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有之
-
2 # tinged111
發現每個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擾。氣頭上恨不得狠狠打一頓,等真正打了又開始心疼後悔,我也是這樣的。
已經打了後悔也能用,但是自己要好好將整個事情反思一下,看到底值不值得生氣,應不應該打小孩。
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比如不尊重長輩,偷東西等可以打,一些小小的調皮就要以教育為主。
要多和小孩子溝通,可以在第二天或者當天晚上跟他一起聊聊這個事情,講講你的感受和想法,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當然,如果家長做錯了,也要勇於承認錯誤。
以後遇到類似事情時,多告誡自己冷靜再冷靜。
-
3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如果由於一時情緒激動打了孩子,沒有分清楚青紅皂白,肯定需要給孩子道歉,說不定孩子做得是對的;如果你的立場是對的,也不能夠隨便打孩子,事後還是要和孩子說明,自己當時是有情緒的,而且大人也會生氣,到了氣頭上沒辦法控制自己,並和孩子達成一致,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和孩子進行口頭協議和和解。
-
4 # 育兒莫唐捐
幾乎沒有不惹家長生氣的孩子!被孩子氣到發火,就控制不住脾氣打孩子,打完又覺得後悔,很多家長都是這樣,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
我是怎麼做的呢?
打完又後悔時,就告訴孩子我真實的想法,先跟孩子真誠的道歉,承認打人是不對的;然後告訴他我生氣的原因,為什麼會控制不住想打他;為了避免下次出現這種情況,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孩子要怎樣做;最後肯定的告訴孩子,即使是打了他,心裡仍然是愛他的。
經過這樣一番處理,大人找到了自己發火打孩子的根源,孩子理解了大人的所作所為是事出有因,算是對親子關係算是一種補救吧!
但是,再好的補救,都不如爸爸媽媽不打不罵,心平氣和的教育孩子好!
所以,作為家長,很有必要學習情緒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輕易發貨,不打罵孩子。
-
5 # 鴿子老師
生氣打孩子,我們很多家長都控制不住,打完以後開始補救。
首先,你得去道歉。然後告訴孩子剛剛你為什麼打她,你也得說你後悔,讓孩子明白你還是愛她的。但是最好不要打孩子。
打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我想說一下,也許這樣當你再想打孩子時,會手下留情,許多家長認為不打頭但可以打屁股,但是打屁股也是很危險的。
打屁股用力較輕時,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透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精神上處於緊張、恐懼和壓抑狀態。同時,還會使孩子智力發育遲緩,身高受到影響。若經常打孩子屁股,會使孩子產生不良性格,如孤獨、膽怯等。
打孩子的屁股還容易損傷他們的腎臟。兒童的身體組織比較柔軟嬌嫩,如果臀部遭受重力打擊,造成臀部血管破裂,出現皮下淤血。
所以家長們多控制一下自己,儘量以理服人吧!
-
6 # 營養師田晶
養娃的路上幾多艱辛。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瞬間就可能雞飛狗跳。怒氣上頭時,什麼育兒觀、什麼養育技巧都通通靠邊站。可能這種情境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首先,你能在事後反思、並感到後悔,證明你已經有了改變的動力。犯錯誤就是學習的好機會,改變永遠不晚。
但是一味的後悔,可能在下一次衝突出現了,你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一些處理情緒的技巧。在某種情境中,孩子“很鬧”、“很不懂事”,你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暴力打壓。現在跳出場景,仔細回想,那個瞬間的你感受如何?是不是感到生氣、憤怒、暴躁、委屈、難過……抱一抱那個時候的自己,你只是不知道該怎麼應對這些複雜的情緒。你也很無助、很無力。如果下次再有這種情況發生,不妨跟孩子坦誠自己的委屈和無助,走開一會照顧一下自己。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你要問我,怎麼補救嗎?也許此刻,你的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加油,我們都是因為不完美而成長、在不斷犯錯中前行!
