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書舍
-
2 # 大提琴心聲
看了一些朋友引經據典談“中庸之道”,標題把中庸之道與“和稀泥”之比較,有人說對,有人說錯,何為“中庸之道”?一個“和”字就可以詮釋根本,一個“中”就可以立場明確……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和哲學思想。
中庸之道對我們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發展起到點睛之筆,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古代文化發展中存在“中庸之道”哲學思想和哲學理論體系,才避免了中華民族大分裂!
和為貴!這樣境界的“和稀泥”對我們民族團結有絕對的影響力……槍口一致對外,每當我們民族遭到外部勢力入侵時候,和為貴,成為所有地方割據勢力,幫派山頭人們“握手言和”,“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對外思想統一的重要基礎。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宋代著名詩人,思想家,儒家文化傳人朱熹之語,但是後人認為他沒有解釋清楚,古“中庸”成為和稀泥”的解釋,直到文革時期,我記得把“老朱”先生也拿出來予以徹底批判!
四書五經,中庸在書中卷首:“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文: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天性”,每個人的“個性”就是明擺著那裡!後天就必須修心或者受教,性格這個東西要改變的的確確不那麼容易啊!
真正的中庸之道思想絕對不是“和稀泥”!可以這麼說,中庸思想是集儒家文化思想之大成!今天我們提倡和諧社會架構就是源於古人“中庸”的智慧和思想!
和,才可以“和”平天下”用“和”文化結合當前世界紛亂背景,用我們中國古文化最為精華和智慧思想來闡述“和”平天下!
個人也好,民族也好,世界也好,“和”不是沒有原則,中庸之道提出的中就是“和”,而“和”就是修,修就是教育。
說實在的,我們中國古人創造文化哲學思想“轉彎抹角”是比較厲害,沒有像西方哲學思想家那麼爽快!但是,因為這個世界有了許許多多截然不同民族思想文化,才讓我們這個世界無比奇妙!全世界都是一模一樣的人種,吃一模一樣的拉麵,炒年糕,煎餅果子或者都吃漢堡包和香腸火雞,我們在這個世界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
3 # 花邊有愛大叔
中庸,華人都認識這兩個字。
但是很少人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
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庸當成了腐朽,
落後的代名詞。
一說起中庸,就咬牙切齒,就好像家裡出了一個
誇誇其談,不做事情的家人一樣。
恨不得把他趕出家門。
中庸真的這麼可惡嗎?
或許是我們錯怪了中庸。
一、非中庸才是和稀泥。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
這就把中庸說成了最高道德。
為什麼孔子把中庸說成是最高道德呢?
其實是因為人類不走中庸的道路,就會走上極端的道路。
我說這個話,很多人都不置可否。
而中庸是保護這一切的最後的關鍵力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時代,孔子經歷過太多的事情。
在那個時代,有點本事的人,都要努力去開創一片天下。
而這個天下,都是以不道德的形式來獲得。
二、中庸並非不革命。很多時候,人民認為,孔子思想,中庸思想肯定是害人的。
家裡的一個誇誇其談的老者。
世界都變化這麼大了,還提倡中庸。
實際上中庸和這些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和中庸有關係的只有中庸自己。
喜歡孔子的孟子,他也絕對不懷疑孔子主張,
同樣也是孟子,卻常常諷刺君王。
我們看到這裡,我們覺得奇怪,儒家不是說要中庸嗎?
君君臣臣,千萬不能造反啊,
大王說了的話要當聖旨!
可是孟子可不管這些。
我們會發現,中庸是什麼呢?
三、中庸是大道。中庸這條道路,很少人來走。
這是孔子說的。
那孔子有沒有走這條大道呢?
孔子是走了這條大道的。
孔子走這條大道的時候,
很多人都說他只知道周公的禮節。
實際上。
孔子瞭解了那個時代的天命。
孔子說:“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什麼意思呢?我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為什麼在曠野走呢?
然後又叫了幾個學生代表。
幾個學生代表先是子路,一個李逵一樣的人。
他說是不是我們做的不對。
孔子就生氣了說:“君子要堅持自己的主張。
子路看老師生氣了,就出去了。
又叫了子貢,子貢說能不能對自己要求低一點。
孔子更加生氣,冷笑一下說:“子貢,你志向也不大嘛。”
最後叫了顏回,顏回的回答,孔子就很滿意了。
是因為他說要堅持自己的道路。
讓別人說去吧!
孔子在這裡實際上是想看看在困難的時候,
自己最重要的幾個學生還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而堅持自己的正確的主張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他走啊走,走啊走,還是走啊走!
去找到一個可以實行自己主張的人。
但是可惜了,那個時代只有法家,
沒有孔子的一席之地。
四、我們認定自己所持的觀點。那說了這麼多,現代社會我們要怎麼樣堅持中庸呢?
那只有一個辦法,赤子之心。
什麼是赤子之心呢?
