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部《歸來》讓嚴歌苓走進大眾視野,也讓更多讀者知曉了這位作家,同為文工團工作過的嚴歌苓和馮小剛,共同完成《芳華》電影。同樣走的文藝路線的兩部電影,作為觀眾,你更喜歡哪一部呢?
3
回覆列表
  • 1 # 戲精陳呆蘭

    良人《歸來》不見卿,寒梢枝頭是《芳華》

    12月15號馮小剛導演的《芳華》正式上映,電影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在軍隊文工團成長與社會變革下命運改變的故事。隨著這部影片的好評如潮,另一部由張藝謀導演的同樣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電影《歸來》亦被人提起。由於兩部電影都涉及到那個年代的特殊背景,所以影迷們常常將這兩部電影作比較。

    下面我們就這兩部電影稍作分析:

    一.導演

    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姜文被稱為“中國電影四大導”。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的電影深刻而寫實,善於挖掘人物內心細膩情感,作品中往往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觀眾產生共鳴。《一個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紅高粱》等廣受好評,是本人非常喜歡的一名導演。相比而言,馮小剛則以喜劇著稱,馮氏幽默善於用戲謔的手法描繪平頭百姓等小人物的故事。馮小剛導演近年一直遊走在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商業片票房大賣卻口碑低走,而文藝片內涵深刻卻往往無人問津。

    電影是導演的意志的實現。《歸來》以極簡主義風格敘述了陸焉識與馮婉瑜之間歸來、離去再到歸來的故事,情節高度集中,人物刻畫深刻飽含情感,情節渲染富有張力;《芳華》在節奏上以前期的輕鬆歡快、中期的緊張焦灼以及後期的舒緩深刻將我們帶入到那個年代,其中不乏“豬丟了”、“打錯了靶”、“摔掉了門牙”等梗讓人忍俊不禁。可以說兩者表示方式不同,各有千秋。

    二.劇本

    劇本是電影的靈魂。我一直認為電影的藝術就是講故事的能力,誰能在有限的時間把故事說得完整,觀眾看明白了,這是三等劇本;誰不僅能說明白還能說得精彩,過程曲折離奇、情節跌宕起伏,埋了一個大包袱,觀眾看完驚歎,啊原來是這麼回事,此二等劇本;誰若是說的故事能使人醍醐灌頂,超越狹隘、自私、偏見,使人看過久久不能忘懷,多年之後想起時大呼,這部電影改變了我,一等劇本也。

    同為嚴歌苓的小說,《歸來》捨棄了原著大部分的情節,僅對陸焉識兩次“歸來”的故事做了發揮,簡單精煉的情節,深刻飽滿的情緒,主要闡述了陸焉識與妻子之間相知相守、忠貞不二的愛情故事,的非常容易打動讀者,引起共鳴。劇本介於二等與三等之間(不要噴我,在我眼裡三等劇本已是好劇本)。不同的是《芳華》則是描繪了文工團性格各異的四個女兵和“活雷鋒”之間的愛恨糾葛以及命運的變幻莫測,脈絡豐富卻略顯雜糅,情節細膩卻不深刻,比如蕭穗子郝淑雯陳燦三角戀突兀、“內衣事件”無後續,劉峰線斷斷續續等,總體感覺劇本居於三等。

    三.演員

    好的演員能將五十分的劇本發揮到八十分,這是我看《演員的誕生》中不知是哪位導師說過的話。當前流量明星和老演員之間的話題很熱,結合這兩部戲我們可以談談演員。

    《歸來》主演陳道明、鞏俐。沒有絲毫過譽,陳道明和鞏俐不愧是真正的演員。從陸焉識第一次因思念妻女“偷偷”跑回來看馮婉瑜,門外邊陳道明把那種思念妻女、擔心被抓、想進門又不敢進門害怕牽連妻女、被從未見面的女兒喊一聲名字猛然後頭轉而欣喜、提出明早車站相見的請求被女兒拒絕的疑惑傷心演繹的淋漓盡致,所有的情感只在一瞬之;門裡面鞏俐想見丈夫又不得不顧及女兒前途、知道女兒見過爸爸卻裝作不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深入人心。後面每一處情節的爆發點陳鞏二人詮釋的遊刃有餘,車站天橋被抓、二次歸來成陌生人、丈夫讀信給妻子,非常精彩。

