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夜lyf

    飛鳥盡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孫武深喑此道,能人背後有能人能,越有才的人越容易得罪人,早早歸隱落得清淨!

  • 2 # 公元前

    在的伐楚戰爭中,孫武大敗楚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楚軍兵敗如山倒,潰兵如潮水般湧向郢都(今湖北江陵北)。漢水天塹失守,郢都完全暴露在吳軍面前。

    孫武率吳軍,直搗郢都。郢都城內人心惶惶,屍首到處可見。楚昭王也被迫逃亡。隨後吳軍佔領了郢都。至此,孫武領導的吳國軍隊,以3萬精兵擊潰了楚軍20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徹底勝利。

    闔廬大會群臣,論破楚之功,首推孫武,並要加官進爵。然而孫武對加官進爵並無興趣,並提出了辭官還鄉的請求。以體弱多病,年事已高,無心處理政事,懇求吳王準其辭官還鄉,以終老天年。”

    見孫武去意已決,闔廬也不好再勉強,就同意了孫武的請求。孫武回鄉之後他開始研究兵法。他對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所以如此淡泊,主要是他看清了官場的爾虞我詐、阿諛逢迎,在官場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甚至丟掉性命。這才是孫武執意要歸隱的真正原因。

    1972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出土了4941枚竹簡,其中有兩部兵書,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孫臏兵法》,至此《孫子兵法》開始流行於世界。

  • 3 # 明宇231

    孫武擅用兵,寫《孫子兵法》十三篇,至今對我們還有指導意義。吳國強大後孫武選擇歸隱。因為通觀中國歷史,有一條規律,那就是可以同甘苦,不能同享樂,飛鳥盡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

  • 4 # 鵬學天下

    孫武是吳國的大將,他繼承並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和作戰經驗,著有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武子兵法》一書,是中國指導行軍作戰的經典著作,已經被世界很多國家翻譯引用到戰爭中。

    春秋末期,吳楚曾經60年戰爭,最後吳國戰勝了楚國,闔閭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孫武不願居官,固請還山,王使伍子胥留之,武私謂伍子胥曰:“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持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夫功成不退,將有後患。吾非徒自全,並欲全子。”子胥不謂然。武飄然而去。贈以金帛數車,俱沿路散於百姓之貧者,後不知其所蹤。後伍子胥為吳王所殺。

    孫武身為歷史名將,當然瞭解吳王的為人,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出土了4911枚竹簡,發現其中有兩部兵法,其中一部是《孫子兵法》。

    現在,《孫子兵法》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有指導作用,比如36計走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5 # 起居郎雜記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孫武此人的一生都充滿神秘色彩,可以說來的神秘,走的也神秘,只留下名流千古的兵書,和一個個輝煌戰例,關於他本人卻始終籠罩著一層迷霧。

    廣為人知的那部分不必壘述,只說關於他身世的一個新觀點,供大家參考。

    伍子胥向天大喊:“孫武其實是我馬甲!還我兵聖的稱號!”

    孫武,又稱孫子,後世稱為“兵聖”,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名揚天下的大咖。但他很可能只是另一個牛人的分化,孫武的真身是他的吳國同事——伍子胥。但眾所周知,孫武不是齊華人嘛,怎麼和楚華人伍子胥扯上關係的?

    證據一:成書於戰國的史書《左傳》《國語》均無孫武其人,關於孫武的最早記載是在《史記》。其中《左傳》偏記事,《國語》偏記言,是公認關於春秋史最詳細而客觀的歷史散文,但兩本書均未提到孫武其人。《左傳》詳細記載了吳王闔閭攻破郢都之戰,卻只提到伍子胥,沒有提到孫武;《國語·吳語》更是很大程度直接取材於吳國史料,卻也沒有孫武其人的記載。