-
7 # 團媽陪團刷世界
生氣了我會打孩子,事後我也會後悔,但我補救,打不是主要目的,重點讓孩子認識錯誤,自己也要總結,多淡定。打了孩子我們如下做:
1.如果打了孩子,孩子哭,讓孩子好好哭一場。在他哭的過程中,你要冷靜地走開,讓他獨處一會。
2.等孩子哭完,你要抱抱孩子,親親孩子。一般孩子還會沉浸在情緒中,你要及時說對不起,向孩子道歉打人是不對的。
3.孩子情緒平復,給孩子講清道理,為什麼打他,分析他的哪些言行讓你生氣,所以要打他,並希望他以後如何做。
最後,各位媽媽,愛孩子,同時也要愛自己,儘量控制自己情緒,寶寶在成長,媽媽也要成長喲,為人父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幸福的爸媽。
-
8 # 育兒小盒子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孩子淘氣時,苦口婆心的勸,孩子還是不聽話,媽媽生氣忍不住,就會打孩子。打完之後立馬就後悔了,心裡愧疚孩子,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如果不小心打完孩子後,我覺得要和孩子溝通。和孩子說明你此時此刻的感受,媽媽也是有情緒的,媽媽也會難受。並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
-
9 # 媽媽老師王小嘴
試試說這樣的三句話:
第一句:“寶貝,對不起,媽媽剛才有情緒,動手打了你,現在我感覺很後悔,想和你談談。可以嗎?”
(孩子如果說:可以,你就繼續下面的話;孩子如果說:不可以,那你就需要在等等時機。)
第二句:“對於媽媽的道歉,你可以選擇原諒我,也可以選擇不原諒,我都能理解,我想告訴你的是,媽媽生氣,那是因為我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是我自己的事,與你無關。你依然是媽媽最愛的孩子。”
第三句“我來是想告訴你,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想我會選擇先和自己的情緒待一會兒,嘗試等自己冷靜下來了,再和你對話,也許這樣就不會傷害到你了。”
-
10 # 壹父母
其實僅僅是後悔還不能解決問題,很可能你下次依然會打下去,然後再後悔,週而復始,沒完沒了。那我們可以考慮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忍不住打孩子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和我們自己心裡設定的那個形象或者信念發生了直接的衝突,或者說,孩子觸怒了我們最敏感,自己最不願直視的那一面。
如果孩子的行為與我們的天生氣質非常的不搭,甚至格格不入,這樣的孩子就很容易讓我們發火,甚至控制不住打人的衝動。比如孩子的說法挑戰了你的權威,而這個權威是你特別重視的,尤其在你在意的人面前,比如你的婆婆或岳母,或老公或妻子。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內心或者所學的育兒智慧已經無法拴住你內心的猛獸,試著做一做這樣的聯絡。
第一,深呼吸,先努力安靜下來,感受一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在拒絕你,你是什麼樣的感受。
第二,如果這樣的想法讓你越來越煩,你要想想,這個想法背後要達到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它會帶來什麼後果。它是不是和你小時候自己被家人對待的方式有關係。
第三,觀想完之後,你可能已經找到答案,可能是,我打人其實是我不知道改怎麼對待孩子了,我已經黔驢技窮了,或者是,我擔心如果我不打,他可能記不住這樣的教訓。
第四,把這樣的資訊重新在心裡說一遍,或者記錄下來,然後循著這樣的路徑,去尋找解決辦法,是不是可以上父母課程來解決,或者找專業的諮詢人事獲得幫助。
相信我,你一定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瞭解自己,也更好的妨礙類似的迴圈再次發生。
-
11 # 那年花開紅豔豔
真的是說到我心坎上了。
有句話比較適合我:“每次吼完孩子,都很後悔,覺得應該做個溫柔耐心的媽媽。。。”
“每次吼完老公,也很後悔,總覺得哪裡沒發揮好。。。”
我是三十多歲才有了女兒,按理說是比較寵孩子的年齡,一般情況下也確實很少動手,但是備不住孩子皮啊,太皮了,就是個皮猴子。她爸爸現在近40歲了,有了這麼個小棉襖,每天不知道要怎麼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小傢伙又會看人,更是無法無天。
每次惹禍,家裡沒有人管教她行麼,那以後長大了再管教就晚了,說了幾遍不聽,依然故我,我耐心基本被消磨完了,只能揍了。剛揍完看著她坐在地上哇哇地嚎啕大哭,確實覺得很可憐,很不忍心,但是這也是必須的,現在不揍她,以後等她長大被社會教訓的時候,就晚了,她會恨我的。
曾看過少年犯說過一句話,我現在特別恨我的父母,恨他們沒有在我很小犯錯的時候狠狠管教我,如果那時候糾偏了,也不至於成了現在這樣。
哪個父母不疼孩子吶。郎朗的父親要是不狠狠管教,我估計他也很難成才。所以想到一切是為孩子好,寧可她現在哇哇大哭,也不希望看到以後她哇哇大哭要好受。只有是糾正錯誤打了(不是那種發洩自己情緒的打啊),為了孩子好,即使打完後悔,下次遇到類似情況還是要教訓,這就是父母的職責!
