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愛書屋
-
2 # 清石齋
看你練習書的目的 練習書法可以修身養性 心情舒暢 放心煩惱
剛學的時候是不用寫的很多但是寫的復一筆要記住這樣寫的結構和筆法。
-
3 # 神韻軒書法
寫字不能貪多求快,循序漸進,方法正確了,自會事半功倍。
以練鋼筆行書為例試作分析:
學生們學拼音時,先是把26個拼音字母讀音發準,平舌音,翹舌音發準,然後就是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整體認讀學會。只要學生們學會了這些拼音組合在一起的拼讀法,既使從未學過的音節,他們都會讀了。
學鋼筆行書也同理,先單獨學筆畫,偏傍部首,獨體字,瞭解合體結構的方法、規律,當一本字帖練了一段時間,也能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所以說,學習鋼筆書法,在於精練,巧練,講究方法。練常用的字,而不在於多。
硬筆行書練習可選擇硬筆書法家顧仲安的字帖。
顧仲安先生任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連續四次榮獲全國硬筆書法大賽最高獎,曾幾十次擔任各類全國大賽評委。
顧仲安先生曾學二王、宋四家、智永、陸柬之、趙孟頫書法,擅長鋼筆書法,尤精楷、行。清雅穩重,瀟瀟灑灑,有毛筆書法的風采神韻,文人書卷氣濃。
(下圖是顧仲安先生所書的鋼筆行書作品,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4 # 抱庸詩書
謝朋友之邀。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很不準確。首先,嚴格意義上講,寫字肯定是講究方法的,但方法只是一半,另一半則是,不僅要寫“對”〔學習套路正確,書寫符合基本法度技巧與審美〕,也在於勤寫多寫。其次,書法之所有謂之“法”,肯定要講究法度、技法,而所謂的“理”通常指義理、道理,這是建立的法度基礎之上的,沒有法,理則是空談。
我曾多次談及書法學習的成效就取決於一個“累積效應”,這個“累積效應”既有理論的積學,也是“方法最佳化”的過程,更是書寫實踐技法技能技巧的深化與鞏固。正確的方法當然是重要的,但書寫的實踐才是是客觀的載體與途徑,“眼高手低”的現象之所以非常普遍,不是說不懂方法路徑不對,大多是技法技能的能力水平跟不上。不少書法理論評論家,道理一套一套的,方法一套一套的,就是不能拿起筆來去寫好字,根本原因也就在這。
個人認為,書法的“理”是比較後學與高階的,初學者或者普通書法愛好者,根本沒必要去思考“理”的問題。法是規律性的東西,而理是規律的再抽象化。真正可以把握這個理,需要十分厚實的書法學養,理論的,實踐的,或者審美的,否則,你根本看不穿也悟不透,徒費時日不說,反而可能會把自已搞亂。
當今書壇的“現代書法”就是一個典型,不少人其實就是在玩“技法”,在非常“執著”的探尋所謂的“理”,因此很多書法現象一時如雨後春筍,而實質上真正的傳統技法技能並不過關,故而引來噓聲一片。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
5 # 國承明
毫無疑問,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正確的道理是“既對又多”!也就是說,練習書法(不僅書法,任何技能都是一樣!)的方法首先要正確!包括執筆、運筆、結體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要“正確執筆”!這是基本前提!因為執筆方法不對,就不可能靈活,恰當地運筆!也就必然嚴重製約書寫效果!就不可能寫出合格的筆畫!在執筆,運筆、結體等具體方法都正確的基礎上,就是要多練!只有多練,才能逐漸體會,逐步提高,才能由少到多、由淺到深地體會、認識、掌握各種筆畫的寫法以及整字結構以及章法佈局!這個道理,實際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質變”規律!(比如水來說,零上一百度就沸騰,零下一百度就結冰不例外!還有我們中國的那句“熟能生巧”的老話,也是對“量變質變”規律的一種恰當表達!)須知,世界萬物的運動、發展、變化,都具有自身不可違背的規律性!書法也不例外!所以說,練習書法的正確方法必須是———既對又多!
-
6 # 痴影堂
學習書法,第一二句,不敢贊同。書法一點需要非常只多的聯絡,先不說對不對。再對的練習,沒有多也是空想,書法沒有捷徑,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和藉口。最後兩句也沒有辦法理解,總之就是書山有路筆未盡,還請安安靜靜來練字!
