貴學習機會。
最忙碌的時期過去(?)之後,
公司摘去了我junior的的title成了正式諮詢師。
感覺剛開始潤色的簡歷又要封塵了。。。
囉囉嗦嗦說了那麼多,
基本順著時間線概括了過往幾年的經歷。
希望沒有太沉悶(反正跳過了也沒損失)
現況就是轉正之後獨立作業,
工作維持在一個比較大但還能喘氣的強度。
間中跟小夥伴八卦下辦公室政治的光怪陸離。
再次回顧自身,優勢算是工作能力比較強,
(但並沒有某個突出的強項/領域)
缺點也同樣明顯:缺乏管理的能力和經驗,
幾次跟實習生撕逼(?)讓我疲於奔命,
快要抓狂的我還是比較安於獨來獨往。
最後,一些關於職場和新人的反思,
整理出來給即將踏進職場的你。
無論哪行哪業,希望也能有所得著
1)要為自己負責,沒人有責任跪著spoonfeed你(手把手帶你)
職場不是學校。
不會有人給你劃重點圈考試範圍。
不要抱怨分配給你的活“展示不出工作能力”
真的有心,倒咖啡也能從旁觀有所得著。
要保持對知識的飢渴,不一定是硬技能,
也可以是待人接物之類的soft skills。
觀測也是學習的一種。
如果你自己都不動腦子,
別人憑什麼幫你思考
2)要為自己的承諾負責。
不要遲到。不要推脫。
怪責別人推脫責任之前,
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無辜。
有錯就爽快認了,但更重要的是,
要認真思索如何避免再度發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知錯能改是有目共睹的美德
3)可以任性,但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作天作地都沒問題,總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你給別人添了堵,總有一天會加倍奉還。
進了職場就是整體的一部分,
常言道牽一髮而動全身,
想想你的任性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後果。
我經常3pm回家睡覺,但10pm爬起來幹活,
天亮了就收拾電腦準備上班,10am彙報。
要拖稿要吃3小時午飯要賴床,其實都可以。
關鍵是要認知到任性會不會造成後果,
以及這個後果你負不負擔得起
4)不要坐井觀天。
多關注行業資訊,多訂閱幾份刊物。
我現在固定關注的關於廣告行業動態的,
包括 CampaignAsia 和 AdAge。
牆外可以在臉書關注 Madman’s Monologue,
公關類別有風和日麗和PR公敵。
專業興趣方面有千奇百趣的好奇心日報,
還有專注時尚零售行業動態的無時尚中文網。
作為深度閱讀上癮症患者,無法減少閱讀量,
只能儘量多看乾貨少看網文orz。。
5)客觀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是一種優勢。
注意我說的是客觀。
多找同事同學好友上司恩師聊聊,
厚著臉皮去看看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怎麼樣的。
都說知己知彼,你連自己都不瞭解,
如何在任何領域中旗開得勝?
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即使無法根治,
至少也能多點時間思考如何善後改進
6)隨時備份。
IT都是渣。
升職的時候公司把我的古董mac給換了。
IT傳輸資料的時候不知道怎麼搞的,
把我有史以來的所。有。檔。案。全不見了。
不見了
不見
不
。。。總之。要備份。有備無患。
現在想起來手都氣得在抖。
7)要主動也要取捨。
這不只是給你們的建議,也是對自己的反思。
雖然很多時候感覺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其實想想,有時候會覺得如果可以更主動,其實事情能解決得更好。
不過,不要盲目把所有責任攬上身。
你不是救世主,地球沒了你也依然會轉動。
不要把自己想的太重要,能合理分工合作,
大多時候都比單打獨鬥強。
主動不代表盲目。
掌握主動權,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
其實本篇也是拖延症的產物,
我正呆在office加班卻不想幹活。。。
於是,寫完這篇,也該回去工作啦。
本篇隨筆的命名,想了很久。
【在舒適圈中掙扎】和【任性地負責】,
感覺都是挺恰當的標題。
會採用前者是因為感覺更有共鳴吧。
我一向是個不愛冒險的女生,
狂熱於自己愛好的一切事物,
但對自我認知中能力以外(比如金融)
的東西避如蛇蠍。
現在的狀態很矛盾地在我喜愛的領域中
不斷挑戰著我的極限(比如多久不睡覺)。。
用俗套的句子來形容,就是痛並快樂著。
什麼時候會抹乾淨簡歷上的灰塵重新出發,
對我來說依然是個未知。
藉著這個機會系統地梳理這兩三年的經歷,
但願我的隨筆能讓你覺得有點意思。
再次感謝麥青姐創立的這個系列平臺,
讓我們不但有幸得窺別人經歷的一角,
也能分享自己職場事業中的感悟。
麥青八大問
1)你對幸福和成功的定義,在畢業前和畢業後分別是什麼?
畢業前的成功是掙很多錢,幸福是把錢都花掉。
畢業後的成功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掙很多的錢,幸福是把錢花掉之餘還能有空睡
2)請用三個詞來形容如今的社會,和你這一代人。
現在的社會:浮躁,多變,資訊爆炸
我們這代人:自我,多元,靈活多變
3)分別用三個詞形容你畢業前和畢業後的狀態。
畢業前:無所覺的幸福,浮躁的自信,被動的任性
畢業後:長期缺覺,渴望表現,輕度焦慮
4)如果你給自己現在人生狀態打分,1分最不滿意,5分最滿意,你會打幾分?
