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皆可為舜禹
-
2 # 江水趣談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餘公頃,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
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首開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昭陵儲存了大量的唐代書法、雕刻、繪畫作品,為我們研究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昭陵墓誌碑文,堪稱初唐書法藝術的典範,或隸或篆,或行或草,多出書法名家之手。歐陽詢、褚遂良、李治、王知敬、殷仲容、趙模、高正臣、暢整、王行滿、李玄植的書法,都以其獨特的風格,爭奇鬥豔,成為中國書法藝苑中光彩耀人的奇葩。
“昭陵六駿”浮雕,構圖新穎,手法簡潔,刻工精巧,魯迅先生曾稱其“前無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畫,多為唐代現實生活的寫照,又不乏浪漫主義色彩,其用筆,或奔放潑辣,或遒勁有力;其用色,或簡潔明快,或細膩精緻,人物造型無不形神兼得,栩栩如生,堪稱唐墓壁畫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繪釉陶俑,工藝精湛,造型優美,色彩絢麗,亦為全國罕見。
昭陵是否被盜,多年來一直是廣大遊客頗感興趣並常常問及的問題。我們說,昭陵同很多歷代帝王陵墓相彷彿,在歷史上曾不幸地遭到過盜掘。記載最為清楚的莫過於新舊《五代史·溫韜傳》 五代後梁時,梁將溫韜為耀州(治華原縣,今陝西耀縣)、裕州(治美原縣,今陝西富平縣東美原鎮)節度使,掌義勝軍,對關中唐陵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盜掘。
《舊五代史·溫韜傳》載,溫韜在任七年,“唐諸陵在內者悉發之,取所藏前世圖書,鍾(繇)王(羲之)紙墨,筆跡如新”。
《新五代史·溫韜傳》的記載更為詳細,其文雲:“在鎮七年,唐陵在其境內者悉發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墓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從這些記載來看,昭陵的確已被盜掘。不過,盜掘昭陵的溫韜,也因之而命染黃泉。新舊《五代史·溫韜傳》均載,溫韜盜掘帝陵,不得人心。他後來投降後唐,盡以所盜寶物賄賂莊宗劉皇后。大臣郭崇韜告訴莊宗:“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莊宗礙於皇后情面,留溫韜殘命。明宗繼位,終於將這個唐陵大盜“賜死”於家。
昭陵被盜,《宋會要》裡也有記載。北宋建立後,太祖趙匡胤決定修復前代帝王陵墓,詔令州縣檢查歷代帝王陵寢的存廢情況。結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動亂中被盜,其中關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盜,它們分別是獻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章陵、端陵、貞陵、簡陵和靖陵。這個結果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自從宋太祖大規模修復諸帝陵寢後,保護帝王陵寢的詔令屢見於歷代帝王令典,關於再次盜掘唐陵的文字不見於史籍,故而,自五代溫韜盜掘昭陵後,恐怕昭陵再也沒有受到人為破壞。 但是,近些年來,不斷有學者對新舊《五代史·溫韜傳》所載盜掘昭陵事提出質疑,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認為昭陵未被溫韜盜掘。
首先,學者們認為,溫韜當時為耀、裕二州節度使,掌義勝軍。在唐十八陵地區,溫韜的勢力範圍只涉及三原、涇陽北部及富平西北而已,而乾陵所在的乾縣、昭陵所在的禮泉縣都是李茂貞的地盤。溫韜名義上雖是李茂貞的義子,實質各懷鬼胎,溫韜不可能到昭陵來作案。如果溫韜真的盜掘唐陵,那也只能是其轄區的唐陵。
另外,學者們認為,既然溫韜盜掘了昭陵,盜出了“鐘王筆跡,且遂傳人間”,為什麼從那時起至兩宋,甚至迄今,都沒有發現《蘭亭序》之類“鐘王筆跡”在人間流傳?以鐘王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筆跡”、“紙墨”流傳人間後一定會有更多的記載和臨摹品,但卻泥牛入海,毫無訊息。
因此,他們反證史書記載有誤。但願這種良好的願望能是事實。
-
3 # ClearListen