    《芳華》的演員則多為青年演員,其中也不乏有佼佼者。說實話,我是衝著黃軒和馮小剛去看的,黃軒的演技沒有讓我失望,將善良、Sunny、青春、朝氣的“活雷鋒”劉峰完美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對戲的女演員演技也都線上。電影開拍前盛傳馮導為選女角煞費苦心,要求女演員素顏試鏡,我想這點是對的,你很難想象一群網紅臉濃妝豔抹、嗲聲嗲氣穿著軍裝演繹軍旅歲月。

    總體而言《歸來》中老演員的臺詞、氣場、把握人物的性格程度、情感的釋放要稍微比《芳華》中的青年演員好一點,不必爭論,有些東西需要靠時間來沉澱。

    四.音樂

    14年上映的《歸來》音樂《跟著你到天邊》“的旋律緩緩推動情節發展,陳道明與鞏俐的愛情主線也逐漸清晰,韓磊用他那渾厚獨特,卻又不失柔軟細膩的嗓音溫暖演繹,將電影中人物命運,用歌聲娓娓道來歲月的情感;吳青峰的版本則清澈悠長,恰到好處的把這首歌曲演繹得淋漓盡致”(百度百科);《芳華》的宣傳曲改編了朴樹的《那些花兒》,馮導親自獻唱,個人感覺調音師的工資應該給的挺高,喜歡的可以去聽一下。

    最後我以為《歸來》和《芳華》都是大導演的良心之作,非要選擇一個的話,我個人更喜歡《歸來》。

  • 2 # 琉璃影音

    作為中國的第五代導演,馮和張的相似之處:影像碎片化,沒有集中聚焦某一主題的能力。如果再深挖一些,可能和二人的知識層次也有關係,已經過了知天性的年齡卻無法跳出典型的中國男人成功後膚淺世俗的特點,對電影本身,主題深刻度的主動探索缺乏好萊塢日韓優秀導演所具備的哲學深度和匠人之心 。

    回到嚴歌苓的小說,坦率地講 ,小說本身與電影劇本之間相差十萬八千里,其實大部分的小說都不適合改編,即使可以改編的小說,也需要非常專業的劇本技巧和催枯立朽的結構變化。只能說,兩位中國的第五代腦子裡理解的故事模式始終是散文式的,的確可以理解,在他們形成最重要記憶的時期,正是散文和長篇小說給與了他們精神上的滋養。因此,從某個角度他們更像個散文作者 ,而不是電影導演。

  • 3 # 亂而且亂彈

    關於嚴歌苓的《芳華》,馮小剛有意誤讀了四個話題

    沒錯,電影《芳華》的編劇也是原小說的作者嚴歌苓。然而編劇必須服從服務於導演的電影思想,所以,編劇嚴歌苓筆下,電影《芳華》的英文名由原來小說的You Touched Me,變成了Youth.

    對於這一改變,嚴歌苓是預設的了。

    但讀過小說的人會發現,小說遠比電影要無情、要“不好看”得多。所謂不好看,就是看上去沒有那麼美。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馮導對小說的主要話題和幾個附帶的小話題或加以美化變形,或欲言又止、輕輕帶過。

    話題一:集體主義對人性的壓抑。

    小說中的劉鋒可遠沒有黃軒這般美好的暖男形象。他其實是一個天資平平的舞蹈演員,在人才濟濟的舞蹈隊裡十分平庸。他以自己有限的智慧揣摸出一條能夠讓自己獲得價值和認可的道路,就是學雷鋒,做好事,當好人,在集體主義榮譽的光環下,他成了全團的學雷鋒標兵。他並不是一個黃軒版劉鋒那樣單純善良的人,他也知道利用自己紅色身份為他暗戀的林丁丁入黨開方便之門。

    “觸控事件”是小說的核心事件,這件事之後,劉鋒明白原來奉他為標兵的“革命集體”已經拋棄了他,於是他在戰爭中甚至產生了不惜犧牲自己來換取“英雄”的名號的想法,以為從此不僅在政治形象上可以一掃“觸控”陰影、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活雷鋒劉鋒,而且極有可能在林丁丁面前挽回自己的形象——這是一個男人在所愛的女人面前最起碼的自尊了。

    劉鋒的輝煌與犧牲,根本上集體主義對人性的異化和扭曲。劉鋒自覺自願地投入到集體主義懷抱,卻最終因為內心真實的愛和衝動被集體主義所拋棄。

    關於這一點,影片只是止步於劉鋒本性善良,並沒有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和人文環境結合,失去了批判性。

