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限光年2020

    相對論的“鐘慢”效應和“尺縮”效應只有在物體高速運動或者大質量天體附近才可以顯現出來,日常生活中是沒有簡單常識可以用來解釋的。當年愛因斯坦第一次到訪美國,有記者問他如何用最短的一句話通俗易懂的說明相對論。愛因斯坦幽默地說:“當你和戀人在公園裡約會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這就是相對論。”

  • 2 # 酋知魚

    相對論是科普話題上一個已經說爛的話題了,但是很多朋友依然會有這樣的困惑:你說的每一個字我都懂,結論我也已經明白了,但是我還是沒法理解。

    這其實很正常,就算是我這樣已經寫了一大堆與相對論有關文章的作者,有時候依然會不小心用經典的時空觀去思考世界,全宇宙共享同一個時空是符合常識的,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看似平直的時空中。

    但是沒關係,我想或許我可以讓你理解,但是這需要一些我的概念做鋪墊,當鋪墊完成時,只需要一段話就可以解釋完。

    光總是充滿著全世界

    首先我們知道“鐘慢尺縮”是發生在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的時候,而大家都知道光速是速度的上限,現在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一個事情就是,光速為什麼是宇宙最快的速度?為什麼沒有一種可以一瞬間傳遍全宇宙的速度?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光就是那個可以在一瞬間傳遍全宇宙的速度,如果有一種生物是光構成的,它可能並不認為自己的速度有上限,它一直堅信自己從來都在照亮全宇宙。

    這麼說是不是聽起來很奇怪,明明光是有速度的呀,299792458米/秒不是嗎?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

    如果你不小於90後或者是經典遊戲的愛好者,一定對下圖中的遊戲型別不陌生,有一類的探索沙盒遊戲就是這樣的,只有在你去過的地方才是可見的、存在的。那麼視線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它們是存在的,只是被黑幕遮住了嗎?當然有些遊戲是遮住的,但是在沙盒遊戲中,外面的世界都是程式生成的,在你還沒有向外走出第一步的時候,世界真的不存在。

    任何物質的每個瞬間都是擴張的世界邊界

    在“光生物”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它們就像這遊戲中的光一樣,總是充滿著全世界。你可以說擴張的是光,也可以說擴張的是“世界”。

    你可能會覺得摸不著頭腦,世界不是客觀存在的嗎?為什麼我會認為“視線之外的世界不存在?”

    對,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視線之外的世界並非不存在,而應該是“存在”還沒有擴張到外面的世界。

    誰的“存在”?你某個瞬間的存在,世間萬物某個瞬間的存在。

    是的,如果你願意看到足夠小,每個人,每一粒塵埃,每一個原子,它們都像一個訊號發射器一樣,將“存在”以球形的方式發射(擴散)向全宇宙。

    只有一個物質的“存在”與另一個物質接觸時,兩個物質之間才有可能產生關係

    時間的流動,就是“存在”不斷“重新整理”的過程,任何物質的存在就像是電視螢幕一樣,按10^(-43)秒/次的頻率“重新整理”,這個時間叫普朗克時間。

    每兩個不同的“存在”一前一後,在每個普朗克時間後向前移動1.6x10^(-35)米距離,這個長度叫普朗克長度。

    普朗克長度÷普朗克時間=299792458米/秒,正好與光的速度相當。

    是的,所以說光可能本身並沒有速度上限,它是被“世界邊界”給限制住了,在這個“存在”範圍之外的世界,就是“存在未及”的地方,也可以簡單粗暴地給它貼一個標籤——不存在。

    當你凝視月亮的時候,你與月亮產生了關係,它的存在以皎潔的月光為載體映入了你的眼簾。你與月亮之間是光速一秒(方便解釋取近似)的距離,而這條線上的光記載了10^43個月亮的存在,它們正在前赴後繼地進入你的眼睛。

    如果你想與月亮產生關係,無論你向月亮發射了什麼,都必須要走完這10^43個小距離,你的“存在”永遠不能突破“你的世界”上限,那個向全宇宙發生的球,在其它科普中我們已經很熟悉它的正式名了,它叫“光錐”。