-
7 # 王乃棟說書畫
這兩個不在兩個在只對了一半。第一個不在多而在於對是對的,因為學書法就是學習筆法,筆法對了就事半功倍,筆法不對寫成千上萬字也是南轅北轍。
第二種提法就錯了,把筆法與神理對立起來了。如無法,哪來理?名家法帖有些寫得表面看起來亂七八糟也是合筆法的。法對了才是書法,法精熟了自然出神理。
所以第二個不在和在應改為:寫字不在形而在神。
-
8 # 愚夫求藝
我覺得這種說法欠妥。正確的學書路徑既要把字寫對,又要多寫;寫字既要講法,又要尋理。
學書者都知道"池水盡墨,退筆成冢"的故事。當今的書法家為什麼難以超越古人,根本原因就是沒達到古人的寫字量。古人從小用毛筆直到壽終正寢,一個字甚至一個筆畫的寫法,不僅是記在心裡,而且是記在手上了(當今稱為練成了肌肉記憶)。試想,平時不多寫怎麼能達到高水平呢?
至於書法中的法與理也不可偏廢。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所見博,所臨多,"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於目,盡存於心,盡運於手,如蜂採花,醞釀之久,變化縱橫,自有成效,……"從而達到由形入神,法、理兼之,方可紹於古人。
-
9 # 魏保良
這句話不知是哪位大神說的,說的有道理,但並不全面,應該正確去理解,千萬不能斷章取義,理解偏差了。所謂“寫字不在多,而在於對”是告訴你練字應該注重方法,而不是盲目亂寫。“寫字不在法,而在於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如筆意的連貫,寫字失去了筆意也就是連貫性,法度也就蕩然無存了。
這句話不全面。“寫字不在多,而在於理”,學習方法必須是重中之重,但也在於多,就是多練,方法再對,不勤加練習也是徒勞的。“寫字不在法,而在於理”,你寫的再有連貫性,失去法度,也不成書法。所以道理和法度也都是同等重要的,就好像說筆法和結字哪個更重要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學習書法要注意什麼就很明確了,既要講方法,還要下苦工才行。
-
10 # 白玉之峰
不能完全苟同這個觀點。在下認為學書法不僅要寫對,還要注意方法,寫的在理,更要抽出相當的時間反覆去練習。舉個例子,當年毛主席他老人家題寫人民日報和新華書店時也不是一遍就寫好的,也是反覆練習,從中選優定型的。
-
11 # 三戒齋主
我看到這個命題,讓我產生一種想法,不知是書法家在故弄玄虛,還是書法評論家賣關子,整些晦澀難懂的詞語。我個人對書法的理解,初學方法,後練技能。學書法是學方法,練書法是練技能,再加個人的不斷感悟,才有可能入門。不刻苦練字,長久堅持,靠玩技巧,是寫不出好字的,更與書法無緣。
-
12 # 永書101
學書法除了刻苦練習,沒有什麼捷徑可走,除了汲取前人碑帖精華,更沒有什麼秘訣。
別聽那些酸唧唧的文字遊戲,“寫字不在多,而在於對,寫字不在法,而在於理”,這種似是而非,空洞無物,卻又晦澀難懂的口訣,我個人覺得對於學習書法其實一點點價值也沒有。
臨摹過懷素《自敘帖》的人都知道,關於懷素書法的藝術特點,自敘帖裡面有許多妙趣橫生的詩文描述,"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等等等等。
這些語句當然是對懷素書法的形象化描述,可是這些話除了神話懷素的書法藝術之外,對於我們普通學習書法的人又有什麼用處呢?
再看被大家經常引用,奉為圭臬的孫過庭《書譜》中一大段對書法點畫的描述: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讀起來你一定會覺得中國書法實在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可是除了對書法頓生敬畏之外,這種口訣式的書法理論,我實在看不出對我們學習書法有什麼實際的作用。
我的觀點是不要揣摩這些所謂的理論秘訣,只有潛心苦練,從古人的作品中找到、體會到書法藝術的寶貴經驗,並應用於我們自己的書法學習、創作中去,才是唯一顛撲不破的書法理論!