    話題二:集體主義下的歧視和冷暴力。

    劉鋒本性是善良的,但在集體主義的影響下他把自己的善良做大做強了,其中不乏投機性。因此文工團裡大家知道他的好,也知道他的一點假。一個平庸的人,又好又假的人,這就是大家鄙視他的原因。而女孩子的鄙視,突出表現為決不願意在戀愛問題將這樣一個人與自己扯在一起,如果不幸如林丁丁,那麼必用眼淚、控訴甚至嘲笑甚至政治打擊自證清白——其實不是清不清白,而是自己驕傲的公主身份不能因為癩蛤蟆的愛戀而貶值。

    哪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鄙視鏈。文工團裡,高幹子弟看不起普通出身的戰友,根紅苗正的看不起蕭穗子這樣的黑五類(小說中蕭穗子也是受歧視物件之一,境遇稍好於何小萍),大家共同看不起後來加入的、自幼受盡鄙視的、經濟條件最差的、性格內向的何小萍。人性的弱點往往就是如果不找到一個可以被自己踩著罵著的倒黴傢伙,自己似乎就活不好。

    這一點,馮導雖展示了集體冷暴力對何小萍的傷害,卻依然鈍刀子割肉。特別是何小萍作為精神病人在大夫的監管下觀賞原來的戰友們表演的那場戲,鏡頭掃過同樣是觀眾的文工團政委的臉,平靜如水。正是這位政委當年不動聲色地將何小萍從文工團下放到部隊醫院的。何小萍精神崩潰,他同樣也是推手之一。但對於政委,對於過去那些傷害過何小萍的戰友,馮導寬厚而且溫和。他用一首極具煽動力的《送戰友》和揮淚乾杯的散夥飯的大戲,掩蓋了所有這一切,並用高光下泛著金色的回憶鏡頭,將過去美化。

    話題三:復員軍人的境遇。

    劉鋒送貨的三輪車被扣,並且被有關部門訛詐高額罰款。戰友小郝對那幫城管一句“操你媽的你敢敲詐退伍軍人”著實解恨!然而小郝交了罰款,劉鋒一句“你怎麼在這兒?”話題就此打住。觀眾如鯁在喉。馮導之前著力渲染的殘酷的戰爭場面和戰士們英勇壯烈的犧牲,似乎也因此被不經意地削弱了後勁。

    話題四:優越是優越者的通行證。

    小郝的丈夫也是劉鋒他們文工團的戰友,吹小號的,是原昆明戰區副司令員的兒子,十分低調。文工團解散了,大家各自須尋各自門,劉鋒淪落為弱勢群體,一個殘疾人靠風裡雨裡為書店送書謀生,老婆也跟人跑了;林丁丁嫁到海外,生活優裕;蕭穗子成了作家;原本就是高幹出身的小郝當起了闊太太,她應該是克服困難俘獲了原本不喜歡她的小號手,成了軍區副司令員的兒媳。當劉鋒問起她丈夫在哪兒,她輕描淡寫的一句“又跑三亞,拿地去了!”多少不盡之感慨,讓觀眾不由得唏噓!

    總之,較之原著,電影《芳華》中一些話題被扭曲了,一些話題被美化了,一些話題被輕輕帶過了。相信馮導有他的不得已,也有他的侷限性。

  • 4 # 深深的海洋30505607

    就說選角吧,劉峰在小說中來自農村,個子不高,沒那麼自信,地位也不高,根本也不時尚,屬於中國那種傳統男人,善良純樸本分能幹。各位女主角,也不都是高幹子弟。就是文工團所在地,也不是那麼好,就是好舊的地方。總之,原著就是一殼,電影是馮小剛自己的電影。你要是看了小說,電影沒法看,主題思想都變了

  • 5 # 一隻奶糖

    《歸來》和《芳華》兩部都是改編自嚴歌苓的作品,兩部電影中都帶有就當前來看有些敏感的部分。從這個角度看,兩部電影能或多或少滿足很多想了解那段歷史的人的好奇心,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題材本身“自帶流量”。

    從嚴歌苓到張藝謀,從嚴歌苓到馮小剛

    開門見山的說,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對電影都是有個人偏好的,這兩部作品對比,《芳華》可能更符合我的口味。

    從作者嚴歌苓到導演張藝謀、馮小剛,從優秀的文字作品(小說)到更為大眾化的影像作品(電影),有難度也有風險,這兩部作品的改編都算是及格的。(八成要被罵,第五代導演的翹楚只能被說“及格”……個人感覺小說改影視確實少有經典)