就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做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良知。
西寧公交車站突然塌陷。其中出現了一個英雄!孫萬紅祖籍河南 是一名退役武警當時他路過此處聽到坑內有人求救便毫不猶豫衝過去拉住懸掛在坑邊的被困者這時 第二次坍塌發生了孫萬紅和幾位熱心路人一同墜入坑中這是軍人的本能今年剛從部隊退役當了20多年兵聽到人民群眾在喊救命不可能袖手旁觀!作為學生完成自己本職工作,
作為公務員以服務人民為天職。
沒有做好的話,
孔子又要說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4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我個人認為,從方法論來看,中庸就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靈活性”不能損害“原則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則性”,一味“靈活”。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一、中庸強調“原則性”,“和稀泥”沒有原則
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過分也無不及,後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觀、原則,上至國家大事、中至各種政策、下至日常處事,都有“原則”,觸及原則的必須堅守“原則”和“底線”。
古人說:“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呂氏春秋·自知》)意思是說,若想知道平直與否,就必須藉助水準墨線;若想知道方圓與否,就必須藉助圓規矩尺。它表明立規矩存準繩的目的和重要性。比如儒學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為基本特徵,每個人怎麼對待它,都有各自的原則,而不能“和稀泥”。
中庸“忠”的原則是不能背叛的。“蘇武牧羊”的典故,說的就是堅持原則。蘇武在天漢元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蘇武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不畏強權,寧願受苦寒十九年,捍衛的是民族氣節和漢朝的尊嚴,在忠於國家和民族上,一點也不能讓步。
中庸“誠”的原則是不能背叛的。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與人相處感情深厚,靠的就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古有“曾子不食言殺豬守信”、“皇甫績守信求責”、“季布一諾千金”的典故,都是在傳遞誠信的做人原則。
中庸“義”的原則是不能背叛的。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中國歷史上,捨生取義的人數不勝數,文天祥一生正氣、為國赴死,維新變法失敗後愛華人士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不就是捨生取義嗎!如林則徐所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二、中庸強調“靈活性”,這是中華“和諧”文化,“和稀泥”只有“圓滑”
和諧文化與中庸靈活性有很大的關聯性。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古人說:“知欲圓,而行欲方。”(《淮南子·主術訓》)。
表明,智謀是靈活變通的,而行為必須方正不苟。人生於世,處世的智慧可以圓通、靈活一些。而做事必須恪守原則,不做違背道義、觸犯禮法的事情。這是為人處世的方圓智慧。古人還說:“禮有經,亦有權。”(《晉書·志第十》),意思是說,禮節要有常規的,也要有變通的時候。
“禮”的作用是在於中和,也就是和平,人與人的相處,社會的秩序與國家的治安,都需以“禮”來實現“和為貴”。人學會中和才能不走極端,才能走向成功,但是怎麼學會中和呢?孔子說:聰明睿智,用愚笨來調節;功蓋天下,用退讓來調節;威猛無比,用怯弱來調節;富甲四海,用謙恭來調節。這就是損抑過分,達到適中狀態的方法;古人推崇恭、慎、勇、直的為人處世美德,但同時必須用禮字來中和才算得上完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為了使個人品德修養要遵循中庸之道,即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行為標準和完美目標,孔子還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是中庸的藝術。
中庸思想主張和而不同,維護矛盾的同一性,追求個人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這種指導思想要求協調處理個人與群體,家庭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等各種關係,以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與整個社會關係的穩定為最高目標,這是和諧文化的基礎。
中庸的處世方法,即在遵循社會法治與道德基礎之上,在不違反各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像一道潤滑劑,把人與人之間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產生的矛盾及時化解。其寬廣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讓人們在莫測的世事滄桑面前處變不驚。
歷史上中庸靈活性智慧的運用,不乏許多仁人志士,但做好一定掌握得有分寸。在南懷瑾先生看來,馮道做到了極致。馮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時事變亂的八十餘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樣始終不倒。論品格,清廉、嚴肅、淳厚、寬宏,無懈可擊,論才識,深諳中庸處世之道,深淺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馮道有詩云:“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後這裡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我們做事尤其是比較難的事,若按照中庸的要求和原則去實踐靈活性,和諧就距離我們不遠了,而和諧能夠雙贏、多贏。
三、中庸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和稀泥”不分大小隻講“靈活”
何為大事小事?關係全域性利益的是大事,關係真、善、美的是大事,關係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是大事。
大事比如李世民剛即位不久,突厥打到長安,形勢萬分危急。李世民一邊部署防禦,一邊單騎與突厥可汗對話,讓可汗退兵,長安府庫財寶錢糧隨意搬這裡,退兵不割地是大事,是原則;錢糧雖重要,但送走了再掙,這就是小事。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且兩者相結合的典範。
關羽既得罪曹魏,又得罪東吳,結果兵敗麥城,是隻講原則不講靈活的典型。
