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名看淡
-
2 # 書法有云
楷書的學習,臨帖需要多長才可以好,這個時間是沒有量化的,因為每個人天賦不同,每天投入學習的時間不一。如果你每天學習一個小時也是一天學習10個小時也是一天。因此,楷書的臨帖多久才能好?不好回答,但是有一個標準,只要你達到入帖的程度,那麼你的這一個臨帖學習就可以結束了。
所謂的臨帖,就是你所學習的字帖,能夠寫出與它形神俱備的效果來。
書法中的臨寫。我們一般分為對臨和背臨,還有意臨這三種。
對臨,就是將字帖放在一邊,看著他來進行書寫。
背臨,就是在對臨的基礎上,不看字帖可以寫出跟字帖上的字,形神俱備的效果來。
意臨,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來講,就是你所學習的字帖上沒有的字。你透過自己的方法把它寫出來,能夠跟所學習的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樣形神具備。
因此,
學習一本字帖,需要多久才能學好?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我們以達到入帖的這種程度作為學好這本字帖為標準就可以了。
-
3 # 波瀾碎風寒
臨摹楷書字帖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期限限定。
這裡面往往有一種矛盾的自我存在,臨摹字帖既是初學者的一種基本功訓練,又能增加對字型風格的學習和熟練,但又怕長時間臨摹一種字帖會陷入風格固定化的怪圈。
臨摹字帖需要恆心毅力和專注,臨摹字帖其實與讀書有雷同的道理左右,就是先讀厚再讀薄然後再讀厚,週而復始,最終化為無形成為真正自己理解並能創新發揮的存在。
也就是說要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加深自己對字型的理解和再認識,並最終能夠跳脫出臨摹字帖的固有痕跡創造出擁有自己風格的書法作品。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評價有“魏碑十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中國書法史上有楷書四大家最為有名,也就是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也稱四大楷書。他們分別指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代趙孟頫(fǔ)(趙體)。
個人認識最多的是柳公權的書法,家裡父親從年輕就一直臨摹書寫“柳體”居多,從小也讓我們多臨摹的是柳公權的法帖,我對書法的認識和理解也大多是耳聞目染,聽的最多的就是多練,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書法的練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持之以恆,日久見真功,急於求成的心態不適合練習書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必須有真愛”才能行,三分鐘熱度不是一種書法態度,其實學習和做事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道理。
長時間的臨摹練習就會逐漸增加認識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法帖的風格約束,最終擁有自己的烙印。
臨摹但不是簡單的照貓畫虎,一味的追尋法帖的相似性對自己書法的提升和認識並沒有本質的改變,書法的練習最終的目的是修身養性並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沒有時間的約束性,只有認識上的理解深度問題。
-
4 # 狂喜淡墨a
楷書臨摹,成熟是否,要根據每一個人情況定奪。有的可能天資聰穎,感悟至深,而學習書法楷書就要快一些。或許愚鈍不開竅者,似乎就要慢一些。當然,學書者一般都是讀書有知識的人,肯定對藝術有著特別的天賦。
因而對於學楷書,很難說學多久,因為楷書基礎是永遠在學習的路上,即是到了幾十年也可能還在繼續紮實楷書基礎。一般學習楷書有個七分就寫的不錯了,或者能夠得到古人幾分筆畫真髓,就輸不得了。
不可永遠臨摹研習正楷,或許在行書學習上,也能對學習楷書有一定的徬側作用。因此各種書體的關聯告知我們,需要涉獵各種書體,一般都是楷書後,進入行書,行楷最接近方正嚴謹的正書楷則。從而也有書寫速度的妙境。
臨摹書法,關鍵是在琢磨其中的筆畫結體的規律,從行書中找到寫楷書的流暢,從楷書中感悟草書的法度嚴謹。相互依存的書墨形式,皆有觸類旁通。
所以回答這個時間停止楷書臨摹,還是很難說。
間接的臨摹行書,與楷書結合者習練,會有很好學書接近。
胡說八道了一通,參考吧。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關鍵取決於採用什麼方法? 如果從起步入門就一直照著字帖寫,並且放大幾倍,本身就是違章作業,即使每天兩小時不間斷的練習,寫一筆停一下,一個字一個字的摳,像擺積木式的,把一個帖練的有幾分像,至少一兩年,甚至幾年,儘管如此,看上去字形挺好,實際上,很多筆畫形狀是描畫出來的,並沒有完全獲得原作書寫技法精髓,這種美術字的寫法再好也沒什麼用。原因是: 執筆姿勢錯誤,筆法動作不對,臨摹方法不科學……總之,沒有按照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方法一步一步的進行,沒有打好基本功。
