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趣的靈魂獵手

    孔子的“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是孔子傳的,是後來的世人認可孔子傳達的這些知識與文化,也包括思想,自己悟出來的一個道理。

    “半部論語治天下”故事出自宋代的丞相趙普和宋太宗的對話,該成語用來強調學習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故事講的是北宋第一位宰相趙普。這個人可謂是北宋初年的政壇風雲人物。他協助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算是北宋的開國功臣,兩度出任宰相,地位大起大落,內心極富謀略。

    能治天下的不是《論語》,而是智慧。趙普從論語當中悟出了很多智慧, 是智慧治好天下。

  • 2 # 蘭陵不算黑

    《論語》主要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集,當老師的肯定是不會主動把自己的話記錄下來,留下流傳千古嘍,都是身邊的學生拿著本本,不對,是竹簡,隨時待命“哎,夫子,夫子,您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耶,我給您記錄下來,”孔子略微擺擺手,微微頷首示意,“不用,不用”,學生堅持,那就勉為其難記錄下來了,於是都被其弟子與再傳弟子記錄了下來。當然這是說笑了。

    所謂這“半部論語治天下”,最早的出處可不是夸人的話,這是一句嘲諷儒學士的話。對儒學最早可供查詢的資料為北宋皇帝趙匡胤的那個軍師趙普所說,就是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那位人才,絕對不是孔子以《論語》半部治天下。無名者林駧著《古今源流至論》卷八《儒史》記載: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這句話下面有一行小注: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其實在北宋當時,《論語》都是以兒童讀物為存在形勢,君不見孩童私塾唸書,伴隨著搖頭晃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正可考究為元代著名戲曲家高文秀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中有記載: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這是元朝當時對儒學和儒生的極大輕蔑。也就是嘲諷的風涼話。但因儒生太多,後來流傳下來就變成了佳話。

    至於後來儒家思想北推崇為各個封建王朝的文化根基,皆因為其中心思想理論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文化需求。更沒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說了。

  • 3 # 滾動的雪球00000

    識得才,述知職!(要是加上:行弒位,止爾渴!巜識得人心三尺一,留爾後世益觸利。義依毅誼重耳風,粒麗離裡夢巫山

  • 4 # 明貞

    孔子是道之傳承者,因上一代傳承者未圓滿完成任務,致使道崩而隱天下大亂!而孔子稟天命而無知能,困於私性物慾而被偽天所操縱,致使華人二千年困於家天下專制中!家是人類的來處並歸宿,但家天下專制卻是私性並物慾的結果,於是孔子所醉心的禮教君臣父子道統被魯迅斥為"吃人″,就順理成章!

    莊子對孔子的批判深刻而懇切,但荀子卻一語道破天機:蔽於天而不知人!人類是萬類之尺度並歸宿,而道為偽天所扭曲,致使天地人三才離心離德爭鬥不休,善惡是非亂倫常而失控,人類並萬類淪墜於迷惑並愚痴中!

    別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整部論語也於事難全!到清未民初世界上唯一未徹底斷代之文化古國,幾近被瓜分殖民!是毛澤東等一眾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力挽狂瀾,建立了新中國使人道人倫不致斷絕,給人類最後一塊淨土注入蓬勃生機!凡七十年,我們重回世界之巔,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上也有了徹底的自保能力並打擊力!

    此次疫情,雖然給國家和人民各行各業帶來很大損失,但徹底凸現了我們舉國體制強大的執行力並奉獻精神,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基本戰勝了疫情,並使中醫藥重煥生機!中醫藥理念實踐是華夏古道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中醫藥理念復興,結合當代自然科學體系,將使人類並萬類品性知能,上一大臺階!世界大同,為時不遠!和諧號,起航了!