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生的交往就是過於偏狹,“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雖然為湖南同鄉,且曾國藩對左宗棠有推薦之恩,但兩人在皇上身邊成為權傾朝野的重臣後,卻反目為仇,水火不容,把精力耗費在一場硝煙四起卻沒有贏家的戰爭中。實事求是講,二人交惡乃性格偏向所致,但為公不為私。這算是大事講原則,但在兩人相處的事上卻不講靈活。
秦檜一味求和,不惜殺害岳飛,是隻講靈活不講原則的典型。
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即做到外圓內方,確實很不容易。外圓要圓如老子所說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內方要方如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人而不仁如禮何?”做到內在自覺與外在約束的統一。於此才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有智慧的人生,這是至德至美的境界。
古人對過猶不及有深刻的認識,認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認為“滿招損,謙受益。”……
識時務者,在乎為俊傑。古語說:“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圓,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即是說,處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處在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隨機應變、圓滑老練,處在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圓並濟、交相使用;對待善良的人,態度應當寬厚,對待邪惡的人,態度應當嚴厲,對待一般平民百姓,態度應當寬厚和嚴厲並用。
韓非子說:“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是在說,世道不同了,事物改變了,處世行事的方法也有相應變化。黃炎培先生的座右銘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比守信,行必踏實;事閒無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保持中庸、不走極端、深淺有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過於鋒芒畢露往往為世俗所不容,過於委曲求全又被視為軟弱,只有外圓內方、剛柔相濟,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
華人歷來主張“道不虛談,學求實效”。中庸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需要後人在的新時代下學思踐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只有追求中庸的至德,才能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才有文化自信,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中庸的至上道德,能讓我們敢於擔當,敢於亮劍,保持風骨、氣節、操守、膽魂;中庸的智慧,能讓我們處世立身,行穩致遠。
和稀泥,無論是作為一種立場還是觀點方法,它都因無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樣漫無目的地漂泊,讓我們很難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甚至於問題會越“和”越多,越聚越大。而中庸,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能發揮德治的作用,並能成為一種文化紮根於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中,讓我們行穩致遠。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5 # 空山華髮
中庸之道揭示的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即有一種力量總是讓事物趨向穩定態或叫平衡態、中性態,也契合道家、易理等中國古代哲學觀
-
6 # 嶺外榕邊客
自幼在祖父影響下識得中庸幾個字,年少不知時光珍惜,再也沒有翻閱過,直到而立之後重拾舊書,誦讀背誦,真可謂讀書百遍其意自顯,現就筆者自身一點感悟,以供諸君參閱。
中庸,作為儒家典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它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在筆者看來,從開篇就已經告知了我們,可惜我們很多人往往疏忽了,寫文章向來講究虎頭豬肚豹尾,既然如此,開篇之言肯定是文章最為重要的部分,古人寫文章因受各種條件限制,自然不可能如我們今天長篇大論,自然微言大義,故今日話題繞著這個展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為何如此說,筆者個人體悟則是這與華夏傳統的天地人三才相關,首先提出了天、其次為地、最後為人,下面且容一一闡述。
首先天的問題。天命之謂性,明確指出,處於第一居於高位的是性,這個性更多地指向人類出生的天性,思來不論是孟子性善論還是荀子性惡論,均出自這個天命之性,而非其它,既然是天性問題,那麼也說明在中庸中承認人是天生就有區別的,而不僅僅是後天影響導致,正如李白詩中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存在天命之性。
其次地的問題。既然有了天命之性,那麼後天成長中如何保持這種天命之性,或者說如何引導讓其得到充分地發揮,這就是率性之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後天環境的影響,在這個方面儒家明確的給予我們指導,就是要用心觀察,因材施教,引導天性的發揮。
最後是人的問題。前面兩個問題解決了天生和外部兩大因素,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內因問題了,而這個內因問題則是每個人自身的事情,所謂的修道之教,教者分才、德兩個方面,所以我們常用教育一詞,無它,教其才、育其德而已,或者可以理解為才能是物質保障,是基礎,品德是精神世界,是昇華。所以儒家《大學》中有明明德於天下之法,佛家亦有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青山萬朵的說法。蓋此而已。
-
7 # 能力提升進修班
中庸就是可以有性格,但不能有個性;可以很牛逼,但絕不能高調;可以很強大,但萬不可表現得比別人更強大。這就是個性定律,機關人員絕不能有個性,因為個性機關人員都沒什麼好下場。
所以,機關會有這樣的現象,業績平庸的機關人員平步青雲,佔據要職,掌握著最多的資源和實權,而做事能力很強的實幹型機關人員卻總是受到壓制,得不到公正的對待。從能力上來講,這屬於逆向淘汰的不正常現象,但從一個機關人員的生存角度來看,這卻是他自保和飛黃騰達所必須領悟的。
一個懂個性定律的機關人員,他寧可平庸,也不出頭,更不會高調。在機關中亦步亦趨,城府很深。不該表現自己的時候,他一定像烏龜趴在山洞裡,像石頭藏在草叢裡,鋒芒藏在肚子裡。
-
8 # 紅月視聽
見過琴絃嗎?