如果訓練方法正確,通常情況下,累計150小時左右,按日平均兩小時摺合為天數約兩個多月,即可達到用筆熟練,筆法規範、筆畫精良、字形美觀。前提條件是,所採用的技術訓練方法必須科學有效。例如:
♥完整的訓練套路是這樣的。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程式
♥正確合理的執筆法是這樣的。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潘氏三指執筆法
♥一定要知道中鋒、側鋒與筆畫形狀是什麼關係。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動作(側鋒法)
♥摹得其形,臨得其神,必須要先摹後臨,互相驗證。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潘氏摹臨法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
6 # 殘墨修者
我個人認為會寫就可以不臨,自己尋找自己的道路最好。
現在書法界的人有一個誤區,認為臨帖要臨到老,好像不臨帖寫出來的字就不是書法一樣。
根據我個人的經歷,我學楷書、行書、草書沒有一樣超過兩年的,一路走來,最後決定草書伴一生。首先臨的是懷素的《自敘帖》,好像是臨了一年左右,可以在半小時內全部搞定就不臨了。後來在書店遇到張旭的《古詩四帖》以後就沒有其他帖的事了,也是臨到半小時內搞定,以後就沒有在臨帖,觀帖倒是沒有間斷過,創作遇到疑惑時就看看帖,出帖後就自己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
總之自己還是根據自己天賦和努力來決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練習方法,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
7 # 青溪書法
我認為初習者臨一貼應該堅持三年以上。我反對一年還沒有學到皮毛就自以為是換帖。
除非是天才,普通習書者一年只能初入門,二年方能有所悟,三年才能初定性。就像大學,二年三年專科,本科必須四年。話粗理相同。
有人說能背臨像了,就是大致領悟帖子的用筆之道了,本人認為過於自信了。舉個例子,歐陽通習他老爸的墨寶,都是一輩子的事。歐陽詢名揚天下了,還有駐馬碑的傳說,觀摩三天才離去。說明臨習是一輩子的事。
只能說,臨習就像習武,創作就像表演,表演完了,還得繼續修煉。以當代某些名家為例,每天都在創作路上,都不能靜心臨習古人的作品了,所以慢慢就偏離了傳統,偏離了法度,慢慢往“醜”的方向裸奔,只能離傳統越來越遠。
所有我認為初習楷書應該三年為一週期,基本功都紮實了,可以改學行楷乃至行書。書法之路應該循序漸進。
-
8 # 老溫聊書法
楷書臨一種帖多久好?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用具體時間來界定,其原因如下:
1、天賦、悟性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書法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東西常常與天賦和悟性有很大的關係。天生天賦異稟、悟性超人,在同等條件下,可能普通人要臨半年甚至一年的帖,他(她)用三、兩個月就能達到同等水平;
2、方法不同,所用的時間也不同。學習任何知識都有技巧和方法,你如果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方式去臨帖,不去學習正確的方法,可能會事倍功半;
3、態度不同,所用的時間也不一樣。如果你把寫字(臨帖)當作消磨時間的方式,或根本就不在乎寫的好壞,看著人在那裡寫字(臨帖),心裡還不知在想什麼,也就是隻用手,不走心、腦,這樣即使臨個三、五年,恐怕也還是原地踏步。
所以說,一本帖不是你臨了多久,而是你透過臨帖達到了什麼樣水平,是看效果的。
我學智永楷書千字文是去年11月開始的,至今3個月的時間了,感覺很多東西還沒有真正的掌握,現在還在繼續臨習。下圖是我臨不同大小千字文的版本和一幅創作作品。
-
9 # 信真信善信美
這個怎麼講呢? 當代有的書法家一輩子都鍾情一家,他們甘願當被人們詬病的“書奴”,並不以此為恥辱,反而以此為榮。比如當代書法家寫歐楷的田英章和盧中南,他們的“歐體”確實有創新,他們喜歡寫歐體,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學書法,朝三暮四確實不行,應該咬定青山不放鬆,認認真真吃透一家。
-
10 # 金胡硬筆書法
楷書也叫正書!臨習一種字帖多長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悟性高又勤奮,那麼肯定時間就短,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麼肯定用的時間就長!一般學習楷書持之以恆需要2-3年時間!楷書是基礎,只有把楷書的基礎打牢才能學習行書,甚至草書,否則就是空中樓閣。
怎麼樣才能算學會楷書呢
我覺得應該掌握楷書的筆法、章法以及結構。從剛開始的對照臨帖到最後的背臨,可以準確地寫出作品。或是根據其字型的規律進行組合起來,顯得協調。那麼要達到這樣我們應該學會怎麼去“讀貼”,也就是去分析字的結構,筆畫等。然後重複去練習,揣摩!