  • 5 # 許躍

    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二個特點,一是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著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等方面的差距,但不能因為存有差別而不給到他們以教育,同時,透過教育,也可以消除這些差別的。二是“因材施教。”《論語》先進篇講到,子路和冉有向孔子問同一個問題,“聞斯行諸?”是否在聽到應該做的事情,是否立即就去做,而孔子針對這二個人不同的性格,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父兄還健在,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對冉說:“聞斯行之。”聽到了應該去做的事就立即去做。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一是孔子的學生眾多,又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不可能採用統一的教材,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模板,只能面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口述教育。

    孔子的弟子們在接受孔子的教育之後,收穫很多,無論是世界觀還是方法論方面,這些弟子,還有再傳弟子不想讓這些成果遺失,在孔子去世後,透過回憶和整理,將孔子的語言和在孔子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就透過不斷的整理,充實,形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是說在宋朝,有一宰相叫趙普,他輔佐二朝皇帝,此人讀書甚少,他隨身攜帶著的就是一部《論語》,宋太宗聞到此事,就去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說到:“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天下。”這一典故首先是被一個叫林駒的人寫入《古今源流至論》。後又被一個叫羅大經寫進《鶴林玉露》。“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就這樣流傳下來了。其實這句話反應了《論語》的博大精深,是指導每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的靈丹妙藥,幫助我們修身養性,解決我們生活中所遇到所有問題。這句話,也說明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

  • 6 # 伊沭陽

    孔子述而不作,有以下幾個原因:

    1、當時的外部生存環境影響的。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他的政治主張並沒有獲得魯國國主的支援和認可,迫使孔子流離失所,帶著一幫跟隨的學生周遊列國,宣講自己的治國理念,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穩定和安靜的場所來讓他著書立說。

    2、當時著書立說所需的硬體條件決定的。

    在造紙術還沒有出來之前,著書立說都是基於竹簡之上,在竹簡上進行刻著,廢時廢力,而且不利於攜帶傳播。

    3、<<論語>>言行合一的記述方式更利於理解傳播孔子思想。

    論語是基於孔子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而出的,每個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意思理解不一樣,學生在聽孔子講的同時,結合了孔子的行為和當時的環境去體會,這樣按情景還原一樣的方式整理出來的文學,更有利於後人去理解孔子本人的真正思想。

    4、後世當權者推崇儒家學說,借用《論語》治國平天下決定的。如: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這些執政理念在君主治理國家時,就能引以為鑑,使之行之有效,使得國富民康,當然也就使<<論語>>獲得更多的推崇和傳播。

    <<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成為繼往聖之絕學中的民族瑰寶!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尊孔子儒道,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能夠走出戰亂迅速雄起,幾千年屹立東方不倒的主要原因!

    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就並非誇張之詞!

  • 7 # 小俠記

    在我看來,孔子述而不作並不影響《論語》的價值。

    一、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述而不作。

    一方面,孔子是崇尚經典、敬畏古人的。因此,他畫了很大精力來整理詩、書、禮、易、春秋,以此作為傳授思想的媒介,而沒有自己寫一部著作出來。

    另一方面,孔子也很懷疑書寫出來的語言能不能準確表達他的意思。我們知道孔子向來是因材施教的,對於不同人提出的相同的問題,他時常給予不一樣的答覆。這在口頭交流上可以更準確的傳達,如果寫在紙上,容易造成語言和真正意圖的分離。

    孔子述而不作,說明他對著書立說這件事是十分謹慎的,但並不意味著孔子思想不深刻。

    相比於後世動輒著作等身的文人,誰的東西更有價值可以一目瞭然了。

    二、《論語》的產生和影響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或是再傳弟子記錄下來的,他們中大部分人接受過孔子的言傳身教,因此能比較真實的反映孔子的思想。

    《論語》雖只有20篇,但其中包含的內容卻非常廣泛。

    想知道怎麼與人相處可以去看《論語》;

    想知道怎麼治國平天下也可以看《論語》;

    想知道怎麼教書育人還可以看《論語》;

