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wen26482961

    這麼說吧,就算秀吉不死,如果按照前兩次的情況來看,再來一次估計他在國內自己也要坐不穩了。原因很簡單,之前的兩次大戰,出的主力都是從更親近他的西部和中部大名出動的軍隊,而更為疏遠的東部大名只負責提供軍糧。可是到1598年猴子撤軍前,德川經營關東十多年,除去上交的部分,剩餘的大米號稱可以從江戶鋪到大阪,而只要人不死,大米是可以每年收穫一次的,可是誰又有本事每年催長一代年輕人呢?因此出兵的西軍只會越打越弱,而不出兵只供糧的東軍卻會越來越強大。因此計算猴子不死他也無法強令東軍來繼續出兵而喊西軍出糧支援東軍,,因為西邊天生就比東邊貧瘠,也死了太多人沒人種糧了。

  • 2 # 滴泉溪河江海流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扯淡。豐臣秀吉在朝鮮的失敗加速了他的死亡,不是豐臣秀吉死後倭族才在朝鮮打敗仗。也就是說明朝打死了豐臣秀吉!倭雜也是強行意淫罷了,不管豐臣秀吉死不死都是明朝的手下敗將!

  • 3 # 一壺濁酒半盞茶

    豐臣秀吉不死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日軍經過日本戰國時代連年曆練整體水平遠高於明軍,更不要說朝鮮。明軍只有少量精銳比如遼東家丁和戚家軍能與日本士兵一戰,但人數極為有限,遼東家丁更是遼東軍閥的私人衛隊,死一個就少一個。這也是後期碧蹄館之戰後李如松龜縮不出的原因。陸地明朝聯軍始終沒有優勢。唯一拿的出手亮點確實就是海上,尤其李舜臣龜船不斷騷擾,給日軍後勤造成了很大困擾。明到此時就已經腐敗透頂,國內烽煙四起,朝中吏治不清,軍中黨派林立。如果豐臣秀吉不死,各大名急著回去搶地盤,這場戰爭結果真的尤未可知。可笑明吹皇漢就從來沒有正式過歷史,一味地意淫自吹自擂,可笑至極!

  • 4 # 王魁kevin

    會結束 第一 當時因為很多大名信基督教 隨軍跟了很多神父 其中一個神父記載 在戰爭後期 日本軍隊非戰鬥減員嚴重 很多士兵被活活凍死 士氣底下 第二 海上供給被明軍水師截斷 各部部隊 能作戰的屈指可數 加藤清正 福島正則 島津義弘等 但也都是打腫臉充胖子 第三 豐臣秀吉在出徵初期軍師黑田官兵衛就已經勸阻 豐臣秀吉不聽 第四 多數大名出戰是因為日本國內被分封完畢 豐臣秀吉開戰也是為了擴充套件領地 以達到能有資源分配的想法 而大名跟隨也是為了利益 眼見損失這麼厲害 卻始終過不了鴨綠江 本身打仗的慾望就不強烈 而日軍主力主要是豐臣家的部隊 損失嚴重 豐臣秀吉也不是傻子 失去了很多實力 就缺乏壓制大名的底牌 比如德川家康 他以新封地(原北條家領地)民心不穩 沒有出戰 尾大不掉 消耗不起 第五 後方不穩 石田三成為首的文治派和加藤清正為首的武鬥派心不合 加藤清正認為石田三成一直在豐臣秀吉面前挑事 後防不穩成了一塊心病 綜上所述 我感覺豐臣秀吉就算不死 這場仗也打不久

