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兔女郎
-
2 # 山城小朵
這個真不容考究,但是市面上假的多,真的少。有種交易方式現在我感覺挺好的 。袁大頭開門不開門,憑著自己僅有的經驗已經很難分辨了。可以借鑑一種方式進行購買,就是選定一家鑑定公司對其鑑定評分,鑑定公司上海就有,當然美國的權威性更好,但鑑定費高。鑑定開門後根據甲乙雙方約定價格進行交易,然後買方出鑑定費,一方面確定其開門,一方面確定其版別,不同版別價格差距很大,一方面為以後自己交易或收藏提供了可行的依據。鑑定好的袁大頭更具收藏意義。好一點的鑑定中心會對其進行防氧化處理,使其便於大家收藏。
-
3 # 淼百事通蟹妖!
大頭究竟還有多少存世量,這個誰也說不清楚,不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關於銀元數量的統計數字,大體可以判斷一下還有多少可供我們玩兒~一、大頭鑄造前(1889-1914)各種銀元的數量2-2.2億元。據《銀行週報》統計,自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在廣東開鑄銀元,到1913年底時,全國共鑄銀元約2.2億元,另有資料記載在1915年初開鑄新幣時,時人調查應改鑄的舊幣數額為:銀元206 028 152枚。
清代 “宣三”銀元
二、北洋政府時期(1914-1928)各種銀元的數量11-13億元。《北洋政府時期銀元鑄毀數目表》統計,至1928年各廠已鑄銀元(袁大頭)約為10.7億元。加上沒有銷燬的清末銀元總數推算不會超過13億元,因為鑄造新幣特別是作為國幣需要幣制統一,需要回收舊幣改鑄,這也是《國幣條例》規定銀色90%,而實鑄89%的原因所在,成色高則新幣會被收藏或者私毀而無法流通。
“袁大頭”
三、國民黨時期法幣改革前(1928-1935)各種銀元的數量15-17億元1927年北伐戰爭勝後,國民黨政府停鑄“袁頭幣”,改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俗稱“小頭”,交由杭州、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具體數字不詳,據當時全國最大的天津造幣廠資料載鑄造了9000萬枚,以各造幣廠與天津造幣廠的造幣能力推算,總數約在3億以內。1933年後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回收舊幣由上海中央造幣廠統一改鑄船洋,在1933-1935年間船洋生產147,442,329枚。《銀行週報》估計:中國鑄造銀幣總數1,627,225,000元,外幣在中國流通之估計數80,000,000元,中國流通銀幣總數1,707,225,000元。
“孫小頭”
四、民國廢除流通後至建國前(1935-1949)各種銀元的存世量5-5.6億元1934年美國公佈《白銀法案》,實行高價收購白銀政策,造成中國銀元大量外流,據《中國近代經濟簡史》載,上海存銀(佔全國存銀的30%)由5.47億元降至2.76億元,銀根驟緊企業倒閉,國民黨政府被迫進行幣制改革,發行紙幣,廢除銀元流通,以後銀元大量出口美國,至1938年日本封鎖止,累計出口白銀10億4450萬元,這個數字只是正常官方統計,還不包括日本控制下的大量走私,當時中國流通領域銀元與銀錠的比例大約是8:1,絕大部分銀元和銀錠在這個事情被美國銷燬了,變成了美國的國家儲備。1935年法幣改革時,國民黨政府回收了民間大約3億銀元,至1948年國民黨政府再次改革幣制時,估計國內尚存銀元5.5億元,發行“金圓券”又回收銀元約20%。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前又恢復銀本位制,並重新製造及發行與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銀元,委託美國及上海等地共鑄造約有4360萬枚。1949年國民黨遷臺帶走約3200萬枚銀元,不包括50萬高官富豪等遷臺的個人攜帶。
民國造幣廠