    達到光速是時間停止,達不到是鐘慢尺縮

    好的,終於到了解釋“鐘慢尺縮”的時候了。你的“存在”以光速向宇宙擴散,如果你也能以光速貼著你的“世界邊界”飛行,會發生什麼?你會停留在某個時刻的“存在”中,你的“存在”不會“重新整理”,這也就是說,你的時間停止了,與你發生關係的宇宙中的任何物體所得到的你,就是起飛時刻的你。

    當然,光速不可能達到,在99%的光速下,你會以很慢的速度“重新整理”自己,如果你以這個速度來到月球,本來應該“重新整理”10^43次的你只“重新整理”了(10^43)/100次。還記得嗎,時間的流動就是“重新整理”,所以你身上流動的時間相對於靜止的物體,變慢了。

    尺縮同理,距離/時間=速度,當速度逼近光速時,相對增長很少,時間卻在瘋狂變短,那麼距離自然也要(看起來)瘋狂縮短才能讓等號兩邊相等,這就是時間變慢的近光速旅行者所能看到的“尺縮”效應了。

  • 3 # 賽先生科普

    如果狹義相對論能用生活常識就能理解,那怎麼還能稱得上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叫做生活常識

    太陽東昇西落、月有陰晴圓缺、拋向空中的石塊會掉落等等這些都可以被稱為生活常識,而最初的物理學正是建立在這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之上,去總結不同事物中所共同遵守的規律,再借由這些規律去指導生產活動。

    在這樣的基礎上,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產生了一種被現代稱之為絕對時空觀的理念,牛頓認為空間與時間是相互獨立的,各自互不影響。為了對應題目,我們舉個這樣的例子:

    在一輛行駛著的列車上,擺放著一個走時精準的機械鐘,以及一把刻度達一米的量尺,同樣的,位於地面的站臺上也擺放著一個機械鐘和一把量尺,兩臺機械鐘和兩把量尺都是一摸一樣的,其中在列車還沒有出發時,兩臺機械鐘已經人為除錯好(所指時刻相同,精確無比),分別擺放兩地。

    那麼當列車執行後,試問兩臺的機械鐘所指讀數是否一樣?兩把量尺的長度有無差異?

    這問題太簡單,顯而易見,兩臺機械鐘和兩把量尺仍舊是一樣,不論是指標讀數還是量尺長度。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想的,甚至於即便將這道題作為物理題擺放到考卷上,在大學前的階段,正確答案也是:完全一樣。當然了,雖然不會真的有物理題像這樣出,但絕大多數的物理題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這些物理我們稱之為經典物理(這屬於早期說法,因為後來劃分經典非經典都是按照是否涉及量子理論,也就是將“經典”二字等同於“非量子”,所以單純的相對論是屬於經典物理學的)。

    上述的回答也可以說是,按照生活常識進行的回答,這一點無可厚非,因為這個問題,你拿去問任意一個沒有學過相對論的人,相信你得到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機械鐘和量尺都沒有任何差異變化。

    既然普通的生活常識無法幫助你理解狹義相對論的“鐘慢尺縮”效應,那麼我們該如何入門的呢?

    很簡單,只要你承認一條原理即可——“光速不變原理”,對於入門來講,你可以將其理解為真空光速不疊加,也就是說不論光源身處怎樣的環境下,有可能光源相對於你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很慢,但所有光源發出來光,光速相對於你來說都是一樣的,大約為每秒30萬公里。

    實際上,上段描述中很難理解的就是為什麼不同執行速度的光速,發出的光的光速都是一樣的呢?

    平時要是問你:一個人拿著槍,在行駛速度為每秒20米的汽車上,朝行駛方向往前射出一顆子彈,那麼子彈的速度就是原先靜止射擊時的子彈速度(假設每秒800米)加上車速每秒20米,也就是820米每秒。

    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也可以說是屬於常識的一種(實際上可以歸屬到伽利略變換上去),但為什麼光就如此不同呢?既然時為了入門狹義相對論,那麼剛才也說了,你只需要承認這是一件事實即可,所以你不必瞭解這背後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科學家至今也不知道為什麼,但老是追問為什麼根本毫無意義,就會陷入一個死衚衕,試問你能回答宇宙為什麼存在嗎?很多人把物理當作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底,實際上物理只是為了找規律而已)。