2.5吧。比較中庸。如果是私人生活,1分,為工作犧牲太多了,包括健康和體型。事業發展的話4分?進度還是很滿意的,期待之後的發
5)最不滿意的是什麼?最滿意的是什麼?
最不滿意:無法自我達到一個很安逸的共識,經常在放任自己的任性和學習自我管束之間徘徊不定。最形象的例子:下班到底該吃頓好的還是去健身?
最滿意:職場上的曝光率和成就感
6)如果重新來過,你會怎麼選擇?
不覺得我有做過取捨的選擇,一直都在follow my heart。重新來過大概是副業(美妝博)打理會更上心點吧。讀書的時候揮霍時間,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實在分身乏術。
7)給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分別說句話。
過去的我:別吃了,趕緊去試色
未來的我:要是掙錢不夠我花,揍你哦
8)給在校學生說一句話。
別裝逼,你真的沒有什麼逼可以裝。保持謙虛,得著更多。
-
5 # Hello木先生
首先,逃離舒適圈,這僅僅是一個概念,一個觀念,一個想法,一個提倡,但是誰都不曾告訴我們,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貼地氣的逃離辦法。
多數文章都提及比較抽象並且不現實的東西,並且是結果論導向,譬如告訴你不逃離會怎麼樣,逃離了你能得到哪些昇華,獲得哪些進步,跨越哪些階層。
這些說辭和言論,都太虛了,但是這些虛的東西,特別符合很多人想要聽到的東西,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但是幻想成功以後的果實有多甜,這是空想者和拖延症患者的共鳴所以會有一些空談雞湯文告訴你這些不切實際並且毫無用處的東西。
我自己的感悟是,觀念沒錯,但是導向有問題,直接導向到結果,忽略過程,也或者說,其實沒多少人知道應該如何行之有效的去逃離。
如何離開舒適圈,我個人總結的一個方法就是:死扛。何為死扛?這個詞從字面上非常消極,妥協,順從,但是又透露著某種不屈服,某種不甘心,某種倔強。
說簡單點,死扛是一種狀態,是雖然內心不願意做下去但是依然按部就班的去做了,雖然因為逆反心理和不願意順應而導致效率低下,但是依然一點一點的去磨礪和踐行了。 這就是死扛。
而為什麼我們要用死扛來逃離舒適圈呢?
首先,舒適圈內肯定是溫暖的,舒適的,安全的,不需要設防的,不需要動腦甚至動體力的;而舒適區之外,一定是寒冷的,痛苦的,危機四伏的,需要步步為營,如履薄冰的,需要絞盡腦汁,禪精竭慮的。
試問,誰願意跨越?既然都不願意,但是為了自我的提升和價值的體現,又不得不跨過去,那怎麼辦?死扛唄!有時候,死扛只是一個初始狀態,你以為這個狀態很痛苦,其實它是短暫,容易被遺忘的一種痛苦,當你從死扛過度到習慣以後,習慣就會弱化和減緩死扛對你身心造成的壓力和痛楚,讓這些變得越來越輕薄,淡漠。
最終,死扛變成一種常態和理所當然,變成一種從逆水行舟到順水漂流的事情,變成一種從痛苦到淡漠再到無所畏懼的狀態。
如果是這種過度,我並不恭喜你度過了舒適區,而是想告訴你,你只是擴大的舒適圈的邊界。
人之所以可以成為人上之人,之所以有人在不斷超越,有人在不斷地被超越,都取決於你擴大舒適圈的邊界,有的人停下了,一生也就止步於此。
有些人死扛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依然在擴大舒適圈的邊界,彷彿苦行僧,其實內心的度量和光明,別人無法理解。
回覆列表
題主自問自答的形式,蠻不錯的,你已經找到了答案。
但是歸回到問題的本質上,人為什麼會工作?首先是物質基礎的保證,然後才是所謂的價值觀和夢想的追求。
現在的職場上,大部分人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者說是在舒適區內,能夠把喜歡和夢想當做工作的人太少。所以這就分兩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了:
第一,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國企混,在舒適區混呢?有些人花了很多錢,進了銀行,國企等,為了五險一金,穩定,牢靠,這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舒適區,雖然每天可能很清閒,但是基礎是穩定的,這是主動選擇的舒適區。
第二,還有一種是職場中溫水煮青蛙,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人想這麼做,畢竟風險非常的大,說不定哪天就被小鮮肉們幹掉了。但是為什麼還是不動呢?這種情況本質上是缺乏自我變革的動力,缺乏內驅力。
為什麼現在都在說焦慮的問題,其本質在於缺乏對自我的定位和認識,沒有持續學習和改變的動力以及願景。
大家都知道寫出《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之前就是在單位裡非常的舒適,整體無所事事,但是自己的內驅力非常的強,不願意如此,於是每日勤奮日更,寫出了經典的故事類小說。
如今的職場上,放眼望去,競爭已經非常的激烈,90後都已經是職場的主力軍,而70、80們還要舒適麼?華為去年已經將35歲以上的人員陸續轉崗,辭退,說明了什麼?職場中沒有舒適,只有前進。
換一種角度看,其實也是對自己的負責,對家庭負責,試想一個毫無鬥志和志向的家長,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子女呢?
所以不要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