    ……

    因此後人對此書十分推崇,認為能“半部論語治天下”。

  • 8 # 凌崖的江湖

    1、述而不作

    所以《論語》這部書編撰過程的確非常嚴謹,基本上就是如實儲存了孔夫子思想之原貌與原則。

    成書的過程孔夫人本人並未直接參與,是弟子們主動要記錄的,所以孔夫子是“述”,講述、述說,但並沒有實際去創作哪本書。

    細心參讀過《論語》,每個人都能從中收取莫大的人生教義,又因為儒家本就是內聖外王之學,內求修身、外尋治國安邦平治天下之道,所以對於政治家、上位者而言,如果用心參究《論語》之思想核心的話,是可以學到很多理政治民的核心“心法”的。

    所謂“心法”,可以應對萬千紛紜變化的那個不變之“宗”,就像是千頭萬緒中找到了一根主線、一個綱領,有了這個主線、綱領、核心,就可以堪破亂象,從容應對各類紛繁事務了。

    2、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個重要謀臣也是開國後委任的一位宰相叫趙普,斯人能力很強,協助趙匡胤登上皇位,又在開國後協助皇帝削奪藩鎮、改革官制,辦的都是求實務的大事,據說他後來回望成敗得失時有一句總結的話說:

    “《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意思就是《論語》這本書很厲害,我只用了其中一半篇幅的思想智慧,就幫助皇帝安定了天下。

    但其實這事在正史裡並沒有記載,有的只是另外一個關於他和《論語》的故事:

    趙普當上宰相後,因為從小讀書不多,宋太祖常常勸他多讀書,後來他細細參悟一本書,每次回家都把那本書小心取出來,讀完之後再放回去,說也奇怪,以後每逢上朝議政的時候,他往往都能處決如流了,大家對此都感到很神奇。等到趙普過世後,家人們把那個存書的小匣子開啟,發現裡面就是《論語》。

    或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是子虛烏有的,但趙普細參《論語》,處理政事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卻是記載於正史、不爭的事實,其實這已經足以說明《論語》在實際運用中所能發揮的巨大價值了。

    3、述而不作和半部論語治天下之間並沒有什麼邏輯關係。

  • 9 # 張鐵軍158

    提高效率。

    竹簡刻字,孔子自己刻字忒慢。

    有弟子三千,讓每個人動手把課堂筆記刻在竹簡上,效率高,而且便於研討和校對。

  • 10 # 硒祖溫湯M第一招客

    我們先從孔子述而不作入手,進行簡明扼要的一問一答。作指的是什麼?作品;作品無非工具形式的一種。述又叫什麼?表述;表述形式堪稱第一直觀工具了屬於言談話語。

    那就是說,同樣都是工具,為什麼不必染指作的工具,而單憑了述的工具就觸動了、學生及更多後來學生為述而作了成書《論語》塑造出無比影響力的孔子了呢?誠然,會得以後輩們成書《論語》,會影響力不同凡響,這純屬一波三折的效應、更並非孔子出發點的本意所圖。於是,縱觀在整個中華文明對天地萬物認知性的一脈傳承當中,其中就有這麼一句創新的感悟足以解答為什麼“述則勝作”的孔子現象,它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至勸至理。

    可這明明都是說服力後話的應運而生嘛。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孔子自己的本意,我們可以不妨做些猜想罷了。

    詩、書、禮、樂、周易等等的作品成果,擺在孔子學而時習之了的想做點什麼的後知後覺,這就促使孔子想到兩個問題:為什麼如此值得敬仰的這些作品卻阻止不了、卻還是導致了諸侯紛爭的亂世產生,而且又不像是對已成定局亂世在向著良性美滿了起到明確性走向的明天引導?為什麼這些作品毋庸置疑了沒問題,卻是那麼可遠不可近呢,而且確確實實沒能有我孔丘這般幸運讀得起與願意讀懂的數不勝數的民眾百姓、該拿他們與這些作品的兩者之間怎麼辦?大概正是這兩個癥結,結果孔子決定,把自己有幸針對這些作品所學習的,做出表述上結合實際去發揚光大,但願起到兩者之間橋樑溝通作用,這才是當務之急。