    現在你以及知道並且承認了光速不變原理,那麼接下來理解鐘慢尺縮就會容易很多,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將列車裡的機械鐘換做光源,按照車內人員的視角,這個光源垂直於地板,朝著車廂頂發射光線,很顯然,這條光線是一條垂直於地板的光線,然而這件事對於站臺上的人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由於列車是運動著的,因此這條在車內人員看來是豎直的光線,在站臺上來看,卻是一條斜線。

    如此一來,光線所經歷的路長長短,在不同參考系看來卻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光速,簡單推導一下,我們就能得出鐘慢公式。

    實際上,透過光速不變原理以及狹義相對論中的另一條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我們可以用數學手段推出一個基本的時空關係,而這個時空關係就可以推出狹義相對論的一切我們熟知的結論,其中就包括鐘慢尺縮。

    簡單來說,相對於一個觀測者來說,運動著的物體,其內部時間流逝變慢,物體運動方向長度變短。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 4 # 淡漠乾坤

    給你看兩張照片,一張是風華正茂的少女,另一張則是白髮蒼蒼的老奶奶。當得知這是同一個人時,你會作何解釋呢?

    第一種解釋是,她們是白骨精變的!只有妖怪才能夠同時具有不同的面孔,以欺騙世人。

    第二種解釋是,拿出照片上的人每年的照片,將這兩張截然不同的照片聯絡起來,說明她們是同一個人。

    對於矛盾的現象,我們人類的認識也大體上會採取上述兩種不同的做法。第一種做法是唯象的,是根據現象所歸納出來的。第二種做法則是構建的,藉助於具體的物理機制用演繹法來認識現實的世界。

    在十九世紀末,科學界就遇到了一對矛盾的現象。根據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表明光速與光源相關;而對遙遠的雙星觀測時,星光的週期性頻移則意味著光速與空間相關,而與光源無關。

    當時的科學家‍們對上述矛盾的現象,感到非常的困惑。為什麼光速時而與光源相關,時而又與空間相關呢?

    對此,愛因斯坦採用了第一種歸納的方法。他認為,既然光速既與光源相關,又與空間相關,那麼我們就索性把這一矛盾的現象提升為物理定律,即光速不變原理。根據該原理,在任何一個參照系上觀測光速,其測量出的數值都是c,是一個不變的量。

    然而,這種唯象的解釋會帶來新的問題,即同一束具體的光如何相對於不同速度的參照系具有相同的狀態(速度)呢?

    愛因斯坦的解決方案是,每個參照系測量光速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是不同的。於是,儘管每個參照系的速度不同,但是藉助於它們各自的尺子量出光速數值卻是完全相同的。

    這就好比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然而,畢竟王子及其貴族是享有特權的。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於是,首相大人給國王出了一個主意,即制定不同的法律。王子適用貴族法,交貴族審判廳裁決;而普羅大眾則必須遵守平民法,由平民法庭進行審判。

    於是,不同階層的國民,都既遵守了法律,又保持了貴族的特權,獲得了“兩全齊美”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滿足於唯象的解決方案,就需要提出一個具體的物理機制,使近距離時光速與光源相關,而在遠距離時光速又會與空間相關。藉助於空間(距離),將矛盾的現象分隔開來,從而化解了矛盾。

    比如,存在著離散的量子空間,光速是光子維持其相對於該空間勢能的速度,是藉助於空間量子的碰撞而逐步實現的。

    所以,光子在其傳播的過程中,首先是服從光源以c運動,後來經過其與空間量子的碰撞,才逐步轉變為相對於空間以c運動,即光速的變化相對於其進入新的空間,有一個滯後的時間。

    這類似於,踏入異國他鄉的人,並不會立刻入鄉隨俗。其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和接受傳統的文化,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是透過逐個接觸本地人來逐漸實現的。

    綜上所述,狹義相對論的“鐘慢尺縮”並沒有實際的物理意義,其僅只是不同的表達方式,只具有數學的意義,只是保持了光速不變的表面現象。這就好比我們用不同民族的語言來描述同一件事情。

    在我們的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星光紅移現象,就說明了光速是實際變化的。星光的部分勢能轉化為了動能,從而保持了其相對於空間的速度不變性。

  • 5 # 光能收集者

    不要試圖這樣想。這種想法就是不科學的。科學的哲學基礎是形而上學,是獨立於人類感官的哲學思考的邏輯推理體系。就算你用這種方法理解了一些科學理論,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好處,倒是妨礙了你的科學思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反映自己沒有看到有發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