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七月芒的小鋼炮

    1.社會關係

    孩子在家庭裡面看到父母的相處模式,決定了他未來和配偶的相處模式。女的都是找爸,男的都是找媽,就是這個道理。

    2.心理健康

    許多的變態都是幼年受到虐待,原生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感,是孩子的心裡營養的土壤。長大後能不能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全在於此。

    如果一個經常被苛刻要求的孩子,他會覺得,只有我做到足夠好,才會有人愛我,不然,我就不值得被愛。

    孩子的情緒應對模式,自我價值感等等,都是原生家庭學到的。3.格局視野

    這就是寒門難出貴子的由來,父母格局小,孩子耳濡目染的思維方式,也會影響他的格局和發展。這個就不用說了,你看王思聰的起點就懂了。

  • 2 # 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媽媽

    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太深遠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性格三觀和為人處世,夫妻關係和養育方式對孩子性格影響深遠。就拿我自己和身邊人舉例吧。

    1.我老公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在他面前吵架打架,他爸脾氣暴躁一有不如意就要發洩出來,非打即罵。所以他膽小自卑,且對父親沒有多少感情,也從不親近父親,。更奇葩的是他們父子從不對視,也很少交流,我老公甚至連爸爸都沒叫過。

    他媽媽是非常強勢的一個人,什麼都要聽她的,一切都要包辦,也很少讓孩子做家務,老公的自理能力很差,從小被他媽催促到大,做事情拖拖拉拉。父母不和睦,感覺老公很難建立親密關係,而且他什麼都不敢和父母說,只會自己默默承受,不怎麼和父母交流。在他自己父母家很受拘束。人格不健全?反正感覺他和父母不怎麼親密,很容易對老師和領導或者長輩等權威型的人敬畏,很聽話按部就班的那種人。

    2.我的父母是心境平和,為人隨和的人,夫妻關係好沒紅過臉,對孩子也從不打罵,雖然沒怎麼用心教育過,但我們姐弟幾個關係很好,對父母都很孝順也喜歡親近父母,我爸媽很單純,也不和別人爭,不愛佔人便宜,所以我也比較單純,沒什麼心眼,對別人沒有防範之心,也許這一點兒不太好。我最感謝父母的是,教會我在逆境和困難中前行,實在不行咱當農民,怎樣也能活下去。

    3.我上大學時一個舍友,她非常節儉,從不多花亂花一分錢,牙膏都不捨得買用鹽刷牙,吃飯不超過五塊錢,衣服從來不買,我們聚會怕花錢從來不參加,她家裡也不是沒錢用,她說他媽媽經常哭窮而且對孩子節儉過度,導致她從小有合理的要求都不敢提。工作後我的這位舍友則又成了一個花錢瘋狂的人,是在彌補小時候的缺憾吧!她對我說買完之後心裡還是很空洞,然後就覺得這是一種罪惡,想的多了還會噁心嘔吐。這不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嗎?

    我們現在是成人了,要盡力跳出原生家庭的不好,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的人,心理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一樣重要。

  • 3 # 叮噹貓媽媽養成記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溫暖幸福的原生家庭,父慈子孝,父母的文化層次都很高,心地善良,性格溫和。在我的原生家庭幾乎是沒有見過父母吵架的,甚至紅臉的時間都很少。這樣的環境,對我和弟弟的影響很大:

    第一,在我們小的時候,會比較乖巧懂事。是能夠聽得進講道理的孩子,不需要動武解決

    第二,我們都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會主動為別人著想。青春叛逆期誰都會有,但是我們父母耐心的陪伴和傾聽,沒有輕易跨越孩子的界限,我們也會主動思考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的青春並沒有那麼叛逆;

    所以,總的來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但又是深遠悠長的。當然,這也並不是絕對,畢竟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家裡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和後面幾個孩子肯定也是有差異的,但是家庭文化的底蘊不會改變,只是後續環境變化的差異導致後面孩子的差異性。

  • 4 # 葉媽育兒

    詩人菲利普•拉金曾說:“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

    所以,好像最近“原生家庭”這個詞特別火,似乎每個人都是有著童年創傷的,都想去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以及,自己將如何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規避這些問題。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相對應的,我們結了婚之後的小家庭被稱之為“核心家庭”。

