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阿榮小哥

    攪團,曾經是西北地區的一種大眾化的、不得不吃的飯食。說不得不吃,是相對白麵而言比較“難吃”,但也就是它在60-70年代可以放開肚皮的吃。說它是救命飯,還真是那麼回事!而今,卻成為城裡人口中的“美食”或保健食品。在閒暇之際,現在的城裡人往往去偏遠的農村吃農家樂。而攪團,則是必點的一種食品。攪團,也稱為“水圍城”或“哄上坡”。稱為“水圍城”,是因為在吃的時候會在攪團上澆上特製的“漿水”或醋炒的“酸菜水”。攪團被圍在中央,因此形象得名為“水圍城”。稱為“哄上坡”,是因為剛吃完覺著很飽、很飽(甚至肚皮都有鼓脹的感受),但不一會時間就又有飢餓的感覺了。在西安地區,攪團通常是用玉米麵(在農村,玉米麵也稱為包穀面)攪成的。攪團,還有另一種吃法。就是用篩子將攪團漏成形似小魚的細條,稱為“魚魚”。“魚魚”澆上“漿水”或“酸菜水”,再加上些油潑辣子,非常好吃。當然,將“魚魚”與特製的“醋蒜水”、油潑辣子攪拌也是一種讓人喜歡的吃法。不管是“水圍城”,還是“魚魚”,吃的時候千萬要記住加入炒韭菜或炒蒜苗(鹽要重一些),最次是加上炒大蔥。加上鹽重的炒韭菜、炒蒜苗或炒大蔥,可以使“水圍城”或“魚魚”的味道得到大幅提升。在西北地區,做飯基本上是女人的主要工作之一。說起來,家裡的女人是值得稱讚的。除了像男人一樣工作外,還要在疲憊的時候日復一日地為全家準備飲食。在60-70年代,玉米麵佔到農村口糧的80%-95%以上。那時候,吃到純粹的白麵條基本上是一種奢望。因此,能不能打好攪團無形中就成為了一種衡量媳婦好壞的標準。好攪團的標準有兩個:光滑無疙瘩和勁道。光滑、沒有疙瘩,這反映了在做攪團時有沒有費力的去攪動。一隻手緩緩從指縫中漏下玉米麵,另一隻手則要快速、均勻的攪動麵糊。因為攪動伴隨著整個過程,攪團也就因此得名了。從此也可以看出,做攪團是一種力氣活。勁道,是判定攪團是否到火候的一種說法。不到火候,攪團吃在嘴裡是散的,而且常常沾牙,伴隨著濃重的生玉米麵味兒。不包括炒制“漿水”和漏“魚魚”,從加水、攪面,到最後完成,大概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下面,是初七時老婆打攪團時我拍攝的照片和總結的攪團製作方法。其實,吃到這頓攪團也費了不少勁兒。從初三就開始不斷提說,直到初七老婆才滿足了我的要求。不是吹的,老婆打攪團的水平實在是高啊!將照片和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你也能夠吃到自己親手做的攪團和魚魚。1、所需食材所需食材量,是按照兩個人、每人兩碗、吃兩頓給出的。(1)玉米麵5兩;(2)白麵1-2兩;(3)漿水菜若干或1把小芹菜;(4)1小把韭菜、2根蔥或3根蒜苗;(5)1頭大蒜;(6)2、3個幹辣椒。

  • 2 # 李媽媽的私房菜

    做法水燒開 攪拌一點麵粉糊糊水,倒入鍋內,接著撒入過了篩的玉米粉 ,面擀長加快速度用力攪拌,把麵疙瘩攪化開沒了麵疙瘩以後,繼續攪拌幾分鐘,再蓋上蓋子,燜10分鐘,有了蜂窩狀的小眼眼就是熟了油潑辣子 蒜末 用食用油燒熱炸香花椒,倒入辣子中,生抽、雞汁攪拌勻把涼透了的攪團切塊放入汁子中拌勻就可以品嚐了

  • 3 # 靜靜聆聽你的心情

    1: 要一邊燒火,一邊使勁攪,往鍋里加面水要慢,最好保持鍋裡的攪團一直冒氣泡,不冒的時候蓋著鍋蓋等一會,直到冒氣泡後在開啟鍋加面水,繼續攪動。

    然後往鍋裡倒,邊倒邊攪,一定要保證鍋的四周邊上冒著泡。

    2:再有,可能是面水太稀,要加澱粉,面和澱粉大概1:1,還要加鹼。面水攪拌好,不要結疙瘩。一般到最後攪起來很費勁。

    3:玉米麵先用涼水調成稠糊

    4:一定要用高壓鍋,或比較厚的鍋

    5:攪團用的玉米麵一定要新鮮,要不然看著很稠越攪越希呢。

  • 4 # 使用者老陝50626243979

    現在正是吃攪團的季節,新玉米麵上市,最好山上種的玉米麵。

    過去人做攪團一次做的多用大鍋比較麻煩,現在人做的少好作。

    用平底鍋,用木鏟,根據人數多少把麵粉整量放在器具內加入鹽,用碗放入三分之一的麵粉,攪成稀糊待鍋中水開後倒入。熬一會,再把乘餘的麵粉掌握水量一次放碗中攪好倒入,用木鏟不停的攪或者翻動,看到面色有光,人也累了就停火。

    如果有人喜歡吃那種帶生玉米麵味的攪團,提前準備一部分麵粉,等鍋中攪團快熟的時侯灑到上面攪一會就好了。

    配料,主要以蒜辣子為主,搗好一定量的蒜沫和生辣椒麵,再放一部分香菜,用滾湯的油波澆攪勻後,味道十足。

    幾個人圍著鍋,每個人前面倒一勺辣子,鍋中間放農村的老酸菜,吃起來熱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腿都有些什麼奇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