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憨憨喜歡娛樂
-
2 # 人生影片
我認為小丑對我們來說是個喜劇角色,在大部分人看來小丑一種滑稽幽默的形象給我們帶來歡笑,這就自然讓我聯想到這是一個喜劇角色,但對小丑來說,他已經非常入戲了,要把小丑淋漓精緻的演繹成一個恐怖角色,這個小丑已經不再是扮演的小丑,而是一個真正的小丑,內心的恐懼也油然而發,從而表現到外表,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恐懼角色
-
3 # 晁晁先森
本人認為小丑對我們來說是個喜劇角色,在大部分人看來小丑一種滑稽幽默的形象給我們帶來歡笑,這就自然讓我聯想到這是一個喜劇角色,但對小丑來說,他已經非常入戲了,要把小丑淋漓精緻的演繹成一個恐怖角色,這個小丑已經不再是扮演的小丑,而是一個真正的小丑,內心的恐懼也油然而發,從而表現到外表,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恐懼角色
-
4 # ElerE5
小丑原本是一個化工廠的工程師,但是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喜劇演員。
顯然不管是成為工程師還是喜劇演員,他的夢想都沒有實現。
不過小丑到底是怎麼來的已經不重要了,誰都不會在乎小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只要知道他是整個DC世界最可怕的人就行了,包括萊克斯·盧瑟在內所有的DC反派都會有一樣的想法,在DC的世界觀中有三種人,英雄、反派、小丑!
-
5 # 白胖侽
而這次將會上映的漫改電影《小丑》將會告訴我們小丑是怎麼來的,因此這也讓觀眾們期待不已。此前觀眾們在知道小丑這個角色後,就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故事才能夠誕生一個這樣恐怖的角色呢?這次《小丑》電影將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最好的答案。
《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亮相後,知名度也在不斷提高,甚至今日還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金獅獎,這不僅更讓我們期待了,同時目前這部電影的評分已經高達9.3分,諸多細節表現這部電影都將是一部鉅作。
那麼,這部DC漫改電影到底有什麼資本,讓我們相信它好呢?
首先就是這部電影的背景了,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陷入了生活困境的喜劇演員因為生活的窘迫以及世人的不公正對待,慢慢走向精神上的崩潰,於是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與其他犯罪不一樣,他既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利,只是為了犯罪而犯罪,因此也讓他顯得尤為恐怖。這樣的劇情設定毫無疑問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除此以外,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本身是一位演技非常精湛的演員,曾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僅僅是從預告片中,我們就已經看到了這位演員的才華了。同時,還有羅伯特·德尼羅、莎姬·貝茲、弗蘭西斯·康羅伊等人也會出演這部電影,在演員上是有著巨大保障的。
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極為深刻的,生活予我以不公,我便用我的才華去報復世界,這樣的故事讓我們看那些被現實生活折磨的人是有多麼痛苦,同時也在呼籲我們多一點同情心
-
6 # 影視界小裁縫
《小丑》裡的小丑是喜劇角色的面容下藏著恐怖角色。
我們大家聽到“小丑”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就是搞笑,幽默,滑稽的,令人心情愉悅的一個人物,在很多的娛樂場所幾乎都會有小丑的身影,我相信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的喜歡小丑,因為他帶給人們很多的歡樂,他會送一些小東西或是做一個鬼臉講一個笑話逗小孩子開心,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裡小丑就是一個喜劇角色,但在《小丑》這部影片裡卻不是這樣的,影片裡的小丑是一個犯罪者,他每次都會把自己的臉化成小丑,瘋狂,肆意犯罪,令人心生畏懼。
