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路君
-
2 # 餘逸遙
概念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簡言之,就是最高貴的死人穿的衣服。
做工與價值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著實令人驚歎,反映出玉師傑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高階點的,全身玉片穿金絲,加上覆雜的工藝,本身價值就已經很高,現在發掘出來,又加上一層歷史人文價值,就算不是無價之寶,估計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價格還是能值上的。
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 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名貴是肯定相當名貴的,這沒什麼好懷疑的。而且只有中國有這麼幾套,外國的木乃伊也只不過是上面一層金罷了。
工藝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當然,現在工藝水平高了,仿製一套,價格應該能控制在千萬以內,幾百萬左右吧。
-
3 # 經史百子
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是當時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金縷玉衣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當時人們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玉衣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的。徐州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是製作最精美的。
金縷玉衣的構造
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金縷玉衣製作方法
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製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透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哪件最為名貴
中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以滿城漢墓的兩件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山東臨沂市劉疵墓出土的一套頭、手、足五個部位的金縷玉衣。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套只有腳套、手套和頭套而沒有四肢和上身的玉衣,國內共發現玉衣20餘件,其中以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奇特。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兩隻)和鞋(兩隻)組成,分別套罩在頭部、兩手和雙腳上,其用意似乎在於以點代面,即用身體最末端的幾個點來代替全身,起到象徵性的作用。江蘇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是現今已出土的做工最好,最有價值的國寶,西漢,長174、寬68釐米,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市博物館。楚王陵金縷玉衣玉片總數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儲存最好,墓主人身份尚未確定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楚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
4 # 大魚吃小魚影視迷
金縷玉衣實際上是一種喪葬殮服,是用金線將玉衣縷結起來。之所以名貴是因為玉衣本身的造價高之外,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他是古代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所穿,是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而如今金縷玉衣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的。
-
5 # 九應
古人認為玉是一種神奇的東西,既能溝通天地神靈亦能溫養人體。當同時期的其他文明在沉迷金子的時候,華人卻獨一無二地崇拜著玉石,將溫潤神秘的玉的價值置於金銀之上,並賦予它們極高的價值和意義。
這種價值和意義既有世俗上的,也有政治上的。
王侯將相們活著的時候佩玉戴玉,不但彰顯身份,還是一種信仰,當他們死去的時候,還要陪葬大量的玉器,迷信這種神奇的石頭能帶給他們力量和某種寄託。
他們甚至認為玉會讓他們屍身儲存完好,永不腐爛。
於是便有了金縷玉衣這種東西。
將玉石磨成薄片,四角打眼,用金線穿就,嚴嚴實實把遺體包裹,就像穿上一件密不透風的鎧甲一般。
所以,金縷玉衣嚴格來說,算是死者的殮服。
金縷玉衣黃腸題湊這種墓葬規格在漢代十分興盛,漢代以後各王朝,廢除了這種葬制,改以陪葬大量的珍寶金銀。