總之,我學習多寶塔三年,每天堅持練習,練習的時候要用腦子去想,甚至有時候還去記住筆畫。每天不用寫太多字,可以重複一個字,把筆畫首先要寫對,先追求質量再追求數量,以此類推,長期積累,就掌握了字的規律,水到渠成,後面就能很快掌握字帖。
-
11 # 小學一級教師
我是練顏體的。第一本是勤禮碑選字帖,是同學淘汰下來的。我也不知好歹,拿起來就練,後來買了一本全本的勤禮碑。就這樣不知不覺練了將近十年顏字,始終以勤禮碑為主。往後就換了蘭亭序,寫了不多久,又換成聖教序,這一來,又是幾年。期間買過好多好多字帖,有的寫過,有的只是翻看過,並未練過。米芾、王鐸的行書臨過一段時間,現在還是聖教序。
我以為臨一本帖時間長了,想換一本未嘗不可,博採眾長也是必須的。
-
12 # 麓風軒
這個問題,確實給很多書法愛好者帶來困惑,而有很多前輩的指點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造成更大的迷茫。
其實學書法臨帖,一定要有目的性。臨一種帖臨多久?臨到什麼程度?要根據您的目的性來區別對待,而不是籠統對待。
第一,如果把某一帖當做自己的書法根基,那一定要深耕下去,甚至當做自己一生的孜孜追求。根基性的東西,不要隨便換,就像你的事業一樣,哪怕你不斷跳槽,也要慎重換行業。我們看到,二田一生就寫歐楷,雖然也有詬病,但從事業上來說也算成功的。
第二,在有了根基之後,如果想要融入其他一些帖的風格,豐富自己的筆法和結構,可以旁涉其他。這個當做輔助性的臨寫。不如你是學唐楷的,始終以唐楷為宗,但又想融入一些魏碑的野逸和粗獷,可以附加寫一寫魏碑。
第三,至於旁涉附加性地臨帖,要臨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一般性來說,書法根基要保留七八成,融合其他風格二三成即可,這樣你個人的書法風格就形成了。比如,我們看到楷書大家盧中南,幾十年來專注於歐體,潛心臨寫各種歐陽詢的碑帖,從未間斷。
但是盧中南的楷書,又不純粹只是歐體,他以歐體為根基,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不論是顏體趙體,還是魏碑以及晉唐小楷,他都涉獵過,並將其融匯到自己的書法實踐中。但在臨帖時間上,肯定歐陽詢楷書臨帖最久,一直都以學歐為主。
也因為此,盧中南也樹立了自己的書法風格,以歐陽詢為宗,又有虞世南的沖和、褚遂良的靈動、顏真卿的寬博、趙孟頫的瀟灑。因此他的老師歐陽中石有這樣的評價:
-
13 # 設計師清華vlog
你好,棍書臨一種字帖多久好,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如果是初學者,從零基礎開始的,往往老師的建議都是從楷書字帖臨習,這個過程是專攻楷書,時間以半年左右為宜;因為半年時間也差不多能夠參悟一本字帖了,也能具有一定的水平了,為了避免審美疲勞,以及解決只臨習一本字帖的枯燥感,半年就可以換字帖了。
如果你把楷書當作畢生學書方向,如田英章、田蘊章兄弟,就是專攻歐楷,而且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臨摹《九成宮》,所以才取得那麼巨大的成功,所以有些字帖甚至是可以畢生臨習的;
如果只是把楷書練習當作一個過渡,主要興趣是想往行書、草書方向發展,那麼楷書字帖偶爾臨習一下即可,主要是練練字型結構、以及練習控筆技術 。
臨字帖不要死臨,有時候也要學會創作,有些人臨了很久,臨得幾乎一模一樣,但一旦自我創作一副作品就蒙了,所以臨字帖的同時,一定要創作相結合,這樣才能化為已用。以上就是我認為,楷書臨一種字帖應該花的時間。
-
14 # 歐楷愛好者武金
很榮幸回答楷書臨一種帖多久好?如果主要想學楷書,不要泛臨,要精臨。
一,首先你學楷書,首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書法大家,看自己喜歡哪家書法,硬定自己喜歡的書體,就得一心臨帖學下去,不能三心二意,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一筆一劃,一點點的堅持學下去,首先拿好筆姿,在寫好基本筆劃,在把基本筆劃,完美的搭配在每個字中,字形,部首,大小,結構,上下,左右,整體的和諧。
