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雲39

    打不過。明末崇禎年間軍餉都成問題了,武器裝備可想而知是越來越差了,軍心越來越散,軍心民心都失了。換個能力很強的皇帝上位挽回可能信很大。

  • 2 # 魯西那些事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很相信這句話:時勢造英雄!到了明末各種社會矛盾已經異常尖銳!這些矛盾靠明朝自己已經不能解決!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已經無可救藥了!遇到再好的大夫也無力迴天了!實際上明朝末年忠臣良將不是沒有!無奈生在明末這個時代只能說生不逢時了!一個一個的只能為國盡忠留個英名而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明朝末年的能臣武將列舉一下!不是沒有而是很多!

  • 3 # 少昊金天王

    明朝無私兵,家將不過百,戚家軍怎麼存在?

    倭寇消滅是因為譚綸修建的碼頭,水塞的火槍火炮,能靠岸的地方都是木樁,所以倭寇上不了岸。也就是說海禁。

    已經進來的倭寇都是十個或幾十個比例圍阡,倭寇是流動作案,沒有城防意識。

    薊遼長城1568年譚綸申請修建同年戚繼光申請練兵五年,戚繼光修長城時間?

    1567戚繼光調薊遼,1582調廣州平級調動,薊遼總督換七任,查無戚繼光嘉獎記錄。

    鴛鴦陣兵書為明六大才子唐順之所有。

    明宣傳物件是譚綸,戚繼光在清未才出名,是韃子修改了歷史還是噴子修改歷史,金光嶺長城硬是掛上戚繼光名字,浙江抗倭石城本廣州將軍修建也成為戚繼光建?

    戚繼光一直上司是兵部尚書譚綸,在之前戚繼光半無戰鬥力,苓港之戰胡宗憲指揮,戚繼光,俞大猷一萬明軍對一千倭寇,結果歷時幾個月,自損三千,還有倭寇逃跑,戰後胡宗憲陷害俞大猷。

    1567戚繼光調薊遼,薊遼總督換七任,查不到他立什麼嘉獎。張居正1572任首輔,之前一直彈劾,除開戚繼光送巨禮給張,真的查不到是幫戚繼光又消滅倭寇已經死亡的鬼魂還是在已經修好的長城上加磚?

    臨海三戰三捷功德碑,譚綸,因為自練一千精兵,碼頭上岸倭寇被圍遷。明明白白譚綸建碼頭登陸圍扦,也標上戚繼光功勞?

    譚綸一直是戚繼光上司,位置決定成就,修碼頭,水塞,免戰區稅,平內亂,修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和三千屯兵臺包磚,這些是戚繼光無法做到的事。

  • 4 # 三箭一雕230

    明朝從來不缺將軍,或統兵首領。明朝軍隊,所謂的打不過清兵,歸根結底是用兵制度的原因。明朝的軍隊主要從專門的軍戶中徵召而來,除了戚家軍等少量計程車兵從普通百姓中招募,決大部分計程車兵和將軍都是世襲的。而到了明朝末年,軍戶所有的田地已經被少部分的高階將領侵佔,很多普通軍戶已經淪為佃農,而明朝對於軍功並不看重,武人地位低下,導致軍隊作戰的動力,是按敵方人頭所發給的賞金。清軍在獲得火藥武器製造秘密之前,根本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明朝軍隊對後金軍隊的優勢是壓倒性的,甚至可以說隨時都可以消滅後金。可是一旦消滅了後金,大量的部隊將解散或降級處理,意味著部分士兵或低階軍官又將回到原來貧窮的狀態,因此最好的結果就是養賊自重。因為只有在這種戰爭狀態下,武人的地位才相對高一些,而且可以透過不斷的戰鬥,用敵人的腦袋去換取更多的賞金。所以幾千關寧鐵騎就可以打的努爾哈赤絕望,可是最終總是有種種狀況發生,導致戰爭狀態繼續陷入停滯。

  • 5 # 德潤紅木傢俱

    大廈將傾 獨木難支 明末孫傳庭 熊廷弼 袁崇煥姑且也算一個,最後都無力迴天,明朝最初和後金作戰的遼東諸多名將如祖大壽吳三桂之流,和皮島毛文龍的部下都投降了後金 朝廷黨爭 民生糜爛 換誰來都沒有用