    喬治·布魯斯東的《從小說到電影》中提到“視覺形象所造成的視像與思維形象所造成的概念兩者間的差距,就反映了小說和電影這兩種手段之間最根本的差異。”電影的節奏是導演預設的,在短短2小時左右的觀影過程觀眾要沉浸其中要帶入感,才能有更好的體驗,影片結束後才有機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而小說給讀者更多思維發散的空間,小說不如電影直觀,並且讀者能自行掌握閱讀的節奏,留下充分的感受和思考。

    從《陸犯焉識》到《歸來》

    礙於篇幅的限制,《歸來》只是截取了原著《陸犯焉識》很簡單的部分。動態的心理起伏和有來歷的人物背景都交代的過於粗略,陸焉識之前的清高不羈和逆反,馮婉喻細膩的崇拜和痴情,包括全書很精華的部分可能囿於題材限制不便展示,勞改生活,每日每夜的斟酌回憶反思等。於是電影的表現力大打折扣,造成了電影中的感情變化很不容易理解,或者說是一刀切整體淺層化了原著。可能由於《歸來》用了原著的感情線,但是由於上述原因又沒有表達深入,導致影片中的深淺詳略不太能讓我感受的順理成章,有點吃不下,接受起來會彆扭。甚至說故事根本不需要借《陸犯焉識》來改變,較原著,《歸來》真的單薄了。宏大的背景貫穿大半個世紀的時間被電影截取了片段,縮影是兩個人的感情?和為了表現畸形而表現的畸形?

    《歸來》中的演員是公認的演技派、老戲骨,許多場景表現的都是“教科書”級的演技。但是《歸來》整體展現的都是殘酷,而美好的部分(比如真摯的感情)也蒙上了陰影。而這種“殘酷”又似乎比較“拘謹”,整部電影都處於壓抑狀態,就連電影感染觀眾的表達都是“隱忍”的。從整體基調來說,這應該是符合導演初衷的,但是從程度上來講,似乎有點過了,導致我在感受電影的時候情緒一直壓制沒能伴隨劇情有一次強烈的爆發。

    從《You Touched Me》到《Youth》(英文小說和電影名)

    而《芳華》處理的就比較“圓滑”,馮小剛拍《芳華》初衷就是想拍文工團,而嚴歌苓也有這樣一段文工團歲月,倆人一拍即合。影片“懷舊”的成分質量絕對的保證,“反思”的成分更多的留給觀眾自己體會了。電影一定程度上有些“個人作品”的感覺,是作為馮小剛和嚴歌苓想拍給自己的作品,但是兩個高手的個人作品也是能帶給大眾欣賞的佳作。就像大師的書信日記都可以出書的感覺。。

    《芳華》並不是像《歸來》一樣通篇壓抑,而是按時間線讓美好的,殘酷的都呈現出來,整部電影鮮明的割裂,單獨的呈現任何一個部分都沒有問題,而放在一起卻能讓觀眾自己產生強烈的惋惜甚至憤怒的情緒。不僅僅是時間線產生的前後對比,還有人物的命運的橫向對比,如此多強烈的反差,總能讓人在某個瞬間,找到自己作為強者、弱者、被孤立者、身不由己者的共鳴點。

    非常多的流暢自然的長鏡頭,毫無炫技感,都能為劇情表達服務,或是增添了幾分美好,或是加重了幾分殘酷,為電影的表現力增色不少。各種大大小小的衝突構成了整部《芳華》,小到拿軍裝事件,內衣事件,裝病事件……後來戰爭中遭襲擊……月光下跳舞……同學聚會……戰鬥英雄被辱等等,很有代入感,激起作為事件旁觀者的觀眾的情緒起伏。

    出身決定人物命運

    家庭背景決定第二代的地位善良者沒有善良的回報 作惡者沒有作惡的報應恃強凌弱被描述的順理成章

    很多人覺得《芳華》呈現的價值觀很多問題,並且曲解,或有意輕重錯了原著的點。原著著墨很多的“人性”,在電影中都被輕描淡寫了,個人感覺是因為宏大的背景下,“個人感受”的確被弱化了,但是對“人性”的批判也依然是存在的,只是相比那些表面的“青春歌頌”被弱化了。那個年代許多人是沒有超越時代的判斷的,盲從者,隨波逐流者眾多。同時影片還有一個大於“人性”的點——命運,大時代下的“個人命運”,又透過這些個人命運,帶著觀眾感受了“大時代”。