    不僅如此,同時的諸子散文也未提到孫武其人。僅《韓非子》說“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這裡雖以孫子和吳起並稱,但明顯此孫子是孫臏而非孫武!這又產生個新問題,《孫子兵法》難道是孫臏的作品?但1972年在臨沂銀雀山同時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漢簡否認了這點,而且漢簡《孫子兵法》中明確記載孫子和闔閭的對話。可見這個孫子應該是闔閭部下。但這個孫子到底是不是孫武呢?其實最早把孫子叫做孫武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如此,司馬遷還為孫武立傳,“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中間一大段是孫武練女兵的,大家都非常熟悉就不說了。大家可見發現,除了練兵這事比較詳細,其他的記載都非常簡單。甚至沒有說孫武是什麼時候來吳國的,也沒有說孫武之後怎麼樣,更沒有說孫武的具體戰績,只含糊地說了句“孫子與有力焉”。還有孫武,既然到了吳國生根發芽,為什麼他的後人孫臏又出生在齊國呢?證據二:孫武的經歷與伍子胥基本重合,能力與伍子胥極其相似。“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讎,不可從也。”(《左傳》)伍子胥(員)最早到吳國陳述討伐楚國的好處給王僚(州於),但闔閭(光)從伍子胥的進言中認識到伍子胥是個政治和軍事的大才,誣陷伍子胥是為了給自己父兄報仇,讓王僚不要聽從。伍子胥也識破了闔閭的異心,於是投入了闔閭陣營,並推薦專諸為闔閭殺了王僚。

    之後,伍子胥向闔閭進言:“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左傳》)明確提到,伍子胥用了一種先進的“疲楚戰略”,即把部隊分成三支,輪流騷擾楚軍,之後的結果是“闔廬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左傳》)實際上,伍子胥也有軍事作品《水戰兵法》,記載伍子胥對闔閭詳細闡述水戰操作:“大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僕射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越絕書·佚文》引《水戰兵法·內經》)儘管沒有完整作品流傳於世,但也能從吉光片羽中看出,伍子胥是個傑出的軍事家,有著《孫子兵法》沒有的水戰理論。

    為人熟知的政治家伍子胥是個軍事家;同樣,廣為人知的軍事家孫子也是個政治家。漢簡《孫子兵法》中記載孫子和闔閭的對話,孫子就天下形勢詳細地分析過,並根據晉國六卿的土地制度,準確無誤預測了韓、趙、魏三家將瓜分晉國。而漢簡《蓋廬》則記載了蓋廬(闔閭)和申胥(伍子胥)關於政治、軍事的對話。簡單對比即可知道,孫武的經歷,伍子胥可以全部包容;孫武的能力,伍子胥可以全部具備!

    證據三:孫武的性格與伍子胥相差不大,名字與伍子胥有些雷同。孫武和伍子胥,不僅經歷、能力相似,性格、名字也相似。孫武喊出“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史記》),並不顧闔閭反對斬殺了二姬;而伍子胥也多次向夫差苦口婆心,勸說夫差不要接受勾踐投降、不要受奸臣伯嚭矇蔽、甚至直斥夫差。由此可見,兩人性格都非常剛硬,比較講原則,儘管都有經天緯地的智慧,但都缺少政客的圓滑。

    究竟是如何把伍子胥一分為二的呢?值得玩味的是孫武和伍子胥的名字。“(伍子胥)使於齊,屬其子於鮑氏,為王孫氏。”(《左傳》)伍子胥預料到了自己要被夫差所殺,於是把兒子託付給齊國鮑氏,並讓兒子改為王孫氏。“孫氏者,或王孫之班,或公孫之班也。”(《潛夫論》)

    很可能之後王孫氏簡化為孫氏,所以《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伍子胥(及其後學)的作品。伍子胥即孫子,孫臏也就是伍子胥的後人;而司馬遷給孫子取上“孫武”的名字,則很可能是“武”“伍”諧音(如夏代“武觀”一作“五觀”),或者“武”只是武經的意思,但太史公卻誤認為是人名,所以才臆造了“孫武”這個名字。值得說的是,儘管《史記》對孫武的記載頗為簡略,但之後許多資料都建立在信任太史公的基礎上,為孫武編造了更多的故事。比如東漢的《吳越春秋》《越絕書》都提到孫武隨從闔閭、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國郢都,但《吳越春秋》也對孫武身份提出質疑,“孫子者,名武,吳人也,善為兵法,僻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認為孫武是齊華人的說法沒依據,更可能是吳地的隱士。但春秋時代的隱士有如此高的文化水平?實在令人質疑。

    《新唐書》給孫武生造了一個世系表,認為他是齊國大夫孫書的孫子,因為齊國是這個孫書最早擁有孫氏的,但《左傳》明言孫書在前484年參與了吳齊艾陵之戰,孫武作為孫子卻參加了前506年的吳破郢都之戰?同樣經不起推敲。《全唐文》則認為孫武是衛國孫氏的後代。實際上這些矛盾的記載,更能說明很多說法只是想象和推測。更有現代一些讀物,直言孫武來到吳國是為了避禍,甚至把孫武的年表、孫武的隱居地都列出來了。