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埋葬於昭陵,同時昭陵也是“關中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個,面積約為2萬公傾,陵園周長為60公里,與長孫皇后合葬在一起。那麼,千年以來,我們這位千古一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否曾被盜過喃?或者是有過淺層挖掘的痕跡而並沒有到達過主墓室,也就是說主墓室並未遭到破壞,但是其餘陪葬墓室已遭到了盜墓分子的破壞。
到目前為止呢唐皇李世民的墓沒有經過大型的保護性挖掘,可惜的是千年以來他的陵墓早已被盜墓分子光顧多次了。昭陵中有《昭陵六駿》的巨大浮雕,其中“颯露紫”、“拳毛駒”兩塊浮雕被盜買美國,餘存西安碑林博物館,一些陵墓中的寶藏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就被其它國家搶走了。
唐朝一共有21個墓,只有三個不在陝西,其他十八個都在關中,簡稱“關中十八陵”,現在只有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沒有被盜,也沒用被髮掘,其它陵墓基本上全部被盜過。
李世民的昭陵,被譽為“天下名陵”,雖然被盜了,但盜的主要是金銀等細軟或器物,還遺存的大量的歷史文物,現如今陳列在昭陵博物館內,展示著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盛況。
如今李世民的昭陵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了一個旅遊景區,目前有一座昭陵博物館,裡面展現的都是珍貴文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
4 # 綠青蛙
史料筆記《嘉祐雜誌》中有這麼一段話:趙韓王客長安,購唐太宗骨,葬昭陵下。說明被盜而且還很殘忍。
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有三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其中我最欣賞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出身豪門貴族,但是卻沒有躺在祖宗積累的萬貫家財上享受,而是跟隨父親李淵南征北戰,平定群雄,於戎馬倥傯之中,建立了大唐王朝。
成為帝王之後,李世民更是勵精圖治,重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聽取諍臣魏徵的建議,對外則任命李靖、李勣、薛仁貴等武將開疆拓土,大唐文治武功並臻極盛,使得萬國來朝,大唐王朝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而李世民本人也被稱之為“天可汗”,深受全國各族人民愛戴。
然而根據《新五代史》和宋朝史料筆記《嘉祐雜誌》的記載,在千古一帝李世民去世之後,他的陵墓昭陵卻在五代年間,遭到了軍閥溫韜的盜掘,李世民本人的遺體也被損毀,李世民的腦骨竟然成了一個長安土豪收藏的玩物,真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五代後梁年間,一個叫做溫韜的軍閥,此人官居靜勝軍節度使,坐鎮陝西耀縣七年,在這七年之間,溫韜的主要工作就是盜掘管轄範圍內的唐朝歷代帝王的陵墓,然後從這些陵墓裡面盜取陪葬的金銀珠寶。
在這些陵墓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最為雄偉堅固,溫韜找到了墓道,順著墓道下去,發現昭陵地宮修建的富麗堂皇,猶如人間宮殿。地宮正中停放李世民的梓宮,而東西兩側排列石床,床上的石函中有鐵箱子,裡面儲存著唐朝以前的珍本古籍,還有鍾繇和王羲之的真跡墨寶(《蘭亭序》據說也被李世民陪葬,如果真跡在裡面,那就慘了。
視財如命的溫韜自然不會放過這些絕世珍寶,於是將這些寶貝全部打包運走,甚至連李世民的遺體都沒有放過,因為在宋代的史料筆記《嘉祐雜誌》中有這麼一段話:趙韓王客長安,購唐太宗骨,葬昭陵下。一豪姓畜腦骨,比求得甚艱。這個趙韓王就是北宋初年宰相趙普,趙普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長安遊玩,他在那裡花錢買來唐太宗李世民的遺骨,葬在昭陵之下。在這其中最難買到的是李世民的腦骨,因為李世民的腦骨被當地一個土豪收藏當做玩物,趙普想盡辦法才將李世民腦骨買到手,讓李世民的遺骨又回到了昭陵入土為安。
當然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要歸罪於溫韜,如果溫韜沒有帶走損毀李世民的遺體,李世民的遺骨又怎麼會被人買賣?李世民堂堂千古一帝,生前威震天下,誰能想到他死後會被一個小軍閥如此糟踐遺體,歷史,真的很殘酷!