  • 5 # 錦鯉爸

    豐臣不死,明朝危矣,論軍事實力,豐臣比滿清強吧?論文化實力,豐臣也比滿清強吧?論人口基數和領地規模,豐臣比滿清強吧??豐臣不死,按當時的節奏,德川家康可就必須去朝鮮輪戰了,德川系的戰力,可不是當時在朝鮮前線那幾個豐臣的家臣能比的。再加上德川這個老狐狸,和日本人築城的技術,攻城戰可不好打啊。說日本耗不過大明的人,好好看看地理,朝鮮是離日本更近還是離大明更近?從後勤的角度,大明其實更難更遠。看看日本的歷史,豐臣死後,德川還得發動關原合戰來消滅豐臣的勢力,這是因為當時豐臣家臣能夠安全從朝鮮戰場脫身的原因,也說明了中朝聯軍當時並沒有能力全殲日本海軍。

    但是不得不說萬曆皇帝是有手段的,調兵遣將,有條不紊。換個皇帝,在豐臣手下就討不了好,一旦大陸農民軍起義,牽制了明軍兵力,那時候日本人,滿清,明軍將上演三國演義。

    歷史不能假說,豐臣不是傻瓜,但是豐臣也不輸於努爾哈赤,日軍的戰力也不輸於滿清。

  • 6 # Ant一Hunter

    明朝萬曆皇帝

    我認為倭軍取得勝利的機率為零,萬曆兩次朝鮮戰爭時間大致為: 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其中1593年8月到1597年1月這四年為雙方和談休戰時期,在第一次朝鮮戰爭期間,楊應龍在雲貴地區燒殺搶掠,作惡多端,反覆不定不久,楊應龍被朝廷革職,兒子楊可棟被押至重慶追贖,並死在了那裡。的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公然起兵反明。日本關白豐臣秀吉

    明朝為了應付國內戰爭,只得暫時與日軍進行和談,這次和談也得到了日本大名小西行長的支援。在和談期間,明軍開始調動全國各地20萬大軍,百萬石軍糧,為打播州做準備。在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將領步步緊逼下,楊應龍被殺死在海龍囤。朝鮮國王李昖

    由此可見萬曆朝鮮戰爭,明朝投入的兵力是最少的,真正用在和倭軍打仗的時間也才2年多。第一年便收復了朝鮮四道,倭軍將領也很聰明,見明軍攻勢兇猛,採取堅守不出的戰術,不敢和明軍進行野戰,利用堅固的堡壘,和火繩槍與明軍對抗。可以說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第一次援朝,在李如松的帶領下,取得平壤之戰大捷:按明代檔案,平壤之戰,李如松上報的資料是明軍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

    而日方死亡數是:守城的第一軍小西行長 《日本戰史.朝鮮役》與《徵韓偉略》都記有同一兵力 “城兵一萬五千人” 《日韓古蹟》稱有兵28000人.而《徵韓偉略》則引得更清楚 當日軍撤離平壤時 “行長檢城兵不滿五千”

    即,平壤之戰即使按日本資料,日軍至少也死了一萬餘人,日軍死亡至少是明軍12倍。

    看看朝鮮君臣對大明攻取平壤,是如何大開眼界,深感天威凜冽的。看朝鮮宣宗對大明的感狀疏:

    “竊照王師有徵,天吏無敵,乃於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 進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 除焚溺斬殺之外, 餘賊喪魄逃遁, 其軍威之盛, 戰勝之速, 委前史所未有。 臣與大小陪臣, 初聞捷音, 不覺涕淚之交下。 茲蓋聖天子盛德誕敷, 神武遠暢, 而名公贊謨, 本兵運籌。 侍郞宋專心機務, 指授方略, 謀猷克合, 用集殊功。 總兵李誓師慷慨, 義氣動人, 軍行所過, 秋毫無犯, 臨陣督戰, 身先列校。 至於鉛丸擊馬, 火毒燻身, 色不怖而愈厲。 克城之日, 祭箕子而先封其墓, 恤瘡痍而遍釂陣亡, 宣佈德意, 慰問孤寡, 雖裵度之平淮西, 曹彬之下江南, 無以過此。 副參遊擊都司以下, 各該將領等官, 闞如虓虎, 如神助勢。 至有巨石滾下而拒之直上者, 丸入胸膛而鏖殺未已者。 小邦袖手駭縮, 莫敢助力, 徒觀其鐵騎所蹴, 飛塵驀野, 火箭所及, 赤焰彌天, 礮觸列柵, 則決若吹毛, 搶剌守陣, 則捷若飛鶻, 腥煙漫空, 流血渾江, 天地為之擺裂, 山淵為之反覆。 彼賊之鳥銃湯石, 政猶螗臂拒轍, 無敢抵敵。 臣竊念, 平壤一城, 實伊精兵器械之處, 臣竭一道之力, 方經年莫窺, 而克復之後, 聞其所設守備, 則決非小邦兵力, 所可攻陷。 天威一震, 列屯望風, 已成破竹之勢黃海以東, 不戰自卻, 舊都指日可復, 宗社次第汛掃。臣思先靈地下之感,念遺黎其蘇之望,悲哀喜幸,惝恍難雙,雖俗報答生成,實難為圖。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醜跳樑,自大於鱗人之鄉;昧天之威,屢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啟其衷,自取天誅,其海島壟慄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殊終其遺育,是豈徒雪小邦之羞,實亦彰百王之烈矣臣又聞之,有願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懷必達,臣子之至情。臣念今兇賊被剿,專在王師,而於小邦則未始有一毫創也。”

    宣宗“第念再造我國,收復三京,專是皇恩”------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72頁

    我們再看看碧蹄館之戰

    碧蹄館之戰是一場明軍對十倍以上日軍的硬戰,最終明軍因兵少,雙方交戰後各自退返。

    充分顯示了16世紀末日軍面對明軍的的野戰能力之弱,從此,日軍喪膽,幾乎再不敢主動與明軍進行大規模野戰

    副總兵查大受和朝鮮防禦使高彥伯率3000騎兵南下偵查。24日,這支部隊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相遇。一場激戰,斬日軍600餘人,盲目樂觀的查大受率部追擊,打算長驅直入拿下王京。

    自平壤大捷後,輕敵情緒普遍瀰漫於明朝軍隊中。而此時坐鎮王京的宇喜多秀家已調集重兵準備圍殲這支深入的孤軍。偏廂輕車陣

    難以逃脫的查大受退至碧蹄館固守待援,數萬日軍將此團團包圍。危急之中,明軍以戰車結陣,陣外設定障礙物,士兵們依託堅固的戰車以佛朗機、三眼銃、鳥銃狙擊暴露在野外的密集日軍。這是明軍典型的打法,對日軍來說卻相當陌生。日軍的火繩槍子彈打在覆有鐵皮的偏廂車上叮噹作響,而明軍則透過車上的射擊孔向車外的日軍射擊。日軍大隊輕騎兵、足輕被擋在車外難以靠近,但火繩槍手也依靠密集的火力打得明軍抬不起頭,無法阻止突圍。手持三眼銃的明朝騎兵,三眼銃使用簡單,為北方軍隊標配,一次連打三發後可以當鈍器使用,乃是破甲利器。

    激戰一天,明軍彈藥所剩無幾兵士死傷過半,雖然之後李如松率部分騎兵及私人衛隊2000人前來支援並與查大受軍會合,但數千軍士仍難以解開小早川景隆以十倍重兵設下的重重包圍。好在危急關頭明將楊元率一千騎兵及時趕到,缺乏鐵質盔甲保護日軍在騎兵的衝殺下七零八落。小早川景隆誤以為明軍主力趕到,立刻撤軍。

    此戰雙方都打得相當艱難,一方面明軍孤身被圍,彈藥不足,騎兵無法衝殺,但能依靠戰車防禦;一方面日軍雖人數眾多,但缺乏攻堅的火炮和衝擊力強的騎兵、步兵們只能在鐵炮手的掩護下以血肉之軀衝擊車陣,戰場一片慘烈。明軍遊擊李有異陣亡,官兵傷亡2500餘人,主帥李如松也差點死於日本忍者之手;日軍陣亡將領有:久野重勝、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小野成幸、十時連久、安東常久、安東幸貞,他們大多是在亂軍中尋求與明軍將領單挑時分別被查大受、祖成訓及李如柏、李如梅等明軍將領擊斃。

