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姬水的名字見於春秋戰國時代史書,是黃帝成長的地方,然而歷代史書上並沒有對姬水地理位置的描述(魏晉以後的附會沒有參考價值)。 當代人為了經濟利益,毫無節操的牽強附會亂解釋,更是使公眾對歷史真相的瞭解越來越偏離科學的軌道。 那麼歷史上的姬水到底在哪裡?
18
回覆列表
  • 1 # 成功始於勤奮9

    經過史學家和考古界考證,姬水是陝西

    武功縣的漆水河,新鄭潩水等多種說法。上古時代,黃帝出生於軒轅丘(亦說壽丘),乃有熊國君少典與有蟜氏之子,有熊氏族之墟。後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黃帝取得適合淺耕的中原地區,建都於有熊,開啟了華夏的新篇章。

    陝西省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縣至今已有2366年的歷史。《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寶雞的清姜河。史書記載,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帶活動過,黃帝姬姓子孫自夏商以來也生活在漆水兩岸。 [1]

    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的史料。

    武功漆水

    黃帝陵

    黃帝陵 [2]

    何光嶽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說:“黃帝軒轅氏的居地為姬水,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陝西岐山縣南橫水河。則姬水、姜水相鄰,正合炎黃雙胞族之說。”三是認為岐水就是今之後河或湋河。古時人分段為河水取名,把上游的一條小流叫橫水,橫水與雍水匯合後,流經岐山南邊的一段叫岐水,流經姜氏城南的一段又叫姜水,實際上都是同一條河。而周人始祖母姜嫄所居之邰地也位於姜水的最下游——湋水入渭口。[2]

    陝西姬水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3] 姬水距橋山僅有二三百公里的路程。所以說黃帝在姬水渭河平原帶領先民肇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 [3]

    張寶通: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我們說中華文明是黃河文明,因為渭河是古黃河的故道,古黃河就是從劉家峽經過天水寶雞西安出潼關到了三門峽,整個中華文明的主線全在渭河流域。從最早的人文始祖華胥氏母系氏族到女媧伏羲,再到炎帝黃帝,最後到了周秦漢唐,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代表了中國歷史文化的主流。 [4]

    新鄭潩水

    軒轅故里與姬水河的關係:上古時代,黃帝出生於有熊,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氏族之墟(都城),就在新鄭。《國語》說黃帝常居姬水,又為姬姓。姬水在哪裡?應從有熊氏族部落區域考察姬水。新鄭縣古為有熊氏之國,新鄭縣境內現有五道河流(雙洎河[古洧水]、黃水河[古溱水]、潩水河、梅河、潮河),在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上下22.5公里,有黃帝文化遺址和黃帝文化祠廟遺蹟10多處。有學者認為潩水應是姬水。 [5]

    姬水——潩水之變化:

    潩水原名姬水,在母系氏族時代,以女為主,“姬”字加女字為“姬”,所以潩水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點水,改姬字為潩字,就變成了潩水河。 [6]

    歷史著作編輯

    《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 [3] [3]

    《水經注·渭水》雍水條所記述的:“雍水又東南流與橫水合,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水,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

    《漢書音義》曰:‘岐,水名也,謂斯水也’。二川並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西,又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昔秦盜食穆公馬處也。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東注雍水。雍水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合武水。” [1-2] [6] 簽名由 網易郵箱大師 定製

  • 2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國語·晉語》曰:“黃帝以姬水成”,那“姬水”到底在哪裡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一般自西向東流淌,在人類沒有學會掘井以前,河流是最主要的生存必需和文明傳播載體,中國黃河流域文明由西向東的擴散路徑是歷史的必然。發源於渭水流域的大地灣文化就是華夏大地第一次文明傳播的策源地,從這裡衍生出了漢水流域的李家村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和河南的裴李崗文化,它們都具有諸如繩紋陶器等諸多文化共性。炎黃部落是原始西羌的一支,和今天的藏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用“漢藏語系”。炎黃始祖和西戎也是同根同源,所謂的“有戎氏”也就演化成了“有熊氏”。