-
13 # 飛鷹94806
寫字不在多,而在於對(精)。不在法,而在於理(神)。這句話看你怎麼去理解,學習書法的基礎在於分類學習,一類之中學其代表字,而後舉一反三。掌握其中代表字的基本筆法結構,可通會一類。所謂學一類精一類。
書法中的學習過程,必須以規則而行,其規則為寫字的法則。這裡的“不在法“是說不拘疑一種方式,一種結體,一家之書體。而是集百家之長,融於一體,隨字而自然多變的。
臨習書帖以形似神似為佳,意隨筆行自然變通,順勢而行以貫氣。這裡的“在於理〞應是寫字在於意、在於神、在於自然之道的意思。其代表字型如行書、草書等。
書法作為文化瑰寶,其博大精深的自然奧義,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研究。其中之蘊含不是一句話,一篇文章能夠講明白的,要悟其中之意境。這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是書法能夠一直走下去的條件。
-
14 # 使用者安貧子
你所說之理,是否與意相通。蘇東坡所謂無意與法而合法,才是最高境界。寫詩人談韻律,而又有好詩時韻律也不重要了。其實歸根到底,任何藝術最高境界,表現出創作者自己思想感情才是最終目的。如無高尚思想,純潔美好的感情。光有花架子又有何作用。所以法,理都是思想感情工具而已。
-
15 # 一笑貫長天
對與理?什麼是對?什麼是理?對從哪裡來?理從哪裡來?
世間總有些自以為是的人存在!這些人沒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從他人的隻言片語中悟透點道理,就興奮地拿出來當熱點去叫賣!
王獻之就是最好的例子,世間還有人比王獻之有條件在書法上做對的事嗎?恐怕沒!即使是他的親哥哥也沒有!因為對於王羲之來說,他對於自己的兒子不可能有比王獻之更用心的了!但是,十八缸水又說明什麼?說明王獻之不僅僅是靠老爹的正確引導,更多是靠自己親身的實踐得到的,所以,他在七個弟兄中脫穎而出,他能成為僅亞其父的存在!
我們再說法與理,理事對的!可是沒有經過法,怎麼知道理啊!即使是你知道了理,可是沒有經過法驗證的理,在書法來說就是空中樓閣!只能是空洞的理,沒有什麼意義!
有句俗語是書法最好詮釋,字怕習,馬怕騎!沒有實踐的所有理論與法只能是紙上談兵!
-
16 # 千千千里馬
這種書法教學方法比較包容,容易給學生較大的學習思維空間。
我們在教學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要麼死扣“法度”,泥古不化,這就勢必會產生有法沒有理的書法,缺乏創新的基礎和動力。要麼,就是以苦練代替科學的書法學習,功夫有了,但是未必精神就有了。
所以,學習書法貴在有法,而“理”就尤為重要了。
只有苦練,才會有數量積累,只有苦練,才能透過長期的體驗,逐漸學習到書法的精華,苦練當然是不錯的,畢竟書法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事情。
那麼,法度要不要?當然要!沒有法度,我們還學習什麼書法?