    先擺資料,說清明軍的死亡人數:

    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有很明確的記載。

    宋應昌以兵部左侍郎經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是李如松名義上的上司

    《經略復國要編》透露的入朝第一階段(即日軍敗出平壤、開城、漢城三京為止),明軍一共陣亡1241名官兵

    從卹金發放量可見明細:

    【○陣亡官九員 指揮二員,每員銀十兩

    千總二員,每員銀八兩(內楊虎路遠,加銀二兩)

    把總二員,每員六兩

    百總三員,每員五兩

    軍丁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每名銀三兩】

    總計1241人 平壤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加上開城陣亡6人,陣傷67人

    1241-796-6=439

    這個數字與《朝鮮實錄》的記載基本相符

    《經略復國要編》稱二月內李如松要求給官兵換鞋子 各道相繼送來鞋子如下

    【○分守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九雙

    分巡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二千雙

    海蓋道解兀喇達靴八千二百雙

    金州五百雙

    海州一千五百雙】

    總計33659雙 通常情況 明軍一定要有33659人 才會發相應數量的靴子 就姑且把這33659當成還能戰鬥的明軍數量

    明軍總計38537人 除去平壤死傷2288人 開城死傷73人還有2517人沒發到新靴子 排除有部分明軍沒收到新靴子和相當多的非戰鬥減員(主要是飢餓與凍傷,有時明軍不食達二日之久) 碧蹄館死傷估計不會超過1000人。

    朝鮮《宣祖實錄》明確記載,碧蹄戰後,陸續還有不少被認為“陣亡”的明軍回到大營,李如松十分欣慰: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連續還來,提督亦以此為喜”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39頁

    《經略復國要編》李如松在二月十六號上對明軍兵員的統計很清楚 入朝官兵實到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平壤之戰陣亡七百九十六 陣傷一千四百九十二 開城之戰陣亡六人 陣傷六十七人 可戰之兵為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六人 臨陣所選精銳為兩萬人。

    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精確演算法,

    祖承訓、李寧三千前鋒

    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一千

    楊元一千後繼

    總計五千

    而戰果則是以五千當倭數萬,最終斬獲一百六十七級(交戰情況下,士兵一般是沒有時間去砍首級的),自身陣亡二百六十四,倭敗績遁退。

    再看日寇的損失:

    萬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漢城清算了一下手裡掌握的全部兵力,數字流傳至今。可與碧蹄館直接作戰的日軍部隊與萬曆二十年七月末進行比較。

    萬曆二十年七月末 萬曆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長政 8000 減至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10000 剩下9552

    立花宗茂、高橋統增 3200 僅剩1132

    筑紫廣門 900 僅存327

    從列表裡可以看出,黑田長政減少了兩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隊減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這兩支一線部隊分別減少了兩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兩軍團合計減員五千八百二十人,將近6000人。

    從上可見碧蹄館留下的痕跡非常明顯:

    精銳的立花宗茂部隊最早與明軍接戰,減員最嚴重,達70%,硬性減員達2000多人;隨後參戰的黑田部隊稍好,減員30%

    最後投入戰鬥的隆景損失最少,只減員5%。當然,這與隆景兵力基數大有關。

    這些部隊的減員,是隨著在碧蹄館投入戰鬥的先後順序而遞減。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戰鬥,兩人減員的絕對數也極其接近。

    扣除零散戰鬥、非戰鬥減員等因素(儘管這時段內日軍沒有別的大戰鬥)碧蹄館戰鬥給日軍造成的硬性減員至少是3---4千人。從圖中可以看到,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一年時間明軍收復朝鮮半壁,第二次援朝,明軍將倭軍壓縮到朝鮮南部。倭軍已經毫無全線反攻之力。