    心心剛出生不久,我就發現了她是非常外向的。當時我猜測孩子的性格應該是遺傳的。因為每個孩子都那麼不一樣。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瞭解到,孩子性格中的內外向是遺傳的,而內外向裡面還分為好幾種。比如:外向的可以活潑開朗、富有領導力,也可以是暴躁易怒,情緒化嚴重;內向可以是謹慎穩重、溫和平靜;也可以是焦慮悲觀、多疑敏感。這種不同就是人格的不同。而人格是受到孩子成長環境影響的。所以為什麼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為三歲的時候,孩子的人格基本定型,這種人格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六歲的時候,孩子完成了自我確認,認定自己是一個“好孩子”還是一個“壞孩子”,是“聰明的”還是“笨的”。

    我們從小成長的環境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在孩子三歲前,大部分時間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所以家庭的環境就是他們絕大部分的的成長環境。穩定的成長環境就是父母相親相愛,情緒穩定,一家人和和睦睦,也不輕易訓斥孩子。而不穩定的成長環境就是父母經常吵架,媽媽壞脾氣或者愛哭,爸爸在家酒後打人罵人等等。由孩子天生的內外向,及他們的後天成長環境,就會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而人格是性格的基礎。

    以媽媽為例,如果一個媽媽是急躁的,壞脾氣的,自我的,強勢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媽媽不斷地產生衝突、矛盾。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人格。表現在:安全感差,注意力較差,情緒不穩定。一個媽媽如果是忙碌的,缺愛的,與孩子缺乏心靈交流的,缺少關注的。孩子就沒有和媽媽形成親密的親子關係,孩子就會形成疏離型人格。表現在:孤獨的,沒有親密感的,無感的。一個媽媽如果是慈祥的,和氣的,尊重的,疼愛的,就會和孩子形成非常健康穩定的親子關係,孩子就會是安全型人格,表現在:孩子很聽勸,非常合作,情緒穩定,注意力強。

    這三種人格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第一天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焦慮型人格的孩子在媽媽早上送他來和他告別的時候,他就開始哭,等媽媽走了之後也是一直哭,找媽媽,媽媽晚上來接他,他立馬緊緊抓住媽媽,害怕媽媽再離開他。為什麼呢?因為媽媽平時對他一定脾氣不怎麼好,經常呵斥他,以致於他不能確定媽媽是否愛他,所以,他怕媽媽走了就再也不要他了。這就是安全感差帶來的焦慮。以後結了婚,也會加倍的向伴侶去索取愛。如果是外向型的性格,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交一些小夥伴(也可能是小混混),在他們身上尋找愛與認同感,覺得小夥伴才是自己的親人。

    

    疏離型人格的孩子在媽媽早上送他去幼兒園的時候,不會哭鬧,媽媽晚上來接他了,他也不會表現的很高興。都是很平靜的狀態。因為媽媽平時也不是很關心他,不怎麼和他溝通。所以,他已經建立了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你不理我,那我也不理你。你走或者回來,我已經無所謂了。可很多父母給了孩子很多的時間,為什麼還會這樣呢?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做到有效陪伴。所謂的有效陪伴,簡單來說就是要“四目相對”,比如你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玩遊戲,和孩子一起唱歌,這都是要四目相對的。不能孩子玩他的,你玩你的手機。

    安全型人格的孩子在媽媽早上送他去幼兒園的時候,他會難過的哭。但媽媽告訴他:“寶寶不要難過,這裡有很多的小朋友和老師,你們會度過非常愉快的一天的,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來接你,你要乖乖的哦。”等媽媽走了,過一會兒,他就能調整好情緒,融入到幼兒園的生活裡,晚上媽媽來接他,他會非常的高興,撲到媽媽身上,和媽媽手牽手回家了。這就是健康的人格,安全的依戀。

