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人無尤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固,社會也在眾多主流思想中做出選擇,戰爭時期,依靠侵佔掠奪資源的優勢,明顯是如何分配蛋糕,制度佔上風,法講究分配原則,保護了各階層的利益,如,法家代表商殃,李斯,韓非子;但是和平時,文化代表的生產關係同樣重要,天下苦秦久矣,就是制度這個圈太緊,少了文化這個圈來松,到了漢朝,開始了道家的無為而治,來使得制度這個繩能慢慢走了文化來松,最後漢武帝時期形成了外儒內法的穩固關係,後代的思想大家只是對其進行完善。

    也就是說法家缺少文化的支撐,道家缺少生產力的支撐,文化缺少制度的支撐。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統治主流思想大體已經形成,社會層面上的讀書人因為戰爭消極避世,感時傷懷,已成風流,這個時候出現的佛教思想發展。五代十國,讀書人流傳著君子之澤還是讀書人吧。

  • 2 # 只是甲

    個人的觀點是在於一個禮字

    春秋時期,大家表面上還是遵從周天子。

    當時,如果你想發起一個戰爭,必須是站在道德的至高點。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襄公了,非要等敵國軍隊渡過河、休整完才出兵。

    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也。”

    意思是,作戰的時候,不能太拘泥於各種形式,要以現實利益出發。

    而孫子在春秋時期,其實是不得志的。

    從戰國開始,禮這個字就顯得越來越輕了

    至於到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誰和你講禮儀之類的事情

    謀反之類的事情層出不窮

    所以,我的觀點是

    春秋時期,大家都特別看中禮,無論是發動戰爭也好,獲取現實利益也好,都要包裹在禮儀的外皮之下。這個時候,為了出師有名,各種思想家就都出來替當政者以合理的名義謀取現實利益。

    而到了南北朝五代十國,別來這些虛的了,不服就幹,所以不需要這些思想家了。

  • 3 # 百勝軍節度使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沒人思考過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之前的貴族制已經走向瓦解,各國國君為了爭霸,大力鼓勵中下層知識分子擔任官職,取代之前的世襲貴族。

    而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百家爭鳴,不就是為了得到國君的重用,希望國君能採納自己的主張?商鞅這些底層的人,不就是因為自己的主張得到採納,而一飛沖天?

    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九品中正制後士族門閥坐大,中下層知識分子基本已經沒辦法像春秋戰國一樣一飛沖天。你政治見解再厲害,你出身不是士族,你永遠只能做小官。這就基本斷絕了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提出政見,步入仕途的道路。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服五石散,隱居,放浪形骸,逃避現實,甚至信奉宗教,就是因為看到現實的黑暗和前途的無望。

    假如南北朝君主擺脫士族們的束縛,頒佈法令說,今後無論是誰只要能提出的學說能讓國家富強,我就讓他做三公,做丞相,大家暢所欲言。這樣的話,魏晉南北朝肯定會出現規模更大的百家爭鳴,甚至千家,萬家。

  • 4 # 青松141307681

    春秋時期雖然亂,但大家都還在一個基本規則下,都還認同周天子,道德底線未崩。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面已經經歷了三國兩晉,這個漫長的亂世嚴格來說可以算從東漢末年一直持續到唐初(雖然隋朝已經完成統一,但征戰並未停止,只是在為唐朝打基礎)。600多年的大亂世。這個亂世期間經歷了五胡亂華等殘酷的種族屠殺,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北方常年戰亂,如何存活才是頭等大事,這種時期談思想解放百家爭鳴,根本不現實。晉朝衣冠南渡才得以保留部分精英。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保住了漢文化在北方的傳承。

  • 5 # 任十三讀史

    春秋戰國時代,嚴格的說應該是不算混亂時代的。它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程序。此時的天下是以周天子為共主,諸侯國相對獨立的一種政治體制,是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的。因此不能說是混亂時代。

    而在這樣的歷史程序中,強大的諸侯國們剛剛有了集中統一的思想衝動,便各自開始大規模的搜尋人才,尋求治國的方略。這是一個廣泛撒網,重點培養的過程。

    中華大地上,人們第一次展開了深沉而認真的思考,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光芒萬丈的思想和學說。

    其實不僅僅是在中國,當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孫子等等都盡情綻放自己思想光輝的同時,世界的其他地方,穆罕默德、蘇格拉底、釋迦摩尼等也開始四處宣講他們的思想和學說。

    人類正在大踏步的走向新的文明時期。

    而後面的時期就完全不同了。

    中華大地經歷了秦朝,尤其是漢朝的統治之後,皇帝們發現了儒家學說更加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於是就有了漢武帝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央集權,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和想象。