金縷玉衣出土很少,只有那麼幾件,而僅存的幾件也是考古學家根據古籍記載復原的,說起來應該和金縷玉衣原本的樣子會有差別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出土的玉衣大多是一堆散亂的玉片,沒被盜墓賊光顧的還好些,金線和玉片穿在一起,還能稍微辨出形狀,若是被盜墓賊光顧過就慘了,他們將金線抽走,只留下一堆殘破的玉片。
他們不是不想拿玉片,而是金縷玉衣的玉片形制比較特殊,只要出現在市面上必定吸引來官方注意,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甚至有可能小命不保。
所以他們寧願麻煩點,少得一點,畢竟安全第一嘛。
十幾年前有個騙子,偽造了一件金縷玉衣,找來幾個頗有名氣的鑑定人員,粗粗看了一眼,大家收了紅包吃喝瀟灑一番以後,出具了一份結論為真品的鑑定證書。
這個騙子拿著玉衣和證書去銀行抵押,並以此貸出了好幾億的人民幣,若干年之後,這件事才翻車,銀行再想追這筆錢的時候,早就被這個騙子揮霍光了。
當年這件事鬧出的動靜可是不小。
人們有個固定的思路,認為帝王所用的金縷玉衣必定是十分貴重的,其實金縷玉衣只是在政治上和彰顯地位的規制上具有特殊意義,價值並不太高,金線自然是金線,玉片卻是十分普通的玉片。
估計還沒有皇帝死後腦袋下壓那些金餅子值錢。
-
6 # 天山xjks
1968年在河北滿城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座墓葬,經考古專家發掘,發現這是一座漢代墓穴,其主人為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竇館之墓。
考古出土了大量文物,墓主人隨身兩件金縷玉衣格外引人注目,玉衣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管、鞋五部分組成,劉勝金縷玉衣由1100多克金絲連綴2498片玉片製成,竇館金縷玉衣由700多克金絲連綴2160片玉片製成。這樣的玉衣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在漢代僅有皇帝或皇帝賞賜王公才能做為葬服使用,也稱"玉匣""玉柙"。
漢初用料是和田玉,後用蚰玉,按當時的生產工藝技術裝置,做一件玉衣是非常困難的,幾乎是用簡陋的工具和純手工製作而成,這也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
前幾年有個新聞,一個商人找匠人自己做了一件金縷玉衣,應該是花大價錢請了二十幾位專家鑑定並且出具是"漢代金縷玉衣"真品鑑定書,估價24個億,這商人在銀行抵押貸款了10億。結局自然是吃牢飯,但那些所謂的專家卻活的瀟灑自如,逍遙法外。
-
7 # 曾瑞端
金有價克以千論,玉無價尊為寶。金縷玉衣,用金和玉編織成衣價值不諱,現實稀罕,考古發現也成珍藏。
現代人們喜歡用金屬玉石雕刻成藝術品系身佩戴,以顯示尊貴和美感,己成為一種生活文化,也豐富了不少文人墨客素材。
比喻唐詩:勸君勿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將金縷衣引用到詩句中成了古典詩文。
金屬玉石,古今中外迷倒了多少匠人雅客.富賈黎庶。
-
8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我們先民認為玉乃“山嶽之精”,製成玉衣殮葬死人,能保護屍體不腐。以玉製成玉塞,塞進死人的七竅,能使人的精氣不會外洩。所以從殷商時期, 就出現了用玉衣作為帝王殮葬的用品。目前中國有多家博物館藏有玉衣,但很少有出土時的報道。 已知有詳細出土報告的則肇始於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當時發掘的過程大致是:1968 年 解放軍在河北滿城進行一項工程時,在距城西南 1.5 公里的處發現一座巨大的古墓葬,儼然是漢 代諸侯王的宮殿一般,經考古專家認定為西漢中山國的中山王。這是由於出土文物上刻有“中山 內府”字樣的銘文,並於墓中發現一件“金縷玉衣”。
由於此前在考古文獻中從未有過記載,故 而專家們認為“金縷玉衣”的葬制即始於漢代(公元前 206—220),其實這是一種誤判。據我所 知,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並不是沒有出現過“玉衣”為帝王的殮葬服飾,根據《史記》卷三(殷本 紀)載:“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紂淫亂不止,微子數鑑不聽,乃於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 ‘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又見其心。箕子懼乃佯 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拒之 於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奔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以上這段引文,恐怕是中國 玉衣殮葬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這是從經史中尋找到的資訊,至於先秦諸子的著述中是否有 關玉衣葬制的著述,由於筆者對先秦諸子的書讀得不多,不勝了了,但我相信在七千萬的藏家中 和龐大的專家隊伍裡,存在大量的學貫中西讀破萬卷的精英之士可能有新的發現。