    《說文》曰:“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根據史書記載,周族始祖后稷的父、母系分別為陝甘一帶姬姓有熊氏(堯舜時期有熊氏只是方國,已經失去數百年前黃帝的尊號)和姜姓有邰氏長期通婚之後裔。從這條記載可以肯定,所謂的“有熊氏”長期生活在陝甘一帶,而非史前洪水氾濫、野象橫衝的“河之南”新鄭地區。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和最初指代。

    著名學者翦伯贊先生說:“古代黃河流域分佈著不少的部落。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和姜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說: “少典族原居住在陝西、甘肅交界處,與有蟜氏通婚姻,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以後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後取姜姓。黃帝生於今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後來稱為華夏族。華夏的子孫稱為炎黃子孫”。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他和漢武帝是同時代的人,他曾經跟隨武帝封禪泰山,也是漢武帝親率十幾萬軍隊黃帝陵前祭祀的歷史見證人,他的權威性不可置疑。“橋山”無疑是指陝西黃陵縣的“橋山”,“葬橋山”,說的很清楚,是指黃帝去世後埋葬在“橋山”。

    那為什麼現在會有“衣冠冢”的說法呢?其實這個問題也有明確的解釋:“至謂葬衣冠於此者,乃臣子不忍直言葬帝,故曰葬衣冠,猶稱君薨曰晏駕,亦實錄也”。黃帝“德澤流天下,至今人蒙其惠,雖死猶生”。這裡說的很清楚,只是黃帝臣子一種委婉的哀思表達而已。橋山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實實在在的始祖陵。依據華夏族落葉歸根的喪葬習俗,黃帝的出生地應該離橋山不遠。可以確認黃帝生於陝西葬於陝西是歷史的真實。

    關於“姬水”在哪裡的討論目前也是史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根據學者的推論,姬水的第一種說法是指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是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古人亦將沮水 與 漆水 並稱為“漆沮”。“漆水”也好,“沮水”也好,都古稱“姬水”,有一種說法叫“漆沮不分家”。當然還有學者提出“姬水”是指“岐水”或“渭水”的。不過無論哪一種觀點,有兩點是肯定無疑的:一是“姬水”肯定在關中地區的渭水流域,二是“姬水”肯定是“渭水”的支流。經過本人考證,渭水流域目前有3條“漆沮”河,由東往西分別為“洛河之沮水”、“石川河之漆沮”和“漆水河”(即雍州漆沮水)。

    下來我簡單介紹一下這三條河。

    首先談討下“姬水石川河說”。石川河古稱“漆沮河”,上源二支,東支“漆水”,又稱銅官水,西支“沮河”為石川河正源。漆水、沮水在銅川耀州區城南兩河匯合後始稱石川河。東南流入富平縣,後經過西安臨潼流入渭河。

    《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詩經·大雅·綿》中詳細記敘了古公亶父帶領周姬族群先在沮漆之濱住了下來,起初根據自然條件建的窯洞,沒有建宗族堡群和公共會堂,沒有建木結構的房子,透過很多年時間的力量積累後,周姬族群決定再次遷徙岐地的故事。岐地就是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是周王朝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

    《詩經·大雅·綿》是古公亶父帶領周姬族群由豳地遷徙來“沮漆”後經過“陶復陶穴”居住後寫的詩,周姬族群在豳地十幾代數百年,最初的“奔戎狄”和由那裡出走,只有他們最清楚“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真正含義:“ 沮漆”是他們祖先當初的出奔地,他們應該是念念不忘的,現在他們又遷徙回來了,所以便有了“綿綿瓜瓞”的感慨。否則,豳地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慶陽寧縣一帶,其和陝西省富平縣“沮漆”相距遙遠,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他們何以知之呢?既使沮漆確實是公認的“民之初生”地,卻怎麼就單單存在於遙遠豳地的周姬族群的記憶中了呢?他和古公亶父帶領的周姬族群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是明確而清楚的,“沮漆”就是周姬族群原來由不窋帶領“奔戎狄”的出走地,也是周姬族群由古公亶父帶領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遷徙始發地,更是中華民族的“民之初生”地。否則,周姬族群是不會牢記“沮漆”的。