    這些文字上的問題,給了我們無限遐想。

  • 6 # 展予

    孫武在吳國強大後選擇歸隱,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孫武選擇歸隱是在伍子胥死後,因為吳國的強大是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來的,伍子胥死了,孫武覺得少了一個至交,少了一個能和他交心的人,他覺得沒有必要再繼續從政,也可以說伍子胥的死讓孫武看到了他自己的未來,他看慣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他不想成為政治的殉葬品。

    二,孫武想將自己的一生所學傳給後人,造福眾生,不想僅為吳王所用。在戰場上兵法的效用得以驗證,孫武的目的已經達到,因此他想透過他的兵法讓更多人受益。

    三,孫武當時屬於法家學派,和他同期的還有儒家道家思想,我想這些對孫武也有一定影響,功成身退在他的兵法裡也有所體現,他明白事物的發展會由盛而衰,所以選擇了急流勇退,也因此才能成為“兵聖”。

  • 7 # 清風輕拂

    孫武原先是齊華人,由於在齊國內亂不得志,於是帶著自己兵法十三篇輾轉投奔了吳國。在吳國他遇到了從楚國逃難投奔吳國的伍子胥,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

    後來,吳國闔閭繼位重用伍子胥,伍子胥又向闔閭舉薦孫武,孫武在闔閭面前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隨得重用。

    從此吳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吳國國力日漸強大,其中在攻打楚國柏舉一戰中,孫武以三萬吳軍大敗楚國二十萬大軍,殲滅強楚,震驚中原。

    在孫武和伍子胥的扶持下吳國逐漸強盛,吳王闔閭駕崩,吳王夫差繼位,伍子胥建議夫差攻打越國殺勾踐,夫差不聽反聽伯嚭讒言,把伍子胥殺害。

    孫武知道後痛心疾首,依然明白伴君如伴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雖然此時他仍然被重用,夫差也再三挽留,許下高官厚祿,他還是依然歸隱。

    歸隱以後,轉而修訂起兵法十三篇,隨成《孫子兵法》。

    這就是孫武為何在吳國強大後選擇歸隱,孫子兵法又是如何面試的原因。

  • 8 # 寧哥說事

    25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同時出現了兩顆耀眼的明星,一個“文星”一個“武星”,一個叫孔子一個叫孫武,今天著重講講“武星”孫武!孫武出生齊國貴族世家受過良好教育,但是因為齊國內部矛盾,危機四伏。她有著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進取心,不願把自己的豆蔻年華交給沒完沒了的內鬥,於是他來到了吳國。

    來到吳國,孫武隱居起來安頓好生活,專心研究兵法,以備不時之需。他在伍子胥引薦下,得到了吳王的重用。

    孫武在吳國輔佐兩代君王,消滅了幾個和吳國有怨仇小國,用三萬的精兵打敗了楚國20萬大軍,創造了中國厲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績。與越國交戰徹底,重創越國軍隊越王勾踐俯首稱臣,忍辱含羞毫無還手之力,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用20年時間復仇打敗了吳國,當然這是歷史後話。

    孫武幫助吳國軍事實力增強,聲名遠播,結果吳王成了霸王,但吳國強大了,一時間不打仗了,便開始驕傲忘乎,貪圖享樂,在一點點的下亡國根苗。孫武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激流勇退辭去大將軍一職,遠離朝政,歸隱養老。

    孫武戎馬一生,早就該享受清福了,可是孫武早就看透了官場,深知成功之日便是末日來臨之時!於是乎,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隱居山野安度晚年。《孫子兵法》便是隱居山林中時的著作,正是因為孫武大智若愚,才使得兵法千古流傳!

  • 9 # 少帥888

    孫武其實並不姓孫,他的祖先原居陳國,是陳國公子陳完的後裔。

    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被迫逃亡到齊國。在齊國家當了“工正”之職,主要管理手工業生產。後來,陳完改名為田完,田氏在齊國發展非常迅速,田完幾代之後,田氏便成了齊國新興勢力的代表。齊國在攻打莒國(今山東莒縣)的戰爭中,田完的五世孫、孫武的祖父田書立下了赫赫戰功。齊景公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便把樂安封給他作為他的采邑,並賜姓為孫氏。這就是孫武的姓的由來。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廬九年),晉國支援蔡國吞併了楚國的附庸沈國(在今河南汝南東南)。楚國被迫發兵應戰蔡國,為沈國雪恥。吳王闔廬趁機攻打楚國,闔廬親率領大軍,敗孫武為統帥,伍子胥為副將,舉吳國全國兵力,浩浩蕩蕩的出師伐楚。在的伐楚戰爭中,孫武大敗楚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楚軍兵敗如山倒,潰兵如潮水般湧向郢都(今湖北江陵北)。漢水天塹失守,郢都完全暴露在吳軍面前。