    至於形象而談,孔子述而不作,傳承與創新在今天則另有兩種盛況空前:初導型,比如教師;頂級派,莫如演說。舉例說誰或誰,大家不那麼耳熟能響,但至少我的教師有叫周蘭萍,我聽過哪怕非現場的演說者有叫周文強。所謂儒,就我個人而言,這叫走火入魔的古往今來學習上犯了錯,真不知這道犯錯不改還要影響給今天與未來到什麼時候,才肯罷休!

    接著我們繼續探討一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為何性。雖然這純屬是《論語》傳世之後的有人發出了感慨,那麼,半部論語能不能治天下呢?答案是能;能在“什麼準則才叫治天下了”的、無疑是治天下人的精神狀態嘛!

    首先,不論你談農工商,談體育,談錢,談科學技術,談愛好藝術的電影電視、音樂繪畫,相聲小品,雜技絕活,等等各行各業;難道人世間走一遭的你,歸根結底不是在活你自己那一份精神狀態?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的,治天下,就在治精神狀態的,足以治萬物的萬有之治。

    比如說,當今有人說:愛治萬物;甚至郭富城唱的流行歌曲,填詞者叫小美,《羨慕我》裡面就有一句:愛可以治萬物,或迷人。理性與感性說這的確極顯總結點的語氣感。但是難免太籠統,簡直上得了書架,可惜不配下種農田。

    那麼《論語》又是如何具體關乎在治天下精神狀態的具體性呢?更誇張而下結論的話,半部------其實一個首篇句段就足以喚醒在無非天下了治精神狀態!天下人的精神狀態可以說最大可能性做夠“天、地、人和”還有啥不成良性迴圈之治理。《論語》開篇第一句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是指明概念在“天”,試問天下之大難道不是學習嗎:透過學習獲得說服力不正是知解天下也不難了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概念指的就是“地”:所問地上無論多麼遠近寬廣,沒有朋友往來連地球都從何談起堪稱宇宙獨具性,朋友往來沒產生樂意在像音樂舒服感、還談什麼往來價值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就總結性概念歸結指的人和:人與人都不夠和睦和諧,被不被天下知情又或慍悶、又哪來這值得標榜的意義;一團和氣了凡夫俗子難道不應該更爭當,君子那般個人我所精神狀態和人格魅力等同等壽如天命之子君王的,正能量積極追求!

    完全解讀懂了《論語》學而篇第一句段,然後全部將近五百個句段縱觀,治天下就不在話下了。畢竟,相比治天下,安天下才更有待全人類社會合縱坐談。

  • 11 # lign往事如風

    論語,是孔子弟子的著述,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過的話。孔子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論述前人經學,評價當時的時政,哀嘆周王朝的禮儀道德喪失,對弟子們因材施教、誨人不倦。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後來宋朝宰相趙普回答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句話。

    問的人把兩句話隨便附著在一起,誰能回答?!

    不過孔子的話中還真是很多為顛簸不破的真理。

    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想做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為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

  • 12 # 空不空小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的讀書筆記,“術而不作”是因為聖人都知道語言文字本身就有缺陷,普通人會按照各自的認識境界去理解,誤解聖人的真實意,所以單憑讀書很多人成了書呆子,“半部論語治天下”並不是每個人讀了《論語》都可以治天下,只有部分修行者,達到一定的境界,讀懂了聖賢書才能理會到

  • 13 # 滄桑短笛

    第二,孔子“述而不作”指的是《春秋》而不是《論語》,況且,《論語》是子貢等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後的“造神運動”搞出來的,跟孔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第三,《春秋》是孔子以多本史書為原著,收集、整理、編撰出的一本書。在此過程中,孔子按自己的喜好,進行了修改和刪減。更可怕的是,相關原著從此消失了。留給後世的,是一部被修改刪減的明目全非的史書《春秋》。留給後世的,還有肆意篡改和刪減的惡習,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論語》是“創造“,一群編輯的徒弟搞創造,相當於一群修皮鞋的設計生產皮鞋,更加搞笑是自然的結果。通篇《論語》,讀來就像一群人擺龍門陣,無聊者當記錄員,記下的“聊天記錄”。