五、現在能夠見到的銀元存世量不足一億。建國後政府徹底禁止銀元流通,長時間大量回收,有人說據銀行統計累計回收了4.8億元,那麼能夠在收藏領域見到的銀元已經不足1億了,可能在5000萬至8000萬之間,地方私鑄和後鑄三角元數量不多,不足以影響銀元的總體稀缺程度,也缺乏統計數字。銀元是藏一枚就少一枚了,這也是假幣大量氾濫的原因,總之曾經海量的銀元,已經乾涸成細流。
說實話,一億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在收藏領域裡,絕大部分古玩錢幣存世量都很少。但銀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東西,因為中國人對銀子本身的珍視而價值上浮。另外銀元是一個不可再生的存世數量有限的標準生產的收藏品,說白了就是硬通貨,這樣的東西更容易吸引市場上游資的炒作進入。所以銀元的價格一直比較高而且穩定。
目前中等品相的普通版別袁大頭在六百元左右,價格比較穩定,隨行情輕微上下波動。
個人觀點,普通銀元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玩兒”的收藏品,因為要“玩兒”的東西,需要一定的可玩性,我有你沒有,玩出個特點。而普通銀元存世量很大,版式相對較少,可玩性比較差。但是銀元價格穩定,長線看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是很不錯的投資品。
網上有一個非官方的按百分比統計銀元存世量的統計,參考一下:
只把常見的主幣統計如下(沒有統計外幣):
袁大頭三年:30%十年:8%九年:5%八年:0.5%孫小頭:10%23年船:30%22年船:0.5%漢字8%北洋34年0.5%北洋29年0.4%甲辰0.4%湖北龍0.3%大清0.3%廣東龍0.2%總廠0.1%
民國造幣廠忙碌的工人
-
4 # 右手炮兵
市面上剛剛流行打銀鐲子,銀戒指的時候,尼瑪每天都有人拿袁大頭在那地攤上毀了打。我家還毀了兩塊,可惜我那時候年紀小,在家裡又是老小,就給我一個只能戴小指上的銀戒指。是最後一個給我打的。就這麼多料了。勉勉強強夠。當時我們這一字排開是四個做手工的,想想當時得毀了多少袁大頭啊!
-
5 # mintlulu
袁大頭三 八 九 十 年 一起造了五億枚 現存大約500萬枚左右 500萬枚中的約150萬枚在蒙古.五幾年的時候還蘇聯貸款有大約150萬枚大頭,50萬枚大清宣三和北洋.不知道為什麼沒在蘇聯卻在蒙古.前段時間還有迴流尼.
我收集有50枚帶油蠟天津原封的.各個都Ms 63以上 並且是早起沒有捲過邊的.沒事看看爽死了!
-
6 # 贛南小毛
袁大頭作為民國時期的貨幣,其實存世量是很大,特別是民國十年,九年,三年,存量都大,但是隨著炒袁大頭的人多了價錢也一年一個價。現在隨著袁大頭價格上漲,造假也很歷害,希望喜歡收臧的人士請注意!
-
7 # 錢幣司令
受邀回答,袁大頭銀幣是產生在清末民初這麼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的產物,乃至行用至民國末年甚至解放後初期的少數民族地區等。
限於篇幅,當然這裡只討論尋常的袁世凱側面像即俗稱的袁大頭1元主幣(如提問所附圖這種),該幣的這麼一個整體鑄造量;對於相關袁世凱頭像輔幣與金銀銅其他類幣不做說明。為什麼說能接上清代貨幣的衣缽,因為辛亥革命就有一定的偶然性,是諸多偶然事件形成的必然,當時攝政王載灃還帶領清政府推行統一國幣的大政方針,力主“宣三”(宣統三年)1元龍洋行用全國。歷史就這麼巧合,“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武昌槍響,宣統帝溥儀匆匆於1912年2月12日和平退位。清朝落幕,生活繼續,錢還要花,1元銀幣主幣已是清末到民國市場選擇的主流(之前有“元兩之爭”)。在袁大頭銀幣沒有登場之前也有蜀地川軍政府的大漢銀幣以及孫中山頭像的“孫小頭”銀元,但適用範圍有限;所以很多造幣廠繼續鑄造清代龍洋,包括“宣三”、“北洋造”和“江南甲辰”等。但隨著袁世凱著手民國政府,大權在握,統一幣制,各省造幣廠才開始鑄造“袁大頭”銀幣,以替代民國各種其他鑄幣與前朝鑄幣。
