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薯仔隊長
-
2 # 翱翔的雄鷹2000
不會的,袁紹的軍隊也是步兵,北方擅長陸戰,不好水戰,一上船戰鬥力所剩無幾,更何況生產能力有限,連年戰亂,軍糧供應也有問題。
-
3 # 饕餮中國
不會,七萬士兵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曹操兵力人數向來多於吳、蜀。曹軍不能統一天下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剛剛統一北方,就急於南下,軍隊缺乏水戰經驗,如果在陸地上決戰,曹魏能吊打當時的吳、蜀聯軍。但水戰和陸戰不一樣,人數在多,若不知竅門,照樣沒轍。就和金兀朮十幾萬大軍被韓世忠八千水軍堵在黃天蕩48天,愣是不敢和韓世忠在水面上開戰,最後掘渠而遁。
二、曹操中反間計,殺死蔡瑁,蔡瑁深諳水軍之法,有蔡瑁在,即便一時不能取勝,也不會敗的那麼慘,以曹魏的人力物力,捲土重來,不知吳、蜀還能不能堅持住。
三、吳、蜀生死存亡之際,抱團取暖。雖然吳、蜀之間也存在不和諧,曹操大軍壓境,不是計較一時得失的時候,必須合力驅趕強敵。曹操當時統一北方,正躊躇滿志,沒把吳、蜀放在眼裡,正所謂驕兵必敗。
-
4 # 公元前
從東漢末期開始,天然人禍持續不斷,根據歷史記載較大的水患總共發生了11次,地震有8次,旱災累計大約6次左右,再加上當時的蝗災和瘟疫也有十多次之多,這些天然災害,直接影響了食糧的收成以至於絕收。而食糧的削減欠收,直接的結果就是糧價飆升。當時的災害都是自然帶來的,那時各路諸侯首要考慮的就是軍糧問題,沒有糧食的戎行就等於沒有戰鬥力。
曹操和袁紹的戎行都缺糧,他們都吃過桑葚幹,水草和田螺,但這些根本無法作為持久的軍糧,最要緊的軍糧仍然是食糧。為了獲取食糧,曹操還利用屯田來增加軍糧,不過在和袁紹死戰的過程中,曹操沒有足量的食糧。如果不是曹操偷襲袁紹的烏巢,焚燬了袁紹在的糧倉,估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是理所當然的。當時曹操轄區的糧食,能被徵收的基本上都被徵收完了,如果當時曹操沒有緝獲“片面”袁軍的糧草,估計曹軍就會餓死一多半,但袁軍的八萬降兵,曹操根本無法供養。曹操在汗青上,殺俘虜的紀錄幾乎沒有,曹操如果能有供養這八萬降兵估計曹操也不會殺他們。但是此次殺俘,著實是曹操不得已而為之,養又養不起,而且俘虜也不一定能夠服從曹操的管理,為了永絕後患,曹操只能一殺了之。而且為了獲得軍糧,甚至曹操還組建了雄師盜墓團隊,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官方盜墓機構就是曹操組建的,在盜墓中“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是曹操的核心力量。
根據《曹操外傳》記載:“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皇帝聞之哀泣”。但是在《水經注疏》中也詳細記載了,曹操僅憑盜掘梁孝王墓的玉帛,就能贍養部下將士十多年之久。在當時那個年代,各路戎行拼的是戰鬥力,但是後勤物質是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可見當時曹操殺俘實在是無奈之舉。
-
5 # 古遊老陝轉
不會, 也不太可能。在冷冷兵器時代,糧草為王。尤其是咱們國家是農耕文化,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聽了許攸建議,出奇兵襲擊烏巢糧倉。這是這長戰役的轉折點,也奠定了曹操的勝利。那麼在看看曹操這邊。糧草就兩天左右就沒了,許昌那邊也沒有多少糧可徵。這是大家都要說了,烏巢不是糧食很多嗎?對,是很多,但沒法一下子運走,只能能帶多少帶多少,剩下的全燒了,短了袁紹的後路。所以是官渡之戰曹操沒辦法養活那麼多少,當然這裡面還要加上人性特點。
-
6 # 永恆光影
官渡之戰本就是以少勝多,且糧草本身就已經捉襟見肘,根本就不夠龐大的軍隊開支,而且受降的人數又是七萬之眾,多是久居中原的老兵,萬一倒戈起來,場面沒辦法控制,所以,只能忍痛去之了。
-
7 # 品鑑不凡
東漢建安五年,中國北方暴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實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戰勝了強大的勁敵袁紹,創下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後,曹操並沒有收編投降的袁軍,表面看,失去了迅速壯大實力的機會,進而也錯失了快速統一天下的機會。其實,分析當時的局勢,即使他透過收編迅速擴充實力,也難以快速一統天下。下面我試著分析如下:
一、官渡之戰的簡要經過
1.第一階段。戰役拉開序幕,曹操一方勢弱。建安五年,北方實力最強勁的諸候袁紹命大將顏良進兵白馬(今河南安陽),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黎陽),向曹操發動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許都震動。
2.第二階段。白馬爭奪,曹操初戰取勝。曹操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馬以西),然後突然轉向趕往白馬,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軍主動撤退,袁紹命文丑率軍追趕。曹操命置輜重於道,袁軍爭搶輜重,曹操率埋伏的騎兵突然殺出,陣斬文丑,大破袁軍。曹操初戰取勝後,壓力有所緩解,但勢弱之局不改,乃主動撤軍,扼守官渡。
3.第三階段。官渡對壘,曹操險中取勝。袁軍連營而進,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相持近兩個月,兵力不繼,糧草頻頻告急,處境極為困難。又兩月,袁紹從河北運來大量糧草,屯於離營四十里的烏巢。袁紹謀士許攸向其獻計偷襲許都不被袁紹採納,且許攸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怨恨而投曹操,向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親率精銳步騎五千,偽裝袁軍連夜從小路偷襲烏巢。袁紹聞知,急派援兵救援,同時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曹操不顧後軍被攻擊,率兵拼死向前攻擊,而救援烏巢的援兵太少,曹軍遂大破烏巢守軍,斬守將淳于瓊,盡燒其糧草。而圍攻曹操大營的袁軍因曹操預留兵力較多且精,急切之間攻不破曹營,烏巢敗訊傳來,軍心動搖,隨之潰散。官渡之戰以曹軍險勝結束!
二、曹軍官渡之戰曹軍取勝的原因
1,表面原因:
一是曹軍連斬袁軍大將,使已方士氣大長,使敵方士氣大傷。
二是曹軍毀敵糧草,釜底抽薪,使袁軍因給養全失土崩瓦解。
2,實質原因:
一是曹操善於正確分析主客觀條件,因地因時制宜揚長避短。曹操所佔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物資比不上袁紹豐富,兵力也遠不及袁紹。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和袁紹大軍正面對抗。先率軍突襲白馬之敵,首戰殺顏良,次戰誅文丑,既先聲奪人,提升了士氣,又避免開戰即與袁紹大軍正面交鋒,處於被動。
二是曹操善以非常規方式用兵,有效打擊敵人,給敵軍以震懾。一方面多用突襲擊敵。斬顏良,誅文丑,都是出敵不意,或突擊或伏擊。另一方面敢冒風險,險中求勝。在夜襲烏巢時,後軍遭遇袁紹援軍攻擊,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後,乃白"!士卒拼死力戰,遂大破袁軍。
三是曹操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袁紹對許攸偷襲許都的計策不予理睬,而曹操卻能迅速採納其偷襲烏巢的建議,這導致官渡之戰絕然不同的結果。
三,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面臨的局勢
1,戰役之後曹軍內部面臨的現實
一是物資極度缺乏。夜襲烏巢前,曹軍糧草基本告罄。戰役取勝後,雖有所斬獲,但由於烏巢糧草盡毀,物資存量仍然不足以支撐大的軍事行動。
二是曹營人心不穩。曹軍獲勝後,盡獲袁軍輜重圖書,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書信。為了安撫人心,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三是曹軍後方急需恢復元氣。曹操所佔地盤不大,四面臨敵,常年征戰,殘破不堪,急需修養生息,恢復元氣。
四是曹軍實力仍有不足。戰前,曹軍總兵力不過幾萬人,能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官渡之戰對兵力肯定有損耗,這樣,即使全部收編降兵,總兵力也不過十一二萬,而除去老弱傷病,能投入前線的兵力也是有限的。憑這點實力想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2,戰役之後曹操面對的天下局勢