放一張我娃的萌照
-
12 # 1236poi
我閨女五週多了,我打過她兩次。我不會像其他家長天天打孩子,家常便飯把孩子打的沒感覺了。打孩子已經是不能控制了觸及到我的底線了,但是我打完之後,就會給孩子個冷臉,不會馬上哄她。過一會,都是我閨女過來哄我來,主動找我跟我和解。我不會給她道歉,這樣子她就可以記住,只是給他分析錯的多麼嚴重所以媽媽才會出手打你。小時候我被你姥姥揍得比你還慘!
-
13 # 幼師向陽
首先請允許我抱抱你,我知道你現在的心情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你覺得你應該打你兒子,另一方面你又覺得你不應該打他,你特別後悔。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你既然打了你,你不用後悔。這就跟灑到地上的牛奶無法再撿起來一樣,已經做過的事情就沒必要為他後悔了。
從你的描述中來看,你是一個懷著孕的寶媽,然後你家兒子頑皮,害得你差點摔下了摩托車。
很明顯,這個孩子是犯了錯。犯了錯的孩子偶爾打一下,只要不傷及筋骨,讓他長長記性,這無可厚非。
現在養育孩子都推崇給孩子愛和自由。但是這其中其實是有一個度的。我曾經看到一個媽媽,特別信奉愛和自由教養方法,結果孩子抓著沙子往他嘴巴里面塞,他強迫自己臉上保持笑容。後面她與我們聊天。她說那一刻他實在想揍他。
那同樣的,中國古代所興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孩子在犯了原則性錯誤的時候,才會去用棍棒。以強有力的手段威懾孩子,不是平時偶爾犯點小錯就對孩子又打又罵。
同時要合理的接受自己的情緒。特別你是一個已經懷孕的孕婦,情緒本來就變化比較大。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一個完美的媽媽。這樣會讓你特別的焦慮。
人無完人,金無赤金,孩子不能完美,媽媽同樣也不可能完美。只要你努力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你認為了?
-
14 # 肚子不太舒服啊
既然後悔,為什麼不在打之前就試試用其他的方式去教導孩子。正確的引導,會塑造孩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打完以後再去處理,肯定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我覺得會有些時候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考慮是不是可以嘗試用別的懲罰來代替打。
-
15 # 墨澤
其實現代社會有很多人都有心理問題,我要認真的建議你去看下精神科醫生,不開玩笑,認真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有所作為的最基本條件,如果自己易怒容易爆炸,這往往是生理或者心理出現了問題!
說個身邊的例子,我老媽
老媽今年59了一直都是農村婦女,小的時候我就覺得她想的有點多,有的時候太悲觀,前段時間到北京給我看小孩;睡覺憋氣,看了北京各大醫院全身全面檢查,最後沒得查了,都沒問題,我就建議老媽看看神經科,老媽很生氣說她沒有神經病,但是晚上還是睡不著覺,期間做了睡眠監測,配置了進口呼吸機,都不行;最後同意到神經科檢查,醫生診斷輕度抑鬱症,給開了100塊的藥吃上就好了。這期間花了3到5萬本來幾百塊就能搞定的事情,中間就有建議看下神經科,但是國人對於這個科室很排斥,第一次說的時候老媽差點沒揍我。
現在吃上藥就能睡的很好,有親戚的親戚的親戚都打聽老媽吃的是什麼藥,他們也準備買來吃,要知道老媽的圈子是在農村呀,廣大農村都有這麼多相似情況,城市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其實抑鬱症沒有那麼可怕,電視上報道的都是重度情況,我們身邊的人大部分都屬於輕度,吃點緩解神經的藥物就搞定了,建議到正規醫院做個身體檢查,再到精神科看看。希望可以幫到你
-
16 # 新區農人潘
首先說一下打孩子是不對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不聽話可以耐心的去說去開導。孩子的天性就是頑皮的,女孩子還差點男孩子更頑皮, 記得有一次我家兒子犯了錯誤說他還不聽氣的我真是不行了,即使這樣我也沒有打他,從小到大我只打過他一次,記得是他七八歲的時候無意讓我聽到他說話罵街了,氣的我上去給了他一巴掌,在哪以後好幾天沒理我過後我也很後悔。總是千方百計的哄他,給他買玩具買好吃的他喜歡什麼就給他買什麼為的就是讓他原諒我。畢竟小孩子嘛好哄!總之一句話打是不行的還得好好說好好教育正確的引導。
-
17 # 語文林
每個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吧。我也有,知道發脾氣不好,可當時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
第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在作怪。孩子做作業慢,考試成績不佳,都是家長髮脾氣的導火索。
第二、家長控制力太差,屬於易怒體質。即使孩子沒犯什麼錯,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了、把傘弄丟了,家長認為孩子太粗心、做事不穩當,就容易上火發脾氣。不管事大事小,先自己發洩了再說。
第三、孩子確實有點不對。我看見有的孩子在超市、在商場要買東西而不得就在地上打滾、大哭大叫,家長就一巴掌甩過去的。
家長該怎麼辦?