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裡,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
-
7 # Mine南木
大家好,我是南木!“小丑”這個形象本來應該是用於各種娛樂場合,而小丑就是為了逗大家開心的角色,可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這個形象被賦予了恐怖的形象。小丑不再可愛,越來越多得成為「病態」「陰暗」的代名詞。誇張的造型、癲狂的肢體,以及煞白的臉上那張血紅的嘴,都給人以詭異的感覺。就像是一副永遠在笑的面具,為了遮掩內心的黑暗而存在。
尤其是現在的歐美電影,很多恐怖片中都有可能會看到小丑這個形象,而且尤為的恐怖,本來是滑稽的代表形象,可是為什麼小丑會發生這麼大的轉折,這就要說到小丑的歷史了。小丑這個形象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在宴會上會有專門的搞笑演員來逗觀眾笑,當時和小丑的外表形象還是有一段形象的。
真正的小丑是出現在十四世紀的歐洲,雖然當時社會比較昏暗,百姓悽慘,可是在宮裡的貴族們確是瀟灑無比,每天在宮裡都有各種表演,其中喜劇演員就是小丑的原型,他們的語言、行動都非常的滑稽,他們用自己出醜的方式來剝奪別人的歡樂,這大概就是小丑這個名字的由來。到了十六世紀,小丑的數量就越來越多,不再只是宮廷裡,這種職業開始蔓延到城市、鄉村等地,受到大家的喜愛,但同時也得到很多人的嘲笑。
在當時小丑和恐怖沒有任何關係,到十八世紀的時候,一些作曲家畫家就開始將小丑賦予其他的形象,在1890年義大利的一個小丑的故事譜寫成歌劇,一個喜劇演員因為嫉妒殺害了自己的妻子……這是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在這張滑稽的面具下有一絲絲的恐懼。後來因為十九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導致歐洲國家很多娛樂場所倒塌,很多遊樂場被廢棄,因為被荒廢,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變得恐怖,便更加深人們對小丑的恐懼。
而在山世紀七十年代一個殺人犯在六年間殺害了三十多個男孩,之後為了躲避追捕,他加入一個小丑俱樂部,就是扮成各種小丑來逗大家開心,知道十幾年後,這個殺人犯才落網,而面具下的陰冷再次讓大家恐懼。之後小丑便正式進軍影視行業,很多恐怖片都是以小丑的形象拍攝的……一直到現在,小丑已經成為大家眼中恐怖形象的代表,從熒幕到生活都給人們帶來恐懼。
-
8 # 伴呂lv
小丑並不恐怖,但是我也看不到任何的喜劇的成份,我覺得他更多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很悲涼,很焦慮,很抑鬱。他雖然作為一個喜劇表演者的身份,但這種喜劇實際上非常淺顯,任何人只要深度想一想,就會覺得根本不搞笑,而且有一絲悲傷。在看《小丑》之前,對於小丑我就是這樣的感覺,他們做著滑稽的動作,做滑稽的造型,但並沒有給我搞笑的感覺。
我覺得,搞笑者or喜劇表演者等,他的搞笑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由內而外的,他們必須先被自己的表演所搞笑,才能真正感染別人。
電影《小丑》中,我們看得出來,他實際上並不熱愛這份工作,是一種被迫的感覺,為了生活,當然這份工作也給他帶來了很多困擾,但是他也沒有別的什麼選擇。他本身就是病態且抑鬱的。
除了在表演中,其他時候,他的臉上永遠充滿著悲傷。
-
9 # 龍貓跳跳虎
我認為小丑這個人物形象給我們反映了由表面上的喜劇角色裡還存在著恐怖現象,給我的感覺就是透漏給我個感覺就是,別看我是這個樣子,但我其實不是這個樣子,表達了兩面性。我認為,它即是喜劇角色,又是恐怖角色,我還認為給我表達出一個意思,就是人間險惡,你永遠猜不到別人是什麼人。
-
10 # 餘生多多請教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
-
11 # 藍色毛球
如果你覺得能這樣評價小丑,說明你還沒看懂這部電影。
因為小丑既不是一個喜劇角色,也不是一個恐怖角色,他是個十足的悲劇角色。
小丑原本只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生活困頓,看不到希望。與別人不同的是,當生活將他逼到絕路的時候,他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已。
在徹底沉淪和放棄生命之外,他做出了第三種選擇,擺脫所有桎梏,與命運放手一搏!