《中國錢幣》雜誌某期寇尚民之作《袁大頭銀幣鑄成數量考述》一文有對各個造幣廠乃至解放後瀋陽造幣廠(今瀋陽造幣有限公司)鑄造量的統計,拋去當時地方小軍閥私鑄的軍閥版,蘇維埃地方政權鑄造的一些私版乃至一些民間私版,這些不好統計或無法統計,按造幣廠留下文獻統計袁大頭銀幣民國3,8,9,10年共計鑄造量約11億枚。當然造幣廠文獻並不儲存完好無暇,包括管理疏忽歷史遺失等因素,這個數量可能並不準確。袁大頭銀幣鑄造量絕對可以和歐洲的“大奶媽”銀幣(至今仍在官方鑄造,只是面值象徵)想媲美。
加之年代久遠,自然損耗,人為損耗乃至解放後人民銀行大規模收兌,實際存世量達不到11億枚了,具體準確數字,誰也無法統計說清。
附圖為一枚尋常的通貨袁大頭(有戳記)評級幣
-
8 # 被喵遺棄的豬
謝不邀,聊個題外話吧,我家裡大概有120枚左右,都是家裡早年間留下來的,一直丟在那也沒理它,現在也不知道什麼價,但是90年代初我剛上小學那會(暴露年紀了(๑′ᴗ‵๑))曾經拿過一個去銀行換錢,記得好像是換了一百冒頭的樣子,現在看看沒多少錢,但是經歷過的應該知道90年代初100多塊錢是什麼概念,回家把錢壓在自己放玩具的一個小箱子下面,每天上學拿上幾塊錢,去學校請關係好的同學吃零食什麼的,花了好一陣子才花的差不多,剩五塊多錢的時候家裡換大房子收拾東西讓父母發現了,問我錢哪來的,我說是撿的,然後被沒收了,到現在爸媽都不知道這些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都是童年啊,想想真有意思。印象特別深的五塊錢還是圖片那個樣式
-
9 # 秦一農夫
拿鑄造數估計袁大頭的存世量,太沒譜了吧。自袁大頭不流通了後老百姓銷燬改作其它用途的有多少,現在還沒發現的有多少,文革時紅衛兵抄家,我姑家成份不好,我姑又膽小,藏到那都不放心怕抄出來又是新罪行,我姑夫乾脆提了一擔籠趁天黑倒到機井裡了,光我知道給井倒的就有兩例。
-
10 # 大臻藝術網
袁大頭銀元又叫大洋,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版別眾多,各個版別之間大不相同,各有特點。這邊說說銀幣的特點,也給大夥推薦下如何來鑑別真偽方法,讓你脫離收藏小白,當然可能你是收藏高手,那隻能靠你來回答了.....
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又成為正式大總統。當時,為了鞏固政權,也為稱帝作準備,於是釋出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髮行量超過 7.5 億枚。
現在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十年袁大頭銀元有一奇特之處。
民國十年袁大頭銀元多為淺版,或可以說是因為機器壓力不足而導致淺打,也就是錢幣上的圖案及字型較模糊,這與其它年份的比較就很容易分辨,尤其是正面的頭髮(幾近光頭)、華民年造四字、鬍子、勳章等,如下圖所見。
錢幣反面的也是很模糊,如內齒、嘉禾圖案及蝴蝶結處最為明顯,從圖片上也可以很清楚看到,嘉禾的穀穗的好像脫離了枝節飛天一般,尤以圓字二旁為甚,這圖片的錢幣是已經可以算漂亮的未使用品了,光度也足,也沒啥傷痕,但圖案也就是如此的淺。
目前民國十年袁大頭銀元的價格基本在50~60元之間,屬老銀幣中的低價潛力品種。民國八年鑄造的“袁大頭銀元”存世量略少些,現市價約120餘元一枚,為不少集幣愛好者所看好,甘肅省鑄造發行的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銀元”存世量已經很稀少,現成交價已達1800多元。
依照以下幾點區別要素,可以區分真偽:1、袁像兩頭鑄有甘肅二字,“中華”和“肅”字左半部多弱打,據說是其時的模具要素構成的。
2、“壹”字起筆和“豆”字的起筆分岔,構成剪刀口,“圓”字內有一個圓點暗記!
3、袁像胸襟前有長城暗記,反面嘉禾多復打!
4、邊齒是由夾絲齒和橄欖齒組成,缺一不可!
-
11 # 劉暢1573
袁大頭銀元的存世量有多少?