    所以說,分離焦慮,過度和一點沒有都是不健康的。適度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一定都對號入座了。關於自己原生家庭的環境及自己的人格都有了瞭解。也明白了自己為什麼很多時候沒有安全感,焦慮或者無感了。學習原生家庭的知識,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如果你是焦慮型人格,那你必然有一個壞脾氣的爸爸或媽媽,那為什麼爸爸媽媽脾氣差呢?這就要追溯到爸爸媽媽的原生家庭裡去尋找答案,這一定也是和他的成長環境、所遭受的童年創傷有關係的。瞭解到這一點,你是不是就能釋然了?他們並不是不愛你,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正確的愛。同時,認識到你自己的人格特點,就要防止自己的壞情緒再去影響你的孩子。因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0-3歲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在於傳授多少知識,而在於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你幫助孩子建立的自我、自信、高價值感、穩定的自我評價系統以及健康的人格。好的親子關係是後期教育的基礎,而好的性格能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命運。

  • 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案例呈現:

      張林是某高校大二的學生,由於父母工作忙,小時候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直到上小學時才回到父母身邊。張林的父親忠厚老實,少言寡語,父子在一起幾乎無話可說;母親是一個性情耿直,很有能力的女性,在外面事業幹得紅紅火火,回到家常嫌丈夫太老實窩囊。張林和母親在一起時,看到的是她的能幹,聽到的是他對父親的數落和不滿。由於從小不在父母身邊,張林從感情和生活習慣上都不太適應父母,在這個家裡,他很少能感覺到快樂和溫暖、友善和親情。他喜歡把自己關在屬於他的那個小屋子裡,做完功課就矇頭睡覺。在學校,同學們說說笑笑,他卻鬱鬱寡歡。尤其當看到同學談起父母和家庭那種幸福的神情時,他會感到深深地自卑與無奈。他很少與別人說話,木納的表情和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使同學們紛紛敬而遠之,這更使他覺得孤獨無助,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理解、接受自己。

      時下,“孤獨”、“鬱悶”已成為現代社會中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很多人都在感嘆:“茫茫人海中,沒有人理解我內心的感受”,“儘管置身於集體,被歡聲笑語包圍,但寂寞和孤獨依然揮之不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經常被孤獨感籠罩,會變得情緒抑鬱、精神萎靡、寂寞憂愁、寡言少語。由於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他們在人際環境中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卑和戒備心理,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內心的虛弱使他們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不與人交往,甚至做出一種清高孤傲、氣勢凌人的姿態,故意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長此以往,就會愈發與別人格格不入,使自己陷入更強烈的不良情緒體驗之中。這些內心的體驗逐漸固定下來之後,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這不僅會引起各種心理障礙,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容易感染各種生理疾病。

      溯源釋疑:

      究竟什麼原因使人產生孤獨感,形成孤僻性格呢?

      1.缺少家庭的溫暖和理解

      許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往往會忽視對孩子的關注,有的長期爭吵不休、甚至離婚。這些家長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沒有意識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對物質條件的需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對家庭溫暖、親情和愛的需要以及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渴望。這些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和催化劑,失去了這些條件,孩子就沒有了安全感,就會在與其他人的接觸中不由自主地產生猜疑和戒備,在心理上築起一道自我防衛的“圍牆”。

      2.過度保護和過分限制

      一些孩子從小受到父母和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養尊處優,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代替;有的父母對孩子則過分限制,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與人交往和獲得社會經驗的機會,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持久的關係。這樣的孩子走入社會後一旦事情的發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順利,就更容易產生困惑和恐懼心理,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採取逃避的辦法不與他人接觸,而逃避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體驗到離群索居所帶來的強烈的孤獨感。

      3.生活中意外事件的打擊

      孤僻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有些人在生活中遭遇到了心靈的創傷和意外事件的打擊,特別是人際方面的消極事件,產生了強烈的孤獨、焦慮和挫敗感。如果此時沒有得到及時幫助,自己一時又難以調節,便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固執地認為人與人之間原本冷漠、缺乏誠信、無友誼可言。於是,對外界的人和事心灰意冷,一概採取迴避和抵制的態度,拒絕別人走近自己,也不主動靠近他人,自我封閉,怯懦退縮。