我的兒子小時候字寫得很差,東倒西歪缺胳膊少腿的,我也容易發脾氣。可是越發脾氣,孩子越寫不好。我就買了字帖讓他臨摹,慢慢的,他的字就好看多了。只要一表揚,他寫字的勁頭就更大了。
父母們都是在不斷地摸索中進步的,加油吧,家長們。
-
18 # 談心讀書
這樣的情況,在每個家庭都不少見。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習慣透過吼叫達到效果。
然而,當孩子看到大吼大叫的你,會本能的激發身體中的戰鬥逃跑反應。“戰鬥逃跑反應”是一個心理名詞,為美國心理學家懷特·坎農建立,在我們的身體面對危險時,會本能地作出戰鬥、逃跑或者僵硬反應。
孩子接收到你憤怒的資訊,他大腦中的杏仁核會作出反應——戰鬥逃跑反應,這時候,他的血液更多地流動到了四肢。而由大腦額葉控制的理智腦部分,會因為供血不足,使得思維變緩。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對吼叫的父母時,他會顯得有些木訥,完全抓不住你要表達的重點。
現在,我們明白了,吼叫,除了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之外,達不到你想要的教育目的。
01
吼叫的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
麥凱說,在憤怒之前,總有兩個排頭兵:壓力和觸發怒火的想法。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比如開頭的案例,當你的孩子再三要求你陪她睡覺(壓力),你開始想:每次都這樣,明明已經約定好的事情為什麼總是要反悔?為什麼一定要我陪她睡覺呢?或者是我都已經陪她玩這麼久了,她就不能讓我安靜地工作一會嗎?(觸發怒火的想法)
你越有這些負面的想法,情緒就越緊張。如果孩子這時候繼續對你哭鬧,你的消極情緒開始升級,直至最後演變成大吼大叫。
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情緒,任由發展,吼叫就會成為和孩子相處關係中的習慣模式。
心理學家MyrnaB.Shure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瞭解到讓我們向孩子吼叫的原因和吼叫的危害之後,我們就可以作出一些改變,在負面情緒升級之前,作出一些改變,阻止吼叫的發生。
02
生氣本身沒有錯
在作出改變之前,我們要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生氣本身沒有錯,當負面情緒堆積的太多而自己又無法消耗時,再好脾氣的人也會容易對孩子發火。
案例中的媽媽完全有理由生氣,她已經忙碌的工作了一天,還要負責晚飯,下班之後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好不容易抽出一點時間工作,孩子卻又來搗亂。導致她最終朝孩子發出吼叫的原因是,她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完成工作上的事情。
這樣的反應很正常,但是,如果這位媽媽在發現自己負面想法越來越多的時候,立馬剎車,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你已經答應可以自己去睡覺。”或者,在孩子繼續糾纏的時候堅定地說:“我現在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工作,等我忙好再來陪你”。孩子發現自己的無理取鬧,得不到任何反應,自己就會安靜下來。
03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
梭羅說過:“一顆邪惡的大樹,砍它枝條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吼叫行為是枝葉,負面情緒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讓你對孩子的態度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已經知道,不斷升級的消極情緒是作出吼叫行為的源頭。那麼如何與孩子相處,才能讓我們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
1、通常,最容易導致我們向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有:
不和睦的家庭關係
工作、經濟、家務方面的壓力
一直圍著孩子轉,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
孩子的各種壞習慣(比如:明明已經答應好的事情卻總是反悔、不聽話、淘氣、愛還嘴、說翻臉就翻臉、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聽他的、不認真學習......)