一是袁紹及其子未滅,猶有死灰復燒之憂。官渡之戰慘敗後,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其子袁譚、袁尚據有冀、青、幽等州及烏垣等廣大地域。
二是各地諸侯實力正盛,急切之間難以攻取。一方面,孫權在父兄基礎上已將江東經營得較為穩固。另一方面關中、漢中局勢穩定,實力不弱,不易下手。此外劉備也已從曹操手中逃出,在荊州劉表支援下在新野一帶活動。還有益州等地劉璋勢力不容小視。
三是曹操還未有達到位極人臣的地位,尚不能完全掌控朝政,集舉朝之力統一天下。
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即使曹操收編了降軍,也不可能很快統一天下。
四,曹操所具備的優秀特質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取勝後,曹操雖未能挾取勝之威順勢一統天下,並且終其一生乃至曹魏幾代人均沒有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但正是憑官渡之戰取勝後的系列舉措,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
1,宏大的政治抱負,使其具有卓越的戰略眼光,並促使其及時作出統一北方乃至統一天下的決斷。
2,高超的政治權謀,使其有能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排除雜音,集舉朝之力為統一天下積蓄力量。
3,開明的用人策略,使其用人唯才,籠絡了大批人才為已所用,為後世統一天下打下了人才基礎。
4,務實果敢的作風,使其能頂住世族豪強壓力,選擇現實合適的政務措施,推進社會改革和生產力提升。如,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打破世族門第觀念,唯才是舉,興修水利,軍隊屯田等。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為後世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5,卓越的軍事才能,既能使其譎敵制勝,變化如神,又能使其慧眼識珠,發掘出許多軍事人才,量才施用,為後世統一天下作好了軍事人才準備。
-
8 # 掌聲總在成功後
個人觀點是不會的,因為真正決定三分天下的事赤壁之戰,周瑜 諸葛亮聯合打敗曹操,而且當時天下民心依舊向漢不向曹
-
9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官渡之戰曹操如果把袁紹七萬降兵收編也不會加快統一天下。一方諸侯能否統一,兵力強弱佔三分,領導者的一個決策佔七分。
真正能加快統一的是獲取荊州後的決策,可惜曹操決策失誤不僅拖延了統一進度,還促成了三分天下。
官渡之戰的七萬降兵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大軍潰散,曹操想要收編也不能留住全部的人馬。袁紹的這些士兵來自北方,戰役失敗了以後多是逃回了家鄉,背井離鄉接受曹操的並不多,有記錄的也只有張郃、高覽二將投降時所帶計程車兵。
官渡之戰曹操雖然沒有收編多少潰散的袁軍,但是自從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獲得了各處至少三十萬的降軍。首先是黑山的賊寇張燕率十多萬人投降曹操;征討三郡烏丸後獲得胡、漢兩族前來投降的有二十多萬人。這兩次獲得的三十餘萬軍隊雖然讓曹操穩坐北方,但是北方國界以外異域異族的壓力也由曹操一力承擔了,所以並沒有加快曹操統一的步伐。
真正能加快統一進度的是獲取荊州後的抉擇劉琮率荊州眾人投降曹操,曹操不僅以最小的代價獲取了荊州全境及七八萬的荊州軍,最重要是的和東吳共有長江天塹。如果曹操當時能不急於討伐江東,率軍北還先討伐關中馬超、韓遂等人,再留下些許大將固守荊州全境操練水軍,那麼將會加快統一的進度。東吳抗拒曹操仰仗的無非就是長江天塹,曹操、孫權共有長江後那麼孫權將沒有任何優勢,曹操大軍一旦渡江東吳就離覆滅不遠了。
曹操罷兵北還做出固守的姿態,那麼孫權也不敢主動挑起戰爭。劉備在江夏駐守,時間一長孫權必然不能容納劉備,那時劉備沒有能力也不敢攻伐西蜀,那麼劉備的處境堪憂也不會有三分天下一說。
總結:三國時期每一場戰役都有著不同的意義。收編兵馬壯大勢力固然是好事,但是一方諸侯的一個決策往往影響著自己勢力的走向。
-
10 # 小鬧39
答案是肯定不會
其一,糧草供應問題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自己都缺糧,拿什麼供給這七萬降兵?收編這七萬降兵,必定導致原本已經到達極限的供應直接崩潰,存在極大的兵變風險。曹老闆能不能從烏巢回到許昌還是個問題,談何統一天下?