    碧蹄館之役後的日軍逐漸失去了和明軍對戰的勇氣,使得明軍輕易包圍了王京。但3萬多人的明軍以及不到1萬的朝鮮軍要攻克日軍主力駐守的王京也決非易事。戰事陷入了僵局。雖然明軍燒燬了王京附近的龍山糧倉迫使日軍撤出王京,但由來已久的腐敗已開始影響明軍,軍餉、後勤、紀律等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大大削弱了戰鬥力。朝鮮方面也沒能提供良好的後勤補給,士兵更是不堪大用。加上國內楊應龍叛亂,明軍只能休戰回國。明軍廣泛裝備的佛朗機炮,採用子母銃,射速是日本火繩槍的三倍,讓倭軍吃盡苦頭。

    1597年日本海路大軍共14萬人大舉入侵朝鮮。明朝再度派兵如朝。此時李如松正忙於北方防務(後來不幸陣亡),明廷派總督邢玠率軍支援駐朝明軍,兩路大軍人數總計有7萬。此次明軍吸取教訓,裝備了大量的鳥銃來與日軍的鐵炮抗衡,眾多身為戚家軍後裔的江浙兵被投入戰場,他們均以使用火器見長。但明軍最高軍事長官經略楊鎬則是個好大喜功善使手段的人,之後明軍敗於蔚山及二十多年後的薩爾滸大戰明軍慘敗,他都負有主要責任。大將軍炮隊

    1597年7月,日軍分左右兩路展開攻勢。不久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率領的左路軍連克數州,包圍南原。明軍副總兵楊元率3000騎兵和朝鮮全羅道兵史李福男率3000朝鮮軍困守南原。在近十倍於己的日軍圍攻下,彈盡糧絕的聯軍被迫突圍,大部戰死。加藤清正率日本右路軍攻克全州、金州等地、進逼王京。朝鮮局勢再度危急。

    不久明朝各路援軍抵達王京鞏固城防。副總兵解生在稷山與黑田長政、伊達政宗的第三軍團遭遇。一場激戰,明軍充分發揮了騎兵和三眼銃的優勢,在朝鮮軍的鼎力協助下大敗日軍。另外彭友德也率聯軍在青山擊敗日軍,大大緩解了王京的危局。

    復職的李舜臣率朝鮮殘餘艦船12艘在鳴梁海戰中擊潰了133艘日軍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日本的補給線面臨被全面切斷的危險,陸上日軍被迫放棄攻打王京的計劃,向南撤退,修築工事固守以待反撲。

    在此大好局勢下,愛出風頭的楊鎬集中3萬多明軍及7千朝鮮軍圍攻加藤清正固守的蔚山。各路兵馬頂著日軍雨點般的火繩槍子彈冒死突擊,江浙、福建的步兵舉著火槍子彈難以擊穿的滕牌前進。就快大功告成之際,進攻停頓,接著由於銳氣喪失而久攻不下。隨著大批敵軍來援,聯軍倉皇撤退,蒙受了重大損失。

    在圍城中,蔚山城內發生倭軍也不好受,大面積出現凍餓而死的慘劇,(綜合《宣祖實錄》記載,也寫明蔚山日軍上萬人凍餓而死)。

    淺野幸長有位家臣名叫大河內秀元,留下兩卷從軍日記《朝鮮記》,記載著當時的慘狀。

    “29日,敵我雙方都按兵不動。我方在城內不分晝夜地修繕防禦工事,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城中陽光照到的通道上,還有塔樓腳下,各處都有三、五十人因承受不住飢渴嚴寒而蜷縮在一起,武士、足輕或民夫,大家都沒什麼兩樣。還有一些人垂下頭,躺在地上睡著了。士兵們手持長槍巡邏,也有人一整天都不動彈。人們用槍柄捅他們,試圖將他們叫醒,但有一些已經凍死了。”