其實小丑具有革命者的潛質,所不同的是,革命者對現有社會造成破壞,是為了建立他們認為的更好的世界。而小丑則只是破壞!
小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小丑和他的信徒們逼成“小丑”的東西!
而這部電影能在全世界公映,不是因為它講了一個變態的故事,是因為它敢說出這個嚴肅的問題,並具有警示性!
-
12 # 原野雪835
我認為小丑是恐怖角色,而且他的所作所為具有鮮明的暴力傾向。他喜歡看電視上的脫口秀節目,也喜歡脫口秀的表演者,但真正有機會參加脫口秀節目時,當場用槍射殺自己喜歡的演員,而且伴有瘋狂的笑聲。他那誇張的表情配上嚇人的妝容,深深的刺激我的內心。雖然生活的不如意甚至很悽慘,但這不能當做他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地搞破壞,剝奪他人生存權利的藉口。我很同情他的遭遇,但我更理性得認為,他的所作所為傷害更多無辜的人,傷害愛他的媽媽,給社會帶來了太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認為他是個恐怖角色。
-
13 # 一點影視王
我感覺小丑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講述一個人的喜劇往往是建立在另一人的悲劇之上。也可以理解為~你的快樂在有的時候也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就像小丑的角色一樣,他所從事的工作就是為了逗樂觀眾而自行醜化甚至於捉弄自己來換取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當然,還是讓人陷害!最後迫不得已,已殺人取樂,所以說小丑這角色亦是喜劇角色也是一個恐怖的角色
-
14 # 小賢聊電影
我覺得小丑既不是喜劇,也不是恐怖,準確地說,應該是個悲劇角色。小丑不是沒有努力過,他曾經如此馴順:按時吃藥,按時去醫生那裡報道,保持微笑,隨生攜帶“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的卡片。他信奉著韋恩的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但家人與同僚的背叛、社會遺棄與歧視,每一個都逐漸逼迫他走向極端,都讓他的人生看起來像一場笑話。最終小丑見到了韋恩,也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你周圍的人排斥你、歧視你、無法理解你的時候,並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小時候,我也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想通這件事。我不必委屈自己滿足別人的期待,讓所有的人都開心。如果無可奈何進入了不理想的環境,也不必沮喪:任何事裡總有樂趣,發現它並讓它愉悅自己,做自己感到有趣的事兒,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你也會感染其他人。只有正確認識和接受自己,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當然,“小丑”的方式太過極端,法律和道德永遠是我們行為的準繩。但這也確實是我從“小丑”,這樣一個癲狂人物身上得到的收穫,他激勵著我變得快樂、自由。
-
15 # 風隨雷
不是因為電影一反英雄電影的常態,選用反派為主角,而是小丑身處的環境,與現實的社會的躁動有幾分相似 ── 不少人擔心《小丑》的上映,或鼓動一些暴力的行徑的同時,很多人在其中尋得共鳴。這自然不是Marvel那一類超級英雄片,也不是DC其他超級英雄所能企及,是英雄片的異數 ── 的而且確,這不是超級英雄片,而是談到蝙蝠俠的死敵。
還未成為小丑以前,阿瑟(Joaquin Phoenix)是精神病人,在一間小丑公司工作,與媽媽相依為命,喜歡住在同一層的另一個單親媽媽。導演Todd Philips處理的不是一個超級英雄的故事,而是邊緣人成魔的故事 ── 他是如何從阿瑟變成殺人犯,又如何從殺人犯變成人追捧的小丑。
小丑註定不是一個讓人崇拜的人物,至少不會是被人放在口中欣賞的人物。在以蝙蝠俠為主角的超級英雄電影中,永遠是蝙蝠俠的敵人。但是,他的複雜性,給予他很多可能。阿瑟不是被人接納的一個,無故地大笑,笑得讓人覺得滋擾,Joaquain Phoneix的減磅演出,瘦弱的軀體,不尋常地扭動,其他人看起來,根本不是一個「正常的模樣」,但是不消多久,我們已知這是他最正常的樣子。起碼那時候的他,還能叼著煙,跟醫生說,「我心底裡就只有負面的想法」。
阿瑟銳變為小丑,在於他心中幾個信念同時崩塌 ── 因同事的戲言被公司辭退,一直跟進他情況的診所因資源不足倒閉,與Sophie的戀愛僅是幻想,與媽媽的關係是另一種虛假的依賴,甚至成為喜劇演員的夢想被擺上電視取笑。有影評人批評,編導向《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東施效顰,卻有如瞎子摸象,無法說服觀眾;亦有人笑說這一切彷彿國產電視劇的堆砌,是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而最後還把一切連上他的精神病上,驅使他走向極端,一切彷彿理所當然; 然而,一切簡單歸在精神病患身上,會不會不正確,也不恰當?