    孫武率吳軍,直搗郢都。郢都城內人心惶惶,屍首到處可見。楚昭王也被迫逃亡。隨後吳軍佔領了郢都。至此,孫武領導的吳國軍隊,以3萬精兵擊潰了楚軍20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徹底勝利。

    闔廬大會群臣,論破楚之功,首推孫武,並要加官進爵。然而孫武對加官進爵並無興趣,並提出了辭官還鄉的請求。以體弱多病,年事已高,無心處理政事,懇求吳王準其辭官還鄉,以終老天年見孫武去意已決,闔廬也不好再勉強,就同意了孫武的請求。孫武回鄉之後他開始研究兵法。他對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所以如此淡泊,主要是他看清了官場的爾虞我詐、阿諛逢迎,在官場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甚至丟掉性命。這才是孫武執意要歸隱的真正原因。

    1972年,考古學家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中出土了4941枚竹簡,其中有兩部兵書,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孫臏兵法》,至此《孫子兵法》開始流行於世界。

  • 10 # 先秦史

    《孫子兵法》一書的價值相信已經不必贅言,至於它是如何面世的,只要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稍加分析就可以知曉:

    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

    孫武列傳開篇就是闔廬看過孫子兵法十三篇後,想讓孫武實戰練兵的對話。可知孫武在隱居之時已經完成了《孫子兵法》的著述,孫武練兵時,法紀嚴明,女子可兵,闔廬自然對這次實戰練兵也很滿意。在理論和實戰得到結合以後,闔廬對待《孫子兵法》自然會重視起來,也就成了吳國的官書而流傳了。

    《史記》同樣記載了孫武將吳以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即“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大致就是齊國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國,並攻破郢都,幾乎亡楚。後來又在艾陵之戰中大敗齊國,並在河濟之間的黃池(今河南封丘)舉行會盟,以向晉國示威,完成了北上爭霸的目的。

    依《史記》所言,吳國確實在孫武所在期間實現了強盛,尤其是北上稱霸,完成了每一個春秋大國的夢想。但是僅“孫子與有力焉”,一舉概括孫武之功,卻顯得孫武非常尷尬。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史記》在總結完孫武的功勞之後,稍顯突兀的開始轉述孫臏的事蹟,致使孫武以後的事蹟就不見經傳了。

    《史記》對孫武后來的事蹟突然中斷,很容易讓後人浮想聯翩,最多的想法莫過於孫武歸隱了。世人皆有一個愛好,假如一個人生前在某個領域取得很多成就,然後突然人間蒸發,不知所向,通常就會被認為是歸隱。因為“歸隱”在傳統中華文化裡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詞彙,有一種與世無爭,超然脫俗的品質在裡面。這無疑是對偉人、高人最好的歸宿和註腳,甚至是一種最高的評價。就像後來的張良歸隱就被世人給予高度的評價一樣。

    到了唐朝時期,關於孫武歸隱的論述果然也就出現在書籍記載之中:

    《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

    《曲品校錄·能品》也說:“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隱,蓋不欲為胥江之怒濤耳。”

    原本的猜想和以上兩文的傳說,孫武歸隱的說法幾成定局。以後但言孫子也就有歸隱這一說法了。但是以上的論述並不代表本人反對孫武歸隱說。對於一名軍事家來說,已經幫助吳王取得稱霸中原的目的,在當時已經是最大的榮耀,其他的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解甲歸田或者遁世歸隱也正常不過。《越絕書》記載孫武的墓地就在今天蘇州市相城區境內,似乎也為這種說法提供了很大的佐證。

    當然,對於孫武這樣的名人,《史記》留下的空白一定會被後世加以探究,這就是名人效應。

    《漢書·刑法志》稱:"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

    《太白陰經·善師篇》:"孫、吳、韓、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孫不傳於嗣。"