以我為例,晚上,我從廚房忙完出來,看到老公正在玩手機,孩子的玩具七零八落,沙發上疊好的衣服被孩子扔的滿地都是,他們都已經吃好晚飯,而我為了做家務還餓著肚子!我一下失控,朝孩子吼叫:“你一天到晚就會搗亂,你知不知道媽媽整理屋子有多辛苦!”,在發出吼叫之後,老公察覺到我的不良情緒,立馬放下手機,讓我坐下吃飯,然後把地上的衣服撿了起來,並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
吼叫達到了我的目的:我只是因為家務太累想要休息。剖析原因,我並非真的是對孩子生氣,我只是想要透過吼叫,讓家人知道我很累,而孩子成了無辜的替罪羊。現在,我會直接讓家人一起承擔家務,而不是遷怒於孩子。
在我的想法作出改變後,我很少再因為類似原因向孩子發出吼叫。
2、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你產生負面情緒時,嘗試這樣做:
01、托馬斯·費倫的1-2-3魔法暫停體系。睡覺前,我跟孩子說:“快來刷牙。”她總有理由拒絕我:“等我看好書”、“我再玩會玩具”...... 我會再強調一遍:“快來刷牙”並開始數“1、2、3。”等我數到3的時候,她一定會出現在臺盆前。
02、給指令不要囉嗦,直接說怎麼做。比如她口渴,你要幫她倒水,但是她堅持要自己倒水,結果把水灑了。你生氣的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我來幫你倒,你看看你把水灑了怎麼辦?”一邊嘮叨一邊收拾。你看到她把水灑了,只要問她:“怎麼辦?”。如果小一點的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你再下第二個命令:“把水擦乾”。我們要讓孩子在範了錯誤之後,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
03 、給孩子的選擇要簡單。我們主張給孩子自主選擇權,但是,必須建立在規則之內。比如,早上起床,你問她:“你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她說想穿蕾絲花邊的連衣裙,學校規定,上學不能穿裙子,你不同意,一大早,你和孩子就因為“穿裙子”吵了一架。最後,孩子哭哭啼啼地去上學,而你,因為想著孩子上學時可憐兮兮的模樣,一整個上午都沒心思好好工作。下次,你直接問:“你要穿灰色的衛衣還是紅色的襯衫?”
04、在不打破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主。女兒有一件帶花邊的粉色睡衣,她非常喜歡,要把睡衣當成打底衫穿在毛衣裡面,外婆告訴她這樣子穿會不舒服,她不同意,祖孫倆因為這件事吵了一架。我尊重孩子的選擇,那天放學回家,她告訴我:睡衣穿在毛衣裡面非常不舒服,皺皺巴巴的,以後再也不會這麼穿了。十次教訓不如一次教育,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不如讓她自己去體驗對與錯。
回覆列表
我好久不打孩子了。之前控制不住脾氣,犯了錯還犟嘴就控制不住一巴掌過去。後來想想也不是總是控制不住,心情好的時候看孩子把麵粉搞得到處都是也覺得好笑而已,心情不好的時候撒了一杯水都想發火。所以根本原因是我把氣撒在了孩子身上!現在控制不住的時候我就自己去房間冷靜一下,孩子看我不理他了就會說對不起媽媽,我冷靜一下會慢慢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又發火了。但不是無原則的妥協,昨天去小朋友家玩,人家給他一個芒果,沒吃就又去拿,沒禮貌我制止了,人家說沒事一個勁給他拿,我對他說要麼拿一個吃完再拿,要麼回家,他繼續哭鬧,我就領個走了,回家跟他說道理他就會安靜的聽並且跟我道歉。去超市的時候非要玩具,家裡已經有一摸一樣的了,我說家裡有了不能再買了,想哭你可以哭一會兒,我等你,哭了一分鐘不哭了,我說哭完了嗎?哭完了我們要買菜去了,就跟我繼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