    漢朝末年,三國鼎立,魏文帝曹丕又發明了九品中正制。這就使得人才的選拔成為了把持在世家大族中的一種權利。他們眉來眼去,相互推薦,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進行。如此極大的限制了人才的發掘和培養。

    之後的晉朝沿襲了這樣的治國方略,國家內部十分混亂,也爆發瞭如八王之亂這樣的政壇鬧劇。北方的各種蠻族趁機南下,一度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優秀的知識分子不是去寫書法,如二王(王羲之父子);就是跑去隱居,如陶淵明。也就談不上什麼真正的思想。

    接下來就是南北朝時期,印度的佛教開始大規模的進入。北魏的拓拔族曾大力修建佛窟,著名的雲岡石窟就是這時候開始鑿刻修建的。

    而南朝同樣受到了佛教很大的影響,梁武帝蕭衍就非常的信奉佛教。這也導致南方的佛寺很多。後來的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一種變相的印證。

    但是無論是佛教還是道家,更多的是一種信仰,彼此之間還演變成了方外之爭,很難進入到政治體制內部。

    至於五代十國時期,情況就更加的糟糕。整個中華大地在不斷的戰亂中砍來殺去,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人口數量大大的減少。人們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很難滿足,教育和思想就變成了奢望。

    五代中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武人建立的朝代。這同時也是一個道德淪喪,背信棄義的時代。

    正因為如此,宋朝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才定下了文人治國的方針。

  • 6 # 923老石油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作為一個經歷過文革的華人基本都知道周遊列國的孔子,和蠢豬式仁義的宋襄公,至於南北朝五代十華人們都知道苒文與兩腳羊的的悲慘故事。

    先說孔子吧,我們都知道孔子所以要去周遊列國就是因為當時的各國都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狀態,使得孔子極為憤怒。我們在批林批孔時期說是孔子這樣做是為了維護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是在開歷史的倒車。而批判宋襄公卻是因為這個傢伙在鴻水之戰中的糟糕表現。

    鴻水之戰是當時的楚國與宋國的一場戰爭,當時,宋國的部隊先到了戰場,排好陣勢等著楚國的部隊,楚國的部隊來後就開始渡河,宋襄公的部下就慫恿乘著楚軍渡河攻擊,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河後開始排兵佈陣,宋襄公的部下又建議乘著楚軍還沒有佈置好攻擊。宋襄公還是不同意。結果是楚國的部隊大勝。回國後許多人指責宋襄公愚蠢。宋襄公辯解說。禮儀之戰,君子不重傷,就是說在戰場上人家受了傷不能在補上一刀,而是要救濟傷員。君子不擒二毛,就是說,戰場上不俘虜頭髮有黑有白的年紀大的人,不以阻隘,就是說不能利用有利的地形去攻擊別人。不鼓不成列,就是人家的部隊還沒有佈置好隊形不能攻擊。而宋襄公所堅持的這個君子之爭就是孔子所維護的周朝各諸侯國制定的戰爭規則。

    這個規則就是軍禮,也叫右司馬法。這其中還有義利之辯,就是說戰爭的目的是義而不是利益。還有就是逐奔不遇百步,就是說追逐逃跑的人不超過一百步。還有就是縱綏不過三舍,就是敵人退避三舍就不能追了。最讓人感動的是又能捨服,就是說打贏了也有放人一馬,還要幫助敵人維護法律秩序,建立新的政權。這怎麼就想極力了美國鬼子,幫助科威特打跑了伊拉克的薩達姆,啥也不要就回家,打敗基地組織還幫助建立起來了新的政權。

    五代十國就是五胡亂華,這裡面最兇殘的就是匈奴,鮮卑,羯,羝,羌裡面的羝族,據說是讓苒文的漢族軍隊殺光了。當時這些異族人進入中原大地大量殺人,這些野蠻人軍隊就沒有後期,就把佔領區的大量婦女攜帶作為軍糧,號稱兩腳羊。

    對比一下春秋戰國時期與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戰爭慘烈程度,就知道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輩出了。

  • 7 # 心說歷史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筆者認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春秋戰國雖亂,但是允許自由發表言論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格局形成,紛紛發表各自言論。

    因為當時周天子不能管控各國征伐,各國征伐頻頻,為了使國家存在,各國也展開國家道路選擇的難題,所以對天下學說都悉數一聽,雖然不見得都採納,但是君主鼓勵這些士人發展自己的學說,從政治層面促進思想的發展。這就為一個時代思想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一種良性迴圈,所以大量的思想家湧現。

    而且,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社會制度變革的時期,由奴隸制社會變為封建制社會,由分封制變為郡縣制。這種社會制度的變革,進一步地促進了社會大思想的發展進步

    南北朝五代十國思想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沒有人才選拔的制度,所以鼓勵天下士人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後來秦朝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因為天下無戰事,被漢朝的察舉制所取代,察舉制在皇帝賢明時,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遇到能力一般的皇帝,士人集團就會將權力私相授受:你推薦我的親戚,我推薦你的親戚。這樣逐漸形成了世家大族,也就是門閥。