-
16 # 得著說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小丑是一個悲情人物,這是一個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卻值得好好說說。
憑藉為DC漫畫大反派小丑“樹碑立傳”的同名電影,戛納、威尼斯、金球獎拿到手軟的傑昆·菲尼克斯,實至名歸的捧得了表演類含金量最高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就像為了貼合角色急速增(減)重,而被觀眾戲稱為好萊塢“彈簧人”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傑昆·菲尼克斯“入戲太深”的名聲,也常常被影迷們提起。此番,身上總有一種滄桑、頹廢感的他,將“小丑”這個經典的病態化角色推上了新的巔峰,“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魔咒也隨之被打破。
如果說,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塑造了“完整人格”的蝙蝠俠,那麼,《小丑》便是這位超級英雄的老對手,最令人信服的起源故事。
獨立電影《小丑》幾近完美的解答了一個問題,小丑是誰?
以往,人們很自然的認為,他DC漫畫中最臭名昭著的超級反派,哥譚市最大的“毒瘤”,激進瘋癲、深諳人性、冷酷無情的他,是超級反派中少有的沒有任何超能力的凡人,卻駕輕就熟的控制著DC世界中最強大恐怖的犯罪集團,與武裝到牙齒的蝙蝠俠打得有來有往。
電影《小丑》中的“小丑”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是,它並未完全“忠於原著”。小丑這個人物更像是一個“符號”,代表了被放棄、被踐踏、被逼迫的社會最底層的無辜者,因此,劇中人物的“成瘋成魔”,才會引發歐美觀眾這麼廣泛的精神共鳴。
與“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的國內不同,發展了兩百多年的歐美髮達國家,“高福利、高稅收”的社會制度早已定型,兩極分化、階層撕裂的大背景下,富人與窮人之間從生存環境到教育條件的巨大差異,決定了階級躍層是一件常人難以想象的事。
片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男主亞瑟·弗萊克,生於一個缺少父愛的單親家庭,除了善良的母親這個“精神支柱”,他得不到任何關愛與溫暖,哪怕同為底層,他依然是那個被欺負、被排擠的人。
本質上,亞瑟是一個嚮往美好、心地純良、希望表現自己的人,也是階級躍層(成為演員)最忠實的踐行者,除了安身立命之外,這也是他選擇扮小丑這個職業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認命的自信心與面對現實的自卑感相互疊加,讓亞瑟承受著無以復加的精神壓力。日復一日的踏實工作難以溫飽,不斷的努力和奮鬥毫無意義,期待中的改變還未降臨,身心狀態就已經每況愈下,邊緣型人格催生出不由自主發笑的“怪病”。
《小丑》中,亞當之所以成為代表黑暗、暴力、醜陋、毫無人性的“小丑”,看起來因為他的“不正常”讓人不無法理解,被親生父親侮辱、被福利機構漠視、被同行排擠、被最崇拜的主持人玩弄,連最後的精神支柱母親也撒手人寰,絕望的他是被那些冷漠的人“逼瘋”的;