鬆了彈不出調調,
緊了折了!
最好的是什麼?
恰到好處。
中庸就是不走極端找到天平的支點。
人最直接的體現是什麼?
情緒。情緒是受什麼控制?
心態。心態受什麼影響?
知見,三觀。
所以知見三觀都沒有中庸概念,怎麼會明白?
-
9 # 昶和華暖暖人家
中庸不是附和隨風倒更不是和稀泥。中庸是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順勢而行。可並不是沒立場沒主見沒策略沒方向。就像播種一樣,什麼季節種什麼作物,不拔苗助長,不違背其生長規律。期間如果長草了該拔草也得拔草,乾旱了就得澆灌,可不是放任不管讓莊家與雜草並存,到成熟時就收割入庫利國利民。中庸講究對事態點與面的大小和好壞做出準確判斷,達到從容隨機應變應急處理,對事態的發展過程盡在掌控中,好的擴大發展,壞的縮小或消滅。登高望遠山河嬌,撫雲成雨天下好;迎風招展微微笑,人間處處藏奇妙。
-
10 # 碧伶居士
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有立場,而和稀泥則沒有立場。和稀泥是兩邊就和,中庸則是兩邊不就和。中庸也不是保持中立,而是堅守一個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中庸的態度。
-
11 # 鍛彰趣義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三十一篇中的一個篇目,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養性。《中庸篇》開宗明義,指出一個人的天命叫做“性”,率性而為就是順應“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性、道、教,是三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
那怎麼做,才能透過教認識道,又讓自己的性得到充分滋養,處處合於道呢?就必須引入“中和”的概念。在人的種種天性沒有表現出來,人的內心是平靜淡然的,謂之“中”,但為了適應環境、應對事物,就必須表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
“中和”是一種個人的道德境界,《中庸》提出的這種境界,是希望人人能夠做到,而使社會井然、矛盾不生、萬事安好。這是關於社會秩序的一整套道德靜態模型的底層程式碼。圍繞這種見解,又有了宋明理學的種種闡釋學,心學、性學等等。
這套邏輯對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的確是化解矛盾的,是指向與人為善的,但不同於“和稀泥”,“和稀泥”是沒有見解、沒有意見,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不符合“中和”的要求,因為這根本沒有表達,沒有立場,是下而不是中,中是要在紛繁複雜的事象中找到其中蘊含的樸素真理,用樸素平實的方式去實踐它,既不是極端地認識、實踐,也不是不認識、不實踐。
這一套邏輯當然不好認識,度的把握需要修煉,孔子的不逾矩,也是七十歲之後的事,何況凡人。現實中的人,常常以此為自己的懦弱、推脫找一個藉口,把“和稀泥”當成是中庸,是離道越來越遠了。
-
12 # 魚大嘴
恰到好處,猶如最完美的黃金分割點。
多一寸是僭越,少一寸就是生疏。
做事做人,如果總能找到那個恰到好處的點,方寸之間盡顯大智慧,人生豈不處處坦途?
-
13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中庸的意思就是“致中和”,“中”的是道,“和”是人合於道,合道為正,不合道為邪,為正不為邪,並不是和稀泥的意思。
中庸之道
宋朱熹《中庸章句》題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
朱熹的本義,並不是說在兩個不同意見之間取中間意見,在兩個不同的行為方式中間去折中的方式。
但後人都將不偏不倚生搬硬套成為一種爛好人的哲學,顯然就是走偏了。
“中”只有一個,那就是道,而不是在無數雞零狗碎之間,都去取中,那樣反而是一種失道敗德的行為,失道則不安,不安則不定,不定則亂,亂則早亡。
中庸的初衷,和禮樂一樣,都是為了讓不再天真淳樸的人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都處於正的狀態。
它們都是手段,根本的目的還是要讓你好好過日子,不要瞎胡搞,你不服氣不要緊,你的房子媳婦孩子糧食,都會得而復失。
人人都不正,當然要天下大亂社會秩序崩潰,那你的房子媳婦孩子糧食,都會失去保障。
中庸和禮樂,並不是為了禮樂而禮樂,為了中庸而中庸。
所以,中庸也自然不是和稀泥,禮樂,也自然不是沐猴而冠。
而是為了建立一個儒家心目中,人人皆堯舜的大同社會。
-
14 # 天天歸零
謝邀。此問題在下己見認為,“中庸"二字源於儒家道家裡常用的名詞之一,所謂“中庸之道"。“中庸”一說,從人的道義以及人們的學術上,各說不一,有人認為對某個問題與方法,不選兩頭,不站左邊的立場,不站右邊立場,選擇中間的立場,現代名詞為“中立",又有人認為,什麼都不選,也就是不選兩邊與中間等觀念。其實從道家真正意義上來講的“中庸"二字,都不是如上所說。而是指修行達返樸歸真,清晰明瞭,證性達本,又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簡,大道無言,道法自然的簡易表述名為“中庸"。(此供考)
-
15 # 無聊閒人
中庸之道,具爭議的文化!