    這些世家大族在西漢時開始萌芽,在漢東漢時成型,在晉朝開始強大,一直興盛到唐朝末年,幾乎近一千年。

    這些世家大族不但把控土地、人民、軍隊還壟斷文化,控制事務的最終解釋權

    如此一來,言論不自由了,大家思想自然是被限制了。

    而且,魏明帝曹睿聽從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官員選拔制度變為以你的出身門第作為標準。身居高位的人,根本不相信這些出身貧寒的底層老百姓有什麼驚人的言論,從王朝層面限制文化解釋權,這又抑制了思想的發展

  • 8 # 言行觀照

    先分析各時期的大致情況:

    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這段時期所有的爭奪,都只是原來周王朝分封下來的地域內。外族並沒有大規模的參與到戰爭中來。

    南北朝是因為晉朝的紛亂,引入了很多外族人口,五胡,說的就是5個有戰爭能力的外族,入侵到了中原地域,讓外族人口在漢人地域得到了壯大。

    五代十國時期,外族就更強盛了,金,夏,遼等,可以直接和中原的王朝對抗,甚至直取中原王朝。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春秋戰國時期,雖是分裂戰亂,但終究還是受到過周王朝的洗禮,周王朝本就是強調禮儀之邦,再怎麼戰亂,無非是爭奪大權。誰的實力強,就聽誰的,誰弱就吞噬掉。所以各國都是想辦法去強大自己的國家,有想法,就會有進步,才能產生出諸子百家的各類人才。

    而南北朝,五代十國面對的是外族的入侵混戰,他們要的不僅是土地,權利。更是要奴役中原王朝的人們,甚至是滅絕中原本土的漢人。這是一種野蠻掠奪的方式,什麼文明教化,一概不認。這樣的混亂時代,能活著就不容易了,哪有條件去搞文化思想。戰爭英雄倒是出了不少。

  • 9 # 剪刀說史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大分裂時代,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晚唐五代遼宋夏金對峙時期。

    可以參考以下地圖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南北朝時期是第二次分裂時期的後半段,前面還有三國和東晉十六國對峙。五代十國是第三次大分裂的前半段,後面還有遼宋夏金元的對峙。

    我們現在來看問題,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倍出,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卻很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三次大分裂時代所要解決的歷史問題不同,所以他們每個階段所擔負的歷史使命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初創時期,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思想上的問題。中華文明未來到底應該選用什麼樣的文化思想作為這個民族的主體思想?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使命就是思想融合。

    當時所有的社會精英們,都皆盡所思的貢獻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才有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縱橫家等等思想的百家爭鳴,同時也是百家的融合。此後的歷代王朝大都逃不過這些思想的統治。

    可以說思想這個問題,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已經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了,後期也就是修修補補了。

    而且,我們橫向去看世界歷史,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軸心時代”,大思想家的誕生並非中國獨有。

    公元前6世紀前後,人類在精神領域實現了一大突破。不單單在中國,在當時所有的文明國家,希臘、中東、印度,幾乎同時出現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中國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釋迦牟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巴勒斯坦的先知,希臘的蘇格拉底……

    他們都對人類的一些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根源也是當時是人類文明的發源時期,大家都需要在思想上先探索出一條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文明的擴大時期。這一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哪個民族來統治中國的問題。所以,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階段的歷史使命是民族融合,南方開發。其後才迎來了盛唐的開放強盛。五代遼宋夏金元對峙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擴大時期。這一階段對於中華民族的最大影響就是從此以後歷朝歷代開始了重文抑武,中華從此從擴張走向內斂。所以,這一時期的歷史使命是重新修正國家的政治制度,重建中央集權。經濟文化進入了全盛時期!

    2.對比春秋戰國,第兩次分裂時代的國家和社會風氣更為壓抑,失去了春秋戰國時期那樣開明開放的言論環境,竹林七賢就是代表。

    同時期,佛教的傳入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塊拼圖,儒佛道三家的爭鳴成了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也不利於新思想的產生。

    不過這兩個時期也還是有一些重要思想傳入和產生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傳入。

    尤其是佛教與舊有的中國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極大豐富了彼此。為唐代的儒學新生提供了新的血液。這個時期也是產生了一大批的思想家的。

    五代遼宋夏金元對峙時期,對於中國最重要的思想發展有兩個。一是禪宗進入全盛期,二是產生了程朱理學。

    3.在後面的時期,國家的統治思想早已經確立。在外來勢力暫時不存在的情況下,這個大廈蓋好了,再動也就是修修補補,不具有可能產生新思想的土壤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是漢民族自己兄弟鬩於牆的時代,而後兩個分裂時代是外侮於內,漢民族政權遭到壓制甚至覆滅,北方民族崛起的時代,歷史書對於這樣的事情總是很諱言,少有提及。也造成了一種這樣的錯覺。