-
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皇陵被盜這不是新鮮事
中國古代雖是皇權社會,皇帝的權力大於一切,所以一朝存續期間盜墓賊是不太敢去盜掘本朝皇陵的,然而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的王朝政權數以百計,如果當朝皇帝不重視前朝皇陵的保護,那麼盜墓賊就會鋌而走險去盜掘皇陵,元朝時期南宋理宗墓被盜就是個很現實的例子
唐朝之後是長時間的五代亂世,亂世之中各軍閥以搶奪地盤為重,誰有心思去保護前朝皇陵,這個時候也是盜墓活動最猖獗的時間,甚至於有些軍閥還會偷偷的盜掘古墓,出金銀以充軍餉,比如王莽盜掘了武帝墓就是如此
李世民的墓葬是被溫韜盜掘的溫韜是後梁的耀州節度使,管轄今天的關中隴南一帶,其為人兇狠殘暴,因為軍餉不足常常盜掘古墓,在《新五代史·溫韜傳》給了最詳細的記錄:溫韜在鎮七年,唐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挖掘)之,取其所藏金寶,這其中就包括了李世民的昭陵。——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墓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
6 # 子沐春秋
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盜過?
太宗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二十多公里的九嵕山上。九嵕山海拔約1225米,山巒起伏,氣勢雄偉,樹木蔥翠、風光綺麗,是一個風水寶地,整座陵園封域60公里,總面積20000公頃。李世民生前約定特許一批“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死後享受陪葬的榮譽,據說,這裡共有200多座陪葬墓,如李勣、李靖、秦叔寶、段志玄、尉遲敬德等。
作為唐朝18陵中,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昭陵始建於貞觀十年(636年),由當時的工藝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修建,昭陵整體構思是仿建唐長安城,寓意明顯,當年的昭陵有富麗堂皇的地面建築和地下宮殿,高大的朱雀門,雄偉的獻殿和莊嚴的祭壇,構成地下主體建築。祭壇中陳列著著名的“昭陵六駿”石刻和“十四國君長像”。地宮寬敞宏麗,內建太宗棺槨和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包括《蘭亭序》真跡,正是“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青少年時期,正值隋朝由盛轉衰風雨飄搖之際,於是追隨父親起兵造反,開創了大唐基業。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震驚朝野的“玄武門之變”,八月,李淵讓位於李世民,史稱“唐太宗”。唐太宗即位之初,國家因遭受長期戰亂,到處殘破不堪,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唐太宗勵精圖治,銳意維新,從而有了“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積勞成疾,病逝於終南山的翠微宮,終年52歲,同年八月十八日,唐太宗被安葬在昭陵之中。
經歷千餘年的滄桑鉅變,昭陵的地面宮殿建築早已經蕩然無存,地下宮殿還儲存完好嗎?考古界普遍認為,唐陵地宮已經多次遭受人為破壞,除乾陵外,“關中十八陵”,其中十七座已經被盜,包括昭陵。未被歷史記載的小盜不計其數,單是歷史有記載,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盜掘,至少有三人:一是唐德宗時期的朱泚,二是唐僖宗時期的黃巢,三是五代時期的溫韜。