有底線,是優點。
無底線,是缺點。
甚麼是底線?又要爭議一番!算了罷,最好每個人自己定。
小提示:事物得到改善向好,環境及條件能承受,自己能承受(不要委屈自己),別人能承受,大家都能承受。盡可能是皆大歡喜!
-
16 # 一往文學
“中庸”這個概念,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論語》中孔子說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這裡中庸是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出現的,而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讚揚,認為中庸是德之至,也就是道德的最高體現,而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後世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明確提出了這一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到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了這一觀念,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後世對於中庸的思想也產生了一些誤解,簡單從字面意思理解認為中庸就是“中間”和“平庸”。實際上,中庸思想包含的內容很廣,一般說來,有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具體的表現形式為中和的觀念,也就是《中庸》開篇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在提出這一觀念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即肯定人的情感,相信人性本善,這裡所說的是喜怒哀樂都是善良的喜怒哀樂,符合仁義禮智信的喜怒哀樂,這叫做“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指道德的根本——仁義禮智信。
實現這一道德根本的途徑就叫做“和”,因此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是實現仁義禮智信的道路,同時也是一種境界,透過種種認識,種種努力,種種教化,最終達到的境界。中庸思想的本來意義實際上是以中為體,以和為用,中和更加偏重於和,也表現了儒家思想的另一個特徵,強調實踐,李澤厚稱之為實踐理性。
第二,中庸指的是一種道德理想和行事準則。先秦典籍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國語卷第三•周語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景王想要鑄造一個很大的鐘,但是他的臣子就勸他說,過大的鐘的建造不僅會勞民傷財,而且對於制度和音樂來說也是一種損害,即“今王作鍾也,聽之弗及,比之不度,鐘聲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節,無益於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因此可以看出這裡所說的中庸實際上是凡是應該有度,超過了度就會損害其美,另外如《左傳》中的《季札觀樂》評詩時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都是這個意思。
第三,中庸同時也指“和而不同”,提倡中庸並不代表在處世中保持中間和平庸。《國語.鄭語》中記載:(史伯)對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把性質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不是“和”,而是同,性質不相同的東西對立統一起來才是和,只有承認多樣性才能夠共同生長和繁榮,人類世界也才會充滿生機。從這一點上中庸思想強調的是“和”而不是“同”,而現代人不懂中庸思想的會簡單把中庸思想理解為持一種同或者無所謂的態度,這實際上是將中庸思想庸俗化的表現。
-
17 # 圓拙
《中庸》:儒家的學問智慧奧秘甚深,及在這個時代的應用。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一育焉。
譯文: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當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這就叫做(中)。當七情六慾感應外境而發了出來,都能做到沒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萬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養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順道體合道用的中與和兩種境界,那麼天地都會安居正位,萬物也都可以順遂生長。]
簡單的有一個圖表示就是太極圖啊。
心處在無極的狀態,寂然不動。
用此寂照事物,就能主動把握對立的雙方。
普通人的思維都是坐於一邊,執事物為我,執法有實在。所以就有七情的極端。心裡產生大波動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啊?
心安住於寂然之狀態,這叫:等持,也叫三摩地。我們的心處在這種狀態就會開啟我們內在的妙德本有之光。
所以,、原文: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我們可以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讓心處在寂然不同的狀態。但是我們的心每天妄想不斷。如果我們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是不是很難啊?