  • 6 # 究史明智

    不說常遇春、徐達、常遇春生活在明末,就算是王守仁(王陽明)也生活在明末也挽救不了明朝被清滅的結局。明朝這顆大樹根子已經腐爛,就是諸葛亮在世也挽救不了,從個人感情來說,筆者很喜歡明朝,喜歡明朝人的氣節,喜歡明朝的制度,如果不是出現很多坑爹的昏庸的皇帝,明朝不會滅亡那麼早,如果明朝一直髮展下去,中國可能也會比較早的踏入資本主義社會,不會落後西方國家那麼多年,也不會被外國人欺辱。

    咱們言歸正傳,在天災人禍的共同努力下,常遇春,徐達等名將就是打得贏清軍,也救不了明朝。

    一是天災方面,明朝末年,北方大旱,南方洪澇,明朝沒有現在的南水北調工程,也沒有抗旱、抗澇裝置,再加上蝗災,導致很多地方糧食顆粒無收,餓殍遍地,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起來反抗。

    二是人禍方面。先說皇帝,雖說崇禎很節儉、很勤奮,想做個好皇帝,但有坑後代的先輩誰也沒辦法,在他先輩努力的糟蹋之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再加上他的多疑,濫殺大臣,使的官員人人自危。各個王爺也都自顧自己,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最有名的就是福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當時很好的社會寫照。在朝堂上,宦官專權,有名氣的先後有王振、曹吉祥、魏忠賢等,官員又忙於朋黨之爭,有名的是嚴嵩,官員們都顧著自己的烏紗,沒人幹正事。

    明朝末年,不是沒有名將,李成梁、李如松(支援朝鮮,打敗豐臣秀吉)袁崇煥、祖大壽、洪承疇(雖說投降,但得承認他確實有將才),努爾哈赤就死在袁崇煥的手裡,他們也打得贏清軍,但也沒有起到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作用。在這樣的天災人禍面前,就是諸葛亮在世也是沒有辦法的。

  • 7 # 東南幕府

    單從軍事上來說,這些名將在明末,一定虐的那些八旗兵體無完膚!

    即使明末沒什麼名將,打清軍,也一直都是勝多敗少。

    但是,

    明朝不是亡於外患,而是亡於內憂啊,痛心!

    明朝滅亡的內部原因:賦稅收不上來,官員階層集體消極怠工。

    導致:

    1,沒錢賑災。結果難民越來越多,為起義軍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

    2,沒錢發軍餉。結果逃兵越來越多,參加農民軍。

  • 8 # 仁者厚德載物

    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明朝名將如果放在明朝末年,也很可能被剛愎自用多疑急躁的崇禎帝自毀長城殺害或者逼死,就像袁崇煥熊文燦孫元化鄭崇儉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等名將那樣。

    崇禎帝朱由檢手下並不缺乏名將與忠臣,甚至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崇禎帝性格上多疑急躁的致命弱點讓他經常犯下自毀長城的致命失誤。

    崇禎帝的哥哥天啟帝只殺害了熊廷弼一位名將,而崇禎帝殺害了袁崇煥孫元化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賀人龍等很多名將。

    比如崇禎帝在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已經勸說反叛的部下孔有德等接受明朝招安的情況下冤殺了孫元化等名將,導致孔有德耿仲明等帶領一萬多人的艦隊及西洋火炮投降後金,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

    被崇禎帝逼死逼降及逮捕下獄的名將忠臣就更多了。

    比如北京保衛戰崇禎帝在自毀長城逮捕袁崇煥逼走關寧鐵騎以後,又逼迫滿桂帶領明軍出城與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決戰,導致明軍全軍覆沒,滿桂孫祖壽等名將戰死,黑雲龍等名將被俘。

    比如鉅鹿大戰崇禎帝重用大太監高起潛對名將盧象升見死不救,導致盧象升孤立無援,英勇戰死。

    比如松錦大戰崇禎帝逼迫洪承疇帶領的十三萬明軍主力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決戰,導致明軍一敗塗地,洪承疇祖大壽祖大樂等名將被俘投降,曹變蛟邱民仰王廷臣等一百多明朝將領被俘以後被清軍屠殺。