      4.自卑情緒的困擾

      自卑感是一個人自我封閉的根源,而自卑心理的產生與父母和周圍人們對他的評價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如果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經常挑剔、指責或做否定性評價,就會嚴重挫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對自身的價值產生懷疑,形成強烈的自卑情緒。由於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害怕受到排斥,就會盡可能避免與他人接觸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裡。

      5.居住環境的單元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在城市,越來越多的人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在享受個人隱秘空間帶來便利的同時,又增添了幾分獨處的孤單寂寞。歷史彷彿又回到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古代,鄰里之間樓上樓下住了幾年,還不知對方姓甚名誰。這樣的居住環境,加上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交往的機會更少。家長忙家務,獨生子女們在做完功課之後,只好與電視、網路和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為伍,難以找到交流和溝通的物件。

      6.青少年心理成長中必然出現的年齡特徵

      點津支招:

      孤獨會使人產生極大的痛苦,孤僻的性格給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以下方法會幫助孤獨者走出孤獨寂寞的陰霾:

      1、衝破自卑束縛

      桑蠶用絲做繭把自己一層層包裹起來,要想重見光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咬破蠶繭,衝出黑暗。孤僻的人就如同作繭自縛,要想衝出孤獨的包圍,必須首先衝破自卑心理織成的“繭”。不必為自己某方面不如別人而自慚形穢,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自己,找出自身優勢,並接納和欣賞這些“閃光點”。同時要樹立“我能行”的信念,積極地做自我暗示,在心靈深處播種自信。平時做事不要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否則容易產生挫敗感,動搖自信心。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肯定和激勵,有利於提高自信心。

      作為父母,也應該隨時幫助孩子消除自卑感,不要輕率地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教會孩子以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中的各種挫折,並幫助他們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正確合理的分析,想辦法克服困難,積累人生經驗。

      2、加強人際交往

      孤獨感長期積澱在內心,會形成惡性迴圈,使人倍感壓抑;相反,如果能經常向周圍值得信任的人敞開心扉,傾訴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遣散孤獨心情,獲得他人安慰和幫助,同時也可以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古人說“投桃報李”,就是指人際關係是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因為人際交往具有互酬性,只有積極主動地與別人交往,別人才會願意和你往來。特別是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自己的情緒就會受到感染,也會使自己變得開朗起來。

      3、發展興趣愛好

      有人說:興趣猶如摯友,愛好勝似伴侶。當一個人有了“摯友”和“伴侶”,懷著一顆熱愛生活之心去享受和領略人生旅途中的風景時,生活的美妙足以打動我們。平時可以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文娛體育活動,既能鬆弛心情、緩解孤獨感,又能從中受益和提高生活質量。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不僅可以減輕心理壓力,而且“孤獨”在豐富多彩的生活裡不可能再有立足之地。

      4、主動幫助別人

      平時閒暇之時,可以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周圍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樣不僅可以排除無事可做的孤獨無聊,得到情感上的補償,還可以獲得人們的尊重和喜愛,並從中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使情感得到昇華。正像一位哲人所說:溫暖別人的火,也同樣會溫暖自己。當自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份溫暖時,孤獨感便會蕩然無存。

      5、爭取社會支援

      學校與家庭應該相互配合,共同改善孤僻者與周圍人的關係。特別是應注意融洽親人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讓他們感到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應該注重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設身處地瞭解其感受和困惑。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排名,而忽視了他們成長和發展中正常的心理需要。一旦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就可以消除戒備心理,接受別人並與之正常交往,建立和發展友誼。

      人生是豐富而美麗的,與其顧影自憐、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地體味孤獨,不如透過自己的努力和改變,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充滿情趣、妙不可言的美麗。

  • 6 # 天使寶貝成長記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諾兒蒂生動地描繪了家庭教育環境與兒童成長之間的關係: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反之,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天生自帶的氣質,其餘的就是受環境影響,而且最主要的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張白紙,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中,這個家庭的每個人尤其是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父母的缺點很容易被孩子學會,優點可能卻沒被學會。這就像走路,走下坡路容易,而走上坡路就費勁了。所以父母應該努力給孩子做一個積極正面的好的榜樣,引導孩子走向一條幸福道路。