這就要有智慧的方法。
在這個地方,佛法,才有詳細的教法。
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到中國來,為什麼能夠立住腳跟?這就是說佛法裡面的智慧與儒家他們可以一脈貫通。
這也就是說儒家的思想看起來簡單,其實要達到至高的境界非常難。
但是,學到了佛法的智慧,就能迅速開啟儒家之門的奧妙
現代人喜歡用批判性的思維。批判性思維有弊端,在思考認知萬物的時候不斷提升本性境界的智慧才是超級認知方法。 在中華文化中,才有超級的認知方法,西人的方法應該學,但不應忘記古老的的智慧方法。智慧之義,智,知下有日,意為知與識達無我狀態就能如麗日恩澤萬物;慧,簡擇為性,在思維過 程中,既能觀察客觀事物,又能觀照主客精神感受經驗認識,還能顯發本性清淨妙性妙德。這是超級認知法。西人的思維,屬於意識的層面,無法啟開人的妙德妙性,知識越多,還會妨礙本性,這就是常常看到西人那些大哲學家有嚴重心理問題,現代大學很多學生會產生極端心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再說批判思維,這與華人的傳統不相契,何,華人從心裡認為,批判,就是判定有罪,就是捨棄,凡事一經批判,就永無翻身之日。所以,華人喜歡用融合、中庸、中道來觀察事物,中,叩其事物的兩端竭其為中而行之。叩兩端,其中就會對事物的兩邊整體觀察,取其合理,融歸一源,包含兩邊全息而思之組合而後行之。這種中華的智慧方法,能進行兩邊的觀察思維,亦能整合兩邊歸源,而西人的批判性思維,是基於二元對立思維產生的分裂性思維,恐怕中國現代人學了,不但學不象,還會產生心理、社會問題。其實,這帶來的問題以往的實踐已經存在,只是沒有人來研究。
華人的創新意識不強,是中庸造成的嗎 中,是中華的古老智慧學。 中庸,以太極圖表示,凡事都是陰陽相對,一切事物,一切系統莫不如此,人的思維也是如此,總是落在兩邊這種,這種相對性,就是太板圖中陰陽所要表達的。在這種相對之種,相對的雙方經過矛盾鬥爭、運化,就會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這個平衡的狀態,具有相對雙方的全部資訊,故爾化出個穩態的全息的新的運化模式,在人的思維,經過矛盾的鬥爭、權衡就會做出一個新的判斷,這個判斷就是一種新的層次的運轉,在太極圖中,用無極圈來表示,由此可知,中庸其實人人都會,儒學只是經過了提煉來宣揚中庸之道,這個新的層次的出現,就是一種創新、創造。在佛法叫中道,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就是實相中道之法,運用這個方法,能夠對自己的心識,深層的心理內容進行中道的觀照,讓無量的煩惱種子成為智慧,亦能夠對宇宙當中一切有情的生命進行中道的觀察,了知宇宙的實相。從上可知,無論是儒的中庸,還是佛法的中道,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瞭解其真實之處,更加無法應用於現實。在佛家、儒家亦僅僅侷限於少數頂級之士才能運用,可以肯定說,會用這種中的智慧的人,一定是出類拔萃的。 在中華文明之中,有無數關於這種智慧的訓練方法,數千年一直在傳承,這在人類智慧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不過,至今還沒有人提出人類智慧史這一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西人沒有智慧的方法,是故西人無法成立分科學,我們自己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也不會運用西人的分科學來研究,所以中國有廣大的智慧方法及歷史,但沒有人研究,這明顯是個創新之處,那個賢人發心來主動宏揚。
這種儒家的中庸之道,是立足於究竟人的本質來進行的。可以與《大學》同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這本源本性與萬物永珍中和。用這種方法來觀察西方的文化, 是人與神不二之境。這樣我們可以來來把握東西放文化的同一個源頭。
是從西方人開啟華人的大門,我們華人向西方學習,總是用西方的觀點來觀察中華的文化,這是一個自我矮化的過程,這也是一個不斷丟棄古老智慧的過程。所以到今天我們華人已經太不瞭解古老智慧的奧妙。
我們今天的華人不會運用古老的智慧來解決我們當下的現實的問題。
如果我們運用古老的智慧來開啟我們本有的之光,我們有了智慧再來進行東西方文化的比較效果絕對不一樣。
我們現在進行的東西方文化的觀察,基察中國的古老智慧,所以我們到今天還沒法瞭解中華古老智慧的奧妙與西方文化不同之處。
西方的神學,西方人也已經瞭解到這是人內在的神性的外化。他們這樣的方法最後道出了人與神的對立。
但是中國的文化中,人與神不二。人內在的妙德完全可以把握,把握了自己內在的妙德,這個人就成為覺悟的人,可以稱為真人聖人、神人、佛、菩薩。這就是說神聖佛不是別的什麼,是能認識了自己本有之光,開啟了自己無窮妙德的呈現之名。
中國的文化的根本,就是教人從一個普通的人到一個究竟覺悟的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性,首先了解了自己,然後再來了解天地宇宙萬物。中國的每一個文化大系統都是建立在對人的本質的究竟瞭解上建立起來的。
現在的西方人對人本質還沒有認識,西方人也沒法開啟人本有的妙德來認知宇宙萬物。
西方人的宗教哲學科學,沒法認識人的本質。而中華的文化能夠認識人的本質,由此而建立了各大文化系統。
中華的文化認識到人的本質,能夠開啟人的妙德來認知萬物。認識人的本質就是把握了人的神性妙能,這屬於宗教的內容。開啟人的妙德認知萬物這屬於科學的內容。在唯心與唯物,在表象與實相之間,在物質與真空之間,成就的不二智慧機制,這屬於超級智慧哲學的內容。
西方的文化宗教哲學科學三分,但是我們看中國的每一個文化系統它裡面都具備宗教性,哲學性,科學性。
我們發現中華文化中智慧的奧運的方法,首先來開啟我們自己的本有之光來觀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這樣研究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正確的
方法。
我們不能跑這幾十年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東西方文化,這樣的話我們太沒有創造性了。
我們要通過了解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瞭解它們是同一個源頭。我們把握這個源頭來進行創造,這樣我們這個時代才有自己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