    第四,治天下?扯淡

    1、“茫茫如喪家之犬”的孔子,沒有一次成功當官的經歷,四五次“則仕“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結。最“著名“的魯國司寇更是被驅逐出境,70歲、臨死前才得到魯國的赦免。這樣的經歷,有可能寫下“治國理論”嘛?

    英雄創造歷史。沒聽說屢戰屢敗者,有著名兵書問世的。

    2、從儒家誕生,到清朝覆滅結束封建帝制,有哪一個朝代是儒家建立的?有哪一個朝代是以儒家思想開創的?

    恰恰相反的是,新中國是從“砸爛孔家店”開始建立,並逐步走到今天的強大。

    綜上,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違背歷史,毫無可能的意淫而已。

  • 14 # 踮著腳尖看世界

    孔子述而不作,故弟子輯錄成言,遂城《論語》,至春秋戰國成書,記錄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長期流傳,對中國影響至深。論,議也,論以論會意。”“語,論也,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總體觀之,即是孔夫子對事物的看法觀點的思想凝聚。有世界觀的總結,更多的是方法論的實踐,共20篇。但是論語其實有體現著弟子們的理解和哲學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論語的深刻內涵不斷增加。那為何我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呢?我想原因如下:第一,北宋丞相趙普曾經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受到了古今文人的經久不衰的探討。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治國,所以長期以來,論語的經典地位一直維持,被奉為儒家經典,這部書言簡意賅,充滿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任性的光輝,同時又體現了治國理政的哲學原則。中國是以文化治國的,以文化人,所以,論語的文化和哲學思想當然可以治理國家。第二,論語又是官方的意識形態。長期以來,儒家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國家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指導這國家的各個層面和各個層次,因此,論語的意識形態作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控制著人們的日常行為,成為治國理政和人民日常行為的標準。 第三,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風格獨特,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中國之所以中國,蓋因中華文化之基因永存。當今中國,文化自信,才能華人自信,國家自信。才能立足於自主,不盲目照搬別國。國家才能永遠強大。

  • 15 # 京博國學

    北宋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以訛傳訛的,沒有可信的史實和史料去證明!

    除了沒有史實證明外,這句話看上去有理有據,事實上也經不起推敲。

    因為趙普說他用了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平定天下,顯然這是對《論語》的一種褻瀆。

    因為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走上皇帝位,是從他的結拜兄弟柴榮之後的孤兒寡母手上奪得的。

    在道義上本來就不被肯定,如果說這也是靠《論語》的話,顯然是不會有人信的。

    與其說論語是一門管理學,不如說論語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問。

    楊絳先生說過:“四書”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

    縱覽全書,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整天在一起嬉笑怒罵,為了學生稀奇古怪的問題做答疑,腦瓜子滴溜溜地轉。他們在一起講學問、發牢騷、鬧矛盾、聊吃穿、碰釘子,在背後誇這個那個,也背後說別人壞話。

    各色人物各有特點,形象生動、豐富、飽滿,躍然紙上。如子路的勇猛率直,顏回的好學寡言,子貢的聰明靈活,曾參的謹慎遲緩,宰我的尖銳古怪,都能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

    《論語》一書在構建、塑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起到了首要的作用,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澱和固化,每個華人的基因編碼裡必然有著《論語》的精髓和靈魂。

    但凡華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論語》的影子。我們出行要“遊必要方”,長大會說“而立之年”,交友時要“言而有信”,學習要經常“溫故而知新”。

    《論語》就是華人的意識形態,他讓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蛋糕可以不加泡打粉嗎?加泡打粉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