    比如汝州大戰崇禎帝逼迫孫傳庭帶領明軍主力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導致四萬多明軍戰死,崇禎帝失去對抗李自成的最後一張王牌,潼關陷落,孫傳庭等名將不久戰死,白廣恩等名將被俘投降李自成。

    比如崇禎帝重用太監鄧希詔為監軍,導致消滅倭寇首領徹底平定倭寇的名將曹文衡憤而辭職,最終自刎殉國。

    比如鎮壓農民起義戰績最好的名將陳奇瑜孫傳庭等及打敗孔有德叛軍的名將朱大典以及為北京保衛戰解決四十多萬大軍後勤糧食的財政專家畢自嚴等都被崇禎帝逮捕下獄甚至棄之不用。

    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名將雖然非常厲害,但遇到崇禎帝這樣自毀長城的皇帝也很難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比如崇禎帝多疑急躁的性格,經常不顧戰場敵強我弱的情況逼迫大將與強大敵人決戰,比如崇禎帝派太監監軍讓名將受到牽制無法做出正確決策,比如崇禎帝放任奸臣太監言官等對前線的名將進行誣陷攻擊經常把名將逮捕下獄甚至冤殺等等。

    何況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都是對明朝赤膽忠心的名將,他們不可能像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那樣凌駕於皇帝之上挾天子令諸侯,也不會像祖大壽左良玉吳三桂劉良佐劉澤清等名將那樣被崇禎帝逼得消極怠工甚至見死不救,因此徐達常遇春戚繼光等名將遇到崇禎帝這樣忠奸不分顛倒黑白的皇帝很可能也難逃回天無力的悲劇結局。

    崇禎的確是一位勤政節儉不好女色的皇帝,但崇禎多疑急躁的性格弱點是非常致命的,如果崇禎像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那樣消極怠政無為而治,至少會少犯很多致命失誤,就像把股票買進以後放在那裡不動比經常買進又經常割肉還要少虧很多。而崇禎越勤政犯下的致命失誤越多,越加速明朝的滅亡。

  • 9 # 真心換真情8465

    一個國家的敗亡跟有沒有優秀的帥才和優越將軍所能改變的,

    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君王,徐達戚繼光雖然身經百戰,百戰百勝,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好皇帝,

    反看明成祖朱棣雖然手下名將不多,但是他卻能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為什麼呢,無非是與知人善任有著莫大的關係,

    崇禎帝朱由檢。雖然是一個明君,但是他疑心重,自毀長城,殺袁崇煥,縱然徐達常遇春,戚繼光在世,也只能望洋興嘆,

  • 10 # 超級愣頭青

    明末不是沒有能打的名將滅亡,是崇禎不行志大才疏沒有當中興之君的水平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孫承宗哪個不能為清朝續命看看他們的結局就知道明朝為什麼滅亡了

  • 11 # 宣之口傳之言

    明末不缺少名將名帥,能著眼全域性的人才!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曹文詔等等。然而,一顆大樹已經爛到根了,非人力可挽回

  • 12 # 誰是誰非誰知道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當時明朝所處的環境。

    明朝末年,各方面的弊病都顯露出來。對外方面在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如下

    女真:薩爾滸之戰後,大明損失了大量的精兵,而且從此對女真人心懷恐懼,一直處於守勢,關外土地逐漸被放棄。

    蒙古:一直在大明與女真之間搖擺,在女真人佔上風後,徹底的倒向女真,如果沒有蒙古的幫助,女真也不能安心的與大明交戰。

    而對外貿易方面,海洋貿易十分興盛。明朝到這個時候已經基本上沒有海軍了,以鄭家代表的勢力把持了整個海洋貿易的利益,西班牙人一直夢想在遠東找到殖民地,但是一直為這些海盜勢力所阻止。基本上西班牙,葡萄牙人拿走了大部分的南洋航線利潤,其它的都是中國海盜勢力的。

    國家內部:土地兼併嚴重,官員貪腐剝削厲害,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大小起義此起彼伏,朝廷各個勢力黨爭不斷,無心理會這些嚴重的社會問題。整個社會的財富既不在國家,不在百姓,而是在各地大小的地主階級手上,作為一個階級,他們不關心國家的興亡,社會的穩定,民族的興衰。