袁大頭銀元鑄造前(1889_1914)各種銀元的數量2_2.2億元。
北洋時期(1914_1928)各種銀元的數量11_13億元。
國民黨時期法幣改革前(1928_1935)各種銀元的數量15_17億元。
國民黨廢除流通後至建國前(1935_1949)各種銀元的存世量5_5.6億元。
現在能夠見到的銀元存世量不足一億。
-
12 # 方向227410368
袁大頭含有大量稀有金屬,而且當時是外國人幫忙製造的,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它都是市場上的主要購買貨幣,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統一貨幣,袁大頭才真正退出中國當時市場。當中國市場貨幣特亂,各國租界使用自己貨幣,日戰區發行貨幣,國民黨也發行貨幣,根據地也發行貨幣,地方軍閥也發行貨幣,由於當時貨幣太亂,對外購買武器物資,還得袁大頭和黃金、古懂,美元、英鎊等都不好使。
-
13 # 夏普洱
對於袁大頭銀元的存世量,沒有長時間的深入民間調查,肯定不能得出準確的資料,我作為一個普通收藏愛好者,深入民間二十載的考究,涉及面積比較廣,對民間傳世品不間斷地進行摸底,調查得出結論,現在民間老瓷器幾乎絕跡,過去最普通的青花罐都難見到了,袁大頭比老瓷器的存世量大多了,也許是不易損壞的原顧,我在民間親手揣摩過的袁大頭銀元,估計一下,也有四至五萬枚左右,不同的板本也有常十種,至於哪一種存世量少,還要繼續探究才知道,我所走的地方不會超邊十萬戶人家,你們想想,這麼小的地方在全國來說算什麼,袁大頭銀元的存世量大不大,參考比較一下還用我說嗎?一枚普通袁大頭收購價六佰元可到手,有人要嗎?可直接與我聯糸。謝謝邀請!
-
14 # 姚說
提示一遍,銀元有很多種類,我接下來說的只是袁大頭銀元的內容。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公佈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也就是“袁幣”。
1915年後,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建國後政府徹底禁止銀元流通,經過長時間大量回收,已經缺乏統計數字,預估在1000萬枚流傳在世,其中一部分還埋在地下。
目前在收藏領域裡,中等品相的普通版袁大頭在六百元左右,價格比較穩定。
-
15 # 二爺侃藏品
前言
看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個確切的數字到底是多少的資訊,我們都不是底蘊深厚的文史專家,也不能草草了事似的給個數字,以免在收藏圈造成不必要的爭執。袁大頭確實是一個豐富版別的機制銀元,這與他本人的巨大影響力有關,同時也牽涉到我國近代史上各種事件對該貨幣的各種關係,對於袁大頭到底存世量有多少,我們先從其當時的鑄造量先做分析,然後再看其現在的狀況
根據當時留存的官方資料來看,各地袁大頭的鑄造量非常清晰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長期戰亂期間,這還歸功於奧地利收藏家耿愛德與英國收藏家理查德.偉德根據英美等國在華的調查記錄得出結論,當時參與的造幣廠來自天津、南京、武昌、杭州、廣州、安慶、奉天、南昌、甘肅等,加起來粗略統計為10億枚,
但耿愛德比較縝密,因為他對我國錢幣研究很透徹,結論是不含糊的,保守的得出了7.5億枚的數量。由於當時的中國經歷過各種滄桑,上述袁大頭也在各種階段受到不同的損耗,上述數字不可能紋絲不動地留存至今。
從八十年代中期的壹圓面值袁大頭是每枚五十至七十元來看,袁大頭的存世量至少有數百萬枚,中圓面值的要一百出頭,說明存世量少於壹圓面值的,而後者到了本世紀初的時候已經達到每枚三百元,可見其存世量逐漸減少。現在袁大頭的普品每枚已經六、七百元起,其存世量只有數萬枚了。
精品袁大頭的存世量在現在反而一目瞭然物依稀為貴這句老話用在存世很少的各種精品上一點也不為過,精品的袁大頭現在存世量都是按幾十或幾枚來計算的,例如我上個問答中就提到過不同面值的金質袁大頭,每枚存世量不到十枚,銅質的試鑄幣也是如此,造成這些現象的是:前者是帶有當時濃郁風雲色彩的,後者是屬於試鑄性質的,若是數量鋪開,反而價值就會發生變化。關於它們的具體資訊,若是一般市場出現,必假無疑,請勿輕易入手。
結束語總之,袁大頭現在的存世量的具體數字並非十分固定就能得出,先要參考其當時的鑄造量,從現在收藏的價位間接分析,而精品由於當時鑄造量就小,現在存世量反而很好了解,希望上述建議對你有所幫助,謝謝閱讀。
-
16 # 豬頭狗面
袁大頭在民間存留應是有一定量的,特別精品袁大頭在民間也不在少數。普通袁大頭在民間由於文化差異,老百姓離古玩市場距離遠,不知袁大頭的暢銷,已與黃金人民幣掛鉤隨時隨地的能兌換人民幣換兌家用。精品袁大頭在民間由於造假太多,民間的真品袁大頭也疑似為假,無人問津這是很普遍的事,所以文化古玩帶給民間百姓無窮無盡的困繞。以圖為證,敬請欣賞與評論!