    當然也有的父母實在是無奈之舉,比如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尤其是性格脾氣方面。一位朋友就說父母離婚後,又各自成家,而她從此再也沒有家的感覺。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慢慢改變了她的性格。她姑姑就說小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可愛的小女孩,後來變成不愛說話,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這中間她受了多少委屈,經歷了多少痛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可是卻無可避免的傷害得那麼深。所以建議天下父母,無論你們發生了什麼事,請一定儘量把對孩子的傷害降低到最少,儘量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否則孩子過不好,父母也愧疚,孩子也埋怨,這樣的後果是誰也不想要的吧。

  • 7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孩子的性格肯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天和父母朝夕相處,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其產生示範效應。如果父母積極向上,孩子的性格就會Sunny開朗;父母經常意見不和,孩子的性格也會比較敏感反覆,可見,原生家庭的印記在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清晰,父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為孩子做好榜樣。

  • 8 # 小蜻蜓媽媽

    很多影響,不管是性格還是世界觀,消費觀還是人生觀。正所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而且不可忽視。

    在孩子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的時候,他是參照家長,模仿家長的行為的,只要是家長的行為,他都認為是對的,思維上的認知都是從家長的言行舉止得來。

    這種影響遠遠大於外界後來而上的認知覆蓋,即使在孩子長大後,對家長的一些行為舉止持著懷疑和質疑的態度,但是在自己的行為上,卻無意識地往家長方向靠攏,這種行為是不自覺的,後面會發現,即使自己討厭家長的某一種行為,但是最終孩子長成了自己討厭的那種人,就是這個道理。

  • 9 # 高興媽媽聊育兒

    孩子的性格養成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還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後天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對孩子性格都會有影響。

    其中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原生家庭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是同樣的因素在影響著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而且在孩子小的時候會不辨是非的模仿。如果一個家庭每天都是氣氛和諧,家人相互愛護,孩子在愛的氛圍中長大,也一定是一個溫暖的孩子,能夠經常幫助好朋友,寬容的對待身邊的人。

  • 10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我看來,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對其性格形成會產生很巨大的作用。如果這個孩子生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原生家庭裡,那麼這個孩子本身就會比較積極,具有正能量,他也會用愛去善待周圍的人,他的內心是比較充盈的;如果他的原生家庭是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都是比較暴躁,關係也不太好的話,那麼我覺得這個孩子通常會缺乏安全感,表現得也會比較內向、不自信等。長此以往,就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了!

  • 11 # 七里香kljs

    悔掉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三種原生家庭:強勢的原生家庭,喜歡批評、打擊孩子的原生家庭,缺愛的原生家庭。

  • 12 # 二胡小皇后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位朋友的問題就是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我覺得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終身的這種性格養成,心理素養和情緒調適能力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我們社會的進步。因為過去做父母來說呢,大家都是憑著自己的本能,同時呢,因為工作很忙吧,孩子別餓著,別摔著就行了,但是今天我們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父母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他們彼此之間處理關係的態度,以及我們對於孩子是剝奪他們選擇的權利,是過於強勢,還是過於放縱,其實這都是對孩子的終身成長會帶來不同影響的。

    所以我覺得首先要恭喜這位提問者,我想可能是一位女性,這位媽媽認識到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終身的性格和情商的養成,都是那麼重要的時候,這已經是我們賣出成功的第一步了。然後我想呢,就是基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幸福力的方方面面,我想說的是,作為父母,無論你多麼愛孩子,你都不可能預設他這輩子會遇到的問題。所以也不可能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替代他完成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必須要自己去摸索去回答的。

    所以呢,作為原生家庭,特別是作為母親,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學會跟孩子一起學習來面對挫折,拒絕,甚至是失敗,負面的事件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的一種情緒的方式,是大喊大叫,是用暴力去解決,還是說自己怎麼樣去分析,從而重新開始嘗試。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再也不碰這個玩具不碰這個遊戲了,所以我覺得,母親的角色,在這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讓孩子面對這個世界不確定性的一種除錯的能力,好,我暫時回答到這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便利店前期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還有投資成本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