    《尚書》和《詩經》中的“漆沮”就是指的這條石川河。《詩經·小雅·吉日》和《詩經·周頌·潛》記敘在“漆沮”圍獵捕魚是上古虞夏時期的事情。《詩經·小雅·出車》曰:“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伕,謂之載矣”。此“天子所”是說漆沮之濱當有“天子之所”,也就是虞夏時期的京師。下來我們看看石川河所在的荊山地區在歷史上有那些重要的歷史印記。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紀·黃帝》:“採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古時,鑄鼎是國家的大事,非常神聖。那麼,黃帝鑄鼎的“荊山”在哪裡呢?《書·禹貢》:“導岍及岐,至於荊山” 。孔穎達 疏:“《地理志》雲:《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注引晉·皇甫謐 《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有)荊渠也”。

    荊山,別稱中華塬、荊原、荊山塬。在今西安市閻良區和渭南市的富平、咸陽市三原縣交界的地方。荊山,是一塊神奇寶地,同時又是中華文明的破曉之寓。它西起買家坡(富平、三原交界處),東迄石川河西岸斷原處(富平、閻良交界處),綿延數十里,南望中南,北依漆沮(石川河),鬱然深秀,氣勢壯觀,素有“金絲吊葫蘆”的風水寶地之稱。

    古籍中的荊山,一般是指關中的荊山。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山當在岐山和黃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關中荊山原。古《漢書·地理志》稱:“荊山在馮翊懷德縣也”。根據《北周地理志》、《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眾多古代地理志的記載,懷德縣之縣城仍存在,即在今富平縣城西南5.5公里處。懷德縣有荊山,即富平縣有荊山。

    乾隆《臨潼縣誌》載:“荊原為邑北界,綿亙數十里,與驪山南北相望,陂陀擁護,如屏障然”。西安閻良荊山下的東西大道被閻良區政府命名為“荊山路”。閻良區關山鎮的蘇趙村原名“荊山堡”。道光十年,閻良人任輝在《重修十方院碑記》中自稱是“荊山農人”。荊山之南劉村出土的清代《劉萼樓墓誌銘》中有“荊山之南,清水之濱”的語句。

    據載黃帝在荊山鑄鼎,大禹治荊山並鑄九鼎,渭河也古稱“禹河”。黃帝時代的仰韶文化“關山遺址”在閻良關山鄉西荊塬,面積約10平方公里,發現大量文物遺存,可見此地為古代先民部落居住中心。

    解釋清楚了石川河流域黃帝時期及周族早期歷史後,我們再來解釋岐周之“漆水”就會簡單一些。

    岐周“漆水姬水說”。這裡的“漆水”指的就是所謂的“武功漆水”。《傳》:“漆、沮,岐周二水也”。漆水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發源於陝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遊縣廟灣附近山丘。東流折南流,經麟遊縣、永壽縣、乾縣 、扶風縣,至武功縣白石灘入渭河。《水經注》:“漆水出扶風杜陽俞山東北,入於渭”。“漆水”所在的周原地區是周文化的發祥地。

    最後我們看最關鍵的“姬水沮水說”。沮水古稱“姬水”,源自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向東蜿蜒128公里匯入洛河(現在也稱北洛河),再流入渭河,橫貫黃陵縣全境。

    清代王筠的《說文句讀補正》說:“許君(許慎)但說陝西、甘肅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從水也。段玉裁《小箋》說:“自魏黃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後乃亂矣”。 可以確認,有人把“河洛”中的“洛”解釋成發源於陝西商洛流經洛陽的“洛河”(即雒河)是不對的,因為在司馬遷所處的西漢武帝時代,“洛陽”一直是寫作“雒陽”,“洛河”一直寫作“雒河”,陝西的“洛河”和河南的“雒河”是分的很清楚的。目前《辭海》對“洛河”一詞的解釋也是指“陝西的洛河,屬於渭河的支流”。