所以,今天千里馬就從如何看待苦練和如何看待法度與“法理”兩個方面,談談學習書法的道理。
苦練要建立在正確的筆法認知的基礎上,離開了這個基礎,一萬個苦練也等於零什麼是正確的筆法認知呢?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很初級的問題,其實是學習書法的根基問題,也是學習書法基礎的基礎問題,所以,一定不能含含糊糊的。
我們從歷史上看,學習書法我們大體上走過了古典書法學習體系和現代書法學習體系兩個學習體系。
其中,古典書法學習體系主要以執筆為核心,現代書法學習主要以筆法為核心。
從古典書法學習的執筆來說,就有多種執筆方法。例如什麼“三指法”、“五指法”、“龍睛法”、“鳳眼法”、“迴腕法”、“撮管法”等等,其實都差不多,但是古人就是相信,只有自己的執筆法是寫好字的根本。
但是,這些不同的執筆方法被現代書法教育家認為,基本上都對,也都沒有那樣重要。
所以,現代書法學習,就把執筆放在次要地位上了。
字寫不好是執筆問題還是用筆問題?,現代的書法教育家的回答是:主要是用筆問題。只要用筆正確,怎麼執筆都可以寫好字,因為用筆是結果。
因為我們的書法主要是學習古人的字帖,字帖的筆法這個結果是死的,你怎麼執筆也無法繞開用筆,如果用筆正確,那麼,就可以寫對字帖上的筆法,圖個用筆不對,無論你怎麼寫,也不會出現那個筆法效果的。要寫對字帖,筆法用筆正確,才能實現臨對字帖。
考察古代書法家的作品,每一個書法家的執筆都不一樣,但是,我們今天學習書法的執筆絕大多數都是“五指執筆法”,用這樣的執筆方法,寫什麼字型都可以,這就證明,執筆是活的,筆法是死的。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用任何一種執筆方法,都可以寫字,但是,寫字不能任意寫字。
吳熙載臨摹的《乙瑛碑》如果我們評價這兩個書法學習體系,那麼現代書法學習以筆法為核心是最接近書法正確原理的方法。
法度有法更有理,理是法度的最高境界既然我們從古典學習書法的方法和現代的書法學習方法的比較來看,執筆沒有用筆重要,現代的書法學習方法更有道理,那麼,用筆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說,用筆就是按照寫字的順序邏輯,把書法的筆法寫出來。
我們都知道,寫字有個順序叫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中間後兩邊等等。但是,書法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書法的法度就在一筆一畫之中,所以,每一個筆畫都有“法”。永字八法就是筆畫有法的概括,古人永字八法的這個概括確實非常好。
何紹基臨摹的《張遷碑》但是,我們現代書法學習的方法,比古典方法更加精準更好了。我們今天基本上一直認為,筆法就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接筆組成的。
其中起筆、行筆、收筆是基礎的基礎。因此,我們學習書法,只要把起筆、行筆、收筆的方法要領掌握到手,這就是把書法的基礎學好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要起筆、行筆、收筆是對的,這就說明我們把書法的要領學懂了。如果我們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不對,就算你是死守法度,那也是不對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是,既要學會傳統,也要學會創新。
如果死守一家一帖的死法,我們就不會去創新了。
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學會對的,更要學到書法的道理。書法的道理就是起筆、行筆、收筆。如果你在的書法是有道理的,那麼起筆、行筆、收筆就都是對的。
當然,合乎字帖的法度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想創新,就必須要學會筆法的創新道理,這就是書法的“理”。
所謂的寫字不在法而在理,就已經是有創作能力都書法作品了。有理就是有書法的基本精神。
這也涉及我們臨摹的像與不像的問題。千里馬的看法是,對於初學書法,確實像一些好。但是,如果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就要學會書法要有“理”,這就是書法的法理,也就是書法的精神。
-
17 # 壹庸方室
這個說法存在著一定的正確性和片面性。也就是說法和理不對,寫多少都是白搭。但是法和理對了,寫的少了也不行。
所以說,學習書法,先要知道響應的法和理,法和理對了,你就知道學什麼,怎麼學了,但是,光知道這個東西沒用,你還是寫不好,要想寫好,就得多寫。
當然,如果沒有掌握法和理,你就不會知道學習書法到底應當學習什麼,應當怎麼學,就連照貓畫虎你也做不到,寫多少又有什麼用了。有的人開車三十年,老厲害了,教練不說技巧,科二一考一掛。道理都是通的。
-
18 # 翰墨書道
這個說法要一分為二度去認識。“寫字不在多”如果指的是臨摹學習,確實如此,要堅持少而精,但這是指的臨摹學習的質量問題,在保持質量的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鞏固練習,這是需要的是多而不是少。掌握技法要精,追求嫻熟需要相對的量。