不過到目前為止已將專家對“金縷玉衣”的葬制認為肇始於西漢的結論,也就是從公元前兩 世紀推到公元前十六世紀,向前推進了一千四百年左右。這一點從我見到過實物的銘文字型可以 得到證明,因為銘文是用商代甲骨文體書寫雕琢的,學習過甲骨文的人都知道,甲骨文通常所用 的“五期斷代法”予以分期,第一期為武丁時期,包括子、午級、卜辭等等,第二期是祖庚、祖 甲時期,第三期是廩辛、庚丁時期。第四期是武乙太丁時期。第五期是辛乙、帝辛時期(帝辛即是 商紂王)。從實物銘文的考釋中,足以證明它是商代帝王殮葬的文化遺存(現在市場上所出現的仿 玉衣包括騙貸的偽作那是另一碼事)。由於此件文化遺存帶有甲骨銘文,足以佐證了“西漢文章兩 司馬”的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殷本紀)所言不虛,是值得信賴的史料。故而,鑑賞和研究 這種玉衣,使人產生凝重的時空飛逝、陵谷滄桑之感,並能以物史相互印證後得出明確無誤的結 論。
據考古發掘資料記載:中國目前被髮掘的西漢墓葬共十八座,而發現玉衣的只有八座。這其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滿城漢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兩件“金縷玉衣”,它是利用一千多 克黃金線,穿連 2498 片玉片編綴而成的“玉匣”。這一曠世難逢的藝術瑰寶,曾經轟動過世界考 古界,據考古發掘資料表明,自新中國成立後,從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計有中山靖王夫 婦兩套,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一套,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一套,安徽亳州曹操家族一套,這 是修復完整的,有待修復的還有若干套。由於玉衣的金屬線經數千年有機物的腐蝕氧化後,玉片 間維繫的紐帶斷裂,玉片散亂難尋頭緒,在既無系統又無編號的情況下,要想將它們復原成頭罩、 前後心、左右臂、左右腿、左右手、左右足的原形,談何容易!所以博物館藏玉衣的玉片,難以 復原的原因確實存在,可以這麼說,復原一件玉衣甚至比製造一件玉衣還要複雜得多。據原湖南 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從長沙出土的‘金縷玉衣’殘片看,它不僅簡單的磨成玉片而已, 上面還雕有花紋。”據說在國內所藏這麼多金縷玉衣當中,根據專家的評價,要數徐州楚王陵出 土的玉衣時間最早,工藝最好,是最有價值的瑰寶。現收藏於徐州博物館。
有專家考證玉衣的起源時說: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飾”,這位專家想象力異常豐富, 高明的很!所謂“綴玉面飾”即是用玉製成面部的眼、耳、鼻、口、眉等五官,按人的面部作有序 排列,附著於織物上用以覆蓋死人面部作為裝飾,猶之於今天舞臺上的道具一般,這與古人以玉 匣裹屍防腐的原意不相聯絡,更無實物傳世以作佐證。
另外還有專家對“金縷玉衣”的考證時引《西京雜記》的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 匣”,形似鎧甲用金線聯結。這足以說明這位專家博覽群書。其實《西京雜記》這部書,它所載的史實,不可與《史記》、《漢書》相提並論。此書是劉歆所撰,共八卷,而《隋書經籍志》則謂 《西京雜記》為晉人葛洪所撰,而宋人黃伯思則謂書中事為劉歆所述,葛洪採之。書中所敘西漢 逸聞軼事,與《史記》、《漢書》往往有差異。所以我們今天談這部書,只能當稗官野史來讀,專 家們對考據“金縷玉衣”時引野史來論證“金縷玉衣”的殮葬制始於漢代,那是值得商榷的,這 興許專家對這部《西京雜記》寫作背景未做深入研究所致。請原諒我姑妄言之。
回覆列表
金縷玉衣的真身
簡單來講,金縷玉衣就是漢代的殮服,是壽衣的高階版,在漢代,只有皇帝和高階貴族才有資格在死後穿上它。
金縷玉衣的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因為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所以細節處還有分類,比如皇帝穿的是金線縷結,其它貴族穿的是銀線、銅線。
關於金縷玉衣可查閱到的首次記載,出現在《漢書·霍光傳》,裡面提到了“玉匣”,這是金縷玉衣的別稱,另外,《續漢書·禮儀志下》中也有關於玉衣使用的制度。
其實關於玉衣的記載,歷史上也出現的不多,所以現在,連它具體的起源也無從得知。所幸考古的時候發現了實物,這才讓學者們得以進一步研究。
考古所知的金縷玉衣的行制根據考古資料顯示,玉衣的使用主要發生在兩漢時期,身穿玉衣的墓主人多為劉姓諸侯王。中國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山靖王劉勝和其妻子竇綰的金縷玉衣。它的出現,是曾經引起過轟動的,據考證,這件玉衣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兩千多塊大小不等的玉片,設計精巧,作工細緻完整,十分難得。
這些玉片,不僅大小和形狀都一致,而且每片玉片都光滑細緻,這種精湛的手藝,在兩千多年的時代來說,是相當了不起的工藝了。製作一套金縷玉衣十分不易,不僅要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要把這些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規模一致的玉片,還要磨光和鑽孔,其工程可想而知了,也只有皇室貴族才能用得起。
金縷玉衣並無特異功能當然,金縷玉衣並不是一件完整的衣物,而是由幾個主要部分組成的,完整的玉衣由頭罩、臉蓋、上衣、袖筒、褲筒、手套、鞋等幾部分組成,具體穿戴時需要將每個部分都做好,之後再進行縫合,整件玉衣嚴絲合縫,只有在嘴部和雙眼的部位會留出一點縫隙。
一直以來,金縷玉衣給人的感覺都是神秘、美輪美奐的無價之寶,因為它是用金線穿起的數千片玉片,再加上是帝王的陪葬物,古代對靈魂之說深信不疑,玉衣又完全將人體包裹住,就跟古人死後嘴中含玉一樣,給屍身套上一層玉衣,自然也包含了他們希望屍身不腐的願望。這就不禁給人一種神秘晦暗的感覺。
但其實我們不必強行給它新增什麼靈異作用,它沒有保屍身不腐的功能,也不能讓人的靈魂昇天,它只是古代貴族的高階壽衣罷了。