    “沮”在甲骨文和金文裡都有“祖先之河”的意思。沮水環繞橋山,形成山環水抱的“仙島”形勢,又在橋山東西兩側,形成對稱的“東灣”(龍灣)和“西灣”,東灣連著“龍首”,西灣接著“虎尾”,神秘的“東方山水文化”的源頭就發端於此。

    經過對這三條河流的介紹,我們基本清楚了一個脈絡。黃帝之姬水為“沮水”;周族之石川河為“漆沮”;周族之“武功漆沮水”為“漆水”。這也是“姬水”由西到東的一個歷史演化過程 ,巧合的是黃帝和周族,都是姬姓,這三條河都在著名的“三川流域”,所謂三川,就是指關隴地區的渭河、涇河和洛河,《國語》載:“涇、渭、洛,出於岐山也”。這裡也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最為密集的區域。

    古語曰:“二月二,龍抬頭,黃帝降生軒轅谷。軒轅谷裡降龍峽,黃帝乘龍統天下”。“二月二,龍抬頭”,是華夏族歷史久遠的諺語,相傳在夏曆的仲春初二,黃帝的母親目擊北極光而懷有身孕,生下了黃帝。 這裡的“軒轅谷”顯然在“降龍峽”附近。“黃帝”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農曆“二月二”是軒轅黃帝的真正生日,新鄭方面所宣揚的所謂“三月三”其實是傳統的“上巳節”,是古人去除寒衣洗浴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的“華服節”。新鄭方面在2003年官方公示中還聲稱“三月三”是“黃帝登基日”,到了2005年又變成了“黃帝生日”,此事成為了華人的笑柄。

    黃帝部族主要的活動區域在關中的渭水流域,單就黃陵地區目前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有41處之多。從仰韶文化的發源地——華山經過“黃帝之城”——西安“楊官寨遺址” ,到達“天下第一陵——”黃帝陵,這個區域的黃帝時代仰韶遺址和夏商時期遺址最為密集,這個南北通道和渭水東進的東西通道所組成的“T”字形構建起了我們華夏族最初的文明基因:從炎黃開始,再到夏商周秦漢隋唐,無一不是以關中渭水流域為肇始之地,東進將文明傳遍神州大地。關中渭水流域是真正的黃河文明的搖籃,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的“源頭”。

    現在每年清明節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已經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慎終追遠祭拜祖先的唯一的國祭盛典,每次拜祭黃帝陵,看著5000年的蒼松翠柏,看著莊重肅穆的宏大典禮,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真正的根,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精神標識。黃陵縣是黃帝真正的出生地,俗稱“黃帝故里”;黃陵縣的橋山不但有黃帝陵,也有黃帝廟。現在的陝西洛河之“沮水”是為黃帝之“姬水”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 3 # lyg影片君

    姬水,傳說中軒轅黃帝和炎帝的成長地(黃帝以姬水成),出自《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

    姬水所在地,史無明載,有新鄭潩水、武功縣漆水河等多種說法。

    黃帝部落出自華胥氏。據史載,黃帝出於少典,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而以姬為姓。姬水的第一種說法是指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是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古人亦將沮水 與 漆水 並稱為“漆沮”。“漆水”也好,“沮水”也好,都古稱“姬水”,有一種說法叫“漆沮不分家”。姬水沮水說”。沮水古稱“姬水”,源自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向東蜿蜒128公里匯入洛河(現在也稱北洛河),再流入渭河,橫貫黃陵縣全境。黃陵縣的橋山不但有黃帝陵,也有黃帝廟。現在的陝西洛河之“沮水”是為黃帝之“姬水”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 4 # 豬八戒梳中分