-
17 # 一風2008
袁大頭建國後中國大陸的市場就逐漸不能流通了。此時,袁大頭的去向只有兩條。一條是被人民銀行收購,當時大概是一元錢兌換一個銀元;一條是被持有者收藏。
袁大頭進入銀行的不多,大部分都在民間收藏蟄伏。據說量還很大,究竟有多大,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文革期間破四舊,在抄家時,超出了藏於民間的大量袁大頭。抄家者不敢私藏,全部上交國庫。這一部分袁大頭的出現也不是太多,絕大多數銀元還是分散在民間,只是個人收藏量都不是太大,少的一兩枚,多的十幾枚、幾十枚,鮮見有成百上千儲存的。
當年,藏於民間的袁大頭一直沒有露頭,加上民間收藏和買賣古文物尚未興起,實際上袁大頭就成了一個沒有價值的小玩意兒擱在家裡。
這種情況到1979年突然發生變化。民間大量的袁大頭被人收購,深藏不露的舊時代的硬通貨忽然值錢了。那時候,有大量的來自南方的商人走街串巷,走村串戶,上門購買袁大頭。貴的10元一個,便宜的五元一個。很多人都把家中藏了幾十年的袁大頭拿出來賣了。
就這樣,從全國各地收購來的袁大頭和其它款式的銀元彙集一起,源源不斷地向東南沿海集中。原因就是東南沿海漁民和臺灣島的走私者進行交易。大陸漁民用銀元與臺灣走私人換取收錄機、磁帶、布匹、摺疊傘等等。說穿了,就是袁大頭充當了交換的貨幣。
這下子,內地的大量袁大頭重見天日,透過各種渠道流向東南沿海,流向臺灣島。臺灣島內的大量走私貨也源源不斷地進入內地。
據統計,短短兩三年,內地估計有百分之八十的民間收藏袁大頭和其它銀元進入了臺灣島。如今大陸的袁大頭所剩無幾。平日裡大家看到古玩市場撂地攤上擺放的袁大頭等銀元,基本都沒有真的了。
-
18 # 行走盧氏
袁大頭,作為中華民國初期的法定貨幣,發行量肯定是巨大的,具體目前的存世量有多少,誰也無法準確估算出來,更別說詳細數量了。
-
19 # 一個有故事的收藏人
據統計:袁大頭從1914年開始鑄造到1951年停止發行,37年間共鑄造7.5億枚。這可能不含地方私版數量。
雖然看起來數量巨大,但是目前市面真品並不多,尤其精品更少。所以存有品相良好的一定要好好儲存。
-
20 # 品鑑學步
袁大頭存世量有多大真不好說,因為錢幣經過長時間流通,私鑄,損毀,解放後回收等等都沒辦法具體說現在還存世多少。但總的來說真幣越來越少,假幣越來越多。青島典藏拍賣的老師說,找他們看過的錢幣中有80%都是假幣,只有20%是真的。
回覆列表
北洋政府時期(1914-1928)各種銀元的數量11-13億元。
《北洋政府時期銀元鑄毀數目表》統計,至1928年各廠已鑄銀元(袁大頭)約為10.7億元。加上沒有銷燬的清末銀元總數推算不會超過13億元,因為鑄造新幣特別是作為國幣需要幣制統一,需要回收舊幣改鑄,這也是《國幣條例》規定銀色90%,而實鑄89%的原因所在,成色高則新幣會被收藏或者私毀而無法流通。
國民黨時期法幣改革前(1928-1935)各種銀元的數量15-17億元1927年北伐戰爭勝後,國民黨政府停鑄“袁頭幣”,改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俗稱“小頭”,交由杭州、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鼓鑄。具體數字不詳,據當時全國最大的天津造幣廠資料載鑄造了9000萬枚,以各造幣廠與天津造幣廠的造幣能力推算,總數約在3億以內。
1933年後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回收舊幣由上海中央造幣廠統一改鑄船洋,在1933-1935年間船洋生產147,442,329枚。
《銀行週報》估計:中國鑄造銀幣總數1,627,225,000元,外幣在中國流通之估計數80,000,000元,中國流通銀幣總數1,707,22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