    日本《征伐記》--【○於是城中及餉路絕矣,夜汲濠水濠多屍混血飲之以救渴,嚼紙或煮壁土而食,或食牛馬,牛馬亦盡。

    關於進攻停頓的原因,一說楊鎬打起小算盤想要送李如梅人情讓他立頭功,而李如梅的騎兵不善於攻打堅固要塞;另一說是遊擊茅國器不願居功自行退兵。但最後撤退時組織不當造成大潰敗,身為主帥的楊鎬不得不負責任。不久他便被押回北京蹲了大獄。罪臣楊鎬

    按朝鮮史料《宣祖實錄》記載,蔚山的日本遺留人員自己稱死了一萬三千人:

    【○通判曰: “倭子十名, 出來釜營言: ‘陳提督露梁戰捷時, 倭奴死者一萬三千, 劉提督(即劉挺攻小西那一路)所殺, 亦千餘矣。 行長, 淸正, 已為撤回原鎭, 平義智方在對馬島, 有再犯之計’ 雲矣。】

    【○日午,賊兵大敗,追焚二百餘艘,賊兵燒溺俘斬殆盡,義弘等僅以餘兵五十艘脫走,行長乘其間潛出貓島西梁,向外洋而遁】--《宣廟中興志》

    再來看看豐臣秀吉的囧態《日本外史》--【○吾起人奴,至為關白,孰非國恩哉?吾與明勾兵,禍結弗解,吾深悔之。彼聞吾死,或大舉來報,國朝自古未曾受外國侵辱,及我時受焉。吾深恥之,是吾所以託國家於家康】 【○十三日,疾大篤,將瞑,已而張目曰:【勿使我十萬兵為海外鬼。

    蔚山一戰,聯軍損失近兩萬人,但日軍也損失了一萬多人,無力再戰,只能勉強固守沿海要塞。聯軍再度發起泗川戰役,為便於攻城,明軍調來大批重炮,摧毀了大批工事,轟得島津義弘灰頭土臉。眼看即將成功,明軍的一門大炮炸膛引發火藥庫連環爆炸,島津義弘趁亂殺出,聯軍功敗垂成。

    雖然聯軍敗於蔚山、泗川,但明朝兵力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大軍可整裝再戰。日軍龜縮於沿海要塞中,海上有李舜臣還有陳璘所率的明朝水師,陸上有義兵,補給越來越困難。幾乎動員了日本全國的力量,激戰數年仍無法得勝,豐臣秀吉最終鬱悶而死。日軍接到撤退的命令並爭取“最體面的議和”。

    明軍和朝鮮軍開始追擊,李舜臣和明朝派來的水師也在海上阻敵歸路以求圍殲。終於,在1598年11月12日,聯軍與被圍的日軍在露梁海面展開了最大規模的海上決戰,參戰雙方各投入數百艘戰船。最終聯軍大獲全勝,日軍被殲一萬五千餘人,第五軍團幾乎全軍覆沒。而朝鮮的大功臣李舜臣和明朝水師將領鄧子龍都犧牲了。

    日軍殘餘艦隊退回日本,留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也相繼被消滅。歷時七年的抗日援朝之戰終於取得偉大的勝利。

    對明軍和日軍的火槍運用作簡單總結。日軍在野戰中以三段擊等戰術給明軍和朝鮮軍造成相當大的麻煩,防守時依託要塞、工事也給對方造成重大傷亡。從這點上來說倭軍的火槍戰術運用得比明軍要成熟。不過明軍依靠大炮使日軍苦心經營的要塞工事土崩瓦解。我們透過以上資訊可以看到,日軍裝備的火繩槍並不多,每15人只有一把火繩槍,至於日本鐵炮比不比得上上明朝,答案是很不幸的,比不上。日本普遍裝備的並不是上面的那些大傢伙,而是2.5匁鐵炮,而大明普遍裝備的則是三錢鳥銃。日本的鐵多依靠南洋進口。