昭陵被盜,最直接的證據是“昭陵六駿”中颯露紫和拳毛騧(gua)流亡國外的故事,1913年,這兩件寶物被一群盜賊偷偷從陵墓中搬了出來,打算運下九嵕山,聞訊趕來的村民將這夥盜賊包圍,盜賊見勢不妙,就將“二駿”推下了山崖,最終,摔碎了的石馬幾經波折,被販賣給了古董商人盧芹齋,1916年,他又以當時的天價12.5萬美元(約合82萬人民幣)賣給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可見,昭陵早已被盜掘。
-
7 # 我是趙帥鍋
有道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千古一帝”生前功業赫赫,死後也是隆重奢華,他們四人的陵墓,那是一個比一個壯觀。
只可惜的是,最後卻都免不了被毀被盜的命運,其中最慘的當屬漢武帝和宋太祖,不僅陵墓被毀,屍體都被人給挖了出來;秦始皇陵墓雖然被毀的一無所有,但至少地宮至今還未被找到;至於唐太宗的呢,卻著實有點特殊。
這是在貞觀十年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她死後,把她臨時安置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中。
後來李世民見此地風水甚佳,便決定將此處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後他下令大規模修建陵墓。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雖然自己已經看淡生死,也提倡薄葬,但自己好歹是個千古一帝,所以自己的陵墓起碼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長陵那樣越大越好,裡面陪葬也要越多越好,不然豈不是給大唐丟臉。
對此,唐太宗手下的小弟虞世南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告訴唐太宗,自古至今,就沒有不被盜的陵墓,你把陵墓弄這麼好,一方面勞民傷財,另一方面也容易讓盜墓賊們惦記,你看漢朝那幾位皇帝,他們的陵墓是修的豪華,可結果呢,連屍骨都讓人拋棄野外給野狗啃了!
對於唐太宗來說,勞民傷財倒無所謂,反正百姓就是用來折騰的,問題是,要是自己的陵墓被人盜,自己的屍體被人扔到野外被狗啃,那面子就掉大了。所以,唐太宗便同意虞世南的建議,向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玉。
陵墓修建完之後,唐太宗還特意在陵前立碑說:“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意思就是說自己的陵墓因山為陵,不藏金玉,沒什麼可盜的。
最後,唐太宗在李靖的建議下,給自己的陵墓取名昭陵,“昭”拆開為“召”和“日”,“昭”有召集、收集的意思,“日”為陽,代表帝王之氣。
此後107年,唐朝歷代帝王不斷對唐昭陵進行擴建,以至於其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
但可惜的是,後來黃巢攻入長安後,為獲取財富保障軍需供給,他對唐王朝的陵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搶掠,導致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壞,儘管沒有黃巢盜開昭陵的記載,但昭陵的地面建築卻被黃巢破壞。
再後來,在唐朝滅亡1年後,盤踞在雍州的軍閥溫韜再次光臨唐朝皇帝的陵墓,這次溫韜特意把唐太宗的昭陵作為他盜墓的重點對像。
《舊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按照這段記載,這次溫韜把昭陵給徹底盜空了,他親自下到昭陵地宮,把昭陵裡的珍寶,包括前朝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全部盜出。從這層意義上說,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應該是被盜了。
問題是,既然昭陵已經被盜,但李世民陵墓中的陪葬品,諸如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尤其是《蘭亭集序》,卻為何從來沒有在市面上流透過呢?