“而在於對”,確實正確的方法和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寫字不在法”,卻值得商榷,因為學習書法的過程是先有法後無法,無法之法,實際上只是因為熟從表面上看不到而已。從根本上來說,書法有法,沒有法的書法就談不到書法了。
關於“理”的問題,同樣確實存在,這裡的“理”,可以理解為書法技法的基本規律,可以通一切書法字型和書體的原理,學習書法需要我們掌握這些“理”,同時還要注意不能因“理”而不知變通之法,書法的學習和創作需要“理”與隨機的結合。以理為本,然後再創作過程中結合具體實際而因地制宜。
書法即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文化,我們常說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書法而言,並不誇張。
書法在近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記錄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經典技法,要想使自己的書法具有藝術性就必須要掌握這些技法與文化。池水盡墨的臨摹學習之量是必須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我們學習然後知識都需要掌握其基本的原理,所謂的“綱舉目張”,萬法歸宗,說的就是這個理。
正確的方法和路子,往往能夠使我們的成功事倍功半,方法不正確則往往是功倍事半。
-
19 # 方圓居文化
沒有深入考究這句話的出處,但我感覺不完全正確。應該改為“練字在寫對的前提下求多、在合法的前提下通理”。
初學書法重在強化訓練,“寫對”是前提,但量的積累不夠是學不好的初學書法,有三個方面的不足,必須透過強化訓練才能解決:
一是控筆能力。也就是對筆的掌握,只有達到心手合一、手筆一體才能寫好字。啟功先生在形容控筆能力時講過“要象拿筷子吃飯一樣對待拿筆”,而一個剛開始用筷子吃飯的嬰兒是拿不好筷子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訓練就沒有問題了。寫字握筆也是這樣,剛開始可能控制不了毛筆,寫出的筆畫歪歪扭扭,有時心裡想著寫的筆畫毛筆卻不按你的指令行走,這沒有其他捷徑可循,只有持之以恆的訓練,過了那個坎就會水到渠成。另外,學習書法不同於其他的技能,這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已經學習掌握的技法可能會因為長時間擱置會變得手生,而需要持續不斷的溫習。
二是線條質量。這就涉及筆法問題,也就是題中所言“對”與“不對”的問題。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曾經說過:筆法千古不易,這個筆法就是指中鋒行筆。就是說書法行筆大多數情況下必須用中鋒寫字,一些特殊的筆畫可以使用側鋒,但無論什麼時候不準出現偏鋒。如果按照這個原則行筆寫字就是“對”,否則就是不對。而將中鋒行筆成為一種書寫習慣卻需要長時間學習和訓練,況且還有調鋒等一系列保持中鋒行筆的重要技法,都不是短時間可以練就的。
三是字形結構。這是涉及結字方面的問題。也就是筆畫的排列方式、單字造型,寫出的字是長還是扁,是胖還是瘦,多個筆畫的排列是等距還是穿插,也是存在很多技巧的,需要學習者堅持長期臨帖,不斷觀察和分析,才能將古人的書法經驗變成自己的書寫習慣。
以上三點都說明,學習書法必須在技法正確的前提下,堅持長時間臨帖學習,持之以恆地訓練才能做到,只寫“對”而不注重量的積累也是不行的。
寫字必須重“法”,在合法的前提下通“理”所謂書法,就是指用筆寫字的法度,沒有“法”就不成其為書法,不按法度書寫的字就是“江湖體”,是不講究的。
本題所謂的“理”,我理解就是書法理論或道理。尤其在現代流行書風影響下,有些書法理論過於超前,甚至過於偏頗。有些現代書家過於強調書法的藝術性,盲目追求視覺衝擊力,而忽視最根本的東西——筆法問題,也就是書法中的“法”,這是本末倒置的,也是學不好書法的。
在這裡,我又要多說兩句關於醜怪書法和江湖書體的問題。醜怪書法是現代流行書風盛行的情況下興起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嚴格說屬於學術領域的探索和創新,是少數人的圈子裡可以玩的東西。但對於大多數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還是應該以傳統書法為根本,畢竟我們不能都從事藝術創作,最終還是傳統的東西有生命力,對於自己來說也賞心悅目,陶冶情操,這是那種“藝術品”所沒法做到的。
至於江湖書法,其實就是愛好書法的人因為沒有按照書法法則來寫字造成的,它比醜怪書法好的一點就是不搞怪,總算還是好好寫字。如果稍微加上一些“法”,還是能夠糾偏的。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寫字不在多,而在於對,寫字不在於法,而在於理,寫字不在於多,而在於對,是說書寫的方法要對,只是多寫不行,要用對的方法去寫,寫字不在於法,而在於理,這就是要達到一定的境界了,書法書法,就是有法度的書寫,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的時候,就要有一定的境界,否則這句話你永遠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