    不論是《歸來》還是《芳華》,所能展現的批判性都是有侷限的,大家都能夠理解,你懂的。況且《芳華》編劇和原著作者都是嚴歌苓,對影片基調的把握一定是更符合嚴歌苓風格的。就電影來說,就這個題材來說,《芳華》已經是比較完整的了,作為電影的它能讓人情緒連貫,能讓很多人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嘆“芳華已逝”,已經是成功。

    其實每個人對自己都不會那麼殘忍,馮小剛也一樣,文工團的日子能喚起那個年代那個年紀的人很多美好的回憶,而那個年代的人又有誰是不犯錯誤的——連“活雷鋒”劉峰都犯了“錯誤”,每個經歷那個年代的人回首過去一定犯或蠢或壞甚至殘忍的錯誤,可是那也是一代人的記憶,屬於那一代人激情熱烈的“芳華”。而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何必要執著於對錯,再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呢?況且那不是個人的對錯,是時代的對錯。而這種對錯放在我們活著的當下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人性中的“惡”總會不期而至。

    影片前半部分對“芳華”的呈現能讓每個人產生共鳴點就夠了,後半部分的“已逝”能讓人反思、沉默也算是到位。有人提到了價值觀,只能說不是所有影片都要歌頌都有引導都要有教育意義,也應該有電影只是單純的把現實呈現在熒幕。人物命運的對比就是事實,是影片對這些人後來生活的描述,影片並沒有說這樣就合理,這樣就對,不是嗎?相反,影片去呈現事實,放觀眾自己去對比,還能讓觀眾產生不公的感覺,這樣反而是更好的表現,不是嗎?

    本來想多回答幾個《芳華》的問題,卻在這個問題下面寫了這麼多字。。。不順手贊一個麼~

  • 6 # 原來的氣息

    《歸來》改編於《陸犯焉識》但改編得太“拘謹”了 可以說只取了原著極少極少的一點片段 就這點片段也是不完全的片段 比如文革對於新中國新一代的文人的劇烈影響幾乎隻字未提。好在這部電影裡陳道明與鞏俐確實演得太到位了 彌補了劇本的不足。總的來說小時我喜歡 電影我也喜歡 但我不認為他們是關聯的。《芳華》沒去看沒資格評述,但是就宣傳片和海報的那麼豔麗與高對比的色調來看 這部片了馮導的理解還是有些表面了 有一種揉捏出一個自我映像裡的年代的感覺。就色調與我與主題的關係我更喜歡《歸來》

  • 7 # 文六先生

    剛看了一遍歸來。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陳道明老師是我偶像。演的太棒了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都是戲。鞏俐也是大師級的演技。只是情節我不能理解。那麼想念的陸焉識站在面前卻認不出來是不是有違常識。也百度查了一下心因性失憶症個人認為套用的有些牽強。所以我個人認為芳華更好一些。

  • 8 # 孤獨的大雁23

    電影《芳華》的情節發展有些生硬,可以改一下。1劉峰上學指標不是自己讓出去的而是被高幹子弟頂替了,他在借酒消愁時林丁丁來找他,被他告白,而林丁丁不同意還用幹部子弟的身份刺激劉峰,劉峰衝動犯了錯誤被下放到伐木連。2戰前小萍和劉峰在車站不期而遇,小萍大膽地表白劉峰,而劉峰因為要上戰場,不敢接受,只說等他活著回來。後來小萍得知運輸隊遭遇襲擊傷亡慘重,就急著在屍體堆中扒找劉峰。3戰後劉峰來醫院找小萍,發現小萍精神失常了,醫生建議用她最熟悉最喜歡的東西刺激她或許就會好起來,劉峰立刻帶小萍去了文工團慰問演出的現場,小萍聽見熟悉的沂蒙頌的旋律,就不由自主的跳起舞來,她什麼都想起來了,她和劉峰終於走到一起。4文工團撤編晚宴換成劉峰等傷殘軍人的退伍晚宴,文工團出身的劉峰被要求表演節目,他唱起送戰友。5劉峰和小萍到烈士陵園祭奠死去的戰友,劉峰自責到:都是他把他們帶上戰場的卻沒有活著帶回來。6劉峰和小萍在回家的車站得知文工團撤編的訊息,他們坐在長椅子上回憶起在文工團的芳華歲月。