    根據《漢書》、《太白陰符》的記載,孫武和後來的吳起、商鞅、白起、韓非一樣,都是功成而被殺。吳起死於楚貴族的亂箭之下,商鞅死於秦惠王的車裂之刑,韓非亦被秦皇賜死。結合孫武生平事蹟,孫武被殺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第一件事情是:在吳國攻陷楚都以後,楚大夫申包胥請來了秦國的救兵,後來兩國聯軍多次大敗吳國,致使吳軍傷亡慘重,吳王遷怒於孫武,於是就殺了他。第二件事情是: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前,伍子胥諫言吳王應該先攻打越國,確保後院安寧。吳王不聽,又聽信伯嚭的讒言,遂賜伍子胥屬鏤之劍,讓他自裁,伍子胥就自殺了。孫武是伍子胥推薦給吳王的,而且兩人私交很好,在殺了伍子胥以後,於是把孫武也殺了。

    此外,還有一些人認為,孫武既沒有隱退,也沒有被賜死,而是戰死了。也就是在攻陷楚國之後,秦楚聯軍反攻吳軍的戰鬥中死去了。

    其實,孫武是歸隱也好,戰死或者賜死也罷,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他的著作《孫子兵法》得以流傳下來,成為一筆永遠的寶貴財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 11 # 德全不畏

    古人所追求的是立功、立言、立德。孫武辛苦的以兵法上位,訓練出強軍。然後以3萬吳軍千里殲滅25萬楚軍,威震天下之時,孫武卻似乎看破紅塵,突然急流勇退,選擇了歸隱山林。

    對於孫武的歸隱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總結起來大概是這幾項。

    1,打完伐楚大戰,吳國已經很疲憊。孫武認為吳國需要休養生息,反對繼續對外用兵。

    春秋首位霸主齊國,背靠產馬地燕國、有魚鹽之利、有大片農耕發達的地區。齊國的富裕、人口規模、土地面積,都遠超吳國。以齊桓公、管仲的雄才大略,舉傾國之力也只訓練了3萬常規軍。

    吳國地處偏僻的南方,交通不便,貿易幾乎是零,工、農業的規模也很小,也不產馬匹。訓練軍隊的錢糧、購買拉戰車的馬匹,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打造戰車、兵器、盔甲的原材料同樣需要購買。以吳國的財力,想要和齊國一樣訓練3萬強軍,並要這3萬大軍以脫產的狀態,常年訓練、備戰,絕對是竭澤而漁。

    對吳國傷害最大的,是拉走3萬壯丁後。整個社會上除了官吏、地方上的維穩駐軍,幾乎只剩下婦幼老弱。沒有勞力,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吳國以傾國之力,出動3萬大軍,先是南征越國,然後伐楚。接著,吳國又經歷夫概的反叛,越國的入侵。

    等孫武指揮吳軍回到吳國,平定內亂、驅逐越軍後,吳國的經濟已經千瘡百孔了。

    孫武不是野心家,他是軍事家,軍事家是要講究仁慈的。孫武在他的《孫子兵法》中提出,將軍應當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大素質。

    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孫武,是不會不顧吳華人民的慘況而窮兵黷武的。然而夫差要繼續進行稱霸戰爭,為了反對夫差,孫武便飄然而去。

    2,孫武獨具慧眼,看出來夫差不是“仁厚”之君。效忠夫差,就難得善終,於是孫武萌生了退意。

    孫武見說服不了伍子胥,只好獨自歸隱山林,逍遙去了。後來,伍子胥果然死於夫差之手。

    3,孫武的家國情懷在起作用,不願與祖國之齊國作戰、更不願與同族作戰。

    吳國已經攻破楚國,楚國已經不具備威脅性。越國的國力弱小,遠不能與吳國相比。所以下一步,吳國的主要作戰目標是齊國。

    孫武的遠祖是陳國公子陳完,陳完到齊國後,繁衍出巨大的田氏家族。後來,田氏的田書因為戰功,被齊王賜姓孫。於是,田書改成了孫書,也有了孫這個姓氏。孫書,也就是後來孫武的爺爺。

    孫書的後人,是純粹的將門。孫武就是在家學的薰陶下,才成為一代兵聖的。孫武的家族,有很多人在軍中做將領。孫氏將領、田氏將領加起來,佔了齊軍很大的比例。

    孫武如果領軍伐齊,難免要與同族的田氏、孫氏刀兵相見。孫武不願見到同族血撒沙場,只好歸隱了。

    這三個原因,是比較主流的說法。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流傳下來的資料很少,確切的原因已經不可考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辦法能讓妻子變得溫柔,變得通情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