二,在臨帖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臨到神似,這個很重要,如果一個書家的字形成風格是下過苦功夫的,形成楷模幾乎就是書法寫到巔峰,你只有走進去把字臨到神似,才能掌握這個書體的風格,走進去,才能走出來,才能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足,深入才能深知,瞭解自己薄弱的點,才能逐步完善,不深入永遠只是瞭解皮毛,知道自己不足之處,才是進步,不能人云易雲,今天去臨這帖,明天臨另個帖,人生有限,不能處處精,一精百樣逼,寧可慢,也不能走彎路,堅持是最好老師,看似慢,每天有所收穫。
三,至於一種帖臨多久為好?看你自己掌握成度,如果一年張掌握了,各種筆法,各種結構,字中搭配,都完美臨好,就算出帖,相反三年五年沒有出帖就繼續臨,不能急,術業有專功,成道有先後,按自己努力和理解來定,真正掌握了就是出帖了。個人觀點,多指正。
-
15 # 雨夜構想
什麼樣的字帖臨多久都要取決於個人的悟性。
臨帖是練字的必經之路,只有長時間的臨帖,持續不斷的臨帖。才能把字練好。
不管練楷書還是行書,都要堅持練習。需要堅持多久,完全取決於自己對書法的悟性和領悟能力。其實練習書法字型是非常重要的。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畢定是所有初學者一定要學習的字型。但是學習多久,就是因人而異。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必要,要求,必須要學習多長時間,但是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練習楷書,同樣也是練習心性的一個過程,練習書法的同時,也在練習自己的耐性和耐力。真正學的會書法的人,並不是在單純的學習書法,同時,他們也學習到了書法以外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性格。書法被華人傳承了數千年,早已經不單單是書法而已。他已經成為我們,學習書法的人的一種精神。一種契而不捨的精神,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尤其是楷書,在一筆一劃之中,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內心。楷書的練習講究一筆一劃,橫平豎直,在端莊中不失穩重, 在穩重中又見方正。在方正中又見圓滑。其實,楷書就是我們華人的中庸之道,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處事原則。
個人認為,學習書法,楷書是必須要練習的字型,不管以後練習了多少種字型,也不要放棄楷書的練習。也就是說,練習楷書,可以永久的練習。
-
16 # 素里布衣楊半
這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大多數要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
如果是新手臨貼,那一開始還是要堅持時間長一些為好,剛開始學習書法面臨的困難要多一些,許多環節都是挑戰,如果頻繁換貼,無疑是給自己帶來麻煩,此時障礙越少越好,而且即便是臨習楷書,選貼上應該以容易掌握的貼子做範本,這方面讓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一下還是很有益處的。
大概經過三至四個月的時候,可以考慮換上一本新貼,總是臨一本字帖會產生厭煩情緒的,暫時放置一下是有好處的,重新選擇的新字貼依然注意不要選擇難度大的,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而定,也不一定要選擇楷書,換新貼的目的就是調整一下自己的學習狀態,避免出現枯燥乏味的現象發生,建立快樂的書法學習氛圍相當重要。
總的來說,臨帖是一種能力,一種對書法線條的控制能力和文字的整體造型能力,隨著你自己書法學習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筆墨的駕馭能力越來越強,增加換貼的頻率是有必要的。不要輕易的換貼只是使用於初學者,對多年學習書法的老手則完全沒有意義,有經驗並常年執筆不輟之人絕不會因為頻繁的換貼訓練而感到困惑。遊走於各種時代的名貼讓他們無比興奮與快樂,時間及空間的轉變已經不能約束他們。