  • 9 # 吾腔調

    嚴歌苓的兩部小說作品,先後被張藝謀和馮小剛改編成電影作品在國內上映。 張藝謀2014年的作品《歸來》,核心是反映文革動亂對知識分子家庭源源不斷的惡意,知識分子家庭遭遇時代惡拳錘擊之後,中間因為分離和迫害造成的傷痕,只能由當事家吸收、縫補,得不到任何該有的說法甚或補償,彷彿錯的不是那些發動爭鬥的人,而是那些受害人。 馮小剛今年公映的作品《芳華》,核心是記述十年時間裡,偶爾誤入軍營的底層人的人生路線曲直,由此連線到在一系列時代事件裹挾下,底層人不得不聽由命運擺佈的可悲。同樣是翻拍,反思歷史問題的作品,張藝謀的《歸來》對比94年他翻拍餘華的原著小說《活著》來看,顯得“小氣”了很多。 《歸來》著眼的衝突環境沒變,仍以家庭生活狀態變化來聯絡外部時代變遷的影子,但過於聚焦陸焉識和馮婉喻之間的愛情,戲劇衝突不上不下,有些隔靴搔癢之感。不過這也是儘可能忠於嚴歌苓原著的結果,嚴歌苓認為:“現代人的愛情不想寫,因為無力、蒼白、現代人想得開,想得開的還叫什麼愛情?”這在《歸來》裡,體現的非常明顯。 《芳華》裡,劉峰也好、何小萍也罷,從響應號召、嚴格律己、到越戰前線、重傷殘障、再到解散轉業之後毫無尊嚴可談的底層命運流變,在需要他們成為被延長的手腳時,他們是雷鋒、是榜樣、是楷模,當不需要他們時,輕輕揮一揮衣袖,就不再見任何一朵雲彩。藝術處理角度來說,張藝謀和馮小剛各有特色,本人既然是接地氣的社會階層,也就只能靠電影裡呈現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家、文工團裡的戰友生活去探索那個時代,跨越時間的藩籬,回到那個時候去看一看有過這些經歷的那層人,經歷了什麼。 如此來講,最有代入感的或許就是藝術處理手法更好的,單純在《歸來》和《芳華》中比較,張藝謀的鏡頭語言更加細膩,馮小剛對敏感問題的挖掘相對多了那麼一丟丟。 2017-12-26 15:21 ——衡·Isabella

  • 10 # 宋雯婷

    作為導演,馮小剛和張藝謀的電影理解和處理手法是很不一樣的。

    但他們的底子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馮小剛是美術出身,張藝謀是攝影出身,對於畫面他們都有自己的講究。張藝謀在《老井》中貢獻了非常出色的表演,馮小剛在《老炮兒》中也貢獻了出色的表演,並且拿下影帝,二人對於表演都有出色的瞭解。

    但不同的是,張藝謀前期的電影都是非常民生,非常樸實,非常接地氣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這些電影每一部都關注著這個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生活與生存狀態。

    後來張藝謀開始探索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道路之後,很多人忘了他曾經是一個眼睛裡時刻飽含深情的男人。嚴歌苓的《山楂樹之戀》和《陸犯焉識》在後期都給了張藝謀重新深情的機會。

    馮小剛早期是跟王朔、劉震雲、葛優在一塊兒拍片的。在新時代中國電影的起步階段,馮小剛曾以拍賀歲片而聞名。他的京味兒,他的逗趣兒,他的幽默,他詼諧嘻哈之後的一些個人情愫,都說明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導演。

    但是他跟張藝謀是不同的。

    馮小剛在北京人精裡混著,他對於人情世故比張藝謀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他的電影裡,人物關係一直是重頭戲。在《芳華》中,其實他說的就——何小萍和大家的關係變化如何,劉峰和大家的關係關係變化如何;何小萍和劉峰的關係變化如何。

    實質上他沒有強化地去挖掘他們背後所代表的一個群體。

    張藝謀則是不同的。在《歸來》中,陳道明歸來被捕,陳道明歸來,陳道明彈琴,鞏俐在等待陳道明的漫長歲月裡曾為了生存被人侵犯,時光荏苒,她的頭髮逐漸花白。

    張藝謀他的人物的厚度是另一個層面的。他不那麼幽默,不那麼賣座,但是他的心思和手法之細膩,對那個時代的記憶來說,更寫實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當家,牆倒屋塌」說的到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