    總之,這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就算是秦皇漢武在世,也是迴天無力了。只有一條路,就是全部推翻了重建一個新的朝代。

    所以明朝之所以滅亡並不是巧合,而是幾百年來累計的稻草把這個巨人給壓垮了,即使是有常遇春,徐達這樣的猛將也無法挽救這個將死的王朝。

    且明末也並不是沒有可以馳騁沙場的猛將,如祖大壽,孫傳庭,熊廷弼,袁崇煥,李成梁等等,他們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著名將領,但是卻收到朝廷的猜忌排擠,一身本事也無用武之地。

    因此明朝的滅亡並不是來幾個名將就可以挽救的。

  • 13 # 94310417小云

    杞人憂天的爛題目,用大明王朝最傑出的將領對陣豬皮野蠻的清

  • 14 # 小河流77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關鍵在於有沒有能正確使用英雄的雄才大略領導,以及供英雄發揮的土壤。同理,明末難道沒有可以守疆保土的人物嗎?肯定有。但是都會被崇禎玩壞的,其它官僚也會使絆子,窩裡鬥。所以,只要時代到了崇禎那裡,皇位上也還是崇禎,一切所謂英雄人物都挽救不了明朝最後的命運!

  • 15 # 拾壹歷史

    如果戚繼光,徐達,常遇春都在明末,也打不贏清軍,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內在原因:明末的國情

    1.聰明絕頂,勤勉自制,一個成熟但卻多疑的政治家

    崇禎皇帝十七歲即位,三個月的時間鬥倒了魏忠賢,不得不說他絕對應該算是聰明絕頂。在位十七年,每日勤勉自制,事必躬親,到了明末經濟困頓之時,甚至都開始穿帶補丁的衣服,用來節省內庫開支

    在袁崇煥帶著皇太極在京城周邊“遛彎兒”的時候,崇禎竟然還能裝作堅定不移的信任對方,並且在平臺之上召見的時候,把自己的大衣親自披到了他的身上。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崇禎,是一個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多疑,剛愎自用。

    在位期間他幾乎不相信任何人,頻繁的更換內閣首輔;處死魏忠賢之後卻沒有扶持新的宦官上位,導致自己一個人無法抵抗東林黨,甚至在死前還喊出了那句:諸臣誤我!

    2.國庫空虛,兵源匱乏

    明崇禎時期,災荒頻繁,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困難。

    此時的崇禎還聽信讒言撤銷了西北地區的驛站,導致大批無業人員成為了流民,而朝廷沒錢賑災,百姓只能去搶,最終民變四起。

    在鎮壓民變的途中,朝廷大量的軍隊被拖住無法動彈,而且沒錢發軍餉,導致越來越多計程車兵變成了叛軍,再加上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這類猛人,軍隊的損失日益增大,人數越來越少。

    3.缺乏優秀的將領

    明末能稱得上優秀的將領,只有寥寥數人,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曹文詔,袁崇煥。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對官場政治悟性太低,最終被處死。

    左良玉雖然很猛,但是太過居安思危,本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則,跟叛軍打持久戰。

    盧象升年齡太大,還沒有徹底展露頭角就病死在軍中。

    曹文詔追擊民軍的時候,太過勇猛,孤軍深入,最後力竭揮刀自盡。

    洪承疇在和皇太極松山會戰之時,被圍困於松山之上,彈盡糧絕,最終投降了清軍。

    外在原因

    1.皇太極

    皇太極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還是一個具有非凡忍耐力的政治家,很愛看書學習,努爾哈赤手下諸將中只有他識字。

    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回去悲憤了幾個月就去世了。此時袁崇煥竟然派人來弔唁,初登汗位的皇太極竟然忍了,可見他的忍耐力志強,比努爾哈赤更加可怕。

    2.戚繼光,徐達,常遇春戰鬥天賦

    戚繼光最出名的還是數千人的戚家軍,自創鴛鴦陣,五行陣,三才陣,大破日本倭寇。但是倭寇屬於加強版的步兵,皇太極率領的是騎兵,先不說著兩個兵種的相剋,就是數量上也是有巨大差別的,數十萬騎兵對戰數千的戚家軍,就算戚家軍一個打十個,勝負也難料。