    黃帝主要生活在黃河比較上游的地方,和下游地區的日照是沒什麼直接的關係的

    何卝光嶽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說:“黃帝軒轅氏的居地為姬水,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陝西岐山縣南橫水河。則姬水、姜水相鄰,正合炎黃雙胞族之說。”三是認為岐水就是今之後河或湋河。古時人分段為河水取名,把上游的一條小流叫橫水,橫水與雍水匯合後,流經岐山南邊的一段叫岐水,流經姜氏城南的一段又叫姜水,實際上都是同一條河。而周人始祖母姜嫄所居之邰地也位於姜水的最下游——湋水入渭口。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姬水是今河南新鄭的潩水漆水屬渭河支流,謂之漆水河,發源於陝西省寶雞市,經永壽、乾縣、扶風、至武功白石灘入渭河。《水經注》卷十六說:“漆水出扶風杜陽縣岐山,東入渭。”又《闞 駰十三州志》雲:“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入渭,此漆水之源流也。”《山海經·西山經》說:“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班固《地理志》雲:“漆水在漆縣西。”

    古時,漆水沿岸,物華天寶,山川孕靈,篤生聖賢,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的起源地。《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j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據考證,“姬水”即今武功的漆水。

    姬”水為什麼又會叫成“漆”水呢?一說是黃帝的兒子少昊來到姬水向父母表演練成的訓鳥法術,被所變的鳳將姬水染成漆黑的顏色。二說西晉的“五胡亂華”時,胡人來到武功等地,屠戮漢人使其姬水變成血河,由於天寒地凍姬河裡的水全結成黑紅如漆一樣的冰塊了,人們才叫它漆水,意思是讓後來的漢人記下這仇恨。“沮水”為啥一河多名呢?據上個世紀七十年詩經又稱姜水為沮水。姜水武功當地群眾還叫後河。《水經注》曰“歧水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帝王世紀》雲“炎帝長於姜水,水合而東經美陽縣之中亭川水也”。姜氏城已無證,而武功的姜氏冢南確有姜水,是不是“姜氏冢”的“冢”字為一字多訛。還是這裡本來就有姜氏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雨剝蝕,天災人禍,年代久遠使這一珍貴遺蹟由殘破不堪,到蕩然無存,這些讓人們不得其解!

    現今,武功縣境內沿漆水的遊鳳街遺址、岸底遺址、三合、黃家河遺址、北灣遺址、馬家臺遺址、浮沱子遺址、鳳安遺址、焦陽遺址、金龍村遺址、龐家堡遺址、南廟底遺址、滸西莊遺址、趙家崖遺址、柴家咀遺址、南店子遺址和沿沮水的熊黃溝、熊黃村等新石器遺址均與以“姬水成”的黃帝有熊氏部落相關。這些考古證據,讓久遠的黃帝時代生動地呈現。據說黃帝的父親是有熊氏少典,他沿沮水向東走到武功的沮水北岸上安家,經常就遊獵於沮漆河畔。相傳沮河川道里的熊黃溝就是史前先民留下的遺蹟。

  • 5 # 小小滴吟兒

    姬水,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史載“黃帝以姬水成”,“成”在這裡實際是指一個新部族的產生與發展;而這句話是指黃帝族於姬水發展、壯大和延伸而取得了成功。“成”不僅含納著黃帝部族的個體比如黃帝本人,而且也含納著這個部族的族姓。漢代學者韋昭對“成”這一概念註釋也說:“姬、姜,水名。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由此可以看出,黃帝部族源出於姬水流域,而姬水主要在岐地境內,岐地可以說是首代黃帝部族的發源地和故里。

     據1988年文物普查資料統計,岐山縣共有各類新石器時代遺址124處,其中89處含仰韶文化成份,57處含龍山文化成份,且大多分佈於橫水河和雍水(即後河)的北岸,這說明岐水流域當時是比較發達的。這就更為黃帝起源於岐山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6 # 嵩山道士

    姬水,是雙洎(ji)河,不是濟源濟水,也不是周口汲水,更不是其它河流。

    在具茨山下,傳說軒轅氏想看看它的兩個兒子的本事,就讓他們各拿一葫蘆水去嵩山倒出,看誰的水流的遠。兩個兒子找好地形,把葫蘆裡的水倒出後再匯合到一塊,這樣河水流的很遠,超出了軒轅的預料,對兩個兒子大為讚歎,明白了和諧團結才能走得遠的道理。這兩條河匯合之後因此稱為雙洎河,即兩個姬姓兄弟之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跨境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