    對明軍來說,他們無法像倭軍那樣只憑借火繩槍,也無法向日軍那樣形成持續密集的火力。但是明軍的火器種類繁多,作戰時明軍的火繩槍起到狙擊等輔助作用,利用堅固的車營,以虎蹲炮、佛朗機、大將軍炮,三眼銃、火箭,地雷等火器相互配合依次發射,節節推進,重創倭軍。

    從大局上看,明軍是穩步推進,以少勝多,兩年時間從鴨綠江一直打到朝鮮南部,倭寇只能堅守十幾座倭城苦苦堅守,沒有全面反攻的能力。就算豐臣秀吉沒死,也一樣難以維對朝鮮的控制,水路補給被明朝聯軍切斷,士兵在朝鮮忍飢挨餓。這個時候別說進攻了,能不能安全撤退都是問題。而且豐臣秀吉國內的局勢也不穩定,幾個大名對豐臣秀吉的位子虎視眈眈。他不可能把自己全部家底投入到沒有希望的持久戰中。所以豐臣秀吉死不死結果都一樣!這篇文章有很多朋友提供的資料,在此表示感謝!

  • 7 # 丹心自是足千秋

    豐臣秀吉層數次從北韓擄掠平民到日本種地。日本國內別說足輕武士連農民都快消耗光了,拿什麼打。李如松抗倭時,守備北韓王京的部隊竟然用了很多朝奸部隊。怎麼說呢,不要說物力財力,日本連人力都不夠了。明朝方面打的基本是殲滅戰,收復失地的同時大規模消滅日軍。可以說豐臣秀吉在日本戰國戰亂剛平,元氣大傷就瘋狂的進攻北韓並馬上與明朝和談,就是要借北韓恢復國力。當時的日本只有一戰之力,根本承受不了連年大戰。豐臣秀吉就多次想和明朝和談,只是條件沒談妥。德川家康則直接認慫。都表明日本當時的國力面臨崩潰,沒有再戰之力。所以豐臣秀吉即使不死,也沒能力打大戰了。戰爭會結束

  • 8 # 楚生意氣

    大明朝和當時豐臣秀吉時代的日本國力和軍事實力相差太多。本身也有很多名將。

    秀吉不死最多是在戰術上能玩玩花樣,但是從戰略上也打不過中國。

  • 9 # 回憶還是要忘記

    豐臣秀吉以武力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轉移內部矛盾,遂於1592年4月發動了對北韓的侵略。

    1592年底,明朝開始派軍赴朝參戰。次年,明將李如松收復平壤和開城,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開始與明朝和談。

    1597年初,和談破裂,豐臣秀吉陸續增兵十四萬、戰艦數百艘,再次進軍北韓。10月,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大敗日軍,明軍也再次進入北韓,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蔚山、泅川、順天等城。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全面後撤。明、朝聯軍於後追擊,最終在露梁海域殲滅日軍萬餘人,其殘部退回國內,戰爭結束。

    所以.從戰爭爆發的1592年到1598年,共六年, 豐臣秀吉可都是活著的.日本一樣在北韓損兵折將所以日本當時入侵北韓,失敗是必然,這主要取決於當時兩方實力的對比,以及北韓人民保衛國家戰爭的正義性,於豐臣秀吉之死關係並不大

  • 10 # 素月墨羽YH

    首先豐臣秀吉的確不想撤軍,但是日本國內也是快撐不住了,同樣明朝雖然大但是那破稅收制度也是不行,也是快打不起了,最有可能的是維持第一次戰爭結束的時候的協議,就是北韓對半分,當時豐臣秀吉仍然有餘力,所以不肯就拿一半北韓,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國內形勢抗不住也會接受,其次在北韓作戰的明朝部隊的確是精銳,不過李如松之後的統帥指揮不行,而且這個人後來還總指揮薩爾滸之戰,結果我也不多說了,如果不是水軍打的不錯,恐怕地面部隊是抗不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手動老司機,降擋到底是慢抬離合還是補油快抬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