有許多書法愛好者擔心經常換貼會發生一些偏差,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和錯誤的,在不同的碑貼範本中經常轉化,增加一下不同的用筆感覺與體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對你的學習有好處的,反而死死的抱住一本字帖不放倒容易使你陷入一種僵化呆板的困局,把自己逼入不利的被動局面。
如果你已經決定某種楷體作為自己的專攻目標了,那你就把這種字型當作一條主線路來學習,在學習時間的分配上給予重點保證,儘管如此你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經常的插入其它碑帖的臨習,這樣在不斷學習和不斷穿插的反反覆覆中來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慢慢的效果就會展現出來,你離自己的目標也越來越接近,直至成功。
附圖圖片:清代沈曾植【行書杜甫秋盡詩扇面】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清代卷,沈曾植專輯)
-
17 # 一笑貫長天
好的字帖需要臨一輩子!
當然一定是好帖,如果你去臨康有為的字帖,一天都是多的!
就拿顏柳歐趙的楷書字帖為例!十年可以學到外形似就不錯了,如果你再付出十年你能達到外形上似,理解上能有五分也算你成功!可是如果說理解到顏柳歐趙的神韻,神采,好像到今天還沒有這樣的人出現過。
臨名帖沒有一次,兩次就學到位的情況存在,即使百次,千次,也難理解名帖的真髓。我們學習名帖一定要反覆,反覆再反覆,才能有更深,更深的理解,你才有一步一步接近名帖真髓的機會!
臨好帖,一定要有臨一生的想法!
-
18 # 六然居士孟憲義
這個問題好!
楷書臨一種帖多久好?
這裡有幾個問題要解決。拍腦門說或人云亦云說多久多久為好,這不科學。因為第一個釦子一定要系對。
第一個問題:先準確找好學書的入點,從哪裡入。雖有二千多年的書法史,但現在大家對書學的認識,是清中晚期以後的習慣。這個習慣裡存在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對法書範本的確認存在很大偏差。以至對書法的界定出現混亂。這樣對學書的入點,對法書範本的確認,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後學的不能準確切入法書的學習入點。
第二個問題:學書的路徑的選擇確認。學習路徑不清,一會寫這個體,一會寫那個體,不是有邏輯關係的線性學習。而是跳越式的,一會跳到這,一會跳到那,相互之間無邏輯聯絡,路徑不清。
所以寫某一帖不是寫多久的問題。而是寫某帖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下一步怎樣走。要注意學書是遞進式的進步。並且要迴圈遞進。
-
19 # 指尖的智慧
楷書臨一種貼多久好?這要看個人悟性和每天的練習時間,但只要熟練了這個帖子,基本就差不多了。
就單純以臨帖而言,如果非要像別人說的那樣,把這本貼的精氣神全學到才能算學會這個貼,那完了,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那樣的高度。
我對於臨帖的建議,熟練即可,能提筆直接寫出來這個貼的任何一個字的間架結構,能不看貼而通篇章法佈局接近原帖,這就夠了,可以換貼了。
書法本就枯燥,又何必燥上加燥。
書法的樂趣就是寫我所想,想我所寫,天馬行空,想寫什麼寫什麼,寫什麼都好看。
-
20 # 冬墨書法樂園
一種自己喜歡的楷書字帖,是永遠也臨不夠的,古人比我們在書法方面強很多,但是也不要只學一種字型,要博採眾長,以一種字型為主,兼學其他書體,日久天長,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回覆列表
楷書臨多久這個沒有規定的時間,我認為對一種帖必須充分熟練了解其運筆,結構,筆畫特點,每個字基本能背臨,而且很像,就可以換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