實際上,是西方社會制度造成的不公平、不自由、不透明,為小丑這個符號化病態人物創造了巨大的舞臺,他是整個社會的“犧牲品”,也是人們頂膜拜的“反叛者”。當沒有秩序、道德和法律的“束縛”,極端的自由主義必然變得如致命病毒般危險、詭異。
當笑聲都成了強迫與痛苦,“以暴制暴”似乎成為一種必然,怪胎般的小丑固然是亞瑟個人的悲劇,但更多的還是貧富嚴重分化的西方社會制度下必然的產物,這真相充滿醜陋,卻令人不由得深思。
-
17 # 餘一只3n2D
大家好,我是魚兒電影,個人覺得我們平時所知道的小丑是一份職業,以滑稽的表演取悅人們的掌聲,然而《小丑》這部電影是一個極度暴力的故事,但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心理疾病、階級、社會邊緣感的警世恆言。但是在西方地區小丑也是恐怖的代名詞,因為歷史上也發生過不少小丑殺人的故事,血腥的場景配上滑稽的笑容,成為了很多西方人害怕的東西,正是利用這一點,這個角色塑造了超級大反派,他是蝙蝠俠的敵人,同時也是籠罩著整個市的陰影,所以當然是恐怖的角色,曾經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個觀後感,說當時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他觀看了2遍,無論是喜劇的還是恐怖的,生活中也有驚喜有恐怖,坦然面對就好
-
18 # 笑掉小牙
算是恐怖角色,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理解的是喜劇演員,但在joker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喜劇演員的黑化!
在小丑黑化之前,他是一個努力生活的人,再被現實打擊的遍體鱗傷後,被命運拽下無底深淵。
其實,小丑影射的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只不過大部分人沒有他那麼多的經歷!任何一個普通人,無可奈何的黑化!
-
19 # 桐兮看視界
小丑,本該是一個逗觀眾開心的喜劇演員,在DC的銀幕下成為了一個讓人摸不透而且充滿神秘和恐怖的色彩,可以說小丑這個人物是我覺得所以超級英雄裡面最出神入化的,也是最難演繹出來的,無論換了多少次演員,依然是希斯萊傑的小丑最出神入化,我覺得小丑這個角色單單區分喜劇還是恐怖是遠遠不夠的,小丑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一個角色
回覆列表
《小丑》拿下金獅獎的訊息轟炸了整個電影圈,因這是超級英雄漫改電影首次斬獲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殊榮。影評人們仍在爭論讓一部商業性質的電影榮獲藝術獎項是否合適,但“小丑”這一經典形象確有其藝術性,甚至有人將它提到與尼采“超人”同樣的高度。
我們今天翻譯的文章就談到了這一點。從“小丑”形象本身的魅力來看,為何這麼多知名演員都願意為之“獻身”?它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可抗拒力?