而且昭陵整體的山勢至今完整,並沒有明顯的挖掘痕跡,史料記載昭陵地宮在山裡面75丈深,山體是石山,如果挖這麼深又不對山體造成明顯破壞,似乎不太可能。
目前昭陵及昭陵博物館中的介紹,也是認為昭陵的地宮目前仍然沒有被挖掘過。
-
8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唐太宗從李世民是一位非常開明的君主,他的經歷以及他的座位在歷史上都是能夠數一數二的,他創造的盛世為後代平安打下了基礎。千古一帝。在歷史上一共就能三個人,他為其中之一。從這個稱號就可以看出他到底為唐朝做了多大的貢獻。唐朝的繁榮。他位居手工。李淵建立了唐朝,他把唐朝帶進了強盛。而就是這麼以為群主他的陵寢在後代也沒有逃避被盜的命運。這一點我們是非常值得惋惜的,在古代一位皇帝的陵寢,他的陪葬品是非常多的。既然被盜了,那麼就有可能這些陪葬品會被損毀。這無論在當時和在現代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一、唐太宗的功績?唐太宗他從小出生在名門望族。而在他出生時,很顯然還沒有建立唐朝。是他的父親李淵一手建立了唐朝。在當時還是隋朝時期。他就跟隨他的父親征戰天下,他沒有貪圖享樂享受安逸的生活,在那個年代他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無憂無慮的富二代享受著生活,但是他並沒有。他用自己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謀略,他用自己的功夫為自己打下了江山,而且也守住了江山。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日漸繁榮。在當時的世界,唐朝的科技水平都是領先的。也為後世的子孫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李世民墓地真的就很容易被盜嗎?與其說,李世民的墓地被盜,還不如說李世民所在的墓地被盜。李世民有很多陪葬品,他葬在了是一個陵園。叫關中十八陵。在這個裡面中埋葬了唐朝所有的皇帝以及皇妃。而關中十八陵他的陪葬品也是非常的豐厚,遭到了很多盜墓者的青睞。現在的關中十八陵已經成了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在成為文物保護單位之前,關中十八陵有明顯的。動工痕跡。有明顯的挖掘痕跡,也有明顯的被盜痕跡,但是萬幸的是這些盜墓者沒有破壞到主墓室。現在已經不挖掘了,已經把關注18層作為一個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性保護單位儲存起來。飽受他不會再次受到侵害。
三、為什麼盜墓如此的猖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沒有人會冒著死的風險去盜墓。但是,盜墓的風險高,它的收益也高,都知道關中十八陵是皇家墓地,他的陪葬品是非常豐厚的,只要拿出一到兩件。那就是一輩子的榮華富貴。這種風險在當時認為值得冒的,但是既然是皇家墓地,那防盜措施做的也是比較好。奈何擋不住想要發財的人,十八做墓地十七座被盜。這個就是現在的結果。沒有人願意看到自己的陵墓被盜。也沒有人願意去盜墓,但是被生活所迫只要盜墓成功。他就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巨大的利益驅動盜墓者,讓他們甘願冒這個風險。
回覆列表
李世民何許人也?我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雖然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他的功績在唐朝絕對是無人能及的,從唐朝還沒建立的初期,他便跟隨著自己的父親李淵一起南征北戰這才打下了唐朝的江山,這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出自李世民之手,在李世民統治之下的唐朝更是走向了繁榮富強之路,也是唐朝歷史上的第一次盛世。
李世民之墓自秦始皇之後,古代帝王便對自己的陵墓非常的看重,幾乎都是從登基開始便會對陵墓開始修建,所以皇帝陵墓會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工,當然古代帝王的陵墓最讓人關注的就是其中無數珍貴的陪葬品,任何一個微小的物件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價值連城的,故古代很多的帝王墓已經遭受盜墓者的光顧,現如今還未被盜過的帝王墓屈指可數。
李世民陵墓是否也被盜過呢?其實說李世民的墓地被盜還不如說唐朝的大多數的皇帝和妃子的墓被盜,李世民的所葬之地乃是 關中十八陵,唐朝的大多數皇帝的墓葬都是在此地,所以盜墓者並不是針對於李世民,而是為了自己,為什麼說是為了自己呢?
自古以來就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帝王陵墓之中隨便的一些物件便夠讓人一輩子吃穿不愁,雖然盜墓的風險極高,但是收益也是相當的可觀。盜李世民之墓的人乃是視財如命的溫韜,唐朝幾乎所有帝王的陵墓都是毀在了他的手上。而李世民的陵墓之中的寶藏也是無比之多,據說我們中華之瑰寶《蘭亭集序》也在其中。
盜墓者的盜墓行為雖然利於自己可是可對我們中國的歷史研究卻是極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