  • 10 # 烏衣巷裡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這段經歷很長四百多年,這對於五代十國時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幾十年的光景。很多的思想知識都是經過前人的打磨,借鑑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很明顯是一個思想的過渡期,新生的封建思想給人一定的發展空間,並且,這種社會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各自爭鬥中獲得想要的地位,通常都會選擇招賢納士,透過接納不同的思想學說讓自己的國家富有強大,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與思想家們一個良好的環境,所以在這一段漫長的時代中,出現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孫子,等等著名的思想家,相應的也有其為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並且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致使更多的思想家有時間從事思想活動。

    對於五代十國時期其相較於大多數歷史而言存在的時間不過幾十年,很多屬於當時的特色都沒能發展起來,而是在其後世才大家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思想上來講還是經濟上來講這段時期都是一個小的過度帶,並沒有特別傑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混亂和戰爭,試問,百姓都在戰亂中過活,生存艱難,又有誰回去想其他的東西。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儘管都為混亂時代,但是混亂程度是不一樣的,相較而言,春秋戰國時期,每個諸侯國的內部還是相對穩定的,並且君王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 11 # 青霞人文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混亂時代這個說法未必準確,應是一個這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就是由周朝建立的分封制的奴隸制時代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代,儘管漫長,但這一轉型最終完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為標誌,這個轉型完成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春秋時代開始,公元前475年,戰國開始。春秋時代,主要是諸侯間的爭霸,有“春秋五霸”之說,代表人物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到戰國開始,基本形成七個諸侯國共爭的局面,大國諸侯們在政治軍事上爭霸,也要尋找為他們的治國爭雄的思想的依據,當時在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士的階層擴大,從春秋孔子開始的私人講學之風興起,長時間的文化積累,包括天文、禮法、農學、醫學、算學、軍事學等都在發展,是百家爭鳴的深刻原因。代表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儒、道、墨、名、法、陰陽、縱橫、農家、雜家等學派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思想巨人是代表人物。

    西周的時候,學在王室,只有官學,沒有私學,後來周王朝衰落,這些官學的人們,都是貴族官吏,散落民間,傳授他們的知識,諸子百家就這樣興起了。

    世界範圍內,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在中國、印度、西方,出現了一批原創性的思想家,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印度的釋迦牟尼、西方的蘇格拉底等,這一時期被西方學者稱為人類文化上的“軸心時代”,非常複雜的歷史文化現象。這些大思想家的思想學說,是人類思想文化的源頭。他們提供了原初的、獨創性的思想,他們的著作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原典。

    魏晉南北朝時間跨度是很大的,大體從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隋代開國(公元581年),這個差不多三四百年時間不可能完全是混亂時代。在思想文化上絕不是平乏蒼白的。在文學藝術上,有三曹父子,有建安七子,有“二王”書法,有大詩人陶淵明,有大文學批評家劉勰,有著名的《昭明文選》《世說新語》,在思想文化上有魏晉玄學,佛家思想也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這一時期是儒學比較衰落的。所以不能說魏晉南北朝是思想文化的衰落不堪的,至於思想家的出現,當然不可能出現如春秋戰國那樣原創性的人物了,時代的積累和需要不同了。

    唐代結束出現的五代十國是混亂時期,這個確實如此。

  • 12 # 漁洋山翁

    人種不同,春秋戰國是華夏族,南北朝是胡人,五代十國是唐的延續,血統混雜,到了宋才恢復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人。

  • 13 # 雲鶴閣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輩出的原因

    因為春秋戰國及以前,帝王們還沒有進化到控制人的思想的地步。雖然周厲王曾經嚴防國人批評,但歷史上週厲王是被譴責的物件。此其一。

    其二,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稱霸的需要。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地位下降,想稱王稱霸的諸侯國都急需人才來提高綜合國力,而人才是透過發表他們的言論主張才被國君們發現的。於是,凡有志之士都在發表自己的治國之道,希望獲得君主們的關注和重用。連孔子都周遊列國,遊說一些諸侯國君。最後被魯定公重用為司空進而司寇。

    其三,戰國時期更是如此,天下共主周天子不存在了,各個國家更是開始了瘋狂的兼併戰爭。這個時候,更需要人才。直到秦嬴政吞併六國,人才大戰才告一段落,以焚書坑儒限制人們的思想自由。

    以上三點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主要原因。

  • 14 # 慈航傳人

    春秋時各諸侯國爭奪人才,給各學派機會!所學之人都想把自己的學說實施!南北朝,五代崇尚武力!誰兵強馬壯誰為老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愛了很久的句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