稍微盤點一下,就可以發現飾演過“小丑”的演員名單可謂豪華,有傑克·尼科爾森、馬克·哈米爾、希斯·萊傑、傑拉德·萊託,現在傑昆·菲尼克斯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小丑是一個出色的超級英雄電影角色,不僅吸引了最高水準的演員,還包括通常不會擔任這種角色的演員。近年來,蒂爾達·斯溫頓、安東尼·霍普金斯、伊德瑞斯·艾爾巴和凱特·布蘭切特加入漫威電影宇宙的訊息已經足夠令人驚訝,但傑昆·菲尼克斯出演《小丑》的訊息仍舊是意想不到的。 這畢竟是一個和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性本惡》)合作過多次的嚴肅演員,代表作品有《大師》、《她》、《角鬥士》。而在他加入的這部漫改作品《小丑》裡,甚至有角色的名字叫“迴旋鏢隊長”和“殺手鱷”。
對於那些基本上可以在好萊塢隨便挑角色的演員來說,為何“罪犯王子”小丑的吸引力如此不可抗拒呢?為了思考小丑的深度和瘋狂,希斯·萊傑把自己在酒店房間裡關了一個月。為了進入狀態,傑瑞德·萊託給劇組人員送了一頭死豬,並給飾演哈莉·奎恩的瑪格特·羅比送了一個盒子,裡面裝著一隻黑色的老鼠。
雖然小丑有著大師級的犯罪頭腦,也是一個擁有扭曲幽默感的惡作劇製造者,但他並沒有超自然力量。正是這種缺乏超能力帶來的現實性,被認為是該角色的主要吸引力。不過他在這方面並不是獨一無二的,蝙蝠俠的敵人中確實有身具神秘能力的反派(比如貝恩)和使用低溫化學物質的敵人(急凍人),但也有企鵝人,雙面人和謎語人這樣的敵人,他們和小丑一樣只是變異的人類。 也許,小丑關鍵的吸引力不是他缺乏超級能力,而是缺乏恰當的犯罪動機。 “一些人不追求任何合乎邏輯的東西,比如金錢,”邁克爾·凱恩飾演的阿福在《黑暗騎士》中說:“他們無法被收買和欺騙,無法與之談判或講道理。有的人只想看整個世界燃燒殆盡。” Robert Moses Peaslee和Robert GWeiner的著作《小丑:關於罪犯小丑王子的嚴肅研究》是第一本以漫畫中的超級反派為研究物件的學術著作,兩位作者認為小丑的主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無政府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他是蝙蝠俠這一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者最完美的反對力量。布魯斯·韋恩是整個社會最富有的1%,是一個埃隆·馬斯克般的,認為世界可以被科技拯救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崇尚義警行為,對政府用以壓制邪惡勢力的機構缺乏信心。
“墨西哥三傑”之一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曾經說過,超級英雄電影中充斥著右翼思想。他在Deadline雜誌的採訪中說:“我通常把超級英雄電影視作因他人與自己信仰不符、沒有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就肆意殺人的電影。”就像他說的那樣,布魯斯·韋恩並不總是被創作成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角色。在評論蒂姆·伯頓 1989年的電影《蝙蝠俠》時,評論家羅傑·伊伯特發現傑克·尼爾科森的小丑如此富有說服力,他感到“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為蝙蝠俠加油助威。”
或許小丑確實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特質:他支援無限制的自由,對哥譚市的下層階級抱有同情,他還非常厭惡金錢,甚至在《黑暗騎士》裡燒了一大堆錢,但總體上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值得為之投票的平等主義者。 把他理解為尼采的“超人”或許更為恰當(不是那個超級英雄),“超人”已經跳出了道德標準,拋棄了現實,並且在心中創造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是哪些元素將小丑從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上升到了一個尼采般的哲學家的地位?根據知名雜誌《第五等級》(Fifth Estate)的總結,“小丑憎恨這個國家,厭惡群眾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反對基督教,在文化生產上既不信任市場也不信任政府;他倡導著一種“超人”的思想,希望人可以不做奴隸,也不做主人;他讚揚個人內在的熱情和創造力,內心有一個典型的藝術家靈魂,可以對一個靠自我創造建立在廢墟之上的新世界說“是”。 會對一個靠自我創造建立在廢墟之上的新世界說“是”的人,這或許是對小丑最為恰當的描述。 正是這種動機、計劃以及誘因的缺乏才使得小丑成為了這麼一個極富感染力的反派。在《黑暗騎士》系列中,最為恐怖刺激的時刻或許就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向不同的人訴說著不同的“傷疤故事”。他對傷疤最初的解釋是它來自自己那個虐待成性的父親,這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的“小時候被虐待所以長大了要報復社會”的套路,然而這個解釋是假的,小丑為每個他“信任”的人都準備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辭。我們意識到這個謎一樣的角色或許的確有一個黑暗的背景故事,但他正徹底地生活在當下,對於舔舐傷疤這樣的事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