其二,七萬兵力不足以決定三國曆史的走向
中後期的曹老闆,兵力已經遠非官渡之戰所能比的。
浩浩湯湯十幾萬軍隊,被周瑜一把火燒了個底朝天,是否很有當年官渡之戰火燒烏巢的即視感?
其三,曹老闆的內部問題
曹老闆的內部勢力太複雜了,窮盡一生都沒能把漢獻帝的問題處理掉。曹操要統一全國,必須要把漢朝勢力對曹操勢力掣肘的問題處理掉,在未有絕對的把握前,和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荀氏決裂是絕對錯誤之舉。
-
11 # 臨石觀海
我的答案是不能,首先在群雄割據的三國亂世,是實力決定兵力,而不是兵力決定實力,曹操之所以沒有收編袁紹降卒就是因為以他當時的實力還無法消化利用如此多的兵力。其次,決定戰爭勝負的是決策者的戰略戰術而不是兵力,如果兵力是戰爭的勝負手的話,袁紹也不會輸給曹操,曹操也不會兵敗赤壁。
實力決定兵力,袁紹兵多將廣在於其地廣糧多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坐擁四州,擁兵數十萬,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豪強,而為何袁紹如此豪橫,就因為他地廣人多,兵精糧足,特別是有“天下之重資”之稱的冀州更是他的稱雄的屏障所在。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
曹操雖贏下官渡之戰,但硬實力還不足以收服海量降兵而曹操之所能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其靠的是成功火燒烏巢,加上張郃來降,致使袁軍潰敗,說是險勝毫不誇張,而戰前的曹操面臨的是缺兵少糧的囧境。那麼為什麼曹操沒有收降袁軍降卒也很好理解了。
其一,曹操缺兵少糧,如果曹操收降這批人,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給他們吃什麼。自己的糧草就不夠,袁紹的又燒光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三國志》
其二,袁紹雖然潰敗,但他只是跑回了老家,關鍵是還活著,那麼就很難保證這批降卒會不會降而復反,因為這批人是因為軍心大亂,被曹操俘虜的,而曹操的兵力遠遠不如這批降卒,等他們緩過勁來,如果反了,以曹操當時的兵力可沒有好果子吃。
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務巨億。—《獻帝起居注》
那麼假設曹操成夠成功收服7萬降兵,能不能很快一統天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但凡戰爭,影響其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兵力固然是重要的一項,但卻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君不見自古以來,以少勝多的戰役比比皆是,我們的主人公曹操就深有體會,嘗過以少勝多的快樂,也品過被以少勝多的苦澀。
因此除開兵力,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影響著戰局的發展,而決策者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選擇遠遠比兵力對戰爭的影響更大。
所以就算曹操成功收編這七萬降兵,也無法對天下大勢有太多的影響。
總結:綜上所述,官渡之戰曹操雖然取得勝利,但由於當時的曹操硬實力有限,還無法消化如此數量的降兵,因此他沒有選擇收編。而因為兵力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所以就算曹操成功收編袁紹七萬降兵,也無法改變天下大勢。 -
12 # 濤哥聊趣史
如果有如果的話,曹操官渡之戰後把袁紹的七萬降兵收編了,也不可能很快統一全國,為什麼呢?