    常遇春是個天生做先鋒的材料,徐達也是不世出的名將,兩人都擅長騎兵,暫且拋開士兵數量問題

    明末遼東的局勢最好的策略是主守後戰,蒙古畢竟資源匱乏,只要耗死了他們就是勝利。而徐達和常遇春作為開國之初最優秀的騎兵將領,四處南征北戰,統兵能力毋庸置疑,但防守的天賦不太清楚。

    最後就算讓這三個人敞開了打,在兵員,軍餉,糧草都極度匱乏,官僚系統無能腐敗,皇帝剛愎多疑的情況下,失敗也是必然的。

  • 16 # 帝國烽火

    打不贏,明朝滅亡不是沒有將,而是有將不被任用,有將發揮不出來。

    明朝末年有也一些比較有名氣的將軍,比如建立關寧防線的孫承宗,取的寧遠大捷的袁崇煥,單就軍事才能而言,這些並不差勁,但是他們卻因為當然和猜忌被罷免。

    孫承宗花費了三年時間,收復山海關外200多公里的緩衝地帶,對明朝的關外防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明朝末年朝堂之上的黨爭異常激烈,尤其是東林黨與地方政黨的鬥爭,這些黨爭不管人才的賢與不賢,而關注人員的合而不合,是我們這一個團體的就保護,不是我們團體的就排擠,最終將孫承宗排擠走。

    孫承宗一走,後來者將山海關外的所有陣地全部放棄,關寧防線也幾乎因此完全報廢,若非袁崇煥堅持鎮守寧遠,山海關外圍將沒有一個可以據守的緩衝點。後來袁崇煥依靠寧遠城的城高池深,取得了兩次寧遠大捷,並且殺死了努爾哈赤。

    面對袁崇煥鎮守的山海關,皇太極沒有辦法,就透過大同防線直接包圍北京,袁崇煥也由山海關回師防守北京,而皇太極趁機採用離間計,朱由檢還就真信了。袁崇煥就這樣被騙入城中,凌遲處死。從此朝廷在對付清朝沒有可以值得依靠的大將,直到吳三桂率領清軍入關。

    從孫承宗和袁崇煥的結果來看,明朝並非沒有將才,而是有將才也不會珍惜,所以即使徐達、常遇春和戚繼光這樣的名將,在明朝的後期也逃不過黨爭和帝王的猜忌,所能發揮的也有限。

    明朝亡於黨爭,亡於紫禁城。

  • 17 # 武當山下曬夕陽

    不好說。

    有人說明末明朝內部主要是君主不信任手下將領,自身也有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即使徐達,常遇春之流身在明末,也很難改變明朝的命運。

    我認為不一定。能否崛起還得看徐達,常遇春自己的實際表現。有的人就是會打仗,但是跟君主關係處不好,受猜忌,漢朝韓信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有的人打仗搞好人際關係兩不誤,唐朝郭子儀就是典範。熊督師缺乏和崇禎在戰略上有效溝通,袁督師搞的自己有獨立做大風險,盧尚書搞不好和宦官集團關係。所以,徐達還是常遇春,身在明末能否有所作為,還是得看自己運作,看自己人際手腕。

    至少我相信徐達還是常遇春是能搞定猜忌的崇禎的。因為他們搞定過一樣喜歡猜忌的朱太祖,有成功的經驗,有名將光環。

  • 18 # 風去了無痕D

    諸葛亮說:獎罰分明,節制有度,訓練有素的軍隊。就是庸將率領,也不至於大敗。

    反之,軍制敗壞,鬥志全無的明末部隊,就算軍神重生,也是難於領著這樣的部隊打勝仗的,除非換體制~

  • 19 # 膠東半島一布衣

    沒用,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皇帝不行,大臣不管多有能力,不用你也沒招。崇禎年間將領一樣很多,洪成躊,吳三桂,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袁聰煥,祖大壽,孫元化能力都不低,但一個個投降的投降 ,降職的降職還有的被殺。最後只得國破家亡。清朝入關很大的因素是天意,明朝崇禎是亡於李自成,一直到崇禎死掉,清兵都沒有攻破山海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袁隆平、莫言兩人的奮鬥經歷,各拍一部電視劇,你喜歡看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