中華的智慧方法,比如說中庸,是立足於人的本真與宇宙的實相的關係來展現的
中國的每一個文化系統,他都能提升人的本性。中國的每一種文化,都肩負著教育人,由一個普通的人,達到一種道德境界。最為大家所受了解的就是儒家的學問,他教育由一個普通的人,透過修身齊家,把思想境界提高到治國平天下,最後達到參參贊天地化育。怎麼來修身?儒家的一套學問,從最基礎的開始,就在這個地方。修身至於齊家,與自己的家,與很多人就聯絡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智慧,推而廣之,就能治國平天下。這種過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叫,用自己的身心瞭解社會人生及於宇宙天地萬物。參贊天地化育,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這種境界就只要人,自覺的成為宇宙萬物的管理者。我們普通的人到最後能夠成為宇宙的管理者,這就是用普通的人到達超人的階段。 西方人認為有一個神創造世界,在管理宇宙。但是我們的華人,卻教授,每一個普通的人,透過觀察自己的身心,瞭解了身,心,家,國家,天下,世界,能夠達到管理萬物宇宙,這是不是一種偉大的發明? 天地、宇宙、萬物由我們人自己來管理,西方人認為宇宙有神創神主宰,我們現在看到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別了嗎?我們現在看到中華文化的奧妙所在了嗎? 還有比儒家文化更加高明的:道家,修真煉性,與日月同壽。用西方現代的觀念,這就是超人。這個能夠突破異次時空的超人。能夠突破肉體的限制,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這種人生的追求的境界,從遠古一直到現在,都是中華文明內在的一種張力。我們現代都以為這是一種傳說,或在走向反面,以為到這是一種封建迷信。其實這是中華文明的至寶,我們現代人沒法發現裡面的奧妙,引用於這個時代。 還有更加不可思議的。這就是佛法。佛法來源於宇宙,在經典中,都大量的記載,這些佛所說的法,告訴我們很多都在無量劫以前就存在了,這些智慧的方法,他們一直流傳於宇宙之中。佛法為什麼要告訴我們人類這個呢?這是在教育我們人類,只要覺悟了自己的本心,就能成為宇宙中的大智慧生命,就能夠究竟宇宙萬物的實相。幾十年來,很多人都用佛法的理論與現代的西方文化進行溝通,發現了大量與現代西方文化相貫通的地方。比方說心理學,佛法裡面有大量的微妙的心理學方法,西方人一直在學習中華文化中的這種心理學方法,來發展他們的心理學。這種相應專案的地方太多了。 我們只要看一下西方的文化,他們大量缺少這種關於提升人的本性,站在宇宙的角度來要求人淨化自身,開啟人本有的妙德的這種智法。 舉一個西方的例子: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意識,這是科學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西方人似乎永遠沒法認識人自己本身,因為西方人沒有智慧的方法來觀察自己的心性。西方的哲學說:意識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裡就產生了一對關係:意識與客觀表象。那麼意識怎麼產生呢?或者說產生意識的主體是誰? 這是大腦嗎?這是潛意識嗎? 那麼的大腦又是誰產生的呢?那麼前意識從哪裡來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研究意識,他缺少一個出處。 這是西方文化中所缺少的智慧!:西方人沒有這樣的智慧方法,就有意識的生滅生滅中,悟到不生不滅之本體,西方人他雖然研究本體,雖然有本體論,但是他們沒法實證。他們用科學的方法來了解萬物,基本上忘記了,基本上避開了這個本體的研究。這個地方要追溯到康德,在康德那裡,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後來的西方文化就延著這條路走下去,一直走到現在。所以,對於意識的本體,西方人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華人早就解開了這個謎,華人就瞭解人的本質,所以中國的文化,他能夠有無數的智慧來開啟人本具的妙德妙能。 人的這個本體,或者說意識的本體,中國的方法中,他能夠教授,在當下的一念中,於生滅生滅的意識處頓這個人之本:本心真空。或叫:圓妙真心,悟到這個體,就能突破意識侷限於大腦這個限制:圓照法界。 什麼叫智慧?就體現在這個地方。這個智慧最初的體現,就能在本源與表象之間建立智慧的觀察系統:不二法門。這是一個最初的智慧體現。進入這個門,才能進入中華智慧中不可思議之境。 那麼中國文化的這種智慧特點,對於中華文明有什麼作用呢?中國的文化,能夠了解人的本真與宇宙的實相,他的文華大系統都是依據這個而建立的,能讓我們人向成為宇宙中的智慧生命邁進,簡單地: 中庸是宇宙的神級文明高妙的思維方法。
-
18 # 國學歸元
這個問題最適合我這個國學迷來回答啦,絕對讓你耳目一新,聞所未聞。
凡事要講清楚,當然要最本溯源啦,【中庸】這個理念是源自儒家五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篇名就是《中庸》,到宋代是被從《禮記》中抽出來,和《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成為“四書”,我們常聽說的四書五經的四書,其中就有《中庸》。
好啦,說理【中庸】的歷史淵源,咱們下來談一下他的真義。
《中庸》有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解讀:這裡首先用人的生命狀態來解釋“中”的內涵,“喜怒哀樂之未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平氣和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看問題是比較中正平和的,沒有任何個人的感情色彩。而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的多少都是帶有一點小情緒噠,這種不易察覺的小情緒實際上會嚴重干擾我們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所以生活中人們在處理衝突的時候呢,也講究一個時機,往往要等雙方情緒平靜之後才能夠更加理性的處理,否則,就容易感情用事,被自己的不免情緒所左右,從而幹出得不償失的蠢事,其實人們認為正面的情緒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比如頗有心機的人往往會趁你高興的時候提出一些你平時不會答應的要求啦。