你以為曹操不想收編嗎,曹操很少殺降兵,為什麼殺了袁紹的降兵,主要是缺糧啊,如果不是許攸提出奇襲烏巢的計策,勝敗都很難說,養不起才坑殺的,東漢末年,據記載水災十一次,旱災6次,地震8次,蝗災和大疫也十多次,糧食直線減產甚至絕收,不光曹操缺糧,各軍閥都缺少糧食,沒有糧食的軍隊有戰鬥力嗎,不吃不喝,行嗎?不譁變就阿彌陀佛了。
戰爭不光是人多就行了,就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都是以多勝少嗎?看天時地利人和。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很強的勢利,憑河北四省的實力守住河北不成問題,河北的地理優勢比曹操的河南優勢強的多,如果不是袁紹死的早,兩個兒子爭權,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就是袁紹死後,曹操還被其子打敗過,光消滅袁紹勢利就用了七年。
再看看官渡之戰後,曹操周邊的其他勢利,遼東公孫度,烏恆及各少數民族,西涼的馬騰,韓遂。南邊劉表,孫權,還有劉備,張魯等,那一個也不好對付啊
其實曹操收編的軍隊也不少,青州黃巾起義軍,烏恆軍隊,張燕的黑山軍,郭太的白波軍,張魯軍隊等等吧,光荊州的劉琮投降收編的部隊也得七八萬吧,這麼些被收編的部隊也沒見曹操統一全國。還在赤壁之戰大敗。
其實曹操到死也沒有統一全國,可惜世上沒有如果,就算有如果,再多給曹操十萬八萬兵也不可能統一全國,還是得看天時地利人和吧,你看蜀漢和東吳,不論人口還是兵力,不比曹魏少的多的多,但是他們堅持了多少年,
-
13 # 天山雲8899
曹操是重將才不重兵多:兵再多無良將指揮:兵敗如山倒:如袁紹的良將張郃:高覽降操:操欽喜若狂:再者操和袁紹從小一起長大:太瞭解袁紹的能力:紹根本不是操的對手
-
14 # 海洋望星空
即使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收編了袁紹的七萬降軍,也不會很快統一天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統一天下這個事,不是單單幾萬軍隊就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事,否則董卓早就一統天下了。
外在因素
在當時,江東有孫策,荊州有劉表,西涼有馬騰,益州有劉璋,遼東有公孫家族,還有到處流亡的劉備。這些人都有野心,是不可忽視的敵對力量,並不好對付。
內在因素
曹操內部不穩定,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官渡之戰後,就在袁紹軍營中發現了很多手下將領私通袁紹的信件。再加上多年的征戰擴張,內部人員魚龍混雜,需要一定時間去消化。
所以說曹操想短時間內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與七萬降兵收編與否並無太大關係。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只帶著三四萬軍隊,就打贏了有著十萬軍隊的袁紹。戰後袁紹只帶著八百騎兵逃跑,當時據說有八萬多的袁軍士兵做了俘虜。但是這八萬降兵卻被曹操下令全部坑殺了,而且同樣原因,曹操還幹過更缺德的事。
從東漢末年開始,就有不斷的自然災害,根據記載較大的水災發生了11次,地震8次,旱災累計6次,再加上蝗災和大疫加一起也有十多次,這些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糧食的減產甚至絕收。而糧食的減少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糧價飆升和人口急劇減少。
當時的饑荒幾乎是全國性的,當時各路帶兵的將領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軍糧,沒有糧食軍隊就沒有戰鬥力。因此當時誰有糧食就會有人去搶,或者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
曹操和袁紹的軍隊都缺糧,他們都吃過桑葚幹,水草甚至田螺,但是這都無法作為長久的軍糧,最主要的軍糧還是糧食。為了獲得糧食,曹操還想到了屯田來補充軍糧,但是在和袁紹決戰的時候,曹操並沒有充足的糧食。
如果不是曹操突襲焚燬了袁軍在烏巢的糧倉,勝負還真的未可知。當時打仗的時候,曹軍轄區內基本上能被搜刮的糧食都被搜刮一空了,如果不是繳獲了部分袁軍的糧草,曹軍自己都不夠吃,怎麼能有糧食來養活袁軍的八萬降兵。
曹操在歷史上,很少有殺俘虜的記錄,基本上能用的曹操都會拿過來用。可是這次殺俘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養又養不起,俘虜也未必真心投降,為了永絕後患,曹操只好一殺了之。
而且為了獲得財源來購買糧食,曹操還組織大軍盜墓,中國唯一的官方盜墓機構就是曹操策劃成立的,而我們在各種盜墓電影中看到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都是曹操在盜墓軍隊中所設立的專有官職。
《曹操別傳》中稱“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而在《水經注疏》中也說,曹操僅憑盜掘梁孝王墓的財寶,就能夠養活手下將士十多年。其實,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各路軍隊拼的是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後勤物資是否充足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一個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