原文:【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解讀:這就是接著“中”的概念解釋‘和’的含義,當人們處於心態平和的狀態時,遇到事情就會比較中正平和的處理,那麼這種表現出來的處理事情的狀態呢,往往就能夠抓住事物的關鍵(“發而皆中節”),把事情處理的很好,事情涉及的雙方能夠都滿意,那麼這就達到了和睦的效果。
以上兩句用人們能夠體會到的生命狀態來做譬喻,從而讓人們對【中】【和】兩個概念有深入理解和體悟,然後就從更加廣闊的範圍來解讀這兩個概念:
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解讀:這裡提出“中”是把握天下的根本所在,“和”呢,是暢行天下的根本所在。首先要能把握天下的根本,然後才能夠“發而皆中節”,以及處理好各種問題,從而達到暢行天下的效果。這裡面“和”這個概念是由“中”衍化而來,現有“中”,才能“和”,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那人做個比喻,如果只是表面上的假和氣,那麼可能衝突的雙方只會是表面上的安然無事,以後遇到衝突還會更具加難以處理。
好了,以上這些主要講了【中】的內涵。【庸】在哪裡呢?就在最後這一句:
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解讀:這句話描述了天地達到【中和】狀態後,所達到的效果,即天和地各安其位,相互生扶,從而達到天地間萬物都能夠健康成長!中國著名的文字寶典《說文》中有言:庸,用也。【庸】的意思就是“用”,引申為取得實實在在的根本性的結果。其實這個字本身就比較有“文化”,“庸”上面是個“庚”字的變體寫法,下面是“用”字,“庚”是古代易學中十二天干之一,五行屬金,有果實之象。所以《說文解字》中對“庚”的解釋是: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
綜上所述,【中庸】一詞意思就是:人要時刻保持中和的狀態,從而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根本性的結果。這哪裡有一點點和稀泥的意思?!所以俗語言:沒文化,真可怕,今天華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是臆測多於理性,一解釋就跑偏(此言純屬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普及狀況的感慨,不涉及對提問朋友的評價)。當然,保持【中庸】的狀態其實是要求非常高的,所以《中庸》中有言: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這兩句要是有朋友不知道具體啥意思,那就去百度吧,一般從表面就能看出來,意思就是:達到和保持中庸的狀態非常難!
回覆列表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什麼是中庸?是和稀泥嗎?】
很多人提及中庸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庸就是凡事折中,遇到強硬事物就退縮不前,或者乾脆和稀泥,這當然是一種悖論和誤解。
真正的中庸不但不是簡單的和稀泥,反而是一種積極的進取應對。
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分為了八大派別,孔子的孫子子思和孟子是其中的一派,所以從師承的關係來看,子思大概是學於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的學說,而孟子則是學於子思。
所以《中庸》和《孟子》的某一些觀點都是大致相同的,而如今版本的《中庸》也是在秦代所作,有人猜測《中庸》可能也摻雜了秦代儒者的一些文字,作出修改和整理,但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也是標準的儒家理念。
《中庸》分別從天道,人道以及本體,有功夫,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辯論,中庸的哲學不但有著深奧的哲理內涵,也有著適用於現在生活處事的智慧標準。
二:中庸的原文以及解讀《中庸》的第1一篇章中就有這樣一段話: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執行不息,萬物便各隨其性,而生生不息。
這裡所說的中與和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一切保持適度,“和”就是和於自然,合乎道德。
這個理念和道家思想中所說的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有著本屬同源的智慧,和就是和諧,對於事物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與自然之道相背離,這便是順應自然。
三:中庸思想對生活的影響一個人能夠以中庸之道去行事,修養自身境界的時候,便達到了中庸,一切自然能心平氣和的待人。
處事的時候,都會變得井然有序,萬物自然能夠平等,中和才是我們應該遵守的一個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在其位,人生各司其職。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因為自己主觀意識的愚昧,總是自以為是的去行事,去認知事態,於是就在無形之中背離了自然之道,結局也會事與願違,中庸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智慧。
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在很多時候往往是與自然之道相違背的,當自己主觀妄為的時候,必然會行事有失偏頗,這就是違背了中庸之道,而反之一切適度,合乎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